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各区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03746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4.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各区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北京市各区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北京市各区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北京市各区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北京市各区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北京市各区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北京市各区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北京市各区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北京市各区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北京市各区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北京市各区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北京市各区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北京市各区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北京市各区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北京市各区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北京市各区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北京市各区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北京市各区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北京市各区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北京市各区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市各区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

《北京市各区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各区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市各区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docx

北京市各区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0年北京市各区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

文学类文本阅读部分

【房山区】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9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0题。

跟着父亲读古诗

20世纪70年代初,我还是学龄前稚童,父亲便开始让我背诵古诗。

听上去平淡无奇——如今谁家孩子不从“鹅鹅鹅”开始背诵几十首古诗,好像都不好意思说幼儿园毕业了。

但是相信我,在那个年代,这也算是逆时代潮流的举动。

我带着一点违禁的提心吊胆,开始读父亲手写在粗糙文稿纸背面的诗词。

我背的第一首诗开头一句是“白日依山尽”,接下来背的诗句还有“床前明月光”和“慈母手中线”。

然后,应该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在我心目中,这首诗有的地方好理解,有的地方我完全不明白。

什么是“城阙”?

什么叫“三秦”?

“宦游人”是什么?

继续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当时我还没有见过海,“海”字让我想到的是父亲所在的上海。

既然一年只能在寒暑假见父亲两次,上海一定非常非常远,那是“海内”还是“天涯”?

我背诵的第一阕词,对一个小女孩来说,是非常生硬突兀的——岳飞的《满江红》。

后来我不止一次想过,如果我有女儿,即使不让她背李清照、柳永,至少也会选晏殊、周邦彦吧?

现在的我对当年的父亲笑着说:

“爸爸,你也太离谱了。

”当时因为这阕词生字多,我背得很辛苦。

等放暑假,父亲回来了,居然没有抽查这阕词,让我暗暗失望。

那时候,因为常年不在一起生活,我有些敬畏父亲,竟不敢自己主动卖弄一下,背给他听。

按现在的养育标准看,我还在襁褓中时,父母就被迫分居两地,我的整个童年父亲都不在身边,心理阴影该有多大啊!

幸亏父亲不在的时候,有他亲手录的古诗词陪着我。

父亲出差给我带回一套唐诗书法书签。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我很喜欢,但是不太明白杜牧到底想说什么。

读着读着,眼前好像出现了一幅画面,像在去上海的火车上看到的烟雨朦胧的田野那样,我被一种奇异的感觉笼罩了。

我独自惊喜了一会儿,又有一点隐隐的担忧:

怎么读不出要人上进的意思?

等到可以天天见到父亲,我已经不需要再问,我自己明白:

把千里之外的景色“拘”到读诗人的面前,让人仿若置身其境,这个诗人便可称得上手段了得。

诗不一定要用来包裹人生道理,不说“苦寒”,单纯写梅花也是可以的。

明白了这一点,我有一种被赦免的轻松感,从此便自由自在地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词来读了。

我十二岁那年,随母亲移居上海,全家团聚。

仿佛一下子海阔天空了,我可以很方便地从父亲的书架上接触到许多古典诗词读本,而且编选者都是真正的大家。

就在这些诗词选里,我第一次看到在书上随手标记、评点的做法——父亲在这些书里,用铅笔、红铅笔、蓝色钢笔做了各种记号(估计是每读一遍用一种颜色的笔标记,有三种颜色表示至少读了三遍)。

父亲觉得好的地方,会画圈。

若是句子好,先画线然后在线的尾巴上加圈;整首好,则在标题处画。

好,一个圈;很好,两个圈;极好,三个圈。

觉得不好,是一个类似于拉长了的顿号那样的一长点。

父亲画三个圈的情况自然不多,所以每次遇到,我都要整理衣裳、清清嗓子,认认真真地读上几遍。

有时候我会忍不住对父亲说,某一首诗真是好,我完全同意他的三个圈。

父亲大多只是笑笑,并不和我展开讨论。

那是20世纪80年代,他忙着准备讲义和伏案著书,我虽然到了他眼皮底下,他却常常没空理我。

于是我也只能用在书上点点画画写写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读后感——父亲破天荒地允许我在他的书上做记号,当然只能用铅笔。

父亲在苦熬他的文章或者讲义,我虽然就坐在他对面,但是不敢打扰他,只能在他读过的书里通过各自的评注和他“聊天”。

一天,我捧着一本古诗站到父亲面前,破釜沉舟般地对他说:

“这首诗,我不同意你的观点。

”惜时如金的父亲有点抵挡不了,想早点溜进书房:

“以后再说吧。

”我不依不饶:

“你给我五分钟。

”于是父亲坐了下来,听完我机关枪扫射般的一通话,想了想,说:

“虽说诗无达诂,不过你的观点好像比我当年的更有道理。

”没等我发出欢呼,他又接着说,“哪天我去看朱先生,带你一起去吧。

”朱先生是父亲特别尊敬的老师朱东润先生!

