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部编版《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导学案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00255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5.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部编版《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导学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部编版《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导学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部编版《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导学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部编版《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导学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部编版《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导学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部编版《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导学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部编版《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导学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部编版《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导学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部编版《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导学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部编版《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导学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部编版《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导学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部编版《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导学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部编版《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导学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部编版《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导学案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部编版《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导学案1.docx

《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部编版《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导学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部编版《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导学案1.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部编版《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导学案1.docx

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部编版《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导学案1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导学案

本单元课标

22.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建立

⑴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

⑵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⑶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要点

学纲

学习重点

一、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一)▲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1.原因:

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⑵世界领土基本被瓜分完毕,⑶大国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2.表现:

欧洲列强之间的基本矛盾(参见表1);

3.结果:

欧洲形成两大敌对军事集团。

(二)△同盟国与协约国的对抗,世界局势紧张(一战爆发的主要原因)

同盟国和协约国:

1.成立目的;2.成员国及核心;3.对抗表现。

(三)萨拉热窝事件(一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或导火线)

1.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2.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大战的爆发及性质

(二)▲大战的进程:

欧洲战场战局的演变(参见表2)

1.主要战线与交战双方;

2.各个阶段各条战线的主要战役(或重大事件)及战局演变;

3.日本对德宣战和侵略中国。

(三)▲大战的影响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1.标志:

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及其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

2.特点(⑴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新秩序,⑵一定程度上承认了民族自决,⑶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受到不公正待遇);

3.影响:

(⑴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⑵同时,也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

(二)△国际联盟

1.地位;2.成立宗旨和形成决议的原则;3.实质;4.认识评价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背景——帝国主义与世界大战的酝酿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世界的争斗,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导致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争斗的原因是:

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⑵它们竞相奉行帝国主义政策→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亚洲诸国很快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非洲几乎被瓜分殆尽;⑶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大国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二)欧洲列强之间的基本矛盾(表1)

基本矛盾

形成与表现

实质

地位或影响

英德矛盾

⑴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⑵后起而强大的德国把英国视为“日益衰落的国家”,开始寻求在欧洲乃至在世界的领导地位

争夺欧洲和世界霸权

帝国主义之间最主要的矛盾

法德矛盾

⑴普法战争后,因阿尔萨斯—洛林等领土争端积怨已久;

⑵对北非殖民地的争夺剑拔弩张

争夺欧洲大陆霸权和北非殖民地

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

德俄矛盾

因不断的贸易摩擦而关系恶化

俄奥矛盾

矛盾集中在巴尔干半岛

争夺巴尔干地区

巴尔干成为欧洲“火药桶”

(三)20世纪初,欧洲形成两大敌对的军事集团:

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组成“同盟国”,英国、法国、俄国组成“协约国”。

它们之间争斗不断,导致国际局势日益紧张。

1914年6月28日,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1914年夏,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这场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帝国主义之战。

(二)大战进程(表2)

主要战线

第一阶段

(1914年)

第二阶段

(1915—1916年)

第三阶段

(1917—1918年)

西线

(英法军队↔德军)

⑴德军进攻法国;

⑵9月,双方在马恩河激战,德军失败

⑴1916年,在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中,双方均伤亡惨重,两大战役分别被称为“绞肉机”和“地狱”;

⑵1916年,英德在日德兰海战中,德国未能突破英国的海上封锁

⑴1917年,美国和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⑵1918年11月11日德、奥(匈)投降

东线

(德奥联军↔俄军)

德奥军队在东线和南线取胜

俄国在十月革命后,于1918年退出战争

南线(奥军↔

俄军、塞军)

战局演变

(总体态势)

德军失败,标志其“速决战”破产

战争处于胶着状态,德奥未能摆脱东西两线作战的困境

同盟国走向失败

(三)大战的影响

1.(促进民族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2.(开始改变国际格局)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3.(改变人们观念)这场空前惨烈的战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三、一战后的国际秩序

1.“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在1919年和1921—1922年分别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与会各国缔结了以《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

但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的新秩序,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

2.1914年,对德国宣战的日本占领了德国在中国山东半岛的租借地,第二年便向中国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企图灭亡中国;1917年,中国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而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战后召开的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中国虽然收回山东主权,但日本仍保留了诸多特权,而且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3.1920年1月国际联盟成立,这是第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世界性国际组织,成立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和实现世界和平与安全。

但是,国联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使其在制裁侵略、保卫世界和平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实际成为英、法维护自己既得利益、操纵国际事务的工具(1946年4月,国际联盟正式宣布解散)。

4.思考点: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怎样体现了帝国主义强权政治的特征?

