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教案1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707183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3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习教案1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复习教案1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复习教案1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复习教案1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复习教案1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复习教案1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复习教案1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复习教案1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复习教案1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复习教案1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复习教案1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复习教案1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复习教案1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复习教案1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复习教案1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复习教案1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复习教案1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复习教案1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复习教案1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复习教案1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复习教案1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docx

《复习教案1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习教案1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复习教案1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docx

复习教案1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异同

分子

原子

定义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性质

质量小、体积小;不断运动;有间隔;同种粒子的化学性质相同。

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再分。

备注

1.所有金属、稀有气体、金刚石(石墨)和硅是由原子构成的,其他大多数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2.在受热的情况下,粒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

3.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原因是构成物质的粒子的间隔受热时增大,遇冷时缩小。

4.气体容易压缩是因为构成气体的粒子的间隔较大。

5.不同液体混合后总体积小于原体积的和,说明粒子间是有间隔的。

6.一种物质如果由分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分子;如果它由原子构成,那么保持它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原子。

二、验证分子运动的探究实验

【实验操作】如右图,取适量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A、B两个小烧杯中,另取一个小烧杯C,加入约5mL浓氨水。

用一个大烧杯罩住A、C两个小烧杯,烧杯B置于大烧杯外。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烧杯A中的酚酞溶液由上至下逐渐变红。

【实验结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注意事项】浓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能挥发出氨气。

三、从微观角度解释问题

1.用分子观点解释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没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水蒸发时水分子的间隔变大,但水分子本身没有变化,故为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有新分子生成的变化。

(电解水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物质的分子,故为化学变化)

2.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的区别:

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3.分子和原子的联系: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结合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结合成化合物分子。

4.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5.化学变化的实质: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裂变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物质的分子。

四、物质的组成

1.宏观角度: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

2.微观角度: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的化学性质由水分子保持)。

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铁的化学性质由铁原子保持)。

3.水在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4.物质、元素用于宏观角度分析问题,分子、原子、离子用于在微观角度分析问题。

宏观和微观不可以混淆。

第二节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构成

原子一般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有的原子不一定有中子,质子数也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原子的种类由核电荷数(质子数)决定。

2.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间的关系

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由于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所以原子整体不显电性。

3.相对原子质量

以一种碳原子(碳12)质量的1/12(1.66×10-27kg)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作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符号为Ar。

相对原子质量是通过比较得出的比值,单位为“1”。

原子中质子和中子的质量接近碳原子质量的1/12,而电子的质量约为质子质量的1/1836,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即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第三节元素

1.定义:

元素就是具有相同电荷数(即核内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

原子

区别

只表示一类原子的总称;只表示种类,不论个数,是宏观概念

原子是微观概念,既表示种类,又表示数量含义

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但形态可能变化

化学变化中,原子种类和数量不变,但最外层电子数可能变化

联系

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原子是构成元素的基本单元

2.元素之最

地壳中含量(质量分数)排在前五位的元素:

氧、硅、铝、铁、钙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

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3.元素的分类:

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

4.元素符号:

元素用元素符号表示。

元素符号是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表示的,如果第一个字母相同,则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加以区别。

5.元素符号的意义:

元素符号不仅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如果物质由原子构成,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种物质。

如果元素符号前加上系数,就只表示该原子的个数,只具有微观意义。

如:

H表示氢元素、1个氢原子。

2H表示2个氢原子。

Cu表示铜元素、一个铜原子、金属铜。

6.描述物质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

①宏观组成(描述物质的组成时用元素叙述):

铁是由铁元素组成的。

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②微观构成(描述物质的构成时用分子、原子、离子叙述)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

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描述分子的构成时用原子叙述)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

7.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的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7个周期;每一纵行叫做一个族,共16个族。

周期的变化规律:

从左到右,原子序数由少变多。

除第一周期以外,每一周期都是以金属元素开始,逐渐过渡到非金属元素,最后以稀有气体元素结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

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的电子层数相等。

第四节离子

1.核外电子的排布

在含有很多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高的通常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就像分了层一样。

这样的运动,我们称为分层运动或分层排布。

现在发现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最少的有1层,最多的有7层。

电子层序数越大,层内电子的能量越大,离原子核距离越远。

规律:

