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战争中国策.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02539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战争中国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货币战争中国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货币战争中国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货币战争中国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货币战争中国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货币战争中国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货币战争中国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货币战争中国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货币战争中国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货币战争中国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货币战争中国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货币战争中国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货币战争中国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货币战争中国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货币战争中国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货币战争中国策.docx

《货币战争中国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战争中国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货币战争中国策.docx

货币战争中国策

货币战争——中国策

9

|

腾讯空间

人人网

开心网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搜狐空间

推荐给朋友

举报

中国策-提气刺激的分析相对透彻的!

来自网络,分析相对透彻,比抛出一个结论,不做任何分析的强的:

月光光1983:

深圳一个资深人士的比喻比较恰当,他说,现在世界经济已经到达一个转弯道,在这个弯道前面,有的车减速了,有的车飞出去了,而中国这部车需要寻找最合适的路线和速度过弯,待弯道之后便可甩开其他对手绝尘而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锻炼自己积累实力,等待新一轮的经济升势,然后抓住机会,顺势而为。

联合早报:

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指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将产业(主要是制造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次发达国家或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带动移入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产业转移出现过三波大的高潮:

第一波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将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向日本、西德等国转移,美国自己则集中力量发展半导体、通讯、电子计算机等新兴技术密集型产业。

第二波是20世纪60至80年代,日本、西德等国将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如亚洲“四小龙”等),他们自己则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家用电器、汽车等附加价值较高的技术密集型产业。

第三波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将自身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向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他们自己则重点发展自身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在第三次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中国因奉行改革开放的国策而使自己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最大受益者。

反过来,中国因国际产业转移而带来的高速经济发展和强大国力又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推动力量。

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统计,作为吸纳国际产业转移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利用外资连续10多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

目前,国际产业转移还有很大空间,特别是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转移方兴未艾,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预计到2010年,全球外包市场将达20万亿美元,是1993年的四倍,是当前跨国公司产值的五倍。

1货币战争2008年10月11日

宋鸿兵先生的货币战争我只看过不到100字,有人对此书不以为然。

胡祖六先生更是写出了《子虚乌有的货币战争》,但是此文并没有对宋先生的观点进行深入的反驳。

虽然胡先生的官方身份是高盛董事总经理,但是我理解此文是为官方辟谣。

宋鸿兵先生对此次金融危机的解释,有些人很不屑,一些交易员甚至说宋鸿兵是大忽悠。

我不以为然,我认为宋先生的解释有理有据,并且有数据支持,非常可信,只是有些话他不能说罢了。

前面有人说我“假以时日,可以写出一本货币战争来”,那我今天就满足朋友的愿望。

本文是面向大众的,所以写的很通俗,而这也有可能成为它消亡的原因。

宋先生的货币战争是从国家货币安全,如何自保的角度展开的。

下面我将从另外一个视角解读货币战争,写的比较大,希望大家能够过瘾。

文中观点全部来源于对公开信息的分析,如果敏感,请版主和谐。

解读正在发生的金融危机里的货币战争之澳洲战役

  货币战争是如何实施的

  众所周知,美元是世界货币。

一个国家(包括他的国民和企业)要到另外一个国家消费或投资,要花掉自己的外汇储备。

所以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欧元地区)的富有程度要看他有多少美元在手里(这是现金),而其国内的所有一切不过是资产罢了。

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十分开放,对外国资本的流入不受限制,那么这个国家就有被潜在攻击的可能。

外国资本以美元购买该国货币后进入该国,对该国经济大唱赞歌。

进入该国股市,甚至于楼市(楼市的流动性没有保证,所以更多的是股市),该国股市节节攀升,汇率升高,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然后这些资本开始造势唱衰该国经济,或者几方配合人为制造该国经济发展的阻力,该国的股市和汇率开始下降。

当该国经济被唱衰的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时机到了,这些资本会突然撤离。

于是该国股市暴跌,汇率自由落体式下降。

央行手里唯一的武器就是外汇储备,可以在汇市接盘,可是此时市场中蔓延着恐慌,能否接住要看国家外储的多少。

一旦走到了这一步,即使接住,也要损失大量外汇储备。

由于国内投资资本一下子都到了央行手中,央行就要采取被迫降息等措施把货币重新流通到经济体中。

而一些外汇期货等工具的利用会使这些强盗资本更加如虎添翼。

到这里,大家都看出来了,美元是一个很危险的武器。

小国在巨额美元资本面前是无力对抗的。

1997年的金融危机,很好的诠释了美元的威力。

也就是在那次危机中,中国意识到了美元的威力,外汇管制和外汇储备的重要性。

而接下来欧元的出现,根本原因就是为了对成员国进行保护,避免被大资本掠夺从而确保经济安全,官方的理由都是用来掩藏真实目的的。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美元,于是他的能量是很大的,因为他可以去别的国家搞一场货币战争来搜刮财富。

