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大熊猫措施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47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3.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护大熊猫措施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保护大熊猫措施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保护大熊猫措施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保护大熊猫措施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保护大熊猫措施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保护大熊猫措施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保护大熊猫措施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保护大熊猫措施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保护大熊猫措施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保护大熊猫措施文档格式.docx

《保护大熊猫措施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护大熊猫措施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保护大熊猫措施文档格式.docx

目前野外大熊猫的生存现状

现在,大熊猫仅分布于秦岭南麓和四川盆地的西北边缘,总数约有1000只,已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栖息地下降到现今仅1万平方公里。

森林的破坏和人为的侵扰不仅导致大熊猫分布区和栖息地缩小,更主要的是被分割后,大熊猫分布岛屿化,造成孤立点内熊猫个体的消失和各分散小区的遗传压力急剧增大,加速了大熊猫的局部绝灭和总体的衰败速度。

大熊猫的保护措施

中国政府早已意识到大熊猫处境的严峻,所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通过立法对大熊猫进行保护。

先后制定了保护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的多种法律法规。

《野生动物保护法》将大熊猫列为“一级保护动物”,而且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作了详细的规定。

为了有效的打击和制裁不法分子猎杀和走私大熊猫的违法行为,对于走私,捕杀大熊猫的违法行径要进行严厉的惩罚,将判处20xx年以上有期徒刑,并罚款和没收财产,情节严重的可判处无期徒刑和死刑并没收全部财产。

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为保护大熊猫等珍稀动物提供了法律依据,对大熊猫的保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进行保护中国政府自1963年以来,在秦岭,岷山,大相岭,小相岭等6大山系,先后建立了14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对大熊猫密集的地区和栖息地实施有效的保护。

在保护区内,坚持常年巡逻检查,抢救生病和挨饿的大熊猫,制止和惩处危害大熊猫的犯罪行为。

同时进行治山治水,恢复植被,防治各种自然灾害,减少人类活动对大熊猫野外生息的干扰,为大熊猫的生存和繁衍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保护大熊猫措施篇二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珍贵野生动物,有“国宝”和“活化石”之称,被誉为野生动物保护领域的“旗舰物种”。

大熊猫生性孤僻,常独栖于茂密的竹丛中,有“竹林隐士”的雅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将大熊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简称CITES公约)将大熊猫列为附录一物种。

为加强大熊猫保护,中国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连续开展全国性大熊猫资源调查

为掌握大熊猫资源和保护状况,中国政府野生动物主管部门-国家林业局分别于1974年至1977年,1985年至1988年,1999年至20xx年底连续开展了三次全国范围内的大熊猫资源调查。

20xx年6月结束的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大熊猫分布范围有所扩大,栖息地状况有所改善,种群数量有所增长。

截至20xx年底,全国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范围内的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六大山系,包括16个地(市、州)、45个县(市、区)、194个乡镇;

栖息地总面积为230多万公顷;

野外大熊猫种群数量为1590余只。

二、强化自然保护区建设,重视大熊猫栖息地保护

中国政府一直把强化栖息地建设作为大熊猫保护的关键,把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作为重要手段。

1963年,我国在四川的卧龙、白河、王朗、喇叭河等地建立了以大熊猫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1992年实施“中国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进一步加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限制大熊猫分布区森林采伐力度,强化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建设。

截至20xx年底,全国已经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62个,有效地保护了超过57%的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和71%以上的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

三、积极开展大熊猫抢救工作

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岷山、邛崃山、秦岭、凉山等地的大熊猫主食竹发生了大面积集中连片开花,严重威胁野外大熊猫生存,很多大熊猫个体因饥饿、疾病而死亡。

针对这种严峻形势,国务院全面部署,林业部采取非常措施,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以及大熊猫分布区地方政府都成立了保护抢救大熊猫组织,建立专业巡逻队、救护队、监测站和收容点等专业保护组织60多个,从事专业保护工作的人员达到千余人。

同时,社会各界和国际组织的大力支持,兴起了抢救“国宝”大熊猫热潮。

据不完全统计,1983年到20xx年底,全国共抢救病饿大熊猫287只,其中救活210多只,经治疗康复后放回野外的大熊猫123只。

1990年以后,随着大熊猫栖息地开花的竹林逐渐恢复,抢救工作也逐步转入正常保护阶段。

四、实施重点工程,以保护大熊猫

1992年国家计委批准国家林业局组织实施为期20xx年的《中国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