①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第一层排满才能排第二层,第二层排满才能排第三层。

②每个电子层最多能容纳2n2个电子(n为层序数,第一层n=1,第二层n=2)。

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第一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2.原子结构示意图:

一个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下

3.元素的种类

①金属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是不稳定结构),在化学变化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而使次外层成为最外层,形成稳定结构。

这种性质叫做金属性。

②非金属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是不稳定结构),在化学变化中易获得电子,而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

这种性质叫做非金属性。

③稀有气体元素:

原子的最外层有8个电子(He为2个),为相对稳定结构。

 

元素类别

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趋势

性质

结论

金属元素

<4

易失去最外层电子(形成阳离子)

易发生化学反应

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子数决定。

非金属元素

≥4(H:

1)

易获得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形成阴离子)

稀有气体元素

=8(He:

2)

难得失电子(为相对稳定结构)

极难发生化学反应

4.离子的形成:

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在化学反应中,金属元素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非金属元素原子得到电子,从而使参加反应的原子带上电荷。

带电荷的原子叫做离子。

带正电荷的原子叫做阳离子,带负电荷的原子叫做阴离子。

阴、阳离子由于静电作用互相吸引,结合形成稳定的、不带电性的化合物。

5.离子内质子数不等于核外电子数,离子的最外层电子一般是8(氢是0)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原子通过得失电子变成离子,离子也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变回原子。

6.离子符号

离子用离子符号表示:

在原子团或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出离子所带的电荷的多少及电荷的正负(数字在前,符号在后),当离子所带电荷数为1时,1可以不写。

如Na+(钠离子)、Ca2+(钙离子)、H+(氢离子)、Cl-(氯离子)、O2-(氧离子)、OH-(氢氧根离子)等。

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

Mg2+表示1个镁离子带2个单位的负电荷。

2O2-表示2个氧离子。

离子符号只有微观含义,没有宏观含义。

7.一定带正电的粒子:

质子、原子核、阳离子

一定带负电的粒子:

电子、阴离子

不带电的粒子有:

中子、原子、分子

8.物质与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

①原子直接构成物质。

如汞、金刚石直接由原子构成。

②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分别形成阳离子和阴离子。

如氯化钠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

③非金属元素离子和非金属元素离子各提供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结合成分子。

如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

【分子原子】

一、选择题:

1.能闻到花香的原因是

A、分子有质量B、分子间有间隔C、分子在不断运动D、分子体积小

2.对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惟一粒子B、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保持物质性质的是分子

C、同种物质的每一个分子的化学性质都相同D、分子的大小会随着物质体积的增大而变大

3.下列变化中,构成物质的分子本身发生变化的是

A、糖溶于水B、衣箱中樟脑丸不久不见了

C、工业上蒸发液态空气制氧气D、红磷燃烧

4.一壶水烧开后,壶盖被顶开,这是因为

A.水分子变大了B.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

C.水由液态变成气态,体积膨胀D.构成物质的粒子数目增多

5、最早发现电子的科学家是

A.汤姆生B.道尔顿C.拉瓦锡D.阿伏加德罗

6、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B.分子质量都大于原子质量

C.分子永恒运动,原子在分子中是不运动的

D.分子在化学反应中可分,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

7.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A.氢原子B.氧分子C.氢分子D.水分子

8、下列关于物质的构成,叙述错误的是

A.氯酸钾分子由钾原子、氯原子、氧原子构成

B.氧分子由氧原子构成,氧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

C.氧原子核由带正电荷的中子和不带电荷的质子构成

D.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9.下列物质中,肯定是由一种分子(或原子)构成的物质是

A、水B、纯净物C、混合物D、糖水

10.已知某原子的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为A,该原子核内有B个质子和C个中子,核外有D个电子,则A.A=B=CB.B=C=DC.A=C=DD.A=B=D

11.碳和镁的相对原子质量分别是12和24,则碳和镁的原子的真实质量之比为

A.1:

1B.1:

6C.2:

1D.1:

2

12.等质量的下列物质中含有原子数目最多的是

A.水银B.硫磺C.铁粉D.镁条

13.1999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哈迈德·泽维尔开创了“飞秒(10-15S)化学”的新领域,使运用激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测到的是

