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文《出师表》复习.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754659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文言文《出师表》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出师表》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出师表》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出师表》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出师表》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出师表》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出师表》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出师表》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出师表》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出师表》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出师表》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出师表》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出师表》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出师表》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出师表》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出师表》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出师表》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出师表》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出师表》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中考语文文言文《出师表》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文言文《出师表》复习.docx

《中考语文文言文《出师表》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文言文《出师表》复习.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语文文言文《出师表》复习.docx

中考语文文言文《出师表》复习

《出师表》复习导引

一、重点字词

1、重点实词

秋盖开张光恢弘引喻

臧否有司简拔遗悉咨

阙淑均行阵痛恨死节卑鄙

猥顾感激驱驰倾覆夙

毛庶驽钝攘除慢彰

咨诹雅言涕

2、古今异义

①痛恨:

古义:

痛心遗憾。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今义:

非常恨。

②布衣:

古义:

贫民百姓。

臣本布衣。

今义:

布的衣服。

③卑鄙:

古义:

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先帝不以臣卑鄙。

今义:

(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④感激:

古义:

感动,激奋。

由是感激。

今义:

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3、通假字

①裨补阙漏:

阙,通“缺”,缺点。

②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有,通“又”,表余数。

4、一词多义

①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重任。

不效则治臣之罪。

实现、完成。

②感激:

由是感激。

感动,激奋。

臣不胜受恩感激。

感谢

③遗: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给予)

深追先帝遗诏(死去的人留下的)

④道:

而中道崩殂(路、途,名词)

以咨诹善道(道理,名词)

⑤论:

宜付有司论其刑賞(判定,动词)

每遇臣论此事(谈论,议论,动词)

⑥明:

以昭陛下平民之理(严明,形容词)

以伤先帝之明(英明、圣明,形容词)

5、词类活用

①以光先帝遗德:

光,名词用为动词,发扬光大。

②恢弘志士之气:

恢弘,形容词用为动词,发扬扩大。

③此皆良实:

良实,形容词用为名词,善良诚实的人。

④优劣得所:

优劣,形容词用为名词,才能高的人和才能低的人。

⑤亲贤臣,远小人:

亲,形容词用为动词,亲近。

远,形容词用为动词,疏远。

⑥攘除奸凶:

形容词用为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⑦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慢,形容词用为动词,怠慢。

⑧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形容词用为动词,保全

⑨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奸,形容词用为名词,奸邪的事;忠善,形容词用为名词,忠善的事

⑩陟罚臧否:

臧否,形容词用为动词,评价人物好坏。

6、成语积累

妄自菲薄三顾茅庐不知所云引喻失义作奸犯科

苟全性命裨补阙漏计日可待察纳雅言危急存亡

临危受命

二、翻译句子

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

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

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

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译:

然而朝中官员在首都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面舍生忘死,大概是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要在陛下身上报恩啊

3、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译:

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发扬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啊!

4、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译:

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5、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译:

如果有作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做了好事对国家有贡献的,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朝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

6、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译: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

7、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

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8、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译:

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亲自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向我询问当代的大事,

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

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9、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译:

后来遇到兵败,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二十一年了。

10、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译:

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1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译:

这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

三、内容理解

(一)阅读1、2段回答:

1、概括第1段主要内容。

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2、为什么开头从分析“危急”形势入手来写?

从“危急”形势入手来写,激励后主继承遗德,奋发图强。

3、为了不堵塞忠谏之路,诸葛亮建议后主刘禅应当:

开张圣听(原文

填空),提出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4、第2段作者提出了什么建议?

赏罚公平

5、本文是作者给后主的奏章,词意恳切,语重心长,请你结合1、2段具体谈谈你的体会?

这几段多次提及“先帝”、“陛下”,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恪守君臣之礼,说的极为委婉:

希望后主去做的,说“宜”;不该做的,说“不宜”。

期望他听信忠言,团结群臣,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

(二)阅读5、6、7段回答:

6、概括第5段主要内容及写作目的。

内容:

提出亲贤远佞(任人唯贤)的建议。

目的:

借古鉴今,郑重告诫后主亲贤远佞,情深辞切。

7、第5段回顾先帝“叹息痛恨”的情形意图是什么?

