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环境分析与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6926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0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市环境分析与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武汉市环境分析与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武汉市环境分析与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武汉市环境分析与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武汉市环境分析与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武汉市环境分析与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武汉市环境分析与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武汉市环境分析与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武汉市环境分析与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武汉市环境分析与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武汉市环境分析与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武汉市环境分析与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武汉市环境分析与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武汉市环境分析与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武汉市环境分析与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武汉市环境分析与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武汉市环境分析与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武汉市环境分析与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汉市环境分析与研究.docx

《武汉市环境分析与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市环境分析与研究.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武汉市环境分析与研究.docx

武汉市环境分析与研究

武汉市环境分析与研究

学号:

095231005姓名:

刘云凤

摘要:

本文从水环境现状(环境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声环境质量,生物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及处理状况,来对武汉的环境进行分析。

从各方面分析得出结果,再找出对策。

关键词:

武汉市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及处理状况

0.引言:

一.环境质量现状

(一)环境空气质量

(二)水环境质量

(三)声环境质量

(四)生物环境质量

二.污染物排放及处理状况

三、环境质量评价

四、对策

五、小结

六、参考文献

1.区域概况

【地理位置】

  武汉,简称“汉”,俗称“江城”,位于中国腹地中心、长江与汉江交汇处,是湖北省省会,华中地区和长江中游的经济、科技、教育和文化中心,全国特大城市和重要的交通枢纽。

在平面直角坐标上,武汉市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南北最大纵距约155公里,形如一只自西向东翩翩起舞的彩蝶。

【面积】  总面积8494平方公里。

建成区面积475平方公里。

【海拔】  大部分地区在海拔50米以下。

双尖峰为武汉市境内最高点,海拔873米。

【人口】  2009年常住人口达910万。

然资源】

【自然资源】

  

(一)地质、地貌:

武汉市地质结构以新华夏构造体系为主,几乎控制全市地质构造的轮廊。

地貌属鄂东南丘陵经汉江平原东缘向大别山南麓低山丘陵过渡地区,中间低平,南北丘陵、岗垄环抱,北部低山林立。

全市低山、丘陵、垄岗平原与平坦平原的面积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5.8%、12.3%、42.6%和39.3%。

  

(二)气候:

武汉市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常年雨量丰沛、热量充足、四季分明等特点。

年平均气温15.8℃—17.5℃,极端最高气温41.3℃(1934年8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18.1℃(1977年1月30日)。

年无霜期一般为211天—272天,年日照总时数1810小时—2100小时,年总辐射104千卡/平方厘米—113千卡/平方厘米,年降水量1150毫米—1450毫米;降雨集中在每年6—8月,约占全年降雨量的40%左右。

  (三)土壤:

武汉市土壤种类繁多,共有8个土类、17个亚类、56个土属、323个土种,其中水稻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45.5%;其次为黄棕壤占24.8%,潮土占17.0%,红壤占11.2%;其他有石灰土、紫色土、草甸土、沼泽土等共占1.5%。

  (四)植被:

武汉市植物区系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向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过渡的地带。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的蕨类和种子植物有106科、607属、1066种,兼具南方和北方植物区系成份。

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组成的混交林是全市典型的植被类型。

长江、汉江以南以樟树、楠竹、杉木、叶茶油茶、女贞、柑桔为代表;长江、汉江以北以马尾松、水杉、法桐、落羽松、栎、柿、栗等树种为主。

  (五)动物资源:

武汉市动物资源种类繁多,有畜禽、水生、药用、毛皮羽用、害虫天敌、国家保护动物等动物资源。

畜禽动物主要有猪、牛、鸡等10余种、70多个品种。

鱼类资源有11目、22科、88种,主要经济鱼类有草、青、鲢等20余种。

“武昌鱼”(学名团头鲂)因产于武昌梁子湖而得名,肉味鲜美,中外驰名。

水禽有雁、鹳、鹈等8目、14科、54种。

白鹳是国家一类保护的珍贵稀有水禽。

特种经济水生物有白鳍豚、江豚、鳖等。

白鳍豚是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江豚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在野生动物资源中,毛皮兽类很少,主要是药用动物、农林害虫等。

