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825269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8.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析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析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析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docx

《浅析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docx(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浅析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docx

浅析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

浅析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

  摘要: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代写论文是高校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理性地分析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并采取措施克服其消极的影响,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影响因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担负着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任,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高校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

这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受校内外多种因素的制约,理性地分析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原因并努力克服其消极影响,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

  一、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不良社会风气严重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每一个具体的人必然生活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对人的影响无处不在。

  在我国市场经济还不完善的社会大背景下,各种道德情感与道德观念不断经历着碰撞与整合。

有的人有钱了就无所不做,有的人有权了就霸气十足。

国家公务员、知识分子、教师等,应该是大众的楷模,应该属于道德层次较高的人群,但当前的问题是这些人群中也频频出现道德失范的现象[1]。

丑恶现象对人的影响属于环境的自发影响,这种影响对德育的冲击力是强大的,难怪许多人怀疑德育的功能。

一些社会问题足以令德育工作者气短,他们纵然有育德之心,可面对种种现实矛盾,也无可奈何。

这种校园内的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强烈反差大大地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某些领导干部的腐败作风严重污染了社会环境。

他们的“官本位”的思想极为严重。

“官本位”的显着特点是以权谋私,贪污腐化。

官不论大小,但都掌握着一定的权力,如何运用权力,取决于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中国古代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的就是掌仅者的个人修养。

《论语》有云,“政者,正也”[2],主张通过掌权者的道德形象对百姓进行道德教化。

也正如孔子所说: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3]今天的领导干部理应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当好人民的公仆,勇挑重担,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做群众的表率。

但有的领导干部在利益、权势、享乐等的诱惑面前,却置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于不顾,对党纪国法置若罔闻,以个人谋取最大经济利益和政治资本为准绳,是非不分,黑白不辨,以权谋私,贪污腐化,辜负了人民的信任,败坏了党的形象,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

  道德教育重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领导干部的言行是道德教育最现实、最有说服力的教材。

一些领导干部的不良形象引发了道德教育的危机。

有调查显示,“非常关注”与“比较关注”反腐败斗争的大学生占84.05%。

  二、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影响

  反思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我们会发现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

  忽视对个体的教育。

个体总是以某种形式生活在群体中,如生活在家庭、学校、班级、单位等。

人们最容易看到的是群体的状态,最优先考虑的是群体的需要,最优先照顾的是群体的利益,关照群体的思维定式导致人们容易忽视对个体的关怀。

就教育而言,因为效率与资源的需要,面向群体的教育方式更为多见,尤其是学校教育。

基于人在某一发展阶段的共同特征而实施的面向群体的教育的确有利于提高教育效率,节省教育资源,面向群体所取得的教育成就也的确很显着,但是这也让一些人找到了“牺牲”个别学生的借口;对成就的满足感阻碍了一些人对个体潜能的关注,畏难又使一些人放弃了对解决个体问题的努力。

种种原因导致了今天我们依然对个体教育忽视的现实,思想品德教育尤其如此。

但是,人的共性总是有限的,而人的个性却是丰富多彩的,尤其是一个人的意识、情感、意志、观念的形成更有赖于人的个性基础。

  “长期以来,我们德育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4]。

德育工作一直长抓不懈,但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德育工作长久以来难以有突破性的进展,原因很复杂,其中对个体缺乏应有的关注,对人本身最富有色彩的精神世界不能给予充分的关照,这不能不让人忧虑。

在学校,德育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课堂教学的缺陷就在于难以充分照顾个性差异,而以培养“德行”为主要目的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本来就不多,而且这些有限的活动也是以群体的形式安排的,学生个体的经验与愿望难以被照顾。

然而,就是这些属于个体的经验与愿望又恰恰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或发展的方向,我们却没有给他们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当然也就不能发现学生成长中的问题所在,更无法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了。

不了解、不指向个体的指导当然是盲目的指导。

  “今天已主要不是群体生存问题,而是个体生存问题——个人感受和体验。

今日之素质教育,即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个性人格的健全发展的教育——真正地强调‘因材施教’、‘因学施教’”[5]。

