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的基础.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926989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本会计的基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成本会计的基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成本会计的基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成本会计的基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成本会计的基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成本会计的基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成本会计的基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成本会计的基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成本会计的基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成本会计的基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成本会计的基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成本会计的基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成本会计的基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成本会计的基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成本会计的基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成本会计的基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本会计的基础.docx

《成本会计的基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本会计的基础.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成本会计的基础.docx

成本会计的基础

成本会计的基础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健全原始记录;

原始记录是指按照规定的格式,对企业的生产、技术经济活动的具体事实所做的最初书面记载.它是进行各项核算的前提条件,是编制费用预算,严格控制成本费用支出的重要依据。

成本会计有关的原始记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中物化劳动消耗的原始记录.

  

(2)反映活劳动消耗的原始记录.

  (3)反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支出的原始记录.

  (4)其他原始记录。

  原始记录是一切核算的基础,成本核算更是如此.因此,原始记录必须真实正确,内容完整,手续齐全,要素完备,以便为成本计算、控制、预测和决策提供客观的依据。

   

2。

健全存货的计量、验收、领退和盘点制度;(最重要的前提)

为了保证入库材料物资数量与质量,必须搞好计量与验收工作,准确的计量和严格的质量检测是保证原始记录可靠性的前提;为了保证领、退的材料物资准确无误,还必须及时办好领料和退料凭证手续,使成本中的材料费用相对准确。

由于材料物资等存货品种、规格多,进出频繁,尽管严格管理,但由于种种原因,账面不符还经常存在,所以对材料物资还得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清查盘点,进行账面调整,以保证库存材料物资的真实性,确保成本中的材料等费用更加准确。

3.实施有效的定额管理;

定额是指在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对人力、财力、物力的消耗及占用所规定的数量标准。

科学先进的定额,是对产品成本进行预测、核算、控制和考核的依据.与成本核算有关的消耗定额,主要包括:

工时定额、产量定额、材料、燃料、动力、工具等消耗的定额,有关费用的定额如制造费用的预算等。

消耗定额的制定是作为企业产品生产发生耗费应该掌握的标准。

但由于消耗定额服务于不同的成本管理目的,可表现为不同的消耗水平。

当企业编制成本计划时,是根据计划期内平均消耗水平所制定的定额;当定额作为分配实际成本标准时,是以能体现现行消耗水平的定额为依据来衡量的;当企业为实现预期利润而控制成本时,是根据企业实现预期利润必须达到的消耗水平作为衡量的尺度。

定额制定后,为了保持它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还必须根据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行不断的修订,使它为成本管理与核算提供客观的依据。

   

4.建立适合企业内部的结算价格;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往往会相互提供半成品、材料、劳务等等,为了分清企业内部各单位的经济责任,明确各单位工作业绩以及总体评价与考核的需要,应制定企业内部结算价格。

制定结算价格的主要依据有:

  

(1)内部转移的材料物资等,应以当时的市场价格作为内部结算价格;  

(2)材料物资、劳务等也可以以市场价格为基础,双方协商定价,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议价”,作为内部的结算价格;

  (3)企业生产的零部件、半成品等在内部转移时,可以用标准成本或计划成本作为内部结算价格;

  (4)在原有成本的基础上,加上合理的利润(即一定利润率计算)作为内部的价格。

  除上述计价方法外,企业也可以根据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以及结算上具体情况来确定其合理的结算价格进行结算。

5。

颁布科学、完善的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企业为了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而制定的有关制度、章程和规则.规章制度是人们行动的准绳,是实施有效的成本管理的保证。

  企业内与成本会计有关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

计量验收制度、定额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考勤制度、质量检查制度、设备管理和维修制度、材料收发零用制度、物资盘存制度、费用开支规定以及其他各种成本管理制度等。

各种规章制度的具体内容应随着生产发展、经营情况的变化、管理水平的提高等客观条件和变化,不断改进,逐步完善.

成本的含义

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是商品价值的组成部分。

人们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人力、物力和财力),其所费资源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称之为成本。

1.成本属于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

即成本是构成商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品生产中生产要素耗费的货币表现; 

2。

成本具有补偿的性质.它是为了保证企业再生产而应从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的价值;

3.成本本质上是一种价值牺牲。

它作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付出资源的价值牺牲,可以是多种资源的价值牺牲,也可以是某些方面的资源价值牺牲;甚至从更广的含义看,成本是为达到一种目的而放弃另一种目的所牺牲的经济价值,在经营决策中所用的机会成本就有这种含义。

理论成本的构成

理论成本(产品成本)是广义的成本,通常是指在正常生产、合理经营条件下的社会平均成本,是生产商品的价值中物化劳动价值和活劳动价值的货币表现.

