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909056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91.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教育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外国教育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外国教育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外国教育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外国教育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外国教育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2页
外国教育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2页
外国教育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2页
外国教育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2页
外国教育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2页
外国教育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2页
外国教育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2页
外国教育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2页
外国教育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2页
外国教育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2页
外国教育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2页
外国教育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2页
外国教育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2页
外国教育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2页
外国教育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教育史.docx

《外国教育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教育史.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外国教育史.docx

外国教育史

第三编外国教育史

第一章古希腊教育

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和教育的摇篮。

在西方教育的发展史上,古希腊教育(特别是雅典教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自由教育理想,以及由此组织起来的多样化的教育制度,是古希腊教育对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贡献。

第一节古风时代的教育

古风时代,古希腊基本形成了自己的教育传统,但各个城邦对教育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如斯巴达,身体训练占主导地位,强调严格的纪律,具有明显的军事实用目的和国家导向;雅典,则更注重智力和艺术的训练。

这也决定了不同的办学方式。

在斯巴达,学校由城邦主办,而在雅典和其他地区,学校往往是私立的。

雅典和斯巴达两个城邦的教育在当时具有代表性,对西方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斯巴达教育

在斯巴达,教育被当做一项极为重要的国家事业,完全由国家控制,并由尚武精神所决定,典型特征是实用性的国家导向的军事教育,教育成为斯巴达治国和维持统治的主要工具。

1.教育目的。

培养坚韧不拔的武士和一个绝对服从的公民是斯巴达的唯一目的。

2.教育制度。

斯巴达人实行严格的体格检查制度。

由长老代表国家检查新生儿的体质情况。

只有健康的新生儿,才被允许抚养。

在7岁以前,公民子女在家中接受母亲或保姆的养育和照管,但受国家监督。

7一18岁,儿童离家进入国家的教育机构即军营接受教育。

18一20岁,进人高一级的教育机构一青年军事训练团(ephebia)开始接受正规军事训练。

20岁,公民子弟开始接受实战训练,开始服兵役。

30岁,正式获得公民资格,有权参加民众大会,可任官职,仍需参战、军训。

60岁,免除兵役。

3.教育的主要内容。

(1)忍耐劳苦训练。

(2)军事体育训练。

以“五项竞技”(即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和投标枪)为主要内容。

(3)道德教育,通过神话、传说,参加祭神、竞技和各种仪式等进行。

道德教育的中心是训练绝对服从的精神。

从小培养儿童绝对忠于祖国的品质。

道德教育贯穿斯巴达教育的全过程。

斯巴达人非常重视女子教育。

女子通常和男子接受同样的军事、体育训练,其目的是:

(1)造就体格强壮的母亲,以生育健康的子女;

(2)当男子出征时,妇女能担负起防守本土的职责。

斯巴达教育只重军事体育训练,轻视知识学术,鄙视思考和言同,生活方式狭隘,除了军事作战,不知其他。

这种片面的以国家目的为教育目的的教育实践严重阻碍了斯巴达人的才能发展。

同时斯巴达教育中的国家导向型和实用性、专业性教育的模式代表着世界教育史上一种重要的实践方向。

一150一

二、雅典教育

雅典教育是一种身心统一和谐发展的教育。

雅典人认为一个最好的公民是道德、智慧、健康、美诸品质全都集于一身的人。

因此,他们所追求的是身体美与心灵美的结合。

在此思想指导下,雅典人反对专业和职业化的训练。

同时,雅典人还认为教育自己的孩子是每个公民对国家应尽的职责。

1.教育目的:

培养身心和谐(既美且善)的人(公民)。

2.教育过程和内容:

7岁之前实行家庭教育,7岁之后人文法或音乐学校,受读写算和音乐舞蹈教育。

到13岁左右,公民子弟一方面继续在文法学校或弦琴学校学习,另一方面则进人体操学校(又称角力学校),接受各种体育训练:

游泳、舞蹈、赛跑、跳跃、摔跤、掷铁饼、投标枪,其目的在于使公民子弟具有健全的体魄和顽强、坚忍的品质。

到十五六岁,大多数公民子弟不再继续土学,开始从事各种职业,少数显贵子弟则进人国立体育馆,接受体育、智育和审美教育。

18一20岁,青年进人青年军事训练团,接受军事教育;到20岁,经过一定的仪式,被授予公民称号。

在整个过程中,通过品行、阅读、音乐等进行道德教育。

强调智慧、正义、节制、勇敢四大美德。

雅典的妇女社会地位较低,在家中深居简出,女孩子也只是在家庭中受教育。

雅典教育对理性主义的重视,对身心和谐发展教育理念的理解,对职业化和专业化教育的反对,对自由教育的强调等对后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具有重大影响。

它与斯巴达实用性的国家导向教育形成了对比,成为教育史发展过程中一条重要的冲突线索。

第二节古典时代的教育

一、“智者派”的教育活动与观念

希腊教育的发展在公元前5世纪后期随着智者运动的兴起,进人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智者在进行教育活动的同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育问题的见解。

所谓“智者”(sophists,又称诡辩家或智术之师),是指一批收费传授辩论术和其他知识,并以此(收费授徒)为职业的巡回教师。

智者的代表人物主要包括:

普罗泰哥拉(认为:

人是万物的尺度)、高尔吉亚(他宣称“无物存在”和“一切意见都是假的”)、普罗狄克斯(苏格拉底称他为老师)、希庇阿斯、安提丰和克里底亚等等。

智者的教育活动也具有高等教育性质,而且开始了集体教学。

智者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学会从事政治活动的本领,即训练公民和政治家。

辩论术、修辞学、文法(三艺)成为智者们主要的教学科目,甚至自然科学也被纳人智者的教学科目和研究范围。

智者派共同的思想特征是:

相对主义、个人主义、感觉主义和怀疑主义。

在智者看来,一切知识、真理和道德都是相对的,都有赖于具体的感知者。

没有客观真理,只有主观意见。

智者作为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对希腊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其思想具有素朴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

他们关注政治和道德的教育目的,有教无类、学术自由的教学观,三艺教学内容和辩证法教学方式对于此后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二、苏格拉底的教育活动与思想

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在哲学史和教育史中占有崇高的地位。

(一)美德即知识

一151一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智慧和道德具有内在的直接的联系。

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有关的知识,只有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人才能趋善避恶。

在这个意义上,苏格拉底明确指出,“美德就是知识”。

从“智德统一”的观点出发,苏格拉底进而提出“德行可教”的主张。

既然道德不是出自于人的天性,而是以知识或智慧为基础,那么,美德就是可教的。

通过传记知识,发展智慧,就可以培养具有完善道德的人。

因此,知识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这个见解可以说是近代教育性教学原则的雏形。

在苏格拉底所处的时代,他提出“智德统一”的见解,对于破除贵族阶级的道德天赋的理论,是有着明显的进步意义的。

但知识即美德的观念也是不完善的,忽略了道德的其他方面,如情感、行为等。

(二)“苏格拉底方法”

也称问答法,产婆术。

在苏格拉底看来,教师教学的过程就像是助产婆把胎儿从母亲的肚里接生出来一样,即思想之接生过程。

所以称为产婆术。

产婆术过程分成四步。

(1)讽刺。

教师以无知的面目出现,通过巧妙的连续洁问,使学生意识到自己原有观点的混乱和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

苏格拉底认为这一步非常必要,因为只有当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时,才有可能学习知识。

(2)助产。

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或答案。

(3)归纳。

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一般共性和本质。

(4)定义。

把个别事物归人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苏格拉底方法的特点是,不将现成的结论强加于对方,而是通过不断提问诱导对方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错误,自然而然地达到正确的结论。

问和答的对方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讨论,受教的一方必须独立思考,不能生吞活剥地背诵别人的结论。

但是,问答法不是万能的教学方法,它只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和适度的范围内运用。

如受教者须有探求真理、追求知识的愿望和热情;受教者必须就所讨论的问题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事实和知识。

这种方法不能机械地搬用J几幼年儿童。

三、柏拉图的教育活动与思想

柏拉图是古代世界的著名教育思想家,其主要教育活动为创办并主持学园,其主要教育著作为《理想国》。

(一)学园

柏拉图于公元前388年创立的西方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学园共存在了九百多年,影响深远,其名称“academ广也成为后世学术机构的统称。

