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部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34091 上传时间:2023-07-16 格式:DOCX 页数:102 大小:38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实验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实验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实验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实验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实验部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2页
实验部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2页
实验部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2页
实验部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2页
实验部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2页
实验部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2页
实验部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2页
实验部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2页
实验部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2页
实验部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2页
实验部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2页
实验部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2页
实验部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2页
实验部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2页
实验部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2页
亲,该文档总共10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部分.docx

《实验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部分.docx(10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验部分.docx

实验部分

实验部分

实验一 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的鉴定

一、选择题

1.(2009年广东卷)对下表中所列待测物质的检测,选用的试剂及预期结果都正确的是(  )

待测物质

检测试剂

预期显色结果

DNA

甲基绿

红色

脂肪

苏丹Ⅲ

橘黄色

淀粉

斐林试剂

蓝色

蛋白质

双缩脲试剂

紫色

A.①③      B.②③

C.①④D.②④

[解析] DNA遇甲基绿呈现绿色,斐林试剂是鉴定还原糖的,淀粉不属于还原糖,而且斐林试剂遇还原糖水浴加热后呈现砖红色沉淀。

所以选D项。

[答案] D

2.(2009年上海卷)用班氏试剂鉴别健康人的下列四种液体,出现红黄色沉淀的是(  )

A.血清B.唾液

C.胃液D.尿液

[解析] 班氏试剂与还原糖水浴共热才会生成红黄色沉淀,正常健康人体中血清含有葡萄糖为还原性糖;唾液中主要是唾液淀粉酶等消化酶,胃液也主要是消化酶,是蛋白质类不具有还原性;尿液中不含葡萄糖。

[答案] A

3.将小麦种子分别置于20℃和30℃培养箱中培养4天,依次取等量的萌发种子分别制成提取液I和提取液Ⅱ。

取3支试管甲、乙、丙,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然后按下图加入等量的提取液和蒸馏水,45℃水浴保温5分钟,立即在3支试管中加人等量斐林试剂并煮沸2分钟,摇匀观察试管中的颜色。

结果是(  )

A.甲呈蓝色,乙呈砖红色,丙呈无色

B.甲呈无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

C.甲、乙皆呈蓝色,丙呈砖红色

D.甲呈浅砖红色,乙呈砖红色,丙呈蓝色

[解析] 在适宜的条件下,种子萌发过程中细胞的新陈代谢逐渐增强,此时种子细胞中水解淀粉的淀粉酶不断合成,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

小麦种子在不同的温度下代谢强度不同,30℃条件下比20℃条件下代谢强,产生的淀粉酶要多,所以提取液Ⅰ中淀粉酶的含量比提取液Ⅱ中要少些,因而甲试管中水解产生的麦芽糖(还原糖)要比乙试管中的少,加入等量的斐林试剂与还原糖发生反应形成砖红色,因甲试管中产生的麦芽糖(还原糖)的量要少,故产生的砖红色要浅一些。

丙试管中因无还原糖,因而不产生砖红色沉淀,而是呈现蓝色。

[答案] D

4.若以鸡蛋蛋白液为材料进行蛋白质鉴定实验,发现蛋白液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后会黏固在试管壁上。

下列关于这一现象形成原因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鸡蛋蛋白液稀释不够,搅拌不匀

B.只添加了双缩脲试剂A,未添加双缩脲试剂B

C.鸡蛋蛋白液不是合适的实验材料

D.蛋白液与双缩脲试剂的反应时间不够长

[解析] 为了避免蛋白液与双缩脲试剂发生反应后黏固在试管内壁上,使反应不彻底,且试管也不易刷洗,所以蛋白液在制备时要稀释。

[答案] A

5.在鉴定可溶还原性糖的实验中,加入斐林试剂时,必须要(  )

