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教育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20388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65 大小:9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2章 教育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第22章 教育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第22章 教育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第22章 教育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第22章 教育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第22章 教育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5页
第22章 教育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65页
第22章 教育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65页
第22章 教育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65页
第22章 教育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65页
第22章 教育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65页
第22章 教育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65页
第22章 教育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65页
第22章 教育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65页
第22章 教育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65页
第22章 教育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65页
第22章 教育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65页
第22章 教育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65页
第22章 教育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65页
第22章 教育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22章 教育规划.docx

《第22章 教育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2章 教育规划.docx(6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22章 教育规划.docx

第22章教育规划

第二十一章教育规划

教育投资是个人家庭投资理财中的重要环节,在家庭与社会及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处理中占有重要位置。

家庭金融资产的相当部分是为着子女的上学受教育做准备,家庭个人的理财规划也必然要对教育规划给予重点介绍。

本章包括个人家庭教育投资、家庭教育成本与收益、教育资金筹措和运用、家庭教育规划的一般状况和技术工具等内容。

第一节个人/家庭教育投资

家庭是孩子们得以出世、成长的摇篮,又是重要的教育场所。

孩子们不仅要出生,抚育成长,还要对之实施知识、技能、思想的教育。

在封建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里,家庭教育主要表现为父母对儿女的生产劳动、生活技艺的实用技术性教育,使孩子们获取谋生技艺。

家有佘资会送孩子去私塾读书,学习知识,以求仕途上进。

今日的家庭教育行为,则只是大规模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辅助与补充,使其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另外则表现为家长向上学的子女提供学习费用,供养儿女们读书。

一、家庭教育投资概说

(一)家庭教育投资的含义

家庭的生活消费按其同家庭职能活动履行的关系,可分为日常生活费、子女教育费、文化娱乐费、耐用品购置费、赡老抚幼费、社会交际费、子女结婚安家费等,这些都属于家庭消费范畴。

但为何其中用于文化教育、智力培育提高的消费,又可以称为“智力投资”呢?

人们将父母对子女教育的花费,受教育者本人对学习过程中的各项金钱、时间及精力等投入,是作为一种智力投资来看待。

这种观念说明精神文化消费已在家庭消费结构中日益占有较重要地位,说明时下人们对知识的重视与渴求,反映了商品经济时代的要求,也是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

智力投资不仅是对教育费用名称的简单改变,还反映了人们的消费与效益观念的转变。

家中用于文化教育、智力培育提高的费用,不仅是一种支出消费,还是种“投资”,即花掉了还可再赚回来,并取得相应的报酬作为投资收益。

由于教育在劳动力再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少经济学家都曾经试图论证教育支出是一种生产性投资,即教育投资,而非单纯的消费性支出。

它将增进子女的知识和技能,使得子女未来能获得较大的职业适应性、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收入等教育投资的收益。

父母为子女承担越来越高的教育费用,这可说是家庭为社会的进步与开发做出的重大贡献。

各个家庭也必然会从这种“投资”中获取可观的效益,作为教育用费的最好报偿。

这种收益表现为孩子受教育后的工资收入的增长,就业后社会地位的提高,更表现为子女成才在父母心灵中的极大慰籍与欢乐。

但既然是视为投资,而非认为是纯花费,就表明人们会期望从这种花费中获取一定投资收益。

投资能否得到补偿并获取收益,或说受教育者上学数年的花费能否在就业后工资收入的增长中得到收回,又必然会影响到人们的投资决策。

预期投资能得到补偿,且获益非小,人们就乐于投资或多投资,即多上数年学,上学期间多花些学费;预期收益很低或还是负收益,人们就不愿投资或少投资,即不上学或少上几年学。

物质资料生产,基本建设项目要进行可行性分析,计算投资与收益,然后做出投资与否及投资多少的决策;人口、劳动力的生产、培育及受教育等,同样要分析论证,计算投资与收益,然后做出上学与否与学到何种程度之决策。

两者的基本道理是一致的。

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可以在收入和地位上具备相当的竞争力,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舒尔茨就把家庭对子女的培养教育看作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

子女成长初期,父母将拥有的财富较多地运用在对子女的成长培育上,使他能够获得良好教育。

子女成年就业后多获得的收益,将会远远大于当年的教育投入。

一般情况下,受过良好教育者,无论在收入或地位,往往会高于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同龄人。

