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届高三语文联考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18957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届高三语文联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西省届高三语文联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西省届高三语文联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西省届高三语文联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西省届高三语文联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江西省届高三语文联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江西省届高三语文联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江西省届高三语文联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江西省届高三语文联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江西省届高三语文联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江西省届高三语文联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江西省届高三语文联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江西省届高三语文联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江西省届高三语文联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江西省届高三语文联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江西省届高三语文联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江西省届高三语文联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江西省届高三语文联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江西省届高三语文联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省届高三语文联考试题.docx

《江西省届高三语文联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省届高三语文联考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省届高三语文联考试题.docx

江西省届高三语文联考试题

江西省2017届高三语文4月联考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有的学者虽然承认“地方史研究方法的介入无疑会更加有效地回答人们脑海里被抽象化的‘政治’如何在一些普通中国人的具体行为中发生作用的问题”的观点,但同时担心地方史“难以回答政治为什么会在超地区的范围内如此前无古人地改变着整个生活世界的问题”。

一句话,他们就是认为社会史难以完成学科整合的历史使命。

很显然,这种担心的本质就是否定社会史是一种研究方法,是一种观察历史的视角,仍把社会史当作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了,那么自然也就由此推论出社会史是没有能力解读政治史的。

首先,我们仍认为社会史是一种新的史学研究方法,是观察历史的一种新视角,不论是地方史还是跨地域的整体史。

作为方法论的社会史是有能力驾驭跨地区的宏观政治的,其中最基本的理由之一是,地方视野里的政治史研究,有些选题本身就是在解读跨地域的国家政治的总体演变轨迹。

其次,从社会史对政治史研究的实际操作要求看,这种担心更是没有必要。

从地方社会去解读整个国家的宏观政

治,是从各自地方历史场景出发,通过对地方具体历史事件的分析,来考察国家的宏观政治在这个地方的实施以及演变情况的。

因为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形复杂、经济文化发展历来不平衡、区域差异较大,所以国家的宏观政治,包括法律法规、各种措施和制度等在各个地方的贯彻执行不可能是整齐划一、完全相同的。

即便是在国家政治强烈渗透到普通人生活的近代,国家政治在各地的实施也不可能“刚”性到一成不变的程度,它总会根据各地的实际状况做出某些适当的调整。

近些年的社会史研究成果已毫无疑问地证明了这一点。

因此,在社会史这里,或者说与传统的政治史不同的是,“政治”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脱离具体历史情境和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框架,而是立足于具体的时空坐标点上的。

运用从地方史的视角去解读政治史这一新的研究思路,就可以把国家的整体政治在各个地方的具体实施状况较为全面地展现出来,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研究,进而揭示国家宏观政治的总体发展脉络。

既立足于“地方”,同时又不断地超越“地方”,相比之下,过去的传统政治史正是缺少这种微观细致的考察。

在脱离了一个个具体的历史场景的那种宏大叙事框架下的填充式研究,由于“缺乏解释能力和叙述魅力”,很难避免出现千篇一律、僵化呆板和“机械教条的图解”的缺憾局面,以至于“人们在政治史的表述中除了了解到堆积出的一系列事件序列和机械的制度描述外,根本无法感受到中国政治运作奇诡多变的态势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联意义”。

而社会史视角下的政治史研究,恰恰能够改变这种状况。

把国家的宏观政治放置到一个区域(或叫地方)具体的历史脉络中去理解,通过各个地方这一视野,我们能够窥探到整体政治史这张地图,而且所看到的这张整体史的地图较之从前更为多姿多彩和真实可靠。

(选自王海燕、宋馥香《从“地方”到“整体”—社会史视角下的政治史探析》,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的学者担心地方史“难以回答政治为什么会在超地区的范围内如此前无古人地改变着整个生活世界的问题”,本质就是否定社会史是一种研究方法。

B.过去的传统政治史研究脱离了一个个具体的历史场景,由于“缺乏解释能力和叙述魅力”,很难避免出现千篇一律、僵化呆板和“机械教条的图解”的缺憾局面。

C.社会史是有能力驾驭跨地区的宏观政治的,其原因是地方视野里的政治史研究,有些选题本身就是在解读跨地域的国家政治的总体演变轨迹。

D.运用从地方史的视角去解读政治史这一新的研究思路,既立足于“地方”,同时又不断地超越“地方”,可以揭示国家宏观政治的总体发展脉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社会史这里,或者说与传统的政治史不同的是,“政治”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脱离具体历史情境和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框架,而是立足于具体的时空坐标点上的。

