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考点28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64877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91.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考点28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考点28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考点28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考点28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考点28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考点28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考点28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考点28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考点28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考点28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考点28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考点28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考点28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考点28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考点28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考点28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考点28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考点28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考点28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中语文考点28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考点28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docx

《高中语文考点28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考点28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考点28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docx

高中语文考点28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高中语文

考点28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之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所谓“文章结构”,就是指文章各部分的组合搭配。

从近年高考来看,所选用的论述类、实用类文章早已突破了传统的“三段论”结构模式,呈现多样化,主要有并列式、递进式、总分式、对照式等。

因此,考生在阅读文章时,要注意分析它的论证过程,把握它的行文思路,理清它的结构。

具体来说,要辨识观点句与支撑句;要辨识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要具体分析全文的论证层次,分析分论点之间的层次关系。

设问角度:

1.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并将其概括出来。

2.要求弄清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多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虽然不是浙江高考论述类、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高频考点,却是重要考点,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离不开对文章结构层次的梳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史学的“求真”与“向善”

①史学有什么功用?

这是许多史学工作者经常思索的一个问题。

关于史学的功用,众说纷纭,但有两个方面应该是最基本的,这就是“求真”与“向善”。

②史学作为研究历史的一门学问,其存在当然以历史的存在为前提。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如何认识已经消逝又具有客观性的历史,是史学的首要任务。

因此,“求真”是史学的基本功用。

正如李大钊所说,“凡学都所以求真,而历史为尤然。

”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主要是以“符号”形态存在的,我们认识历史通常是通过对历史记载、遗迹、遗物等一系列“符号”内涵的分析与综合而接近历史本来的面貌。

在“求真”的过程中,史学工作者像是破解历史之谜的“侦探”,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才能求得真相。

③“求真”固然重要,但史学仅仅停留在“求真”层面上是不够的,还必须发挥另一功用,即“向善”。

我们经常说“以史为鉴”,这个“鉴”的过程就包含着价值判断,历史要为现实提供“向善”的指导。

如果史学丧失了价值判断,不能为现实提供“向善”的指导,其功用无疑会大打折扣。

在这方面,古代史学家为我们树立了典范。

我国史学一直有知古鉴今、惩恶扬善的传统。

孟子说:

“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作为经典的史学著作,《春秋》的这一巨大功用,就来自书中那种立场分明的道德评判倾向,体现了史学“向善”的力量。

西方史学也是如此。

古罗马史学家李维之所以要撰写142卷的《建城以来史》,就是要通过反映先辈创业之艰来激励人们的爱国热忱,其着眼于整个罗马国家的存亡。

④史学的“求真”与“向善”有着内在的联系,“求真”是“向善”的基础,“向善”是“求真”的升华。

过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过于强调史学的客观性,史学在某种程度上成了考据学,史料就是史学,史学的“向善”功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现在,虽然“史料说”逐渐失去市场,但消解历史意义的风潮仍十分盛行。

这其实是一种价值虚无主义。

须知,在一定意义上,史学是一种意识形态。

正如西方史学家所说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学最终要阐明的论题是人类的意识”。

大而言之,史学承载着传承民族精神、民族价值观的重要使命,是塑造民族魂的重要载体。

“向善”应该是史学不可或缺的功用。

⑤强调史学“向善”的功用,需要防止一种倾向——任意打扮历史。

在历史研究中,我们不能为了“向善”而随意裁剪史料,更不能歪曲历史事实。

尊重历史事实乃史学的首要前提,同时也是价值判断的基础。

只有处理好“求真”与“向善”的关系,史学才能呈现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品格。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以设问开头,提出“史学有什么功用”这一论题,引人关注和思考,具有总领全文的作用。

B.第③段的首句“‘求真’固然重要……还必须发挥另一功用,即‘向善’”在全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作者在文中分别引用孔子编《春秋》和古罗马史学家李维撰写《建城以来史》两个事例,是用来阐明史学的“求真”功能的。

