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779935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docx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docx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浅谈中国机床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趋势

一、什么是机床装备制造业

一是重大的先进的基础机械,即制造机床装备的机床装备――工作“母机”,主要包括数控机床(NC)、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DIMS)、工业机器人、大规模集成电路及电子制造设备等等。

二是重要的机械、电子基础件,主要是先进的液压、气动、轴承、密封、模具、刀具、低压电器、微电子和电力电子器件、仪器仪表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等等。

三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包括农业、能源、交通、原材料、医疗卫生、环保等)科学技术、军工生产所需的重大成套技术机床装备,如矿产资源的井采及露天开采设备,大型火电、水电、核电成套设备,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石油化工、煤化工、盐化工成套设备,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轧制成套设备,民用飞机、高速铁路、地铁及城市轨道车、汽车、船舶等先进交通运输设备,污水、垃圾及大型烟道气净化处理等大型环保设备,大江大河治理、隧道挖掘和盾构、大型输水输气等大型工程所需重要成套设备,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及现代设施农业成套设备,大型科学仪器和医疗设备,先进大型的军事机床装备,通信、航管及航空航天机床装备,先进的印刷设备等等。

二、机床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内容

机床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机床装备的战略性产业,产业关联度高、吸纳就业能力强、技术资金密集,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确保机床装备制造业发展平稳,加快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化水平,推动产业升级,特编制本规划,作为机床装备制造业综合性应对措施的行动方案。

规划期为2009-2011年。

1、机床装备制造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机床装备制造业发展已经形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机床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号)实施以来,机床装备制造业发展明显加快,重大技术机床装备自主化水平显著提高,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跃居世界前列。

我国已经成为机床装备制造业大国,但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制造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困难等问题依然突出。

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以来,国内外市场机床装备需求急剧萎缩,我国机床装备制造业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势头明显趋缓,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下滑,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

应该看到,我国目前正处于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先进机床装备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金融危机加快了世界产业格局的调整,为我国提供了参与产业再分工的机遇,机床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抓住机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加强技术创新,促进机床装备制造业持续稳定发展,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做出贡献。

2、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大规模开展重大技术机床装备自主化工作;通过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基础配套件和基础工艺水平;通过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和产品更新换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努力推进机床装备制造业发展由大到强的转变。

(二)基本原则。

坚持机床装备自主化与重点建设工程相结合。

加强政策支持和市场引导,充分利用实施重点建设工程和调整振兴重点产业形成的市场需求,加快推进机床装备自主化,保障工程需要,带动产业发展。

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

支持企业自主开发新产品,鼓励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导企业逐步由依赖引进技术向自主创新转变,大力推进技术产业化。

坚持发展整机与提高基础配套水平相结合。

努力实现重大技术机床装备自主化,带动基础配套产品发展。

提高基础件技术水平,开发特种原材料,扭转基础配套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的局面。

坚持发展企业集团与扶持专业化企业相结合。

支持机床装备制造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发展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鼓励主机生产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系统集成为主转变,引导专业化零部件生产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装备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保障,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

建立起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实现工业化的根本保证。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一、存在的问题

  

(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为电力、石化、冶金、铁路等行业提供的主要装备,关键技术依赖引进。

用于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研发的投入不足,原创性技术成果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少。

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产业共性应用技术研发缺位,公共试验检测平台缺乏,社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二)基础制造水平滞后。

长期以来,为整机和成套设备配套的轴承、液气密元件、模具、齿轮、弹簧、粉末冶金制品、紧固件等基础件,泵、阀、风机等通用件,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仪器仪表等测控部件,质量和可靠性不高,品种规格不全;特种原材料长期依赖进口;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基础工艺落后,专业化程度低。

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装备制造业发展的瓶颈。

  (三)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

除中小型普通机床制造、交联电缆行业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依然突出外,近几年来,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热衷于仍然热衷于新上项目、铺摊子,在国家严格调控“两高一资”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形势下,纷纷将投资重点转向装备制造业,导致一些新兴行业投资过热,出现产能过剩隐优,过度竞争风险加剧,如风力发电设备、大型盾构机、大型压力机等。

如不及时加以调控,不仅将使企业陷入生产经营困难,还将影响产业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步伐。

  (四)高端装备保障能力不能满足需要。

机械行业中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严重不足的矛盾非常突出。

2010年进口机械产品用汇高达2500多亿美元。

特别是当前我国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技术装备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核电装备自主化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风力发电设备总装能力过剩和关键部件能力不足矛盾并存,节能环保装备在产品种类、功能、质量、规模上还须大力突破。

在新材料、信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领域,也都迫切需要新型装备的保障和支撑。

总体上看,在高性能材料、精密制造工艺、先进装备及核心部件等方面,与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未来主导方向

  