B.过去的传统政治史缺少微观细致的考察,而运用从地方史的视角去解读政治史这一新的研究思路正是弥补了这一不足。

C.社会史视角下的政治史研究能够改变“人们在政治史的表述中除了了解到堆积出的一系列事件序列和机械的制度描述外,根本无法感受到中国政治运作奇诡多变的态势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联意义”的状况。

D.承认“地方史研究方法的介入无疑会更加有效地回答人们脑海里被抽象化的‘政治’如何在一些普通中国人的具体行为中发生作用的问题”的观点的学者,就是认为社会史难以完成学科整合的历史使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过各个地方的视野去理解国家的宏观政治,我们能够看到比以前更多姿多彩和真实可靠的整体政治史,而且能了解到整体的政治史全貌。

B.如果有学者仍然把社会史当作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否定社会史是一种观察历史的视角,那么也就自然推论出社会史是没有能力解读政治史的错误结论。

C.近些年的社会史研究成果已毫无疑问地证明了国家的宏观政治,包括法律法规、各种措施和制度等在各个地方的贯彻执行不可能是整齐划一、完全相同的。

D.国家政治在各地的实施总会根据各地的实际状况做出某些适当的调整,不可能“刚”性到一成不变,即便在国家政治强烈渗透到普通人生活的近代也是如此。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名士刘文典

汪修荣

刘文典,字叔雅,安徽合肥人。

因父亲以经商为业,家境较好,所以从小就被送到教会学校接受了良好的外文教育;后通晓英、德、日等多种外语,这在民国学人中也是较少见的,这大约也是他后来倨傲的一个原因。

一九○六年,刘文典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芜湖安徽公学。

这是一所新式学校,当时,陈独秀、刘师培正受聘于这所学校,担任学校教师,校内民主气氛十分浓厚。

同年,在民主思想的影响下,刘文典在安徽公学加入了同盟会。

一九○九年,刘文典赴日留学,进入早稻田大学。

当时许多青年学子和学术精英留学日本,刘文典正是在东京结识了流亡日本的国学大师章太炎。

不久师从章太炎学习文字音韵学,成为章门弟子,并在章太炎等人影响下开始反清活动。

一九一二年,刘文典学成回国,与于右任、邵力子等人创办《民立报》,任编辑和翻译,经常发表文章宣传革命思想。

一九一三年三月二十日,袁世凯派人在上海火车站刺杀宋教仁,在场的刘文典也手臂中弹受伤。

同年刘文典再次流亡日本,并担任孙中山的秘书。

一九一六年,刘文典回国,残酷的现实使他产生了深深的失望与不满,决定专事治学之道。

一九一七年,陈独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聘请刘文典任北大中文系教授主攻校勘学,从此踏上治学之路。

在陈独秀等人影响下,刘文典积极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担任英文编辑和翻译,翻译了大量西方学术著作,名重一时。

一九二八年,刘文典出任安徽大学文学院长兼预科主任,也曾任校长一职。

十一月二十三日,安大附近省立第一女中校庆,安大学生在看戏过程中与女中校长程勉发生冲突,程诬蔑学生捣乱,请军警弹压,遂引发一场学生风潮。

时值蒋介石路经安庆,蒋对此十分恼怒,召见刘文典训话。

刘文典对蒋直接介入学校具体事务十分不满,这次见面自然很不愉快,蒋让他交出闹事的共产党员名单,并严惩肇事的学生,刘却拒不执行,并当面顶撞,甚至斥蒋为"新军阀"。

蒋介石听了十分恼怒,

将刘关押起来,并宣布解散安徽大学。

消息传出,群情激愤,安大师生组织了"护校代表团",到省政府请愿,要求立即释放刘文典,同时致电教育部长蒋梦麟以及蔡元培、胡适等人,请求援助。

在社会各界舆论的压力下,蒋迫不得已,最后同意保释,但要求刘文典即日离开安大。

刘文典被关押七天后,于十二月五日获释。

此事曾轰动一时,刘文典也因敢

于直接顶撞蒋一时名声大噪,为士人景仰。

"七七"事变后,刘未能及时南下,鉴于他的名望,日本人通过周作人来做他工作,请他出来任伪职,遭到他断然拒绝。

刘文典对周作人说"国家民族是大节,马虎不得,读书人要爱惜自己的羽毛。

"日本人被他的态度激怒了,闯进刘家翻箱倒柜。

刘愤然作色,拒绝回答日本人的任何问题,翻译官责问道:

“你是留日学生,太君问话,为何不以日语作答。

”刘称"以发夷声为耻",拒不说日语。

一九三八年,在朋友帮助下,刘文典化装逃出北平。

刘文典的治学生涯始于一九一六年。

到北大之后,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淮南子》校勘上,经过多年努力,一九二三年,《淮南鸿烈集解》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皇皇二十一卷。

刘文典一时声名大振,由此奠定了他在学术界的地位。

胡适破例为其作序:

"叔雅治此书,最精严有法……其功力之艰苦如此,宜其成就独多也。

"此后胡适又在《中国思想史长编》中给予高度评价。

刘文典并没有就此满足,此后又开始了《庄子》和《说苑》等经典的校勘工作,在校勘界声誉日隆。

刘文典虽然语言有些放诞,身上多名士派头,但治学之严谨却是不容置疑的。

刘文典自视甚高,佩服的学者极少,陈寅恪就是其中一个。

刘对同辈人很狂,十分倨傲,但平时对学生却十分亲切,平易近人,没有一丝架子。

当年弟子这样描述他在昆明时的形状:

"先生身材不高,晚年体弱瘦削,虽为一级教授,日常均身着青布长衫,脚着布面圆口鞋,不修边幅,却飘逸自如,不失学者风度。

”刘文典一大雅好是看滇戏。

带他进入滇戏的是他的学生、著名古典文学学者陶光。

据说人到中年的陶光看中了一位才貌双全的滇戏女艺人,便想请刘文典作媒,于是经常拉着刘去看滇戏,结果刘渐渐迷上了滇戏,而陶也成全了好事。

此事一时传为佳话。

刘甚至认为能真正保持中国之正统者,惟有滇戏。

四十年代,他几乎天天泡在滇剧场中。

新中国成立后,刘文典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对自己的进步十分高兴,兴奋地说:

"今日之我,已非昔日之我!

我‘再生了’!

"

相关链接:

抗战时期,日军轰炸机来袭,昆明城内拉响了紧急警报,西南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

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想起令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视力不佳,行动更为不便,便匆匆率领几个学生折回来赶赴陈的寓所,一同搀扶陈往城外躲避。

学生要搀扶刘文典,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着:

“保存国粹要紧!

保存国粹要紧!

”让学生们搀着陈寅恪先走(莫娟娟、付嘉明《赤子真情刘文典》)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刘文典早年考入安徽公学,后赴日留学师从章太炎,受环境影响接受了革命思想,较早开始了反清活动。

B.一九一六年,刘文典再次从日本回国,残酷的现实使他产生了深深的失望与不满,他的治学生涯也就始于此年。

C.一九二八年,安徽发生学生风潮,蒋召见刘文典训话,让他严惩肇事学生,刘拒不执行,并当面顶撞,甚至斥蒋为"新军阀"。

刘文典因此一时名声大噪,为士人景仰。

D.一九二三年,《淮南鸿烈集解》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皇皇二十一卷,此后又开始了《庄子》和《说苑》等经典的校勘工作,由此奠定了刘文典在学术界的地位。

5.下列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刘文典从小就接受了良

好的教育,后来又出国留学,并成为章太炎的弟子,这对他后来在治学方面取得惊人成就有决定性影响。

B.刘文典学成回国从事革命活动时受到反动势力的迫害,只得流亡日本;再次回国时,他积极参与《新青年》的编辑,以此传播革命思想。

C.蒋介石平息学生风潮的方式是责令刘文典严惩肇事学生,这让刘文典颜面无存,所以才会有后来的当面顶撞蒋介石和之后各界的积极援助。

D.刘文典与周作人面对日本人做了不同选择,本文写周作人劝刘文典,既突出了刘文典的民族气节,也表现了对周作人的不齿

E.刘文典因为才能卓绝而轻视同辈,受陶光的影响而痴迷滇戏,新中国成立后在思想上再生,这些都能很好地突出传主的形象。

6.刘文典身上充满了傲气,你对这种“傲”怎么看?