学园开设哲学、数学、音乐、天文学等学科,并实行教学和探索思辨相结合、讲授与自由讨论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培养了大量人才,成为希腊的哲学和科学中心。

(二)学习即回忆

柏拉图所持的一种学习与认识理论。

他认为学习并不是从外部得到什么东西,而是灵魂对已认识而遗忘的理念世界的回忆。

他提出真正的知识、真理是人们对所谓理念世界的认识。

认识理念世界不能靠感觉,而要靠灵魂对理念世界的回忆。

因为人的灵魂是永恒的、不变的,灵魂在降生到肉体以前已经认识了理念世界中的一切理念。

当灵魂与肉体结合转生为人时,由于对进人牢笼(肉体是灵魂的牢笼)和失去自由而产生惊吓、恐惧,并且受到现象世界中各种欲望诱惑等原因,使本来具有的知识,或已认识的理念遗忘了。

不过,这种对真理和知识的遗忘和灵魂的睡眠状态是暂时的,如果遇到适宜的条件,或给予适当的提示(如用精神助产术),特别是借助可感事物(理念的副本)的启示,便能唤醒和回忆起灵魂中已有的知识。

一152一

(三)《理想国》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部讨论政治和教育的著作,被认为是西方教育史上最为重要和伟大的教育著作之一。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精心设计了一个他心目中理想的国家,并为这个理想国家的实现,提出了完整的教育计划。

柏拉图所设想的理想国是一个由哲学王统治的正义的国家。

在这个国家中,执政者(哲学王)、军人、工农商服从各自的天性,各按其位,各尽其职,互不干扰,智慧、勇敢、节制、正义成为理想国的四大美德。

理想国统治阶级内部(执政者、军人)实行共产制。

个人不占有任何私人财产、不建立家庭。

儿童公有,全部教育公有,男女一律接受平等教育,孩子一生下来就由国家抚养。

他还倡导优生。

柏拉图认为实现理想国家的重要保证是良好的教育。

有了良好的教育方能造就出国家的顺民和合格的统治者。

柏拉图认为,应把办好教育作为国家的重要职责,教育应由国家集中领导管理,由国家管理、监督一切教育机构,取消私人办学,对全体公民实施强迫教育。

根据柏拉图的见解,国家公民子女为国家所有,由国家负责教育和养育,分五个阶段:

(1)学前教育阶段(0一6岁);

(2)初等教育阶段(7一16、17岁);(3)军人教育阶段(17一20岁);(4)哲学家预备教育阶段(20一3()岁);(5)哲学家教育阶段(30一35岁)。

学生受完这一阶段教育后成为哲学家,就可以执政,执政后一方面执政,另一方面要继续学习,到50岁,确实能治国,就成为哲学王。

《理想国》对教育进行了深人思考和设想,对于西方教育理论的形成具有奠基性作用。

四、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活动与思想

(一)吕克昂

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35年创办的哲学学校。

学校注重科学研究和相应的实验和训练,并建有图书馆、实验室和博物馆,是实践亚里士多德教育观念的主要机构。

后与学园等合并为雅典大学。

(二)灵魂论

亚里士多德将人的灵魂分为三部分:

一是植物的灵魂,灵魂中的低级部分,它主要表现在营养、发育、繁殖、生长等生理方面;二是动物的灵魂,灵魂中的中级部分,它主要表现在本能、感觉、情感、欲望等方面;三是理性的灵魂,灵魂的高级部分,它主要表现在认识与思维方面。

他认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身体、情感和理智三者应有一个发展的顺序。

儿童是身体先发育,然后才有本能、感觉、情感,进而才出现思维、理解和判断。

因此,与灵魂的这三个部分的区分相适应,对儿童应实施从体育到德育再到智育的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在教育理论上有以下重要意义。

(1)它说明人也是动物,人的身上也有动物性的东西,它们与生俱来,采取不承认主义或企图消灭它,是违反人的本性,也是做不到的。

(2)人具有理性,人不同于动物,高于动物。

能否用理性领导欲望,使欲望服从理性,是人与动物区分的标志。

发展人的理性,使人超越动物水平,上升为真正的人,是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任务。