资本的持有人当然不能是美国政府,那样会对美国形象大损,造成道义大失分。

这些资本就是一些华尔街的大亨们,通过种种资本转移方式,暗中进行这种勾当。

而亚洲地区成为最危险的货币战争场所,因为放眼世界,非洲没有东西可剪,欧洲有欧元保护,最容易被剪羊毛的就是亚洲,美洲是美国后花园,而且并不富庶,这也就是为什么亚洲外储这么多的原因。

东南亚小国也在拼命增加外储,一个个提心吊胆,小心谨慎,绝大多数已经成为了美国的马前卒。

(当然也有美国军事,外交上的原因)

  中国的外汇储备

  中国自从1997年之后,认识到了经济安全的重要性。

于是巩固了外汇管制,并且尽量扩大出口来增加美元储备。

直到有一天中国人发现我们的外汇储备已经大到可以用来做武器了。

发现这个问题的还有美国人。

于是他们拼命喊人民币升值,就是为了控制贸易顺差,控制中国外汇储备的膨胀。

于是中国必须要把顺差中的很大一部分拿来购买美国国债,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日本身上。

即使这样,中国的外汇储备还是一再攀升,已经接近2万亿了(我认为热钱不会很多,并且已经被困住了),不算国债的部分也有1万4千亿左右。

这个数字是澳大利亚去年GDP的1.8倍,按照现在的汇率看是2.2倍。

如果真拿来搞货币战争,亚洲任何一个小国都无法阻挡。

于是美国要求中国的外汇储备要透明,做什么了要让大家直到,这也符合其他小国的利益。

  暗度陈仓

  2005年7月开始,中国开始了货币一篮子计划。

也就是说根据投资和贸易的权重而分散外汇储备到其他货币身上。

很难知道布局是不是从当时就开始了,但是他使中国潜入其他国家货币市场成为可能,而中国外储的资产负债表成为了所有国家一定要盯住的东西。

于是中投出现了,2007年9月中投正式成立2000亿美元资本,这个数字是足可以消灭任何一个小国的,所以中国需要保证中投投资的透明度,每笔投资都要说清楚,中国也一再宣称中投的投资是纯商业目的的。

从去年开始,中投开始了大规模投资,大家发现中投的投资是以美国财团为主要目标的,如黑石和摩根斯坦利,而且账面上亏了很多钱,也因此为大家诟病。

可是为什么中投只投资财团和金融机构呢?

呵呵,下面再说。

中国外管局在欧洲小规模的购买了一些公司的股票,基本少于3%,用外管局的话是财务投资。

而英国却为此非常担忧,说外管局的投资不透明,原因就是怕在即将到来的金融危机中被抽底。

而外管局在不久前突然入主罗斯柴尔德银行(Rothschild)和罗斯柴尔德银行入主中海基金,青岛商行的交换让人感到深思,我相信中国出去的是美元,而罗斯柴尔德进来的不过是中国一篮子货币中的某一个罢了。

暗度陈仓,中国的外储成功转移,而且有该机构在中国的投资做担保,简直天衣无缝。

而黑石和中国互相投资,中信和贝尔斯登没能完成的换股也是结成联盟获得互相信任的方法。

现在也就不难理解之前对黑石和摩根投资的意义了。

我相信,中国的“投资”不止于此,而黑石的投资是一张门票,进入世界资本大家庭的门票,而如果你成了庄家之一,那么你永远是获利的,而在金融危机中庄家获得的利益会远远超出财务收益,而这种不可告人的利益在乱世中却足以改变世界的格局。

澳洲战役存在的前提

  中国参与澳洲战役甚至于坐庄最大的动机源于中澳两国之间的利益冲突。

中国从去年开始超过日本成为澳洲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中国主要进口澳洲的资源。

商品价格最近几年扶摇直上。

必和必拓和力拓更是势大欺人,力拓今年的年度议价中居然提高了铁矿石价格达到85%以上,弄得淡马锡也蠢蠢欲动,高声大喊加价。

因为对资源需求旺盛,生产又很集中,中国企业完全没有议价能力。

而中国未来的发展,资源成为非常大的瓶颈,澳大利亚这个合作伙伴突然摇身一变成为中国必须啃下的一块骨头。

澳币在本周一当天暴跌700点,周三崩盘至0。

63,RBA三天就失守了0.65。

而之前0.70被认为是底线。

在周三澳币晚崩盘之后神秘力量接盘,更证明了澳币的暴跌已经远远超越了其对金融危机应有的调整,几乎可以肯定有庄家在后面坐庄,而且是几个庄家联手,远远大于索罗斯对冲基金的实力。

