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演讲辞单元质量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895840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演讲辞单元质量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演讲辞单元质量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演讲辞单元质量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演讲辞单元质量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演讲辞单元质量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演讲辞单元质量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演讲辞单元质量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演讲辞单元质量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演讲辞单元质量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演讲辞单元质量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演讲辞单元质量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演讲辞单元质量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演讲辞单元质量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演讲辞单元质量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演讲辞单元质量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演讲辞单元质量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演讲辞单元质量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演讲辞单元质量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演讲辞单元质量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演讲辞单元质量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x

《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演讲辞单元质量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演讲辞单元质量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演讲辞单元质量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docx

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演讲辞单元质量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2

第四单元演讲辞

(时间:

150分钟 分值: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古代文体学史上,唐宋时期是一个承先启后的时代。

唐宋众体咸备,各种文体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文学文体方面,诗、文、词三足鼎立,新兴的小说、戏曲也崭露头角;公牍和应用文方面,与新创文体竞相发展,迎来了历史上实用性文体发展的高峰。

唐宋文体批评层累式地多角度探究,并与当时的文体书写产生互动,让文体写作与批评相得益彰。

一言以蔽之,唐宋时期是古今文体骈与散、简与繁、文与质、雅与俗纠葛转关的枢纽。

唐宋文体学何以呈现出如此特征和面貌?

郑骞《宋代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定位》说:

“唐宋两朝,是中国过去文化的中坚部分……上古以至中古,文化的各方面都到唐宋作结束。

就像一个大湖,上游的水,都注入这个湖;下游的水,也都是由这个湖流出去的。

”唐宋文化既恢宏又复杂,既超卓又平易,既多元又开放,属于成功的贯通、通变型文化,其通变特色影响到方方面面,自然包含文体。

唐宋文化学术的集大成、综合性的特征,若用当时人的话,而且是最简洁的话来概括,则朱熹《答姜叔权》里的一句话甚为贴切:

“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

”拈出其中的“融会贯通”,不妨说是宋人概括唐宋文化的最佳注脚。

文化的融通特征,对于唐宋文学、文体的发展、演进,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

唐宋文体在文化的大视野下,打上了浓厚的“共同体”烙印,表现为分化与综合、限制与超越、对流与融通的复杂多元格局。

唐宋文体学的贯通性,突出地表现在文体间的交流和互动上。

古代文体的结构规则并非刻板不变,实具有灵活组装拆卸的机制,其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可紧可松,内在亦具有延展性和弹性张力,在一定条件下,其规则会发生位移改变。

文体与文体之所以能发生关系,在于它们具有某种同质的因素,例如结构、形式、语言等。

假设我们对甲文体和乙文体都很熟悉,但是甲乙的相参相融,却依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会产生令人兴奋的新奇效果。

熟悉与陌生,陈旧与新颖,固有与超越,就在文体间的贯通、参融、相资中实现了奇妙的

转化。

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与贯通密切相关,唐宋开始大量使用“文备众体”一词。

黄庭坚等宋人用“兼备众体”来赞美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充分肯定老杜在诗体方面的集大成。

更重要的是,宋人开始用类似词形容本朝文人。

诸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朱熹等,都得到过类似“文备众体”的称赞。

这种情况在宋以前是没有的。

可见唐宋文人的“兼备众体”,成为极为突出的现象。

何以文备众体者愈来愈多?