工程的实施在本底资源调查、基础设施建设、人员综合能力建设、保护宣传教育、大熊猫资源救护与监测、人工饲养繁殖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工程以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为重点,规划从1992年到20xx年完善已建的13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

新建14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建设17条大熊猫保护走廊带;

在32个县建立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管理站;

加强大熊猫圈养繁殖和生态研究为重点的科学研究。

1998年国家开始组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对包括四川、陕西和甘肃省在内的西部省区全面实行天然林禁伐,撤销或转产国有森工企业,对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起到了十分关键性的保护作用。

20xx年12月,作为全国性林业六大工程之一,国家林业局启动了“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再次将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列为重点保护物种继续给予重点保护。

五、加强大熊猫保护管理体系建设

我国大熊猫保护的行政管理体系,是由中央、省、市(州)、县和自然保护区自上而下五级管理机构形成。

国家林业局主管全国大熊猫保护工作,各级地方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大熊猫保护管理工作。

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在有大熊猫分布的16个市和45个县,都已设立了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机构,负责辖区内的大熊猫保护工作。

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全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大熊猫分布省、市(州)、县(市)林业部门基本上都建立了专(兼)职保护机构,而且基础设施建设、人员能力建设、巡护、救护、监测、社区共管、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都在稳步发展。

六、大熊猫的迁地保护

大熊猫的迁地保护,是对大熊猫就地保护的有利辅助,就是以野外大熊猫个体为建群者,在人工条件下发展圈养种群数量,达到能够自我维持的最小规模。

在圈养种群达到一定程度时,适时开展圈养个体放归野外准备工作,最终建立迁地保护与就地保护的良性互动。

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为龙头,四川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陕西楼观台大熊猫救护中心和北京动物园为重点的全国圈养大熊猫繁育发展体系。

我国人工圈养大熊猫在繁殖方面一直面临着“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成活难”三大难题。

经以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为首的多家单位科研人员共同努力,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攻克圈养大熊猫繁育的“三难”,从1999年以来,我国圈养大熊猫种群发展步入高速发展时期。

截至20xx年底,全国圈养大熊猫数量达到239只,其中人工条件下繁育的个体超过70%,彻底结束了依靠野外大熊猫个体维持圈养种群的局面,基本步入自我维持初级阶段,并具备了向野外补充大熊猫个体的能力。

在大熊猫圈养种群取得实质性发展后,中国政府适时启动圈养大熊猫放归野外实验工作。

20xx年7月,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将圈养条件繁育的大熊猫“祥祥”放入人工控制的自然环境进行为其三年的野化培训,提高其野外生存能力。

20xx年8月,国家林业局和四川省政府将在都江堰救护的大熊猫“盛林1号”放入龙溪虹口自然保护区,利用定期自动脱落的GPS颈圈对其进行跟踪定位监测,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大熊猫野外生活习性和活动规律,了解救护大熊猫对陌生环境的适应情况,为圈养个体放归打基础。

20xx年4月,经过三年培训的大熊猫“祥祥”正式放入卧龙保护区纯野生环境,检验三年培训的结果,实行“以训代放”,这是我国首次将圈养繁育的大熊猫有计划地放入野生环境,标志着大熊猫保护工作开始从加强野外救护、强化人工圈养阶段向野化放归的新阶段的转变。

七、大熊猫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1.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形势依然严峻。

特别是随着各地交通设施等建设的加强,人为干扰在增大,大熊猫栖息地存在被进一步分割的局面,特别是岷山、邛崃山和凉山山系的大熊猫栖息地。

2.人为干扰依然严重。

随着大熊猫分布区经济活动的日益增强,森工采伐已不是主要干扰,但放牧、采药、割竹打笋、偷猎等干扰在日渐增强,不够规范的旅游活动带来的人为干扰也在增强。

3.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大熊猫分布区的群众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仍然很强,特别是实施天保工程后,森林采伐及木材加工收入锐减,使其对自然资源依赖性更强。

4.大熊猫迁地保护任务依然紧迫。

尽管近几年大熊猫人工圈养种群在快速增大,但仍不能达到自我维持水平,种群之间的交流还很不充分,相关的有效协调机制仍需进一步建立和加强。

5.5.12汶川特大地震对大熊猫栖息地和保护设施造成了严重损毁,恢复重建任务繁重。

在62处大熊猫保护区中,有49处大熊猫保护区的房屋、通讯、道路、野外站点等基础设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