劝说刘禅要任人唯贤。

或亲贤臣,远小人。

8、概括第6、7段主要内容。

追叙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平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9、概括第6段主要内容及写作目的。

内容、目的:

追叙先帝知遇之恩和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启发后主励精图治。

10、文中哪些地方表现诸葛亮受到“先帝之殊遇”?

(1)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2)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1、第6段写出了刘备的什么品质?

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刘备:

宽宏气度、不耻下问、知人善任、礼贤下士、求贤若渴

诸葛亮:

知恩图报、忠诚坚贞、尽心尽职、博学多才

、淡泊名利、谦虚谨慎

1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两句,高度概括了创业过程的艰难险阻,表达了作者愿与先帝患难与共的深情。

13、概括第7段主要内容及写作目的。

内容:

追忆白帝城托孤,并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目的:

表明鞠躬尽瘁,兴复汉室的心迹,激励后主自重自强。

14、第6、7段作者回顾了哪些往事?

(1)三顾茅庐

(2)临危受命(3)

白帝城托孤

15、出师的目的是什么?

(16个字)

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6、“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指的是什么?

(“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具体指什么?

)(16个字)

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7、用6个字概括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用文中话呢?

概括:

报先帝、忠陛下

原文: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8、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19、作者自叙身世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回顾往事的目的是什么?

(1)表达了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

(2)激励后主效法先帝,不忘先帝遗志,奋发向上,励精图治

(3)为后文出师作铺垫

20、你认为《出师表》能流传千古的原因

有哪些?

(1)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情真意切,忠心可鉴。

(2)语言质朴无华,恳切感人。

21、全文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全文以十分恳切的言辞,反复劝规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先主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

四、理解背诵

1、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

的句子: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3、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4、表明作者无意于功名,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指出作者战略目标的句子是:

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6、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

亲贤臣,远小人

7、诸葛亮自叙本志的句子是: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8、文中两句千古名言,说尽诸葛亮一生的话是: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五、拓展延伸

1、诸葛亮的进言对你有何启发?

启示:

在与同学、父母、师长等交往过程中,注意说话对象,讲究说话方式,语言含蓄委婉

,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而使对方乐于接受。

2、作者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三条建议,请你就其中一条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何借鉴意义?

(1)从“广开言路”中,我明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2)从“严明赏罚”中,我明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待人不要有私心,处事要公平、公正、合理

(3)从“亲贤

远佞”中,我明白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审慎交友。

3、.作者“报先帝而忠陛下”的挚诚,缘于先帝地三顾之恩托孤之重,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毕生地心血履行这神圣地职责。

结合原文你感受最深地一点谈谈,在重视责任意识地今天,他的这种精神会对你产生怎样地影响?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做好份内的事。

六、译文

出师表

1、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

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

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

啊。

然而朝中官员在首都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外面舍生忘死,是因为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殊厚待,想要在陛下身上报恩啊。

实在应该广泛地听取意见,发扬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抱负的人们的志气,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致堵塞人们忠言劝谏的道路啊!

2、皇宫中和丞相府中的人,都是国家的官员;升降官吏,评论人物,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

如果有作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或做了好事对国家有贡献的,都应该交给主管的官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朝廷内外刑赏的法令不同。

3、侍中侍郎敦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思虑都忠诚纯正,所以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我以为宫廷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然后实行,就一定能够补救缺点,防止疏漏,得到更多的成效。

4、将军向宠,性格品行善良平正,通晓军事,过去任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能干,所以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

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和他商量,就一定能够使军中团结和睦,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得到合理安排。

5、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发达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

覆衰败的原因。

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不对桓、灵二帝的昏庸感到痛心遗憾的。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优秀、以死报国的大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这样汉朝的兴隆便为时不远了。

6、我本来是个平民,在南阳亲自种地,只希望在乱世里苟且保全性命,并不想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先帝不嫌我身份低微,见识浅陋,不惜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庐来探望我,向我询问当代的大事,我因此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

帝奔走效劳。

后来遇到挫折,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从那时到现在二十一年了。

7、先帝知道我办事谨慎,所以临终的时候,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

我接受命令以来,早晚忧虑叹息,唯恐托付给我的大事做得没有成效,而有损于先帝的明察,所以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庄稼的荒凉地方。

现在南方的叛乱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充足,应该勉励三军,率领他们北上平定中原。