随着商品产品成本计算、分析的深化,人们逐渐地发现实际成本与理论成本并不完全等同.成本作为商品经济范畴总是与一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的,而生产关系的核心问题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

生产成本就是生产主体为生产一定产品所支付的全部费用(或劳动耗费),不同的生产主体,相同的劳动耗费,其成本的构成可以是不同的。

现在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多种所有制的生产主体同时并存,从客观实际出发,理论成本应当与目前的经济体制相适应,采用多种理论成本。

应用成本

应用成本是理论成本的具体化,也称实际成本,是按照现行制度规定的成本开支范围,以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根据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耗的物化劳动的转移价值和活劳动所创造价值中应纳入成本范围的那部分价值的货币表现。

  区别:

理论成本不考虑生产经营活动中偶然因素和异常情况的消耗,只对正常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消耗进行货币计量,而应用成本往往受客观条件包括经济工作方针政策和当期生产经营条件变化的影响。

具体表现是:

主要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1)我国目前存在多种所有制多生产主体的情况下,计算生产耗费量和补偿量的观念是不同的;

  

(2)由于目前客观上存在物价上涨、劳动报酬时增时减、固定资产折旧率不同以及内外部原因引起其他费用的变化,即使同一生产主体,同一成本对象,在不同的成本计算期里计算的实际成本当然也是不同的;

  (3)宏观管理政策和体制的变动,引起微观成本开支内容、范围的调整使实际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脱离理论成本。

  联系:

应用成本是在理论成本的指导下具体实践的成本,它的确认以理论成本为基础,同时它又是检验理论成本的成本,是丰富和发展理论成本的实践性成本。

成本会计的产生

成本会计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形成而产生的。

  生产成本产生于资本主义的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时期,完善于资本主义大机器工业生产阶段。

随着资本主义简单协作的发展,引起了工场手工业的产生,这时各种劳动的结合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完善,对生产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对生产过程中的消耗和支出更加注意核算,因此生产成本核算提上议事日程。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人们为了进行商品生产和交换,必然要计算生产耗费,确定交易价格,计算出售商品后盈亏情况,从而产生了计算成本的需要.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商品交易活动日趋复杂,使成本会计逐步发展成为会计学科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19世纪,英国会计人员对成本会计作了很多的研究,提出许多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意义的创见:

  1。

卡克与费尔斯(英国)合著:

《工厂会计》,详细地论述了工业簿记中特有的账户,即材料账户、工资账户、设备账户和产品账户等。

  2。

巴特斯比(英国):

提出主要成本是指直接材料费用和直接人工费用之和。

  3。

诺顿著:

《纺织工厂簿记》,主张制造成本与非制造成本分别进行核算。

  4。

刘易斯著:

《工厂的商业组织》,主张将成本分为主要成本和间接费用两大部分,主要成本按产品进行分配,间接费用则直接转到损益账户。

 20世纪初美国和西方国家的许多企业推行泰勒制度,不仅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也促进了管理和成本会计的发展,产生了用于成本控制和分析的标准成本法,使成本会计的职能从成本计算进而扩展到成本控制和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企业生产经营能力高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促使企业成本会计不仅要精打细算,还要为降低产品成本而献计献策。

泰勒制度:

泰勒制度由弗雷德里克·W·泰勒(古典管理学派)(1856-1915)提出。

当泰勒在米德费尔钢铁公司工作时,他就注意到了“磨洋工”现象.工人们的产量远远少于他们力所能及的产量。

于是,泰勒开始收集材料,分析研究,提出自己的管理理论。

起初,他的管理思想影响并不大,直到海军兵工厂反对“泰勒制度"的一次罢工,引起了1912年国会召开“泰勒制度和其他工厂管理制度”的听证会,这才给泰勒以机会,阐述他关于科学管理概念的观点.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执行必须来一次“全面的精神革命”,它必须同时爆发于工人和管理人员的内心之中,使劳资双方停止关于如何分割剩余的争吵,团结起来增加剩余额;也必须以科学的方法为基础来获得确定完成每项作业的适当的程序和建立合理的每人时产出水平所需的信息。

  为此,他主张,科学管理的建立必须先解决两大问题;增加普通工人的平均产出和提高管理的效率。

他提出了四项管理原则:

第一,对人的劳动的每种要素规定一种科学的方法;第二,对工人进行认真的挑选录用和彻底的考查,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能力;第三,对工人进行说服教育或更好地“激励”,以保证所有的工作都能按照已经发展起来的科学原则去进行;第四,以适宜的方式进行管理,使管理和工人两者所承担的工作与分担的责任几乎均等。

泰勒制度的最大的弱点在于不讲究广大劳动者的主动因素,只是注重从科学管理角度为工人设计好一项工作,规定好一个条条道道.