  (六)水资源:

武汉市江河纵横,河港沟渠交织,湖泊库塘星布,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从市区两侧汇入长江,形成以长江为干流的庞大水网。

总水域面积达2187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25.8%。

据测算分析,在正常年景,地下水静储量128亿立方米,地表水总量7145亿立方米,其中境内降雨径流38亿立方米,过境客水7107亿立方米。

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2万千瓦。

全市修建水库274座,其中,大型水库3座,中型水库6座;总容量9.25亿立方米;有塘堰9.1万口,蓄水能力3.3亿立方米;有湖泊193个,其中城区内有湖泊43个。

  (七)矿藏:

全市已发现矿产33种,矿点154处,潜在经济价值8400多亿元。

其中,冶金辅料和建筑材料储量最大,拥有全国最大的熔剂石灰石、白云岩、石英砂岩基地,膨润土矿储量1.18多亿吨,居全国第一位。

优质矿泉水、热泉已发现8处。

此外,还发现金矿点11处,铜矿点9处,锰矿、磷矿点各2处,并有5处发现石油、天然气的“油气显示”。

【基础设施】

  2002年,武汉市全力推进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综合功能得到有效提升。

  

(一)市政建设:

武汉市中心城区现有道路2257条,总长1367公里,总面积1539万平方米(不含人行道),其中,主干道52条,长290.9公里,面积770万平方米。

市内共有桥梁109座,其中,跨长江、汉江桥梁9座,立交桥(高架桥)10座,人行天桥32座,跨河及其它桥梁58座,桥梁及高架总面积达42万平方米。

现已开通总长28公里的内环线,11.4公里的中环线西段也已建成贯通,加上先期建成的南环段,中环线累计贯通21.9公里,东段北段正在抓紧建设中;21号公路、武青三干道、老武黄公路、琴台路延长线、后湖路等6条国债项目建设实现贯通;八一路、东湖路延长线、喻家山南路、旅大街路等道路相继竣工;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和航空路2处地下人行通道改造建成投入使用;武汉机场路、徐东路、武珞路、珞喻路、大东门至街道口段全线完成沥青加铺“黑色化”改造;世界银行贷款武汉城市交通建设项目加速启动,通过了世行预评估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立项;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建设工程国家发展改革委已正式立项;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工程建设进展迅速,现已转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轨道交通一号线二期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快,已完成预可行性研究和申报立项工作;阳逻新机场建设全面推进,征地工作进展顺利;规模庞大的王家墩商务区规划建设全面启动,美国麦肯锡公司受聘完成了商务区建设的整体战略策划和咨询。

  武汉把治理“水患”与美化“两江四岸”结合起来,大规模进行防洪设施建设,圆满完成了397公里长江、汉江堤防整险加固工程,龙王庙险段由险点变为景点,城市抗灾能力增强。

  2002年,全市供水总量73763万立方米,城区自来水用水普及率达到100%。

全市现有液化石油气储备站108座(其中贮存容积3000立方米以上的大型储配站5座),贮存容积54646立方米。

2002年,全市煤气供气总量9746万立方米,液化石油气供气总量92620吨。

  2002年末拥有公交线路247条,公交客车1277辆,专线车4363辆,出租车12137辆.

  

(二)环境保护:

2002年,武汉环境保护力度很大。

全市空气质量达到和好于二级以上天数达到全年的61.4%,空气污染指数年平均值首次下降到100以下(98),集中式用水资源地水质达标率达97.2%,中心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4.9分贝。

城区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每日平均值为131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日平均值分别为40微克/立方米、50微克/立方米,城区降尘年月平均值为8.95吨/平方公里.

  工业烟尘去除率为55.9%,工业粉尘去除率达97.64%,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2.01%,工业重复用水率68.4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2.3%,重点污染企业拥有工业废水处理设施284台(套),正常运行率100%.