提示:

①将世界战争的责任推给德国及其盟国;②对战败国过度惩处和掠夺;③无视弱小民族利益;④英法操纵国际联盟。

一、帝国主义列强的争斗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材料一:

1870年,英、美、德、法四国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分别为31.8%、23%、13.2%、10%;1913年,四国所占的比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分别为14%、38%、16%、6%,美国由原来的第二位升至第一位;德国由原来的第三位升至第二位,英国则由原来的第一位降至第三位。

从1891—1900年,英、美、德、法四国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6%、3.5%、4.8%、2.6%;1901—1914年,分别为1.4%、4.8%、5.8%、3.3%,美、德、法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都比英国要快。

……在对外贸易方面,1870年英、美、德、法四国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2%、8%、13%、10%;1913年分别为15%、11%、13%、8%,英国虽仍保持第一位,但已被德国紧紧赶上。

英、德两国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英国虽然能在其殖民地保持优势,但在拉丁美洲、中东和远东却输给了德国商人。

材料二:

20世纪初,世界已被瓜分完毕。

英国占有的殖民地最多,面积是俄国的2倍、法国的3倍,德国的11倍。

德国经济迅速增长,它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

材料三:

19世纪末德国外交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

抛弃了“大陆政策”,开始推行“世界政策”。

威廉二世宣布,德国在“古老欧洲的狭窄边界以外有很多任务要完成”。

极力鼓吹对外扩张的外交大臣伯恩哈特·冯·皮洛夫在1897年12月的一次演说中声称:

“德国过去曾有那样的时期,把土地让给一个邻国,把海上让给另一个邻国,而自己只剩下纯粹在理论上主宰着天空,可是这种时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我们也要为自己要求在日光下的地盘。

”海军大臣阿尔弗雷德·冯·梯尔比茨坚持认为,德国的工业化和海外征服“就象自然法则那样不可抗拒”。

——材料一至三均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材料四:

如今,大多数历史学家已能分清曾在数十年里一直起作用的背景原因和在1914年6月28日弗兰兹·斐迪南大公被刺后的紧张的数星期中开始起作用的直接原因。

最重要的背景因素有四个:

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争夺、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和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愿望。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各学习小组根据上述材料,自行拟定探究角度,设置问题,并给出参考答案。

(14分)

[示例]

第一组: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4分)

答案略,可根据“学纲”提示自行整理。

第二组: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最主要的矛盾。

并分析这一矛盾形成的原因及对国际局势发展的影响。

(14分)

⑴主要矛盾:

英德争夺殖民地和霸权的矛盾。

(4分)

⑵形成原因:

①英德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英德经济实力与殖民地占有之间不对称;②20世纪初,世界被瓜分完毕;③英德在海外市场的竞争激烈;④德国对外政策变化。

(每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即可)

⑶影响:

随着英德矛盾尖锐,英德寻求同盟者,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国际局势紧张,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4分)

第三组:

分材料设计

⑴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美德法四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变化的特征。

(4分)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在工业生产、工业生产增长率和对外贸易方面,美国和德国迅速赶上和超过了英国和法国。

(言之有理即可)

⑵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19世纪晚期至20世纪初帝国主义发展的特征。

(4分)

特征:

帝国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英德对海外市场和殖民地的竞争激烈。

(4分)

⑶阅读材料三,19世纪末德国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8分)

政策:

从“大陆政策”转变到“世界政策”(要求重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2分)

原因:

①帝国主义各国(特别是英德)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②世界领土被基本瓜分完毕;③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垄断组织出现;④英德在海外市场的竞争激烈。

(每点2分,任答3点言之有理即可)

⑷阅读材料四,根据材料一至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一战”爆发的背景。

(8分)

背景:

①“经济上的竞争”,如英德两国经济实力对比的变化,及其对海外市场的激烈争夺;②“殖民地的争夺”,③“相冲突的联盟体系”,如协约国和同盟国之间竞相扩军备战,制订战争计划,制造政治危机和局部军事冲突,造成国际局势紧张;④“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把俄、奥匈对巴尔干地区的染指,引起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导致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

二、战后国际秩序的重建

材料一:

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提出《世界和平纲领》,即“十四点”原则,其要点为:

Ⅰ.公开的和平条约,必须公开缔结……

Ⅱ.领海以外,无论平时或战时,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

Ⅲ.……尽可能地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

Ⅳ.……各国军备必须裁减至符合维持国内安全的最低限度……

Ⅴ.对所有关于殖民地的要求作出……调整。

……

XIV.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

⑴根据材料一,概括威尔逊“十四点”原则的基本主张。

(4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的背景及动机。

(6分)

基本主张:

公开外交、航行自由、自由贸易、裁减军备、民族自决和建立国际联盟。

(每点1分共4分,言之有理即可)

背景: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②防止大战重演、重建战后秩序成为关注的焦点;③美国实力的增长;④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等。

(每点2分,任答2点言之有理即可)

动机:

凭借日益增强的实力,扩大美国的国际影响力,建立美国领导的国联,并进而称霸世界。

(2分)

材料二:

1919年1月,战胜国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和会,处理一战的遗留问题,德国等战败国未被允许参会。

5月,《凡尔赛和约》草案传到德国后,全国上下群情激奋,柏林等地举行了抗议示威;艾伯特总统、谢德曼总理等人,都以激烈的词句抨击和约。

但是,鉴于战败国的处境,德国还是同意接受大部分条款,同时提出加入国际联盟、公正调查战争责任及修改和约等要求。

战胜国出于私利,拒绝德国的所有要求,还限其在5天内必须做出答复,否则将诉诸武力。

6月,德国政府最终被迫签署和约。

签约后,德国许多报纸都在第一版加上了表示哀悼的黑色镶边,并号召准备复仇。

——摘编自郑寅达《德国史》

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德国针对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的诉求。

(6分)

诉求:

①要求参加和会,参与和约的制定;②拒绝承认全部战争责任;③要求修改和约(减轻对德国的处罚);④加入国际联盟,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每点2分,任答3点言之有理即可)

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影响。

(4分)

影响:

①举国上下一致反对,复仇情绪蔓延;②加深与战胜国的矛盾;③为法西斯(希特勒)上台和二战爆发埋下伏笔。

(每点2分,任答2点言之有理即可)

材料三:

(一战后)协约国同德国及其盟国签订的一系列和约,构成了重建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

……该主要议题之一是“远东及太平洋问题”,其核心是中国问题。

……与会国签订了一个关于中国问题的公约,这个公约签订后,美国国务卿体斯掩不住得意之色,说:

“对华‘门户开放’终于实现了。

——《世界通史》

⑷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给中国造成的影响。

(6分)

影响:

①《凡尔赛和约》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损害了中国利益,引发了中国的五四爱国运动,最终中国代表没有在和约上签字;(3分)②《九国公约》中,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使中国处于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局面。

(3分)

材料四:

列宁指出,“靠凡尔赛和约来维系的整个国际体系、国际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

——列宁《在莫斯科省的县、乡、村执行委员会主席会议上的讲话》

丘吉尔曾把凡尔赛体系称为“胜利者的蠢事”。

——丘吉尔著,吴万沈译《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⑸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材料四中这些评论正确吗?

为什么?

(6分)

列宁和丘吉尔的分析正确。

(1分)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战胜国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的新秩序,为新的国际冲突埋下祸根。

首先,它没有解决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反而激起战败国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愤怒和复仇情绪;其次,它无视弱小国家利益,势必引起被压迫民族的反抗。

(5分)

『认知结构』

『质疑与反思启示与认识』

由学生在学习后,进一步提出质疑与反思,或总结学习启示与认识。

『限时训练』总分30分,限时15分钟。

一、选择题:

在下列各小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每小题2分,共16分。

1.表3是《各强国工业生产排名变化表》(根据《大国的兴衰》改编而成),该表反映了(C)

