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16001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5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新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新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新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新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新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新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新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新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新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新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新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新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新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新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新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新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新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新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新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新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新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名称:

新立大兴和新村建设项目

建设单位:

建设地址:

建设投资:

7905万元;其中一期工程投资3211万元

二期工程投资4694万元

销售收入:

1705万元/年(以下不含售楼)

上缴税金:

256万元/年

实现利润:

351万元/年

投资回收期:

2.7年(含建设期)

占地面积:

42773m2

建筑面积:

45822m2

绿化面积:

5500m2

容积率:

1.07

建筑密度:

77%(含交易市场)

绿化率:

13%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实施背景与依据

盘山县隶属于辽宁省盘锦市,位于盘锦市的北部,辽河下游,渤海之滨。

东与台安县、海城市隔河相望,南与盘锦市区、大洼县毗邻,西连凌海市,北与北宁市接壤。

位于东经121°27′~122°29′,北纬40°45′~40°27′。

全县下辖9个镇,8个乡,192个行政村。

总人口约26万人。

有汉、满、蒙、回、朝鲜等11民族。

面积约2145平方公里。

耕地75万亩(其中水田60万亩,旱田15万亩),牧草地4.8万亩,林地5.49万亩,苇田85万亩,滩涂30万亩。

资源比较丰富,辽河,大辽河等13条大中小河流经县内在辽东湾入海,青年、红旗、八一、三大平原水库储水量达4000万立方米,大小坑塘星罗棋布。

绿洲,湿地面积近百万亩,有亚洲第一大苇田和辽东湾最大的湿地。

辽河入海口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存着珍稀鸟禽丹顶鹤、黑嘴鸥等二百多个生物种群,中华绒螯蟹、凤鳍鱼等名特水产品也在这里凭借潮汐溯河产卵。

县域内有海岸线72公里,浅海滩涂30多万亩,天然饵料丰美,贝类鱼类繁多,人工养殖条件优越。

井盐可供开发利用面积2万亩,储量达15.8万立方米。

石油、天然气储量丰富,我国第三大油田—辽河油田的主要产区以及国家特大型企业─华锦集团均坐落于县域内。

这里的风景秀美迷人,有辽阔壮观的红海滩、闻名遐迩的辽河碑林和盘锦森林公园等旅游区,而且依傍闾山名胜风景区,是观光浏览的极好去处。

近年来盘山县审时度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贯穿始终,围绕“农业富民、工业强县、生态立县”发展目标,实施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生态化四大战略。

按照一个加快,两个提高,三个开发,六个突破的要求,完善一城、五区、一带三个布局,突出经济强县、城乡统筹、生态县建设,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五个重点,将盘山推上了一个新的起点。

打造全省经济强县。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全省经济强县是盘山县的首要任务。

在工业发展上,继续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做强做大工业,加大结构调整,建成具有现代化管理、市场化经营、高科技拉动、促进社会效益增加、扩大就业人数、提高税收辐度的工业经济体系。

在此基础上,改造和提升石化产业,推进新型建材业、促进汽车等机械制造产业、发展造纸和印刷、塑料制品及农产品加工业。

到2010年,第二产业增加值预计达68.3亿元,年均增长率在26.2%左右。

在把工业作为强县之本的同时,积极推进农业化步伐,围绕优粮、扩渔、增菜、强畜、改苇、兴林、壮企,着力抓好粮食稳定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不断增收、农村稳定和谐四件大事。

做好以优布局、扩基地、创品牌、壮龙头、抓定单、强服务、治环境、兴水利、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科技创新、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力争把盘山县建成国家重要的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打造全国有机食品基地。

到2010年,农业增加值预计实现28.4亿元,年均增长9.7%左右。

以发展服务业、旅游业、现代物流业、房地产及信息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到2010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预计实现30亿元,年均增长20.7%左右。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具有北方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盘山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

新县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盘山县每年将投入1亿元,加快新县城建设步伐。

到2010年,新县城初具规模,面积达到7平方公里,总人口6.5万人。

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城市功能基本具备,现代化的城市雏形初步显现。

城镇建设体系也进一步完善,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吸纳就业、支撑园区和促进发展的能力增强,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

在建设新村镇的内容上,盘山县提出,将在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培养造就新农民和发展农村新产业、树立新风尚、建立新机制上取得新突破。

着力抓好村镇建设规划,逐步形成以县城为龙头、周边辐射区域为龙身、村屯为龙尾的城乡一体化格局;拓宽农民致富渠道,注重发展富民产业,突出园区板块经济,壮大产业集群;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升新农村的标准;扎实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拉动农村经济发展。

到2010年,盘山县农村基本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全面推广,人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自来水普及率、村村通油路、四进院等都将达到100%。

