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教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681580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7.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教案.docx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教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教案.docx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导教案

14再见了,亲人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八个生字,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3.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体会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材料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志愿军战歌》音乐。

【课前预习】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抗美援朝战争,搜集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发生的故事。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志愿军战歌》)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的是志愿军战歌,当年志愿军战士就是高唱着这首歌踏上了朝鲜的土地,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

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即将离开朝鲜回到自己的祖国,面对着许许多多送别的人们,每位志愿军战士都从心理默默的说着一句话,那就是“再见了,亲人!

1.出示题目:

“亲人”是什么意思?

(有血缘关系的,关系亲密的人)谁是我们的亲人?

2.课文中的“亲人”指谁?

(指大娘、小金花、大嫂,指朝鲜人民)这句离别的话是谁说的?

3.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

二、深入研读,展示探究过程: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1)大娘为志愿军战士洗衣服,几夜无眠;

(2)大娘送打糕,昏倒路旁;救伤员,失去小孙孙;

(3)小金花,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

(4)大嫂,为挖野菜,炸伤了腿。

2.走进情境,感受体验。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

划出相关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①交流。

学生说句子,自由谈体会。

②重点出示:

“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

哪里写出了“雪中送炭”的困难和危险?

大娘她们仅仅是为我们送来打糕吗?

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

(鼓励、希望、信心……)

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

想象一下,说说大娘还会为我们做哪些事?

也许大娘做的事还有更多更多,这一切,怎么不使我们感动和敬佩呢?

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③引读:

是啊,素不相识的大娘虽然不是我们的母亲,但却像母亲一样,甚至胜似母亲。

因此,在离别的一刻,我们志愿军战士动情地说——(生读)“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师引,大娘,您就是我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母亲!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①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最感动人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体会。

随机理解词语:

同归于尽、噩耗

②重点指导:

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的死重于泰山。

但小金花为什么没有哭呢?

出示句子:

“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

失去妈妈的痛,对敌人的恨,这两种情感是多么真切,对比又如此强烈。

有感情地朗读。

③引读:

刚强的小金花,在失去妈妈的一刻,她没有哭,但当与志愿军叔叔离别时,她却哭了,她与志愿军战士真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啊!

所以,当志愿军叔叔与小金花离别时,关心地说——(生读)“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找出最令你感动的句子,抓住重点词句小组交流体会。

②重点交流,出示句子:

“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

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

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

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

这说明了什么?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③引读:

为了给战士们挖蔬菜,大嫂却为此付出了双腿残疾的代价,所以在志愿军心目中,这位大嫂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所以,在离别的一刻,战士们满怀真情地说——(生读)“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三、再读课文,加深体验:

1.在这些感人的故事中,最打动你的是哪个人的事迹呢?

有感情地读一读。

2.交流展示朗读。

3.读了这些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自由说。

4.是的,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渡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

怎能不牵肠挂肚啊!

让我们齐声读——再见了,亲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领悟写法:

1.选择你最感动的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分别读不同的故事。

3.这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交流:

这三个自然段虽内容有别,但写法相似,这三个朝鲜人民的代表人物都为志愿军付出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说不尽的关心帮助,付出了鲜血甚至生命“这样高的代价”,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每一段最后的一个反问句,都强烈地表达了我们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

二、刨根究底,再读再悟

1.可亲可敬的朝鲜人民,为什么要像亲人一样对待我们志愿军战士呢?

再读课文,找出句子体会。

2.交流:

(1)“五次战役的时候,由于敌机的封锁,造成了暂时的供应困难。

我们空着肚子,在阵地上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

(2)“侦察员老王到敌占区去侦察,被敌人抓住了,关在一所小房子里,有一个班的鬼子看守着。

(3)“1952年的春天,金达莱花开满山野的时候,我们缺少野菜……”

这些描写说明了什么?

3.志愿军战士踏上异国他乡,与朝鲜人民共同浴血奋战;朝鲜人民关心志愿军战士,军民一家人,同甘共苦,都是为了什么?

(为了共同的敌人,为了共同的心愿——和平,这就是爱国主义,这就是国际主义精神。

三、创设情境,体验朗读

1.当离别的抽泣声与长鸣的汽笛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你的心情是怎样呢?

请通过第四、五、六自然段的朗读来表现出你的心情。

2.指名读——互评——齐读。

3.读了这几自然段,你觉得当时的场景可以用哪几个词来形容?

