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14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691521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6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上册语文14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14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14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14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14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14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8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14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8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14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8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14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8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14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8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14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8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14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8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14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8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14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8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14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8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14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8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14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8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14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8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14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8页
四年级上册语文14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8页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上册语文14单元教案.docx

《四年级上册语文14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语文14单元教案.docx(6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上册语文14单元教案.docx

四年级上册语文14单元教案

四年级上__册__语文__教案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月日——年月日

课题

1《观潮》

共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教学准备

准备好相关的图片(多媒体课件)、和生字词的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会写1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等词语。

2、品味大潮的“美、壮、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

第一课时

直奔“潮”,整体感知

1、释题知“观潮”。

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

“观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2、人文理“观潮”。

a、导人。

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b.读文。

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

(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

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

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

(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

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

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品味“奇”,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

读一读,说一说体会。

(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

壮观、奇特。

a、点拨:

句l: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

◆感悟形象:

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

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

(奇:

声音、形4k)

b.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

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品评“奇”。

潮水的长。

你懂“横贯”的意思吗?

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

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

“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

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

为什么?

(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欣赏课件:

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

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

+品读回味:

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了,是吗?

◆对话追问:

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

又会怎么做呢?

(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

◆美读升华:

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配乐朗读:

“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

(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

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b.适时点拨感悟: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c“恢复”一词能去掉吗?

为什么?

(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a.过渡:

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

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

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b.引读:

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

(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深悟“奇”,回归整体

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

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

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清层次,初步学会按照:

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分段。

2、积累文中的精彩语句。

教学重点:

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积累文中精彩语句。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积累文中精彩语句。

读文,理清层次

1、回忆;上节课我们品味了那“天下奇观”所带给我们壮观的景象、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

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在写什么?

一、二、五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

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

(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分段)

积累,课外拓展

1、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共有5处,相机点拔比喻句的样式。

如:

好像、犹如、形成)

2、自主积累:

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进行美读积累。

(再次回放全文的课件,图文并茂)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4、练习课堂作业。

5、课外拓展:

(任选一题)

a、上网搜索、电子阅览、图书馆查找:

我国其他“天下奇观”的景点的资料和图片,相互交流。

b.合作研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可以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

c.在时而奔腾咆哮、时而温婉低语的音乐声中,指导学生:

◆仿写描写景物具体的一个片断。

◆抒写自己的情感的一段话。

板书设计:

1、观潮

美壮奇

修改意见(红笔)

教后小记(蓝笔)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月日——年月日

课题

2*《雅鲁藏布大峡谷》

共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抓住重点,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读书方法,并学会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文中感悟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从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重点,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读书方法

教学准备

有关大峡谷的挂图或照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2、学习抓住重点,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读书方法,并学会用自己的话介绍课文内容。

3、从文中感悟大自然的神奇,进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阅读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从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重点,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的读书方法

一、激趣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知道吗?

我国的青藏高原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世界屋脊”。

在这块高原上还有两个世界之最:

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随着作者足迹去领略一下那里的神奇风光。

自由朗读,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并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作上记号。

自学反馈,质疑问难

1、指名分节朗读,结合对生字读音的正音。

(如:

“移、脉、卉、罕”等)

2、说说作者从哪几方面向读者介绍大峡谷的,找出能概括段意的句子:

a……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

b.……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

c……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

3、质疑问难,师生共同帮助解决。

抓住要点,简要复述

1、默读课文,抓住每一段的要点,思考具体内容。

2、指名概括课文的内容。

深入研究,晶位语言

要求按下列问题读书思考:

a、作者用什么来证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

b.课文中一连几处用了“从……到……”的句式,读了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什么了?

c.为什么把九个垂直自然带比做“凌空展开的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

在各自研读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然后全班讨论,教师从以下几方面点拨:

1、作者用非常具体、准确的数据来证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的大峡谷。

结合理解“不容置疑”。

2、作者反复用“从……到……”的句式,使读者形象地感到大峡谷雪山冰川和原始森林范围广大,形态多样,让人感觉到大自然的神奇。

3、这些景观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坡上,于是就有凌空的感觉;而且每一个自然带的景色都不相同,说它是神奇美丽的画卷是非常确切的。

结合理解“人迹罕至”。

熟读课文,积累词语

1、选择最精彩的语段多读几遍。

2、摘抄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要求学生查阅有关青藏高原神奇景观的资料,在班级交流

修改意见(红笔)

教后小记(蓝笔)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月日——年月日

课题

3《鸟的天堂》

共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灿烂、竹竿”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难点

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鸟、树的词语。

2、制作大榕树,百鸟飞翔和画眉的课件。

3、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陡、链”等8个生字。

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灿烂、竹竿”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精读“大榕树”部分。

教学重点:

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

通过各种形式,精读“大榕树”部分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认读生字,巩固字音、字形。

精读“大榕树”部分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出示“天堂”,提问:

这个词常常用来比喻什么?