我觉得自己整个人闪闪发光起来。

就在那一天,我觉得自己长大了。

(取材于潘向黎的同名散文,有改动)

17.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含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带着一点违禁的提心吊胆   违禁:

违反禁令,这里指与时代潮流不合拍

B.我还在襁褓中时                     襁褓:

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C.父亲破天荒地允许我在他的书上做记号 破天荒:

未经开辟的或荒芜的

D.破釜沉舟般地对他说         破釜沉舟:

比喻下定决心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18.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在开头两段写自己在学龄前背诗是“逆时代潮流的举动”,表明父亲让自己背诗的意图是想引领时代潮流。

B.父亲让作者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是希望年幼的作者能够想到他在上海工作,不要忘记他。

C.作者写自己从父亲带给她的书签上的唐诗读不出要人上进的意思,是想表达父亲带给她的书签质量不是很高。

D.结尾“那一天”,是指父亲肯定作者对古诗所持不同见解的那一天;结尾段只有一句,戛然而止,余味悠长。

19.结合上下文,分别谈谈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与欣赏。

(6分)

①把千里之外的景色“拘”到读诗人的面前,让人仿若置身其境,这个诗人便可称得上手段了得。

②我觉得自己整个人闪闪发光起来。

20.作者父亲有在诗词选里随手标记、评点的习惯。

①父亲的这种做法给作者怎样的影响?

(4分)②请结合你读书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种做法的看法。

(3分)

【门头沟区】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书院山的乡愁

①一座山的个性,往往由古木、名刹、奇石、秀水等有品质的事物构成,或某一物特立不群,或物与物相融共生。

比如,潍坊南部有一座叫书院山的山,山上生长着两株古老而神奇的银杏树。

②书院山的得名,源于春秋时期一个叫公冶长的书生在这里筑庐定居,设坛讲学,书声震林樾。

书院山也有许多故事传说,在崇德尚美的生命场域上,如银杏树一样葳蕤生长。

③南朝皇侃的《论语义疏》记载“公冶长解禽语,闻南山有死人,往。

一老媪亦往,死者为其子也。

遂报官。

吏以公冶长为凶,系狱。

后公冶长又闻鸟语,知有粮车偾于涂路。

告于官,遂得释。

”公冶长,一个奉老母于堂、听觉与鸟类世界浑然无间的读书人,把从鸟群那里听来的消息告诉了四处寻子日夜悲啼的老婆婆,结果公冶长反被视为嫌犯,他用鸟传来的信息证明了自己的清白。

从此公冶长识鸟语的本领和他的德行美名远扬。

④对于公冶长的那次遭遇,孔子说:

“可妻也。

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

”孔子以其女妻之。

书院山的生长,是从一雄一雌两株银杏树的落户开始的。

相传,树苗是孔子看望爱女时带来的,并与公冶长夫妇一同栽植在书院前。

自此,一个人的书院和另一个人的美好祈愿在山中扎根发芽,扎根的是耕读传家、崇德尚美的儒家文化,发芽的是琴瑟和鸣的人间幸福。

两株树最初呈现的是勃勃生机,当它们生长千年、耸入云霄,就具有了灵性,延伸到精神的领域。

两千多年以后,这两株银杏树被称作“同心树”和“幸福树”。

⑤东雄西雌,两树相距7米多。

在株高30米的高空,两株银杏的枝杈彼此靠拢,像是长在了一起,长成一个东西28米、南北25米的硕大树冠。

尤让人眼窝发热的是,雄树基部有3株子树身姿挺拔,这太像相亲相爱的一家人了。

⑥说到生活细节,那就更有趣了。

雄树开花早,落叶也早,像个手脚麻利的勤快人。

雄树先花后叶,先是短枝的顶芽基部爆出许多草绿色的花芽。

顶芽处当然是叶的领地,叶芽刚冒出嫩尖尖,雄花就齐刷刷地开放了。

雌树花叶同放,花期比雄花晚三五天,叶腋内单生,花形宛如瘦瘦的火柴梗,不细看,以为是叶柄。

银杏叶,在长枝上螺旋状散生,如跳扇子舞;在短枝上簇生,如群蝶翩翩。

⑦银杏的叶又和百草的叶不一样。

霜降杀百草。

霜降以后,登临书院山看看就知道了。

登山的石阶犹如一架天梯,直抵山顶。

如羁鸟归巢,这样的登临似乎更有仪式感。

⑧暮春盛夏,两株古树葱茏苍翠,与众多植物相融。

秋天,太阳像一把大火,把禾苗烧成火红的高粱、金黄的玉米。

这就叫金秋。

庄稼既获,如薄雾似轻尘的银霜出场了,银杏叶却奇迹般地由绿转黄,满树黄叶竟如春天初绽的鹅黄。

书院山绚烂起来,仿佛被聚光灯一打,书院山成了大地的中心。

树上的黄叶像许许多多的鸣鸟挤在一起,热烈、繁华。

也有许多叶子轻轻袅袅地飘落,落在树下,犹如金色的浪花,跳跃。

看银杏换衣服,犹如目睹准备盛装出行的女子,细心地画了眉毛眼影,缓慢地描了嘴唇两颊,一笔一画秋黄冬凛。

⑨银杏叶是一个个金黄的没有污染的色块,如同夏天的麦浪。

此地的乡民对金黄的植物有一种天然的亲近。

或研叶为末,和面做饼;或捣敷外搽,人们以药用的方式表达着对银杏的珍爱,与自然草木的心心相印。

陈文伟《公冶长书院记》:

“裂石出泉,树稳风不鸣,泉安流不响。

”如今的书院山依旧保留着古代的美。

到处鸟语花香,到处是识鸟语的人群。

布谷布谷,收麦种谷。

识鸟语的现代版是遵从自然的秩序,以此安排农事,规范生活,达成人与自然的水乳交融。

也有青年男女将红丝带系在银杏枝条上,以树为媒,天地作证。

也有研学的学生身着汉服,在两株古树旁正衣冠,行拜师礼,鞠躬礼毕,净手,然后齐声诵读《弟子规》,追随着两千年前的琅琅书声。

⑩书院山,是一个文化的场域。

此地的乡愁地标是两株古树。

或守望故土,或终老还乡,古树高扬的树冠是我们遮风避雨的屋顶。

此地乡民种地如绣花,教子如磨玉,耕读之乐犹如山中欢快的鸟鸣,响在天地之间。

  

(取材于刘学刚同名散文有删改)

16.下列对加点词语在文中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某一物特立不群形容物或人特立独行,不同凡俗。

B.如银杏树一样葳蕤生长比喻此地崇德尚美的传说之盛。

C.发芽的是琴瑟和鸣的人间幸福比喻知音、知己的志同道合。

D.许多叶子轻轻袅袅地飘落形容叶子摇曳、飘动的样子。

1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④段孔子认为公冶长“可妻也”,是因为他既有“奉老母于堂”的美德还有“识

鸟语”这样的一技之长。

B.文中既引用公冶长的传说增添了文章的传奇色彩,又赋予“银杏树”以象征意义,

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C.文章第⑦段中“这样的登临似乎更有仪式感。

”,是指攀登的艰苦更能体现人们对

温暖的家园、心灵的憩所的渴盼。

D.文章第⑨段中“与自然草木的心心相印”,体现了书院山百姓践行着我国古代“天人

合一”的哲学思想。

18.文章题目“书院山的乡愁”意蕴丰富而情深。

综观全文,请解说其丰富的寓意。

(6分)

19.作者说“书院山,是一个文化的场域。

”生活中像“书院山”这样的地方有很多,请任举一例,说说其蕴含的人文精神,并结合社会生活简析这种精神的现实意义。

(5分)

【密云区】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学作品,完成18-21题。

暮鼓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

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

见到夕阳,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

她有些自嘲地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

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

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在这条破旧的路上向前望去,灰色路面上,纵横交错、蜿蜒的黑色沥青补丁好似一条条压扁了的巨蟒,正无声地爬行。

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

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

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

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

她心说。

黄昏已是尾声,这使他看上去仿佛躺倒在路边的一截枯树冷不丁站起来开始行走,有点愣头愣脑,风吹拂着他的齐耳乱发,他穿着一件辨不清颜色的肥大的中山式制服,老派的四个明兜更给他的行走增添几分累赘,过长的袖子几乎盖住了闲着的那只手。

脚上的鞋不跟脚,使他的步子发出踏啦踏啦的响声,加上铁锨的刺拉声,把这条黄昏以后静僻的柏油路鼓捣得乱糟糟的。

天已经大黑了。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

他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

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

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

那疙疙瘩瘩的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球馆工地正在开饭。

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

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

“妈!

妈!

