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68472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社会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社会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社会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社会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社会心理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社会心理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社会心理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社会心理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社会心理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社会心理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docx

《社会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docx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历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社会心理学

适用专业:

历史教育

课程类别:

选修课(理论课)

制定时间:

2005.4

教务处制

《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2004年制订,2005年修订)

一、课程代码∶12131601

二、英文名:

Socialpsychology

三、课程类别∶选修课

四、先修课程:

心理学

五、学分∶1学分

六、学时∶30学时

七、课程概述∶该课程以介绍社会心理学为主要内容,首先介绍社会心理学性质、地位及作用,阐述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以及心理学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重点研究社会心理的现象及其规律,其中主要研究社会行为和社会心态、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社会影响、微观群体心理的社会心态、非系统化社会心理倾向及系统化社会心理思想。

它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学和心理学。

要求学生在了解社会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社会心理学的一般规律,并且能够在实践中运用社会心理学的原理。

八、教学目的:

社会心理学教学目的和任务是: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述社会心理学的规律,揭示社会心理学的特点,介绍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使学生认识社会心理学的客观规律,同时让学生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理论素养,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

九、教学方法∶社会心理学的教学方法与要求是∶要求教师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贯彻“少而精”的原则。

在教学中既要系统地讲授,又要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有理论分析和概括。

此外,在教学中还应恰当地介绍学术上的不同观点,努力吸收科学上的成果,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

在教学手段上,采取讲授为主,适时地组织课堂讨论、作业等教学活动。

在教学设施的要求上,主要依托教材与相关参考书。

十、实验:

本课程无实验内容。

十一、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3学时)

教学要求:

主要了解社会心理学的产生、研究对象、内容、研究原则与方法,学习社会心理学的意义以及社会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即社会学和心理学。

重点掌握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以及社会心理学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一、社会心理学的界定

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

三、社会心理学同相邻学科的关系

第二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社会心理学方法论原则

二、社会心理学研究设计

三、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方法

第三节社会心理学的诞生与发展

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二、社会心理学的发展

三、社会心理学的现状

第二章印象与归因(3学时)

教学要求:

印象与归因是人对周围世界最为初步的认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行为,是直接以它们为依据的。

本章主要了解印象与归因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重点掌握归因的理论。

第一节印象的形成

一、印象与印象形成的概念

二、印象形成过程中的信息选择

三、概化印象的形成

第二节印象的定向作用与准确性

一、印象的定向作用

二、影响印象形成及印象准确性的因素

第三节印象控制与自我表现策略

一、印象控制的概念

二、自觉的印象控制—自我表现策略

第三章态度及其测量(3学时)

教学要求:

主要了解态度的实质、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态度的形成和态度的测量。

重点掌握态度的实质和态度的形成。

第一节态度的实质

一、态度的概念

二、态度的特点

三、态度的维度

四、态度与有关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节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一、拉皮埃尔对态度与行为一致性的挑战

二、态度与行为确实一致的证明

三、有关态度功能的进一步研究

四、自我价值定向理论

第三节态度的形成

一、学习经验与态度的形成

二、态度的功能与态度的选择

三、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第四节态度的测量

一、瑟斯通量表

二、李凯特量表

三、语义差异量表

四、投射测验

第四章态度的改变(3学时)

教学要求:

主要了解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和态度改变的方法。

重点掌握态度改变的理论和方法。

第一节态度改变的理论

一、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

二、认知不协调理论

三、平衡理论

第二节态度改变的影响因素

一、态度改变情境模型

二、态度主体方面的影响因素

三、传达者方面的影响因素

四、沟通信息方面的影响因素

五、沟通背景方面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态度改变的方法

一、沟通影响规律的利用

二、参照群体引导

三、通过改变行为实现态度改变

四、角色扮演与改变主客体相互作用方式

五、自我防御回避原则与渐近策略

第五章沟通(3学时)

教学要求:

本章主要了解沟通的意义与结构、沟通的特点与类型、身体语言沟通和人际空间与沟通。

重点掌握人际空间与沟通。

第一节沟通的意义与结构

一、沟通的概念

二、沟通的意义

三、沟通的结构

四、沟通的背景

第二节沟通的特点与类型

一、沟通的特点

二、沟通的类型

第三节身体语言沟通

一、身体语言的特点

二、目光与表情

三、身体运动与接触

四、姿势与装饰

第四节人际空间与沟通

一、人际空间需要

二、人际距离与沟通

三、个人空间位置与沟通

第六章人际交往与人际吸引(3学时)

教学要求:

主要了解交往的概念、人际交往需要的形成和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基础。

重点掌握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学基础。

第一节人际交往概述

一、人际交往的概念

二、交往的意义

三、交往需要的有效性

第二节人际交往需要的形成

一、印刻

二、本能

三、条件作用

四、不同交往需要形成途径的协同

第三节人际交往的社会心理学基础

一、自我价值肯定需要

二、安全感确立需要

三、自我的超越

第四节人际吸引的条件

一、熟悉

二、个人特征

三、相似与互补

四、爱情

第七章人际关系的发展与策略(3学时)

教学要求:

主要了解人际关系的原则、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具体策略。

重点掌握人际关系的具体策略。

第一节人际关系的状态与倾向

一、人际关系的状态

二、人际关系的倾向

三、人际关系对行为的影响

第二节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一、人际关系发展的阶段

二、人际关系的破裂

三、人际关系的深度

第三节人际关系的原则

一、交互原则

二、功利原则

三、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四、情境控制原则

第四节人际关系的具体策略

一、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友人间的沟通方式

三、维持友情的方法

第八章人际关系的测量与改善(3学时)

教学要求:

本章主要了解人际关系状况的自我诊断、社交测量法和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

重点掌握改变人际关系的方法。

第一节社交测量法

一、社交测量法的原理

二、社交测量法的步骤

三、不同结果处理方法

第二节人际关系状况的自我诊断

一、人际交往类型测验

二、人际关系建立能力测验

三、人际关系维持能力测验

四、不良交往行为的自我测量

第三节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

一、沟通能力自我提高的途径

二、身体语言沟通的改善

三、综合性人际关系改善的心理学技术

第九章侵犯与亲社会行为(3学时)

教学要求:

主要了解侵犯的原因及其控制;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理论、过程、影响因素和培养。

重点掌握亲社会行为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侵犯的原因

一、侵犯的概念

二、侵犯的本能论

三、挫折—侵犯理论

四、侵犯的社会学习观点

第二节侵犯的控制

一、侵犯的可能性

二、影响侵犯的因素

三、侵犯行为的控制

四、减少侵犯的方法与途径

第三节亲社会行为及相关理论

一、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二、亲社会行为的社会生物学理解

三、社会交换论的解释

四、亲社会行为的社会规范论

第四节亲社会行为的过程

一、援助与旁观悖论

二、责任分散

三、社会作用力理论

四、助人的决策过程

第五节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培养

一、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外部条件

二、助人者个人特征作用

三、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与培养

第十章社会影响(3学时)

教学要求:

主要了解从众、服从、社会助长、社会惰化、群体极化和群体思维。

重点掌握从众以及社会助长和惰化。

第一节从众

一、从众的概念与经典研究

二、从众的类型

三、从众的原因

四、影响从众的因素

第二节服从

一、米尔格莱姆的权威—服从实验

二、服从的原因

三、影响服从的因素

第三节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

一、社会助长概念

二、性别助长

三、脑力激励法

四、社会助长作用机制

五、社会惰化

第四节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

一、群体极化

二、群体思维

十二、主要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金盛华张杰著,《当代社会心理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

2、申荷永主编,《社会心理学原理与运用》,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3、周晓红著,《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4、金盛华著,《沟通人生:

心理交往学》,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5、石俊杰著,《应用心理学》,中国物资出版社,1993年出版

6、章志光主编,《学生品德形成新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

7、张春兴著,《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8、林崇德主编,《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

9、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10、邵瑞珍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执笔人:

何瑛2005年4月

审定人:

2005年4月

院(系部)负责人:

2005年4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