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880322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docx

《《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docx

《教育学》复习知识点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

21、人们发现银河系以外还有类似银河系一样庞大的恒星集团,如:

仙女座星系、猎犬座星系,目前人类已发现了超过100亿个河外星系。

9、淡水是我们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的必需品,但是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十分有限,地球上的多数地区缺水。

20、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分装,这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

只要我们人人参与,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们周围的环境一定会变得更加清洁和美丽。

答:

我们在水中可发现变形虫、鼓藻、草履虫、船形硅藻等。

答:

①我们每个人要做到不乱扔果皮,不随地吐痰,爱护花草树木,搞好环境卫生,保护好身边的环境。

②力争做一个环保小卫士,向身边的人宣传和倡议环保。

二、问答:

2、人们通常处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或焚烧。

3、除了我们日常生活产生的家庭垃圾外,工厂、学校、医院、建筑工地等每天也在产生大量的垃圾。

3、你知道哪些化学变化的事例呢?

举出几个例子。

20、在观星过程中,我们看到的天空中有一条闪亮的“银河”光带,实际是由许许多多的恒星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

我们生活的地球在银河系。

绪论

1、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2、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学以培养人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问题,揭示教育本质、教育规律和探讨教育价值、教育艺术的学科。

3、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萌芽阶段:

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外国最早的是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独立形态阶段:

①1623年,培根,将教育学独立为一门学科

②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育论》,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论述班级授课制度。

③卢梭,《爱弥尔》

④1806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

①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认为,人的经验的获得必须遵循连续性原则和相互作用原则。

②凯洛夫,《教育学》,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

③杨贤江,《新教育大纲》,这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

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赞科夫,《论教育和发展的问题》《教育与发展》

4、传统教育学派和现代教育学派的三个中心:

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派:

教师,教材,知识

杜威,现代教育学派,学生,活动,经验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促进人的发展的活动。

2、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

①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参与教育活动、与受教育者在教学和教导上互动,对受教育者体、智、德、美、行(实践智慧与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产生影响的人,主要指教师。

②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参与教育活动、与教育者在教学与教导上互动,以其自身在语言,知识,智慧,学业,品德,审美和体魄等方面获得发展的人,主要指学生。

③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指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单学习前人的积累的经验,它主要是根据教育目的和青少年学生发展的特点选编的、最具教育价值的科学文化知识,一般体现为课程、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

④教育活动方式:

赵日活动方式是指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学习教育内容所选用的交互活动方式

3、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教育与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4、教育的质的特点:

①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

②教育者引导受教育者传承经验的互动活动。

③激励与教导受教育者自觉学习和自我教育的活动。

二、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发展的概念

广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与人的一生。

狭义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

2、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①遗传素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本身具有可塑性(遗传决定论错误)

②环境

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2、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

③教育的主导作用

1、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学校教育通过传承文化科学知识来培养人

④主观能动性(动力性作用)

1、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

2、在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

⑤实践活动(决定性作用)

1、实践活动是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2、个体活动制约着环境影响的内化与主体的自我构建

3、个体能通过能动的活动选择、构建自我的发展

3、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及其教育

①顺序性

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向发展

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②不平衡性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卓有成效地促进学生健康地发展

③阶段性

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对人生发展过程进行不同的阶段划分

尊重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针对性教育,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④个别差异性

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

⑤整体性

要求教育要把学生看作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德体智美全面发展

三、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与经济政治制度的关系

①生产力对社会的制约:

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②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1、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性质和领导权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目的(方针政策)和内容(课程)

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

4、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管理体制的特性

2、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①社会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2、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②教育的政治功能

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

3、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4、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③教育的生态功能

1、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2、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

④教育的文化功能

1、教育对文化的传递

2、教育对文化的选择

3、教育对文化的发展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1、教育的社会流动功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人的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价值。

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

3、教育已成为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是现代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教育深刻影响社会公平。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所谓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历史发展也有其独特连续性和继承性。

表现

①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的作用于社会

(教育是有意识地影响人、培育人、塑造人的社会活动)

②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及原理

③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

四、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功能

概念:

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的个体素质的总的预期与设想,是对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的个体素质的规定。

功能:

①定向作用:

教育目的规定了学校教育和学生发展的根本方向,是学校办学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学生发展的总方向

②调控作用:

教育目的规定了学校教育培育人才的基本质量规格,对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活动方式起选择、协作、调节和控制作用

③评价作用:

学校的办学质量与学生的发展质量,根本标准是教育目的

2、教育方针的概念与我国现在的教育方针

概念:

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政策

我国现代的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体、智、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3、教育目的制定的依据

两种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

代表人物:

卢梭

①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②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制定的

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充分发展个人的潜能与个性

社会本位论:

代表人物:

托尔普、涂尔干、凯兴斯泰纳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由社会发展的需要所决定的,人的潜能和个性的需要无关紧要

①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社会(涂尔干)

②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外并无其他目的(托尔普)

③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凯兴斯泰纳)

4、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①坚持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接班人”

②坚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德、体、智、美、行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

③坚持发展人的独立个性

我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出发点与归宿在于:

培养德、体、智、美、行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五、教育制度

1、了解教育制度的概念、特点

概念:

所谓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它包括:

1、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组织

2、教育机构与组织依赖存在和运行的规则

特点

①客观性:

教育制度受客观的生产力水平制约

②规范性:

入学条件即受教育权的限定和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确定上

③历史性:

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

④强制性:

先于年青一代的个体而存在的

2、学习制度的概念以及建立的依据

概念:

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建立依据:

①经济对教育制度的制约

②政治对教育制度的制约

③文化对教育制度的制约

④人的身心发展对教育制度的制约

3、学习制度的类型:

①双轨学制:

欧洲国家的学制都曾为双轨制

②单轨学制:

美国单轨制

③分支型学制:

苏联型学制

4、旧中国的学习制度(名称、时间、特点)

1902年,“壬寅学制”,我国第一个正式颁布但未实施

1904年,“葵卯学制”,我国第一个实施的学制,突出特点是教育年限长

1922年,“壬戌学制”(六三三制),特点:

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的影响,强调适应社会进化需求,发扬平民教育精神,谋求个性发展,注重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

1995,现代教育学制,包括学期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5、义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概念

义务教育:

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终身教育:

是人的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也是人所受的不同类型教育的综合

六、课程

1、课程的概念

课程是学校所设计的、旨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性经验的计划

2、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含义、代表人、特点

学科课程:

含义:

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代表人:

孔子,夸美纽斯

特点:

①重视成人生活的要求、

②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

③强调课程与教材的内在伦理精神价值和智能训练价值

活动课程:

含义: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代表人物:

杜威

特点:

①重视儿童的兴趣、需要、能力和阅历

②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

③教育即生活

3、制约课程的基本因素

学科、社会、学生

4、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的含义

课程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

课程标准是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课程的性质与价值、目标与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教科书亦称课本,它是根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5、我国义务教育新课程设计的特点

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

6、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课程标准的结构、教科书的编排方式

内容:

学校的基本目标、课程设置、学年编制

结构:

说明(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

编排方式:

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标、注释、附录

螺旋式:

在不同单元或阶段,乃至同课程门类中,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螺旋上升,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

直线式:

将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学科知识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

7、综合实践活动的含义、内容

含义:

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内容: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8、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特点

含义: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特点:

9、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

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③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⑤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际的功能

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加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10、我国普通高中的课程结构

领域:

语言与文学、数学、科学、人文与社会、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

科目:

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服务、社会实践

模块

七、教学(上)

1、教学的含义和任务

含义:

教学是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素质发展的活动

任务:

①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

②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才能

③培养正确价值观、情感和态度

2、教学与智育、教育的关系

教学与智育的关系:

①教育与智育是交叉关系

②教学是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基本途径

③智育只是教学的一个主要内容

④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学是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教学与教育的关系:

①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②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③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劳动等向学生进行教育

3、我国当前对教学过程的性质的认识

性质:

①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②教学过程是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的活动过程

③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

4、教学过程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分析、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①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的关系(双边性规律)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2、尊重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教师有效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

3、防止忽视学生主动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②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直接性规律)

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只重书本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③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发展性规律)

1、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2、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的发展智力

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④掌握知识与进行教育的关系

1、进行教育性教学是现代教学的重要特性

2、只有使所学知识引发学生态度、情感的积极变化,才能让他们的思想得到真正提高

3、防止单纯传授知识或者脱离知识教学的思想教育的偏向

⑤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关系

1、教学活动既要引导学生进行智力活动,也要重视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

2、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效的进行智力活动

八、教学(中)

1、掌握主要教学原则,并能运用这些教学原则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①启发性原则

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2、发扬教学民主

3、有针对性

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1、注重联系实际学会理论

2、重视引导学生运用知识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③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与核心价值观教育

④直观性原则

图文结合

⑤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抓主要矛盾,解决重难点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⑥巩固性原则

组织复习

⑦发展性原则

最近发展区

⑧因材施教原则

2、掌握主要教学方法,并能运用这些教学方法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讲授法(主要)、谈话法(问答)、读书指导法、练习法(习题)、演示法

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学科实践活动)、讨论法、研究法

3、教学方法的选择

①根据学生的情趣、水平、智力发展与个别差异、独立思考能力、学习态度

②教师的思想、教学习惯和特长

③学科的任务和内容

④课时的教学目的和任务

4、理解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1、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2、教学方法各有长短

3、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既要讲科学规范、切合实际,又要重机智与创新

九、教学(下)

1、掌握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度、分层教学、课的类型和结构的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

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班级授课制度:

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按照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分别学习所设置的各门课程。

分层教学:

课的类型与结构

课的分类,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2、掌握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

①形成了严格的教学制度

②以课为单位科学的组织教学

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④促进学生社会化与个性化

缺点:

①不能针对学生个性特点与差异因材施教

②不利于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和特长

3、掌握课程的分类标准

根据教学任务:

①单一课:

一节课内主要只完成一项教学任务(新授课、巩固知识课、技能课)

②综合课:

一节课内需要完成多项教学任务

根据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4、掌握综合课的基本组成部分(基本结构)

组织教学、检查和复习、提出教育目的并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批量上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