加快全国生态县建设步伐。

着力打造具有北方特色、水产风格、物流配送、园林式、生态型、资源永续利用的生态大县是“十一五”规划的精彩之笔。

为跨入全国生态县先进行列,盘山县对生态县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壮大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工业、开发生态旅游、推广循环经济。

发展以河蟹、文蛤、泥鳅鱼为主的水产品生态养殖业,建设各具特色的生态种植业、养殖业园区,扩大“三品”认证面积。

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合理开发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规划观光园区,发展生态旅游业,形成生态资源保护、生态资源利用、生态资源增值、生态资源再保护的良性循环。

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推进宽裕型小康县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十一五”时期实现的最终目标。

“十一五”期间,盘山县提出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规范的覆盖城乡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推进居民消费结构由初步小康型向全面小康型转变。

提高人口素质,建立和完善“依法治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机制。

改善交通条件,加快推进公路现代化建设。

“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县级以上公路升级改造,实现村村通油路。

建立信息工程,大力发展电话网、数据通信网、智能业务网,实现光纤到村。

到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0000元,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2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00元,率先跨入宽裕型小康县行列。

盘山县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持续加快。

投资5142万元建设滨海支路,投资4500万元建设基本农田,投资5280万元建设县人民医院,投资3000万元建设客运站和交通大厦……项目设施建设完成投资37.1亿元,同比增长263.7%;新县城建设完成投资1.1亿元,同比增长95%;9个建制镇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1500万元,同比增长90%……。

上述这几组数据是盘山县2009年上半年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统计。

从中不难看出,盘山县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建设内容涵盖经济和民生发展的众多领域,建设速度正在持续加快。

盘山县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和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充分把握东北振兴、沿海经济带开发和盘锦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发展机遇,紧紧抓住国家出台的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一系列政策的有利契机,把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作为拉动经济增长、推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保持投资持续高位运行。

盘山县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全县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结合县情制定发展战略,年初以来,一场加大、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战役在全县上下全面打响。

捕捉机遇抓投入。

面对中央、省、市出台的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拉动经济增长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及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带来的有利机遇,围绕城镇配套、设施、园区建设、社会事业等各个方面,盘山县全力争取国家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成立专门班子,千方百计争取更多的资金和项目进入盘山。

新县城医院、污水处理厂和九年一贯制学校等项目的建设,都是省支持的国债项目。

全县争取金融支持抓投入。

金融机构的资金注入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渠道,盘山充分发挥县建投公司作用,加强与各银行、金融担保公司之间的联系,扩大融资范围,争取最大的金融支持。

上半年,仅县建投公司争取金融部门支持资金就达到12.2亿元,实际到位10亿元。

这么大的融资量,对盘山来说是空前的。

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新县城路网建设、新材料产业园路网建设、吴家精细化工循环经济园路网建设、杰事杰康泰标准化厂房建设及客运专线建设。

他们变现闲置资产抓投入。

2009年,老区资产变现2000万元,主要用于新县城医院、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

招商引资抓投入。

全县把招商引资作为拉动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引擎,抓紧抓牢,咬住不放。

实施全员招商,量化指标,硬化措施,人人有任务、人人有担子,全覆盖、全动员、全参与。

实施重点招商,在参加省、市政府组织的6次域外招商活动的同时,组织各乡镇、各部门不定期域外招商。

目前,全县各乡镇、各部门已组织不同规模的招商活动23次,取得了明显成效。

在走出去的同时,坚持请进来,2009年5月份,盘山县利用3天时间召开了投资环境说明会,邀请市直60余个部门负责同志参加,市直10多个部门达成了投资意向。

项目建设投资实现历史性突破。

全县2009年上半年项目设施建设完成投资37.1亿元,同比增长263.7%。

上半年全县总计推进实施超亿元项目25个,超千万元项目241项,其中竣工项目27项,同比增长440%;开工建设项目93项,同比增长57.6%。

社会事业基础设施投资增长比例加大。

上半年完成投资1.5亿元。

重点投资包括:

公路建设完成投资5142万元,重点完成了滨海之路建设,打通了通往海边的“黄金通道”;投资1100万元用于解决贫困家庭住房和建设老年福利院;完成投资1273万元,重点解决了沙岭、高升、东郭、胡家4个乡镇3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继续保持高位增长。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亿元,同比增长31%,完成年计划的67%。

投资1300万元完成8500亩设施农业建设;投资350万元完成岗毗岭护岸、沙岭高套子护岸及堤防整治工程;投资1500万元完成青年水库整修加固;投资4500万元完成3个排灌站的更新改造工作,新建130座田间桥涵闸,总土方量达到400万立方米。