成本会计的发展的历史阶段

1。

原始的成本会计,起源于英国,当时认为成本会计就是汇集生产成本的一种制度,主要是用来计算和确定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

在这期间,英国会计学家已经设计出定单成本计算和分步成本计算的方法(当时应用的范围只限用工业企业),后来传往美国及其他国家。

2。

近代的成本会计,主要是美国会计学家提出了标准成本会计制度,在原有的成本积聚的基础上增加了“管理上的成本控制与分析”的新职能。

在这种情况下,成本会计就不仅是计算和确定产品的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还要事先制订成本标准,并据以进行日常的成本控制与定期的成本分析.正因为成本会计扩大了管理职能,于是应用的范围也从原来的工业企业扩大到商业企业、公用事业、以及其他服务性行业。

3.现代成本会计:

今天对于成本的定义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产品成本的范畴,例如美国会计学会与标准委员会就如此定义成本:

成本是为了一定目的而付出的(或可能付出的)用货币测定的价值牺牲。

从这一定义看,成本的外延除了产品成本的概念与内容,它还可以包括:

劳务成本、工程成本、开发成本、资产成本、资金成本、质量成本、环保成本等等。

 除此之外由于成本管理的不同目的,则形成对成本信息的不同需求,使成本有各种各样的组合。

同时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是日趋深化的。

于是,目标成本、可控成本、责任成本、相关成本、可避免成本等新的成本概念源源不断地涌现,形成了多元化的成本概念体系。

成本会计的职能

1.反映职能:

最初、最基本的职能。

  反映职能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耗费,运用专门的会计方法进行计量、记录、归集、分配、汇总,计算出各成本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通俗地讲,这项职能就是进行实际成本的计算,把生产经营过程的实际消耗如实地反映出来,达到积聚成本的目的,并用积累的成本资料反映企业的实际生产耗费和补偿价值的情况,从而判断企业经营效果的好坏。

 

  2.计划与预算职能:

主要包括全部商品产品的成本计划、主要产品单位成本计划和生产费用预算。

成本计划是成本会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货币形式预先规定企业计划期内产品生产消耗和各种产品的成本水平。

编制成本计划一般是从预测、决策确定目标成本水平开始,经过设计过程,将目标成本落实到设计方案中,最后根据设计方案计算出产品定额成本,作为编制成本计划的依据.如果是老产品一般在上年成本计划执行的基础上考虑计划年度的各种因素加以调整确定.

  3.控制职能:

包括投产前的成本控制  主要是对目标成本控制,包括目标成本实行自身的控制和利用目标成本去控制设计成本和试制成本。

和投产后的成本控制。

  主要是对生产成本控制和销售成本控制,从而达到节约生产经营消耗,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控制职能是指对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加以管理,它贯穿于产品生产、销售的整个经营过程中,包括目标成本、设计成本的确定,生产成本、销售成本的实际发生。

通过对企业成本的控制使产品成本按照人们事先测算确定的成本水平进行,从而可以防止与克服生产过程中损失和浪费现象的产生,使企业资源即人力、物力、财力得到合理利用。

  4。

分析、评价职能:

成本分析、评价职能是成本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会计不仅要按时编制既积极又切实的成本计划,而且要组织和监督成本计划的执行,同时还要反映、检查评价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

  成本分析利用成本核算资料,结合有关计划、定额、预算和技术资料,应用一定的方法对影响成本升降的各种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比较,以便了解成本变动情况,系统地研究成本变动的因素和原因,通过成本分析,可以深入了解成本变动的规律,寻求降低成本的途径,为企业管理人员和领导进行决策提供依据,并用以评价和考核各责任单位的绩效。

成本核算(反映)是成本会计中最基本的职能,离开了成本核算,就不存在成本会计,更谈不上其他职能的发挥;成本核算是对决策目标是否实现的最后检验;成本决策是成本预测的结果,成本预测是成本决策的前提,成本计划是成本决策所确定目标的具体化。