我希望能够奉献平庸的才能,去铲除那些奸邪凶恶的敌人,振兴汉朝,迁回旧都洛阳。

这是我报答先帝、忠于陛下的职责。

至于考虑朝中政事是否可行,毫无保留地向陛下提出忠诚的劝谏,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8、希望陛下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交付给我,如果不能实现,就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

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忠言,就应当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失职,指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该自行谋划,征询治国的良策,认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的遗命。

我接受您的恩泽,心中非常激动。

9、现在我就要远离陛下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流下泪水,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高分作文的七个关键

作文是语文考试的重头戏,近于一半的分值表明了它的分量,它的成败决定了语文的成败,而语文的成败又对全局造成影响,无数事实表明:

考试不仅是基础战、实力战,更是心理与智慧的较量。

谁洞悉了中考的趋势,谁就掌握了了写作的方向,谁拥有应战技巧并全面备战,谁就能在自己开放的田地里收获硕果!

如何使中考作文获得高分呢?

那就要想办法征服阅卷老师,从阅卷老师和专家的点评中,我们可以看出获得高分的秘决是拥有以下七个关键词:

漂亮、切题、充实,真挚、新颖、形美、文采,考生只有在这些方面精心准备,呈现亮点,才能打动阅卷老师,获得高分!

第一:

漂亮——握在掌心中的王牌

一、含义阐释

漂亮,即卷面美观,以书面的整洁、书写的美观、字体的规范、行款正确的魅力来激起阅卷人愉悦的情感。

书面的整洁是指不随意在卷面上勾涂画抹,减少“铁丝”与“烂泥巴”;书写美观,是指字迹清楚、匀称、好看;字体规范、署名位置适宜,隔行、顶格、标点符合要求。

这四项是审美对象的外部形式,是审美者的第一印象,也是考生握在手掌心里的一张王牌,是取胜的基础。

这种外部形体所产生的魅力可以使人直接获得

美的享受。

相反,这个脸面龌龊丑陋,阅卷者立即就产生一种厌恶感,他们会疑问:

连字句落款都有问题的人,会写出好文章吗?

由于第一印象不好,即使作的文章内容充实,他们也不愿细读,更不会研读,笔下误判,岂能怨人。

而“字迹不易辨认,错别字多,卷面不清洁”,应

判为五类文。

考场作文切忌涂改,尤其是那些无碍大局的细枝末节,更不可大肆砍杀,正像人有脸上长了一个小疙瘩,本来也不会留意,而他们非要用紫水贴上膏药,弄个花脸,结果不仅得不到欣赏,反而会令人讨厌,因此我们在写作中,切不可因小失大。

二、高分策略

“文若其人,字若其人”。

文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考生的语文素养。

中考作文评分标准明确要求“字体美观、书写正确、卷面整洁”,清秀的字迹整洁的卷面,疏密有致的段落布局,这是考生学习语文的态度、习惯和语文素养的外在显现,也是对阅卷老师的尊重。

字迹工整、卷面整洁,给人以爽心悦目之感,无形之中就可得到一点“感情分”。

让我们记住这样两话:

“丑陋是作文打不赢的官司”,

“漂亮是笔下留情的王牌”。

综观一类文面,书面美观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做法:

1、一般不用涂改液、改正纸。

使用涂改液、改正纸,虽然改掉了一个字,但却在文面上留下了污迹,甚至改成模糊一堆,再填上字后往往加黑,弄得脏兮兮的一片,影响文面整洁。

平时要养成不用涂改液,改正纸的习惯,并且要掌握一定的修改方法和技巧。

2、不用浅色的钢笔和圆珠笔。

试卷的用纸一般颜色洁白,答卷时用浅色笔,对比度不大,让人看起来比较费力,即使好字,也出不来文面效果。

特别是浅色圆珠笔写出来的字,细软无力,不便于阅读。

特别是一些年经大一点的老师,眼睛不好使,看这样的文字就特别累,一累,“感情”就不好了,你说是吗?

