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873116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3.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docx

八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山阳中学初二语文教案

总课题

第一单元

总课时

2

第一课时

课题

《海燕》

备课人

杨静波

使用日期

教学目标

1.感受和体悟作者在文章中所抒发的情怀

2.理解课文中物与情的关系

教学重点

1.学习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

2.理解文中象征、对比和烘托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3.了解散文诗的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课札记

一.导入课文

(1)由我们学过的课文《童年的朋友》导入。

(2)为什么海燕这种鸟儿能唤起高尔基的创作激情?

 

二.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

高尔基是作者的笔名。

创作了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底层》、《小市民》等。

三.介绍背景知识

《海燕》写于1901年。

当时,欧洲的工业危机波及俄国,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再加上沙皇统治日趋黑暗,人民群众无法忍受,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革命斗争蓬勃兴起。

高尔基1901年2月19日从故乡来到彼得堡,参加俄国作家协会为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而举行的特别会议,发表了抨击沙皇政府的演说。

一位大学生激动地高呼:

“暴君将要灭亡,而伟大的有力的自由的人民将要兴起!

”可见《海燕》在当时的俄国,是“鼓舞人民革命的号角”。

四.解题:

作为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者高尔基,为什么在1901年3月要写这样的散文诗呢?

注释告诉我们,高尔基写这首诗是在一九○五年俄国第一次大革命的前夜,当时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风起云涌,沙皇反动政府加紧了对人民的镇压,正是革命与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时候。

五.学生听朗诵,注意情感的抒发

六.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1.试给本文拟一个副标题,教师提出要求:

①要切合课文的内容;②要和标题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整体;③用语简洁,字数不可过多。

(学生或独立完成,或三两人讨论完成)

〖参考答案〗

勇敢的斗士反抗上天的精灵渴望暴风雨的勇士迎接暴风雨的先驱者

胜利的预言家无畏的革命者革命的先驱者划破乌云的利剑

七.赏析课文——诵读比赛

1.准备阶段——学生自由选择准备诵读的片段,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诵读

2.比赛阶段——按所选片段分组“对擂”(一般每组2-3人),其余学生充当评委,现场点评(着重点评语气、语调、语速是否到位,轻读、重读处理是否得当;通过点评赏析形象,品味语言)。

 

八.布置诵读作业

(指导学生看书下注释①)“海燕”在俄语里是个合成词,由“暴风雨”和“信使、预言家”两个词合成。

作者当时已经预感到革命的风暴将要到来,这使他很自然地联想到这种鸟儿。

 

他为了热情地歌颂无产阶级革命先驱,揭露沙皇反动政府,抨击机会主义者、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丑恶嘴脸,就写下了《海燕》这篇散文诗。

 

学生听读。

学生思考并作答:

〖参考答案〗

如:

第二小节中,为了表现海燕低飞高翔的雄姿及其斗志昂扬的战斗精神,要重读“碰”“箭”“直冲”,读时的基调应是高昂的。

第四小节到第六小节中,用群鸟和海燕作对比,以突出海燕的高大形象,因而要以极端蔑视的语气读群鸟的丑态。

读四小节的两个“呻吟”时,为了表现海鸥的恐惧心理,读第二个“呻吟”,要声音拉长,紧接着读下一句,并突出“飞窜”,以显示海鸥飞窜时的恐惧万分。

3.询问学生:

如果让你给本文配乐,什么样的音乐比较适合?

综合学生观点,请学生带伴奏带,下一节课配乐朗诵表演。

教后记

 

山阳中学初二语文教案

总课题

第一单元

总课时

2

第二课时

课题

《海燕》

备课人

杨静波

使用日期

教学目标

1、在朗读的基础上感悟和品味作品形象及其深刻内涵。

2、体会、揣摩和学习抒情性语言和多种手法。

3、体验和培养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

赏析海燕形象,领会作品的象征内涵。

教学难点

在反复诵读中,揣摩作品的语言和手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课札记

一.学生配乐朗诵表演

 

二.师生共同分析海燕形象,总结海燕的性格特征。

 