成本控制则是对成本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督,以保证决策目标的实现。

如果决策目标未能达到,或是决策目标如意实现,为总结教训和经验,必须通过成本分析,才能查明原因和责任,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才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进一步挖掘潜力,使经济效益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成本核算分类(见图)

成本核算原则

1.成本分期核算原则;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是不断地进行着,为了取得一定期间所生产产品的成本,企业就必须将生产经营期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成本会计期间,按期计算产品生产成本,但成本核算中的分期,必须与会计核算年度的分期相一致,这样有利于各项核算工作的开展.成本核算,包括费用的归集、汇总与分配都是按月进行的,而产成品(完工产品)成本的计算期则与生产类型有关,与成本计算期不一定一致,可能与生产周期一致。

成本分期核算原则,主要是分清当月发生和当月负担的成本费用的界限,从时间上确定各个成本计算期的费用和产品成本的界限,保证成本核算的正确性。

 

2.划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原则;

构成资产的资本性支出,要在使用过程中才能逐渐转入成本费用。

收益性支出计入当期产品成本或者作为期间费用单独核算,全部由当期销售收入来抵偿。

区分两者支出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计算资产的价值和正确计算各期的产品成本、期间费用及损益。

假设将资本性支出列作收益性支出,其结果必然是少计了资产价值,多计入了当期成本费用。

反之,可能多计了资产价值,少计了当期成本费用。

不论是何种情况都不利于正确进行产品成本计算.是指某项支出的发生与取得本期收益无关或且说不是单为取得本期收益而发生的支出,如固定资产的购置支出。

是指某项支出的发生是为了取得本期收益,也就是说支出仅仅与本期收益有关,如生产过程中原材料的消耗、直接工资、制造费用及期间费用等. 

3.权责发生制原则;

对于本期收入和支出,在会计处理方法上有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两种。

就成本会计来看,本指以经济业务的发生,即以本会计期发生的收入和费用,是否应该计入本期损益为标准。

期成本的确定,是以权责发生制作为基础的,即凡是由本期成本负担的费用,不论其是否支付,都要计入本期成本,凡是不应由本期成本负担的费用,虽在本期支付,也不应计入本期成本.从成本角度看,贯彻这一原则,主要是解决分清本期发生的费用是否都由当期产品负担。

4.实际成本计价原则;

成本核算按实际成本计价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生产耗用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和折旧等费用,都必须按实际成本计价;二是对完工产成品成本的结转也要按实际成本进行计价。

亦称历史成本计价、交换价格计价,是指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照取得或购建时发生的实际成本入账,并在会计报告中也按成本反映。

  历史成本原则的依据在于:

成本是客观交易事实的反映,体现了“客观性原则”的要求。

但它有一定的局限性,当发生物价变动时,使得历史成本不能确切反映资产现值,不能反映企业资产的收益情况。

5.一致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运用于成本会计在核算上要求所采用的方法必须前后一致,使各期成本资料有一个统一的口径,前后一致,以便分析比较与考核,诸如,耗用材料成本的计价方法、计提折旧的方法、辅助生产费用和制造费用分配的标准与方法、在产品的计价方法、产成品成本的计算方法等.是指会计实体在各个会计期间所应用的符合会计准则的会计处理方法必须保持前后一致不得随意变动。

  一致性原则并不是说成本核算方法固定不变,当原先方法不能适应时,采用新方法,会更有效地取得正确、有用的成本信息资料,但采用这种方法,必须在成本报表的附注中加以说明改变原有方法的原因。

6.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是指计入成本的费用都必须符合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制度的规定。

如目前制度规定:

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的支出,购入无形资产的支出,对外投资的支出,被没收的财物,各项罚款性质的支出,捐赠和赞助性质支出等等就不能列入成本开支。

如果出现违反规定的开支,必须在纳税申报时予以调整,保证成本指标合法性.

7.重要性原则。

重要性原则是指对成本有重要影响的内容和项目,把它作为重点单独设立项目进行核算与反映,力求准确。

而对于那些次要内容和项目从简核算与合并反映。

例如构成产品实体或主要成分的原材料、生产工人的工资就直接计入产品成本中“直接材料"、“直接人工”项目单独进行反映;对于一般性耗用的数额不大的材料费用就计入制造费用或管理费用在综合项目中合并反映,从而使成本指标达到最佳的成本效益和经济效益。

产品成本计算对象

成本计算对象,是指计算产品成本过程中,确定归集与分配生产费用的承担客体。

为了正确计算产品成本,首先就是要确定成本计算对象,以便按照每一个成本计算对象,分别设置产品成本明细账(或成本计算单),来归集各个对象所应承担的生产费用,计算出各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因此,正确确定成本计算对象,是保证成本核算质量的关键问题.