A.氧分子的不规则运动B.氧原子结合成氧分子的过程

C.氧分子分解成氧原子的过程D.氧原子内部的质子、中子、电子的运动

14.下列符号能表示两个氧原子的是

A.O2B.2OC.2O2-D.2O2

15.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A.O2B.H2OC.CO2D.SO2

17.下图表示物质分子的示意图。

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含有不同质子数的原子,则图中表示单质的是

18.航天员专用的小分子团水具有饮用量少、在人体内储留时间长、排放量少等特点。

航天员一次饮用125mL小分子团水,可维持人体6h正常需水量。

下列关于小分子团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水分子的化学性质被改变了

B.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间没有间隙

C.小分子团水中水分子停止了运动

D.小分子团水的部分物理性质与普通水有所不同

二、填空题:

4.把分子的几种基本性质(A—D)的序号填在相应内容的横线上。

A.分子的体积很小;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C.分子之间有间隔;D.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1)打开酒瓶就可以闻到酒味________________。

(2)可将大量的氧气压入钢瓶中________________。

(3)一滴水中大约含有1.67×l021个水分子________________。

(4)有的物质能与氧气反应,有的不能________________。

9.在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等粒子中,找出符合下列条件的粒子,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1)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

(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是       。

(3)带正电荷的粒子是       。

(4)不显电性的粒子是       。

(5)质量最小的粒子是       。

(6)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粒子是       。

(7)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粒子主要是       。

 

【原子和离子】(答题时间:

35分钟)

一、选择题

1、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关系最密切的是

A.核内质子数B.核外电子数C.电子层数D.最外层电子数

2、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代表原子的是

3、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表示阴离子的是

4、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中,具有稳定结构但不是原子的是

5、下列各组是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其中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一对元素是

6、与

中数字“1”关系密切的是

A.元素的化学性质、化合价B.元素的种类、原子的质量

C.元素的核电荷数、原子的数目D.物质的状态、原子的稳定性

7、关于氯离子与氯原子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A.它们的质子数相同B.它们的电子数相同

C.Cl-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对稳定D.它们的电子层数不同

8、关于Fe、Fe2+、Fe3+三种粒子,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它们的质子数相同B.它们的核外电子数不同

C.三者几乎质量相等D.三者都是稳定结构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B.具有稳定结构的粒子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

C.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电子一般多于4个

D.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简明、方便地来表示原子的结构

10、原子变成离子,一定发生变化的是

A.核外电子的排布B.原子的核电荷数

C.相对原子质量D.电子层数

11、一种元素的离子变成原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一定失去电子B.一定得到电子

C.得失电子都有可能D.既不能得到电子,也不能失去电子

12、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有关该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16B.原子的核外有3个电子层

C.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D.属于金属元素

13、核内有19个质子和20个中子,核外有18个电子的粒子一定是

A.原子B.分子C.阴离子D.阳离子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粒子B.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

C.离子是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D.不同种离子的核外电子数一定不相同

二、填空题:

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物质:

①水②二氧化碳③氧气④汞⑤稀有气体⑥氯化钠,由分子构成的是________;由原子构成的是__________;由离子构成的是__________.

2、某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该原子的质子数为__________,核外共有__________个电子,分为______个电子层,第二层上有______个电子,最外电子层上有__________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该原子易________电子,变成______离子,其离子符号为______。

3、写出下列离子的符号

带一个单位正电荷的氢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的铜离子。

带三个单位正电荷的铝离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的氯离子。

带两个单位负电荷的氧离子。

4、根据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

(1)表示原子的粒子是(填序号)__________;

(2)表示具有稳定结构的粒子是(填序号)____;

(3)表示同一种元素的不同粒子的是(填粒子的化学符号)__________。

5、Al和Al3+属于同一种元素,因为它们的__________________相同。

Al和Al3+属于(相同或不同)________的粒子,两者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它们核外的电子总数____________同。

