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高考试题哲学部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929568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届高考试题哲学部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历届高考试题哲学部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历届高考试题哲学部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历届高考试题哲学部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历届高考试题哲学部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历届高考试题哲学部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历届高考试题哲学部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历届高考试题哲学部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历届高考试题哲学部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历届高考试题哲学部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历届高考试题哲学部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历届高考试题哲学部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历届高考试题哲学部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历届高考试题哲学部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历届高考试题哲学部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历届高考试题哲学部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历届高考试题哲学部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历届高考试题哲学部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历届高考试题哲学部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历届高考试题哲学部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届高考试题哲学部分.docx

《历届高考试题哲学部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届高考试题哲学部分.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届高考试题哲学部分.docx

历届高考试题哲学部分

 

 历届高考试题哲学部分(选择题)

(2005高考广东卷)1、在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中,从95号的镅(Am)开始,后序的20多中元素都是人造元素,这一科学事实说明(   D    )

A、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意识也可以反过来决定物质。

B、在现代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已经不重要了

C、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受到了冲击

D、意识的力量带来了物质的成果

2、一吨废报纸=850公斤再生纸=少砍17棵树。

废报纸的循环再利用与树木、环境、经济、社会的关系表明,事物之间的联系是(  A   )

A、复杂多样的   B、不可捉摸的      C、因人而异的      D、固定不变的

3、下列典故最能表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是(   D    )

A、目不识丁    B、目不见睫      C、目不窥园     D、目无全牛

4、“昼出耕田夜织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

”这首诗蕴涵的哲理是( B    )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无关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人的意识与自然环境无关             D、自然环境决定人的意识

5、改革开放初期,许多地区为了促进经济发展都把GDP最大化增长作为唯一的目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和矛盾。

在发展问题上的历史教训主要是(  D    )

A、没有把握好质变引起量变的道理           B、没有抓住主要矛盾

C、没有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D、没有很好的贯彻全局观念

6、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干部队伍经受住了市场经济大潮的考验,但在局部地区也发生了一系列较严重的腐败事件,老百姓议论纷纷。

对此正确的看法应该是:

(  B    )

A.腐败蔓延将导致亡党亡国,因此必须把整顿干部队伍作为我国当前的中心工作来抓

B.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

C.要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不要在意腐败现象

D.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腐败现象只是党的干部队伍的支流,所以不必过于关注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都必然要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五个不同发展阶段。

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但是中国何时进入封建社会则众说纷纭,争论不已。

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几乎都卷入了这场被称为“古史分期”的学术大讨论中,相继出现了“三论五说”:

西周封建论、战国封建论、魏晋封建论和春秋封建说、秦统一封建说、西汉封建说、东汉封建说、东晋封建说。

7、上述材料说明:

(   C    )

  ①所有争论都无法推翻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②人类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解释具有历史性

  ③与自然科学相比,历史学作为人文科学不具有客观性和精确性

  ④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必须抛弃这些毫无意义的历史纠葛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8、关于“古史分期”的学术争论至今没有定论说明:

(  C   )

①争论的原因在于历史感性材料的相对匮乏和史学家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②尽管尚无定论,史学界仍然坚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地分析了矛盾的特殊性

③历史就像小姑娘,想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

④对于社会形态由量变到质变的关节点,史学界莫衷一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05北京卷

 9、北京农业在借鉴全国农业发展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依靠大城市辐射,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和休闲农业,从而走在全国前列。

这说明(  B  )

A事物之间都存在必然联系  B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

C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D外因通过内因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

2005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宏观调控答记者问时指出,经济发展慢了不行,那样就业压力就会更大,财政收入会减少,许多应该办的事业就会缺乏资金;经济发展过快也不行,那样经济运行紧张,难以为继,我们要根据具体情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10、温家宝总理的上述分析体现了(  C  )

①     看问题办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    ②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  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1、非公有制企业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克服自身存在的问题,在遵循市场法则、追求企业利益的同时,还需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维护国家利益。

这是因为(  C   )

A集体主义决定企业发展方向  B市场经济可以产生集体主义

C集体主义可以促进企业发展  D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具有内在一致性

2005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政治(江苏卷)