(一)瞄准薄弱领域,着力提高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元器件等基础制造能力。

要加强精密铸锻件、高效环保铸锻工艺和设备、高档液压件、密封件和密封材料、齿轮、弹簧、紧固件、轴承、链条等产业的制造能力的提升。

  

(二)突出关键环节,更加注重提高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和关键部件配套能力。

我们要将发展重点放在成套装备中的关键设备,以及为整机配套的关键零件、部件、系统和总成方面,进一步突出发展重点,以解决长期以来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设备和关键部件依靠进口的问题。

  (三)强化保障支撑,加快发展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新兴产业所需装备。

汽车、石化等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所需的关键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所需装备均应作为发展的重点。

  (四)更加关注“三农”,扶持发展先进适用农用装备。

按照先进、适用、经济、安全等原则,鼓励100马力以上大马力拖拉机及关键零部件、配套农机具,农作物移栽机械,农业收获机械,牧草收获机械,节水灌概设备,以及沼气设备等的发展。

  (五)适应需求变化,大力发展新兴领域装备。

鼓励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关键系统、部件和总成,以及运行控制技术,引导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健康有序发展,更好地满足我国城市轨道交通事业高速发展的需要。

要注意公共安全与应急救援,对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等的监测防控、应急救援等技术、产品和服务等要加快发展。

此外安全饮水设备、高档印刷设备、智能仪器仪表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等均要重视。

  (六)防范产能过剩,坚决抑制部分行业重复建设。

坚决抑制部分行业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七)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提高淘汰范围和标准,加大淘汰力度。

  装备制造业“十一五”取得成五大成就

  “十一五”以来,在《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8号)的指导下,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明显加快,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显着提高,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部分产品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跃居世界前列。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机械工业产业规模跃居世界首位。

“十一五”期间,机械工业的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

2010年全行业工业增加值(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统计口径和数据,下同)占全国GDP的比重超过9%;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4万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4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25%;占全国工业总产值比重从16.6%提高到20.3%;规模以上企业已达10万多家,比“十一五”末增加了近5万家;从业人员达到1752万人;资产总额已达到10.4万亿元,比“十五”末翻了一番。

2009年,我国机械工业销售额达到1.5万亿美元,超过日本的1.2万亿美元和美国的1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成为全球机械制造第一大国。

  

(二)装备保障能力显着增强。

“十一五”以来,在高速增长的需求拉动下,我国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成绩显着,机械产品水平取得长足进步。

发电设备已能基本满足国内需求,技术水平和产品产量已经进入世界前列。

1000KV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设备和±800KV直流输电成套设备综合自主化率分别达到90%以上和60%以上,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投入工业化运行的国家。

1000万吨级钢铁企业常规流程成套设备、2000万吨级露天矿成套设备、日产4000-10000吨级熟料干法工艺水泥成套设备已能自主提供。

30万吨/年合成氨设备实现自主化,百万吨乙烯装置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压缩机和乙烯压缩机等关键“三机”研制成功。

国产农业机械已基本满足国内农业需求。

为数控机床配套的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自给率达到60%,自主研发的数控系统可靠性平均无故障时间达到2万小时。

60万千瓦火电机组高中压转子国内市场满足率提高到60%,超超临界火电机组转子实现批量生产,百万千瓦级三代核电关键锻件技术攻关取得突破。

“十一五”期间,机械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由2005年的80%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的85%以上,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三)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

一是资本结构趋向多元化,行业发展内生活力不断增强。

国有大型企业在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生产中继续发挥主力军作用;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机械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机械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为机械工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主要行业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哈尔滨电气、东方电气、上海电气三大集团发电设备产量行业占比达到69%;华锐、金风、东汽风电设备产量占全行业比重达到70%;徐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柳工、龙工、山推等工程机械企业已占据全行业市场销售总额的半壁江山。

三是科技创新成果成为推动行业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机械工业新产品产值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0年,新产品产值超过2万亿元,约占全国工业新产品产值的40%。

重大技术装备向大型化、高参数化发展,部分产品的效率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量大面广的通用机电产品效率也有很大提高。

四是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速增长。

“十一五”期间,机械行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万亿元,年均增速达到38%。

全行业的装备水平和生产条件大为改善,行业固定资产的新度系数由“十五”末的61%提高到2009年的64%,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的装备水平已经达到或接近世界同行业先进水平。

  (四)国际竞争力显着增强。

机械产品对外贸易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机械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十一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连续五年实现贸易顺差。

2006年,机械工业历史上首次扭转了贸易逆差的局面,当年实现贸易顺差7亿美元。

2008年,实现贸易顺差477亿美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外贸结构不断优化。

一般贸易额在外贸总额中的占比已由2005年的46%提高到2010年的58%,加工贸易额占比则由2005年的49%降低到2010年的31%。

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出口产品保持成本优势的同时,技术水平和品牌知名度也不断提高。