D.本文先总说“求真”与“向善”,再各自分述,最后谈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整篇文章在结构上体现的是总—分—总的关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做题时要认清文章层次,厘清文章的结构关系。

同时,要在重点区间,将选项与文章结构、思路进行认真仔细的核对。

C项,“是用来阐明史学的‘求真’功能的”错,从原文“我国史学一直有知古鉴今……体现了史学‘向善’的力量”和“西方史学也是如此……来激励人们的爱国热忱”可知,这两个事例是用来阐明史学的“向善”功能的。

(2)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述本文的论述思路。

【答案】第①段提出史学的两个最基本的功用:

“求真”与“向善”;第②段和第③段阐述了史学的“求真”与“向善”功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第④段从“求真”与“向善”的关系的角度,阐述如何做到“求真”与“向善”;第⑤段从“向善”要防止任意打扮历史的倾向的角度,阐述如何做到“求真”与“向善”。

整篇文章是按照是什么(第①段)—为什么(第②段和第③段)—如何做(第④段和第⑤段)的思路展开论述的。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首先要厘清文脉,注意文意的起承转合,厘清文章结构和行文思路。

同时要认真识别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注意文章内容的层次性。

具体到本文,先是提出问题,接着阐述史学的“求真”与“向善”功用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着重回答为什么,最后是解决如何做的问题。

只要将要点归纳好,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偶像破坏论

陈独秀

“一声不作,二目无光,三餐不吃,四肢无力,五官不全,六亲无靠,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九坐不动,十是无用”:

这几句形容偶像的话,何等有趣!

泥塑木雕的偶像,本是无用的东西,只因有人尊重它,崇拜它,对它烧香磕头,说它灵验,于是愚昧无知的人,迷信这人造的偶像真有赏善罚恶之权,有时便不敢作恶,似乎这偶像还很有用。

但是偶像这种用处,不过是迷信的人自己骗自己,非是偶像自身真有什么能力。

这种偶像倘不破坏,人间便没有真实合理的信仰,岂不可怜!

天地间鬼神的存在,倘不能确实证明,一切宗教,就都是一种骗人的偶像:

阿弥陀佛是骗人的,耶和华上帝也是骗人的,玉皇大帝也是骗人的。

一切宗教家所尊重的崇拜的神佛仙鬼,都是无用的骗人的偶像,都应该破坏!

古代蒙昧初开的人们,迷信君主是天的儿子,是神的替身,尊重他,崇拜他,以为他的本领与众不同,他才能统一国土。

其实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作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他们比寻常人还要可怜。

这等亡国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

但是这等偶像,未经破坏以前,却很有些作怪:

请看中外史书,这等偶像害人的事还算少么!

事到如今,这等不但骗人而且害人的偶像,已被我们看穿,还不应该破坏么?

国家是什么?

照政治学家的解释,越解释越教人糊涂。

我老实说一句,国家也是一种偶像。

一个国家,乃是一种或数种人民集合起来,占据一块土地,假定的名称;若除去人民,单剩一块土地,便不见国家在哪里,便不知国家是什么。

可见国家也不过是一种骗人的偶像,它本身亦无什么真实能力。

现在的人所以要保存这种偶像,不过是借此对内拥护贵族财主的权利,对外侵害弱国小国的权益罢了。

世界上有了国家,才有国际竞争。

现在欧洲的战争,杀人如麻,就是这种偶像在那里作怪。

我想各国的人民若是渐渐都明白世界大同的真理,和真正和平的幸福,这种偶像就自然毫无用处了。

世界上男子所受的一切勋位荣典,和我们中国女子的节孝牌坊,也算是一种偶像。

因为功业无论大小,都有一个相当的纪念在人心目中;节孝必出于自身主观的自动的行为,方有价值。

若出于客观的被动的虚荣心,便和崇拜偶像一样了。

虚荣心伪道德的坏处,较之不道德尤甚。

这种虚伪的偶像倘不破坏,却是真功业真道德的大障碍!