这其实是贯通的文化作用于文体的重要表现。

唐宋文人学识渊博,擅长多种文艺者不在少数。

多面手、组合拳式的才能,让他们一通百通,有了贯通文艺的资本。

高手可以游刃有余地出入各种文体,取长补短,互相交通。

尤其当一种文体已发展极充分,内部的各种写作技巧、艺术手法差不多被穷尽时,或许只有“跨界”“贯通”,向其他文体寻求参酌,才有可能打破困局,实现新变。

(选编自谷曙光《解读古代文体的新维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宋是我国古代文体学史上一个承先启后的时代,各种文体齐备,并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因而迎来了各种文体发展的高峰时期。

B.唐宋两朝不仅各种文体写作竞相发展,而且文体批评也呈层累式地多角度探究,并与文体书写互动,使两者相得益彰。

C.上古以至中古,文化的各方面都到唐宋作结束,使各种文体在唐宋这一时期得到充分发展,于是唐宋文化成为成功的贯通、通变型文化,具有恢宏又复杂,超卓又平易,多元又开放等特点。

D.唐宋时期各种文体竞相发展,兼之文体批评多角度探究,使唐宋成为古今文体骈与散、简与繁、文与质、雅与俗纠葛转关的枢纽。

解析:

A 以偏概全。

“唐宋是各种文体发展的高峰时期”表述不正确,原文是“实用性文体发展的高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体与文体在结构、形式、语言等方面具有同质的因素,于是熟悉与陌生,陈旧与新颖,固有与超越,就在文体间的贯通、参融、相资中实现了奇妙的转化。

B.唐宋文化学术集大成、综合性的特征以及融通的特点,这不仅影响唐宋文体,还深刻影响唐宋文学的发展、演进。

C.宋朝朱熹《答姜叔权》一文里用“融会贯通”四个字贴切而简洁地概括出了唐宋文化学术的集大成、综合性的特征。

D.唐宋文体分化与综合、限制与超越、对流与融通的复杂多元格局的特点,是受具有融通特征的唐宋文化的作用和影响而形成的。

解析:

C 用“融会贯通”四个字概括唐宋文化学术特征的不是朱熹,而是作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唐宋文人“文备众体”是一个极为突出的现象,像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朱熹等,都得到过类似“文备众体”的称赞。

出现如此众多的文备众体者,是贯通的文化所起的重要作用。

B.唐宋大量使用“文备众体”及类似词语来称赞本朝众多文人,充分肯定他们在文体上的集大成,这是之前所没有的。

C.写作高手不仅熟知多种文体的写法,而且还能将各种文体的写法贯通起来,得心应手地进行运用,并写出新意来。

D.当一种文体从各种写作技巧到艺术手法差不多被穷尽、并已发展极充分时,只有向其他文体“跨界”“贯通”,才能打破困局,实现新变。

解析:

C A项,无中生有。

文中没有提及李白、白居易也获得过此称赞;B项,唐代并没有用“文备众体”称赞本朝文人;D项,“只有……才能……”将或然说成必然。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天 湖

海 桀

走进西部,你不可以不去看湖,看那高天大地上独有的液态的翡翠,看那独属于世界第三极的纯粹的原始,看那浑古苍茫中的生命的鲜活。

那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梦啊!

视觉里,湖天一色,长云横空。

倒映在湖中的雪山冰肌玉骨,水面莹波荡漾。

满眼都是湿漉漉的清逸,一如天然的水墨。

你向她走去。

天地安详,净若装饰,却又毫不虚玄,那实实在在的鲜美质感,那青春弥漫的天灵之光,使人在茫茫然然,浩渺无涯的醺然里,充满生命的自豪。

心灵里清辉熠熠,通明如澈。

恍恍惚惚之间,似有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在洒满光斑的湖面上诱惑着、浮迤着——它伸向太阳,伸向尽头,伸向谜一般的深处,却又分分明明铺展在脚下……

地球上的喜马拉雅海消失了。

而这片湖水却更加年轻,更加美丽,更加温情,像一位默默无语的仙女,静静偎依在雪山的怀抱;又像是一轮永远皎洁、永远安宁的满月,在那幽远而又孤独的清澈里,在那只会消失不会变老的诗意中,守望着那个终极的谶语……

天湖的独异举世无双。

她的周围没有亭台,没有飞檐,没有园艺,没有楼阁;不见帆影,不见闹嚷,不见气象万千的云雾缠绵,连最最普通的一棵小树都不长……所有的只是云,只是雪,只是湖,只是草显示出的坦然。