(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4.正是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

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

四、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领悟。

2.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

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

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以角色,以他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五、课后作业

1.背诵喜欢的段落。

2.摘录使自己感动的句子。

【板书设计】

14再见了,亲人

大娘

再见了,亲人小金花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大嫂

(主备人:

古城街道古城小学王伟)

【教后记】

 

15金色的鱼钩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

2.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3.认识本课12个生字,理解“喜出望外、奄奄一息”等词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教学重点】

抓住描写老班长的外貌、动作、语言等重点词句,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精神。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金色的鱼钩”的理解。

【教具准备】

有关长征的图片、文字

【课前预习】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入,情境渲染

1.背诵毛泽东《长征》诗。

2.同学们,了解长征吗?

谁能说一说自己知道的长征故事。

3.是的,长征是世界军事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一个由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奇迹。

同学们可知道,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一个老班长的故事吧。

——板书:

金色的鱼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讨论后总结:

课文主要讲了1935年秋,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尽心尽力地照顾好三个红军伤员,在即将走出草地时,自己却牺牲了。

2.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读的时候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的变化,可以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三、入情入境,重点赏析:

可以根据课文学习过程的需要,拟定两条学习主线。

(一)以老班长为主线

1.默读,边读边思考:

课文中几次描写了老班长的外貌,从课文中摘录出描写老班长外貌的语句。

2.这几次描写老班长的外貌有什么不同,说明了什么?

(1)“炊事班长快四十岁了,个儿挺高,背有点驮,四方脸,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

提问:

三十多岁的老班长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可以看出老班长在长征途中饱经风霜,长征的艰苦。

(2)“他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他喜出望外地跑回来”

(日夜为小战士们操劳,因为找到了一个能让战士们吃上好一点的东西的办法,而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可以看出他是多么尽职尽责。

(3)“他抬起头,望着夜色弥漫的草地,好久,才用低沉的声音说”

(这里没有直接的外貌描写,但是我们可以从句子中进行拓展训练:

想象老班长望着远方草地时的眼神,那眼神中一定充满忧虑。

(4)“老班长看到这情况,收敛了笑容,眉头拧成了疙瘩”→“老班长看着我们吃完,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

(老班长看到三个小战士不肯喝鱼汤,生怕他们饿坏了身子,他又心疼,又着急,责怪自己没能完成指导员交给的任务,因此眉毛拧成了疙瘩。

战士们喝下了鱼汤,他的眉头舒展开,充分表现了他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品质。

(5)“瘦得只剩皮包骨头,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老班长历尽艰辛,任劳任怨,照顾三个年轻的病号。

他胜利地完成了上级交给他的任务,可是自己已经衰弱到不能支撑的地步,死亡的威胁正步步朝他逼来。

总结归纳:

从老班长的外貌变化,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优秀共产党员。

(二)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片段,以此为主线,品析全文。

1.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段。

(1)指名朗读,读后议论:

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2)抓住“皱紧眉头”“硬咽”等词和“我”当时的心情,体会老班长的品质。

(3)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2.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段。

(1)自由朗读,感受老班长寻找食物的不易:

白天,老班长要带着战士们行军,晚上宿营时有要忙着张罗食物,而草地上都是黑水潭,哪有多少鱼,为了钓鱼,找野菜,老班长的眼睛都瞅坏了。

(2)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棵一棵的摸”等重点词朗读。

(3)说说此时自己内心的感受。

3.学习“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段。

(1)学生自由朗读这一片段内容。

(2)观察课文插图,想象小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3)思考:

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

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4)指导朗读“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到“可是我的心里好像塞了铅块似的,沉重极了。

4.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段。

(1)自由轻声读这部分内容,注意自己内心的感情。

(2)说出内心感受,并说说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

(3)指导分角色朗读。

①老班长“奄奄一息”,身体已经极度虚弱,同时又对战士们充满牵挂和关爱。

②为救老班长时的心急如焚,无尽的担心和难过。

为了伤员,老班长快耗尽了自己全部的生命。

如果你是伤员,面对奄奄一息的老班长,会有怎样的感受?

③老班长牺牲时,战士们悲痛欲绝、催人泪下的呼喊。

过渡语:

“老班长的手垂了下来,他耗尽了生命的全部,眼看着要走出草地,他却不能动了,也不能照顾我们了。

此时,你该用怎样的感情呼唤他呢?