A.先加入斐林试剂甲液,后加入乙液

B.先加入斐林试剂乙液,后加入甲液

C.将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加入

D.以上A、B、C三项操作方法都正确

[解析] 斐林试剂的甲液是氢氧化钠的质量浓度为0.1g/mL的溶液;乙液是硫酸铜的质量浓度为0.05g/mL的溶液。

只有将甲液和乙液混合后,才能生成浅蓝色的Cu(OH)2沉淀。

而可溶性(还原糖)就是与Cu(OH)2在加热的条件下,才能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起到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的作用。

[答案] C

6.某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花生子叶切片,当转动细准焦螺旋时,有一部分细胞看得清晰,另一部分较模糊,这是由于(  )

A.反光镜未调节好

B.标本切得厚薄不匀

C.细准焦螺旋未调节好

D.显微镜物镜损坏

[解析] 有一部分细胞看得清楚,说明物镜完好无损,反光镜和细准焦螺旋也已调节好。

而另一部分细胞模糊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切片厚薄不均,厚的模糊,而薄的清晰。

[答案] B

7.下列用于脂肪鉴定的材料是(  )

A.苹果B.梨

C.卵白D.花生种子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脂肪鉴定的知识。

用于脂肪鉴定的材料最好选择富含脂肪的种子,如花生种子;苹果、梨富含可溶性的还原糖,含脂肪少;卵白含蛋白质多,含脂肪少。

[答案] D

8.进行蛋白质的鉴定时,事先留出一些黄豆组织液的目的是(  )

A.与反应后混合液的颜色做对比

B.失败后重做一遍

C.鉴定可溶性还原糖用

D.留下次实验用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蛋白质鉴定的知识。

事先留出一些黄豆组织液是为了进行对照实验,对照的目的是增加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增强说服力。

[答案] A

9.下列有关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三个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只有脂肪的检测需要使用显微镜

B.只有还原糖的检测需要加热

C.检测还原糖、蛋白质所用试剂相同

D.三个实验的显色反应均不相同

[解析] 检测还原糖、蛋白质所用试剂中,有一种浓度不同。

斐林试剂的乙液是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而双缩脲试剂的B液是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

[答案] C

10.在下列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一些物质,甲试管:

豆浆;乙试管:

氨基酸溶液;丙试管:

牛奶和蛋白酶;丁试管:

人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蒸馏水。

上述四支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振荡后,有紫色反应的是(  )

A.甲、丁B.甲、乙、丁

C.甲、乙、丙D.甲、丙、丁

[解析] 双缩脲试剂可与蛋白质发生紫色反应,但不能与氨基酸发生紫色反应。

甲试管中的豆浆中含有蛋白质;丙试管中的蛋白酶能把牛奶中的蛋白质分解,但剩余的蛋白酶仍是蛋白质;丁试管中红细胞吸水涨破后会释放出血红蛋白等蛋白质;而乙试管中没有蛋白质。

[答案] D

11.“红心蛋事件”查出的苏丹红对人体有害,但可制成苏丹染液,用来鉴定一些物质。

下列关于苏丹染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苏丹Ⅲ染液可鉴定脂肪,呈红色

B.苏丹Ⅲ染液可鉴定脂肪,呈橘黄色

C.苏丹Ⅳ染液可鉴定葡萄糖,需水浴加热,呈砖红色沉淀

D.苏丹Ⅲ染液可鉴定蛋白质,呈橘黄色

[解析] 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用来鉴定脂肪,分别呈橘黄色或红色。

[答案] B

12.下列实验中使用试剂错误的是(  )

A.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使用清水漂洗根尖

B.苹果和梨的果肉中都含有较多的糖,可用于可溶性还原糖的鉴定

C.在脂肪鉴定时,使用苏丹Ⅲ染液染色之后,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去浮色

D.在还原糖鉴定实验中,先加斐林试剂甲液,再加斐林试剂乙液

[解析] 在还原糖鉴定实验中,斐林试剂甲液和斐林试剂乙液混合得到Cu(OH)2悬浊液后再鉴定。

[答案] D

13.下列关于实验操作步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用于鉴定还原糖的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可直接用于蛋白质的鉴定

