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亳州市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924203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亳州市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最新亳州市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最新亳州市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最新亳州市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最新亳州市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最新亳州市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最新亳州市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最新亳州市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最新亳州市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最新亳州市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最新亳州市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最新亳州市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最新亳州市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亳州市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docx

《最新亳州市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亳州市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亳州市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docx

最新亳州市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

 

亳州市“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

亳州市“十二五”产业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同时也是亳州市紧抓机遇、加快发展、加速崛起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和安徽省委、省政府加快皖北地区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构建符合亳州市情和发展定位、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部署下,市发展改革委委托安徽省工程咨询研究院组织编制了《亳州市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规划编制单位多次深入亳州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在各县区和市直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获取了大量亳州市产业发展情况的详细基础资料。

规划编制工作先后经历了编制大纲、征求意见稿、送审稿三个阶段,各个阶段均广泛征求了各县区和市直相关部门的意见,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沟通,并邀请了省内相关行业领域专家对规划进行了咨询论证,确保规划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体现亳州市委、市政府统一思想、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坚强信念,反映亳州市人民谋发展、奔小康的迫切愿望。

第一章亳州市产业发展背景

1.1产业发展基础

“十一五”以来,在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支持下,亳州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干部群众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125”行动计划,全面实施“三年倍增计划”。

通过强化项目建设、构筑园区平台,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奋力战胜各种自然灾害,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十一五”以来,亳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过300亿元、400亿元、500亿元台阶,2010年gdp达到512.78亿元,年均增长率12%以上;人均gdp超过1万元;财政收入42.37亿元,是“十五”末的3.8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3亿元,比上年增长39.4%,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723亿元,是“十五”期间的4.5倍,年均增长38%。

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

“十一五”以来,大力实施粮食增产工程、畜牧振兴计划和农业产业化“532”提升行动。

2010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854.06千公顷,粮食总产量461.99万吨,比“十五”末增长44.4%;涡阳县率先实现“小麦亩产千斤县”目标。

中药材、蔬菜种植面积、活立木蓄积量较“十五”末分别增长45%、42%、40%,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25%。

农业产业化龙头组织达到1300家。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其中农业机械总动力683.6万千瓦,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工业主导地位逐步形成。

“十一五”以来,通过实施“125”行动计划和“工业经济三年倍增计划”,亳州市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16.59亿元,是“十五”末的4倍,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32:

27.5:

40.5调整为26.7:

37.4:

35.9,形成“二三一”次序产业结构,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7%,工业主导地位逐步形成。

在亳州市30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基本形成了以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4大产业为支柱,交通运输设备制造、木材加工、煤化工等为辅助的多产业共同发展的工业体系。

亳州市已成为省内外著名煤炭生产基地、白酒生产基地、全国中药材贸易中心和区域性中药材加工制造中心。

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

“十一五”期间,亳州市围绕中药、汽车、农副产品加工和特色农产品等本地优势产业和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服务业。

以大型专业市场为龙头,中小市场为基础,多层次、多领域的商贸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2.76亿元,是“十五”末的2.3倍。

以中药材贸易、中药材第三方物流、中药养生休闲观光旅游、中药保健等为特色的相关服务业发展迅速。

对外贸易逆势上扬,出口增速居安徽省第1位。

以老庄文化、曹魏文化等为代表的旅游业持续发展,2010年旅游总收入28.11亿元,旅游外汇收入328.97万美元。

招商引资成果显著。

“十一五”期间累计引进投资66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7亿美元,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淮北矿业等4大矿业集团、江淮汽车、康美药业等一批知名大企业入驻亳州,重庆啤酒、涡阳三星煤化工等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开工建设或建成投产。

成功举办了5届全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会、4届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2届中国(亳州)华佗五禽戏养生健身节和2届中国(亳州)白酒文化节等,使得亳州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城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十一五”期间,亳州市共争取国家和省各类资金22.9亿元用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改造城区供水管网520公里,铺设城市燃气管网220公里,主城区面积扩大到40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由“十五”末的6500公里增加到1万公里以上。