【元素】

一、选择题

1、下列元素符号书写错误的是

A.铜CuB.钠NAC.镁MgD.铁Fe

2、下列各组元素符号的第一个字母相同的是

A.铁、锌、钠B.钙、铝、铜C.铝、银、镁D.碳、钙、氯

3、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A.氢B.碳C.氮D.氧

4、下列元素中,属于金属元素的是

A.氖B.氧C.锌D.磷

6、食品包装上常标注含有的营养成分。

其中标注的“铁、镁、锌、钙”是指

A.原子B.分子C.元素D.非金属

7、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根本区别是()

A.相对原子质量不同B.中子数不同

C.核电荷数不同D.电子数不同

8、空气中含量最多元素、地壳中含量最多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可组成的化合物是()

A.Al2(SO4)3B.Al(NO3)3C.Fe(NO3)3D.Al2O3

9、X、Y、Z三种原子的原子核中的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它们是

A.同一种原子B.同一种元素C.不同种元素D.不同种原子

10、已知一个原子的核电荷数,可以推断它的()

A、质子数B、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C、中子数D、元素的种类

11、“博士伦”隐形眼镜洗液的主要成分是H2O2(双氧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H2O2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H2O2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H2O2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D.H2O2是由两个氢元素和两个氧元素构成的

12、现有NaNO2、H2O2、SO2、O2四种物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都含氧气B.都含氧元素C.都含氧分子D.都含2个氧原子

13、表示4个氢原子的符号是

A.4H2B.4HC.2H2D.H

14、下列符号中,既表示一个原子,又表示一种元素,还表示一种物质的是

A.

B.2HC.2N2D.Fe

16、我国计划在2007年发射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其任务之一是寻找一种新能源氦—3,已知氦—3的原子核是由一个中子和两个质子构成的,其原子核外电子数和相对原子质量分别为

A.1和2B.2和3C.3和1D.3和3

17、下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从该图获取的信息是

A.该元素的质子数为52B.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4

C.该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为52.00%D.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18、从水分子分解示意图中我们能获得许多信息,其中描述错误的是

A.这是一个化合反应B.水分解时元素的种类不变

C.在化学变化中原子是最小的粒子D.氢分子能保持氢气的化学性质

*19、如图是表示气体粒子的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那么其中表示化合物的是( )

二、填空题:

1.试用“分子”、“原子”或“元素”回答:

(1)2P2O5表示2个五氧化二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nFe表示n个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酒精易挥发,这表明酒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作扩散运动,由液态变成气态,表明酒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间的距离变大了;氧气能够压缩,这表明氧气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有间隔。

(2)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持着氧气的化学性质。

铁保持铁单质的化学性质。

(3)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不同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空气是混合物;地壳中主要是由O、Si、Al、Fe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组成;氧化物中一定只含两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其中一种是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N”不仅表示氮______________,还能表示一个氮______________________。

“2H”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_______和1个氧_______构成的。

2、用肇庆特产之一桂皮蒸镏可以得到桂油,其主要成分是肉桂醛(C9H8O),它可作为饮料和食品的增香剂。

则肉桂醛中含有种元素,1个肉桂醛分子中有个原子。

4、在五氧化二磷、氯酸钾、二氧化锰、水、二氧化碳、空气、氧气、碳中,①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②属于纯净物的是_______,③属于单质的是_______,④属于化合物的是_______,⑤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⑥含有氧分子的是_______。

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下列有关分子和原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或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B.分子的体积比原子体积大

C.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以D.分子带正电

2.下列各种物质各1g,所含原子总数最多的是()

A.氢气B.氯气C.氧气D.铁

3.下列物质中既含有单质,又含有化合物的是()

A.水B.空气C.液氧D.高锰酸钾

4.下列关于物质的组成和构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酒精(C2H5OH)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二氧化碳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C.氧气和臭氧都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单质

D.双氧水(H2O2)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

5.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的事实是()

A.用二氧化碳气体制干冰B.用液态空气制氧气

C.水沸腾得到水蒸汽D.用水通电分解制氧气

6.为了探究水电解的微观过程,某同学做了许多分子、原子模型,其中能说明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粒子模型是()

7.在一只透明的玻璃杯里装入半杯水,向其中加入一块冰糖,盖上盖子,立即在液面处画上记号,过一段时间,观察到冰糖消失、液面下降。

这一实验不能说明()

A.分子的体积很小B.分子在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

C.分子间有间隔D.分子会破裂成原子

8.在(NH4)2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