破坏!

破坏偶像!

破坏虚伪的偶像!

吾人信仰,当以真实的合理的为标准。

宗教上,政治上,道德上,自古相传的虚荣、欺人不合理的信仰,都算是偶像,都应该破坏!

此等虚伪的偶像倘不破坏,宇宙间实在的真理和吾人心坎儿里彻底的信仰永远不能合一!

(有删改)

请概括文章的论述思路。

【答案】首先从泥塑木雕的偶像谈起,引出破坏偶像的话题,然后按照“宗教迷信—君主迷信—国家迷信—道德迷信”的顺序展开由浅入深的议论,最后总结全文,发出破坏偶像的号召。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作答本题,首先要按照一般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结合本文的实际进行分析。

一、二两段为一部分,意在引出破坏偶像的话题;三至六段分别从宗教、君主、国家、道德四个方面展开具体阐述;最后一段为全文的总结。

技巧点拨

1.粗读全文,看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什么事情,把握大致内容及作者的情感倾向,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这一步的作用是把握文章全貌。

如第1题的第

(1)小题就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思路,认真分析各个选项,然后再做出合情合理的判断。

2.以段为单位仔细读,然后用一两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

这一步的作用是把整篇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梳理文章的脉络。

3.分析段落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

这一步的作用是厘清脉络,把握全文的结构。

根据本论部分各分段所用材料的性质、内容,分清它们之间是并列结构关系、转折结构关系,还是递进结构关系;引论、本论、结论三者之间,也可根据观点和材料的性质、内容,分清是总分式结构(总—分,总—分—总,分—总),还是破立式结构(先破后立、先立后破、边破边立等)。

4.寻找标志性词语。

这些标志词主要有:

(1)关联词。

如表并列的“和”“并且”“以及”,表递进的“而且”“甚至”,表转折的“然而”“但是”“不过”“其实”“与其相反”,表因果的“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等。

(2)顺序词。

顺序词表示主次轻重的顺序或问题的几个方面,是并列关系,如“首先、其次、再次”“第一、第二、第三”“一方面……另一方面……”“此外、同时”等。

(3)总结词。

“总之”“由此可见”表示结论,蕴含了分总的结构关系。

5.寻找关键语句。

论述类文章常运用各类句子来提示文章内容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能及时找出,将可以更好地厘清结构、把握思路。

如:

设问句表示领起下文,展开下一层的论述;“另一方面……”表示下文与上文存在并列关系;“总而言之……”表示由分到总或得出结论。

另外,还有起统领作用的领起句、总起句,起总结作用的小结句,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以及其他前后呼应的句子,各段的中心句等。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京剧:

角儿的艺术

叶朗

①老的京剧观众流传一句话,“看戏看角儿”,或者说,“听戏听角儿”。

这句话概括了京剧欣赏的主要特点。

②京剧欣赏的特点,是由京剧意象生成的特点所决定的。

京剧观众走进戏院,目的不仅是看“戏”,而且是看“演”戏。

因为他们知道,京剧的“戏”(舞台意象)是“演”出来的,“戏”的意蕴是在演员唱念做打的表演之中。

观众看戏时,不仅意识到这是赵艳容,这是武松,这是曹操,而且意识到这是梅兰芳,这是盖叫天,这是袁世海,意识到这是梅兰芳在演赵艳容,这是盖叫天在演武松,这是袁世海在演曹操。

他们欣赏的重点是演员(特别是名演员)的表演。

这就是所谓“看戏看角儿”。

这是京剧欣赏的第一个特点。

③京剧观众还有句话:

“越是热戏越爱看,道理就在这里。

电影一般看过一遍就不想看了,即使再看,也没有第一次看时那份欣喜和激动了。

看京剧,越是熟戏,情节故事的背景越是退到远处,就越能集中心思欣赏演员的表演,就越能感受、领悟和品味演员表演所包含的深层的意蕴。

④京剧欣赏的第二个特点,是观众常常把演员表演的技巧美和形式美从舞台整体意象世界中分离出来欣赏,一句唱腔,一个特技,都可以博得观众的掌声。

人们看一场电影或一场话剧,看到戏中某个坏人干伤天害理的勾当时,不会有人叫好,因为观众眼中看到的只是角色。

但是看京剧演出遇到类似的场合却常常有人叫好,因为京剧观众既注视角色,又注视演员,注视演员表演的技巧和形式。

王梦生《梨园佳话》曾描述京剧名净黄润甫的表演:

“其唱极响脆之能事,确有洪钟之音。

扮戏善作老奸,最能险狠。

如《捉放》中之曹操,《下河东》中之欧阳方,皆使人见之切齿,恨不生食其肉。

及一发声,一作势,又不能不同声叫绝。

”观众一方面对曹操切齿,一方面又为黄润甫的表演叫绝。

这就是一种分离。

⑤徳国著名戏剧家布菜希特说:

“当我们观看一个中国演员的表演的时候,至少同时能看见三个人物,一个表演者和两个被表演者。

”他把京剧的表演称之为“双重的表演”,观众常常能从演员的“双重的表演”中得到双重的乐趣。

(选自《中国文化读本》,有删改)

1.请分析文章的论述思路。

2.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3.根据文意概括文章结尾画线处“双重的乐趣”的内涵。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

中国青铜文化之源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

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个距今6500年以上的黄铜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铜制品。

而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1977年在甘肃东乡出土的一把公元前3000年的铜刀,据激光光谱分析为锡青铜。

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

这些似乎都可以表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体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势,一直延续至更后期。

19世纪末,英国伦敦大学的拉克伯里提出了中国文明“西来说”。

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根据他发现的仰韶文化彩陶,指出中国史前彩陶与中亚、东欧史前彩陶类似,于是“西来说”获得了考古资料的支持。

但不久之后,中国考古学者在山东龙山城子崖和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了中国本土文化史前时代的遗物。

这时若再说中国史前时代皆一片空白,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便很难成立了。

所以1930年以后,许多外国学者多采用折中的说法,即中国本土有人长期居住,但远在史前时代就受了西方文明的影响,而产生文化的进展,其中当然也包括我国古代文化重项:

青铜文化。

“西来说”,多是外国学者提出的,而其主要支持力量也来自于中国域外,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恐怕不会比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多数也未亲见中国境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学说建立的基础也难免不扎实。

他们起初抱有一个结论,但是在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现完全否定了他们的论断后,他们很快就作出了调整,大意不变,只是很识时务地避开了矛盾,这就显得有点可笑,他们的论断是否有较多的主观成分呢?

对“西来说”,我们有两点学术上的质疑。

首先,既为“西来”,则肯定是由西向东、由早渐晚。

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

中国的东部及东南部面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西南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山脉,西部有天山山脉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等。

这一切使古代中国成为了一个基本上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

但再具体细究,基本上有三处方位可勉强称为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

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

至于其他地区,我们结合当时的人类技术当可轻易否定。

路径既已找定,那么青铜文化在几条所谓的路径上的出现是否由西向东就都比中原早呢?

科学的考古学材料告诉我们:

很遗憾。

北方地区早期铜器发现于朱开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早于公元前2000年的铜器尚未发现。

新疆地区青铜器的出现更是已经晚至公元前十六世纪,而且据研究,其青铜文化是从东方的甘青地区向西传去的。

云滇地区青铜文化的形成也在公元前十三世纪以后,而且从北方南传的信息因素甚多。

其次,青铜文化既为西方传来,则我国,特别是文明最先诞生的中原地区,就应该存在着不说全部但也有较主要的一些西方文化面貌,如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青铜雕像、欧贝德文化标志神权和王权的权杖、西亚早期文明艺术中的金面罩等,但这些因素在中原青铜文化中都不存在,文化面貌完全不同。