强力推进25平方公里的市南部新区建设,修建主干路网21公里,学校、医院等陆续建设,新的城市发展框架初具雏形。

涡阳南部新城、蒙城城南新区、利辛滨河新区建设稳步实施;5个省级开发区扩区工作有序推进,产业承载能力明显增强;中心集镇建

 

划纲要》。

4.《安徽省“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

5.《亳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6.《亳州市旅游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7.《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8.《“中华药都•养生亳州”行动计划(2009—2011年)》。

9.《亳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和各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2.2规划时限

规划期为2011—2015年,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

第三章产业发展指导思想、发展战略与目标定位

3.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扩大开放。

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科技为引领,继续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承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通过着力打造产业发展环境,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全力提升工业经济,优化调整服务经济;依托重大项目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推进能源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努力构建具有亳州特色的、较强区域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更具实力、活力和竞争力的新亳州。

专栏:

现代产业体系

主要指第一、第二与第三产业的构成,依据我国的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现代产业体系是指比较健康的、能够反映我国产业发展水平的三次产业构成,即农业总产值不断增加,农业基础稳固,但占gdp的比重不断降低,工业增加值占gdp上升到50%左右,第三产业比重持续稳定上升的三次产业结构。

对于产业内部结构,第一产业中,现代农业要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第二产业中,汽车、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持续壮大,煤炭、化工等原材料产业改造提升,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新能源、信息电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第三产业中,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信息咨询、服务外包、科技研发、现代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成为新的增长点,旅游业发展迅速。

3.2发展战略

工业强市战略。

坚持工业强市战略不动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挥政策效应,立足高端承接,确保工业投资力度;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着力推进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不断增强工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

项目带动战略。

集中资源,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建设一批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经济效益明显的重点项目,以项目带动生产要素集聚,增强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围绕优势产业,通过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完善生产配套和服务,开展专业化分工与合作,促进研发、生产、流通企业向各专业园区集聚,提高规模经济效益及市场竞争力,形成产业集群发展的良好局面。

人才优先战略。

完善用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进高素质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充分实现人才的价值,加快构建产业发展所需的专业人才支撑体系,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为促进亳州市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全面开放战略。

积极拓展发展通道,进一步增强和周边城市的联动合作,以全方位的开放,促进要素流动、产业转移、贸易发展,进而促进思想观念的转变、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互利共赢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3.3目标定位

经济总量目标。

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以上,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超过10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6%以上,超过1000亿元;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超过100亿元。

结构调整目标。

通过发展壮大现有主导产业,承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引进培育新兴产业,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一产比重不断降低,二、三产业贡献率不断提高,力争到2015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为18:

49:

33,工业化率达到43.7%,年均提高3个百分点,工业经济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现代服务业比重明显提升。

产业发展定位目标。

继续壮大主导产业:

现代中药产业、白酒及农产品加工业、能源化工产业、汽车及装备制造业、文化旅游产业、现代物流产业;努力承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纺织服装业、工艺品加工业、电子产品组装加工业;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及绿色照明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意产业。

主导产业。

到2015年,现代中药产业实现产值500亿元;白酒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实现产值500亿元;能源化工产业实现产值200亿元;汽车及装备制造产业实现产值155亿元;文化旅游产业实现旅游总收入100亿元;现代物流产业实现增加值65亿元,全社会物流成本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下降到18%以下。

劳动密集型产业。

到2015年,纺织服装业实现产值60亿元;工艺品加工业实现产值15亿元;电子产品组装加工业实现产值25亿元。

劳动密集型总产值突破100亿元。

新兴产业。

到2015年,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60亿元;新能源及绿色照明产业实现产值4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产值10亿元;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产值20亿元;创意产业实现产值10亿元。

产业发展集中目标。

到2015年,现代中药、白酒及农产品加工、能源化工、汽车及装备制造4大主导产业的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生物医药、新能源及绿色照明、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10%以上。

形成主导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新兴产业有序协调发展的格局。

第四章产业发展重点

4.1主导产业

4.1.1现代中药产业

1.发展思路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中药材资源为基础,以道地药材及其种植为依托,以中药材专业合作组织为纽带,以提高中药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以发展中药区域经济和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加强中药饮片生产gmp认证和中药材市场监管为抓手,实施中药现代化战略、名牌战略和龙头带动战略,加快中药材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中药材市场建设,建立完善的质量标准体系、市场信息体系,同时进一步规范中药材加工和经营秩序,逐步把亳州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中药材初加工基地和面向亚洲的中药材贸易集散地。