从这个角度看,教育投资是个人财务规划中最富有回报价值的。

1963年,舒尔茨运用美国1929-1957年的统计资料,计算出各级教育投资的平均收益率为17.3%,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为33%。

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和实证研究得到了世界各国学者的认同,并荣获197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

1978-2005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4%。

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城乡居民收入的成倍增长。

另据统计,到2005年12月,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超过了14万亿元,加之手持现金和各种有价证券,居民总共拥有的金融资产超过17万亿元。

中国居民的整体生活水平已经接近小康生活目标。

总体上看,由于经济发展持续以较快速度增长,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改善,为提高家庭或者个人的教育支出提供了基本保证。

收入的增加和恩格尔系数的下降,意味着广大城乡居民可以在教育上有更多的投资,家庭对孩子的直接培养相应增加了。

1994年,我国首先在47所高效实行招生并轨制度,到1997年有1050所高等学校全面并轨实行教育收费制度,进一步提高了家庭对教育成本的负担。

上海零点市场调查有限公司曾经在全国八大城市的调查资料表明,中国家庭在孩子教育费用负担方面已经有了很大变化,调查资料还显示,子女教育与养成支出是当前城市居民所有支出中增长最快的项目,并且这一方面的支出呈现稳定上升趋势。

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西安等六个城市1230户居民的调查表明,城市教育支出增势强劲,七成居民同意在孩子出生之前就开始准备教育资金,六成居民愿为子女教育举债。

在六个城市全体受访者中,81%的人同意“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话,只有7%的人表示对此不能苟同,还有12%的人未置可否。

子女在家庭中还承担着继承香火、传宗接代、后继有人、发扬光大、光宗耀祖的功用。

再加上父母对子女的特有的情感功用,这都使得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被置于一重要位置上加以认识。

尤其是对中华民族而言,长期来遗留的优秀文化传统、家族本位制、子女优先制,再加独生子女政策。

更使这一切得到无限强调。

千百万的父母表示:

家庭再穷也要将孩子培养成才,为子女交纳高额的学杂费,父母们借债、卖血者有之,带病操劳更大有人在。

(二)家庭教育投资的特点

教育投资相较一般的物力投资,具有期限长、回收慢、额度大,效益难以测定且不够明显等特点。

作为家庭这种特殊人际关系氛围中的教育投资,又有自身的鲜明特色。

以下分予说明。

1、投资期限长。

一般的物力资本投资,少者几日、数月,多则数年即可使其营运获益,收回投资,并有明显收益。

人力投资则不然,将一名婴幼儿从零岁(或负1岁,即胎儿期开始)培育为初级劳动力,需要10多年时间,再令其继续深造到高中、中专毕业到从事就业,需要近20年时期,若培养到大学、研究生毕业,成长为一名高级劳动力,则需要20多年,时间漫长。

2、投资数额大。

子女的培养、抚育乃至教育用费,对其父母是一笔巨额开销,依据今日之生活水平,人均年消费支出以8000元计,20年即是16万元,若再培养到大学、研究生毕业就业,数额还得再翻一番。

即此还只是直接费用,若再考虑父母为抚养教育子女所花费的劳动、时间、精力及情感的巨大付出,考虑受教育者为接受教育而减少的就业收入的机会成本,考虑这笔巨额费用历经20余年的货币时间价值,令人难以设想。

每个孩子的培育费用是如此,全国4亿多家庭的累积不啻是个天文数字。

在深圳市流行一种说法,某人生养了一个孩子,亲朋好友纷纷祝贺,有一句贺词是“恭喜,负债100万”。

这是说,小孩出生,父母即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培育、教育等欠负了100万元的债务。

