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医学课程标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49980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急诊医学课程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急诊医学课程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急诊医学课程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急诊医学课程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急诊医学课程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急诊医学课程标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急诊医学课程标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急诊医学课程标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急诊医学课程标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急诊医学课程标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急诊医学课程标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急诊医学课程标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急诊医学课程标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急诊医学课程标准.docx

《急诊医学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诊医学课程标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急诊医学课程标准.docx

急诊医学课程标准

急诊医学课程标准(初稿)

 

一、课程概述…………………………………………

(1)

二、课程目标…………………………………………(4)

三、内容标准…………………………………………(5)

四、实施建议…………………………………………(48)

五、附录………………………………………………(55)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地位

急诊医学是临床医学和内科学、外科学并列重要一级学科之一,是临床医学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主要课程。

它是近来医学领域中发展最快的医学专业之一,它包括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和重症监护三部分。

它是研究急危重症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的学科,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病因学、病理生理学、危重症医学,并且涵盖了院前、院内急救、复苏学、灾害医学、中毒医学、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管理等,是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管理学为一体的边缘学科。

(二)课程基本理念

1.密切联系各临床专科内容,突出急诊医学的地位

作为一门临床医学学科,急诊医学的发展,是现代社会和医学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我国急诊医学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仍在起步阶段。

该学科综合性强、涉及面广,与临床各学科关系密切。

纠正急诊只是医院大分诊科的陈旧观念,使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常见急危重症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全面系统地领会和掌握急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操作,培养物理学的急救意识。

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视临床急救思维模式的培养

临床急救思维模式不同于传统意义临床思维模式,传统的临床诊断、治疗思维模式为按照有病→什么脏器→什么病→严重度→危重期→生命威胁→处方的顺向思维,而临床急救思维模式完全相反,是首先复苏并维持生命体征,解决威胁生命的问题,稳定和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然后在进一步诊断疾病。

即控制生命第一时段,为后方科室序贯治疗提供可能性并创造最佳条件。

注重培养医学生对于急、危重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理论教学为基础,指导学生积极进行以心肺复苏为主的实际操作

本课程的任务,是在学生学习《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课程之后,通过急诊医学的教学,使学生学到急诊医学的基本理论,熟悉临床实践所需的常用急救技术,培养学生独立处理急诊的能力,为学生从事急诊和其他各学科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急诊临床工作是时间依赖性的,强调第一时间的诊断正确率与抢救成功率,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徒手心肺复苏的操作。

4.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从课程的设计到评价各个环节,在注意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同时,应特别注意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达到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学习。

教学中,把时间交给学生,教师运用点拨、启发、体问、引导、导演、总结等方法,通过学生自读、小组讨论、总结发言、角色扮演、游戏等活动,使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

5.结合传统教学,走信息化教学的道路

充分利用VCD、电视录像、幻灯、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开扩视野,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应与课程的内容紧密相关,使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微观的、不易口头表达清楚的教学内容通过课件的演示变成生动具体的、有趣的、简单明了的、宏观的、一目了然的知识,可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多媒体课件的选用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步,学生才能对课程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走信息化教学的道路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但也要注意不能丢弃板书等传统的教学方法。

(三)课程的设计思路

第四军医大学生理学课程标准是在充分理解总参军训和兵种部印发的《军队院校制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精神的前提下,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和我教研室多年的教学经验、研究总结,在进一步调查、研究及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1.课程标准符合《军队院校制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精神,体现“创新思维”,“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新观念。

2.课程标准力求构建我校新的急诊医学课程体系,更新、拓展课程内容。

不再局限于课堂基本理论教学,而是把临床实践、前沿专题讲座、读书报告、课外科研活动等内容纳入课程中。

3.课程标准在全面贯彻《军队院校制定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精神下,结合我校学生状况、教学资源等实际,力求达到既有前瞻性、科学性又实事求是,便于操作与管理。

4.课程标准要体现现代科技含量,在学生学习评价、选课、成绩管理等方面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在上述思路的牵引下,生理学课程的具体设计如下:

1.急诊医学课程的主要形式

急诊医学除理论课外、还有临床实践课、自学辅导和学员课外科研等形式。

理论课的安排,一般是先学习总论,从总体上掌握急诊医学性质、特点及其一般规律。

再按各章节学习各急诊和急救的内容。

操作课在相关理论课后立即进行。

2.急诊医学课程中的操作课要求和目标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员制定不同的要求和目标,各类学员必须熟练掌握心肺复苏的建立呼吸通道、人工呼吸和人工循环的操作方法,由于护理系学员和大专生限于学制、学时等因素,不进行其他急救技术操作过程的体验,而是代之以教师大课演示或观看录像等。

二、课程目标

总体目标:

通过急诊医学的教学,使学生学到急诊医学的基本理论,熟悉临床实践所需的常用急救技术,培养学生独立处理急诊的能力,为学生从事急诊和其他各学科临床工作奠定基础。

分类目标:

根据临床需要,急诊医学教学应以院前、院内急救、复苏学、危重病医学、灾害医学、中毒医学、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管理等为基础,而以院内急救、复苏学、危重病医学、中毒医学为重点。

通过系统学习《急诊医学》课程,应使学生:

1.了解急诊医学的发展史、院前、院内急救、灾害医学、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管理的概念;

2.掌握本学科重要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抢救技能;

3.熟悉掌握徒手心肺复苏的操作;

4.熟悉各主要系统和器官的急、危重症的诊断和处理原则;

5.熟悉常见中毒的主要症状、诊断方法和基本处理原则;

6.了解国内外急诊医学的动态。

三、内容标准

(一)学习内容及掌握程度

1.理论课部分(注:

下划线为重点掌握内容

第一章急诊医学概论

目的和要求

1、了解急诊医学的重要性。

2、掌握急诊医学的范畴。

3、了解急诊医学、急救医学、危重病医学的概念和急诊医学与其它临床学科之间的关系。

4、掌握院前急救的概念、特点、急救原则。

5、了解院前急救的急救指挥系统及伤员的分类。

教学内容

1、急诊医学的重要性和发展简史。

2、急诊医学的范畴。

3、急诊医学、急救医学、危重病医学之间的相互关系。

4、急救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5、掌握院前急救的概念、特点、急救原则。

授课方法

1、大课讲授。

2、自学内容:

急诊服务医疗体系。

第二章心肺脑复苏

目的与要求

1、掌握心肺复苏和心肺脑复苏的定义。

2、理解引起心跳呼吸骤停的常见原因。

3、掌握心跳呼吸骤停的诊断。

4、掌握徒手心肺复苏的操作方法。

5、掌握心肺复苏的药物治疗方法。

6、了解脑复苏的治疗原则。

教学内容

1、心肺脑复苏的概念。

认识复苏的首要问题是争取时间,尽量减轻缺氧性脑损伤的重要性。

2、初期复苏的任务、步骤和主要措施,强调必须迅速有效。

3、开放气道、人工呼吸方法、胸外心脏挤压和胸外心脏挤压法,有效心脏挤压的指征。

4、后期复苏呼吸道的管理,呼吸器应用、监测、药物治疗、电除颤等。

5、复苏后治疗:

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稳定,防治肾功能衰竭,脑复苏的处理原则及防治急性脑水肿的措施等。

6、简要介绍最新的国际复苏指南。

授课方法

1、大课讲授。

2、小课操作:

展示常用的心肺脑复苏的抢救设备及器具,示范使用方法,学员分组操作。

3、利用录像、幻灯、多媒体介绍复苏过程及抢救方法。

4、自学脑缺血的病理生理改变。

第三章SIRS、MODS与危重病医学

自学内容

目的和要求

1、掌握SIRS、MODS的概念、理解MODS的病因及诱发因素。

2、了解MODS发病机制病情评估及诊断、监护。

3、理解MODS的防治。

教学内容

1、MODS概念及病因、诱发因素。

2、MODS的发病机制:

缺血—再灌注损伤假说;炎症失控假说;胃肠道假说;两次打击和双项预激假说;应激基因假说。

3、发生MODS时各脏器、系统(心脏、呼吸、脑、肝、胃肠道、凝血)功能障碍的判断。

4、MODS的诊断依据:

SIRS的诊断标准;器官功能障碍的评分标准。

5、MODS监护:

氧供需平衡监测的原理和意义;胃肠黏膜内pH监测的理论依据和意义。

6、MODS早期防治的具体措施:

早期复苏;控制感染;循环支持;呼吸支持。

授课方法

1、大课讲授。

2、自学MODS防治措施中的肾功能、肝功能支持;代谢支持;应激性溃疡的防治和中医药支持疗法。

第四章急症分析与急救

教学目的与要求

1、1、了解高热、头痛、胸痛、腹痛、呼吸困难、呕吐、腹泻、血尿、晕厥和意识障碍的常见原因和伴随症状。

2、了解急腹症的含义。

3、熟悉常见急腹症病谱。

4、熟悉急性腹痛的特点。

5、掌握急腹症的诊断原则、根据、程序和思路,处理原则。

教学内容

6、高热、头痛、胸痛、腹痛、呼吸困难、呕吐、腹泻、血尿、晕厥和意识障碍的常见原因和伴随症状。

7、急腹症的含义和常见急腹症病谱。

8、腹痛的生理学基础要点。

9、急腹症的诊断。

10、急腹症诊断、鉴别诊断的注意事项。

11、外科急腹症的处理原则。

12、急腹症诊断尚不明的处理原则。

教学方法

1、大课讲授。

3、利用录像、幻灯、多媒体介绍。

第五章多发创伤伤急救

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多发伤的定义

2、掌握多发伤的诊断和急诊救治原则

教学内容

1、多发伤的损伤特征、伤情分析

2、多发伤的早期伤情判断和漏诊分析

3、多发伤的早期诊断和处理原则

教学方法

1、大课讲授。

3、利用录像、幻灯、多媒体介绍。

第六章急性中毒

目的和要求

1、掌握常见中毒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2、了解急性农药中毒、急性有毒动、植物中毒、急性工业毒物中毒的内容。

3、理解急性药物中毒的内容。

教学内容

1、急性中毒的概念;急性中毒的诊断及治疗原则;毒物的清除;特殊解毒药的应用。

*

2、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3、安眠、镇痛类药物中毒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4、一氧化碳中毒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5、急性酒精性中毒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授课方法

1、大课讲授。

2、自学急性农药中毒、急性有毒动、植物中毒、急性工业毒物中毒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四、实施建议

(一)预修课程安排建议

1、教学参考学时

总学时为24~30学时,其中理论课学时数为24~26学时,实习课为2~4学时。

各章参考性学时分配如下:

数学时数分配

教学内容

讲课

操作

小计

急诊医学概述

心肺脑复苏

SIRS、MODS与危重病医学

急症分析与急救

多发创伤急救

急性中毒

4

4

4

4

4

4

2

4

5

4

4

4

4

合计

24

2

26

2、开展第二课堂

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课外科研活动,注重科研思维方法的培养,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性。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想了解的主题和方向,指导教师介绍他们阅读和翻译英语专业文献,拟定专题撰写文献回顾或综述。

(二)课程教学实施的总体方案

1、教学组织

在学校教务处和院教务科统一组织下,由教研室主任负责,成立教学组。

实施备课,大课讲授,操作课指导,自学辅导,指导性自习,多媒体课件,考试与考查等教学活动。

2、教学方法

在本门教学中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意学员智能的培养,使学员通过对急救、急诊。

(1)讲课讲课以大班为主。

教师要做到备思想,备知识,备对象,备方法。

对重点、难点和新的教学内容,必要时可经集体讨论预讲,以保证教学质量。

讲课要用启发式,学员在听课前进行预习,听课时要集中注意力,课后认真复习教材,以消化和巩固讲授内容。

(2)操作在操作课中要求学员掌握基本急救操作技术,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严肃的科学作风。

指导教师在操作课前,要按照最新的复苏指南统一讲课内容、方法、步骤、指导原则。

(3)辅导教学中应启发学员自学和独立思考,并进行必要的辅导。

教师在解决学员疑难问题的同时,应注意指导其学习方法。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员,加强辅导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4)考核课程结束后进行全面系统复习和考试。

试题应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

(三)教材选编与使用的基本设想

1、实用原则,目前我校使用的专科生、本科生及七年制的生理学教材是我科编写的《急诊医学》大专教材,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创新性、科学性。