12、创业创新创优是新时期江苏精神的核心内涵。

弘扬“三创”精神,推进“两个率先”,体现了(   D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B.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13、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B  )

A.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B.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C.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4、下列说法中,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B   )

A.勿疏小善,方恢大略B.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C.愚者千虑,必有一得D.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15、右边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  C  )

A.要善于抓住重点

B.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要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16、下列选项中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物质性的是(  D   )

A.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B.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C.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必然结果

D.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7、“旧时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

”这体现了(  B  )

A.社会变化总是循环往复的

B.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

江苏省泰州市信访局局长张云泉同志在信访岗位上工作了22年,始终践行“绝不能让群众失望”的诺言,真心诚意为民解难,为党分忧,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18、张云泉同志的先进事迹表明(  D   )

①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②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

③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④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改造世界有指导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9、奥地利科学家魏格纳偶然发现地图上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凹凸相反,经过查阅资料和苦苦思索,形成了一种设想:

由于某种驱动力,把原本连在一起的非洲和南美洲两块大陆分裂开来,天长日久,便为大西洋所隔……于是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这说明(  C  )

①合理想象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

②想象是一种令人惊奇的思维能力

③想象一定能成为现实

④合理想象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世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良机对于懒惰没有用,但勤劳可以使最平常的机遇变成良机。

”这句话说明(  D  )

①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②外因对事物的发展是可有可无的

③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④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05年高考浙江卷(全国卷)

图6是比利时画家马格利特的作品。

画面上明明画了一只逼真的烟斗,而画上的法文写的却是“这不是一只烟斗”。

21、在画面情境中,烟斗的形象与文字含义之间的关系属于(   A  )

A自相矛盾的关系    B辩证法的矛盾关系   C诡辩的关系   D辩证否定的关系

22、当我们面对这幅画的时候,图形与文字共同组成的这幅画又启发我们思考艺术作品与现实对象的关系。

下列叙述正确表述两者关系的有(  B  )                                         

 ①艺术作品是不依赖原型的主观创造②艺术作品体现了对原型的摹写与创造的统一③艺术作品是对原型的审美再现④艺术作品应不断追求更逼真地反映原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这一诗句,不仅激励了几代中国人抗击外国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斗争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仍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23、这句诗体现的人生价值观是(  C  )

①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②有价值的人生不应考虑个人利益③对社会的贡献大小决定了人生价值的高低④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为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24、有人认为,“趋福避祸、趋利避害”是一切动物的本能,人也是动物,由此得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

这种论证之所以不正确,是因为(  D   )

①人性本善,自私是后天获得的特质②人性本恶,后天可以为善③人的本质应从社会关系的总和去理解④趋群体、他人之利,是对趋利避害本能的超越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问题。

除了过于乐观和过于悲观的观点之外,更多的人主张全面地看待这两方面的关系。

25、下列属于矛盾分析法的叙述有(  D   )

①互联网所带来的好处和坏处各占一定比例  ②互联网所带来的利、弊是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的方面③互联网本来是好东西,只是后来被坏人利用了④互联网同其他事物一样在同一与斗争的关系中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6、一般来说,互联网对社会发展利大于弊,其积极作用是主流,而对于痴迷网络的少数青少年来说,则弊大于利。

这是由于(  D   )

①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发生了转化②外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③具体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特殊性决定的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发生转化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2005全国卷(黑、吉、广西)

蟾蜍有毒,蟾衣却可入药。

某青年农民偶然看到了蟾蜍蜕变的过程,于是开始了巧获蟾衣的探索。

经过反复观察、实验、总结,发现蟾蜍蜕皮是其生长过程的自然现象,一般在黑夜发生,过程很短,然后马上吃掉;还发现蟾蜍的眼睛对运动的物体敏感。

根据这些情况,他发明了通过控制光线、在水中获取、用光照引吸幼虫喂养等技巧获取蟾衣的方法,终于闯出了低成本、省劳力、不破坏生态平衡且有巨大经济效益的致富道路。

 27、巧取蟾衣之所以可能的客观依据是(   B   )

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②认识规律及其实现条件才能利用规律

③客观事物发展有自己的特殊规律④规律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8、巧获蟾衣的过程体现了  (   A  )

