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设计课题策略.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70019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5.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课题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课题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课题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课题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课题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课题策略.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课题策略.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课题策略.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课题策略.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课题策略.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课题策略.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课题策略.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课题策略.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课题策略.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课题策略.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课题策略.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课题策略.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课题策略.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课题策略.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课题策略.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课题策略.docx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课题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作文教学设计课题策略.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课题策略.docx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课题策略

小学作文教学设计策略

(一)

学习指导

学习重点

1.新的作文教学模式

2.不同类型作文的教学模式之区别

3.广泛阅读与提高协作能力的关系

学习难点

1.学科融合在写作教学中的意义

2.作文教学中的发散性思维训练

学习方法指导

在分析作文教学设计案例的基础上,修改自己以往的作文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一、写作的教学策略

(一)从引导学生观察入手,帮助学生丰富习作的素材

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积累作文素材是中小学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四学段的写作目标中提出:

“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

”有人曾提出:

10岁儿童所经历的生活足可应付小学时代所接触的作文题目,不必再引导学生去专门观察、认识事物。

只要教师善于启发就行了,不应把观察事物列入作文教学的范畴。

实践证明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因为学生作文时,有些题目所需的素材虽然是学生已经经历过的事物,但这种经历大都是无意注意。

这些事物在学生的头脑中的记忆淡薄,感受不深,更谈不上对事物深刻的认识。

因此,对这些事物,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再观察,再认识。

对于有些题目所需的材料,学生根本没有接触过的,更需要引导他们去体察积累了。

事实上,有创意的表达要源于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没有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的积累,就不可能实现有创意的表达这个根本目的。

诚然,观察生活的主要功夫在于对日常生活的日积月累上。

作文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但观察生活不仅仅是为了作文,作文仅仅是学生生活的一个部分。

训练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固然是各学科的共性问题,但是,观察对于作文教学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首先,观察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主要渠道。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

人们接受外来信息和接受知识主要是通过人体的各个感觉器官实现的。

按其比例,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

观察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看”,它往往需要多种器官的共同参与,如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等等。

多种器官参与观察活动,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征。

其次,小学生在观察事物时,往往是随意的,不能做到细致地观察,这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并教给他们有关观察的方法。

我们在引导学生观察时,必须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题材。

小学生写作时,一个常见的心态,就是盼望有“大好人”、“大好事”、“天下奇观”,等待着“舍己救人”、“勇斗歹徒”等感人场面的到来,当然,这些内容如果有的话应该写。

但是,在小学生的生活中,他们经历的大都是平凡而渺小的小题材,例如一棵小草、一只虫、一处小景、一件小事、一点感想、心中的一点小秘密等。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处于幼稚的发展初期,认识生活的能力还比较薄弱,知识的阅历较肤浅。

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时,不能脱离学生的认识和生活实际,去要求学生写反映社会生活、具有社会价值的大题材,不能企盼学生写出什么惊人之作。

第二,要坚持把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

所谓定向观察,就是要根据某次写作的要求,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游览、调查、访问等活动,或把观察的事物带入课堂进行定向观察,通过定向观察让学生获取写作的素材。

所谓随机观察,就是要求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要求他们凡遇到新鲜的感受,要及时地记在专门的观察本上,为他们的写作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

我认为,当学生进入中年级,应把观察的重点放在随机观察上。

因为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机观察的习惯,他们发现和捕捉生活的能力就会增强,从而头脑里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作文就会“文思泉涌”。

而且在长期的观察活动中,他们的精神生活也会越来越丰富,真正使作文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第三,要引导学生将平时观察到的生活素材定期进行集中归类整理,将“源”建“库”,使零碎的变为系统的,分散的变为集中的,陌生的变为熟悉的。

通过集中归类整理,使这些素材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的认知结构,以便学生在写作时能及时提取。

第四,要引导学生定期进行交流,相互补充,以强化对生活原型的再认识。

学生各自的观察,是按照各人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进行的。

这样获得的观察素材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但不乏粗疏或片面。

为此,我们可以在引导学生广泛收集生活素材的基础上,注意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素材汇报交流会”,达到相互启发、取长补短的目的,交流汇报的过程,也是学生对生活原型再认识的过程。

(二)从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入手,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开拓写作的思路

学生掌握书面表达的能力需要经历一个长效积累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

我们为什么很难说清自己的作文能力是何时提高的,道理就在这里。

学生写作需要有语言的积累。

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但无法表达出来,或者表达得不够确切,甚至思路紊乱。

这是因为缺乏足够的阅读积累。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我们强调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其目的不仅在于给学生提供成千上万成功的写作模式,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一方面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另一方面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呢?