2.目标任务

到2015年,现代中药产业产值规模达到500亿元,形成3—5家产值规模50亿元以上的企业,5—10家产值规模10亿元以上的企业、50家以上产值超过亿元的企业、5—10个销售规模过10亿元的大品种。

中药大产业格局基本形成,上下游产业链比较完善,建成现代中药特色产业集群,成为国家中药材商贸流通中心。

到2020年,现代中药产业(含中医药大产业链全部)产值规模达到1000亿元以上,形成3—5家产值规模100亿元以上的大型企业、5—8家产值规模50亿元以上的企业、10—15家产值规模10亿元以上的企业。

中药饮片。

到2015年,饮片企业新增100家,销售收入占全国的40%以上,中药饮片产值达到100亿元。

中药及天然提取物。

到2015年,中药及天然提取物企业达到50家以上,中药及天然提取物产值达到50亿元。

中成药。

到2015年,中成药企业达到30家以上,建成10家现代中药企业集团,中成药产值达到80亿元。

中药保健酒。

到2015年中药保健酒产值达到10亿元。

中药保健食品。

到2015年,中药保健食品产值达到30亿元。

植物质农药。

到2015年,植物质农药产值达到10亿元。

中药兽药。

到2015年,中兽药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

中药日化产品。

到2015年,中药日化产品产值达到20亿元。

3.发展重点

(1)延展产业链条

中药饮片生产。

以安徽沪谯、北京同仁堂等饮片生产企业为龙头,发展道地“亳药”饮片系列产品,建设符合gmp标准中药饮片现代化生产基地,打造饮片加工生产旗舰企业。

大力开发单味小包装、超微饮片,速溶型、浓缩型颗粒饮片等新型产品,推进中药饮片向标准化、可控化、集群化方向发展。

中成药制药。

以华佗国药、安徽济人、修正药业、中淮制药等企业为龙头,依托亳州中药资源,挖掘名老中医经验方、特效医院制剂、临床验方、民间验方、偏方等。

重点发展用于治疗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呼吸道疾病、妇科疾病、老年性疾病等安全有效、稳定可控、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特色优势中成药系列产品。

对有市场竞争力、疗效确实的传统名优中成药品种进行二次开发。

中药有效物提取。

以济人药业、沈阳红药、康辉药业、七里香等企业为龙头,充分利用亳州“买全国卖全国”中药材的优势,发展道地药材品种提取物。

承接大型中药制药企业半成品提取物生产,引进道地药材提取、分离、纯化等关键生产技术并推广应用,积极拓展香精香料等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功能性保健食品。

引导和扶持企业开展中药保健茶、保健酒、功能性食品、保健饮品、保健汤料、药膳、食品添加剂及其他养生保健用品等产品的开发;吸引王老吉、劲酒、白云山等国内外知名企业来亳投资建厂。

中药日化品。

吸引广东霸王集团、白云山制药厂等知名企业来亳投资,建设中药保健洗液、保健霜、保健香水、保健漱口液等化妆品生产企业。

中兽药制药。

依托安徽东方帝维生物制品公司、乾元药业等动物疫苗及兽药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同研发防治动物疾病和人畜共患病的中兽药,开发动物保健品和中药饲料添加剂,重点开发具有抗菌驱虫、抗病促生长、提高机体免疫力和畜产品质量的单味或复方纯中药产品,完成药效学、毒理学、临床试验的研究工作,力争申报新产品并获得生产批文。

鼓励引导兴办兽药和兽用保健品企业,努力把亳州建设成为全国中兽药生产基地。

植物质农药制药。

鼓励兴办植物质农药生产企业,积极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吸引来亳投资或合作办企;大力开发以桔皮油、苦楝素、雷公藤素、除虫菊素、鱼藤酮、桉叶油等为主要成分,具有消毒杀菌杀虫作用的系列产品,在已有阶段性成果基础上研制成功1-2种杀虫剂,完成毒理学、药效学、田间试验等研究,力争获得批准文号和生产许可。