(3)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为教育必须包括体育、德育、智育提供了人性论_L的依据。

后世的众多教育家在这个问题上议论纷纭,各种意见对立。

总的说来,他们无法绕开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这个问题。

(三)自由教育

自由教育是由亚里士多德总结的古希腊教育传统。

它是指对自由公民所施行的,强调通一153一

过自由技艺的学习进行非功利的思辨和求知,从而免除无知愚昧,获得各种能力全面完美的发展以及身心和谐自由状态的教育。

其教学内容为不受任何功利目的影响的自由知识,也称为自由学科(七艺),包括音乐、文法、修辞、儿何、算术、天文、逻辑(辩证法)等。

自由教育成为了西方经典的教育模式之一,对于西方教育传统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第二章古罗马教育

古罗马教育的特性是注重实际和功用,强调实践和技术而不注重思辨。

这种特性与古希腊教育的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比,也成为西方教育史中实用与自由教育冲突来源之一。

第一节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共和时期的教育可分为前期和后期。

共和前期的教育又称为本色时期,主要以家庭教育为主,主要教育内容为道德,政治和军事,农业,法律等。

共和后期的教育受希腊影响开始建立学校,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三种学校。

(1)初级学校:

私立,招收7一12岁的平民男孩,设备简陋,教学内容较少,主要学习读、写、算、“十二铜表法”等基本知识。

(2)文法学校(属中等学校):

私立,招收12一16岁儿童。

主要是贵族和富裕人家子弟。

学校教育内容包括拉丁文、希腊文、修辞等。

教师多数由希腊人担任。

(3)修辞学校,相当于高等教育。

于共和末期出现,为贵族、富裕人家子弟设立。

16岁人学,学习两到三年,课程有修辞学、哲学、希腊文、法律、数学、天文、音乐等。

这种学校教育目的主要培养学生的雄辩、演说才能,准备将来担任国家高级职务。

第二节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

公元30年,罗马进人帝制时期,为了把学校作为统治工具,国家加强对教育的控制,对学校进行了一些改革。

(1)建立统一的国家教育制度,一切学校由国家管理,把学校大部分变为国立的,对私立学校实行监督,教师由政府委派,把教师变成国家官吏。

免除兵役劳役,发放津贴。

(2)改革学校培养目标,小学培养忠于帝国的顺民,文法学校、高等修辞学校培养国家官吏、书吏。

并出现拉丁文法学校。

(3)加强宗教教育。

第三节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一、西塞罗的教育思想

西塞罗是共和后期的政治家、雄辩家、文学家、哲学家。

他根据当时罗马社会的政治需

要,在其教育著作《论雄辩家》中论证了培养雄辩政治家的教育思想。

一154一

(一)关于雄辩家的定义

西塞罗认为雄辩家就是能够就眼前的任何问题进行得体、生动而有说服力的演说的人。

(二)雄辩家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西塞罗认为,要想达到雄辩家的要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广博的学识。

西塞罗要求雄辩家拥有全部自由艺术和各种重要的知识。

全部自由艺术是指文法、修辞,以及柏拉图所主张学习的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学科;各种重要知识则是指政治,各国政治制度、法律、军事和哲学等。

(2)在修辞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修养。

因为决定演讲水平高低的重要方面是遣词造句以及整个演说词的文体结构。

所以在修辞方面要求表达正确,通俗易懂,优美生动,语言与主题相称。

(3)优美的举止与文雅的风度。

(三)雄辩家的培养方法。

西塞罗强调练习和模仿在雄辩家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他主张要进行经常的模拟演说,同时要勤于写作,用写作来磨练演说。

他认为写作可以训练人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种能力可以转移到演说能力中去。

二、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昆体良是古代罗马帝国初期的雄辩家和教育家。

其著作《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部专门以教育为题材的教育学著作,也是系统的教学方法著作。

在该著作中,昆体良总结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古希腊和罗马的教育经验,论述了培养雄辩家的教育理论和实践方法。

(一)关于教育目的和作用

昆体良认为德行是雄辩家的首要品质。

所以他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善良而精于雄辩术的人。

他认为,一个雄辩家必须是一个善良的人,如果一个雄辩家不为正义辩护而为罪恶辩护,雄辩术本身就成为有害的东西。

昆体良承认天赋的作用,但更重视教育的力量。

教育的关键在于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天赋及其特点,其次必须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适合各人的特殊情况和需要,使每个学生能发挥各自的长处。