第一,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丰富的源泉。

在抓语言积累上,除了发挥语文课本的功能,引导学生多读多背、熟读成诵外,还要不断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阅读室、画廊、板报和班级图书箱、图书角、班级剪报等阵地的作用,以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

第二,运用统一的“阅读卡”。

要求学生对文章中的精彩片段,妙词佳句,成语格言,及时摘抄,分类整理,并写上简要阅读批注或感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三,定向的专题阅读与自由阅读相结合。

定向专题阅读,就是要求学生阅读的书籍(或文章)与语文教材的单元阅读、单元作文的语体相协调,以提高阅读和作文的即时效率。

自由阅读就是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选定材料。

(三)抓小练笔积累,减缓作文训练的坡度

有了生活素材和语言材料的积累还不够,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光靠一学期7-8篇大作文是远远不够的,作文能力是靠多练练出来的。

练的最有效的形式就是小练笔,抓小练笔积累,可以减缓作文训练的坡度。

所谓“小练笔”就是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它是减缓作文坡度的阶梯。

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小练笔,其好处是:

(1)长期系统的小练笔,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一旦作文时需要,就可以随手拈来,灵活运用,从而分解作文的难度;

(2)小练笔的形式活泼多样,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这样可以消除学生害怕作文的心理;(3)学生通过小练笔,可以使长期沉积在头脑中的感知记忆得以复苏,或喜或怒,尽情表达,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为了使小练笔更为科学合理,在表达形式和方法上,可先要求写摘录式练笔,摘抄名人名言和优美的词、句、段;接着写记叙式练笔,重在叙述或描写,记录一天中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人和事、景和物,在记叙的篇幅上可由短到长,逐步发展;然后让学生进行心得式、感想式练笔,通过抒情、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

为了便于教师检查和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可要求学生备一本小练笔笔记本。

让他们坚持天天练笔,培养他们良好的练笔习惯。

(四)拓宽训练的时空,适当增加作文的训练量

从目前的小学作文教学现状来看,教师给学生的思维时间和创新空间都很有限,为了改变这个现状,教师必须创造条件,拓宽训练的时空,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

1.从训练时间上来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上走向课下,克服为文而文的倾向。

学生的作文是他们对日常生活感悟后的自然产物。

这样的作文往往有着鲜明的个性色彩,并体现着表现自我的创造性,它没有时间的限制。

学生的写作冲动绝不会只等到上作文课时才产生。

如果把学生的写作都框定在作文课上,学生也许因为缺乏作文的兴趣而走上为文而文的歧途。

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作文的时间放在平时,让学生有了感触及时地记录下来。

作文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润色和提炼,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2.从训练的空间上来看,教师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宽作文训练的渠道。

(1)开放学生的多种器官,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①绘画。

例如: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时,可先出示“小桥、花卉、动物、游人、天空……”等词语,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借助想象画成图画,然后要求学生将这些图画剪下来拼成一幅完整的、自己喜爱的图景,最后让学生把这幅图景的内容写下来。

这些训练使文字与形象配合,画面与作文互补,从而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②实验。

教师可先布置学生运用物理和化学课上或课外阅读中学到的某一科学知识自己做一个科学小实验,然后让他们把实验的过程写下来。

③制作。

有的课文在学习之后,可让学生完成一个小制作,如学了《充气雨衣》(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16课),也让学生完成一件小制作,并让学生把制作的过程、感受和新的发现写下来。

④操练。

小语课文中安排了不少说明文。

在学习了这类课文后,我们不妨让学生亲自实践操作一下,如学了《难忘的一天》(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8课)后,有条件的学校可让学生操练一下,并让他们把操练后的感受写下来。

⑤表演。

好动、好表演是小学生的天性。

小语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非常适合学生表演,学生表演的过程也是对教材语言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因此,教师要提供学生表演的机会,在表演中提高创新能力,在表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表演后的感受和发现写下来。

(2)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作文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文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可供学生进行创造性作文的资源,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

结合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作文的主要形式有:

①情节扩展式。

例如:

学了《小伙伴》(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28课)后,可抓住课文的最后一节启发学生想象:

玛莎拿着安东送给他的面包会说些什么?