“西来说”疑点多多,且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愈难自圆其说。

中国古代文明是在本土以中原为核心和领头,多元积累,一元出现和成熟起来的。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

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在中国,直到1930年这一观点方才在世界范围内达成一致。

B.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铜制品是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黄铜片,最早的青铜器是甘肃东乡出土的铜刀。

C.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

D.古代中国处于一个基本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

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只可能是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

E.“西来说”坚持认为中国大陆史前时代是一片空白,中原地区的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而不是在本土产生的。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量的考古资料说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呈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势,而且一直延续了较长时间。

B.事实证明,我国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不仅不是西来的,而且从本土产生以后还向周围传播,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

C.不同的古代文化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面貌,这些面貌是后世研究者识别它们并区别不同文化的重要依据。

D.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早于世界其他地区,青铜文化也远比其他地区辉煌,所以青铜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项。

3.请你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4.何炳松的《中华民族起源之新神话》一书对“西来说”严厉批评。

他说:

“欧洲人震于中国立国之悠久,及其在世界史上地位之重要也,于是大运神思,力言中国文化渊源西土,以示西洋人之有功于中国。

”请你结合本文,对何炳松的观点进行评论。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钱穆:

西南联大铸辉煌

平津沦陷后,北平各高校纷纷南迁,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合并,在湖南长沙组建临时大学。

