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始县金鼎大厦项目营销策划方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68475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1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始县金鼎大厦项目营销策划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建始县金鼎大厦项目营销策划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建始县金鼎大厦项目营销策划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建始县金鼎大厦项目营销策划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建始县金鼎大厦项目营销策划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建始县金鼎大厦项目营销策划方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建始县金鼎大厦项目营销策划方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建始县金鼎大厦项目营销策划方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建始县金鼎大厦项目营销策划方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建始县金鼎大厦项目营销策划方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建始县金鼎大厦项目营销策划方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建始县金鼎大厦项目营销策划方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建始县金鼎大厦项目营销策划方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建始县金鼎大厦项目营销策划方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建始县金鼎大厦项目营销策划方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建始县金鼎大厦项目营销策划方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建始县金鼎大厦项目营销策划方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建始县金鼎大厦项目营销策划方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建始县金鼎大厦项目营销策划方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建始县金鼎大厦项目营销策划方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始县金鼎大厦项目营销策划方案.doc

《建始县金鼎大厦项目营销策划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始县金鼎大厦项目营销策划方案.doc(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始县金鼎大厦项目营销策划方案.doc

建始项目前期提案

(内部资料严禁外传)

襄樊东信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目录

第一章地域分析2

第二章建始经济发展状况4

第三章建始房地产市场分析6

第四章项目分析16

第五章项目定位18

第六章项目规划建议19

第一章价格策略及入市节奏21

第二章宣传整合24

第一章地域分析

建始县位于鄂西南山区北部,东连巴东县,以野三河为界;西接恩施市,以太阳河为界;南邻鹤峰县,以长河、茶寮河为界;北与重庆市巫山县毗连;西北与重庆市奉节、巫山两县接壤。

县城业州镇沿318国道距省会武汉市615公里,沿209国道距州府所在地恩施市区59公里。

建始县版图整体状似蘑菇云,南北长89公里,东西最宽64.5公里,最窄处12.5公里,总面积2666.55平方公里。

总人口约50万,其中城镇人口7.48万人,农业人口43.29万人,辖5镇5乡。

业州镇面积372平方公里,人口11.4万人。

  红岩镇  面积86平方公里,人口19万人。

  高坪镇  面积292平方公里,人口5.3万人。

  景阳镇  面积164平方公里,人口3.9万人。

  官店镇  面积372平方公里,人口5.6万人。

  长梁乡  面积420平方公里,人口5.6万人。

  茅田乡  面积220平方公里,人口2.5万人。

  龙坪乡  面积225平方公里,人口2.5万人。

  三里乡  面积170平方公里,人口4.2万人。

  花坪乡  面积421平方公里,人口5.7万人。

建始县域古属巴子国地,三国吴景帝孙休永安三年(260)置县,隶属荆州;西晋太康五年(285)省后复置,属建平郡,仍隶属荆州;北周建德三年(574)改置业州,隋大业初年(605)废州置县,属清江郡;义宁二年(618)复置业州;唐贞观八年(634)再废州,以县属施州;宋属夔州路总管府;元仍属夔州路;元末明初,明玉珍及子明升以四川为主,建立农民政权夏(1362-1371),建始随属。

明洪武四年(1371)属湖广都司施州卫,二十三年(1390),拨卫入楚,县属夔州府;清初属夔州府,乾隆元年(1736)至宣统三年(1911)属施州府。

民国元年(1912)废府存县,直属湖北省;民国22年(1933)贺龙领导的工农红军曾在官店口建立革命根据地,并先后成立乡、县苏维埃政府;民国25年(1936)属湖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至1949年11月4日;1949年11月5日全境解放,建始县隶属于湖北省恩施专署辖;1983年12月1日,恩施专署更名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更名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仍为该州辖八县(市)之一。

1984年,全县设9区(猫坪、长梁、茅田、龙坪、高坪、三里、花坪、景阳、官店)2镇(业州、红岩),100个乡、7个乡级镇。

1992年,将茅田区所辖天生等9个乡从茅田区分离出来单独设天生区(1994年改为天生镇),共设10区2镇,100个乡、7个乡级镇。

1996年实行区乡行政区划体制改革,撤销原12个区(镇),建立7乡(长梁、茅田、龙坪、高坪、三里、花坪、景阳)4镇(业州、红岩、天生、官店),将原猫坪区与业州镇合并,仍然称业州镇;原区辖乡镇改为管理区,全县设78个管理区。