这种关注天性,适应自然的思想符合教育规律,影响了后期人文主义教育家。

(二)论学校教育的优势

昆体良认为,学校是儿童最好的学习场所,认为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优越得多。

原因在于:

(1)许多儿童在一起学习不会产生孤独与世隔绝的感觉,并有助于克服儿童唯我独尊,自命不凡的状态;

(2)在学校里可培养发展儿童间友谊、合群的品性,养成适应和参加社会公共生活的习惯和能力,在大庭广众面前能态度自然,举止大方;(3)学校教育能激励学生趋善避恶;(4)学校能给儿童提供多方面的知识。

(三)学前教育思想

昆体良重视学前教育。

他极力主张在儿童能说话的前后就应开始对他们进行智育,教授字母、书写和阅读,要进行快乐学习,使儿童热爱学习。

(四)教学理论

昆体良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影响最大的是关于教学的理论。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基础上,结合对儿童心理的深入了解,昆体良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教学问题的见解。

(1)较早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的设想。

他主张把学生分成班级,在同一时间,由教师对全一155

班级,而不是对个别学生进行教学。

在他看来,实行集体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并易于接受良好的影响。

(2)倡导因材施教。

昆体良主张教师根据学生天赋才能的差异来组织和指导他们的学习,倡导教学要能培植各人的天赋特长,沿着学生的自然倾向最有效地发挥他们的能力。

(3)教学要“适度”。

昆体良认为,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的分量与深度要适应儿童的天性,符合他们的接受能力,而不能使他们的学习负担过重。

学习和休息应该交替进行。

休息时应发挥游戏的作用。

(4)注意培养学生的能力。

昆体良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结合教材、作业和演讲练习培养学生的判断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为适应实际的社会生活,学生应具有独立工作能力。

(5)专业教育应该建立在广博的普通知识基础上。

雄辩家培养科目应该包括文法、修辞、音乐、几何、天文、哲学等学科。

(6)改进教学方法。

昆体良主张采用赞许和表扬以及激励学生进步的方法,同时强调使用启发诱导和提问解答的家学方法,反对实行体罚。

因此,他要求教师应有崇高的品德和渊博的知识,热爱和关怀学生,并懂得教学艺术。

在西方教育史上,昆体良是第一位教学理论家和教学方法专家。

他使教学论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对近代教学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

第三章西欧中世纪教育

中世纪教育因为基督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完全控制以及基督教义成为中世纪西欧社会的意识形态,所以具有浓厚的宗教、神学色彩,这是中世纪教育思想最为根本的特征。

因此,中世纪教育与古希腊罗马时期、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相比,思想相对贫乏和衰微。