”他喊着“妈”说,快点儿!

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

他是在喊她吗?

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

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

菜汤都凉了!

“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

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

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找个暗处,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

她固执地想着自己的错认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假如生活的希望在于能够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生活的残忍也在于能够让不可能居然成为可能。

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

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

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

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

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

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

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

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

她望望那母子,他们仍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

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

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取材于铁凝的同名小说)

18.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题目“暮鼓”意蕴深刻,既指夜晚时会所的鼓声,又暗示了“我”和打工母亲的晚年的悲惨生活。

B.小说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作者用大量笔墨写“她”眼中“老头”的邋遢,这是先抑后扬的手法。

C.小说中外来农民工母子间的相互惦记、关心等美好的瞬间,让读者也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

D.结尾处现实的“鼓声”与“她”的“心跳声”合二为一,说明“鼓声”触发了“她”内心的悸动。

19.下列对文中比喻句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纵横交错、蜿蜒的黑色沥青补丁好似一条条压扁了的巨蟒

——写出了道路被破坏的严重

B.看上去仿佛躺倒在路边的一截枯树冷不丁站起来开始行走

——写出了老农民工的身体瘦削

C.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

——写出了路灯骤然亮起给人带来了生活的希望

D.那疙疙瘩瘩的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写出了“老头”年老体弱和生活艰辛

20.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

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

21.小说中写到:

“假如生活的希望在于能够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生活的残忍也在于能够让不可能居然成为可能。

”请结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

【朝阳区】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9题。

(共17分)

父亲的画像

父亲今年93岁,身体很好,除了耳背一点,视力、记忆力、反应的敏锐程度,都不弱于中年人。

在我参军离家前近二十年的记忆中,父亲可敬不可亲,甚至有几分可怕。

其实他轻易不打人,不骂人,也很少训斥我,但我说不清楚,为什么要怕他。

记得我与伙伴们一起玩闹时,喜欢恶作剧的人,在我背后悄悄说:

“你爹来了!

”我顿时被吓得四肢僵硬,脑子里一片空白,好大一会儿才能缓过劲儿来。

不仅是我怕,我的哥哥姐姐也怕,我的堂姑、堂叔们也都怕。

姑姑说他们年轻时在一起说笑,听到我父亲远远地咳嗽一声,一个个立即屏气息声,等我父亲走了才能慢慢活泼起来。

搜索我的童年记忆,父亲也曾显露过舐犊之情。

记得我13岁那年,家里翻盖房子,一时找不到大人,父亲便让我与他抬一块大石头。

父亲把杠子的大部分都让给了我,石头的重量几乎都压在他肩上,当我们摇摇晃晃的把石头抬到目的地时,我看到父亲用关切的目光打量着我,并赞赏地点了点头。

其实,父亲的威严是建立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的,父亲读过几年私塾,在私塾里受到的教育,确定了他的人生观、价值观。

他轻钱财,重名誉。

即便在读书看似无用的年代里,他也一直鼓励子侄们读书。

我小学辍学后,父亲虽然没说什么,但我知道他很着急。

他曾给我在湖南一家工厂的子弟学校任教的大哥写信,商讨有无让我到他们学校读书的可能。

在那个年代,父亲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但由此也可见出他对我失学的焦虑。

1973年8月20日,我到县棉花加工厂去当合同工,每天挣一元三角五分,一半交给生产队,一半归自己所有。

父亲从没问过我每天挣多少钱,更没跟我要过钱。

后来,我从棉花加工厂当了兵,当兵后又提了干,成了作家,几十年一转眼过去,父亲也从来没问过我挣多少钱,更没跟我要过钱。

每次我给他钱,他都不要,即便勉强收下,他也一分不花,等到过年时,又分发给孙子孙女和我朋友的孩子们。

父亲解放前就跟共产党的征粮队去征集粮食,解放初期也曾在区里帮忙干过财会工作。

因他有文化,工作极其认真负责,从人民公社成立之初就担任大队会计,一直到80年代中期。

按说大队会计是不需下地干活儿的,但父亲一直坚持白天下地干活,晚上记账算账。

1982年暑假我回家探亲,听到广播喇叭播放父亲的模范事迹,说父亲当了近三十年会计,没记错一笔账,没贪污一分钱,被同行们誉为“万笔清”。

也就是在那个暑假里,我接到了战友的信,告诉我提干命令已下来的消息。

当时我大哥也回来探亲,我把信给他看了,他高兴地把信递给扛着锄头刚从地里回来的父亲。

父亲看完了信,什么也没说,从水缸里舀了半瓢水,咕嘟咕嘟喝下去,扛着锄头又下地干活去了。

农村青年在部队提成军官,这在当时是轰动全村的大事,父亲表现得那样冷静,那样克制,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我写小说三十多年,父亲从未就此事发表过他的看法,但我知道他是一直担着心的。