周围的人又会说些什么?

②文尾续写式。

如:

学了《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4课)后,可让学生续写《售货员阿姨又遇见了那位男孩》。

③多向改写式。

根据课文内容,有的可以改变人称;有的可以改变叙述的顺序;还有的可以改变体裁。

④图文转换式。

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配有插图,教学时,可启发学生在独立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出与课文不同的文章。

⑤相关迁移式。

这种形式就是抓住课文的原型特征,调动已储备的表象,把思维的触角由甲迁移到相关或相似的乙上来。

例如:

学了《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4课)后,让学生孩子写一写《我和妈妈的故事》。

(3)在学校和班级的板报墙报上开辟“自由谈”、“小评论”、“心里话”、“新发现”等栏目,引导学生将班级、学校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好人好事或一些倾向性问题进行议论,这种写作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对某一问题发表三言两语的看法都可以,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块说理议论的创新园地。

(4)不断丰富班队活动内容,为学生提供写作机会。

班队活动内容越丰富,学生动笔的机会和创新的机会也就越多。

如:

小队之间的挑应战、擂台赛活动;班组开展的参观、游览活动;班组举行的智力竞赛活动;小记者采访活动和文娱表演活动等,教师应抓住这些机会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5)结合课外阅读、看电影和电视,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评论电影(或电视)中的人物等等。

(五)强化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高效率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必须根据创新思维的特性,科学地安排创新思维的训练。

一般来说,创新思维具有三个特性:

就其思维广度而言,具有发散性;就其思维的灵活性程度而言,具有变通性;就其思维的个性而言,具有独特性。

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根据创新思维的这三个特性来安排系统的作文训练。

1.冲破思维定势,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

这与学生作文时的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把作文训练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结合起来。

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以某一事物为触发点,多角度,多方向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提炼创意的一种思维方式。

发散性思维的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在作文指导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同一题目从多种角度选择材料。

例如,写《我的妈妈》,大多数学生只是写妈妈怎样关心自己的事,往往千人一面。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妈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

学生一旦学会了发散思维,就会从“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觉得有写不完的材料。

(2)同一中心多种选材

有些作文题限制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作文时更容易出现雷同,这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写出各具特色的作文来。

例如:

“在学雷锋的活动中”这个作文题,一般来说,中心应该歌颂助人为乐的精神。

如果不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很有可能出现“五子登科”(抱孩子、让位子、捡包子、扶瞎子、推车子)的情况。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这一类作文时,可启发学生思考:

①可采用对比的手法,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来表现中心。

②打破只写一个健全人的思维定势,可以写一个身残志坚的活雷锋。

③可采用一群人的材料来表现中心。

④可通过写一个人的变化来反映这个中心。

(3)同一材料多种立意

为了克服学生作文思维的单一,不善于变通的弊病,教师在指导学生写同一材料的作文时,要引导学生挖掘同一材料的多义性。

例如:

在指导学生写《登山》这篇习作时,可启发学生从这样几个角度去立意:

①通过记叙登山途中看到的赏心悦目的美丽景色,把中心定为“对大自然的热爱,或对家乡美好河山的赞美”。

②受《挑油工》一课的启发,通过写登山途中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做任何事,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脚踏实地地去努力”。

③通过写登山远眺的感受,把中心定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又如,有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写《“滥竽充数”的读后感》时,为了突破“滥竽不应充数”的思维定势,启发学生另辟蹊径:

①南郭先生很有自知之明,他比那种占着位置不做事的人要强。

②造成南郭先生得以“充数”多年的根本原因是“大锅饭制度”,说明要发展必须改革。

③南郭先生在乐队里充数多年,竟没有一个人举报,这与乐师们普遍存在着明哲保身的思想有关。

(4)同一材料多种体裁

学生的思维是多侧面的,有的善于逻辑思维,有的擅长形象思维,还有的直觉思维见长。

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和写作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同一材料多种体裁的训练。