四、品味金色,升华迁移

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

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

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

1.出示:

“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师:

为什么说长满了红绣的鱼钩上,闪烁着金色的光芒?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

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凝结了老红军心中只有战友,唯独没有自己的高贵品质;长满红锈的铁画鱼钩,体现了红军战士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长满红锈的鱼钩见证了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扶持、一心北上的艰苦历程,表现了战友之间伟大的爱。

2.让学生结合整节课的感受,谈自己的体会。

五、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1.作者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的成功,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

现在我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同学们能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金色的鱼钩”的故事吗?

讲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

(2)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2.学生练习后复述。

六、布置作业

1.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用最富深情的朗读来体现。

2.课后实践活动:

可组织长征题材故事会、图片展览会等。

【板书设计】

15金色的鱼钩

(长满红锈)

老班长─────────三个小同志

灿烂光芒

(主备人:

古城街道古城小学王伟)

【教后记】

 

16桥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了解和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2理解描写老汉在关键时刻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感受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描写的故事,体会课文中的老汉在生死关头,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描写老汉在关键时刻的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

1.搜集有关山洪暴发的资料。

2.学习生字,扫清文字障碍。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以“桥”引入,初步感知

1.谈话引入课题。

我们在四年级学习过一篇课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桥》,也是一座生命桥。

出示课题——《桥》。

2.自学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想一想:

课文写了怎么样一件事?

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学生讨论后总结: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再读课文,感受“感动”:

1.自由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洪水的凶猛的句子?

2.学生:

(1)出示句子进行对比: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山洪咆哮着,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哪句话写得好?

为什么?

(2)理解:

“咆哮”是什么意思?

山洪是怎么咆哮的?

理解“势不可挡”

(3)指导学生读出洪水的凶猛。

(4)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

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

(随机理解词语:

跳舞、狞笑)

3.过渡:

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

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

他们找到了吗?

(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这是一座普通的桥吗?

不,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

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4.讨论:

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么的结果?

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5.是的,在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

他是怎么做?

怎么说的呢?

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1)先村民到木桥前,便于指挥。

(2)号召党员同志排后,体现党员同志的先进性。

(3)不顾私情,支持让非党员村民先行,先人后己。

(4)舍己为人,壮烈牺牲。

6.你觉得这是一名怎么样的老汉?

老汉用自己和儿子的生命换来了一百多号村民的生命,用自己的行动实践了共产党员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他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板书设计】

16桥

老汉:

镇定自如先人后己舍己为人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播放洪水录象,再现危急情势。

二、整体感知,探究人物:

1.谈话导入:

深夜洪水袭来,全村一百多人的生命危在旦夕。

在这生死关头,谁出现了?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作出的人生抉择。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大段,边读边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划出文令你感动的句子,在句子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成果。

三、互动生成,品读感悟:

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1)结合山的画面,感受山的特征。

(高大、雄伟、稳、有安全感……)

(2)抓住“乱哄哄”一词,想象当时情景.

(3)对比在山洪暴发时老汉与村民的表现,感受老汉的威严、冷静。

体会“他像一座山”这个比喻的丰富内涵。

体会老汉的临危不惧,在山洪暴发时老汉是村民的主心骨,对稳定村民情绪起重要作用。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2.老汉沙哑地喊话:

“桥窄!

排成一队,不要挤!

党员排在后边!

(1)想想老汉为什么这么说?

作为村支书他想到了什么?

(2)急着逃生的人们有没有听从他的指挥?

从文中找出依据。

感受老汉的威严与冷静。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老汉说的两句话。

3.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排到后面去!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引导学生找出体现“老汉凶得像只豹子”的词。

(突然、冲、揪)

(2)引导体会这时老汉为什么要揪出小伙子?

如果不这么做,会是什么后果?

体会老汉在危急时刻把小伙子党员揪出来,严格要求党员把生的希望让给村民们,把死的危险党员扛起来,避免再次陷入慌乱。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4.老汉吼道:

“少废话,快走!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引导学生把这句话与上句话进行对比,发现老汉的“矛盾”之举,体会老汉的父爱如山。

5.反复咏叹,感受亲情

(1)引导学生把“儿子”这个充满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带到文章中去,再次深情地朗诵14-23自然段,进一步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

(2)想象:

如果时间就此定格,老汉会对儿子喊什么?

6.小结:

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读写结合,运用语言:

1.出示文章结局,师配乐朗读。

2.请生怀着沉痛之情,有感情地朗读。

3.启发学生想象前来祭奠的村民会说些什么?