三.了解象征手法,研究象征意义

1.介绍有关象征手法的知识。

象征手法是指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也就是托意于物。

在黑暗政治压迫下,作家借用象征手法来表现革命的思想,才能骗过反动当局的检查,得以发表出来,鼓舞人民的革命斗争。

2.分析象征意义:

〖参考答案〗

大海波浪:

革命高潮时的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俄国广大的革命群众)

海燕:

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海鸥海鸭企鹅:

革命中的机会主义者和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

(俄国资产阶级中形形色色的政客)

风云雷电:

沙皇的反动统治势力

 暴风雨:

席卷一切的革命运动(俄国人民反沙皇专制的斗争)

3.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勇敢欢乐的形象的描写,深刻反映了20世纪初俄国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并必将取得胜利的前景。

4.感受:

我们在美的享受中解读了作品,感受到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感悟到海燕穿越时空的壮美。

作品运用多种手法,使全诗集诗情、画意、理趣为一体,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丽明珠,其产生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是无比巨大的。

同学们,让我们在生活的暴风雨中也做那勇敢飞翔、搏击长空的海燕吧!

四.了解散文诗的特点。

1.课外自渎罗洛的《信念》、贾平凹的《月迹》,并与《海燕》进行比较阅读,进一步了解散文诗的特点

2.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朗读、勾画、体会和品味其形象给人带来的美感。

师生共同评析。

预期成果示例一:

 “黑色的闪电”用了形象生动的比喻,给人一种足以体现海燕的矫健、勇猛之美,“闪电”使人眼前闪出亮光,看到光明。

示例二: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掷地有声,这是海燕的战斗宣言,体现一种豪情与力量之美,是全诗豪壮之美的最高点。

示例三:

海鸥的“呻吟、飞窜、恐惧、掩藏”、海鸭的“呻吟、吓坏”、企鹅的“胆怯、躲藏”与文中海燕的“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海燕的英勇乐观之美;写大海,写风、云、雷、电,是渲染一种激烈的斗争环境,烘托出海燕形象的高大之美。

学生配乐朗诵表演

 

学生谈象征:

参考

含义:

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作用:

是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

 

小组合作,朗读、勾画、体会和品味其形象给人带来的美感。

 

教后记

 

山阳中学初二语文教案

总课题

第一单元

总课时

2

第一课时

课题

《白杨礼赞》

备课人

杨静波

使用日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

  

2、使学生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

象征手法,在记叙中抒情。

教学难点

象征手法,在记叙中抒情。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课札记

(一)、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提问:

茅盾是笔名,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茅盾已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二十七日逝世。

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二)、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

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和,突出了它的不平凡。

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点明了主题。

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赞美白杨树收尾。

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之情。

第二段(第2—4自然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第5、6自然段),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第7、8自然段),揭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五段(第9自然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教师读第一段(第1自然段)后点拨:

文章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抒发对白杨树崇敬、赞美的强烈感情。

那么白杨树为什么“实在是不平凡的”呢?

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呢?

文章不马上回答这个问题,而接着写了黄土高原的景色。

这样写的作用何在,我们留在下堂课再研究。

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

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写

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

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涵义?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

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

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

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涵义十分深刻。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时,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

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四)、布置课外作业。

朗读全文,体会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学生作答:

《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并做好下面的填空练习。

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第5、6自然段),边朗读边思考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教后记

 

山阳中学初二语文教案

总课题

第一单元

总课时

2

第二课时

课题

《白杨礼赞》

备课人

杨静波

使用日期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

  

2、使学生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

  

教学重点

归纳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归纳主题和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课札记

(一)课堂练习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思:

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

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二)、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并思考:

(1)作者写了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后,又进一层以树比人。

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要求学生划出重点词语)?

(2)下面作者一连用了四个排比反问句,进一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这四句的含义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

下面又一连用了四句排比反问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

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

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

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

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第8自然段,作者再直接地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

一是“极普遍,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

两个“象征”,写出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点明了主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第7、8自然段。

为了帮助学生朗读好四个反问句,可先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并加以比较,以体会运用反问句的作用。

如果按照陈述句的语句来读,语气就要软弱得多了。

反问句寓答于问,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就更加肯定有力。

因此,要求学生在朗读时,一定要读出反问的语气,同时,还要注意重读和停顿。

(四)、要求学生朗读第二段(第2—4自然段)和第五段(第9自然段),并思考:

文章如果只写第一、三、四段,也是一篇完整的散文。

那么为什么要写第二和第五段呢?