B.脂肪的鉴定实验中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滴

C.鉴定还原糖时,要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匀后,再加入乙液

D.用于鉴定蛋白质的双缩脲试剂A液与B液要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必须现配现用

[解析] 本题在于考查学生的操作是否规范、正确,是否注意了不同鉴定实验之间的差别。

在选用试剂上容易出现错误。

斐林试剂与双缩脲试剂所用溶质相同,且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相同,但二者所用的硫酸铜的质量浓度不同。

鉴定还原糖时,是甲、乙两液现配现用,一次加入;而鉴定蛋白质时要先加A液,再加B液。

还原糖、蛋白质的颜色反应是试剂与其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是肉眼可见的;脂肪的鉴定中,由于脂肪滴小且分散在细胞中,所以需要借助于显微镜观察。

[答案] B

14.为鉴定可溶性糖的存在,下列①~④中较理想的选材以及⑤~⑧中用于检验的试剂分别是(  )

①苹果或梨 ②花生种子 ③黄豆种子 ④玉米种子 ⑤苏丹Ⅲ溶液 ⑥双缩脲试剂 ⑦斐林试剂 ⑧龙胆紫溶液

A.②⑤B.③⑥

C.①⑦D.④⑧

[解析] 苹果或梨中含有较多的可溶性糖,能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产生砖红色沉淀)。

玉米种子内含有淀粉,淀粉必须经水解产生麦芽糖、葡萄糖后才能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花生种子、黄豆种子则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2008年“3·15”前夕,某生物学研究性学习小组想把调查脱脂奶粉的合格率作为研究课题,假如你是课题组成员,交给你的任务是鉴定真假脱脂奶粉。

(1)搜集资料:

A、全脂奶粉含有蛋白质、脂肪和蔗糖等成分,脱脂奶粉含有高蛋白、低脂肪等成分。

B、假冒脱脂奶粉有两种:

一是用全脂奶粉冒充脱脂奶粉,二是用淀粉冒充。

(2)鉴定是否用淀粉冒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鉴定是否用全脂奶粉冒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果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通过以上鉴定,我们并不能完全肯定是正宗的脱脂奶粉,还必须用________对其________含量进行鉴定。

[解析] 题目的题干给出的信息是全脂奶粉含有蛋白质、脂肪和蔗糖等成分,脱脂奶粉高蛋白、低脂肪,假冒脱脂奶粉有两种:

一是用全脂奶粉冒充,二是用淀粉冒充。

实验目的是鉴定脱脂奶粉的合格率。

如果鉴定该奶粉是否是用淀粉冒充的脱脂奶粉,方法比较简单,直接用碘液就可以通过观察颜色变化而做出判断;如果鉴定是否是用全脂奶粉冒充的脱脂奶粉,则要注意脱脂奶粉和全脂奶粉的差别,由于蔗糖没有还原性,不能用斐林试剂来鉴定,只能鉴定蛋白质的多少和脂肪的多少,而脱脂奶粉中强调低脂肪,所以鉴定脂肪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

鉴定脂肪的方法和步骤与教材所列实验的方法和步骤相同。

[答案] 

(2)将采样来的“脱脂奶粉“少许配成适当浓度的溶液,向其中滴加1~2滴碘液,观察颜色变化。

(3)取采样来的“脱脂奶粉”和全脂奶粉各少许配成溶液,分别加入A、B两试管中;向两试管中加入2~3滴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比较A、B试管的颜色变化。

(4)如果

(2)中变蓝色证明是用淀粉冒充的,不变蓝则证明不是淀粉假冒;如果(3)中A、B两试管变橘黄色(或红色)对比不明显,证明是用全脂奶粉假冒,如果A试管颜色比B试管明显淡了,则证明不是全脂奶粉假冒。

(5)双缩脲试剂 蛋白质

2.在欧美,洋葱被誉为“蔬菜皇后”。

其肥大的鳞茎中含糖类、维生素及各种矿质元素等,是不可多得的保健食品。

那么洋葱肥大的鳞茎中所含的糖是淀粉还是还原糖?