1997年,高坪、景阳两区改称镇。

2001年3月,天生镇并入长梁乡,全县设5乡(长梁、茅田、龙坪、三里、花坪)5镇(业州、红岩、高坪、景阳、官店),撤销78个管理区,将管理区改为办事处、片或工作组。

全县设407个行政村,3590个村民小组。

2003年,县人民政府行文批准对业州镇、官店镇、龙坪乡、三里乡的行政村进行部分调整后,全县设368个村(居)民委员会,3614个村民小组。

2005年建始县辖长梁、茅田、龙坪、三里、花坪5个乡和业州、红岩、高坪、景阳、官店5个镇,共有368个村(社区居民委员会),3614个村民小组。

总户数148676户,总人口507672人,其中城镇人口7.48万人,农业人口43.29万人。

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有汉、土家、苗、回、满、蒙古、侗、畲、白、彝、维吾尔、朝鲜、壮、藏、瑶族等15个民族,其中:

汉族325174人,占总人口的63.7%,少数民族人口185381人,占总人口的36.3%。

建始有众多的资源,其中许多资源在国际国内享有盛誉。

县境内硒资源出露面积近480平方公里,是国内连片面积最大、平均硒水平含量最高的富硒生物圈,土壤平均硒水平含量17.7ppm,有“富硒王国”之称;是全国优质白肋烟出口基地县,白肋烟常年种植面积在6500公顷左右,年产优质白肋烟10000吨以上,其产品陆续销往美国、法国、日本、中国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烟草王国”之美誉;是全省的魔芋大县,全县60%的耕地和40%的可开垦荒地适宜种植魔芋,全县魔芋种植面积达8万亩,已形成芋角、魔芋精粉加工生产线,产品销往香港、日本、东南亚等地区;全县已发现的有开采价值的矿藏有煤、硫、铁、硒、铅、锌、铀、石灰石、陶土、硅石、耐火土、铝土、紫色砂岩、大理石、东湖砂岩、石英砂岩、五花岩、磷石、石膏等20种,占全县已发现矿产109种的19%;占全州60种的31%,开发前景可观。

建始是全国141个重点产煤县之一,优质无烟煤储量1.98亿吨,占湖北总储量的32%;是中国南方最大的日本落叶松生产、科研基地县,人工营造日本落叶松用材林达20万亩,建成了中国南方最大的日本落叶松种子园和基因库,森林覆盖率达69.2%;是清江流域山羊重点产区和中国南方草场试验示范基地,已建成全省最大的山羊饲养基地,目前山羊饲养量已超过20万只;是全国首批农村初级电气化试点县,境内共有大小河流104条,总长853.65公里。

其中主要河流有清江景阳河段、野三河、马水河、太阳河、东龙河、闸木水河、刀龙河、伍家河、猪耳河等10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条。

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24.2万千瓦,可开发量9万千瓦。

截止2001年底,全县共建中型水库两座,小(Ⅰ)型水库5座,小(Ⅱ)型水库8座,堰塘1334口,人畜饮水池5183口,蓄水9500立方米,修建渠道281条,长354.6公里,灌溉农田4万亩,年发电2亿度,解决农村饮水困难22.01万人,治理水土流失1048平方公里,年减少水土流失量201万吨。

现有耕地面积为37.49千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6%,人均占有耕地1.1亩,旱地占耕地面积88%。

全县建设用地面积为9107.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3.4%,可利用的土地面积252937公顷,现有待开发土地资源99579.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37.3%,宜林、宜牧面积较大,可供发展林、牧、特生产。

第二章建始县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2007年是建始县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全县人民在新一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工业园区推进战、旅游经济升温战、城镇建设突破战和移民迁建攻坚战“四大战役”,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社会民生不断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显著提高。

一、综合

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初步测算,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2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6%,增幅比上年提升1.1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4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4.9亿元,增长25.1%;第三产业增加值8.8亿元,增长13.5%。

