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备课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46266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中石兽》备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河中石兽》备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河中石兽》备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河中石兽》备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河中石兽》备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河中石兽》备课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河中石兽》备课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河中石兽》备课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河中石兽》备课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河中石兽》备课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中石兽》备课教案.docx

《《河中石兽》备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中石兽》备课教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中石兽》备课教案.docx

《河中石兽》备课教案

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2.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掌握文言字词的意思和用法,关注古今词义的异同,熟悉课文的故事,从中体验作者对僧人、讲学家的批评态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2.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的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找作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的资料,结合“思考探究”自学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四库全书》吗?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称赞《四库全书》说:

“嘉惠学林,功在千秋。

”可见《四库全书》的重要意义。

那么,你们知道《四库全书》说谁主持编撰的吗?

对,就是清代政治家、文学家纪昀。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河中石兽》。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2.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训练质疑思辨的能力。

三、汇报自学,展示自我

说说你自己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介绍作者

纪昀,字晓岚,直隶献县(今河北沧州市)人。

清代政治家、文学家,乾隆年间官员。

历官左都御史,兵部、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国子监事致仕,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

纪昀学宗汉儒,博览群书,工诗及骈文,尤长于考证训诂。

其《阅微草堂笔记》正是这一心境的产物。

他的诗文,经后人搜集编为《纪文达公遗集》。

2.《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3.读准下面重点词语的字音。

河干(gān)曳(yè)棹(zhào)柿(fèi)

暴涨(zhǎng)圮(pǐ)募(mù)欤(yù)

铁钯(pá)湮(yān)啮(niè)溯(sù)

四、课堂活动过程

活动一:

听读课文,感受经典魅力

请同学们认真倾听课文录音,然后反复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和神态。

根据文意给课文划分停顿节奏。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ɡ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沙/为坎穴(xué)。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欤(yú)?

活动二:

自主学习,疏通文意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把课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临:

靠近。

河干:

河岸。

干,水边,河岸。

山门:

佛寺的外门。

圮:

倒塌。

并:

一起。

沉焉:

沉没在这条河里。

焉,于此,在那里。

阅:

经过,经历。

求:

寻找。

竟:

终了,最后。

棹数小舟:

划着几只小船。

棹,划(船)。

曳:

拖。

设帐:

设馆教书。

尔辈不能究物理: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研究、探求。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是非木杮:

这不是木片。

是,这。

木杮,削下的木片。

岂能:

怎么能。

为:

被。

暴涨:

洪水。

湮:

埋没。

颠:

颠倒,错乱。

河兵:

巡河、护河的士兵。

众服为确论:

大家很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盖:

因为。

啮:

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坎穴:

坑洞。

倒掷:

倾倒。

如是:

像这样。

不已:

不停止。

已:

停止。

遂:

于是。

溯(sù)流:

逆流。

固:

固然。

如:

依照,按照。

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

但:

只,仅仅。

欤:

表反问的句末语气词。

据理臆断:

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臆断,主观地判断。

2.理解古今异义

(1)一寺临河干中

(干——古义:

水边,河岸。

今义:

与湿相对。

(2)阅十余岁

(阅——古义:

经历。

今义:

阅读。

(岁——古义:

年。

今义:

年龄。

(3)尔辈不能究物理

(物理——古义:

事物的道理、规律。

今义:

指物理学,一门学科。

(4)是非木杮

(是——古义:

代词,这。

今义:

判断动词。

(5)渐沉渐深耳

(耳——古义:

罢了。

今义:

耳朵。

(6)转转不已

(已——古义:

停止。

今义:

已经。

(7)但知其一,不知其二

(但——古义:

只。

今义:

但是。

(8)盖石性坚重中

(盖——古义“发语词。

今义:

遮住。

3.理解词类活用

(1)棹数小舟。

棹:

名词活用作动词,划船。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暴涨:

动词活用作名词,河水。

4.理解特殊文言句式

(1)倒装句:

当求之于上流。

状语后置,应为“于上流求之”。

(2)省略句: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

(3)被动句: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为……,表被动,可译为“被”。

5.疏通文意

翻译方法:

(1)留——国号、年号、地名、书名、人名等可以保留,直接使用。

(2)替——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替换古代汉语单音节词。

(3)调——调整语序,使其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4)补——补充省略部分,使意思完整。

(5)删——删去无实意在意义的词,不译。

原文: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

沧州南部的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院正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了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

(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原文: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译文: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讲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

”大家信服地认为这是正确的观点。

原文: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译文: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这话,也笑着说:

“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的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

(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

原文: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

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

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人们)依照他的说法(去做),果然在(上游)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活动三:

合作交流,探究故事的道理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下面问题,深入探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1.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

点拨:

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经过及其令人惊讶的结局。

从中,悟出了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不可“据理臆断”的道理。

2.根据文章内容,分析这篇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述的?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给文章划分层次。

点拨:

文章是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写的。

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

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

第二层:

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

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第四层:

由事到理,说明遇事不能主观推断的道理。

3.对于落入水中的石兽,人们提出了几种方法,理由和结果分别是怎样的?

请大家根据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理由

结果

第一种

原地水中

不可得

第二种

顺流而下

以为顺流下矣

无迹

第三种

讲学家

原地沙下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失败

第四种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果得于数里外

4.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点拨:

寺僧:

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讲学家: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5.如何看待寺僧、讲学家、老河兵这三个人物形象?

点拨:

在打捞石兽这件事上,寺僧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

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臆断”的态度。

唯有老河兵能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

6.关于如何寻找石兽,从事情的结局来看,寺僧、讲学家都不及老河兵有见识,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道理?

点拨:

寺僧和讲学家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

老河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各方面的因素,因此能提出正确的看法。

由此可知,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同时也诠释了在生活和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7.对于课文,我们如果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看,也会产生疑问。

阅读下面这则资料,谈谈你的看法。

山西永济蒲津渡是黄河上的重要渡口,蒲津渡浮桥在历史上很有名气。

唐代开元年间在渡口两岸各铸造了四尊铁牛(平均每尊重约36.5吨)、四个铁人、两座铁山等,组成了拴系浮桥所必需的锚碇系统。

后因黄河改道,铁牛等没入水中,埋在地下。

1989年,东岸铁牛由河滩下挖出,铁牛和铁人排列整齐,还在原址。

点拨:

对于书上的知识和古代的知识,我们不能不加思索就接受,要独立思考,善于质疑思辨,提出切合实际的看法。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篇课文围绕寻找河中石兽这一线索,展开戏剧性的情节,在前三段通过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对寻找石兽的不同见解的叙述,寓理于事,作者在文末以议论的方式点明自己的观点: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可据理臆断欤!

”课文告诉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下阅读《阅微草堂笔记》。

【板书设计】

河中石兽

纪昀

寺僧:

原地水中、顺流而下

讲学家:

原地沙下实践出真知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