某生物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以此作为研究课题。

请你完成下面的实验研究报告。

(1)实验目的:

探究洋葱肥大的鳞茎中所含的糖是淀粉还是还原糖。

(2)实验原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材料和用具:

洋葱、所需试剂和仪器等(略)。

(4)实验步骤

Ⅰ.鉴定还原糖

①制备洋葱组织样液,取样液2mL注入试管;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观察颜色变化。

Ⅱ.鉴定淀粉

①制备洋葱组织样液,取样液2mL注入试管;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观察颜色变化。

(5)预期实验结果与结论

①假设:

如果洋葱肥大的鳞茎中所含的糖只有还原糖而没有淀粉,则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假设:

如果洋葱肥大的鳞茎中所含的糖只有淀粉而没有还原糖,则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假设:

如果洋葱肥大的鳞茎中所含的糖既有还原糖又有淀粉,则实验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①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加热煮沸条件下生成砖红色沉淀 ②淀粉遇碘变蓝色

(4)Ⅰ.②加入新配制的斐林试剂2mL,振荡均匀将试管放入水浴锅内加热煮沸

Ⅱ.②滴加1~2滴碘液

(5)①步骤Ⅰ有砖红色沉淀,步骤Ⅱ没有蓝色出现

②步骤Ⅰ无砖红色沉淀,步骤Ⅱ有蓝色出现

③步骤Ⅰ有砖红色沉淀,步骤Ⅱ有蓝色出现

实验二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

一、选择题

1.若用菠菜叶作观察叶绿体实验时,要取菠菜叶的下表皮而稍带些叶肉,其原因是(  )

A.下表皮含叶绿体多

B.叶绿体主要存在于叶肉细胞中

C.上表皮细胞无叶绿体

D.A、B、C三项正确

[解析] 菠菜叶的上表皮和下表皮细胞都不含有叶绿体,而叶绿体主要存在于叶肉细胞中,所以在取下表皮时要稍带些叶肉,否则不利于观察叶绿体。

[答案] B

2.当你开始用低倍镜观察自制的装片时,如果发现视野中有一异物,移动装片,异物不动,换高倍物镜后,异物仍在。

这异物可能在(  )

A.反光镜上     B.装片上

C.物镜上D.目镜上

[解析] 在视野中看到的物像只能来自装片、物镜或目镜,不可能来自反光镜。

而题干中明确指出,移动装片,异物并不动,换成高倍物镜后,异物仍在,这说明异物既不在装片上,也不在物镜上,只能在目镜上。

[答案] D

3.选择藓类作为观察叶绿体材料的原因与下列哪项无关(  )

A.制片简单

B.叶绿体清楚

C.叶子薄而小

D.细胞质流动速度快

[解析] 选择藓类作为观察叶绿体的实验材料,其原因有:

藓类植物的叶子薄而小,叶绿体清楚。

可取整个小叶制片,因此制片简单。

因此藓类是观察叶绿体的首选对象,而细胞质流动的速度与观察叶绿体无直接关系。

[答案] D

4.显微镜目镜为10×,物镜为10×,视野中被相连的64个分生组织细胞所充满。

若物镜转换为40×后,则在视野中可检测到的分生组织细胞数为(  )

A.2个B.4个

C.8个D.16个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显微镜的有关知识。

物镜由10×换为40×,放大的倍数扩大了4倍,横竖均放大4倍,则视野不变的情况下,细胞数目变少16倍,所以的检测到的细胞数目为64/16=4个。

[答案] B

5.观察同一材料的同一部位时,高倍物镜与低倍物镜相比,其(  )

A.物像小,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B.物像小,视野暗,看到的细胞数目少

C.物像大,视野暗,看到的细胞数目少

D.物像大,视野亮,看到的细胞数目多

[解析] 高倍物镜与低倍物镜的视野大小几乎一样,但高倍物镜一般放大倍数为40×,低倍物镜一般为10×,即使使用同样大小的目镜,前者物像大,所以视野中看到的细胞少。