(2)强化园区建设

建设现代中药创业园,优化企业孵化环境。

抓住国家和安徽省支持亳州市发展中药产业的政策机遇,在南部新区工业组团内建设亳州市现代中药创业园,积极发展饮片加工、中药保健品、保健食品、中药日化用品、药械用品生产和中药提取业。

通过统一建设配套基础设施,吸引中小中药企业及科研机构入园发展,促进中药创新型企业的孵化和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生产。

建设现代中药产业园,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在亳州市南部新区西南建设占地面积约20平方公里的现代中药产业园,设置中药饮片(含普通饮片、颗粒饮片、超微中药粉体)、中成药、中药提取物、中药保健品、中药日化产品、中药杀菌剂杀虫剂和中兽药(含饲料添加剂)6大生产区。

规划入住企业300家以上,远期实现年产值400亿元,形成较完整的中药产业链,形成产业规模经济和集聚效益。

(3)构建产业服务平台

在构建中药产品批发交易平台的基础上,延长批发市场的业务能力,创新交易方式,引进拍卖交易、代理配送、网上交易、委托交易等,并向流通领域纵深延伸,与大型超市、大型零售市场甚至城市集贸市场互通,组货配送,减少环节,降低成本。

专栏:

中药产业

亳州市已经形成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产业集群,并于2007年被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授予“中国中药饮片出口基地”。

目前,亳州市共有中药材加工生产企业71家,其中58家通过gmp认证。

亳州建有全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好、档次最高的“中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中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中药材集散地。

亳州中药产业正处在加快发展时期,形成了包括现代中药研发、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中药材提取物生产、中药保健品、中成药制造和综合配套服务等在内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产业规模偏小且层次偏低。

2010年亳州市规模以上药业工业生产总值74.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1.55亿元,仅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6.59亿元的18.48%,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资源整合能力也较弱。

二是产业面过窄且精深加工技术较弱。

中药材没有形成品牌,目前主要以原材料或粗加工后输出到省市外,造成优质中药材资源不能充分利用,不能产生高附加值。

现代中药剂型较少,优质药材优势未能突出显现。

三是公共服务平台缺乏。

缺乏能够共享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公共服务平台,导致现有医药品种多为附加值较低的普通品种或粗加工品种。

创新产品少,后续新产品得不到有力接续,成为制约全市中药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四是发展资金不足,招商引资面临激烈的竞争。

目前,国内许多地方纷纷加大财政投入,推进中药工业园区建设,与先进地区相比,亳州市的财力不足,在日趋激烈的招商引资竞争中面临不利形势。

五是中药产品贸易物流低水平运行。

市场建设滞后,中药产品交易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落后,中药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信息网络平台等公共和准公共设施配备严重滞后,缺乏集中、大规模、功能齐全、辐射力强的面向中原的农副产品专业市场、综合市场和中心市场。

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对亳州中药产品运输特别是储藏、配送增值服务带来直接影响,不利于中药产品贸易。

4.1.2白酒及农产品加工产业

1.发展思路

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民就业、提高农产品及加工制品竞争力为目的,以资源加工型龙头企业为重点,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实现由初级加工、单一品种为主向精深加工、多元品种为主转变,提高农产品精深综合加工产值,增强产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能力;通过促进传统优势产业的升级,构建品牌型、规模化、集群式的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综合开发利用产业体系。

2.目标任务

到2015年,白酒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实现年产值500亿元,培育1个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特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亳州市100万劳动力就业。

白酒酿造。

到2015年,力争使“古井贡”、“高炉家”两大品牌的销售收入突破120亿元,整个白酒加工产业总产值达到170亿元。

粮食精深加工。

到2015年面粉及面制食品加工能力达到500万吨,大豆、玉米年加工170万吨以上,以小麦为主、大豆及玉米为辅的大宗粮食深加工产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

畜牧加工。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3~5家全国大型畜产品加工企业,构建起亳州市畜牧养殖和畜产品加工联动发展的产业体系,全面提升产品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到2015年畜牧加工总产值达到50亿元。