我们急需探索有利于个体获得所需教育的方式方法。

育人成功的标准不应是部分人的发展,而应是追求更多人甚至是全部个体的充分发展。

课堂教学一直是德育的主渠道,每次教师都面向数十甚至上百的学生,更令人担忧的是有些学校还在扩大单位教学规模,一个教师,一节课,面向数百名学生,讲授的是相同内容,期望大多数学生领会与接受,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显然放弃了少数或个别学生的感受。

我们并不否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我们也必须以应有的责任心关注那些因此而掉队的学生。

  

  三、师资队伍建设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影响

  专职教师队伍不稳,积极性不高。

人心不稳是队伍建设的大忌。

影响队伍稳定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其一,“德行”难教。

当人们问及德育课教什麽、怎麽教时,你就能了解到人们普遍认为“德行”难教的复杂心态。

的确我们似乎还找不到哪一门学科比道德教育更灵活。

具体知识的学习往往用一本或几本教材就能解决问题,而德行的教育却不然,德行教育总是解决具体人在具体生活环境中的具体问题的,时代在变,生活在变,具体的人在变,人需要解决的问题可以说也时时在变,德育工作中充满了变数与难题,德育工作的复杂性众所周知。

这就意味着做一名合格的德育工作者需要更多的付出。

然而就是这种获得与付出的倒挂成为人员流失的重要因素,起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这样。

其二,偏见难抵。

来自许多人内心深处的对于德育工作的偏见着实让人感到很无奈。

对道德教育能否有收效,持怀疑态度的人太多了,认为德育工作谁都能做、用不着什么专业知识的人也不在少数。

这其中许多人都接受过高等教育,接受了那么长时间的道德教育,却对道德教育没有信心,没有感情,这种现象本身就说明过去的德育工作是需要反思的。

社会偏见严重制约着德育队伍的优化,使德育工作丧失了生机和活力。

  专业课教师“育人”的职能难以落到实处。

有关调查发现,有47.62%的学生认为在专业课学习中加入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很有必要。

但学科教师缺乏德育意识与德育专业理论知识,许多教师都认为自己教好某一学科就行了,德育之事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把德育工作看成了可为也可不为之事。

兼职教师德育意识不强、技能不高是对德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是德育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

自古以来教师就被赋予传道、授业、解惑之角色定位,几千年来,“授业、解惑”在实践中都己内化成为教师的职业责任,偏偏“传道”这一广泛性要求却未在实践中得以落实,教训是极为深刻的。

当然,也还有一些人认识到了德育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了德育工作的艰巨性,但在缺乏对学科德育实绩进行科学评估的教学评价机制下,学科德育事实上处于可为可不为的状态,于是又有一些人做出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选择。

  总之,在教师中缺乏德育内在动力的现象很普遍。

一般情况下,某种行为的发生或由内在动力自觉引发,或迫于外在压力而被动引发,或者内在动力与外在压力兼而有之而引发。

我们的学科德育长期以来处在既没有内在动力又没有外在压力的状态下。

没有内在动力前面已谈及,我们再看一看没有外在压力的情况。

当前的学科教学评价中,一张试卷仍然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试卷的内容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考查,德育情况尚未普遍成为考查教师教学效果的可操作性指标,对履行德育义务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自然也就谈不上对教师的压力。

学科教师虽然把德育目标写在教学要求中,却难以落实到实际行动上。

内无动力,外无压力,学科德育落不到实处、长期处在游离状态也就不难理解了。

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师资队伍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德育水平的提高就只能是一种愿望。

  参考文献:

  [1]张志国,等.信任的危机:

中国当代社会热点问题十三讲[M].北京:

团结出版社,2003:

113.

  [2]王天恨.四书白话句解:

论语·颜渊[M].成都:

古籍书店,1988.

  [3]王天恨.四书白话句解:

论语·为政[M].成都:

古藉书店,1988.

  [4]朱小曼.道德教育论丛[M].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37.

  [5]彭未名.论生存主义的教育选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6):

9~1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