园区基础设施投资进一步加大投入。

上半年实际完成投资1.98亿元。

其中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590万元,完成了开发区水、电、路和土方工程;西部生态经济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000万元,完成了园区的给排水设施、供电线路、变电所和通信等工程;陈家新型防水材料产业园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20万元,新建了四座过水桥,部分地块场地整平,道路两侧路灯基础和一家企业的电路改造等工程;吴家精细化工循环经济园基础设施投资2790万元,完成园区水电和线路改造及场地整平。

新县城基础设施投资全面铺开。

上半年,新县城开工项目15个,完成投资1.1亿元,同比增长95%。

其中,投资8200万元主要用于曙光路、府东北路北段、跨沟盘运河桥、沟盘运河景观带等建设;投资1.5亿元用于污水处理厂及供电、供暖、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亿元用于建设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的县级医院、九年一贯制学校等,目前项目已开工。

小镇城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突出便民、为民。

上半年,9个建制镇重点基础设施项目16项,累计投资1500万元,同比增长90%。

其中新修柏油路20公里,投资1025万元;新修砂石路52公里,投资150万元;投资120万元新修暗排2公里、明排3公里;投资50万元新安装路灯120盏;投资400万元改造自来水管线20公里重点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符合了民心民意,为经济发展储备了丰厚的能源,特别是在项目建设上表现尤为突出。

项目层次高。

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使国内外大集团、大企业、大项目乐于落户。

上海杰事杰、成都康泰等企业就是典型代表。

项目体量大。

上半年开工建设的投资超千万元的120个项目中,超亿元的19个。

项目形成的优势特色产业鲜明。

振兴生态造纸、新材料等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产业迅速兴起,优质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交易前景可观。

项目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用明显。

通过大项目建设推进产业水平提升,一改变过去小打小闹、低水平粗放式的生产经营模式,引进吸收一批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推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使更多的二、三产业项目落地生根。

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使盘山变成了一个“大磁场”,吸引了企业和资本的强势注入,它所衍生出来的“乘数效应”将使盘山经济迅速腾飞。

1.2.企业概况

1.2.1企业现状

盘山县新立大兴和机动车交易市场有限公司,坐落在盘山县新立村305国道旁。

公司成立于2006年7月12日,注册资金400万元。

以现金及土地增资方式出资。

该公司属个人独资企业,法人以现金方式出资120万元,土地增值280万元。

公司现有员工12人,其中,高层管理人员2人,中层管理人员5人,具有专业职称的人员3人。

该公司占地面积57617m2,原建筑购物面积6100m2(其中办公楼1500m2、厂房3600m2、锅炉房仓库700m2、食堂宿舍300m2)。

公司的经济效益

1、事业性收费

为盘锦市内或外转车辆办理过户手续,为交易过户车辆提供成熟的交易场所。

按照国家《二手车流通管理办法》及相关税收政策,公司办理交易过户手续时按物价局审批标准收取交易服务费,该项收入每年可获纯利润450万元。

经济效益稳定可观。

2、建材、运输、施工收入

公司多年来一直从事运输相关业务。

公司承办砂石料场2个,自有抓钩机3台,加油车2台,自卸车3台。

年相关服务费收入达1100万元。

3、社会效益:

年平均上缴税金256万元,提供各种就业岗位58人次,并组织了相关专业的技术培训。

为地方经济服务做出相关的贡献。

公司将一如既往信誉永恒,以优质的服务、十足的信心创造财富服务社会。

1.2.2新立大兴和新村拟建项目

拟建项目选址在机动车交易市场南北两侧,项目占地42773㎡,市场北侧和市场主路以西南侧建设住宅楼8栋,6层、框架结构,5215㎡/栋、建筑面积41720㎡;主路以东、南侧建设办公楼1栋,3层框架结构、建筑面积4082㎡,项目总建筑面积45822㎡。

对原机动车市场进行黑色地面(沥青砼)扩改建,面积25259㎡

1.3建设项目编制的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规划》

《盘锦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盘锦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

该公司提供的相关资料和数据。

1.4建设项目编制的原则

1.4.1贯彻国家经济建设方针、政策,认真执行国家对节能环保和安全卫生要求。

1.4.2完成工业化生产,装置运行可靠,各项技术经指标满足建设项目要求。

1.4.3优化设计、合理布置、节省用地、节约投资。

1.4.4优化工艺,合理流程、通用性强、节省人、财、物。

1.4.5合理配备公用设施,满足生产要求。

1.5可行性研究的范围     

1.5.1通过市场分析预测,确定项目建设规模、公用工程方案。

1.5.2通过建设条件分析,确定场地规模及主要附属设施建设。

1.5.3根据生产工艺要求提高管理水平,本着高效精干的原则,拟定企业组织,确定岗位定员。

1.5.4制定供水、供电、供暖方式及总图运输方案。

1.5.5环境影响与劳动安全、消防措施方案的确定。

1.5.6估算项目总投资,提出项目实施进度,测算项目的投资效益,分析项目的抗风险能力等。

对项目的社会效益、环保效和经济效益进行评价。

 