例如:

围绕“学校”这个材料,可设计这样一组题目:

“我们的校园”(侧重于记叙和抒情),“我们的学校”(侧重于说明),“我爱我的学校”(侧重于议论),“我们学校的未来”(侧重于假想)。

2.启发相关联想,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相关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

通过相关联想,能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3.充分展示个性,训练思维的独特性

创新思维必定是个性思维。

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换角度”思考,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让学生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

从选材来看,反向思维就是一个新路子。

例如:

写《我的一家》,大多数学生都可能会写家庭的和睦幸福、尊老爱幼、互敬互爱等。

如果反向写家庭中父母之间,妈妈和奶奶之间的“磨擦”,希望自己的家庭和谐起来,这将会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又如:

写《我们的学校》,中心是通过对学校人与事、景与物的具体描写来反映学校的美。

大多数学生只会写校园的景色美、校园里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教师工作认真负责等等。

如果采取“反弹琵琶”的思维方式,写教师住在简陋破旧的教工宿舍楼里,而工作的热情却那么高,两者对比,歌颂老师的奉献精神,既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又体现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独特个性。

从立意来看,可以通过审美立意的途径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深刻性。

有一位老师在指导学生写《生日》这篇作文时,先让学生自选材料,结果发现,大多数学生写自己过生日时,长辈,同学给自己祝贺生日,感到很快乐,显然,这样的立意缺乏“美”。

后来经老师指导,学生有的写为长辈过生日,有的写为同学、老师过生日,还有的写为孤寡老人、残疾朋友、失去亲人的同学过生日。

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些立意进行“比美”,通过比较,学生发现,立意从“我”——家庭——社会,一个比一个美,一个比一个深刻。

那么,立意深刻是否可以写自己和家庭呢?

为避免学生产生立意深刻只能写大事不能写小事的错觉,老师在指导时强调:

写自己过生日,通过写礼品的丰富、亲人的欢聚,可以反映党的富民政策给千家万户带来了欢乐,这样的立意同样是深刻的。

这样可以启发学生从凡人小事中发现“美”的素材,使学生个性化思维得到发展。

(六)构建新的作文教学模式,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目前那种封闭的,僵化的“教师讲——学生做”的作文教学模式,严重妨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学模式体系。

这种教学模式体系的结构为:

营造氛围,诱发创新热情——放胆表达,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交流合作,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评优激励,激发新的创新动机。

(1)营造氛围,诱发创新的热情。

创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有良好的氛围环境。

为此,教师应采取生活再现、表演展示、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并用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诱发学生创新的热情,让所有的学生进入“我要写”的精神状态。

(2)放胆表达,拓展创新思维的空间。

所谓放胆表达,就是教师提供一种或几种作文的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命题,自己选材,立意,不限体裁,不规定字数、时间,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让学生的作文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这时学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须要强调的是,我们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不是说不需要教师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而是因为学生刚进入写作状态,教师不宜用太多的框框束缚学生的思维。

学生在写作时考虑较多的不应该是写作的方法,而是怎样写出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生活。

至于教师的写法指导应在学生完成作文初稿之后进行,指导时要做到有的放矢。

只有这样,学生的写作才会有真情实感。

(3)交流合作,激活创新思维的火花。

交流合作就是让学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通过交流产生思维碰撞,从而激活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

合作的形式通常有小组合作和全班合作两种。

小组合作的成员构成,可以按学生的作文程度搭配成组,也可以采取自愿组合的形式。

这里指的交流合作,是指在学生完成作文初稿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互评互改。

(4)评优激励,激发新的创新动机

在目前的作文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这与教师在批改和讲评中惯用的“纠缪法”只罗列学生作文中的不足,不肯定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有很大的关系。