全县人均GDP达5346元,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

三次产业贡献率快速提升。

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3.4%,拉动GDP增长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1.4%,拉动GDP增长4.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5.2%,拉动GDP增长4.8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去年的46.3%下降为今年的43.2%,下降3.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去年的17.7%上升为今年的20.3%,提高了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6.5%,比去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受国内外市场多种因素影响,市场物价持续上涨,全县累计CPI比上年上涨4.9%,其中服务价格上涨3.3%。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9%。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7%。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0.6%。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0.9%。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

工业深层次结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农村和农业基础依然薄弱,农民持续增产增收后劲不足;城镇就业和再就业压力依然存在;物价上涨过快,低收入群体生活仍较为困难;经济总体实力还比较弱,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压力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任务艰巨。

二、农业

  2007年全年完成农林牧渔服业总产值158776万元,增长7.5%,其中,农业下降0.3%;林业增长38.1%;牧业增长17.1%;渔业增长88.1%;农林牧渔服务业增长96.8%。

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104196万元,同比增长5.0%。

全县农、林、牧、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比例为56.4:

2.4:

39.5:

0.1:

1.6。

全年粮食总产量22.60万吨,增产1.2%;油料产量1.16万吨,增产10.5%;烟叶产量1.18万吨,与上年持平;蔬菜产量16.95万吨,增产0.1%;茶叶571吨,增产0.5%;水果12410吨,增产25.3%;出栏牲猪52.97万头,增长10%;出笼家禽62.05万只,增长20.9%;出栏羊9.8万只,增长5.0%;水产品产量159吨,增长40.7%。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达到28家,其中州级重点龙头企业12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

新增魔芋、蔬菜、水果、茶叶等板块基地面积4.5万亩。

年末,全县农产品“三品”认证总数已达到46个,其中有机食品3个,绿色食品35个,无公害农产品8个。

“农业三品”认证基地面积20万亩。

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0多家,入会(社)的农户达6120个。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

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县完成造林面积3.4万亩,其中退耕还林0.6万亩,天然保护林0.1万亩,完成封山育林3万亩。

积极推广农村清洁能源,新建沼气池13051口,新办生态能源循环经济示范村10个。

水利建设有效开展,全县共投入建设资金515万元,建成各类饮水安全工程72处,解决了1.3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全县捆绑1514万元资金用于24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新修通村水泥、沥青路220公里,村容村貌得到了极大改善,示范带动作用已初步显现。

全年共落实包括义务教育、粮食直补、农机补贴、退耕补助、扶贫专项资金、能繁母猪补贴资金、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农村低保和合作医疗等等在内的各项惠农政策资金共计12009.748万元,惠及多达902359人次。

全县13677名农村低保对象纳入保障范围。

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社会弱势群体利益得到切实保护,和谐社会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

2005年,全县农村用电量3774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6.2%。

化肥施用量(折纯)24292吨,下降59.6%。

农田水利有效灌溉面积2870公顷,下降52.8%。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6.42万千瓦,增长9.2%;其中排灌机械总动力836千瓦,增长13.6%;农副产品加工动力70019千瓦,增长13.8%。

三、工业和建筑业工业生产继续提速。

全年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134869万元,比上年增长35.4%,实现增加值43275万元,增长26.9%。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完成68013万元,增长43.9%;实现增加值23825万元,增长35.8%,增速高于全州平均水平5.9个百分点,创近两年来的新高。

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35.1%,拉动经济增长3.7个百分点。

产品销售率稳定提高,经济效益保持较高水平。

全年规模工业完成销售产值66063万元,同比增长50.8%;产销率为97.1%,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得益于规模以上企业的重点支撑。

在已实现的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完成34196万元,比上年增长46.8%;重工业完成33817万元,比上年增长45.0%。

非公有工业完成51846万元,比上年增长63.5%。

规模以上工业9个行业,8个行业生产同比增长,增幅都超过20%,电力、建材及富硒食品加工业等3个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过亿元。

2007年,我县电力生产和供应业、水泥制造业、煤炭开采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等四大支柱产业优势增强,支撑作用明显,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63027万元,同比净增19205万元,占全县净增总额的54.5%,拉动全县工业总产值增长19.3个百分点。

建筑业生产增势强劲。

2007年具有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8家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0615万元,实现增加值5549万元。

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8.36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8.06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为历史上最好的年份。

