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长春中医药大学.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6935631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长春中医药大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长春中医药大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长春中医药大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长春中医药大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长春中医药大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长春中医药大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长春中医药大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长春中医药大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长春中医药大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长春中医药大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长春中医药大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长春中医药大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长春中医药大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长春中医药大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长春中医药大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长春中医药大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长春中医药大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长春中医药大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长春中医药大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长春中医药大学.docx

《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长春中医药大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长春中医药大学.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长春中医药大学.docx

第十五章平肝息风药长春中医药大学

第十五章平肝熄风药

一、概念:

凡以平肝潜阳、息风止痉为主要作用,主治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病症的药物,称平肝熄风药,简称平肝药。

二、作用及适应证

 1、平肝潜阳:

肝阳上亢之头痛目眩。

2、息风止痉:

肝风内动之惊痫抽搐。

三、分类:

 1、平抑肝阳药

 2、息风止痉药

  四、配伍规律:

 1、属阴虚阳亢者:

滋养肾阴药(益阴以制阳)

  2、肝火上炎者:

清泻肝火药

  3、兼有神志症状者:

安神药

  4、兼有窍闭神昏:

开窍药

5、阴亏血虚之肝风内动:

补养阴血药

6、热极生风之肝风内动:

清热药

  7、脾虚慢惊:

补气健脾药

五、使用注意

本类药物寒凉居多,但也有偏于温燥的,应区别应用。

脾虚慢惊者,不宜寒凉之品,阴亏血少者,忌用温燥之品。

六、现代研究

1、镇静、抗惊厥作用:

能制止实验性癫痫的发生,可使实验动物自主活动减少,并能增强中枢抑制制剂的作用。

  2、有降压作用,并改善头痛、头晕等症状。

其平肝潜阳的功效,似与降压、镇静、镇痛等综合作用有关。

  3、解热、镇痛作用。

   

 

第一节 平抑肝阳药

一、药性特点

本类药物多为介类及矿石类药物,有质重潜降之性,入肝经,有平肝潜阳之性,古有“介类潜阳,虫类搜风”之说。

  二、作用及适应证

平肝潜阳:

肝阳上亢之头痛目眩。

 

※石决明

首载于《名医别录》,因本品附石而生长,功能祛翳明目,故名。

来源:

为鲍科动物杂色鲍、皱纹盘鲍、羊鲍、澳洲鲍、耳鲍、或白鲍的贝壳。

多分布于沿海地区。

炮制:

生用或煅用。

饮片:

饮片均已找碎成不规则块状,且多为统装货,以个均匀、壳厚、光底、壳内面有珍珠样光泽者为佳。

【性味归经】咸、寒。

归肝经。

 【功效应用】

  1、平肝潜阳:

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

     本品咸寒清热,有平肝阳、清肝热之功,为凉肝、镇肝之要药。

2、清肝明目:

(1)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

(2)肝经风热之目赤肿痛、翳膜遮睛。

   (3)肝肾阴虚之目暗昏花。

 【用法】入汤剂宜打碎先煎。

【临床报道】

治疗高血压病:

用生石决明、丹参、刺蒺藜、夏枯草各30克,车前子45克,每日1剂,连服45天为1疗程。

 

▲珍珠 母

首载于《本草图经》

来源:

为珍珠贝科动物马氏珍珠贝、蚌科动物三角帆蚌或褶纹冠蚌等双壳类动物的贝壳。

炮制:

生用。

饮片:

为不规则的薄片,凹凸不平,大小不一,厚1~5mm。

表面黄玉白色、淡黄褐色或银灰白色,常具彩色光泽。

凹入面平滑细腻;凸面常可见生长层纹,并可片片剥离。

质脆,折断时成粉屑或小片状,半透明。

气微,味淡。

饮片以片大、有光泽、质松脆者为佳。

【性味归经】咸、寒。

归肝经。

 【功效应用】

1、平肝潜阳:

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

2、清肝明目:

(1)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

(2)肝经风热之目赤肿痛、翳膜遮睛。

 (3)肝肾阴虚之目暗昏花。

 3、镇心安神:

心悸失眠。

 

※ 牡 蛎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来源:

为牡蛎科动物长牡蛎、大连湾牡蛎或近江牡蛎等的贝壳。

分布于沿海地区。

炮制:

生用。

饮片:

饮片均已打碎成不规则块状,且多为统装货,以厚实、壳面无附着物、内面光洁者为佳。

【性味归经】咸、涩,寒。

归肝、肾经。

 【功效应用】

1、平肝潜阳:

(1)肝阳上亢之头晕头痛。

(镇肝熄风汤)。

(2)热病伤阴、虚风内动之四肢抽搐。

2、软坚散结:

(1)瘰疠、痰核等。

(2)癥瘕积聚。

现用于肝脾肿大。

3、收敛固涩:

各种滑脱证。

  4、制酸止痛(煅用):

胃酸过多、胃溃疡等。

 【用法】入汤剂宜打碎先煎。

收敛固涩煅用,其余生用。

 【药理作用】

 1、有降血脂、抗凝血、抗血栓、降血压、抗动脉粥样硬化、抗心律失常、改善心衰等药理作用。

 2、抗胃溃疡作用:

    3、可促进机体免疫功能和具有抗白细胞下降的作用。

 【临床报道】

  1、治疗渗出性胸膜炎:

煅牡蛎30克,泽泻15克,葶苈子15克,商陆根6克,瓜蒌根30克,海藻15克,红参10克、当归10克、黄芪15克。

  2、治疗过敏性紫癜:

每日用生牡蛎90克,加水2000ml,煎成600ml,分3次温服,儿童酌减。

治疗30例,治愈26例,未愈4例。

※ 龙骨与牡蛎功效应用的异同点

共同点:

龙骨与牡蛎均具平肝潜阳,收敛固涩作用,用于治疗肝阳上亢,头晕目眩及各种滑脱证,如遗精、滑精、遗尿、尿频、自汗、盗汗、崩漏、带下等证,二者常相须为用。

不同点:

龙骨主入心经,具有镇惊安神作用,用于神志不安,心悸、失眠、惊痫癫狂等证,煅龙骨外用收湿敛疮,用于湿疮湿疹;牡蛎咸寒,具有软坚散结作用,用于瘰疬、痰核、癥瘕积聚等证。

 

※赭 石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来源:

为氧化物类刚玉族赤铁矿的矿石,主含三氧化二铁。

炮制:

生用。

饮片:

呈不规则的扁块,大小不一。

全体棕红色或铁青色。

表面附有少量红粉,有的具金属光泽;一面有圆形乳头状突起,另一面与突起相对应处有同样大小的凹窝。

质坚硬,不易砸碎。

断面显层叠状,且每层均依“钉头”而呈波浪状弯曲。

气微,味淡。

以红棕色、断面层次分明、每层有“钉头”、无杂石者为佳。

【性味归经】苦、寒。

归肝、心经。

【功效应用】

 1、平肝潜阳:

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

(镇肝熄风汤)

本品为矿石类药物,质重沉降,长于镇潜肝阳,又善清肝火,故为重镇潜阳常用之品。

 

 2、重镇降逆:

(1)嗳气、呕吐、呃逆。

(旋复代赭汤)

 

(2)肺肾两虚之虚喘。

 3、凉血止血:

血热吐衄、崩漏。

【用法】入汤剂宜打碎先煎。

【使用注意】

 1、孕妇慎用

 2、不可长期服用。

  【药理作用】

1、能促进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新生,其有效成分是本品经还原后生成的容易被机体吸收的可溶性亚铁盐,故本品常用于小儿营养性铁血性贫血。

 2、本品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

 

▲ 蒺藜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来源:

为蒺藜科植物蒺藜的干燥成熟果实。

炮制:

生用或盐水炙用。

饮片:

为5个分果瓣组成,呈放射状排列,直径7~12mm。

常裂为单一的分果瓣。

分果瓣呈斧状,长3~6mm;背部黄绿色、隆起,有纵棱及众多小刺,并有对称的长刺和短刺各1对。

两侧面粗糙,有网纹,灰白色。

质坚硬。

无臭,味苦、辛。

饮片以大小均匀、饱满坚实、背面色淡绿色者为佳。

【性味归经】 苦、辛,平。

归肝经。

 【功效应用】

 1、平肝疏肝:

(1)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

(2)肝郁气滞,胸胁胀痛。

2、祛风明目:

(1)风热目赤肿痛。

(2)风疹瘙痒,白癜风。

 

▲罗 布麻

首载于《救荒本草》,名泽漆。

1952年在新疆罗布平原发现大面积本植物,又其植物纤维为优质麻,遂定名为“罗布麻”。

来源:

为夹竹桃科植物罗布麻的干燥叶。

炮制:

生用。

饮片:

多皱缩卷曲,有的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椭圆状披针形或卵圆状披针形,长2~5cm、宽0.5~2cm,淡绿色或灰绿色,先端钝,有小芒尖,基部钝圆或楔形,边缘具细齿,常反卷,两面无毛,叶脉于下表面突起;叶柄细,长约4mm。

质脆。

气微,味淡。

以身干、色淡绿,无杂质者为佳。

【性味归经】甘、苦,凉。

归肝经。

  【功效应用】

 1、平肝潜阳,清热:

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

 2、利尿:

水肿,小便不利。

 ※ 临床多用于高血压病,有较好疗效。

【用法】 肝阳上亢者用叶片,治疗水肿多用根。

【使用注意】不宜过量和长期服用,以免中毒。

(罗布麻叶无毒性,但根含强心苷,故有一定的毒性。

【药理作用】

  1、对高血压者具有显著的降压作用。

但不降低正常血压,对血压偏低者还能起到升压的调节作用,此为其他降压药不能比拟的。

  2、利尿作用

3、罗布麻根含强心苷,具有强心作用。

【临床报道】治疗高血压病:

每日用罗布麻叶3~6克用开水冲泡当茶饮,共治疗596例,有效率为88.6%。

  

 

第二节息风止痉药

一、药性特点

本类药物多为虫类,入肝经,古有“介类潜阳,虫类搜风”之说。

 二、作用及适应证

1、息风止痉:

肝风内动之惊痫抽搐。

2、平肝潜阳:

肝阳上亢之头痛目眩。

 

※羚羊角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来源:

为牛科动物赛加羚羊雄兽的角。

主产于新疆、青海、甘肃等地,原苏联产量大。

多为野生。

炮制:

生用。

药材:

药材呈类长圆形,略弯曲,长15~33cm,表面白色或黄白色,基部稍呈青灰色。

嫩角对光透视有“血丝”或紫黑色斑纹,通体光润如玉,无裂纹;老角则有细纵裂纹,除角尖端部分外,有10~20个隆起的环脊,间距约2cm,用手握之四指正好嵌入环脊的凹处。

角的基部横截面类圆形,直径2~4cm,内有坚硬质重的角柱,习称“骨塞”。

骨塞占全角长的1/3~1/2,表面有突起的纵棱,与外面角鞘内凹沟紧密嵌合,横切面观,其接合处呈不规则锯齿状。

除去骨塞,角的下段成空洞状。

全角呈半透明,对光透视,上半段有1条隐约可辨的细孔道直通角尖,习称“通天眼”。

质坚硬,难折断。

无臭,味淡。

饮片:

饮片有薄片、刨片、角丝、角粉等规格。

以色白、光润、有血丝、无裂纹者为佳。

【性味归经】咸、寒。

归肝、心经。

 【功效应用】

1、平肝息风:

(1)肝阳上亢之头晕目眩。

 (2)肝风内动之惊痫、抽搐。

   为治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要药。

2、清肝明目:

肝火上炎之头痛、目赤肿痛。

     本品清肝火力强,只用于肝火目疾。

3、清热解毒:

 温热病之壮热神昏、热毒发斑。

另外:

清肺止咳:

肺热咳喘

【用量用法】 

1~3克,入煎剂应单煎2小时以上,取汁服。

或研粉服,每次0.3~0.6克。

【药理作用】

1、镇静与抗惊厥作用:

 2.解热作用

 3、镇痛作用

 

※牛 黄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来源:

为牛科动物黄牛的的干燥胆结石。

习称“天然牛黄”。

天然牛黄:

色黄,涂于指甲上能染成非常鲜明的黄色,经久不褪。

人工牛黄:

牛或猪的胆汁,经人工提取出胆酸、胆红素、无机盐等,加工制造而成。

人工培植牛黄:

依据天然牛黄的成因机理,在牛胆囊内植入异体,使之形成结石。

炮制:

生用。

【性味归经】苦、凉。

归肝、心经。

【功效应用】

  1、息风止痉:

温热病及小儿惊风之壮热神昏、痉挛抽搐等。

     朱砂、钩藤等:

牛黄散。

2、化痰开窍:

温热病热入心包、中风、惊风、癫痫等痰热蒙蔽心窍所致的神昏闭证。

   配伍冰片、麝香等,(安宫牛黄丸)

3、清热解毒:

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疽肿毒等。

    牛黄解毒丸、六神丸等。

【用量用法】入丸散剂,每次0.2~0.5克。

【使用注意】

1.非实热证不宜用。

2.孕妇慎用。

【现代研究】

 一、化学成分:

牛黄含水分3.28%~6.92%,胆酸,脱氧胆酸,胆 醇,胆色素维生素D,及各种氨基酸。

 二、药理作用:

1、镇静、抗惊厥作用:

  2、解热作用:

牛磺酸对发热动物的体温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

 3、强心、降压作用。

4、利胆作用。

 5、抗炎、抗感染作用。

现用牛黄的各种剂型(安宫牛黄丸,清开灵),治疗各种急性热病,疗效较好。

 

※ 钩 藤

首载于《名医别录》

来源:

为茜草科植物钩藤及同属多种植物的干燥带钩藤茎。

主产于长江以南至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多为野生。

炮制:

生用。

饮片:

为带钩或不带钩的茎枝小段,呈圆柱形或类方形,长2~3cm、直径0.2~0.5cm。

表面红棕色至紫红色者,具细纵纹,光滑无毛;黄绿色至灰褐色者,有时可见白色点状皮孔,被黄褐色柔毛。

多数枝节上对生2个向下弯曲的钩(不育花序梗),或仅一侧有钩,另一侧为凸起的疤痕。

钩略扁或稍圆,先端细尖,基部较阔;钩基部的枝上可见叶柄脱落后的窝点状痕迹和环状的托叶痕。

质坚韧。

断面黄棕色,皮部纤维性,髓部黄白色或中空。

无臭,味淡。

饮片以梗细、钩多、色紫红、含钩藤总碱高、无枯枝钩者为佳。

【性味归经】甘、微寒。

归肝、心包经。

【功效应用】

1、息风止痉:

肝风内动之惊痫抽搐。

本品有缓和的息风止痉作用,又善于清肝热,为治疗肝热,肝风内动,惊痫抽搐常用药。

 

2、清热平肝:

本品既清肝热、又平肝阳。

     

(1)肝火上攻之头痛、眩晕。

      夏枯草、龙胆草等

     (2)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

     天麻、菊花、石决明。

※本品有良好的降压作用,临床应用于高血压而有肝热或肝阳上亢者。

【用法】不宜久煎,一般不超过20分钟(钩藤碱加热后易被破坏)。

但也有报道认为,钩藤煎煮35分钟,此时煎出液中钩藤碱的煎出率为最大。

【现代研究】

 一、化学成分:

钩藤中具有药理活性的成分有钩藤碱、异钩藤碱柯诺辛因碱等。

 二、药理作用

 1、降压作用:

钩藤各种剂型,对各种动物的正常血压和高血压都有降压作用。

2、镇静和抗惊厥作用:

钩藤对小鼠有明显的镇静作用而无催眠作用。

能制止豚鼠实验性癫痫反应的发生,停药后恢复治疗前状态。

钩藤对小鼠有抗惊厥作用,与牛膝配伍有协同作用。

    3、平喘作用

4、降血脂作用:

 【临床报道】

1、治疗偏头痛:

钩藤、全蝎、紫河车各18克,共研细末装胶囊(每粒0.3克),每服3粒,每日3次。

用此方治疗26例,均于服药12小时内头痛渐趋缓解,48小时后疼痛明显减轻,继则疼痛消失。

  2、治疗小儿夜啼:

钩藤、蝉蜕各3克,薄荷1克,煎服,每日1剂,连服2~3剂。

观察18例,结果治愈17例。

 

※天麻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原名“赤箭”,天麻之名始见于《雷公炮炙论》。

来源:

为兰科植物天麻的干燥块茎。

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

冬春季节采挖,冬季茎枯时采挖者,称“冬麻”,质量优良;春季发芽时采挖者名“春麻“,质量较差。

原为野生,现有栽培。

炮制:

生用。

药材:

呈长椭圆形,略扁,皱缩而稍弯曲,野生者多肥而圆,家种者多瘦而长。

长3~15cm、宽2~6cm、厚1~3cm。

去净粗皮,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具纵皱纹及多轮横环纹。

一端有红棕色干枯芽苞,习称“鹦哥嘴”;或残留茎基,故又习称“红小辫”。

另一端有凹入的脐形疤痕,习称“肚脐眼”。

质坚实,不易折断。

饮片:

饮片多为纵切薄片,断面略平坦,角质状,半透明,牙白色或棕黄色,间有空心。

嚼之发脆,有黏性,气特异,味甘、微辛。

以片大、肉肥壮、色黄白、质坚实、无空心者为佳。

 【性味归经】甘、平。

归肝经。

  【功效应用】

1、息风止痉:

肝风内动之惊痫抽搐。

本品甘润,药性平和,可用于各种原因的肝风内动之证。

无论寒热虚实皆可应用。

 

(1)小儿急惊风。

 (2)小儿慢惊风。

(3)破伤风。

天南星、白附子、防风,(玉真散)

2、平肝潜阳:

(1)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

   钩藤、石决明等,(天麻钩藤饮)

(2)风痰上扰之头痛、眩晕。

   半夏、白朮等,(半夏白术天麻汤)

  3、祛风通络:

本品既可息内风,有可祛外风。

(1)风湿痹痛。

 

(2)手足不遂、肢体麻木。

川芎等,(天麻丸) 

现用20%的天麻针剂,肌肉注射,治疗坐骨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止痛效果颇佳。

【现代研究】

一、化学成分

主含天麻苷。

二、药理作用:

  1、镇静、安眠作用:

 2、抗惊厥作用:

 3、镇痛作用:

实验证明,人工培养天麻与野生天麻均有非常明显的镇痛作用,野生天麻作用较强,且止痛持续时间久。

  4、降压作用:

 5、抗炎作用:

  【临床报道】

用天麻素注射液,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

神经衰弱,眩晕症、神经性疼痛、耳聋耳鸣等。

 【鉴别用药】

天麻,钩藤均能平肝息风,潜阳,对于肝风内动之抽搐痉挛,眩晕,头痛等常相须为用。

但天麻甘平,质润多脂,清热之力不及钩藤,功偏平肝息风兼止痛,为治肝风抽搐及多种原因引起的头痛,眩晕常用之品。

钩藤甘寒,且具轻清透达之性,长于清热息风,为治热极生风或小儿高热惊风之要药。

 

※地龙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

原名“白颈蚯蚓”,又由于本品生活于土壤中,形曲似龙,又名地龙。

来源:

为巨蚓科动物参环毛蚓和缟蚯蚓的全虫体。

前者主产于广东、广西、海南等地,药材称“广地龙”,后者全国各地均有分布,药材称“土地龙”。

多为野生。

炮制:

生用。

药材:

(1)广地龙:

呈长条状薄片,弯曲,边缘略卷,长15~20cm、宽1~2cm。

全体具环节,背部棕褐色至紫灰色,腹部浅黄棕色;第14~16环节为生殖环带,习称“白颈”,较光亮。

体前端稍尖,尾端钝圆,刚毛圈粗糙而硬,色稍浅。

体轻,略呈革质,不易折断。

气腥,味微咸。

(2)土地龙:

呈弯曲的圆柱形(亦有剖开呈薄片状的),片5~10cm、直径0.3~0.7cm外皮灰褐色或灰棕色,多皱缩不平,生殖环带多不明显。

体轻脆,易折断。

气腥,味微咸。

饮片:

饮片多切成2~10cm长的段,以大条、肉厚、完整不破碎、无泥者为佳。

【性味归经】咸,寒。

归肝、脾、膀胱经。

 【功效应用】

1、清热息风:

肝风内动之惊痫、抽搐。

    本品咸寒,即熄风止痉,又善于清热定惊,故尤适用于热极生风所致惊痫抽搐。

2、通络止痛:

(1)痹证。

 尤适用于热痹。

  (2)气虚血滞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

 黄芪、川芎、桃仁、红花等,(补阳还五汤)

  3、平喘:

肺热哮喘。

      本品可缓解支气管痉挛。

近年又制成多种剂型,如地龙注射液,复方地龙注射液,喘舒宁片等,治疗支气管哮喘及哮喘性支气管炎,有一定的解痉、平喘作用。

4、利尿:

热结膀胱之小便不利、尿闭不通。

  另外:

降压:

原发性高血压。

 【药理作用】

 1、解热作用:

对人工发热家兔有良好解热作用。

首先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继而影响了体内散热与产热过程,而使体温下降。

地龙对各种原因的发热均有明显的退热作用,对感染性发热作用优于阿司匹林,但作用出现较晚。

2、镇静抗惊厥作用:

  3、平喘作用:

有舒张支气管作用,对豚鼠过敏性哮喘有保护作用。

临床上对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有即刻疗效。

 4、降压作用:

有显著的降压作用。

5、抗血栓作用。

 

※全蝎

首载于《蜀本草》

来源:

为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的干燥体。

别名:

全虫

炮制:

置沸水或沸盐水中煮后用。

药材:

为干燥的全虫,前半截(头、胸、前腹)呈扁平长椭圆形,后半截(后腹、尾)6节呈尾状。

完整者长约6cm,头、胸部呈绿褐色,腹及肢呈黄色,尾刺尖端呈褐色。

头、胸部前面有1对较长而大的钳状脚须,形似蟹螯;后腹部末节有锐钩状毒刺。

体轻质脆。

气微腥,味微咸。

有单用后腹部者,称为蝎尾或蝎梢。

以完整、色青褐或黄褐、干净、身挺、腹硬、背脊抽沟、无盐霜者为佳。

【性味归经】辛,平;有毒。

归肝经。

 【功效应用】

1、息风止痉:

小儿急慢惊风、中风面瘫、破伤风。

  2、解毒散结:

疮疡肿毒、瘰疬痰核。

  3、通络止痛:

风湿痹痛、顽固性头痛。

【用量】全蝎2~5克。

【使用注意】

  1、有毒,用量不宜过大。

2、孕妇忌用。

 

☆蜈蚣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

来源:

为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干燥体。

炮制:

生用。

药材:

呈扁平长条形,长8~17cm、宽0.5~1cm。

全体由22节组成,最后一节略细小。

头部红褐色,背部黑绿色,有光泽,并有2条突起的棱线;腹部棕黄色,皱缩;足黄色或赤褐色。

气微腥,并有特殊刺鼻臭气,味辛而微咸。

饮片以条大、头红、身黑绿、完整者为佳。

  【性味归经】辛、有毒。

归肝经

 【功效应用】

   1、息风止痉:

急慢惊风、中风面瘫、破伤风等

   2、解毒散结:

疮疡肿毒、瘰疬痰核。

 3、通络止痛:

风湿痹痛、顽固性头痛。

 异:

全蝎力缓,蜈蚣力强。

【用量】全蝎2~5克,蜈蚣1~3克。

 【使用注意】

 1、有毒,用量不宜过大。

2、孕妇忌用。

 

☆僵蚕

 

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来源:

为蚕蛾科昆虫家蚕的幼虫在未吐丝前,感染(或人工接种)白僵菌而致死的的干燥体。

别名:

白僵蚕、天虫

炮制:

生用或炒用。

药材:

体长2~5cm,直径4~7cm。

外表白色,显粉性。

体节明显,足8对。

质硬而脆,易折断。

断面平坦,外层白色,中间棕黑色,显明亮的玻璃光泽,内有4个褐色亮圈。

气微臭,味稍咸。

饮片以色白、肥壮、坚实而脆、断面明亮者为佳。

【性味归经】咸、辛、平。

归肝、肺经。

【功效应用】

  1、息风止痉:

肝风内动及痰热壅盛之抽搐、惊痫。

2、祛风止痛:

(1)中风之口眼歪斜,面部肌肉抽动。

   全蝎、白附子等,(牵正散)

 (2)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及风疹瘙痒。

  3、化痰散结:

痰核、瘰疬等。

  

小结

1、散结,治疗瘰疬痰核:

牡蛎、僵蚕、全蝎、蜈蚣。

  2、降逆止呕:

代赭石。

   3。

收敛固涩:

牡蛎

4、清肝明目之要药:

石决明。

4。

凉血止血:

代赭石

5、即平肝又疏肝:

刺蒺藜。

6。

利尿:

罗布麻、地龙

7、解毒:

羚羊角、牛黄、全蝎、蜈蚣

 8、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要药:

羚羊角

  9、开窍:

牛黄

10、治疗痹症:

天麻、地龙、全蝎、蜈蚣

 11、平喘:

地龙

  12、清肝明目:

石决明、珍珠母、羚羊角(刺蒺藜)

13、镇心安神:

珍珠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