这就难免有众多的白领人士选择单过“二人世界”,不要子女。

3、回收期长,回收速度慢。

人力投资的期限很长,长时间内仅有源源不绝,且愈易剧增的投入,而并无相应产出,故回收期也很长。

且大学生初始毕业就业后,工资收入还只能处于较低状态,工作多年后,薪给报酬才会有较大增长。

故此将全部投资完全得以收回时,常在就业后10多年间,或还会因各种原因,投资终生也难以完全收回。

4、父母投资,儿女受益。

作为一般的投资事项,谁投资谁受益,多投资多受益是天经地义,投资人也就是受益人。

家庭教育投资则因其投资额度大,期限长,回收慢,且被投资人在被投资的过程中,从始至终完全无经济能力,必须有他人代为其投资。

投资人投入巨额款项,却很少会有回报,至少是很难有等额回报并取得投资收益。

父母投资,儿女受益。

这种“赔本”事项只有在父母子女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中出现。

这即为广大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广泛称道的“家庭内的利他主义”。

5、没有时间弹性。

子女到了一定年龄(18岁左右)就要念大学,不像购房规划,若财力不足可延后几年;退休规划若储备养老金不足也可以延后几年退休。

目前大学学位已经变成在社会工作的重要门槛,也成为父母必须提供给子女的基本教育。

因没有时间弹性,更有必要做提早准备。

6、费用弹性较弱。

与退休规划生活水平或购房规划房价水平的选择弹性比较,退休规划若财力不足,降低退休后生活水平还熬得过去;购房规划若财力不足,选择偏远一点、房价较低地区位也还可将就。

但高等教育的学费相对固定,这些费用对每个学生来说基本都是相同的,不会因为家庭富有与否而有差异。

特别是在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教育产业化改革以后,现在子女读大学的最大障碍不是高考的分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财力。

免学费军校的录取分数比普通大学乃至名牌大学的录取分数还高,就可见一斑。

另外,教育产业化后学校可能提供的奖学金、助学金的金额与名额,远远不足以满足所有无财力入学的家长和学生的心愿。

国家助学贷款虽然可以救急,但仍要在毕业后数年内还本并负担利息。

因此为子女准备足额的高等教育基金,一定要早做打算。

7、子女的资质无法事先预测。

在子女教育方面,最后需要多少财务资源,相比由自己完全把握的退休与购房规划更难掌握。

子女出生时很难知道在经济独立前会花掉父母多少钱。

这与子女的资质、注意力与学习能力有关。

父母希望子女能考上师资较好、学费也较便宜的重点大学,但不一定考得上。

不太上进的子女,在求学期间所花费的家教、补习甚至陪读费用也差距甚大,这些都不是父母可以事先控制的。

另外,有些小孩在音乐、美术方面有天分,父母为了不埋没其天分,若计划送读专门才艺学院深造则花费更为惊人。

不管资质太高或太差都无法事先完全准确预期,但都要花更多的钱。

应该从宽(至少以普通大学学费和住宿费为准)规划子女的教育经费。

(三)家庭教育投资

父母是应当给子女留下较多的遗产,还是减少这笔遗产的馈赠,而将其尽早用于培养子女,对子女的教育、技能增进进行投资。

贝克尔认为这对父母及子女双方的利益维护都是有利的。

如果将此简单予以评析的话。

假如父母可以就如下两方案予以选择:

(1)给子女留下一笔遗产,足够其维持一生的小康生活水平,但子女的文化程度仅是初中生,这种父母偏重于物质财富的积聚,而对子女的智力投资持无所谓态度;

(2)给子女没有留下任何遗产,但却将子女培养到大学、研究生毕业,使子女有了较好的谋生技能和高的社会地位。

这笔谋生技能同样可保障子女终生有较高的收入。

人的智力水平像其拥有财富一样,同样会遗传给下一代的。

父母的教育水平高,其子女的先天智力水平也会较高,这已为科学家的无数试验所证实。

如果这一点不是很清晰的话,高智力水平的父母对子女的后天帮助、关怀、学业辅导、高期望的鞭策、优越物质条件的资助供养,及家庭所居较高的人文环境却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同样是父母为子女创造的极为珍贵的财富。

改善的原因是清楚的:

(1)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要高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率,且发挥作用更为持久,他不仅在被投资的当代人身上发挥功用,还会通过先天遗传给下一代身上。

(2)物力资本投资的收益限于经济物质方面,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还广泛见之于社会、文化、人的素质、精神面貌、社会地位、竞争机遇等方面;