相信周一金融危机开始之前,具体的布局入场已经完成。

在今年6-7月,澳币开始增长,其实聪明人早已知道达到定点的商品价格是不可持续的,而澳币这样的高位是不理智的。

而这些聪明人中,中国这个在上海战役中获胜而且每三个月就要和美国经济对话一次的国家比谁都清楚世界危机重重,金融危机将至。

而澳洲的情绪却十分乐观,好像商品价格可以永远持续,澳洲的电台更是大喊我们现在拥有了史无前例的财富。

澳币在7月份达到顶峰,对美元0.98,几乎成了1:

1,股票也是节节攀高。

而之后坏消息开始一点点的积累,商品价格也逐渐下跌。

中国突然开始集体唱衰内需,对澳洲资源的进口开始减少,青岛集煤港出现了大量的堆积,这些消息迅速传到了澳洲人的耳朵里,包括所有的投资人。

而澳币逐步下跌到0.80左右,而这时基本所有人都认为这是符合商品价格变化的,并没有引起恐慌,只是认为经济预期下调而已。

美国的救市计划通过,所有的预期都是金融危机即将来临,各国即将买单,好似世界末日已经来临。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到了离场的时候了。

周一开盘,澳币从0.77**暴跌到0.7000,国民财富瞬间贬值10%,而澳洲储备银行RBA此时入场坚守0.74,很快退守0.72,周一过去。

而每一个交易员应该都清楚,那几乎暴了的交易量以为着什么。

澳洲交易员接受采访,认为0.70是底线,事实证明他根本不清楚这次面临的敌人有多强大,根本不能以常理而定。

果然周二,澳币跌至0.68。

澳洲媒体更是头版报道吉布森山铁矿被中国企业叫停交货。

(吉布森山首钢下属公司有参股,今年早些时候提出增加股权,被澳洲监管部门叫停)周三跌至0.65,晚上更是崩盘至0.64直到神秘力量0.66点进入托盘,而周四澳币收于0.70左右,澳洲股票当天居然一反之前颓势,稳中见升。

而陆克文也出来发表阶段性总结式讲话,聪明的评论员已经在媒体首页说出了“有现金的企业到了收获的时候了”。

而我也认为,最坏的已经过去,有人接盘了并且完成了幕后交易。

无奈可能是庄家胃口太大,或者可能对陆克文未能完全履行条件不满,又或是最终讨价还价的结果是更低的澳币价格。

周四晚上澳币开始下跌,周末收于0.6559。

到现在我们无法确定澳洲战役是否结束,庄家到底开出了什么条件让陆克文在周四发言时认为他做了非常“艰难的决定”。

而他又做了什么“决定性的行动”呢?

这些都会被历史淹没,永远不会有切实的证据来证明谁是这个最大的庄家。

而我们确定的是,澳洲报纸开始逐渐加入了对中国的正面报道,世纪报甚至大喊救星在中国,新的中澳整合时代将不可避免的到来。

中国在未来的利益获得将验证本文的猜测。

令人深思的是,周五,中国宣布将批准新的QFII入场,这些QFII是不是那些货币战争中的战士和战利品呢?

我只相信这个世界没有巧合,大家可以注意QFII的名字和来头是否和中国之前的“朋友”们有关。

该庄家在这场较量中获得闪电战的胜利,可见实力雄厚,早有准备。

而如果这个庄家是中国的话,那么以前澳洲在中国商战中所获得的所有利益将连本带利全部吐出。

未来更会躲在中国这把打伞之下。

--------------------------------------------------------

2次贷危机:

崩溃抑或阴谋?

俞飞龙

  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正在大洋彼岸如火如荼上演,崩溃的面正逐渐扩大,这一带有突然性的金融地震,究竟是什么原因引发的?

会殃及哪些鱼池?

可以说全世界都在关注。

几天前,几个朋友逼我就此写篇的东西,熬不过面子,写几笔,不过得先申明,就当我喝多了,因为本文没有交易模型,也没有交易数据,更没有内幕。

只是种纯粹的推理。

先讲几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上世纪80年代,国内外贸界曾发生过一件引起国内媒介震动的事:

一家纺织厂与一个美国老客户,在交易多次后,美国老客户突然向该纺织厂订购了一批数额巨大的产品,但开的不是支票,而是半年期信用证,纺织厂在犹豫了一阵后,实在舍不得放弃这笔大买卖,于是向客户发了货,但收款的时候,发现问题了:

美国客户在以极低的价格迅速处理了这批货后,就向当地法院申请了破产,随后回乡下养老去了。

国内的货款,自然也打了水漂,再无从追索,这笔交易,立即使这家企业陷入了困境。

这个曾在国内轰动一时的事件,其实揭示了西方“市场信托”的本质,它完全不像一些学者描述的那样,市场是由“最终责任人”构成并操纵,而是,因为“有限责任”和“破产”这两个规则的存在,导致其信托责任缺乏最终依托,在一方真要追索责任的时候,往往无法让这个“最终责任人”负责,且这一局面为法律所保护。