北平沦陷后,北京大学老教授孟心史忧愤成疾,住进北平协和医院。

钱穆到医院看望老友后,将历年讲授中国通史增删积成的五六厚册笔记装入衣箱底层夹缝,与汤用彤、贺麟同行南下,开始了“抗战”时期流转西南的学术生涯。

在长沙,钱穆与吴宓、闻一多、沈有鼎四人合住楼上一室,楼下为图书馆和教室。

国难当头,客居他乡,既激发了学者们的民族意识和著述灵感,同时也为他们交流思想、切磋学问提供了环境和条件。

长沙临时大学迁滇后,改名为“西南联大”。

由于昆明没有足够的校舍,文、法学院移至蒙自。

这里原来是中越通商的一个重要城市,法国人在那里建有海关,文学院就设在海关内。

1938年4月,钱穆赴蒙自为学生讲授中国通史。

至此,半年多的辗转流徙生活方告结束。

1938年秋后,钱穆除回昆明上课外,其他时间则卜居宜良山中撰写《国史大纲》。

《国史大纲》是钱穆一生中最重要的学术代表作,是一部享有盛誉、影响甚大的中国通史著作。

这部书的写作还是由他西南联大的同事陈梦家两席话促成的。

一天晚上,两人在一旷地上散步,陈梦家力劝钱穆为中国通史写一教科书。

钱穆回答材料太多,所知有限,他日当仿效赵瓯北(赵翼)《廿二史札记》的体裁,就其所知写成专题性的著作。

陈梦家听后不以为然,说“此乃先生为一己学术地位计,有志治史学的人,当受益不浅。

但先生并未从全国大学青年和时代急迫需要方面考虑。

先成一教科书,国内青年学子将受惠无穷,还望先生思之”。

又有一天晚上,钱穆与陈梦家两人散步路间,陈梦家再提此事,钱穆以流亡播迁中写作不易,他日平安返故都再试试看作答。

陈梦家又力劝,“此话不然。

如他日平安返故都,先生兴趣广,门路多,到那时不知又有几许题材涌上心头,哪肯尽抛却来写一教科书。

今日只就平日课堂所讲,随笔书写,岂不驾轻就熟,而且读者亦易受益”。

当时钱穆在西南联大讲授中国通史,因学校在播迁流离之余,图书无多,讲授全凭口耳。

而学生纵有兴趣,却苦于课外无书可读,不能深入研究。

有感于此,再经陈梦家言辞恳切的两次劝说,钱穆于是改变初衷,决定撰写一本为时代所需要的通史著作。

钱穆在岩泉下寺,除早晚散步,饱览宜良山水外,尽日在楼上埋首写作。

后半年居岩泉上寺,寺已为一道士院,道士特辟出楼上让其居住。

楼下阶前有清泉,围砌成两小潭蓄水,潭有两尺多宽,清泉映白瓷,莹洁可爱。

这里环境清幽,是读书著述的绝好地方。

钱穆居上寺后,心情较居下寺更为愉快,尽日操笔,写作极快。

他晚年回忆起当年的写作环境时称此段生活,有如“仙境”一般。

1938年5月在蒙自开始撰写,第二年6月全稿杀青。

书写成后,他曾致书友人述撰述之不易,“细针密缕,既苦书籍之未备;大刀阔斧,又恨精神之不属,盖此书属稿中之实况也”。

《国史大纲》出版后,被当时的国民政府教育部指定为全国大学用书,风行全国。

1949年后,该书在大陆遭到了不遗余力的批判,但却在台湾、香港、南洋等地被定为大学历史教科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子。

在20世纪的中国史学中,钱穆的史学既与民国时期主流派史学新考据派互异,也与20世纪后半期居于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不同,他在新考据派和唯物史观派之外别树一帜,是20世纪文化民族主义史学一派的代表人物。

钱穆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想,发轫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形成于30年代末,以《国史大纲》的完成为标志。

30年代中期以来,以考据成名的钱穆最终转向对考据学风的批判,是因为他认识到一味埋首考据,不利于民族精神的发扬,所以他站在民族文化本位的立场上对考据派做不遗余力的批判,这是他文化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内在动因;基于民族危机的刺激而产生的救亡意识是他文化民族主义思想产生的现实动因。

自《国史大纲》完成后,钱穆学术研究的重点发生了转变,由历史研究转向文化研究,为中国文化招魂续命遂成为他一生的学问宗主和志业所在。

(选自陈勇《钱穆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钱先生是开放型的现代学人,承认史学的多元性,但同时又择善固执,坚持自己的路向。

他毕生以抉发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主要精神及其现代意义为治学的宗主,生平著述之富及所涉方面之广,近世罕见其匹。

②钱先生从18岁起开始致力于学术,以后研究、讲学、教育、著述兀兀80年未尝中断,这番毅力精神旷古所无,而学问成就规模之宏大,实朱子以后一人。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钱穆在“抗战”时期流转西南之前,将历年讲授中国通史增删积成的五六厚册笔记装入衣箱底层夹缝,可见钱穆对这些笔记的珍爱。

B.钱穆原本想要仿效赵翼《廿二史札记》的体裁,将自己掌握的材料写成专题性的著作,但是陈梦家认为此类著作价值不大。

C.钱穆是一个有着较大影响力的学者,他一生致力于学术,著述丰富且涉及面广,但他又择善固执,坚持自己的研究方向。

D.钱穆的文化民族主义史学,既对在20世纪先后占主流地位的史学新考据派和马克思主义史学有吸收借鉴,又与两者迥然不同。

E.《国史大纲》在钱穆的学术生涯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该书标志着钱穆完成了由历史研究向文化研究的转向,意义非同凡响。

2.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本文以“钱穆:

西南联大铸辉煌”为题,却重点讲述了钱穆创作《国史大纲》的过程,为什么?

请结合材料分析。

4.钱穆改变初衷,于1939年撰写出中国通史著作,除了友人的劝谏外,还有哪些原因?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一、【201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题目。

从脸谱说起

叶秀山

脸谱在京剧艺术中不可或缺,实在是我国艺术家对世界艺术作出的特殊贡献。

不过,以前也常听批评家在贬义上使用这个词,说人物没有个性,有公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则斥之曰“脸谱化”。

其实,脸谱与概念、公式是完全不同的。

概念、公式是抽象的,但脸谱却不能归结尾抽象。

我想,批评脸谱公式化、概念化的,其中有一点未曾深察的是在那个“谱”字上。

“谱”有标准、准则的意思。

我们常说某人说话、行事“没谱”,是言其做事说话不遵守一定的规则、无法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