(3)这种父代向子代的投资特别有利于子代,而又不伤害父代的利益,且对父代也有相当的好处。

父母向子女的受教育投资,当然会减少父母当期的生活水平,但从长远而言,有利于子女。

子女本人的经济能量增强,自然后增强向父母的供养能力,使父母在晚年无助期得到较多的物质的供养。

(4)同样的钱财投资项目,如两个项目的投资额,收益率相当,只是受益期限有长有短,大家乐意于投资受益期限长的项目。

如家庭的代际间向子女的投资,将可数十年的发挥功用,而向老父母的投资可发挥功用的期限却较短。

故此,家庭对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是很合算、合理也合意合情的。

(四)子女教育投资应考虑因素

1、父母的期望与子女的兴趣能力可能有所差距

在小学、中学阶段,子女尚未定性,应以较为宽松角度使准备的教育经费可满足未来子女不同的选择。

在留学深造方面,更应该与已经成年的子女沟通,是否愿意工作几年后才计划出国留学:

一方面以社会历练来确定资金深造意愿,一方面自筹部分出国深造经费,可以减轻父母的负担。

2、利用子女教育年金或多年储蓄准备子女教育经费

储蓄或类似的保险具有保证给付但报酬率不高的特性,购买的保险额度以可支付大学的学杂费即可,进一步深造及住宿费部分应以报酬率较高的基金来准备。

当子女考上大学时,至少这部分的学费已经保险或强迫储蓄得到解决,不会因经费的问题阻断子女上进心,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

即使投资获利不如预期的基金,已上大学的子女也可以利用勤工助学或兼职的方式,来筹措住宿或继续深造的经费。

有远见的父母,不妨利用子女的名义,在其年幼时在银行做定期定额投资储蓄,由父母的账户拨付,开始累计10年以后的高等教育金。

在子女18岁准备念大学时就先把这笔经费筹足,才不会动用往后为自已累积退休经费的目标储蓄额。

3、宁滥毋缺,届时多余的部分可留做自己的退休金

子女教育金的准备涉及到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处理,或者说子女受教育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的问题。

今日的许多父母,为供养子女就读大学,是节衣缩食,压缩最低限度的消费,甚至是倾家荡产,欠下巨债。

从精神而言,这是非常感人的。

从家庭理财规划的角度而言,则并不科学。

许多父母将自己的存蓄的养老金、“棺材本”也拿出为子女读书。

子女在学业有成时,完全可以凭借增加的收入,为年迈的父母重建养老保障和送终费。

这种做法是很合理的。

但如像通常所看到的那样,贫家供出个阔少爷,父母多年的心血喂了个“白眼狼”,岂非鸡飞蛋打一场空。

如父母以需要住宿的普通大学为标准准备教育经费,但子女考上离家远的学费高的重点大学,或子女个性追求经济独立,可在寒暑假兼职赚取学费,或子女成绩优秀可申请到奖学金补助等。

事先准备好的教育金节余部分,也可用作父母未来的退休经费,降低退休后对子女的依赖程度。

培养子女的经济独立性,

4、退休金与子女教育金的统筹兼顾

就国内目前的普通家庭而言,很难同时兼顾退休经费与子女教育经费的双重规划。

准备子女高等教育经费的阶段,与准备自己退休经费的黄金时期是高度重叠,应避免顾此失彼,以35-30岁生育子女高等教育期间可能长达6年来算,43-54岁为支付子女高等教育经费的高峰期,但此时也是自己准备退休经费的黄金期。

有些父母为了送子女出国念书,耗费的资源更多,没有留下足够的金钱为自己准备退休经费。

父母与子女之间能为对方着想时,也有可能以有限的投资与储蓄,在父母的退休经费与子女的教育经费之间取得平衡。

在求学阶段完全依赖父母资助的子女应有感恩之心。

父母对子女的过多资助,尤其是留学深造方面的资助,可能使自筹退休经费的部分降低。

可把这部分资助当作向父母借贷的助学金,在完成学业踏入社会工作后分期归还给父母,或在父母退休后完全承担起赡养父母的重任。

二、家庭如何应对教育投资

(一)家庭教育投资适度

家庭教育投资的重点,一是呼唤家庭对此事项的真正重视。

在家庭资源做有效配置之时,将对人的投资置于首位做出重点安排,给予某种程度的倾斜;二是教育投资中的具体状况,钱财投资与人力投资的份额比例。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投资是否适度等,应当引起相应的重视。

首先是应界定何谓投资适度,应当如何界定,从那些方面予以界定。

判断是否适度,可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说明:

(1)投资额度大小,这是从绝对指标加以界定;

(2)投资额度占据家庭收入、支出的比例,这是从相对角度加以界定;(3)家庭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及发展需要各自占据的份额,是否能满足其最低限度的生存需要。