果蔬加工。

到2015年,培育5家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形成4—5个省级品牌,果蔬加工总产值达到20亿元。

林木制品。

到2015年,争取培育和引进10—20家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积极开发市场需求较大且经久不衰的复合木制产品,林木制品工业产值达到30亿元。

养生食品加工。

2015年,实现养生食品加工业产值20亿元。

3.发展重点

白酒酿造。

重点扶持古井集团、双轮集团两大“龙头企业”,将“古井贡”、“和谐家”打造为国内白酒著名品牌、商务白酒系列高端品牌。

提升整合“金不换”、“难得糊涂”、“店小二”等地域名优酒品牌,积极创建省级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产品。

着力促进华佗国药、沪谯饮片、北京同仁堂等亳州市中药生产龙头企业携手白酒生产企业,生产保健酒类产品,打造知名保健酒品牌。

支持古井产业园建设,引进啤酒生产项目,拓展酒精、易拉罐、酒瓶、纸箱、瓶盖、彩印等相关配套产业和白酒储藏、物流、旅游等支持产业。

粮食加工。

重点支持瑞福祥、良夫、占元、正宇等四大食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稳步扩大面粉加工规模,积极发展专用粉生产,大力发展面制食品工业,拓展小麦精深加工产业,集中发展谷朊粉、氨基酸、变性淀粉、淀粉糖、糖醇和有机酸等深加工产品,形成新的优势产业。

加强小麦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

提高小麦麸皮、胚芽的利用水平,开发麦胚食品、麸皮膳食纤维、ddg饲料等系列产品。

加大大豆、玉米的制油、分离蛋白、淀粉、功能因子及玉米芯、秸秆的综合利用,延伸拓展生物饲料产业。

畜牧加工。

重点发展冷鲜分割肉、调理肉制品、肉制食品等3大类主导产品,支持畜禽皮毛、剔骨、内脏等副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延伸拓展生物饲料产业,形成“养殖—加工肉制品—副产品综合开发—生物饲料”畜牧加工产业链。

加快推进恒盛、东升、天宇达、金锣、星家福等猪牛屠宰加工及速冻食品项目,雨润—宏健公司休闲牛肉食品生产项目,利辛恒盛食品产业园项目建设。

提高工业化屠宰集中度,通过haccp、gmp等认证,实现肉制品的洁净化加工和安全可追溯。

果蔬加工。

重点发展苔干、朝天椒、蘑菇、核桃4大优势产品,积极发展果蔬汁、果酒、果蔬粉、蔬菜脆片、保健蔬菜、特种叶汁保健饮品和天然色素提取等新兴产品。

支持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并积极引进省内外果蔬加工龙头企业。

推进标准化生产,形成“生鲜蔬菜—脱水蔬菜—新兴加工产品”加工产业链。

林木制品。

重点发展以谯城区桐木加工和涡阳、蒙城、利辛杨树板材加工为主的林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复合板、密度板等,积极发展家具、木地板、木制手工品艺,提高林木加工附加值,利用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形成“种植—板材—家具—旅游业”产业链。

养生食品加工。

充分发挥中药材资源优势,综合利用小麦、白酒加工产业副产品-小麦胚芽、酒糟等原料,重点开发蔬菜汁养生饮品,抗氧化养生保健饮品,降血压、血脂养生食品,健脑养生食品等系列产品。

重点培育古井镇、高炉镇白酒产业群,谯城和三县粮食精深加工产业群,蒙城、利辛畜牧水产加工产业群,谯城、涡阳、蒙城果蔬加工冷藏产业群,蒙城、涡阳林木制品加工产业群,谯城养生食品加工产业群。

健全食品安全监控。

在主城区建立食品安全质量检测中心,在三县建立分中心,在各生产企业建立食品质量安全实验室,构建完备的食品安全与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完善的检测制度,强化监管监控工作,充实必要的仪器设备,提升检测手段,培训检测人员,提高检测能力;定期进行产品检测,及时公开发布检测结果,以指导生产、引导消费。

积极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定点监测、农业投入品监督检查、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等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