受到学员的广泛欢迎和好评。

2、先进性,体现在把成熟的临床新观点、新技术适当地编入教材。

4、衔接性,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与其他临床医学课程的衔接。

5、根据学生的基础确定教学与教材内容的原则。

6、教材的编写应方便学生学习、阅读、理解。

除了注意语言通俗和行文流畅外,用适当方式表示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也可以编制提示性强的具有归纳性的表格等。

(四)课程考核评价的主要方式——建立教师授课质量评价体系

对课程考核结果进行评价,可准确反映教学质量的水平,而反映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建立教师授课质量评价体系,可从学生评价、同行评价和教学管理部门评价等进行“三位一体”的总体评估。

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

课堂内容融会贯通,讲解精炼;理论联系实际,易于理解;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不照本宣科;重点、难点内容讲深讲透;板书整齐有条理,注重现代教育的应用;普通话授课,语言生动,快慢适中;熟练应用专业外语词汇,注重双语教学;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结合生理教学内容重视素质教育和辨证唯物主义;教学内容丰富,反映生理学科进展。

(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计划和建议

随着e-Learning和远程教育在高等院校的逐步推广,网上教学资源的建设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各个院校都在建立相应的教学网站,开设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建设的开发应注意以下几点:

1、应逐渐转化网络资源的管理模式,即由原来学校教育技术部门单一组织、建设、维护与管理,转变为本学科教师(最好教研室的专职教师负责)与教育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完善、更新网络资源。

2、加强急诊医学网络资源库的建设。

我科建立了西部急救网,包括急救医学理论、临床技术,专家讲座等内容。

3、下放一定的网络管理权限,鼓励开设自己的个性化的网上教学资源库或教学网站,从而展示自己制作的教学资源、教学课件等等。

4、制作光盘录相,由我科医护人员通过现场操作,加注合适的解说词,通过剪辑、配音,制作成现场急救的光盘,从而增强学生对现场急救技术知识的领会。

(六)教学必需的保障条件及建议

1、建立年轻教师集体备课制度

集体备课成员由教学组组长、主讲教师、教学组的其他教师以及有关的教授。

集体备课的内容包括:

讲授内容的基本概念、框架,应突出的重点、教学的难点,以及相关的教学方法。

通过集体备课可以发挥集体的智慧,弥补主讲教师的不足,提高教学水平。

2、教学评估制度

分不同时间点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作为保障高质量和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

在课程开课初期,由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现场听课评估,在结业考试前由学生对教师授课质量进行评估。

3、青年教师培训制度,对新入科室的年轻教员,必须进行培训

培训方法实行专人负责制,要求青年教师在一年之内必须完整地听一轮急诊医学本科理论教学,在进行正式上课前,必须进行预讲。

6、教研室的教学档案管理

教研室的教学档案管理是整个学校教学档案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教研室重要工作之一。

教研室的教学档案包括反映教学管理、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等活动中所产生的有保存价值的所有资料与资源,是教学实践活动的原始记录,是反映教学过程的系统而完整的历史资料,对进行教学评估、教学研究和教育改革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教学档案记载了教研室的成长、发展过程,是教研室的宝贵财富。

教研室应公示已有的重要教学资源如教案、国内外优秀教材、购置的优秀多媒体课件等,使年轻教员得以充分利用。

同时严格建立教学材料和档案上交制度,上交内容包括:

(1)所有授课内容的规范电子版教案(非高级职称教员)与多媒体幻灯(所有教员);

(2)学员反馈的及本人的教学意见或建议;

(3)集体备课情况记录(各教学组长);

(4)试卷的电子版和纸质版(各教学组长);

(5)学员成绩单(各教学组长);

(6)评教评学统计分析结果(各教学组长);

(7)教学事故与差错情况(各教学组长);

以及其他教学相关资料:

(1)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项目申请书和成果实物;

(2)主编的教材实物;

(3)参与教学研究课题、参编教材情况;

(4)青年教师培养情况(各带教导师);

(5)学员课外科研课题申请表、意向书和学员发表的论文复印件和电子版(PDF格式);

(6)发表和参与发表的教学论文复印件和电子版(PDF格式);

(7)教学经验总结;

(8)获奖证书复印件(包括教学成果奖、教学论文奖、教学荣誉奖及其它教学相关奖励);

(9)其他有价值教学相关资料,如视频资料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