但同时在中世纪也诞生了大学和城市学校等对后世教育影响极大的机构。

第一节基督教教育

一、基督教教育的机构与内容

中世纪时期,教会学校一直是基督教教育的主要机构,教会学校具体有三种。

(一)修道院学校

义称僧院学校或隐修院学校,起源于基督教的修行主义。

最早作为教徒集体修行的场所,后发展成为培养神职人员和为普通世俗人士传授文化知识的机构,是中世纪基督教主要的教育机构之一。

修道院学校的学生一般十岁左右人学,学习期限大约为八年。

早期的修道院学校主要强调宗教信仰的培养,知识学习的内容最初不过是简单的读、写、算,随后课程逐渐加多加深,七艺成为主要课程体系。

修道院学校的教师完全由教士担任,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写相结合。

实行个别教学,学生的人学时间、学习进度和时间安排因人而异。

学校的纪律十分严格,体罚盛行。

(二)主教学校

设在主教座堂所在地,又叫座堂学校,主教学校性质和水平与僧院学校差不多。

强调宗教信仰的培养,学习读、写、算以及七艺课程。

教师完全由教士担任,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口授和学生背诵、抄写相结合。

实行个别教学。

学校的条件与教区学校相比较好,水平也比一156

较整齐,但数量有限。

(三)教区学校

办在堂区教士所在村落或教堂里面,也叫堂区学校,是由教会举办的面向一般世俗群众的普通学校。

12世纪中期,教皇曾要求所有堂区兴办学校,这使堂区学校出现大发展趋势,成为中世纪欧洲最普遍的学校教育形式。

堂区学校一般由教士或其他指定的教会人员负责,招收7一20岁的男生入学(少数学校也招收女生)。

学校的课程以灌输宗教知识为主,同时也进行读、写、算及简单世俗知识的教学。

与修道院学校和主教学校相比,堂区学校的教育范围更大,培养目标更为宽泛,但学校的条件较差,设施不整,水平较低。

这三种学校是各自独立的,没有确定的学习年限,经常参加宗教活动,妨碍了教学活动。

二、基督教教育的特点

基督教教育的总体特点如下。

(一)教育目的宗教化

主要是为了培养教会人才,扩大教会势力,巩固封建统治。

(二)教学内容神学化

主要课程是神学和“七艺”。

神学包括《圣经》、祈祷文教会的礼仪等;“一七艺”是从古希腊内容演变而来的,经基督教改造,为神学服务。

(三)教育方法原始、机械、繁琐

为了维护教会、神学的绝对权威,教会学校强迫学生盲目绝对服从《圣经》和教师,学校个别施教,纪律严格,体罚盛行。

总的来说,基督教教育在培养僧侣和其他为教会服务人员的同时,向群众宣传宗教,使劳动群众服从教会和封建统治。

因此,西方教育发展中一个重要主题是教会和学校的分离,即教育的世俗化和国家化。

但是,在中世纪早期世俗学校普遍消亡、文化衰落的情况下,教会教育在保持、传播古代文化、发展封建文化方面,客观上起了一定作用。

第二节世俗教育

中世纪时期与基督教教育和教会学校相区别的由世俗势力控制的教育,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一、宫廷学校

1.宫廷学校是一种设立在国王或贵族宫廷中,主要培养王公贵族后代的教育机构。

2.加洛林王朝查理曼大帝即位后,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宫廷学校发展成为欧洲重要的世俗教育形式。

3.宫廷学校的学习科目主要是七艺,教学方法采用当时教会学校盛行的问答法,以此来让学生掌握有关宗教、自然和社会的各种知识。

4.宫廷学校主要是培养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官吏,但因为欧洲中世纪早期社会政教合一的特征,宫廷教育也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与教会学校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似性。

二、骑士教育

1.骑士教育是中世纪世俗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以培养当时封建制度中骑士阶层的成员为目的。

一157一

2.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并无专设的教育机构,也没有专职的教育人员。

它在骑士生活和社交活动中进行。

训练骑士的标准是膘悍勇猛,虔敬上帝,忠君爱国,宠媚贵妇。

3.骑士教育分三个阶段。

(1)家庭教育阶段:

7岁前由母亲在家抚养和教育,其内容为初步的宗教教育,尊重长上的道德教育和身体的养护。

(2)侍童教育阶段:

又称礼文教育阶段。

7岁后,封建主之家按等级把儿子,一般为次子,送入高一级贵族的官邸中充当随仆或侍童,侍奉主人和主妇。

同时学习上流社会的各种礼节,一直到十四五岁。

(3)侍从教育阶段:

从十四五岁开始进人。

重点学习“骑士七技”,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和吟诗。

同时,侍从还要侍奉领主和主妇。

侍从教育阶段在21岁时结束,举行授职典礼,授以骑士称号。

4.评价和意义。

骑士教育旨在训练保护封建主世俗利益的武夫,其内容注重宗教道德品质,以养成军事征战能力为主要目的,文化知识极为贫乏。

骑士教育虽然内容简单,但比较实用,培养了当时社会所需要的实际应用人才。

中世纪被歌颂的“骑士精神”实际上体现了当时社会所崇尚的人格品质和道德风光:

对主人和君主尊崇忠诚、对贵妇斯文典雅、作战时勇猛果敢、与人交往中慷慨豪放。

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世俗教育日见发达,逐渐形成自己的体系。

随着文艺复兴的发展,骑士阶层成为绅士阶层的原型,骑士教育也成为绅士教育的原型。

三、城市学校与行会学校

自11一12世纪开始,西欧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