所有的只是自然叠积出的圣洁的山,仙灵的水。

无限静卧于斯。

面对这样的境域,你生命的孤独,本能的渴望,会就此蜕变。

距离消失了,坦途历历。

你只想再看一眼真切的雪山、冰川、草原;你只想再领略一次三伏的清凉,超凡的意味,归宿的自然;你只想在荒野的深处,看着瀚海落日的苍凉,走向真朴,走向纯粹……既而,在突如其来的孤寂中,在恍如隔世的空落里,在幽梦般的清逸和爱悦般的境界中,忘记尘世的喧嚣和魅惑,忘记所有的烦闷和苦恼。

心啊,如汪洋中的船,高扬着鼓胀的帆,全部的目的和向往都只会是那可以真正落脚的坚实的彼岸——火热,温情,弥漫着人烟和爱的祥祺的所在。

然而,像日落后星辰的闪耀一样,当你回到都市,回到那个被欲念之力旋转不已的尘世的轨道上。

你会在楼群的挤压中、酸雨的雾霭中、烦嚣的昏冥中、应酬的喟叹和无常之苦的缘分中想起这片美如理想的蓝色,想起她乳汁般的纯净;想起她超拔的仙姿,恍然间,别梦依稀心里充满空寥的忧伤。

于是,你在自我的影子里结识安慰,在人生的沉浮中呼唤真情,在迷惘的苦痛中虚拟现实,在无序的回味里吟诵自然……既而,怀着稽首的肃穆,怀着洗礼的庄严,怀着对阴柔的向往,怀着对挚情的依恋,思念那西部的奇伟浩瀚,思念那独属于荒野的纯净,思念那原始的真实,思念那你曾触摸过的鲜活的梦境。

永无宁静的心啊,如婴儿的眼睛,在那片超凡的泰然里,在那摇篮的煦暖里明亮着、闪烁着……

你或许会说,西部的天湖的确很美,可我更喜欢长江黄河,我赞美大海的瑰丽,我崇拜汪洋的宏伟。

我知道,在你心的屏幕上,一旦离开,天湖就正在远去,像退潮的浪花,苍茫在微濛濛的天际……

一片片鱼鳞状的沙滩裸露出来。

一块块赤褐色的废墟袒呈开来。

可是我要说,你还是忘不了天湖啊!

那天外世界的干净,那自然原始的真朴,那对生命本质的贴近,多么深孚,多么坦然;多么沉静,多么空灵;多么神秘,多么纯粹。

寻阅一次,就会成为生命链条上的一个链扣。

无须想起,不会忘记。

没有痛苦,不思喜悦;没有哀伤,不求幸福……所有的只是那亲爱之中的本真的渴望,所有的只是那深不可测的生命的悲壮和交响……

不知今晚是否有梦,如果有,一定是湖。

(选自《经典美文》)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天湖的特异,主要表现在她生存的环境只有自然叠积出的圣洁的山和仙灵的水上。

B.“永无宁静的心啊,如婴儿的眼睛……”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抒发了作者离开天湖后对天湖真挚而纯洁的依恋之情。

C.这篇散文以深邃凝重的意蕴、强烈的生命意识和丰富的精神内涵而独具魅力。

D.本文写出了天湖的独特之美,她美丽迷人的景色让人的心灵为之

震撼。

解析:

A 天湖的特异主要是她古朴、安谧、空灵、和谐等优美的意境。

5.文章用“不知今晚是否有梦,如果有,一定是湖”作为结尾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5分)

解析:

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思考。

结构上,考虑与上文(开头)有什么关系;内容上,看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是否是对主题的深化等。

答案:

①与文章开头部分“那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梦啊”遥相呼应,使结构更加严密完整。

②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天湖的深沉怀念,达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6.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天湖的美?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

解析:

对天湖的形、色的描写属于直接描写,将天湖比作“液态的翡翠”“天然的水墨”等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将天湖与都市作对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步骤是先明确表现手法,再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

①直接描写,绘形绘色,写出了天湖的清澈、静谧、古朴而神秘之美。

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将天湖比作“液态的翡翠”“天然的水墨”“默默无语的仙女”“皎洁、永远安宁的满月”等,形象生动地展现出天湖纯朴、柔静之美。

③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天湖的开阔、明净、静谧、安详与都市的拥挤、污染、烦杂、喧嚣对比,更鲜明地突出了天湖迷人的优美景色。

(每点2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光明网):

中国拥有3000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400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

但令人尴尬的是,这400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

明明是制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

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

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

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级。

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0.3-0.4毫米。

极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

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一场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行业的制高点上。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

面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

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

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质取胜”的新阵地。

材料二(央视新闻客户端):

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问题的缩影。

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同样任重道远。

中国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说:

“制笔行业现阶段与国外的差距,应该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

现在主要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这些都是有一定差距的。

整个中国的制造业都比较浮躁,而且现在这种形势更是如此。

来自一线的制笔企业负责人陆宪明说,一次去日本制笔企业参观的经历让他难以忘怀:

“在一个日本制笔企业,我看到在笔头的生产线上,一个女工,45岁左右,她从工位里面拿出笔头清洗好,推到边上检验台做记录,这么厚的本子,我一看这个本子她大半本记掉了,这样一本东西要从开始记到现在,没有五年十年是不会有这么厚的,说明他们的员工工作的那种专注仔细。

现在中国企业的员工流动性比较大,技术含量不够,积累不够,经验不够,这种差距,你就很难培养出那种专心细致的工匠来。

所谓工匠精神确实是需要一种耐心的、踏踏实实的精神,心无旁骛、专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好。

这是我们目前最差的地方。

材料三(新浪网):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

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

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

有专家分析认为,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

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

这也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

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还是要从理念入手,从人入手。

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

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应仅仅是掌握制造技术,而且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的匠人。

但是在人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才严重缺失。

显然,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基因入手。

企业首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越世俗商业利益的成就动机。

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的技能培养,畅通其职业发展通道、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报道了中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曾经面临的尴尬局面,同时指出这局面已改变,这些企业已能够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

B.材料二用日本制笔企业一个女工做记录的事例和中国员工的现状作对比,旨在表明中国企业的员工在工匠精神方面尚有欠缺。

C.材料三引用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类高质量钢材仍需进口的问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

D.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制造业正在快速发展,但我国要成为制造业强国还需解决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践行工匠精神。

解析:

A “这些企业”的说法不准确,文中并没有说“中国3000多家制笔企业”都具备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的能力。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4分)

A.材料一说我国制笔企业3000多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又用“小小”修饰笔尖,两相对比,突出了我国制笔业高度依赖进口球座体的尴尬。

B.在制笔协会理事长王淑琴看来,我国现阶段制笔行业与国外的差距,不在技术上,而是在心态上、在思维模式上,还在文化和环境上。

C.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精度和材料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

要求。

D.我国圆珠笔制造业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要科研人员能够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努力贯彻“工匠精神”,就一定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E.工匠精神内涵丰富,如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做到极致;专注仔细,耐心踏实,心无旁骛;责任心强,而且能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

解析:

AE B项,“不在……而是在”说法绝对,原文说“不完全是技术上的”;C项,偷换概念,“生产一个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原文为“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D项,“只要……就……”,说法绝对。

9.请结合三则材料,概括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并谈一谈发展对策。

(5分)

解析:

概括问题要从第二、三则材料中提取,分条作答,抓住核心词语,比如技术的问题,缺乏精神、表现浮躁,结构不合理,人才紧缺等。

谈对策要理解第三则材料,尤其概括李克强的发言。

答案:

问题:

①技术上有差距。

②缺乏工匠精神:

心态、思维模式、文化和环境上有差距,整个制造业比较浮躁。

③深层结构不合理:

创新力不足。

④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

(答三点既可,1点1分,共3分)

对策:

搞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而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①从人入手,重塑人力基因,注重人才培养;②从理念入手,企业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超越世俗的成就动机;③大力倡导“工匠精神”。

(答出两点即可,1点1分,共2分,言之成理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崇古,字学甫,蒲州人。

由郎中历知安庆、汝宁二府。

迁常镇兵备副使击倭夏港追歼之靖江从巡抚曹邦辅战浒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进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

四十三年,改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

崇古喜谭兵,具知诸边厄塞,身历行阵,修战守,纳降附,数出兵捣巢。

寇屡残他镇,宁夏独完。

隆庆初,加右副都御史。

吉囊子吉能据河套为西陲诸鄙长,南扰河、湟番族,环四镇皆寇。

其冬,进崇古兵部右侍郎,总督陕西、延、宁、甘肃军务。

崇古奏给四镇旗牌,抚臣得用军法督战,又指画地图,分授诸大将赵岢、雷龙等。

数有功。

吉能犯边,龙等出花马池、长城关与战,大败之。

吉囊弟俺答纳叛人赵全等,据古丰州地,东入蓟、昌,西掠忻、代。

四年正月,诏崇古总督宣、大、山西军务。

崇古禁边卒阑出,而纵其素通寇者深入为间。

又檄劳番、汉陷寇军民,率众降及自拔者,悉存抚之。

归者接踵。

其冬,把汉那吉来降。

把汉那吉者,俺答第三子铁背台吉子也。

崇古念因此制俺答,则赵全等可除也,留之大同,慰藉甚至。

俺答方掠西番,闻变急归,索把汉甚急,使使调之。

崇古令把汉绯袍金带见使者。

俺答大喜,屏人语曰:

“我不为乱,乱由全等。

天子幸封我为王,永长北方,诸部孰敢为患。

即不幸死,我孙当袭封,彼受朝廷厚恩,岂敢负耶?

”遂遣使,并请互市。

崇古以闻,帝悉报可。

俺答遂缚全等十余人以献,崇古亦遣使送把汉归。

崇古广召商贩,听令贸易。

布帛、菽粟、皮革远自江淮、湖广辐辏塞下。

崇古仍岁诣弘赐堡宣谕威德,诸部罗拜,无敢哗者,自是边境休息。

东起延、永,西抵嘉峪七镇,数千里军民乐业,不用兵革,岁省费什七。

诏进太子太保。

十五年,三封告成。

又二年卒。

赠太保,谥襄毅。

(节选自《明史•王崇古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迁常镇兵备副使/击倭夏港/追歼之/靖江从巡抚曹邦辅战浒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进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

B.迁常镇兵备副使/击倭夏港/追歼之靖江/从巡抚曹邦辅战浒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进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

C.迁常镇兵备副使/击倭夏港/追歼之/靖江从巡抚曹邦辅战浒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进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

D.迁常镇兵备副使/击倭夏港/追歼之靖江/从巡抚曹邦辅战浒墅/已/偕俞大猷追倭出海/累进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

解析:

D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郎中,战国始置,后从隋唐到清朝,朝廷各部都设立郎中一职,分掌各司事务,位于尚书、侍郎之下。

B.旗牌,指写有“令”字的旗和牌,是朝廷颁给封疆大吏或钦差大臣准许其代替王命、便宜行事的凭据。

C.袭封,与“荫”相同,均指封建时期子孙承袭上辈的封爵,都是一种封建皇帝封赏大臣子女的制度。

D.互市是指中国历史上中央王朝与外国或异族之间的贸易,汉朝时期出现最早的互市,有名的如明朝的“茶马互市”等。

解析:

C “荫”是指封建时期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入仕权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崇古通晓军事,保护一方平安。