家庭资源的合理配置中,应有个基本的界定标准和先后顺序:

(1)初级生存需要的满足;

(2)基本生存技能学习和具备的需要满足;(3)中等层次的生存需要和知识技能学习的需要满足;(4)高级教育需求,复杂知识技能掌握与否的需求满足;(5)享受性需求的满足。

这里将生存需要分为初级和中级生存需要,将发展需要分为中等和高等知识技能具备的需要,将初级的生存需要,则归之为基本生存需要,应当认为是有相当道理的。

吃穿住行用等基本生存条件的满足,与初级生存知识技能学习具备的需要,两者是有区别的。

前者用于满足眼前、每日每时的需要;后者基本知识技能具备等,则对其将来终生的生活派上大用场。

家庭为自己的长远做出打算等,是非常必要的。

如某位已婚男子,对家中妻儿的嗷嗷待脯是不管不顾,每日仍将大量的时间与钱财、精力放到求学受教育之中,这种状况也需要询问是否合适。

这里的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都是必要的。

(二)国家与社会应大力资助贫困家庭的子女教育

目前,国家、社会、学校与新闻媒介,加大对加强教育投资、科教兴国的宣传是需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为广大家庭加大教育投资的行为提供有效帮助和适宜环境。

家庭与社会在教育投资方面,应当有个合理分工。

分工原则可以这样来把握,凡是同个人收益提高直接关联者,由家庭来投资,非直接关联者则由国家与社会投资。

教育环境、教学设施建造购置等,由国家社会投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日常开销,教职员工的工资福利等,由受教育者个人家庭开销。

如某民办高校用收取的高额学费,来建造校舍,购买教学设施,显然是难以长期延续。

现实的社会经济生活中,许多最为贫困的家庭,在其基本的生存、初级教育的需求也得不到满足之时,中级、高级的知识技能教育培训的需要又往往要先摆在前面。

如贫穷之家考出个大学生等。

依据上面讲到的各类需要满足的顺序,是属于过度教育。

家庭的经济状况是很难为其做财力支撑的。

在这种状况下,作为国家和社会又应当采取何种举措呢?

财政、社会保障的支持资助就应当大力发挥功用。

教育资助体系的建立,尤其是国家助学贷款的推出,正可以说是又一项希望工程。

是建立在信用偿还基础上的,旨在资教助学的,为非义务教育服务的希望工程。

但这方面的实际工作开展的状况与效果,则值得予以深入探索。

家庭是否一定要到砸锅卖铁、倾家荡产的地步,也要将子女供养为大学生。

这种精神可嘉,具体举措却是欠妥。

但面对这种情景,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又在何处。

单单从家庭自身的角度考虑问题,是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的。

再如许多经济发达地区的富家子弟,对培养子女成材是不遗余力,还出现了“小放洋”的低龄化留学事项,有无这种必要呢?

都值得给予商榷。

贫穷家庭参与教育投资,是最无经济能力的。

而这种家庭教育投资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又会是最高的。

原因是这些家庭的钱财投资虽少,子女却会用刻苦的毅力、大量的时间、心血的耗费给予相当弥补,使得花钱少反而效果好。

教育扶贫还是一种最好的扶贫途径与结果,它缩小而非扩大了贫富差别。

鉴于这种情况,在贫穷之家无力参与教育投资时,来自社会、政府的教育资助、助学贷款,就是大有用武之地,可以发挥很大用场的。

(三)家庭教育投资应予很好筹划

中国的父母们往往是以子女成才和幸福为自己的最大效用,而子女成才与幸福首先需要不断接受教育,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和较高的经济收入。