一个正确认识的获得需要多次反复的认识过程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③人在自然和社会规律面前是自由的④人在自然和社会规律面前是不自由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①④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2005年全国卷Ⅲ)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句古训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回答29~30题。

29、这句话的哲学依据是(  B  )

①量变的积累可以引起质变②恶与善本身是不同质的事物

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可以相互转化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可以相互转化

  A.①③       B.①④        C.①②          D.②③

30、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勉励我们(  B   )

①以先进人物为榜样做一个道德上至善的人②严于律已不断完善道德修养

③在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坚守永恒的道德准则④首先理想的实现不仅在知善恶,更在为与不为的行

  A.①③       B.①④        C.①②          D.②③

31、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

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

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D   )

①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          ②前者是直接反映,后者是创造性反映

③前者是局限性,后者无局限性          ④前者是肤浅的,后者是深刻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以下为2004年高考试题哲学部分

32、为了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人们常常引进一些外来物种,但有些外来物种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

这表明(广东广西17)(  B  )

①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②事物的性质是不确定的

③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④改造自然必须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33、同为宋朝的文化名流,苏东坡的《食荔枝》对广东荔枝赞不绝口,说“日咬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蔡襄的《荔枝谱》却说天下的荔枝,以闽中为第一,蜀州次之,岭南为下。

(广东广西24)(  A  )

A.价值判断总是有主观性

B.“趣味无商量”,美食评鉴没有客观标准

C.两者的评价都受到乡土观念的影响,把自己家乡的荔枝说成是最好的

D.价值判断是有阶级性的,蔡襄是奸臣,所以不能客观看待广东荔枝的价值

34、广州某医院护士长叶欣,在“非典”袭来时临危不惧,哪里危险献出现在哪里,用自己的生命挽救病患者的生命,受到人们的敬仰。

这说明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在于(广东广西20)(C)

A.临危不惧,敢于牺牲              B.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

C.对社会做出贡献    D.受到人们的敬仰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对我国现行宪法进行第四次修改。

35、中国有13亿人口,多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很大的问题;多么大的经济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很小的数目。

这个“乘除法”表明(江苏21)(  C  )

A.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B.有了量变就有质变

C.中国的改革、发展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D.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近几年来,“要富口袋,先富脑袋”,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共识。

“科教兴省”、“文化强市”,已成为许多地方的发展战略。

(江苏22)(  D  )

36、“富脑袋”主要是指                                                  

A.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B.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C.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D.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7、宪法的上述修正进一步体现的精神是(全国文综25)  (  B  )

A.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       B.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正当权利

C.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互为前提       D.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互促进

38、2003年,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

“群众利益无小事。

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

”这表明(广东广西18)(  D  )

A.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动力B.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人民群众的一切利益是天然合理的  D.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

近几年来,“要富口袋,先富脑袋”,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民致富奔小康的共识。

“科教兴省”、“文化强市”,已成为许多地方的发展战略。

(江苏23)

39、上述材料表明  (  B  )

①科技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因果联系

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相互促进的

③人们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   

④认识是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③④

40、“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

”这句名言是指(江苏24)(  B  )

A.真理与权威是相互排斥的       B.真理要靠历史和实践来检验

C.真理与权威是相互依存的       D.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

41、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范围扩大和程度加深,一些原来只在动物中传播的疾病威胁到人类的健康,这提醒我们(全国文综32)(  B  )

A.人类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变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

B.利用和改造自然必须以认识和保护自然为前提

C.受人类活动影响的自然失去了客观性

D.改造自然必然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42、“三农”工作的中心是促进农民增收。

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映。

我们要本着“求真务实”的精神,在统筹城乡发展中解决“三农”问题。

这说明想问题办事情要(天津文综25)        (  B  )

A.分清主流和支流            B.做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C.重视内因的作用           D.坚持适度的原则

43、全国支教模范白芳礼老人患病的消息牵动着人们的心,社会各界纷纷前往探望。

92岁的白芳礼老人14年中用蹬三轮车挣来的近20万元资助了数百名学生。

老人资助过的博士生又在资助着本校的在校生,被资助的学生表示一定要把爱心传下去。

在津门形成的这种助人者、受助者、间接受助者之间传递爱心的“白芳礼效应”表明(天津文综35)(  D  )