高倍物镜的透镜小,曲度大,离玻片近,进入透镜的光线少,所以视野暗,为了保证视野的亮度,这时一般要选用大光圈或凹面反光镜。

[答案] C

6.用小麦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观察细胞质流动时,由于根细胞的细胞质无色透明,难于观察到细胞质的流动,这时需采取的措施是(  )

A.缩小光圈,用弱光线

B.开大光圈,用弱光线

C.缩小光圈,用强光线

D.开大光圈,用强光线

[解析] 显微镜观察用的是透射光,如果标本无色透明,往往难于分辨。

这时如果使视野变暗,效果会好些。

为使视野变暗,可采取的措施有平面镜反射、缩小光圈、使用较弱光线等。

[答案] A

7.把叶绿体作为细胞质流动的标志物是因为(  )

A.叶绿体在不同强度的光下会以不同的面朝向光源

B.如果没有标志物,细胞质的流动就难以察觉

C.只有叶绿体等颗粒可以移动,细胞质基质不流动

D.细胞质基质是流动的,细胞器是不运动的

[解析] 细胞质包括细胞器和细胞质基质。

细胞质基质是不断流动着的,悬浮在基质中的细胞器会随之运动,所以叶绿体等颗粒位置的改变证明了细胞质是流动的。

因为细胞质流动的速度慢,所以没有标志物难以察觉。

为了观察的方便,要选择体积较大的细胞器如叶绿体等作为标志物。

而叶绿体随光照强度不同以不同的面朝向光源,是对光照的适应性反应,虽与细胞质流动相关,但不能依此作为细胞质流动的标志。

[答案] B

8.下列关于《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的流动》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为了用高倍镜观察低倍镜视野中左上方的一个细胞,在换用高倍镜前应先向右下方移动装片

B.观察细胞质流动时,应以液泡的运动作为参照物

C.与低倍物镜相比,高倍物镜下视野变暗,但细胞变大,数目减少

D.每个细胞的细胞质流动的方向是一致的,且流动速度与温度等条件无关

[解析] 将位于视野内左上方的图像移向中央,应向左上方移动装片;观察细胞质流动时,应以容易观察到的叶绿体运动作为参照物。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1.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

请回答:

(1)为什么选用黑藻的幼嫩叶片而不是幼根为材料观察细胞质流动?

(2)如果先用高倍镜观察,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3)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随________的强度和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解析] 

(1)观察细胞质流动的实验,可用细胞质中叶绿体的运动为标志,黑藻的幼嫩叶片存在叶绿体,而幼根不存在叶绿体,没有明显的参照。

(2)使用显微镜应该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如果先用高倍镜观察,可能会找不到观察对象,还可能会出现高倍镜镜头压破玻片(损坏镜头)情况。

(3)细胞质中的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光照强度对它的形态、分布、生理功能有重要影响。

[答案] 

(1)幼叶中存在叶绿体,便于细胞质流动的观察,幼根中细胞质流动没有明显的参照物,不便于观察。

(2)可能会找不到观察对象,还可能会出现高倍镜镜头压破玻片(损坏镜头)。

(3)光照

2.现有如下材料和器具,欲观察叶肉细胞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及光照强弱对叶绿体分布的影响,请选择最理想的材料完成实验并回答问题。

材料和用具:

藓类的小叶、菠菜叶、棉花叶、玉米叶、200W灯泡、25W灯泡、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等。

(一)实验原理

高等绿色植物的叶绿体存在于________细胞的细胞质的基质中,一般是绿色的、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可以用________显微镜观察它的形态和分布,高等植物的叶绿体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可以运动,改变椭球体的方向,改变其分布。

(二)实验步骤

(1)取材:

选取最理想的材料________三份。

该材料最理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制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观察。

(三)实验现象

(1)叶绿体的形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弱光下,叶绿体以其________面朝向光源,好处是________;在强光下,叶绿体以其________面朝向光源,好处是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书本实验的应用与创新能力,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这就要求考生在学习书本实验时,尝试把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究性实验,进行实验设计训练。