全年完成全社会投资89559万元,首次突破8亿元大关。

投资总量跃至全州中游,增速位居全州前列。

2007年投资总量是上年的1.6倍。

其中,城镇投资76309万元,同比增长76.1%,占全社会投资总量的85.2%;农村投资13250万元,增长4.2%,占比为14.8%。

城镇以上投资增长较快,全年新开工项目49个,投产36个。

工业投资比重和增速大幅提高,投资结构明显改善。

全年完成工业投资达45752万元,比上年增加了2倍多,占全社会投资总量的比重由上年的25.8%提高到51.1%。

野三河电力以及花果山工贸公司、茨泉酒业、农泰协力、金璐公司、佳能工贸有限公司、朝阳矿业公司的改扩项目,不仅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品质,同时为县域工业的后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四、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13215万元,比上年增长13%。

交通运输业增速加快。

全年完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8942万元。

年末公路通车里程2067.4公里,其中等级公路537.8公里。

全县农村通公路通村率达92.9%。

全年完成客货运周转量22111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6%。

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

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收入1503万元,比上年增长24.6%;完成电信业务收入1830万元,增长2.8%。

年末固定电话用户1.98万户;全年新增移动电话用户2.7万户,年末达到13.9万户。

互联网用户达到6488户,比上年净增3080户。

今年是旅游经济升温年,我县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带动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来培育,倾力打造“人类起源地”这个旅游品牌,以“建始直立人遗址”为核心,以野三河流域、景阳河流域为重点,打造“一日游”旅游精品线路,启动被列入全州重点景区的“建始直立人遗址”4A级景区建设,同时,整合朝阳观、大寨山、代陈沟等城郊旅游资源,全力打造城郊3A级景区,有效促进了建始旅游业的大发展。

年末全县有旅游公司3家,旅行社3家,星级旅游宾馆1家,旅游车辆10辆,旅游船4艘,旅游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近万人。

全年接待旅游者179666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054.7万元。

五、国内外贸易及招商引资

市场消费全面走强,同比增幅呈现两位数,显示出全县经济已跃上新的增长平台。

2007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完成73931万元,比上年增长17.1%,增幅创10年以来同期新高。

其中,县级完成41656万元,增长12.5%,县以下完成32275万元,增长23.7%,占全县的比重达到43.7%,提高了2.4个百分点。

农村市场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2%,成为拉动全县消费需求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

批发和零售业依然是主导,实现零售总额55227万元,增长10.6%;随着城镇建设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住宿和餐饮业有了较快的发展,住宿餐饮业完成14060万元,增长52.4%,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9%,比去年同期提高4.4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取得新成绩,对外开放形象大幅提升。

外贸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良好,出口商品品种不断增多,出口目的国不断增加。

目前我县主要出口商品共有金属硅、魔芋精粉、蔬菜、箬叶、柑桔、粉丝等6大类10多个品种。

出口目的国包括欧盟、韩国、美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在内的有11个国家和地区。

全年外贸出口总额368.59万美元,同比增长235.1%。

实际利用外资87万美元,同比增长411.8%。

招商引资迈出新的步伐,全县共实施项目32个,共引进内资21814万元,同比增长40.9%,增幅居全州第一。

六、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金融存贷继续双增。

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24811万元,比上年增长13.1%。

实现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2455万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主要税种分别增长13.4%、30%和80.6%、56.1%,房产税和土地增值税分别下降35.9%和48.9%。

全年财政支出73232万元,比上年增长33%。

教育事业、社会保障和就业、环境保护和农林水事务分别支出16215万元、4000万元和7621万元,分别增长32.3%、45.1%、71%和40.1%。

到12月底,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11009万元,比年初增长26.9%;金融机构贷款余额63329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6888万元,比年初增长22.1%。

七、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继续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进一步提高。

《提铁降磷实验》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已能生产出磷含量稳定在0.2%左右、含铁量在55%左右的铁精矿,基本达到了国家冶炼标准。

州科技攻关项目《人工培植硒冬虫夏草技术研究》,在室内较规模成功培育出冬虫夏草(子实体),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武汉)检测,各项指标均高于同行业生产的人培虫草,且有机含硒量达到0.17mg/kg,试生产300公斤,市场供不应求。

省民族专项项目《甜柿无公害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建设母本采穗圃50亩,苗圃基地20亩,标准示范园2000亩。