  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江夏二妃山垃圾处理场建设工程进展顺利,第一填埋区初步形成,环场道路实现贯通,污水处理区已经建成,提前实现了垃圾进场处理的目标。

汉阳锅顶山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已通过国家审批立项。

  (三)城市绿化:

2002年,全市城区绿地面积6279.8公顷,公共绿地面积3131.49公顷,公园34个、街头游园304个、绿化广场10个。

建城区绿地率29.31%、绿化覆盖率34.16%、人均公共绿地7.13平方米,武汉市城市绿化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1998年以来,全市上下围绕市委、市人民政府指定的“用5年时间把武汉初步建设成山水园林城市”的战略决策,大力推进城市环境创新,实施“绿色武汉”工程,全社会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热情空前高涨。

1998年以来,新(改、扩)建了四美塘、汉水、常青等10个公园,新建了南干渠、吴家湾等70个街头游园和洪山、光谷、西北湖、田田、首义等10个绿化广场,实施了中山公园改造、江滩绿地、天梨路整治等一批重点绿化工程,大力推进了“绿色武汉”行动计划。

2.区域环境分析与研究

一、环境质量现状

   

(一)环境空气质量

   2009年,城区空气污染指数(API)平均值为77,环境空气质量总体为良。

全年有301天空气质量为优良,比2008年多7天;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2.5%,比2008年上升2.2个百分点。

全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见图1。

各监测点年平均空气污染指数和空气质量优良率见图2。

   监测结果表明:

2009年,城区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年均值为0.044毫克/立方米,比2008年下降0.007毫克/立方米,下降13.7%,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见图3。

二氧化氮年均值为0.054毫克/立方米,与2008年持平,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修改单中的二级标准,见图4。

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为0.105毫克/立方米,比2008年下降0.008毫克/立方米,下降7.1%,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0.05倍,见图5。

   2009年,全市酸雨样品检出率为28.7%,比2008年上升1.5个百分点;全市降水年均pH值为5.21,比2008年上升0.04;酸雨年均pH值为4.69,比2008年下降0.02。

酸雨状况与2008年基本持平。

    

(二)水环境质量

   河流水质评价项目为水温、pH值、电导率、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汞、铅、挥发酚和石油类。

   湖泊(水库)水质评价项目为水温、pH值、电导率、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汞、铅、挥发酚、石油类、总磷、总氮、透明度和叶绿素a。

   1、河流(港)水质

   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2009年,全市11条主要河流(港)水质状况如下:

   水质符合Ⅱ类标准的有1条河流:

沙河;

   水质符合Ⅲ类标准的有7条河流(港):

长江武汉段、汉江武汉段、滠水、倒水、举水、金水河、青山港;

   水质符合Ⅳ类标准的有2条河流:

东荆河、蚂蚁河;

   水质劣于Ⅴ类标准的有1条河流:

府河武汉段。

   与2008年相比,蚂蚁河水质好转,水质由Ⅴ类上升为Ⅳ类;其它河流水质无明显变化。

长江武汉段及汉江武汉段为武汉市的主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状况较好,保持Ⅲ类水质。

   11条主要河流(港)的25个监测断面中,符合功能类别的断面有17个,占68%。

在11条主要河流25个监测断面中,水质类别为Ⅱ类的占4%;Ⅲ类的占64%;Ⅳ类的占16%;劣于Ⅴ类的占16%。

    2、湖泊(水库)水质

   2009年,全市70个主要监测湖泊(水库)水质按功能类别统计,符合功能区类别的有19个,占27.14%。

70个湖泊(水库)中水质符合Ⅱ类标准的有3个,占4.29%;水质符合Ⅲ类标准的有7个,占10.00%;水质符合Ⅳ类标准的有27个,占38.57%;水质符合Ⅴ类标准的有6个,占8.57%;其它27个湖泊(水库)水质较差,均为劣Ⅴ类,占38.57%。