他不放过一切机会的提醒我:

一定要谦虚、谨慎,看问题一定要全面,对人要宽厚,要记别人的恩,不记别人的仇。

现在想来这些几近唠叨的提醒,对我的做人、写作都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父亲早就主张拆掉的“莫言故居”成了热点,市里要出资维修,一商人也想借此做文章。

父亲说,如果硬去拆掉,也不通情达理,但维修不应由政府出钱。

父亲拿出钱来,对房子进行了维修。

今年夏天,父亲又做出决定,让我们将“旧居”捐献给市政府。

当然,我知道父亲内心深处更希望来一场暴风骤雨,将这几间旧房子夷为平地,然后种上庄稼或是植上树木。

但既然这所谓的“旧居”,真的能给乡亲们带来一些好处,那就姑且让它立在那儿吧。

当有人问起获奖后我的身份是否会变化时,父亲代我回答:

“他获不获奖,都是农民的儿子。

”当有人慷慨向我捐赠别墅时,父亲代我回答:

“无功不受禄,不劳动者不得食。

”获奖后,父亲对我说的最深刻的一句话是:

“获奖前,你可以跟别人平起平坐,获奖后,你应该比别人矮半头。

”我把这句话当成后半生的座右铭。

拉拉杂杂的写了这么多,还未写到父亲的画像。

为我父亲造像者何人?

当代画坛巨擘江东范曾也。

范先生说很敬佩我父亲的为人,要为他画张像。

范先生如椽巨笔,会为一个农民造像?

当然我绝没怀疑范先生的真诚,但也没太往心里去。

没想到今年4月30日,范先生竟亲手把画像交给了我父亲。

真是满堂生辉啊!

这是我父亲吗?

这是我父亲的画像。

只见画像上的父亲,头戴一顶有几分调皮的棒球小帽,右手抚案,左手持一本线装书,正在聚精会神的观看。

父亲读书入神时,嘴是嘟着的,那神情十分逼真。

真是寥寥数笔,形神兼备啊!

父亲看着自己的画像,脸上漾开幸福的笑意。

当天晚上我开了一瓶珍藏多年的名酒,并向父亲炫耀着这酒的珍贵。

父亲抿了一口杯中酒,摇摇头说,也尝不出特别的好来。

父亲讲起支援淮海战役时,他推着300斤小米,跟着小车队,在冰雪泥泞中跋涉了八天,到达临沂粮站卸下粮食后,去路边的小饭馆里买了二两散酒,在柜台边上站着喝下去,然后走到街上,感到脚下像踩着云彩一样。

父亲说:

“这辈子我再也没喝过那样的好酒。

(取材于莫言《父亲的画像》)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在儿时曾经对父亲感到莫名的畏惧,但有时也能够感受到父亲的关爱。

B.父亲得知“我”提干后什么也没说,照常下地干活,表明他还有更高的期望。

C.在“我”获奖之后,故居成为了热点,能为乡亲们带来好处,对此父亲很骄傲。

D.“我”对范曾先生给父亲画像不以为意,因为父亲的形象与名家手笔不匹配。

17.下列各组词语中,与父亲的形象不.相.符.的一项是(2分)

A.勤劳本分认真踏实B.儒雅博学风趣幽默C.淡泊名利顾全大局D.严谨正直清廉质朴

18.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赏析文章最后一段。

(6分)

19.文中提到,作者获奖后父亲对他说:

“获奖前,你可以跟别人平起平坐,获奖后,你应该比别人矮半头。

”这句话包含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对此你是否赞同?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6分)

【东城区】

(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5-18题。

(共18分)

枇杷晚翠

①昆明云南大学的教授宿舍区有一处叫“晚翠园”,月亮门的石额上刻着三个字,字是胡小石写的,很苍劲。

我们那时常到云大去拍曲子,常穿过这个园。

为什么叫“晚翠园”呢?

是因为园里种了大概有二三十棵大枇杷树。

《千字文》云“枇杷晚翠”,园名用的便是这个典。

这句话最初出在哪里,我就不知道了,实在是有点惭愧。

不过《千字文》里的许多四个字一句的话不一定都有出处。

比如“海咸河淡”,只是眼前的一句大实话,考查不出来源。

“枇杷晚翠”也可能是这样的。

这也是一句实话,只不过字面上似乎有点诗意,不像“海咸河淡”那样平常得有点令人发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