(比喻羌好的生活环境,没有烦恼,只有快乐的地方,那地方如仙境一般)

2、那“鸟的天堂”指什么?

二、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初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交流:

你喜欢读哪一节?

教师相机出示学生感到陌生或困难的词语:

缝隙、颤动、应接不暇、静寂。

三、精读大榕树部分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图文对照:

欣赏图画(课件——大榕树),把能表示榕树特点的词写到黑板上,可以从课文找,也可以用自己的词来概括。

3、我们来看同学们所写的词,有不合适的吗?

井把它划去。

4、大榕树的这些特点,都交叉地写在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现在老师只要求你们通过自古的朗读,把这些特点表现出来,你先自己试试。

5、指名读。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枝3c5L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a.你为什么这样读?

b、“垂”写出榕树最与众不同的特点,独木成林,盘根错节。

c、“枝上生根、不可计数”写出榕树很奇特、很壮观的景象。

d.就让我们把奇特、壮观、美丽的榕树朗读出来。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

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a、读了这句话,你最喜欢哪里?

为什么?

b.看着这一切,作者被榕树的勃勃生机震撼了,产生了联想,请你再读这一段话,想一想哪些是作者看到的?

哪些是作者联想到的?

C、这么美的大树,这么美的语言,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d.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大榕树这一部分。

e、把你最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精读写鸟的部分,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难点:

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导入: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的奇特、美丽。

其实在这棵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小鸟。

第二天清早,我们又来到这里,有幸目睹了百鸟欢腾,群鸟纷飞的情景,你们想看吗?

点击课件——百鸟纷飞图。

二、精读写鸟部分

1、请大家静静地看,仔细地看,你感受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2、老师指图,你看这只鸟在干什么?

感受到了什么?

3、那么巴金爷爷是怎样把百鸟欢腾写出来的呢?

出示课文,请你想一想怎样读才能表现这种场面?

a,读好的,老师马上说:

老师感觉到你刚才这里的短句子读得特别好,像跳舞似的,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吗?

b.读不好的,老师说:

老师觉得这句子写得很特别,你看都是两个字两个字的短句组成,你想想怎么读才能读出韵味来。

c,师读后,师点评:

对呀,大大小小,各种颜色,还用了四个短句子就写出来了,读起来多有节奏感啊,就像刚才同学说的像跳舞似的。

好,现在你能读好了吗?

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的。

d.13小节呢?

你能读出“应接不暇”吗?

好,试试看。

4、刚才大家用自己的嗓音读出了小鸟的欢乐,小鸟的欢腾,那么,小鸟们为什么如此的快乐?

如此的开心呢?

5、联系第九自然段,生自由谈。

6、师接着说:

是啊,你的意思老师明白,繁茂的大榕树给了小鸟一个舒适美丽的家,你看,生活在大榕树怀抱里的小鸟,它们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没有敌人,没有威胁,没有争吵,只有快乐,只有自在,只有欢乐,只有幸福。

就好像生活在天堂一般。

小鸟因树而可爱,树因小鸟而充满生机,你感受到了吗?

(齐读第十三自然段)是啁,树离不开鸟,鸟离不开树,所以,画眉时常引歌高唱,站在树枝上唱起了婉转动听的歌呢!

看图——点击画眉图,你想想画眉会唱些什么歌呢?

7、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

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抄写句子,积累语言

把描写优美的语段抄写在作业本上,并背诵。

拓展练习,读写结合

“鸟的天堂”现已成为一处浏览胜地,根据课文内容和搜集到的资料,写一篇导游词。

修改意见(红笔)

教后小记(蓝笔)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月日——年月日

课题

4*《火烧云》

共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积累用不同构词方式描写颜色的词语;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想象火烧云的奇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自然景象的心境

教学重点

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相关资料。

教学目标:

积累用不同构词方式描写颜色的词语;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想象火烧云的奇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自然景象的心境。

教学重点:

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教学难点:

领悟描写事物动态变化的表达方式。

一、揭题谈话

天空中的云来去匆匆,我们只觉得它美,但很难把这种美景写下来。

六、七十年前,作家肖红却以优美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火烧云图景。

今天,我们随着作者的描绘,想象火烧云那纷繁的色彩和多变的形态。

(板书课题,读题)

初读课文,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凭借拼音,读准生字字音。

2、读后反馈:

a、指名分节朗读。

b、说说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些奇妙的美景?

c、出示图片(投影)并作归纳,理清文章思路。

教师归纳:

火烧云上来时,大地笼罩在光亮的晚霞之中,色彩繁多形态多变。

火烧云下去了,恍恍惚惚。

美读课文,品味语言

1、反复吟读,要求边读边想象画面。

2、精读,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火烧云的美?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如第一自然段,作者一连用?

个“……了”的句式,写在霞光的照射下,大地万物都改变了自己的颜色,也写出了当时人们的欢乐愉悦的心情;第3自然段,作者用三种不同形式的词语写出了色彩的纷繁;4、5、6三个自然段,分别用跪着的马,凶猛的狗,威武的狮子三幅图写出火烧云瞬息万变,由小到大,由清楚到模糊,最后不见了的变化过程……)

3、通读全文,要求根据自己的感受,读出对火烧云的喜爱之情。

4、熟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并把它背下来。

讨论和练习

作者在写火烧云的颜色时说“还有些说不出来,见也没有见过的颜色”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颜色多得无法形容)

修改意见(红笔)

教后小记(蓝笔)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月日——年月日

课题

语文园地一

共4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关于观察,勇于交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关于观察,勇于交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关于观察,勇于交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关于观察,勇于交际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关于观察,勇于交际的能力。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

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关于观察,勇于交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关于观察,勇于交际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关于观察,勇于交际的能力。

一、导入

  师:

有人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啊,峭壁深渊、怪石云海当然神奇,风雨雷电、花鸟虫鱼等平常的事物也有令人称奇的地方。

让我们交流一下我们各自了解的自然景观吧。

大家都了解了什么了呢?

这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在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要求:

  讲清楚景观的奇特之处,还可以说说这样的奇观是这样形成的。

要言之有序

  2、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

三、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

  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四、总结、引导讨论

  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五、延伸拓展

  希望小朋友们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

【学法指导】架设课外知识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创设情境,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明确习作要求,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这一段时间,这个单元的课文让我们的视线始终停留在美丽的大自然上,通过调查,我们不仅了解了自然景观的环境状况,你一定想把它记下来是吧,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在上节课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

二、自拟题目,自主习作

  提醒:

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再写。

师巡视个别指导。

习作指导(同时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⑴ 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⑵ 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⑶ 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

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⑴ 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⑵ 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⑶ 联系“我的发现”:

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

你有何发现?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把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⑴ 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

自由读,指名读。

⑵ 你发现了什么?

(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⑶ 你最喜欢哪一组?

为什么?

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⑷ 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

试着说几句。

⑸ 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课外写作文。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正确修改自己的作文。

教学重点:

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修改习作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二、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评议要点:

    

   ⑴ 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⑵ 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作文讲评

1、挑选若干“典型”作文片段,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同学们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着重留意:

⑴ 语句是否通顺恰当。

⑵ 语言是否准确精妙。

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

(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

4、欣赏佳作。

(实物投影仪出示本次作文的“擂主作文”。

⑴ 可以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

⑵ 也可以学生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学法指导】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2、积累对联。

3、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2、积累对联。

3、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1、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2、积累对联。

3、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一、我的发现

  1、生读对话,反复读,思考:

这段对话告诉我们什么?

  2、生反馈。

(读文章,边读边想象,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3、师生共同再读《观潮》,边读边想象,争取在头脑中出现画面。

  4、总结。

二、日积月累

  1、生自由读,思考:

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吗?

  2、生反复读,背自己最喜欢的。

  3、生上台表演。

  4、师生齐读,再背。

三、趣味语文

1、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⑴ 生试着读,看应该怎么读。

⑵ 生读后,思考:

这样读有什么意思?

哪种读法更有道理。

⑶ 师生小结。

⑷ 再读。

2、练习:

⑴ 生自由读:

分析每种读法的意思。

⑵ 师生再读。

⑶ 生收集其它这样的例子。

修改意见(红笔)

教后小记(蓝笔)

执教者

执教时间

年月日——年月日

课题

5《灰雀》

共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3、理解关键词的意思,反复诵读。

过程与方法目标:

感情诵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体会诗人的心境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难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