请结合阅读材料进行分析。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职业

汪曾祺

文林街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有各种吆喝叫卖的声音。

街上的居民铺户、大人小孩,和这些叫卖的人自己,都听得很熟了——

“有旧衣烂衫找来卖!

我一辈子也没有听见过这么脆的嗓子,就像一个牙口极好的人咬着一个脆萝卜似的。

这是一个中年的女人,专收旧衣烂衫。

她这一声真能喝得千门万户开,声音很高,拉得很长,一口气。

她把“有”字切成了“——一尤”,破空而来,传得很远(她的声音能传半条街)。

“旧衣烂衫”稍稍延长,“卖”字有余不尽:

“——一尤旧衣烂衫……找来卖……”

有时有苗族的少女卖杨梅、卖玉麦粑粑。

“卖杨梅——!

“玉麦粑粑——!

她们都是苗家打扮,戴一个绣花小帽子,头发梳得光光的,衣服干干净净的,都长得很秀气。

她们卖的杨梅很大,颜色红得发黑,叫做“火炭梅”,放在竹篮里,下面衬着新鲜的绿叶。

玉麦粑粑是嫩玉米磨制成的粑粑(昆明人叫玉米为苞谷,苗人叫玉麦),下一点盐,蒸熟(蒸出后粑粑上还明显地保留着拍制时的手指印痕),包在玉米的嫩皮里,味道清香清香的。

这些苗族女孩子把山里的夏天和初秋带到了昆明的街头了。

……

在这些耳熟的叫卖声中,还有一种,是:

“椒盐饼子西洋糕!

椒盐饼子,名副其实:

发面饼,里面和了一点椒盐,一边稍厚,一边稍薄,形状像一把老式的木梳,是在铛上烙出来的,有一点油性,颜色黄黄的。

西洋糕即发糕,米面蒸成,状如莲蓬,大小亦如之,有一点淡淡的甜味。

放的是糖精,不是糖。

这东西和西洋可以说是毫无瓜葛,不知道何以命名曰“西洋糕”。

这两种食品都不怎么诱人。

淡而无味,虚泡不实。

买椒盐饼子的多半是老头,他们穿着土布衣裳,喝着大叶清茶,抽金堂叶子烟,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一边嚼着这种古式的点心,自得其乐。

西洋糕则多是老太太叫住,买给她的小孙子吃。

这玩意好消化,不伤人,下肚没多少东西。

当然也有其他的人买了充饥,比如拉车的,赶马的马锅头(注:

马锅头是马帮的赶马人),在茶馆里打扬琴说书的瞎子……

卖椒盐饼子西洋糕的是一个孩子。

他斜挎着一个腰圆形的扁浅木盆,饼子和糕分别放在木盆两侧,上面盖一层白布,白布上放一饼一糕作为幌子,从早到晚,穿街过巷,吆喝着:

“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孩子也就是十一二岁,如果上学,该是小学五六年级。

但是他没有上过学。

我从侧面约略知道这孩子的身世。

非常简单。

他是个孤儿,父亲死得早,母亲给人家洗衣服。

他还有个外婆,在大西门外摆一个茶摊卖茶,卖葵花子,他外婆还会给人刮痧、放血、拔罐子,这也能得一点钱。

他长大了,得自己挣饭吃。

母亲托人求了糕点铺的杨老板,他就做了糕点铺的小伙计。

晚上发面,天一亮就起来烧火,帮师傅蒸糕、打饼,白天挎着木盆去卖

“椒盐饼子西洋糕!

这孩子是个小大人!

他非常尽职,毫不贪玩。

遇有唱花灯的、耍猴的、耍木脑壳戏的,他从不挤进人群去看,只是找一个有荫凉、引人注意的地方站着,高声吆喝:

“椒盐饼子西洋糕!

每天下午,在华山西路、逼死坡前要过龙云的马。

这些马每天由马夫牵到郊外去遛,放了青,饮了水,再牵回来。

他每天都是这时经过逼死坡(据说这是明建文帝被逼死的地方),他很爱看这些马。

黑马、青马、枣红马。

有一匹白马,真是一条龙,高腿狭面,长腰秀颈,雪白雪白。

它总不好好走路。

马夫拽着它的嚼子,它的钉了蹄铁的马蹄踏在石板上,郭答郭答。

他站在路边看不厌,但是他没有忘记吆喝:

“椒盐饼子西洋糕!

饼子和糕卖给谁呢?