在表达上具有什么作用?

教师归纳:

第二段,写黄土高原的景色,起两方面的衬托作用:

一是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作者抓住了黄土高原的特点——“黄绿错综”的色彩和“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地势,点出了它的“雄壮”、“伟大”,对描写白杨树起了正面衬托的作用;二是作者又用了“单调“、“恹恹欲睡”与白杨树的“傲然地耸立”相对照,又起了反衬作用。

意思是黄土高原虽然伟大、雄壮,但离开了白杨树,还是有单调之感,所以白杨树更值得赞美。

第五段,以白杨树与楠木对比,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再次赞美白杨树,其作用是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最后,全文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作结,爱憎分明,感情强烈,回应开头,十分有力。

(五)、听朗读唱片(或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这篇课文通过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本文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

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

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

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农民的正直、朴质、团结、进取的性格和民族解放斗争中的坚强精神相一致,所以用来象征,就非常贴切自然。

学生自由作答关键词语的意思。

倔强挺立——顽强不屈,不可动摇或摧毁。

参天耸立——高高地立着,耸入空中。

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

 

指名学生朗读第四段(第7、8自然段),并思考

 

学生朗读、议论

教师作示范,学生反复朗读。

 

听朗读唱片(或教师范读),并引导学生归纳主题思想和写作特点。

教后记

 

山阳中学初二语文教案

总课题

第一单元

总课时

2

第一课时

课题

《石榴》

备课人

杨静波

使用日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课文按时间顺序描写的方法。

 

2.学习本文作者的观察方法,按时间顺序写一种果实的成熟过程。

 

3.体会文中优美语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

对文章关键句子的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课札记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奇崛(jué)枯瘠(jí)玛瑙(mǎonǎo)琢成(zhuÓ)犀利(xī)

劈刀(pī)皓齿(hào)束缚(fù)唾津(tuò)潜溢(yì)

2、解释下列词语。

犀利:

(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劈刀:

刀背较厚的刀,用来劈竹子、木头等。

匀称:

均匀;比例和谐。

束缚:

使受到约束限制;使停留在狭窄的范围里。

柔媚:

柔和可爱。

争妍斗艳:

竞相比美。

妍,美丽。

奇崛:

奇特突出。

枯瘠:

枯瘦。

瘠,(身体)瘦弱。

盎然:

形容气氛、趣味等洋溢的样子。

不禁,不能自制

忍俊不禁:

忍不住笑。

忍俊,含笑、忍笑

丰腴:

这里指丰盛饱满。

二、导入

教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石榴的图片,给学生直观感受,并介绍有关资料。

石榴,一名“安石榴”。

石榴科。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有针状枝,叶对生,倒卵形或长椭圆形,无毛。

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花两种,常呈橙红色,亦有黄色或白色。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四川人。

著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蔡文姬》等。

生平著述甚丰,1957年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郭沫若文集》。

三、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学生齐渎有机结合。

四、 指导精读:

 

1. 学习第一自然段:

 

⑴齐读第一自然段:

 

⑵教师教师枣庄 

⑶“驰名中外”是什么意思?

令家乡声名远扬的是什么?

为什么这么说?

 

⑷教师小结:

家乡的石榴声名远扬,这是作者爱家乡的原因。

 

2. 学习第2自然段。

 

⑴指名读第2自然段,思考下面问题:

 

 ①这一段写了那两个季节?

石榴有说什么特点?

②作者用哪些词来写叶子,花的?

 体会"郁郁葱葱"的意思。

 "彷佛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说明了什么?

这样打比方合适吗?