第二章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新农村建设标志着我国农村政策走向的根本转变,为从根本上推动和加快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新的视野、新的机遇和新的途径。

新农村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科学发展观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

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就不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

惠及十几亿人口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目前,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道路、住房等基础条件差、一些群众看不起病、上不起学、喝不上干净水。

推进新农村建设,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全面小康之路。

新农村建设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

推进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潜在的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

特别是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能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民的消费环境,大大释放消费潜力,又能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实现工农、城乡的良性互动发展。

推进新农村建设,激活农村的巨大需求,不仅是解决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重大举措,更是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长久之计。

新农村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农村的事情办好,使农民安居乐业、和睦相处,使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

相当数量的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就业技能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一些农民收入水平低,居住条件差,生活保障能力弱,心理失衡严重,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社会矛盾。

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切实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2.2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五项基本内容

2.2.1发展生产

就是要打牢物质基础,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2.2生活宽裕

就是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采取综合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广泛开辟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

积极开拓农民外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积极发展乡镇企业、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经济,积极发展乡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切实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2.2.3乡风文明

就是要在农村形成文明健康的精神风貌,培养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开展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建立健全农村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体系;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乡规民约,破除陈规陋习。

2.2.4村容整洁

就是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农村的发展得到合理规划。

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

加大投入,加强和完善农村道路、电力、广播、通讯电讯、电力、安全饮水、农村能源、改厨改厕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生活环境。

2.2.5管理民主

就是要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搞好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逐步建立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机制,教育引导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不断增强集体经济服务功能,积极发展“民管、民办、民受益”的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新农村建设的五项基本内容,体现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及党的建设的全面要求。

其中生产发展是中心,是实现其它要求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基本尺度;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体现了精神文明和人居环境的双重要求;管理民主则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益的尊重。

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五项基本内容之一,就是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的要求,全面加快城乡建设步伐。

尤其是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正按照“农民居住集中导向”的要求加快建设进程。

这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节约土地资源,改善村容村貌,建设全面小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

2.3推进农房集中、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是从居住方式入手改变农民生活方式的必然选择,也是未来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建设全面小

康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

2.3.1节约投资、集约用地

推行农民集中居住,既能节约房屋建设投资,还能用少量资金改造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设施,有利于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发展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事业。

农民集中居住是农村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能够节省大量土地资源,便于土地整治整合,减少分散居户建设造成的土地浪费,再加上分散居住区道路、排水等设施的整理还耕,可节约大量土地,保证发展用地,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2.3.2改善环境、提升品位

通过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可使农村布局从松、散、乱形态向科学规划形态转变,便于集中处理各类污染,改变农村脏乱差的形象,改善人居环境,极大地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逐步消除城乡差别,最终使广大农村成为经济繁荣、布局合理、配套完善、环境优美、富有特色的新型城郊社区。

2.3.3统筹城乡,资源共享。

通过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可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同时,农村腾出的土地,又为城市扩张和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共同繁荣,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打下坚实的基础。

2.3.4便于管理、淳化民风

农民集中居住可以对农民实行社区化管理,便于进行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管理,便于对农民进行文化、科技、法律、技能等宣传培训,便于对农民进行精神文明教育,倡树文明新风,极大地提高农民文化程度和文明素质。

 

第三章建设项目的的可行性

3.1项目建设符合国家的投资政策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群众利益无小事”等论断,为盘山县新立大兴和机动车交易市场有限公司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大兴和新村,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

在农村推进“三个集中”,即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区集中,乡镇工业向开发园区和工业集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和重大发展战略。

其中,农民居住集中的顺利推进,一大批农村新型社区的建设落成,大大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

3.2农民集中居住是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

农民集中居住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盘山县农村经济发达,现代化水平较高,农民收入近五年连续实现两位数增长。

2009年,盘山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443元,比上年增长9.9%,绝对值排名辽宁省第7位。

各项经济指标综合排名位次在全省44个县(市)中前移5位,并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冲击全国百强县的10个重点县之一,实现了盘山经济发展的新突破。

随着农村工业化步伐的加快,盘山县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已实现了以农业为主向非农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从而全面进入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时期,这些都使农民集中居住具备了较强的现实性和必然性。

3.3农民集中居住是优化镇村布局结构的迫切要求

盘山县坚持以城带县、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着力推进县城和小城镇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