他任宁夏巡抚时,熟悉各边关的险要关隘,组织抵抗防守,收纳投降归附盗寇,屡次出兵直捣敌巢,使敌寇不敢残害宁夏。

B.王崇古善于用人,具有战略意识。

他统辖陕西等四地区军务时,划出防区,分别授权给赵岢、雷龙等大将,这些大将各自独立作战,灵活

机动。

C.王崇古巧抓时机,促使事况转变。

当把汉那吉来降,他认识到这是处理蒙汉关系的契机,厚待把汗,让其穿绯袍束金带,趁机安抚俺答,铲除了叛徒赵全等人。

D.王崇古重视贸易,稳定发展边境。

他广招商贩,听任贸易,数千里边地不动兵兴武,每年节省了很多费用,出现了数千里军民安居乐业的现象。

解析:

B “各自独立作战”错,原文意为,王崇古上奏请求给四镇发放旗牌,使抚臣能够按军法督察战事。

并没有“各自独立作战”之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又檄劳番、汉陷寇军民,率众降及自拔者,悉存抚之。

(5分)

译文:

 

(2)崇古仍岁诣弘赐堡宣谕威德,诸部罗拜,无敢哗者,自是边境休息。

(5分)

译文:

 

答案:

(1)他又发檄文慰抚少数民族和汉族中陷落敌手的军民,率众来降以及自己逃回的人,全部进行安抚。

(“檄”“劳”“自拔”“存抚”各1分,大意1分)

(2)王崇古仍旧每年到弘赐堡宣告皇帝的威仪圣德,各部族环绕着下拜,没有敢大声说话的人,从此边境安宁。

(“岁”“诣”“罗拜”“休息”各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王崇古,字学甫,蒲州人。

由郎中历任安庆、汝宁二府知府。

调任常镇兵备副使,在夏港攻击倭寇,在靖江追上并歼灭了他们。

跟随巡抚曹邦辅在浒墅作战。

不久,与俞大猷一起追倭寇出海。

他积功升任陕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

嘉靖四十三年,他改任右佥都御史,任宁夏巡抚。

王崇古喜欢谈论军事,完全知晓各边关的险要关隘,亲身参加部队作战,修治进攻和防御设施,接受投降和归附的人,多次出兵直捣敌人的巢穴。

敌寇屡屡残害其他的边镇,唯独宁夏完好。

隆庆初年,他被加封为右副都御史。

吉囊的儿子吉能占据河套做了西部边疆各部落的首领,向南骚扰河、湟番族,周围四镇都遭侵犯。

这年冬天,王崇古升任兵部右侍郎,统辖陕西、延、宁、甘肃地区的军务。

王崇古上奏请求给四镇发放旗牌,使抚臣能够按军法督察战事,他还根据地图画出防区,分别交给大将赵岢、雷龙等。

他屡次立功,吉能侵犯边关,雷龙等人从花马池、长城关出兵与他们作战,大败他们。

吉囊的弟弟俺答收留了叛贼赵全等人,占据古丰州地方,向东攻八蓟、昌地区,向西劫掠忻、代地区。

隆庆四年正月,诏令王崇古总督宣、大、山西地区的军务。

王崇古禁止边防兵卒擅自出境,却放出一向通敌的人深入敌营充当间谍。

他又发檄文慰抚少数民族和汉族中陷落敌手的军民,率众来降以及自己逃回的人,全部进行安抚。

回来的人接连不断。

这年冬天,把汉那吉来投降。

把汉那吉是俺答第三个儿子铁背台吉的儿子。

王崇古考虑可以趁此制服俺答,铲除赵全等人,便将把汉等人留在大同,慰问安抚备至。

俺答当时正在抢掠西部少数民族,听到事变急忙回师,急切地索要把汉,派使者刺探。

王崇古让把汉穿绯袍束金带接见使者。

俺答很高兴,屏退随从对他讲:

“我不作乱,祸乱是赵全等人所为。

希望天子分封我为王,永远为北方首领,各部落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