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危险源辨识评价及更新控制程序课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91138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9.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25危险源辨识评价及更新控制程序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025危险源辨识评价及更新控制程序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025危险源辨识评价及更新控制程序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025危险源辨识评价及更新控制程序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025危险源辨识评价及更新控制程序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025危险源辨识评价及更新控制程序课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025危险源辨识评价及更新控制程序课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025危险源辨识评价及更新控制程序课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025危险源辨识评价及更新控制程序课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025危险源辨识评价及更新控制程序课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025危险源辨识评价及更新控制程序课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025危险源辨识评价及更新控制程序课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025危险源辨识评价及更新控制程序课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025危险源辨识评价及更新控制程序课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025危险源辨识评价及更新控制程序课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025危险源辨识评价及更新控制程序课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025危险源辨识评价及更新控制程序课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025危险源辨识评价及更新控制程序课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025危险源辨识评价及更新控制程序课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25危险源辨识评价及更新控制程序课件.docx

《025危险源辨识评价及更新控制程序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25危险源辨识评价及更新控制程序课件.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25危险源辨识评价及更新控制程序课件.docx

025危险源辨识评价及更新控制程序课件

受控状态

受控

分发编号

文件编号:

OG/YP235025-2014

危险源辨识、评价、更新和控制策划程序

(D版)

 

编制:

环安部

审核:

黄旭飞

批准:

官晓春

 

发布日期:

2015年04月28日实施日期:

2015年04月28日

广西北海玉柴马石油高级润滑油有限公司

广西南宁玉柴马石油润滑油有限公司

1目的

最大限度地识别出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各种危险源,评价出重要危险源,为确定适当的安全目标、指标以及管理方案提供依据,为运行应急控制提供对象。

2适用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玉柴马石油润滑油公司所属各职能部门及子公司、参股公司。

3职责

3.1环安部

3.1.1负责对全公司的危险源进行审核、补充、汇总及登记。

3.1.2负责组织各部门评价危险源,确定重要危险源。

3.1.3负责组织各部门对重要危险源进行风险控制策划。

3.2管理者代

表负责批准重要危险源。

3.3各单位

负责本单位危险源的辨识、汇总及初步评价。

4引用文件

4.1《文件控制程序》

4.2《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管理程序》

5术语和定义

5.1危险源

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5.2危险源辨识

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5.3风险

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

5.4风险评价

评估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容许的全过程。

5.5危险物质

一种物质或若干种物质的混合物,由于它的化学、物理或毒性特性,使其具有易导致火灾、爆炸或中毒的危险。

5.6重大事故

工业活动中发生的重要火灾、爆炸或毒物泄漏事故,并给现场人员或公众带来严重危害,或对财产造成重要损失,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5.7可容许风险

根据组织的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已降至组织可接受程度的风险。

5.8单元

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或同属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

5.9临界量

指对于某种或某类危险物质规定的数量,若单元中的物质数量等于或超过该数量,则该单元定为重要危险源

6工作流程(见后页)

6.1危险源辨识、评价、更新流程图

6.2危险源辨识、评价、更新流程图说明

7考核指标

7.1每年至少完成一次覆盖所有过程的危险源的辨识和风险评价。

7.2对重要危险源制定措施进行控制,对部分重要危险源通过运行控制和应急预案等措施进行控制。

8记录

8.1《危险源辨识、评价表》

8.2《重要危险源清单》

8.3《危险源清单》

9附件

危险源识别评价及清单

10修改记录页

 

危险源辨识、评价、更新流程图

职责岗位

流程

作业指导书、记录等

各单位

各单位安全环保管理部门

环安部

 

环安部

 

环安部及相关单位

 

环安部经理

 

管理者代表

 

环安部

 

各单位

 

各单位

 

各部门

 

 

危险源辨识、评价、更新流程图说明

序号

流程块

工作标准

6.1

危险源辨识、更新

6.1.1环安部每年年初组织各单位开展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6.1.2各单位体系管理员组织开展本单位危险源辨识,并分类汇总。