第二个故事是“布雷顿森林体系”,这是战后建立的全球货币结算体系,它要求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相关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

但是,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开始拒绝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将美元定义为与“国家实力”挂钩,“布雷顿森林体系”随即崩溃。

它意味着,美元不再是一种传统意义的货币,而是一种新的概念性质的货币了——它所对应的不再是等量的黄金或其他实物,而只是一个概念,而且,因为美国的体制因素,这个概念货币甚至不具有绝对的偿还能力。

但另一方面,世界上绝大多数经济往来依然在以它——几乎可以被称为流氓货币的美元——来作结算。

第三个故事是新古典经济学,它要求社会给予市场以充分的自由,认为市场有足够的理性进行自我调节完成自我实现。

这也是最近10多年美国市场、尤其是美国金融市场的一个缩写。

这三个带有指向本质意味的故事,其实有着内在关联,说的是美国市场的三个特征,它们也或许可以让我们看到另一个面孔的“美国市场”——虽然这个市场规则齐全,产权明晰,甚至也不缺有效的监督,但它实质却是一个没有“最终责任人”的市场,一个可以按自己的逻辑无限膨胀的市场。

且支撑这个市场的核心:

货币,与它巨大的发行额比较,已经完全概念化了。

从一个极端意义而言,中国欠债后,若货币不够,还可以出卖资产,也就是说,人民币是一个能找到最终责任人的币种(世界仅有少量币种具有这样的无限责任性质),但由于美国是私有制,政府与其国内各种资产之间没有债务连带关系,也就是说,这美元的背后,几乎没有对应任何实物资产(美国政府的有限资产无法对应市面上流通的美元总币值),而只有美元本身。

规则很流氓,世界很可怕。

这三个故事也说明美国是一个放任资本权力,纵容资本博弈的市场体,而新古典经济理论,又支持了其金融市场无限膨胀的合理性,导致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同时,整个世界快速增加的剩余资本,则不断推高这一市场的市值。

金融交易量呈几何级数量递增,早在2006年,每天交易额就接近了2万亿美金,几乎是当时中国一年的GDP总值。

事实上,此前,曾有人明确向整个世界发出过强烈信号,这个人是格林斯潘。

他曾史无前例地连续12次加息,加息加到了银行利息超过经济增长速度。

这个强力回笼市面上流通货币的信号,既有可能是美国希望给高烧的金融市场进行强降温,也有可能是基于美国财政出现了严重的支付危机采取的措施。

无论是二者的哪一种,都意味着,早在2006年,美国经济就已被恶性膨胀的金融市场逼进了一个微妙的处境中。

老潘能坐到那样的位置,说明他是既得利益集团的一员,但他无疑也是一个有道德底线的人,想为这个疯狂的世界负一点点责任,可是,资本的贪欲把这一切无情吞噬了,格林斯潘黯然离去,世界继续谱写有关金融交易的辉煌篇章。

2006年6月,我在和一个不知名的网友版聊的时候,曾提到过美国这个加息,以及逼人民币升值背后的玄机(见

美国市场为什么会有如此庞大的债务卖方?

对一个经济体而言,这些债务计划具有什么样的含义?

简而言之,这些额度巨大的债务,包含着美国各类实体经营者们的战略构想。

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些经营战略目标中,却又可能包括着对中国国内一些资产(而且往往是盈利能力强和位居战略地位的企业)的兼并计划。

中国花巨额资金在美国市场购买了一些债务,其实等于是直接或间接购买了这些战略构想。

于是,很搞的场面出现了:

中国拿钱购买了美国的某些债务产品,这些债务产品持有公司又从这个金融市场购买了其他金融产品(很多产品其实是一些战略框架构想)……然后,一个美国人,简称A吧,其实无论称呼什么都没关系,又拿着对中国的兼并计划,将它包装成一个金融产品,从市场融得了巨额资金,随后,他就拿着这笔资金来实现他的经营构想了——兼并中国排行榜上的企业。

等于说,一些美国投资公司,实质是拿着中国人的钱在购买中国的资产。

够噩梦吧?

这个资金循环确实够荒诞,但似乎还不能算作阴谋,而是阳谋,是现存的市场模型和居于主导位置的经济理论赋予交易参与者的权利。

我们在认同了这个规则下去参与游戏,必然会扮演这种悲剧角色,所以,去年我在《新自由主义终于图穷匕首见:

评一干强求社会“保护富人”的跳梁小丑》(

与中国房地产吹出来的G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