重灾区有12万公顷栖息地彻底毁坏;

卧龙中国大熊猫研究中心核桃坪基地严重的损毁。

保护大熊猫措施篇三

作为具有一千万年历史的“活化石”,大熊猫现已成为国际社会携手保护濒危珍稀动物活动的象征。

然而,长期以来,在中国科技界,它也是一场关于如何适当地应用技术手段来增加这一种群数量的争论焦点。

目前在中国,有一千只左右的大熊猫在野外生活,还有近百民大熊猫在29家动物园和繁育基地圈养。

最近的一场争论是由一份关于通过他外受精以获取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大熊猫”的五年(l996-20xx)研究项目建议书引发的。

尽管人工授精技术已在一些动物园和繁育基地成功地运用了近20xx年,但试管大熊猫研究项目的提出,还是在中国科技界引起了一场关于人工繁育大熊猫的争论;

同时也加剧了圈养派和野外栖息地保护派之间的分歧。

试管大熊猫的倡导者计划建立一个名为“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胚胎工程”的开放实验室。

他们认为,目前大熊猫种群数量甚少,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新技术来大幅度地增加其数量,防止其绝灭。

但是反对者认为,只要在保护野外栖息地方面再多下些功夫,野外大熊猫的繁殖率尽管不高,仍足以维持该物种的生存。

近年来,中国科学家们在大熊猫繁育等方面作了一系列的研究,包括大熊猫生殖系统解剖及组织学结构、大熊猫卵巢及组织学结构、生殖激素与妊娠诊断、人工采精与授精、精液品质与精子异种穿卵等。

据中国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主任和拟建立的珍稀动物胚胎工程开放实验室主任、高级兽医师张安居介绍,自1978年在北京动物园诞生了第一例人工授精后繁殖的大熊猫之后,其他一些动物园,如成都动物园,也成功地运用冷冻精液作人工授精。

这些成功之举为大熊猫人工繁殖事业揭开了新的一页。

曾任成都动物园园长的张先生说,1990年至95年,成都动物园共出生了14胎20只熊猫仔,其中存活了15只。

自1989年大熊猫繁育技术委员会成立以来,全国动物园共出生了46胎60只熊猫仔,存活42只。

与此前50年间相比,这已是很大的进步:

1936至88年,345只圈养熊猫产下67胎106只小仔,其中仅32只存活一年以上。

遗憾的是,这些新增数目并未大幅度地增加圈养熊猫的总数,而人工授精仍停留在成败参半的程度上。

“若想大规模地增加熊猫种群数量,技术上的新突破就势在必行,”张先生说。

“试管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一突破成为可能。

”由14名兽医师、动物学家和工程师牵头,拟在成都市建立的胚胎工程实验室共需经费1500万元人民币。

这笔资金将来源于国家计委拨款、自筹和国外投资及捐赠三个方面。

张先生的研究项目计划从一雌性死熊猫或活熊猫体内取出卵巢,应用机械法和酶消化法分离卵母细胞,置适宜卵母细胞生长发育的培养液中,使其成熟。

再将成熟的卵子与已获得的精子共同培养,达到体外受精,且将受精卵培养成胚胎。

尔后进行胚胎冷冻研究,置摄氏零下196度液氮中长期保存。

待有合适的受体时,即可解冻胚胎,并移入适宜卵子着床的大熊猫子宫内令其受孕产仔。

张先生计划先在黑熊身上作胚胎移植的试验,至90年代末对该技术很有把握时再考虑将此技术应用到熊猫身上。

然而,好几位大熊猫专家对张先生的研究项目之实用价值提出质疑。

中科院动物所受精生物学家陈大元教授说,试管大熊猫项目对于增加熊猫数量“既不可行也不会有帮助”。

“试管大熊猫如果做成了,或许可以产生轰动效应,即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的生物工程已达到某一水平,”被聘为该项目顾问的陈教授说。

“但是野外大熊猫一共只有一千来只,不足以做为实验对象。

我们当前的关键问题是拯救大熊猫,增加其数量,使它免于灭绝。

现任中国动物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的陈教授说,几十年来在全国范围内人工繁殖常处在起伏不定之中,成功率提高得很慢,空怀率较高。

分析其原因,莫过于精卵结合的受精这个问题没有解决好。

而对十余年来大熊猫的研究资料作深入分析之后,陈教授认为大熊猫生殖能力低下的根本原因是生殖内分泌失调,主要表现在促性腺激素的分泌不足,以致影响精卵的发育及成熟,性功能衰退,繁殖力下降。