在常规发电设备、输变电设备、港口装卸机械、水泥成套设备等制造领域,我国已走在世界前列,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等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出口增长迅速。

如发电设备出口量已占到总产量的近15%。

  (五)发展质量明显提高。

“十一五”期间,机械工业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逐年大幅下降,从2005年的0.65吨标准煤降至2009年的0.425吨标准煤,降幅达到34.6%,大幅超过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的指标;材料利用率大幅提高,大中型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耗钢量从0.47吨降至0.38吨,降幅达18.2%。

“十一五”期间,机械工业信息化进程加速。

骨干企业已普遍使用三维设计,CAE、CAPP、PDM的覆盖率已超过半数;财务管理信息化普及率达到90%以上;成本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库存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主生产计划等信息化应用取得明显成效。

产品开始向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我国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大国,但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制造水平落后、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等问题依然突出。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金融危机演变成了一场全球性的巨大灾难,给装备制造业发展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行业特邀研究员罗百辉分析认为,中国装备制造业前景仍然光明。

一、中国装备制造业未来发展趋势

根据联合国统计司的统计,中国的GDP总量占世界第四位,近两年来有希望超过欧洲排名世界第三,制造业在中国的GDP增长当中起着主要的作用,而且其增长速度也在三个产业当中是最快的。

在世界经济当中尽管第三产业在不断发展,但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制造业还是经济发展当中的重要部分,而且还发挥着主要的领跑作用。

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行业特邀研究员罗百辉认为,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仍然光明:

一方面金融和经济危机伤害到欧美制造业,另一方面很多发展中国家经济不断增长,加大加快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机械基础产业建设的投入,这使得全球装备业市场十分活跃。

罗百辉指出,未来5年内中国装备制造业仍将获得长足的发展。

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国国家利益为根本,以全球竞争为视角,通过自主创新、国际兼并、集群化、信息化、服务化、质量化、品牌化来充分发挥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活力、动力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跃进,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式,应对竞争激烈、资源能源紧缺、成本增加、环保强化的挑战。

在这些变化趋势中,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集群化、信息化、服务化和品牌化最为突出。

1)、集群化

制造企业为实现产业最有效分工、最短路径协作和最低成本,聚集在某个地区共同赢得地区竞争优势。

集群化不仅细化和优化了产业链的分工,促进了产学研用政金等各方面的结合,充分发挥了龙头、中小企业的优势,又大大缩短了开发和制造的成本,提高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

美国硅谷电子设备业群、明尼阿波利斯医学设备业群,德国的索林根的刀具业群、斯图加特的机床业群等,都是世界上较为典型的产业集群。

中国的产业集群已经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辽宁、陕西、四川等地区初具规模。

2)、信息化

装备制造业正向全面信息化迈进,主要表现为制造的信息控制,来实现制造的高速、精密、智能、简便、效率提高、时间缩短、质量保证、成本降低、高附加值。

其关键不仅在于芯片与软件的融合,更在于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的融合。

信息化将制造业的设计、生产、物流、销售和服务一体化,信息化制造贯穿于从订单开始,产品的制造加工、运输、销售、售后服务等产品全寿命周期。

装备制造业发展将实现产业的信息化、软件化、高附加值化、网络化和电子商务化。

柔性制造系统,柔性制造单元、数控系统的开发、推广和应用,并逐渐向制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3)、服务化

服务化覆盖着产品的开发、生产、售后服务、报废和回收,已成为制造业发展的趋势。

服务不仅有利于保持品牌的特色,而且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更重要的是保持客户,延长产业链,获取更多的产业利润的重要方式。

国外装备企业越来越依靠服务来扩大经营的增值空间,例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不仅为自己的用户,而且为竞争对手的用户提供服务。

其服务作为该公司的独立领域,所创造的价值相当于其海外工程承包总额的70%。

4)、品牌化

品牌化是强化市场竞争能力、产业升级的关键。

品牌是企业综合实力的高度象征,创新是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品牌是企业一种无形资产,它反映产品的品质,同时也代表企业的市场开拓能力和持续发展的后劲。

现代的市场竞争已不单纯是过去的产品价格和质量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企业形象的竞争。

品牌是企业形象、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一个企业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市场占有,营销策略的总体展示。

二、中国制造业2010年转型出路

中国“全球制造中心、世界工厂”的角色面临转型,罗百辉指出,中国制造业的有效出路是实行产业升级、节能减排、低本高附价值转型。

珠三角、长三角目前的生产成本已开始超过许多东南亚国家,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家电、电子、纺织服装、印染、化工原料和玩具业产生巨大影响。

1)、产业:

结构调整升级

装备制造业、化工行业落后产能过剩,国家着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化工业的发展。

国务院2006年6月正式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我国振兴装备制造业重点突破16项装备和产品,并从6个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全面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同时国家出台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及相关措施,优化了产业结构,控制了产能过剩,鼓励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由此开始。

在上述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典型影响行业是机械制造行业企业,这其中包括众多电子机械、化工机械、服装食品机械行业等。

2)、行业:

节能减排风尚

“节能减排”是高耗能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直接动因,而节约能源、降低成本、扶持高资源利用率高生产力企业做大做强、优化行业资源配置是“节能减排”政策导向的源动力。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年均经济增长速度接近10%,但如此高速发展是以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来带动产出为代价的。

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仅为3.8万元/人年,是美国和日本的4%、德国的5.5%。

面对上述状况,中国专家呼吁:

“中国的传统制造业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已成为能源消耗的大户,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2007年被称为“节能减排”年,我国的“十一五”规划确定,未来5年要节能20%。

目前我国工业中,重工业的发展快过轻工业,重工业中又是高耗能行业的发展最快。

2007年,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化工和电力6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增长20.1%,增幅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2007年以来,国家加大了对高耗能行业的调控力度,从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加工及炼焦、化工这5个行业运行情况看,政策效果正在逐步显现,但总体增速依然偏快。

3)、企业:

经营成本价值

中国制造行业的地位正在逐步被高成本、低价位策略所侵蚀。

应对这一变化,中国制造企业有两条出路:

一是向成本更低的地方转移,比如转到中国中西部地区,这是短期行为、饮鸩止渴,这种简单的产业转移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是拖延扩散产能过剩、贸易失衡和环境污染等深层次问题,能否理性地承接具体的转移项目是各地政府和环保部门的一道难题,更何况很多制造企业在考虑到劳动力和土地、廉价的物流等这些综合经营成本后,很难下定决心进行迁移;二是实行产业升级,提升产品的质量、档次、技术含量以及自有品牌,进而提高产品的价格,提高“中国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树立品牌和自主创新技术积累虽然需要长期努力,但却是解决中国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的“全球制造中心”地位被改变的根本解决方法。

三、2010年发展对策

2010年已经到来,在为2009年取得不凡业绩高兴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依然还很严峻,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牢固,运行的态势还不平稳,各地区、各行业之间发展也不平衡。

一些产业结构不合理、部分产能过剩、落后产能难淘汰等问题,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苗圩在分析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时指出:

世界经济复苏仍然脆弱、不稳定,对我国经济发展不利的影响在短期内还是难以有根本的改变。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势头有所抬头,特别是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措施在加强。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装备产品出口面临着难度,可能还将延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目前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的比重已超一成,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国家。

但是中国仍不是制造业强国,正开始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挺进。

中国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行业特邀研究员罗百辉认为,目前中国制造业必须把加大调整产业结构力度、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产业升级,重点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1、要抓紧出台相关实施细则。

《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共有9项实施细则需要制定,目前已出台5项;尚未出台的4项实施细则,要加快协调,确保年底前全部出台。

2、要进一步加强技术改造工作。

加快实施投资计划内技术改造项目,跟踪检查项目执行情况,确保取得投资效益;根据行业发展需求,提出明年技术改造的方向和重点,做好项目储备,完善重点项目库;加快建立推进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

3、要重点抓好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

尽快出台《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和示范项目实施办法》和《投资项目设备评估管理办法》,为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环境;研究制定《做强做大装备制造业行动纲要》,发布《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指导目录》,明确推进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的方向和重点任务等。

4、要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

尽快出台加快推进装备制造企业兼并重组的指导意见,增强政策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努力消除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的政策障碍。

制定促进风电设备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防止产能过剩。

5、要抓好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

综合考虑市场需求和支撑条件,初步考虑选择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通用飞机和支线飞机、高速轨道交通设备、高性能船舶等作为新兴支柱产业培育的重点领域。

研究制定《节能和新能源汽车行动计划》,发布《海洋工程装备科研项目指南》和《新船型开发科研项目指南》,制定通用飞机和支线飞机产业化扶持政策。

通过制定发展政策,依靠技术进步,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的增长点。

装备制造业将是中国实现工业化的原动力

       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是解决就业矛盾的重要领域,是高新技术的载体也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动力。

对于仍处在工业化中期的中国而言,制造业的发展更是至关重要的。

今后10到15年内,中国制造业将会上升至世界第三位。

虽然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但中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阶段,经济增长主要还将依靠工业,而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将是中国实现工业化的原动力。

目前中国工业总产值占GDP的50%,并且每年增长速度都比GDP的增速快2到3百分点。

工业中,采掘业受资源的限制不可能快速增长,因此制造业仍是今后相当长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