1860年

1870年

1890年

1900年

英国

1

1

2

3

法国

2

3

4

4

德国

4

4

3

2

美国

3

2

1

1

A.工业排名取决于工业革命开展的次序  B.第二次工业革命使欧洲强国走向衰弱

C.工业革命中帝国主义各国发展不平衡  D.美国在两次工业革命中居于主导地位

2.某双边军事协定规定:

“如果德国或意大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法国,俄国应使用它所有的军队进攻德国。

如果德国或奥地利在德国支持下进攻俄国,法国应用它的所有的军队和德国作战。

”材料表明(D)

A.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正式形成     B.法德矛盾是帝国主义主要矛盾

C.法俄结成协约国具有正义性     D.法俄针对德奥同盟结成协约国

3.“……一个半疯癫的18岁肺病患者,醉心于狂热民族主义剧毒的普林西普……砰砰几枪,声震全球。

”这个“声震全球”的事件是指(A)

A.萨拉热窝事件B.巴尔干战争C.俄国十月革命D.“施里芬计划”

4.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等原材料缺乏的国家大力发展化学合成技术,从而推动了化工技术的发展。

这从根本上说明了(C)

A.战争是新技术发明的催化剂      B.发展化工技术利于实现持续发展

C.社会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动力      D.科技进步是进行战争的重要条件

5.在历史课上,有位同学提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走向失败是必然的”的观点。

他的依据应该是(A)

①德奥同盟在经济上处于了劣势    ②同盟国在军事战略上存在失误

③大战中对德宣战国家不断增加    ④同盟国殖民地少资源相对短缺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集团,对德宣战;1918年3月苏俄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这两件大事(D)

A.表明协约国阵营分化         B.表明德国是大战主导国

C.促成国际联盟的成立         D.使美国、俄国走向崛起

7.一战结束后,战胜国召开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缔结了《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等国际条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这一体系(C)

①承认南斯拉夫等部分国家的独立    ②使中国完全收回了山东主权

③是以强权政治原则建立的新秩序    ④奠定了战后长期和平的基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①④

8.《国际联盟盟约》规定:

联盟会员国如有不顾本约……规定而从事战争者,则据此事实,应视为对于联盟所有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

其他会员国应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上之关系……”。

这一规定体现的原则是(B)

A.“民族自决”  B.“集体安全”  C.“全体一致”  D.“大国一致”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4分)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交通、财政高级官员,人称“梁二总统”的梁士诒就敏锐地察觉到,这场世界大战是中国改变弱势地位,摆脱受世界强国联合宰割的大好机会,并正确认识到协约国一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优势,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

袁世凯原准备派兵参加欧战,但日本听到风声后担心中国参战将使战后中国国际地位增强不利日本在华利益,先是外交上极力阻止,不果后竟然使用武力威胁。

在日本的蛮横威胁下,梁士诒不得不想出用“劳工参战”的新方法。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共有来自包括山东、河北、河南、湖北、江苏、浙江和福建等省14万中国人作为劳工被派往欧洲去做战争勤务。

这些“华工兵团”在战争前线挖战壕、修工事,每天报酬仅仅5法郎,并先后有2万多人被德国的炮火炸死在战场上。

协约国联军总司令法国元帅福煦称赞华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

他们在现代炮火下,可以忍受任何艰难,保质保量地完成各种任务。

”美国出版的《中国学生半月刊》则写道:

“一战赴法华工乃中国派往世界的信使,他们回国后将成为传播欧洲文明最有利和最有效的桥梁。

”同时,他们也把中国的太极拳传到了欧洲。

也有人这样评价这些华工:

“中国的地位不是外交家在辞令中争来,而是被外国人践踏的华工用血肉之躯争来的。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分析梁士诒力主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参战的理由。

中国参战为何采用“劳工参战”的方式?

(6分)

理由:

中国可借此改变弱国地位;协约国一方在人力物力上的巨大优势。

(4分)

原因:

日本竭力反对中国直接派兵参战。

(2分)

⑵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华工兵团”的特点和作用。

(8分)

特点:

①全国性和人数多;②主要从事战争勤务工作;③报酬低;④死亡率高;⑤吃苦耐劳,不怕牺牲。

(任答2点4分)

作用:

①成为中欧之间文明传播的使节;②为协约国赢得战争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③为中国赢得战胜国的地位并为后来收回一些国家主权提供了条件。

(任答2点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