据心理学家分析,缺乏肯定与鼓励的批评,会使人的情绪低落,而情绪会直接影响人的行为。

一个人的情绪越低,所投注到所要从事的事情上的注意力就越少,任务也就完成得越糟糕,这样就会产生一种“无能感”,进而陷入更为低落的情绪中。

如果这时听到一句鼓励的话,便会使人重新估价自己的能力与信心,重新审视、注意所要完成的任务,情绪状态就会提升,人体会激发分泌激素,使整个大脑的神经活动水平提高,从而促进自己更好地完成任务。

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变“纠缪法”为“评优法”。

“评优法”的实质就是激励。

激励能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产生自信。

一个人一旦有了自信,就会产生追求完美的愿望,从而促使自己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就作文教学而言,激励应贯穿在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而在作文的批改和讲评环节尤其需要激励,通过给高分、给予鼓励性评语、提供“发表”机会等激励形式,让学生树立“我能写”、“我能写好”的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新的创新动机,使作文教学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写人类纪实作文教学设计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写人类纪实作文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

它以记叙和描写人物为主,叙写的内容具体、形象、生动,符合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

而且,具体、形象、生动的事物,最能激发学生习作的情感,使之感受深刻,使学生乐于习作练笔。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习作练笔,帮助学生夯实记叙和描写的基本功,可以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写人类纪实作文的教学目标是:

(1)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真正让习作练笔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

(2)通过抓读写联系,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如何抓具体事例和抓人物特点写人的习作方法。

(3)培养学生独立构思和认真修改自己习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启发回忆,确定习作素材

为了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教师可采用“迂回”的方式向学生提出习作的要求,启发学生从回忆自己的生活入手,帮助确定写作的素材。

1.启发谈话,唤醒学生记忆的表象

教师可采用这样的导语:

同学们,在你们的生活中,经常和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在这些人中,有你熟悉的人,有你喜欢的人,有你讨厌的人,有你敬佩的人……能不能把他(她)们介绍给老师呢?

今天先介绍你认为最需要尽早告诉老师的那一位。

你所要介绍的这个人的哪些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请你按要求写下来:

最需要告诉老师的那个人

这个人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事情(可以几件)

2.分四人小组互议,相互启发,确定习作题目

教师先组织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以上填表内容,让学生在互动中相互启发,并允许学生调换所要介绍的那个人,然后启发学生根据自己所要介绍的人自拟习作题目。

必要时,教师可提供一组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

学生在自拟题目时,教师要教给学生有关拟题的方法,如可按人物性格特点拟题,可按人物品质特点拟题,也可按典型事例拟题等等。

(二)读写联系,领悟写法规律

学生的习作素材有了,紧接着教师要通过抓读写联系,帮助学生领悟写人类文章的一般规律。

1.启发学生从学过的写人的课文中领悟写法。

同学们学过的课文中,有不少是描写人物的,想一想:

在这些课文中,哪些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为什么?

同桌先讨论一下,然后我们一起来交流。

2.引导学生从读过的优秀习作中领悟写法。

教师可引导学生回忆:

同学们在课外读了许多有关介绍人物的优秀习作,想一想:

哪些习作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向大家介绍一下。

3.指导学生从习作“病例”中领悟写法。

把写人的文章写成叙事的文章,人物特点不鲜明,内容不具体,这是学生写人习作中常见的通病。

针对这种情况,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出示一篇典型的“病例”,然后组织学生讨论。

(1)启发谈话:

最近老师收到一篇介绍人物的习作,老师看了不够满意,现在我把这篇习作带来了,请你们当小老师,给这位同学的习作提出修改意见,行吗?

(2)出示“病例”,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分小组(或同桌)互议,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

这篇习作所介绍的人物为什么给人留下的印象不深?

(3)引导学生归纳写法。

教师先组织学生讨论:

从学过的课文和读过的优秀习作中,以及从刚才讨论修改的“病例”中,你认为要介绍一个人物,必须注意哪几点呢?

然后教师揭示写人类文章的一般规律:

第一,要抓住具体的事写人。

可以是“一人一事一品质”,可以是“一人多事一品质,”也可以是“一人多事多品质”。

第二,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来反映人物的特点。

(三)构思起草,修改完善

1.创设情境,激发构思起草的兴趣。

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情境:

同学们都想把自己印象最深的那个人介绍给老师,但是,由于时间关系,老师不可能听同学们一个一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