卖给这些马吗?

他吆喝得很好听,有腔有调。

若是谱出来,就是:

│#556——│532——‖

椒盐饼子西洋糕

放了学的孩子(他们背着书包),也觉得他吆喝得好听,爱学他。

但是他们把字眼改了,变成了:

│#556——│532——‖

捏着鼻子——吹洋号

昆明人读“饼字”不走鼻音,“饼子”和“鼻子”很相近。

他在前面吆喝,孩子们在他身后摹仿:

“捏着鼻子吹洋号!

这又不含什么恶意,他并不发急生气,爱学就学吧。

这些上学的孩子比卖糕饼的孩子要小两三岁,他们大都吃过他的椒盐饼子西洋糕。

他们长大了,还会想起这个“捏着鼻子吹洋号”,俨然这就是卖糕饼的小大人的名字。

这一天,上午十一点钟光景,我在一条巷子里看见他在前面走。

这是一条很长的、僻静的巷子。

穿过这条巷子,便是城墙,往左一拐,不远就是大西门了。

我知道今天是他外婆的生日,他是上外婆家吃饭去的。

他跟杨老板请了几个小时的假,把卖剩的糕饼交回到柜上,才去。

虽然只是背影,但看得出他新剃了头,换了一身干净衣裳。

我第一次看到这孩子没有挎着浅盆,散着手走着,觉得很新鲜。

他高高兴兴、大摇大摆地走着。

忽然回过头来看看。

他看到巷子里没有人,忽然大声地、清清楚楚地吆喝了一声:

“捏着鼻子吹洋号!

……”(有删节)

(这是三十多年前在昆明写过的一篇旧作,这一次是第三次重写了)

  1982.6.29

7.下面对这篇作品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民间生活的关注和观察,是汪曾祺文学创作的一贯视角。

就像这篇《职业》,作者抓住“街头吆喝声”这一个“点”,生动细致地呈现出城市生活平静而琐碎的一个“面”。

B.本文以对多年前昆明街头各种吆喝声的描写开篇,既从听觉角度营造了一幅四十年代昆明生活的风俗画,同时也通过对“同行”的描写,为后文卖糕饼孩子的出场作铺垫。

C.本文描写了街头小贩吆喝卖东西的很多细节,他们整日辛苦地奔波于大街小巷,只能赚取微薄的收入。

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清晰感受到作者对这些底层劳动者不幸生活的巨大同情。

D.本篇的语言表达平实委婉而又富有弹性,生活气息浓厚,如对小贩所卖食物的具体介绍。

同时这种平淡质朴的文风也是他心地淡泊和对人情世物的达观与超脱的人格写照。

8.关于卖糕饼孩子的吆喝声,作者说“他吆喝得很好听,有腔有调”,并以音乐简谱的形式将其标注了出来,请说说这一表达形式的作用。

(5分)

9.这篇文章的结尾很有味道,作者说当那个孩子“看到巷子里没有人,忽然大声地、清清楚楚地吆喝了一声:

‘捏着鼻子吹洋号!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它的理解。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赵世延,字子敬。

世延天资秀发,喜读书,究心儒者体用之学。

弱冠,世祖召见,俾入枢密院御史台肄习官政。

至元二十一年,授承事郎、云南诸路提刑按察司判官,时年二十有四。

元贞元年,除江南行御史台都事,丁内艰,不赴。

十年,除安西路总管。

安西,故京兆省台所治,号称会府。

前政壅滞者三千牍,世延既至,不三月,剖决殆尽。

陕民饥,省台议请于朝赈之,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者众。

延佑元年,省臣奏:

“比奉诏汉人参政用儒者,赵世延其人也。

”帝曰:

“世延诚可用,然雍古氏非汉人,其署宜居右。

”遂拜中书参知政事。

明年,仁宗崩,帖木迭儿复居相位,锐意报复,属其党何志道,诱世延从弟胥益儿哈呼诬告世延罪,逮世延置对,至夔路,遇赦。

世延以疾抵荆门,留就医。

帖木迭儿遣使督追至京师,俾其党煅炼使成狱。

会有旨,事经赦原,勿复问。

帖木迭儿更以它事白帝,系之刑曹,逼令自裁,世延不为动,居囚再岁。

中书左丞相拜住屡言世延亡辜,得旨出狱,就舍以养疾。

未几,帖木迭儿死,事乃释。

至顺元年,诏世延与虞集等纂修《皇朝经世大典》,世延屡奏:

“臣衰老,乞解中书政务,专意纂修。

”帝曰:

“老臣如卿者无几,求退之言,后勿复陈。

”四月,仍加翰林学士承旨,封鲁国公。

秋,以疾,移文中书致其事。

元统三年十一月卒,享年七十有七。

至正二年,谥文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者众。

B.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者众。

C.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者众。

D.世延曰/救荒如救火/愿先发廪以赈/朝廷设不允世延/当倾家财若身以偿省台/从之所活者众。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除”指任命官职,选文中的“授”“拜”也是指任命官职。

B.“弱冠”指男子20岁,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C.“丁内艰”是古代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

D.“至顺”是元朝元文宗的年号,帝王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选文中的“元贞”“延佑”“仁宗”“至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世延年轻有为。

20岁就被世祖召入枢密院御史台学习官政,24岁被授予承事郎、云南诸路提刑按察司判官。

B.赵世延怜惜百姓。

陕西饥荒,不等朝廷赈济,他以自己的身家财产担保,希望先开仓赈民,救活了许多人。

C.赵世延备受重视。

他以年老为由多次上奏请求解职,告老还乡,但皇帝不同意,还又给他加封官职。

D.赵世延屡遭陷害。

帖木迭儿指使其党羽诬陷赵世延,他自己也向皇帝诬告赵世延有罪,直至帖木迭儿去世,这件事才罢休。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前政壅滞者三千牍,世延既至,不三月,剖决殆尽。

(5分)答:

     。

(2)帖木迭儿更以它事白帝,系之刑曹,逼令自裁,世延不为动,居囚再岁。

(5分)

答: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将赴荆南寄别李剑州

杜甫

使君高义驱今古,寥落三年坐剑州。

但见文翁①能化俗,焉知李广未封侯。

路经滟滪②双蓬鬓,天入沧浪一钓舟。

 戎马相逢更何日,春风回首仲宣楼③。

注:

①文翁:

西汉庐江舒县人。

曾在成都设学校,入学者免除徭役,这些措施对当地文化的发展有所促进。

②滟滪:

即滟滪滩,旧时是长江三峡的著名险滩。

③仲宣楼:

汉末文学家王粲在荆州避难的地方。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的开篇写李剑州,从“高义”和“寥落”生发出热情歌颂他“能化俗”的政绩和为他的“未封侯”而鸣不平这两层意思。

B.颔联用典贴切。

文翁政绩流传蜀中,用以比拟李剑州任剑州刺史;未封侯的李广,则和李剑州同姓。

C.颈联实写诗人“路经滟滪”,见瞿塘风涛之险恶,“天入沧浪”,见江汉烟波之浩渺。

这是他赴荆南途中所经之地。

D.尾联用“仲宣楼”点出李剑州到了荆南以后的情形。

诗人清楚地意识到李剑州所处的时代和命运,即使到了那里,也还是和当年避难荆州的王粲一样,仍然作客依人,托身无所。

E.全诗由李剑州写到诗人自己,再由诗人自己的离别之情,一笔兜回到李剑州,脉络贯通,而起结转折,关合无痕。

15.全诗表达出了作者什么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

(1)王维《使至塞上》中描写边塞奇特壮美之景,被后人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     ”。

(2)联想往往能起到绝佳的艺术效果,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就由琴声想到了珠玉之声。

(3)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圣明之人更加圣明的原因是“    ”,而今之众人却“耻学于师”,所以更加愚笨。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

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入夏以来,原本舒适宜人的重庆就变得五风十雨,令人烦闷难受。

污浊的流水都通过城内的排水管流入长江。

②与人打交道要因人而异,你面对的这个人心胸狭隘,嫉妒阴险,你必须善刀而藏,低调处事,这可是人生的大智慧啊!

③他今天真让我另眼相看了,处理事情竟然如此机智。

我原以为他只会暴虎冯河、横冲猛撞,今日方知他是小事糊涂,大事精明。

④这个学生诚恳乖巧,聪明伶俐,凡是老师讲的,他都能师心自用,用心领悟,所以一直名列前茅。

这不,又得了班级的冠军了。

⑤抗击匈奴的名将中,陈汤的功劳其实是非常大的,他阵斩匈奴单于,平定西域土地。

陈汤的功劳自不必说,可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