父母将子女的接受高等教育往往是放在首要位置,并为此倾注了最大的心血。

家中的钱财耗费、储蓄存款的动机中占据首位的也是“为子女上大学做准备”。

父母为子女的受教育问题倾注了太多的心血,直到在许多贫穷落后的地方,父母为了考入大学的子女能顺利就读,不惜卖掉房屋,卖掉自己身上的血液来筹集学费。

这自然是令人感动。

家庭教育投资中,向何处投资,投资多少,投入到何种程度,是否“检到篮里都是菜”,“只要是加大投资,就一定会有好结果”,并非如此。

教育投资包含了受教育者的钱财耗费和时间、精力、心血消耗的两方面内容,后种耗费对学习而言,实际效果比前者要大得多。

建立子女教育基金是为人父母的应有责任。

个人理财并不仅指为自己打算,亦包括照顾家庭成员,作出安排使无后顾之患。

为儿女们打点好他们所需要的一切,为此作出长远的财务安排,才可以考虑其他投资。

替子女作长远打算莫如安排他们将来接受高等教育甚至出洋留学。

在子女仍然年纪尚少时做出打算,就容易达到供子女接受大学教育的目标。

当子女长大后,希望到外国读书以增广见闻,这个时候才发觉自己没有能力,就会后悔为什么不一早作出预算。

当然,子女能否接受大学教育并非单由家长的钱袋决定,自身的素质也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四)家庭教育投资应考虑的内容

家庭教育投资的内容,应当包括如下方面:

(1)何谓家庭教育投资,具体内容与表现形式为何;

(2)家庭教育投资的意义,这种投资对家庭的直接收益与间接收益、经济收益与非经济收益;

(3)家庭教育投资将对家庭经济生活乃至其他非经济生活的全面整体的影响;

(4)家庭教育投资需要的数额有多大,投资总额的变动状况及其原因探求;

(5)家庭教育投资的现状及未来演变趋向,目前在此方面出现的某些新动向;

(6)家庭教育投资应当投向何处,投资的额度、状况等;

(7)家庭教育投资的意愿和能力,家庭是否乐意从事这项投资;是否有能力参与这一投资,投资意愿和参与能力的强度如何;

(8)教育投资在家庭经济生活中占据的地位,与家庭收入、支出、财产的拥有相比较,用于教育投资的份额,能够占据多大比例;

(9)家庭教育投资对家庭经济生活的影响有多大;不同收入、财产、支出状况及类型的家庭的教育投资总额及因素影响;

(10)家庭中大量经济与非经济资源用于知识学习和就业技能时,对其赚取收入的就业活动,将会有多大影响;

(11)教育投资后的结果会是如何,如学历、就业、职业文化,对其择偶、婚配及未来子女生育、智力遗传、子女后天教育环境的影响;

(12)家庭教育投资的收益率、预期收益率与现实收益率的差异;

(13)家庭教育投资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如投资比重是过高、过低或适中等;对不重视者应当区分具体原因,如经济条件不许可,条件不具备,投资的意愿不够强烈;

(14)家庭生命周期阶段与家庭教育投资的影响,新婚期、子女抚养教育期等应对需要资金的预为筹措,积蓄款项;

(15)家长自身的终身持续教育及相应资金的筹措问题。

(16)家庭教育投资在家中可支配收入和支出消费中的比重,不同类型家庭这一比重的差异及其影响。

三、家庭教育投资的意义

家庭教育投资对社会、对家庭、对被投资对象来言,都是意义重大。

以下分予说明:

(一)家庭教育投资的社会意义

家庭是人口、劳动力的生产培育单位,并以此对人类延续、社会延绵做出重大贡献。

人口与劳动力生产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后者又分为内含式和外延式扩大再生产。

外延式的人口、劳动力再生产,对拥有13亿人口,8亿多劳动力的大国是不必要的,内含式的人口、劳动力扩大再生产,即人口素质与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则是我们当前刻意追求的。

现代社会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对劳动者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质量要求,要求他们接受现代化的科技知识教育,掌握先进的劳动手段,适应复杂的脑力劳动的需要,具备较高的劳动技能。

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

劳动力的培育是昂贵的,需要有相当用费并将这笔费用视为劳动力培育投资,它包括劳动力体质及营养健康的投资、劳动力修复保健的投资、劳动力智力进步及素质提高的投资等。

三种投资花费都是必要的,要提高人口质量,就需要在劳动力的智力教育与培训提高上多投资,增加这类费用在全部生活费用中的比重。

这种投资固然需要国家、社会和企业单位大力重视,多投资、投好资,但家庭既然担负着人口、劳动力培育教育的职能,也应当承担相应的投资份额。

它表现为家中的文化教育费、书报杂志费及一切有益于智力进步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消费。

每个家庭安排收支预算,计划各类费用开支比例时,应当有意识地重视此类费用的开销,使其在家庭支出消费总额中,占据较高比重。

每个家庭如都能做到这一点,将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子女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影响。

虽说并非孩子在一般学校就读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