 

 ⑵朗读第2自然段,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

 

五、 作业:

 

1. 抄写课后的词语。

 

2. 仿写句子。

 

例:

石榴花彷佛是一个个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吹。

 

1. 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2. 学生轻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

 

可以展示图片,向学生展示。

 

教师范读、学生齐渎。

学生分组合作解决问题。

 

分组写。

[示例]壁灯:

位置算什么,重要的是发光。

 

教后记

 

山阳中学初二语文教案

总课题

第一单元

总课时

2

第二课时

课题

《石榴》

备课人

杨静波

使用日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学习课文按时间顺序描写的方法。

 

2.学习本文作者的观察方法,按时间顺序写一种果实的成熟过程。

 

3.体会文中优美语句,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教学难点

品味文中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课札记

一、 继续精读课文 

1. 指名朗读第3自然段,回答下面练习:

 

这一自然段主要写(春、夏、秋)季石榴(叶子、花、果实)的生长情况。

 

2. 默读思考:

课文从哪些方面写石榴的果实的?

有什么变化?

画出表现石榴果实特点的词语。

 

3. 讨论:

作者按什么顺序写石榴的果实的?

哪些词语表现了这些变化?

 

4. 指导朗读:

请同学们带着高兴的心情来读这一段。

 

5. 学习第4自然段。

 

⑴过渡:

长得这么可爱的石榴,味道怎么样?

我们一起来看。

 

⑵轻声自由读课文,小组讨论:

课文从那些方面写石榴子儿的?

 

讨论有:

颜色:

红白相间   晶莹透亮 

        味道:

酸溜溜     甜津津 

体会“晶莹”的意思。

 

6. 齐读这一自然段。

 

7. 教师小结:

作者按时间顺序,写石榴果实的生长变化,还特别注意认真观察了石榴果实的颜色变化与外形特点。

我们在今后的写作中要学习这种方法。

二. 品味语言,理解关键句子

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加以评点或提出问题,全班讨论解决。

1、理解文章关键句子。

例如“最可爱的是它的花,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的深红色的花”。

(作者最喜爱石榴的花,因为它既有形态美,又有精神美——面对骄阳的直射毫不避让,敢于抗争。

由此引出对单瓣和双瓣花的赞叹,并把它视为“夏季的心脏。

”)

又如“博古家所命名的各种锈彩它都是具备着的。

”(作者把锈迹斑斑与殷、周时的青铜器联系起来,用以比喻石榴果实表皮的斑纹,这是文学家兼考古学家特具的形象思维。

2、形象生动、准确凝练的语言。

比喻、拟人、反问、对偶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使文章语言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如:

“你看它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整裂为四瓣,任你用怎样犀利的劈刀也都劈不出那样的匀称,可是谁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

(这里连续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石榴花开放成长过程中形态色彩的变化,巧妙地赞誉了它的形态美和灵秀美,使读者由衷地产生喜爱和赞美石榴花的感情)

 

三、 作业:

 

1. 背诵课文3、4自然段。

 

2. 品尝一种水果,并模仿第4自然段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石榴 

                 颜色:

红白相间   晶莹透亮 

样子:

有的……  有的…… 

味道:

酸溜溜     甜津津 

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边听边思考。

 

分组解决问题

 

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加以评点或提出问题,全班讨论解决。

 

又如,第六段首句反问以后,紧接着说“它会笑你呢”,这是用拟人手法,既生动活泼极富情趣,又巧妙地引出下文,且与“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前后照应。

第三段末尾、第六段首尾都用了反问,或突现石榴是夏天的中心,表明它在作者心目中的的重要地位,或强调石榴果不是盛酒的金罍,促读者生疑,或极言石榴果实的“透明光嫩”,直抒作者的赞誉之情。

第二段,描写石榴的枝于和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里用对偶,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肯定石榴枝干和叶片的鲜明特征,整齐的句式,易读利记,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教后记

 

山阳中学初二语文教案

总课题

第一单元

总课时

2

第一课时

课题

《马说》

备课人

杨静波

使用日期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学习托物言志的构思方法

3·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课札记

一、导入新课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

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埋没人材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

人材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

今天我就来一起学习这篇《马说》。

相信同学们会从中会找到答案。

 

二、解题

“说”: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写法灵活自由。

可叙述,可描写,可说明,也可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介绍作者及背景

       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

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

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

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