鉴于这种情况,陈教授提出了“雌雄双控”的设想,对雌性大熊猫补充外源促性腺激素,促进滤泡发育,卵子成熟和发情排卵;

对雄性大熊猫精液的冷冻颗粒开展解冻液、稀释液和培养液的研制,以利提高精子活力和延长精子在体外的存活。

近五年来,陈教授将“双控”设想成功地应用在与成都动物园和大熊猫基地合作进行的大熊猫繁育中。

对试管大熊猫项目更尖锐的批评来自北京大学生物系教授潘文石。

这位现年59岁的动物学家在四川卧龙和陕西秦岭大熊猫栖息地工作了20xx年。

“大熊猫不是实验动物,”他说。

“从雌性熊猫体内取出卵巢这一手术,对熊猫来说,即使不是致命的,也是极不舒服的。

在牛羊等家畜身上已做成的试管牛或试管羊,是以成百上千例的失败为基础的。

熊猫数量太有限了,怎么经得起这样的失败?

”潘先生昔日的学生、今日的同事吕植副教授说:

“试管技术本身并没有错,错只错在选择熊猫作为对象这一点上。

潘先生认为,拯救大熊猫的最好办法是保护其栖息地和将圈养的熊猫放归野外。

令潘先生担忧的是,在国家资金极度紧缺的今天,拨给试管熊猫研究项目的钱多了,则用在野外的钱就有可能减少。

“熊猫在野外的存活率比在动物园要高得多,”他强调说。

从1988年至95年,潘教授、吕教授及其同事在秦岭观察了大约80只熊猫,其中新出生的熊猫仔有11只,自然死亡的仅4只。

潘先生说,即使在竹子开花的时候,“熊猫也会迁移,转而食用其他种类的竹子,或干脆去到另一海拔高度的地方觅食。

张安居承认同行的批评不无道理:

“我们知道熊猫是一种异常珍稀的动物。

”他表示近期工作目标是解决诸如受精卵体外培养等技术难题,进一步研究大熊猫的繁殖内分泌学方面的特点。

张先生说,目前尚不能确定有多少只圈养熊猫将用于试管大熊猫项目。

但是他的助手、成都动物园园长何光昕说,他们将“先在不如熊猫珍贵的动物身上做试验,待技术完善后,才会用活熊猫做试验”。

试管大熊猫项目已得到由成都市计委组织的论证委员会专家组的肯定,现已申报国家计委审批。

尽管市政府对大熊猫圈养工作给予很多的支持(北京市政府每年拨给北京动物园用于其饲养的15只熊猫的经费为60万元以上),但是全国范围的圈养工作是由建设部主管的。

该部城建司园林处的赵庆国先生说,动物园一方面可为濒危珍稀动物提供避难所,为科研人员提供研究机会,另一方面又以其特有的直观的方式对游客作科普教育和保护大熊猫及其他珍稀动物的教育。

“自然保护区一般游人很难涉足,不可能起到这样一个直观的、生动的效果,”他说。

与此同时,中国政府计划拨款6000万元人民币,完善现有的13个大熊猫保护区,新建14个保护区(多数在四川省),并且在保护区之间建造17条木竹廊道。

这项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工程始于1992年。

除国家拨款外,该工程办公室希望从国际社会得到两亿多元人民币的援助。

“我们认为,像大部分物种一样,大熊猫应当在野外生存,”林业部保护司保护大熊猫工程办公室的周志华女士说。

“动物园只能作为一种补充手段。

不过,周女士承认,国际社会不如她们预想的那么慷慨。

“我们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资金不足,”她说。

该办公室己得到的103万美元来自对送往韩国和日本作为20xx年研究对象的两对大熊猫的报偿(共约230万美元)。

建设部也分得103万美元,剩下的给了提供熊猫的动物园。

鉴于大熊猫对于拯救濒危珍稀动物活动的象征性意义,就试管大熊猫项目而在中国展开的这场争论,得到了全世界科学家及自然保护派的关注。

“不管他们做什么,全世界都将在注视着,”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著名病毒学家斯第芬&

middot;

欧博莱恩先生说。

“大熊猫的事情从来就是这样。

”欧博莱恩先生与潘教授和吕教授为保护大熊猫的事业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同时还积极投身于国际性的自然保护活动之中。

共2页,当前第1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