A.人对社会的贡献主要是物质财富

B.人对社会的贡献主要是精神财富

C.精神财富可以转化为物质财富

D.精神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

44、恩格斯说:

“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这是因为(北京文综34)(  D )

A.意识可以改造客观事物   

B.意识的能动作用使事物向正确方向发展

C.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D.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4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句诗说明(北京文综35)    (  C  )

A.想象是突发的         B.想象是随意的

C.想象的形式是主观的    D.想象的内容是客观事物

46、“入国问禁,入乡问俗”体现的道理是(广东30)    (  D  )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②尊重社会的客观规律

③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④尊重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7、下列名言中,与“千里长堤,溃于蚁穴”包含同一哲理的是(广东广西19)(  D  )

A.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B.一叶落,而天下知秋矣

C.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D.一客失了信,百客不登门

48、近两年,全国每年发生的安全事故都在100万起以上,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多亿元。

安全就是效益。

这个事实说明(北京文综31)(  B  )

A.有失误必有安全事故       B.安全事故是经济损失之故

C.有安全必有利润               D.安全与效益互为因果关系

49、人的思维活动和认识发展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江苏29)(  BD  )

A.受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制约    B.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C.是可以改造和创新的           D.是能够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的

50、哲学上讲的“一分为二”与“合二而—”,体现了事物矛盾双方(江苏19)(  C  )

A.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    B.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既相互区别又相互排斥

51、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之所以要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从哲学上讲是因为(江苏20)(  B )

A.任何事物都是部分与整体的统一

B.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C.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D.事物的发展是由弱到强、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

52、手机短信方便了人们交流沟通,也被少数人用来进行诈骗或骚扰。

对此,正确的认识是(全国文综28)(B)

 ①对待任何事物都应持一分为二的态度    ②手机短信弊大于利

③评价手机短信的利弊要看其主流          ④取消手机短信,发展替代性服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3、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把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

实施这一战略的哲学依据是(天津文综33)       (  C  )

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②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④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A.①②   B.①②③C.①③   D.①②④

54、内蒙古地域辽阔,各地区生活习俗同中有异,因此蒙古民歌既有风格上的统一性,又有地区色彩的多样性。

有的蕴藉深沉、古朴苍凉,有的豪迈不羁、自由奔放,有的华丽繁复、活泼跌宕。

这说明蒙古民歌的(广西广东29)           (  C  )

①统一性是以多样性为基础的          ②多样性是以统一性为基础的

③统一性是共同文化心理的直接体现  ④统一性是共同经济生活的直接体现

A.①②   B.①②③C.①③   D.①②④

55、两广自古产荔枝,荔枝营养丰富,清甜可口,但进食过多则易患“荔枝病,这说明(广东广西18)(B  )

A.对荔枝的营养价值要一分为二地看待  B.饮食要注意适度原则

C.美食都有潜在的危险性  D.为防微杜渐,应尽量少食荔枝

56、徽调、汉戏、昆曲,秦腔等经过五六十年的相互交流、融合,从而产生了声腔、剧目、表演都具一格的新剧种——京剧。

200多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京剧不断地发生变革,更   加丰富多彩。

京剧的形成和发展说明(全国大综合14)        (  D  )

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B.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C.要明确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D.事物不断地吸收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得到发展

57、“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终日乾乾,与时偕行”的观点,与“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反映了(全国大综合15)        (  C  )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B.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D.唯心论与形而上学的联系

宋代的庄绰在《养柑蚁》一文中说:

“广南可耕之地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常患小虫,

损失其实。

惟树多蚁,则虫不能生,故园户之家,买蚁于人。

遂有收蚁而贩者,用猪羊脬脂其中,张口置蚁穴旁,俟蚊入中,则持之而去,谓之养柑蚁。

58、老百姓利用蚂蚁治虫的事实说明(全国文综33)(  A  )

①生产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

③生产实践的规模受历史条件制约  ④生产实践中获得的认识都是真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9、邓小平说: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