实施“星火富民工程”,建成商品芋基地5万亩,良种繁育基地5000亩。

引进国家专利技术,开发魔芋精深加工产品,建成全国第一家魔芋快餐粉丝生产线,生产出绿色、营养、健康、安全系列快餐食品。

通过推广良种良法,魔芋单产可以从现在的每亩2000公斤提高到3000公斤,亩平增效800~1000元。

全年共建示范基地9个,推广新技术、新产品18项,引进新品种9个。

全县有普通中学25所,比上年减少1所,在校学生24829人;专任教师1522人。

普通初中入学率98.6%。

普通小学222所,比上年减少8所,在校学生34477人,专任教师2191人。

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93%。

全县有普通中等专业学校3所,比上年增加1所,在校人数3310人;专任教师148人。

全县有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人数59人;专任教师15人。

全县共有专任教师3983人,在校学生67464人,师生比1:

16.9。

八、文化、广播和卫生

文化体育产业得到长足发展。

全县有1个专业艺术团体,从业人员32人,全年演出205场次。

群众文化馆全年举办31个展览,组织文艺活动154次,举办培训班20次,结业400人次。

图书馆藏书总量104042册、件,总流通人次19874人次。

2007年,基层文化站建设工程、农村电影“2131”工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开展顺利。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初见成效,民间音乐“建始喜花鼓”、“建始丝弦锣鼓”、民间舞蹈“建始闹灵歌”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县体校学员在“全州少年儿童游泳比赛”中获得了1金2银3铜团体总分第三名的好成绩。

红星武校3名运动员代表恩施州首次参加“湖北省青少年武术比赛”,获得太极拳第4名,刀术第7名,剑术第8名的成绩。

以黄四姐歌舞团为主体创作的节目《土家有个黄四姐》、《忙年》等在省电视台综合评奖中获奖;围绕八艺节、奥运会进行的“微笑大使”、“土家之花”评选活动,我县选手成绩优异,获“土家之花”冠军、“微笑大使”亚军。

广播电视综合实力全面提升。

全县调频转播发射台9座,电视转播发射台9座,卫星收转站80289座,有线广播电视用户25000户,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用户11000户。

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2.9%,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5.2%。

医疗卫生条件继续改善。

年末全县有卫生机构数17个,卫生技术人员1090人,执业(助理)医师589人,注册护士441人。

全县医院2个、卫生院10个,拥有床位数973张。

2007年县乡卫生机构得到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老百姓就医条件不断改善。

全县农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达362386人。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县总户数153539户,总人口为50.5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1.86万人;年内出生人口5475人,人口出生率为10.60‰,比上年下降了0.22个千分点;年内死亡人口2655人,死亡率5.14‰,比上年下降了0.37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46‰,比上年下降了0.05个千分点。

居民收入增长较快。

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85元,同比增长9.4%,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99%;农民人均纯收入2102元,比上年增加279元,同比增长15.3%,其中工资性纯收入1060元,增长22.8%。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8.2%。

社会保障和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健全。

全年组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免费培训2010人,帮助1012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

4050人员再就业425人。

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11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3574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比上年末下降个0.3个百分点。

2007年,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参加养老保险3679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1401人,同比增长10.8%。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参保人数19782人,同比增长3.8%。

  十一、城镇建设

城镇建设取得新成效。

按照“文明卫生城、山水园林城”的构想,切实打好城镇建设突破战,城镇建设日新月异,村镇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建设和管理迈上新台阶。

城区总规修编基本完成,乡镇总规修编有序进行,村庄规划编制成效显著。

中心城区控规覆盖率达到25%。

对建始县城市总体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进行网上和固定地点公示,城乡规划的透明度加强。

年末全县城镇化率达到23.45%,比上年提高8.34个百分点。

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0.55平方公里。

全年打造“456”建设项目,即实施四大片区(朝阳片区、清江工业园民族风情街、南田丘小区、原化肥厂小区)开发;启动五个重点项目(209国道绕城线、县城火车站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朝阳观旅游观光道路建设、县城天然气工程、城区污水处理厂建设及广润河污水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六项重点工程(余家坝路南段道路工程、北环路东段改造工程、城区红绿灯及“电子警察眼”设施的安装工程、南山路贯通工程、沿河北路建设工程、新规划布局一处菜市场),进一步扩大县城规模,改善了人居环境,增强了城市综合配套服务功能,整体提升了城市建设的档次。

年末县城区道路总长24公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