成本计算方法

企业产品成本计算有各种不同的方法亦称简单法,指一定时期的生产费用,按各种产品进行归集,并将归集的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以求得各种完工产品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方法.,就一个企业来看,要选择哪一种方法,同样取决于企业生产类型的特点和管理上的要求。

1。

品种法 2。

分批法 3.分步法

除此之外,其他辅助成本核算法,如分类法、定额法等,一般与三种基本方法结合使用。

1、利率=纯粹利率+通货膨胀附加率+风险附加率 

2、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3、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4、保守速动比率=(现金+短期证券+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净额)/流动负债  

5、营业周期=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  

6、存货周转率(次数)=销售成本/平均存货其中:

平均存货=(存货年初数+存货年末数)/2  存货周转天数=360/存货周转率=(平均存货*360)/销售成本  

7、应收账款周转率(次)=销售收入/平均应收账款  其中:

销售收入为扣除折扣与折让后的净额;应收账款是未扣除坏账准备的金额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360/应收账款周转率=(平均应收账款*360)/主营业务收入净额  

8、流动资产周转率(次数)=销售收入/平均流动资产  

9、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平均资产总额  

10、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11、产权比率=负债总额/所有者权益  

12、有形净值债务率=负债总额/(股东权益—无形资产净值)  

13、已获利息倍数=息税前利润/利息费用  

14、销售净利率=净利润/销售收入*100%  

15、销售毛利率=(销售收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100%  

16、资产净利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  

17、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净资产(或年末净资产)*100%或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或资产净利率*权益乘数  

18、权益乘数=平均资产总额/平均所有者权益总额=1/(1-资产负债率)  

19、平均发行在外普通股股数=∑(发行在外的普通股数*发行在在外的月份数)/12  

20、每股收益=净利润/年末普通股份总数=(净利润-优先股利)/(年末股份总数—年末优先股数)  

21、市盈率=普通股每市价/每股收益  

22、每股股利=股利总额/年末普通股总数 

23、股票获利率=普通股每股股利/每股市价 

24、市净率=每股市价/每股净资产 

25、股利支付率=普通股每股股利/普通股每股净收益*100%  

26、股利保障倍数=股利支付率的倒数=普通股每股净收益/普通股每股股利  

27、留存盈利比率=(净利润—全部股利)/净利润*100% 

28、每股净资产=年末股东权益(扣除优先股)/年末普通股数  

29、现金到期债务比=经营现金净流入/本期到期的债务=经营现金净流入/(到期长期债务+应付票据)  

30、现金流动负债比=经营现金流量/流动负债  

31、现金债务总额比=经营现金流入/债务总额  

32、销售现金比率=经营现金流量/销售额  

33、每股营业现金净流量=经营现金净流量/普通股数  

34、全部资产现金回收率=经营现金净流量/全部资产*100% 

35、现金满足投资比=近5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近5年资本支出、存货增加、现金股利之和  

36、现金股利保障倍数=每股营业现金净流量/每股现金股利 

37、净收益营运指数=经营净收益/净收益=(净收益—非经营收益)/净收益 

38、现金营运指数=经营现金净收益/经营所得现金(=净收益—非经营收益+非付现费用)  39、外部融资额=(资产销售百分比—负债销售百分比)*新增销售额-销售净利率x(1-股利支付率)x预测期销售额或=外部融资销售百分比*新增销售额  

40、销售增长率=新增额/基期额或=计划额/基期额—1  

41、新增销售额=销售增长率*基期销售额  

42、外部融资增长比=资产销售百分比-负债销售百分比-销售净利*[(1+增长率)/增长率]*(1—股利支付率)如为负数说明有剩余资金  

43、可持续增长率=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收益留存率*期初权益期末总资产乘数  或=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收益留存率*期末权益乘数/(1—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收益留存率*期末权益乘数)  P-现值i-利率I-利息S-终值n─时间r─名义利率M-每年复利次数  

44、复利终值S=P(S/P,i,n)复利现值P=S(P/S,i,n)  

45、普通年金终值:

S=A{[(1+i)^n]—1}/i或=A(S/A,i,n)  

46、年偿债基金:

A=S*i/[(1+i)^n-1]或=S(A/S,i,n)  

47、普通年金现值:

P=A{[1-(1+i)^-n/i]或=A(P/A,i,n)  

48、投资回收额:

A=P{i/[1—(1+i)^-n]}或=P(A/P,i,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