用细而淡的笔书写,对自己的眼睛也有伤害。

用钢笔并且用蓝黑墨水或碳素墨水(爱涂改的学生慎用),这样一来,会收到“白纸黑字”的清晰效

果,对比鲜明,易于辨识,美观大方,使阅卷老师容易“一见钟情”。

3、注意最基本的书写要求。

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字反正也不美,就干脆放弃对书写的要求。

其实,你只要稍加注意,就能使自己的文面提高一个档次。

不求书法美,只求工整清楚;不求遒劲漂亮,只求笔笔规矩。

忌连笔字,忌细长不稳的字,忌忽大忽小的字,忌挤扭成团的字。

笔笔交代清楚,字重心下移,字体大致均匀统一。

4、力戒写错别字。

按一般规定,在一篇作文里,出现了个别错别字要扣作文总分的1分。

错别字往往还会严重影响作文的得分,造成写错别字的根源主要有两个:

一是对字的字义理解不清,对字的结构写法不明白;二是写字粗心大意或是写字有坏习惯,随意加笔、减笔,造成不必要的错漏。

有时也可能是笔误,写好文章后要仔细审读一遍。

5、正确使用删除、修改符号。

考场难免出现一点书写的错误,需要删除文字时,不宜涂成黑块。

抹去一行,不宜“刷”成黑条,而应使用正确的删除符号,修改符号,保持文面洁净,使内容清晰可辨。

6、准确控制字数。

近年来,中考作文要求600字以上。

而中考评卷时,我们经常见到两种情况:

一是字数不够600字,按中考评卷规定,每少50字扣1分。

实际上,字数不够往往被认为内容单薄,分数很难上档次。

二是字数太多,洋洋洒洒千字以上,给人以臃肿的感觉,阅卷者一看就反感,这样的作文自然得分也不高。

另外还浪费了许多时间,实在是出力不讨好。

7、合理控制字的大小。

写字时,大小应以字满格又不出格为好。

“字满格,”是说写的字不要太小,致使评卷老师看得吃力。

试想,把字写得像芝麻一样小,老师改卷时,简直要像福尔摩斯似的,拿个放大镜才能看得到。

这样的文章能得高分吗?

我想,格子有多大,你就写多大的字。

字写大了,地方宽裕了,才比较容易安排字的结构。

“出格”,是说字写得龙飞凤舞,张牙舞爪似的不甘心待在格子里

,要爬出来咬人一样,致使评卷老师不愿意看,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8、

掌握基本的行款格式。

讲行款式,一是标题要醒目,一般写在一行中央,两边留出大致相等的空格,不要拟很长的标题,要力求简洁,概括。

如果是两个字是标题,两个字之间要空一格,显得舒展大方。

标题与正文之间,我认为可再容一行。

正文头要空两格,每段开头也是如此。

如写应用文,书信体等,当然更应该按照应用文的格式行文了。

9、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标点正确”主要指使用标点符号规范,准确。

规范指标点单独占一格或两格;有些标点不宜在行首使用,如句末的点号;有的标点不能在一行之尾使用,如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半部分;有些标点不能兼跨两行如省略号、破折号等,标点符号;标点16种,分点号和标号两大类。

点号的作用是点断,主要表示语句的停顿、结构关系和语气,包括:

句号、问号、感叹号、顿号、逗号、分号、冒号七种;标点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包括引号、破折号、括号、省略号、着重号、书名号、连接号和专用号九种。

总之,文面是你的答卷给人的第一印象,千万不能忽视!

第二:

切题——优秀作文的标志

一、含义阐释

近年来,为了在中考作文中真实考查考生在语言方面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各地的中考作文试题纷纷降低了审题的门槛,引得一片叫好之声。

但是,降低审题障碍并非不要审题,扣题意识,实际情况是,在中考作文阅卷中,评价一篇作文的优劣,最基本、最关键的标准的标准就是切题!

所谓“切题”有如下两层含义:

其一是能扣住题目限定的范围行文。

如这几年的话题作文题,绝大多数均明确要求“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此外还有诸如“只能写记叙文”等文体限定。

这是浅层次的切题要求。

其二是能扣住题目的深层含义,切中题旨。

这往往要求文章内容能够扣住题目中的关键词的比喻义、引申义,关键词语之间的主次从属关系,题目所提供的材料的隐含意义等。

这属于深层次的要求,例如2006年考考辽宁卷的作文题要求以《肩膀》为题,题旨便明显倾向于“肩膀”的比喻义,考场作文要想得到高分,就要做到紧扣题目的深层含义。

二、高分策略

(一)准确审题。

即对作文中有关材料、关键词、提示语等进行细心的审查分析明确要求。

1.仔细审读作文材料,弄清材料中的暗示或倾向。

如2006年湖北卷满分作文《三生有幸遇上你》即紧扣题目中的关健词“三”字拟题。

作文材料中提示道:

“这些词语既是社会文化生活现象或人生经验的概括,又隐含着一定的文化意蕴和

人生哲理。

”便是明确告诉考生,随随便便选一个带“三”的词语是行不通的。

2.仔细审读提示语句,明确题材范围。

3.仔细审读关键词语的含义,深入思考题目的命题趋向。

例如2006年北京卷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关键词是“符号”,指代表了北京的文化待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

可见这个命题涉及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范畴。

4.仔细审读关键词之间的关系,明确主次从属因果逻辑。

例如2006年江苏卷以“人与路”为题,就应该审读出“人”与“路”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这样立意就能上升到一个比较高的哲理层面上来了。

5.仔细审读题目中的限制条件,明确有多大的施展空间。

(二)精妙表述。

准确地确定文章的主题后,应当用一个观点鲜明的主题句表述出来,没有必要跟阅卷老师捉迷藏,玩深沉。

(三)及时补救。

考场作文完成的时间紧,不可能慢条斯理地打好草稿再誊写,所以出现偏题、跑题在所难免。

因此一方面自己要加强防范意识,写完一段文字后就回头审查本段内容是否扣题,是否偏离了预先设定的思路。

如果发现了离题的内容,就要迅速截住,使之回到中心内容上去。

如果发现已经跑题,只有尽量将能体现主旨的语句不断反复穿插到作文的适当位置,把偏了跑了的题意尽量往回拉,从而深化扣题感,淡化跑题感,减少失分的可能性。

考场作文的题目往往隐含着命题者的主观意图,考生在作文时要顺应着命题者的主观意图,扣住题旨关键,严格按要求作文,才能使自己远离作文偏题或跑题的困惑,取得理想的作文成绩。

第三:

充实——展示作者深刻的文化底蕴

一、含义阐释

从2006年起,中考作文评分设立“发展等级”的要求,作文的教与学都很注重“亮点”的打造,不少考生不在文章内容上下工夫,而是片面追求形式的新奇,殊不知内容不好,形式的新奇就成了无用的花架子。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第二位的。

优秀的文章,应该先有好的内容,再配以恰当的形式,最终做到形质兼美。

中考作文评分标准要求内容充实。

“内容充实”就是要求考生在写作时要言之有物,写进文章里的材料要有较高的质量,所选材料对表现主题来说是必要的、足够的,而不是无用的、单薄的。

值得注意的是:

这里的“内容”不仅指材料(人物事件和数据资料),还包括思想感情、观点看法等。

因此,首先要做到真实,不能杜撰;即使是虚构的故事也需要合情合理。

其次,在真实可信的基础上,要力争新颖独到,尽量避免大众化、雷同化。

再次,记叙文中的记叙应该做到要素完整,人物事件具体实在;议论文中的议论应该做到要素明晰,论据充足;说明文中的说明应该做到属性清楚,资料充分。

二、高分策略

(一)、学习中要广泛阅读,关注生活,积累素材。

积累素材是写作的一个基础,只有广采才能博收,采百花而后才能酿蜜;胸中有丘壑,笔下才能滔滔汩汩,挥洒自如。

积累素材,首先要广泛阅读,但“被记录在纸上的思想无异于在沙漠上行走者的足迹,我们也许能够看到他所走过的路径;若要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什么,则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

所以,我们更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生活上观察、思索、积累。

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峰河流、身边琐事、国家大事、国际风云都是我们写作的材料,大事小事、只言片语,日积月累自可集腋成裘;自己的“腹中”逐渐充实起来,笔头也就自然会溢出华美的辞章。

(二)、构思时要尽情联想,组织材料。

1、联想古人,名人和书中人

放眼古今中外,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天才、体坛名将、政治领袖,他们那精彩的人生、奋斗的历程、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常给我们无数充满智慧的启迪。

在文中恰当运用这些古人、今人或书中人物的事例,或抒以情感、或当作论据,不但可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而且可以表现你有广博的知识面。

你的文章书香飘散,读者自然为之叹服。

2、联想新闻热点,国家大事和国际风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