见图7。

   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2009年,全市70个主要湖泊(水库)水质类别如下:

   水质符合Ⅱ类标准的湖泊(水库):

斧头湖、梁子湖、道观河水库;

   水质符合Ⅲ类标准的湖泊(水库):

木兰湖、日光湖、七湖、少潭湖水库、鲁湖、官莲湖、蔡甸西湖;

   水质符合Ⅳ类标准的湖泊(水库):

东湖、汤逊湖、严西湖、陶家湖、川江池、安仁湖、严东湖、小奓湖、涨渡湖、青菱湖、柴泊湖、武湖、后襄河、车墩湖、木鹅湖、星光湖、月光湖、朱家湖、五加湖、兑公咀、知音湖、干汊湖、小南湖、后湖、四美塘、朱山湖、机器荡子;

   水质符合Ⅴ类标准的湖泊(水库):

沉湖、汤湖、野湖、月湖、菱角湖、烂泥湖;

   水质劣于Ⅴ类标准的湖泊(水库):

东西湖、黄家湖、龙阳湖、南湖、墨水湖、杨春湖、南太子湖、沙湖、青山北湖、紫阳湖、三角湖、晒湖、野芷湖、莲花湖、塔子湖、鲩子湖、张毕湖、竹叶海、北太子湖、江汉北湖、江汉西湖、银湖、蔡甸莲花湖、金湖、内沙湖、万家湖、西边湖。

   东湖的汤菱湖和鹰窝湖水质符合Ⅳ类标准,郭郑湖和水果湖水质符合Ⅴ类标准,庙湖水质劣于Ⅴ类标准。

根据环境保护部《关于东湖水环境质量监测点位的函》(环测便函[2009]5号),从2009年7月开始,暂不将庙湖监测结果纳入东湖整体水质进行评价。

与2008年相比,汤逊湖、五加湖、后襄河、严西湖、小南湖、后湖、汤湖等7个湖泊水质好转;鲁湖、月光湖、黄家湖、杨春湖、星光湖、武湖、沉湖等7个湖泊水质下降;其它湖泊(水库)水质保持稳定。

   3、湖泊(水库)水质营养状态

按照《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技术规定》,全市70个主要湖泊(水库)水质的营养状态评价结果为:

贫营养状态的1个,中营养状态的22个,轻度富营养状态的20个,中度富营养状态的17个,重度富营养状态的10个。

   4、饮用水水源地水质

2009年,中心城区10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29个基本项目、35项有机物特定项目的监测结果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分析(109项)所测项目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水质达标率为100%。

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状况统计见下表。

(三)声环境质量

   1、区域环境噪声

   2009年,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4.7分贝,达到区域环境噪声1类标准,比2008年上升0.3分贝。

声源构成情况为:

生活噪声源占79.5%,交通噪声源占11.9%,工业噪声源占7.6%,施工噪声源占1.0%,见图8。

生活在55分贝以下的人口数量占网格总人口的49.3%;55分贝以下覆盖面积为122平方公里,占网格总面积的58.1%。

   2、交通道路噪声

2009年,城市交通道路噪声平均值为69.1分贝,达到交通道路两侧功能区噪声标准,比2008年上升0.1分贝。

达标路段长度占监测干道总长度的69.6%,比2008年下降3.2个百分点。

全市14条主要干道中,达标干道有建设大道、临江大道、鹦鹉大道、沿江大道、沿河大道、中山路、和平大道、中山大道、汉阳大道、冶金大道;未达标干道有长江大桥、江汉二桥、徐东大街、解放大道。

主要交通道路噪声环境状况见图9。

(四)生物环境质量

1、长江武汉段

浮游植物:

全段共检出21属,平均密度为6.33×105个/升、最大值出现在青山港(4#),为6.59×105个/升,浮游植物的种类和密度,与去年同期相比,数量、组成无明显差异。

浮游动物:

本季全段共检出17属,平均密度为2.60×103个/升,最大值为3.18×103个/升,出现在青山港(4#),与去年春季同期相比种类相同,密度略有增加,原生动物在数量上占优势。

由于长江流速大,甲壳动物在各点位检出数量很少。

粪大肠菌群:

粪大肠菌群检出率为100%,均值为2.53×104个/升、最大值为9.2×104个/升,出现在青山港(4#),按照《GB3838-2002》中Ⅲ类地表水标准评价,超标率为25%,均值超标。

根据本次监测结果分析,长江干流武汉段的水生生物结构仍与正常流动水体结构状况相同。

2、汉江武汉段

浮游植物:

全段共检出22属,平均密度为6.57×105个/升,最大值为6.77×105个/升,出现在宗关(3#),硅藻占较大比例,与去年春季同期相比,组成无明显差异,密度略有减少。

浮游动物:

全段共检出16属,平均密度为2.34×103个/升,最大值为2.76×103个/升,出现在宗关(3#),与去年春季同期相比,种类相近,原生动物在数量上占优势,甲壳动物稀少。

粪大肠菌群:

粪大肠菌群检出率为100%,均值为3.87×104个/升、最大值为9.2×104个/升,出现在汉川(1#),按照《GB3838-2002》中Ⅲ类地表水标准评价,超标率为100%,均值超标。

从本次监测结果分析,汉江水生生物结构仍与正常流动水体结构状况相同。

3、武汉东湖

浮游植物:

本季全湖共检出35属,平均值为4.05×106个/升,最大值为9.55×106个/升,出现在庙湖(5#),蓝藻及绿藻占优势,与去年春季同期相比,密度略有减少,种群结构、属数与往年基本一致。

重富营养的其它指示种类有:

颤藻、平裂藻、栅藻、小环藻、衣藻等,在庙湖(5#)占较大数量。

浮游动物:

全湖共检出25属,平均密度为2.96×103个/升,最大值为3.78×103个/升,出现在鹰窝湖(5#),与去年春季同期相比,密度、属数有所减少。

浮游动物中的原生动物在数量上占优势,其次为轮虫,原生动物中异养型(腐生类)比例大,反映东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较高。

粪大肠菌群:

粪大肠菌群检出率为100%,均值为8.05×103个/升,最大值为2.3×104个/升,出现在庙湖(5#),按照《GB3838-2002》中Ⅲ类地表水标准评价,超标率为20%,均值未超标。

根据总站生字[2001]090号文件,关于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技术规定,武汉东湖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58.83,属轻度富营养。

全湖中各湖营养状态指数为汤菱湖49.41,为中营养,郭郑湖营养状态指数为55.71,为轻度富营养,水果湖营养状态指数为56.27,为轻度富营养,鹰窝湖营养状态指数为49.45,为中营养,庙湖水质最差,营养状态指数70.30,为重度富营养,其富营养化程度严重。

东湖各监测点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见下表

   二、污染物排放及处理状况

   

(一)废气

   2009年,全市工业废气排放总量4299.87亿标立方米,较上年增加285.13亿标立方米,其中,燃烧过程排放的废气2019.85亿标立方米,生产工艺过程排放的废气2280.02亿标立方米。

全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2.01万吨,比上年下降2.87%。

全市烟尘排放总量3.19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3.09万吨,比上年减少0.62万吨,工业烟尘去除率98.59%。

全市工业粉尘排放量0.82万吨,比上年减少0.03万吨,工业粉尘去除率98.05%。

全市重点污染企业拥有工业废气处理设施629台(套),其中脱硫效率达到40%以上的脱硫设施有42台(套)。

2010年10月环境空气质量

   本月武汉市城区共发出空气质量日报31份,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0.6%,其中优2天,良23天;空气污染指数(API)月均值为80,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

各监测点的空气污染指数和优良率统计见表1和图1。

(市控点暂未列入城区统计)