4.小练笔:

英雄远离了我们,他们的亲人更是肝肠寸断、长跪不起。

同学们,洪水无情人有情。

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请拿起手中的笔,用饱含深情的语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你对英雄的哀思,或对英雄家人的宽慰吧!

生写话,师巡视,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交流。

5.师小结:

是的,做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忠于职守,无私无畏,勇于献身,他是无愧的;做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父母一样深爱着自己的儿子。

在生死关头,他做出的重大抉择,表现出的大爱让我们为之动容。

他的身上充满着崇高的人格魅力,闪耀着灿烂的人性光辉。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为什么却用“桥”为题?

总结升华:

洪水吞没了那座窄窄的木桥,但在老太太的心里,在全村一百多号村民的心里,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又架起了一座桥,这座桥就是老汉。

请同学们深情地再读课题。

 

【板书设计】

16桥

 

(主备人:

古城街道古城小学王伟)

【教后记】

 

17梦想的力量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练习快速阅读。

2.通读课文,了解瑞恩的梦想和他为实现梦想而做出的努力,体会瑞恩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

3.能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到“梦想的力量”,感受人们对非洲人民的同情和爱,能画出有关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话说说。

【教学重点】

了解瑞恩的梦想和他为实现梦想而做出的努力,体会瑞恩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

能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到“梦想的力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

搜集资料了解非洲缺水的状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理解梦想,激发兴趣:

1.梦想是我们心中最深切、最美好的渴望。

人世间的很多奇迹都源于源于梦想。

人应该有梦想,并为自己的实现作出努力。

2.现在请你告诉大家:

你的梦想是什么?

诵读名言,激情入文

今天我们要认识的一位主人公就叫瑞恩。

他因为自己的一个梦想而改变了非洲一部分孩子的命运。

正是这位小男孩用一颗金子般的心帮助了那些急需帮助的人们,让我们深深感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要求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准确,圈出自己认为最关键的词语。

2.教师出示文中重点词,让学生进行说话。

自由选择五个以上下面词语,并把他们连成一句通顺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非洲水井额外水泵

攒钱捐款钻井机流泪瑞恩的井

三、感受梦想,感动爱心:

1.读第一、二自然段。

(1)瑞恩产生梦想的原因是什么?

(2)指名学生说并指名读“在非洲……成千上万的孩子因为喝了受污染的水死去了。

(3)出示非洲孩子生活的状况资料(录像或图片以及文字资料)。

非洲的安格鲁地区长年干旱。

最近的水源是5公里外的一处池塘。

这里常年有1/4学生患有霍乱、伤寒和其他严重的水生寄生虫疾病。

3.1万多居民,却没有一名医生,1/5的孩子有5岁前就死掉了。

据统计,目前全世界共有11亿人口缺水,而南非洲就有2/3的农村和1/4的城镇近3.3亿人口缺水,整个非洲缺水人口达4亿,占非洲总人口的66%。

近年来,非洲旱灾频发,因饮用不清洁水引发的各种疾病,每年都要夺走数以百万计非洲人的生命。

有关专家估计,非洲缺水问题还有可能继续恶化和蔓延。

(4)齐读这段文字。

教师:

所以,瑞恩才有这样的一个梦想──(齐读)我要给非洲的孩子我一口井,好让他有干净的水喝。

2.教师:

瑞恩梦想仅仅是为了实现挖一口井让非洲孩子喝上干净的水吗?

自由读课文3──13自然段。

划出瑞恩实现梦想变化的句子,以及瑞恩在实现梦想过程中的所作所为。

并在小组中讨论。

3.学生自学。

4.反馈。

(1)教师出示表格,小组讨论。

(2)小组学习,汇报。

(3)教师让学生把自己富有个性的答案写再题板或纸板上,再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板书,贴到黑板上。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瑞恩实现梦想的艰难。

(4)此时,你心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交流反馈。

教师:

是啊,这一个梦想看是简单,其实要耗费多少心血啊!

从70元钱的一个水泵到2000元“洁净的水”募捐项目,再到增加钻井机。

这对一位六岁的孩子来说谈何容易?

假使仅仅靠瑞恩一个人的力量这个梦想永远无法实现。

(5)读课文,在瑞恩行为的感动下人们都为帮助瑞恩实现这个梦想作了什么?

(6)自由读划出的句子,此时你们心中最想说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调查报告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