设计实验时,要注意确定原理、目的;选择材料遵循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等量和对照原则,考虑实验步骤的可行性和简洁性、逻辑性。

[答案] 

(一)叶肉 高倍 

(二)

(1)藓类的叶 藓类植物的叶薄而小,叶片是单层细胞,叶绿体清楚 

(2)将上述三份材料分别放在载玻片的清水滴中,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 (3)将三个临时装片分别放在200W、25W的白炽灯和暗处,依次处理5min、10min (三)

(1)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 

(2)椭球体的正 便于接受较多的光照 椭球体的侧 不至于被强光灼伤

实验三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一、选择题

1.(2009年广东理基)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的基本步骤包括:

①调节细准焦螺旋;②转换高倍镜;③把分裂中期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④将洋葱根尖永久装片放在低倍镜下观察。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②④①D.④③②①

[解析] 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的基本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应是先将洋葱根尖永久装片放在低倍镜下观察,找到分裂中期的细胞,再移至视野中央,转换成高倍镜后,再调节细准焦螺旋,就可看到洋葱根尖细胞染色体。

[答案] D

2.(2009年江苏卷)有1位同学做根尖有丝分裂实验,在显微镜中观察到的图像如图所示。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

①取材位置不合适 ②取材时间不合适 ③制片时压片力量不合适 ④解离时间不合适 ⑤视野选择不合适

A.②③B.②⑤

C.①②⑤D.①③④

[解析] 由图观察,细胞多处于未分裂状态,故可能取材时间不合适,细胞分裂不旺盛;且视野中有一些细胞为长方形,可能取自伸长区细胞,为取材位置不合适,应取分生区细胞;也有可能是视野选择不当,没有找到合适视野观察;由图知细胞均分散开,故不可能为③④所述原因。

[答案] C

3.制作洋葱根尖细胞分裂装片标本的一般程序是(  )

A.解离→漂洗→染色→压片

B.解离→漂洗→压片→染色

C.漂洗→压片→染色→解离

D.漂洗→染色→解离→压片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制作洋葱根尖细胞分裂装片的知识。

制作洋葱根尖细胞分裂装片时,首先应该解离,解离的目的是破坏细胞壁、使细胞分散开,同时还能杀死细胞,起到固定细胞和染色体形态的作用;第二步是漂洗,目的是洗去盐酸,以便用碱性染料进行染色,最后压片。

[答案] A

4.制作洋葱根尖细胞分裂装片时,应将取的材料立即放入15%的稀盐酸和95%的酒精混合液中浸泡3—5分钟,这个操作的主要目的是(  )

A.软化根尖材料

B.杀死根尖细胞

C.使分生区细胞相互分离

D.为染色创造适宜的pH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制作植物洋葱根尖有丝分裂细胞装片的知识。

制作洋葱根尖细胞分裂装片时,使用稀盐酸的主要目的是解离,即使分生细胞相互分离。

[答案] C

5.下图为显微镜下看到的几种细胞图,其中是分生区细胞的是(  )

[解析] 分生区细胞的特点是:

近似正方形,细胞核大,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A图细胞近似圆形,有大液泡,为根冠细胞。

B、C图是已经长大或正在长大的细胞,失去了分裂能力,依次为伸长区和成熟区细胞。

[答案] D

6.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找到分生区后,看不到细胞内染色体的动态变化。

其原因是(  )

A.观察时间有限B.细胞分裂速度缓慢

C.细胞已死亡D.观察的部位不对

[解析] 洋葱根尖细胞都被固定杀死在有丝分裂的某个阶段。

[答案] C

7.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处于分裂间期和中期的细胞数目大致相等

B.视野中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不相等

C.观察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可清晰看到赤道板和染色体

D.细胞是独立分裂的,因此可选一个细胞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

[解析] 处于分裂间期细胞数目最多;赤道板是一个假想的平面,不是一个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