本月与2009年同期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的对比情况

2010年10月与2009年同期空气质量相比较,优良天数多10天,优良率上升了32.2个百分点,平均空气污染指数下降了25个点,见图2。

本月城区空气质量较好,其主要原因是:

本月中下旬有冷空气来临,伴随着大幅度的气温下降,空气对流明显加强,有利于空气污染物的扩散;同时降雨对空气尘埃的清洗作用明显,使本月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较去年同期多10天。

截止到今年10月份武汉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去年同期多2天,空气质量有所好转。

 

   

(二)废水

   2009年,全市废水排放量78435.06万吨,其中工业废水22531.80万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28.73%;生活污水55903.25万吨,占废水排放量的71.27%。

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4.90万吨,比上年下降1.80%,工业废水中其他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为:

六价铬0.26吨,氨氮1204.90吨。

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9.12%,工业重复用水率84.38%,分别比上年提高0.13和3.47个百分点。

重点污染企业拥有工业废水处理设施248台(套)。

   2009年,我市正在运行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共11座,设计污水处理能力162.5万吨/日,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9.8%。

   (三)工业固体废物

   2009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212.94万吨,比上年增加118.45万吨,综合利用量1102.7万吨(含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18.04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89.58%。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82.21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置利用率96.26%。

   (四)污染物减排指标

   1、二氧化硫:

全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2.01万吨,比上年下降2.87%。

   2、化学需氧量:

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4.90万吨,比上年下降1.80%。

三、环境质量评价

生活质量的高低,与环境好坏相关。

今天是“世界环境日”。

那么,我们身边的环境质量怎么样呢?

昨日,武汉市环保局公布2002年环境状况公报,其中详细介绍了江城的空气、水和噪声的状况。

1饮用水质全国领先生活污水危害突出

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水”,那么,武汉的水质怎么样呢?

据武汉市环保部门监测,占饮用水供水量95%的长江、汉江武汉段水质保持良好。

江城地表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96.7%,比去年增加4.47%。

就饮用水质而言,武汉居全国领先地位。

在城区湖泊中,梁子湖、斧头湖、鲁湖水质达到较好的Ⅱ类标准,木兰湖除总氮超标外,其余指标均达标;东湖、沙湖、汉口北湖、后襄河、月湖、墨水湖、南太子湖等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影响水质的主要污染项目为总磷和总氮。

去年,全市废水排放量71189.72万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34975.72万吨,监测显示,达标排放率已达到92%以上。

但是,占废水排放量50.87%的生活污水却大都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入湖,致使主城区和近郊湖泊均呈富营养化状态。

2可吸入颗粒物减少六成天数空气良好

去年江城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属良好等级)的天数出现率超过六成,天数达到224天。

根据全年空气质量日报的结果显示,全市空气污染指数达到或好于二级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61.37%,空气污染指数年平均值为98,首次下降到100以下。

武汉市环境监测站的徐双庆主任告诉记者,目前,影响江城空气质量有三大“杀手”:

工业烟尘、冬季取暖烧煤烟尘、锅炉烟尘、建筑施工扬尘等可吸入颗粒物,以及二氧化硫、二氧化氮。

监测数据显示,2002年城区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日平均值为131微克/立方米,优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的二级标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年日平均值分别为40微克/立方米、50微克/立方米,符合国家二级标准。

总体来说,武汉市的空气质量在好转。

徐主任介绍,去年一年降水比较多,“绿色武汉”行动又使降尘大为减少。

目前,由于内环线的改燃和城区居民气化率的提高,燃煤逐渐减少,可吸入颗粒物呈现下降的趋势。

另外,工业废气和粉尘排放量的减少也为净化空气做出了“贡献”。

去年,武汉市基本控制了工业烟尘和汽车尾气的排放。

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2.4万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1.63万吨,比上年减少0.09万吨。

全市工业烟尘排放量5.91万吨,比上年减少0.18万吨。

全市工业粉尘排放量2.22万吨,比上年减少0.35万吨。

3交通噪声高了生活噪声低了

去年,江城噪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