6.1.3工作程序与要求

6.1.3.1危险源范围

6.1.3.1.1对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

6.1.3.1.2所有进入工作场所人员(包括承包方和访问者)的活动。

6.1.3.1.3人的行为、能力和其他人的因素。

6.1.3.1.4已识别的源于工作场所外,能够对工作场所内组织控制下的人员的健康安全产生不利影响的危险源。

6.1.3.1.5包括公司及外界提供的工作场所的基础设施、设备和材料。

6.1.3.1.6公司及经营活动的变更、材料的变更,或计划的变更;包括临时性变更等及其对运行、过程和活动的影响。

6.1.3.1.7任何与风险评价和实施必要控制措施相关的适用法律义务。

6.1.3.1.8包括公司工作区域、过程、装置、机器和设备、操作程序和工作组织的设计,包括对人员能力的适应性。

6.1.3.1.9对于变化的管理,公司应在管理体系或活动变更变化前,辨识公司内与变化相关联的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

6.1.3.1.10公司重点安全管理部位:

易发火灾、爆炸等重大事故的场所;已发生工伤事故的部门、单位和具有职业健康安全风险的工序。

6.1.3.2环安部每年组织各单位进行危险源辩识,每年不得少于一次。

6.1.3.3辨识方法

6.1.3.3.1现场观察:

对作业环境的现场观察,与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对照;

6.1.3.3.2问卷调查:

发动全员参与,识别潜在的危险源;

6.1.3.3.3事故树分析:

查阅以往有关的事故、事件和不符合记录,可采用事故树分析法从中发现危险源;

6.1.3.3.4“工序—设备—人员”分析法,各单位将其活动划分为粗细适当的具体工序,针对工序人员的具体活动、设备设施、作业环境和能源资源的输入输出,分别识别出设备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作业环境、突发事件、相关方等各种类型的危险源。

6.1.3.4危险源分类

参照GB6441-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综合考虑起因物、引起事故的先发的诱发性原因、致害物、伤害方式等,结合公司特点,将公司危险源确定为13种基本类型:

6.1.3.4.1物体打击:

是指物体在重力或其他外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打击人体造成人身伤亡事故,不包括因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坍塌等引发的物体打击;

6.1.3.4.2车辆伤害:

是指企业机动车辆在行驶中引起的人体坠落和和物体倒塌、飞落、挤压伤亡事故,不包括起重设备提升、牵引车辆和车辆停驶时发生的事故;

6.1.3.4.3机械伤害:

是指机械运动设备运动(静止)部件、工具、加工件直接与人体接触引起的夹击、碰撞、剪切、卷入、绞、碾、割、刺等伤害,不包括车辆、起重机械引起的机械伤害。

6.1.3.4.4起重伤害:

是指各种起重作业(包括起重机安装、检修、试验)中发生的挤压、坠落(吊具、吊重)物体打击和触电;

6.1.3.4.5触电:

包括雷击伤亡事故;

6.1.3.4.6灼烫:

是指火焰烧伤、高温物体烫伤、化学灼伤(酸、碱、盐、有机物引起的体内外灼伤)、物理灼伤(光、放射性物质引起的体内外灼伤),不包括电灼伤和火灾引起的烧伤。

6.1.3.4.7火灾;

6.1.3.4.8高处坠落:

是指高处作业中发生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不包括触电坠落事故;

6.1.3.4.9坍塌:

是指物体在外力或重力作用下,超过自身的强度极限或因结构稳定性破坏而造成的事故,如挖沟时的土石塌方、脚手价坍塌、堆置物倒塌等,不适用于车辆、起重机械。

爆破引起的坍塌;

6.1.3.4.10化学性爆炸:

是指可燃性气体、粉尘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很合物,接触引爆能源时,发生的爆炸事故(包括气体分解、喷雾爆炸);

6.1.3.4.11物理性爆炸:

包括锅炉爆炸、容器超压爆炸。

轮胎爆炸等;

6.1.3.4.12中毒和窒息:

包括中毒、缺氧窒息、中毒性窒息。

6.1.3.4.13中暑

6.1.3.4.14噪声

6.1.3.4.15辐射危害

6.1.3.4.16粉尘危害

6.1.3.4.17化学品危害

6.1.3.4.18腰椎间盘突出病

6.1.3.4.19其他伤害:

是指除上述以外的危险源,如滑倒、擦、刺、割伤和非机动车碰撞,轧伤等。

6.1.3.5危险源与重要危险源的更新

6.1.3.5.1危险源更新的职责与程序和危险源辨识、评价的职责与程序相同。

当危险源需要变更时,各部门填写《危险源辨识、评价登记表修改单》,其评价、审核、批准与发放程序与《危险源辨识、评价登记表》相同。

若危险源被评价为重要危险源,则由管理部负责填写《重要危险源清单修改单》,其审核、批准与发放程序同《重要危险源清单》。

6.1.3.5.2危险源更新的原则

6.1.3.5.2.1一般情况每年更新一次。

6.1.3.5.2.2当法律、法规发生重大变更或修改时,应及时进行危险源更新。

6.1.3.5.2.3发生重大事故后及时进行更新。

6.1.3.5.2.4新、扩、改项目或产品结构调整以及生产工艺、设备发生改变时进行危险源更新。

6.1.3.5.2.5发生其他变化需要进行危险源更新时。

也应及时进行更新。

6.1.3.5.3对更新过程作好记录,对新识别出的危险源和重要危险源及时补充到相应的清单中.

6.2

整理补充汇总

各单位安全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各部门进行危险源辨识和初步评价,形成《危险源辨识、评价登记表》,以电子文档形式上报环安部。

6.3

审核补充汇总

环安部对各单位上报的《危险源辨识、评价登记表》进行审核、补充和汇总,形成玉柴马石油润滑油公司《危险源辨识、评价登记表》。

6.4

风险评价

6.4.1风险评价方法

采用是判断法和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即LEC法相结合的方法。

6.4.1.1判断法:

当危险源及可能产生的后果符合下述情况之一者,则直接判定为重要危险源:

A:

不符合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及标准的;

B:

直接观察到存在潜在重大风险(泄漏、火灾、爆炸等)的;

C:

曾发生过事故,尚无合理有效控制措施的;

D:

相关方有合理的反复抱怨或迫切要求的。

6.4.1.2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即LEC法: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分数值

完全可以预料

10

相当可能

6

可能,但不经常

3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

1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

0.5

极不可能

0.2

实际不可能

0.1

E—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频繁程度

分数值

连续暴露

10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6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3

每月一次暴露

2

每年几次暴露

1

非常罕见地暴露

0.5

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后果

分数值

大灾难,许多人死亡,或造成特大财产损失

100

灾难,数人死亡,或造成重大财产损失

40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或造成较大财产损失

15

严重,重伤,或一定的财产损失

7

重大,致残,或较小的财产损失

3

轻微伤害,需要救护,和很小财产损失

1

D—危险性分值。

即D=L×E×C,得分越高,说明其危险性越大。

危险等级分为1-5级,D值越大,危险性越高,危险等级越大。

采用LEC评价法,凡是D值≥160的危险源,列为重要危险源。

 

D值

危险程度

危险等级

>320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5

160~320

高度危险,立即整改

4

70~160

显著危险,需要整改

3

20~70

一般危险,需要注意

2

<20

少有危险,可以接受

1

6.4.2评价出的危险源、重要危险源,由管理部汇总成公司《危险源清单》、《重要危险源清单》。

6.5

(重要)危险源清单审核发放

6.5.1根据危险识别评价后整理的《危险源清单》直接发放至各部门。

6.5.2根据危险识别评价后整理的《重要危险源清单》由环安部一把手审核、公司环安体系管理者代表批准后,发放至各部门。

6.6

编制部门危险源清单和重要危险源清单

各部门根据公司危险源清单和重要危险源清单,编制本部门的危险源清单和重要危险源清单并经单位领导批准。

6.7

管理监控备案

6.7.1根据实际情况,各单位对评价出的危险源必须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加以控制。

在确定风险控制措施之前应遵循风险控制的原则:

6.7.1.1消除风险;

6.7.1.2降低风险;

6.7.1.3佩戴个人劳动防护用品。

6.7.2各单位负责制订本单位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控制的主要措施有:

A、目标管理方案;

B、管理程序;

C、培训教育;

D、应急预案;

E、现场监督检查;

F、保持现有措施。

6.7.3风险控制措施在实施前应予以评审。

评审应针对以下内容进行:

6.7.3.1控制措施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容许水平。

6.7.3.2是否产生新的危险源。

6.7.3.3是否已选定了投资效果最佳的解决方案。

6.7.3.4受影响的人员如何评价控制措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6.7.3.5控制措施是否会被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修改记录页

ZJ/YP10002

序号

更改、处置通知单编号

更改内容提要(或更改页码、条款)

更改人

更改时间

1

2014年换版

姚盈

2014年9月

2

成立环安部,根据职能划拔相应更改。

姚盈

2015年4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