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科技学院.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71253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237.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灾科技学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防灾科技学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防灾科技学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防灾科技学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防灾科技学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防灾科技学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防灾科技学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防灾科技学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防灾科技学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防灾科技学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防灾科技学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防灾科技学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防灾科技学院.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防灾科技学院.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防灾科技学院.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防灾科技学院.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防灾科技学院.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防灾科技学院.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防灾科技学院.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防灾科技学院.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防灾科技学院.docx

《防灾科技学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灾科技学院.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防灾科技学院.docx

防灾科技学院

防灾科技学院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5—2016学年)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

目录

前言4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5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5

(二)本科专业设置5

(三)本科学生情况6

1.在校生情况6

2.生源情况6

3.招生报到情况(2015)6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7

(一)师资队伍7

1.师资队伍概况7

2.师资队伍建设9

(二)本科课程主讲教师情况9

(三)教学经费投入9

1.教学经费概况9

2.教学经费收入9

3.教学经费支出10

(四)教学条件10

1.教学行政用房10

2.教学场馆11

3.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1

4.本科实习实训场所11

5.图书情况12

6.信息资源12

7.体育场馆13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13

(一)专业建设13

(二)教学研究与改革14

(三)课程建设14

(四)教学实施情况14

1.课堂教学实施情况14

2.实践教学情况14

3.毕业综合训练15

(五)合作与交流16

(六)校园文化16

四、质量保障体系17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17

(二)校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情况17

(三)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17

1.常规检查18

2.专项检查18

3.学生评教18

4.教师评学19

五、学生学习效果19

六、特色发展——行业高校“长宽高”人才培养体系构建20

(一)认识与实践思路20

(二)主要举措20

1.学科专业圈层建构20

2.“长宽高”人才培养体系建设21

(三)主要成效22

1.防震减灾领域是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主阵地22

2.宽口径提升人才培养适合度22

3.提升实践教学内涵,培训学生创新创业能力23

4.“高”于创新能力教育,提高学生专业素质23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23

(一)教师数量与结构23

(二)毕业生就业质量24

(三)持续改进24

防灾科技学院2015-2016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前言

2015-2016学年,学校坚持“人本治校、特色立校、人才强校、和谐兴校”的办学理念,按照事业发展规划路径,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加强内涵建设,扎实推进综合改革。

学校坚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和教学工作的基础地位,以防灾减灾教育为特色,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转变教育观念,增加办学实力,使质量、规模、效益协调发展。

学校加强教学工作改革研究,围绕行业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启动“本科专业质量提升计划”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联动推进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改革与教学团队建设,进一步探索并完善产学研合作育人机制,成功申报两项河北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现建有校内实验室(实训中心)35个,校内外实习基地76个。

学校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全省的各级各类比赛并获得优异成绩,在学科竞赛中多次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

学校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人才引进力度与培养质量,全年引进人才21人,本校教师晋升教授5人、晋升副高职称24人;1人获得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人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1人被评为省级教学标兵,5人被评选校级教学新秀,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升。

学校全面运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积极开展教风、学风常规检查,组织开展考试管理、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及执行情况等专项检查;持续与麦可思公司合作开展“防灾科技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跟踪调查”项目,并在校内开展本科教学工作质量问卷调查、学生满意度调查和防灾科技学院学生成长全程调研等专项调查工作,撰写了《防灾科技学院2015年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报告》。

学校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不断建立健全学生工作体系,着力提高学生教育质量。

学生奖励资助工作取得新进展,“奖、贷、助、补、减”资助工作体系在激励学生健康成长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奖励资助工作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

学生工作队伍管理等相关规章制度逐步完善,为学生教育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同时,学校着力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完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扎实开展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积极搭建就业平台,引导学生多方向、多层次就业,努力提升就业质量。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学校着力开展具有行业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创建具有优质教育资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多科性、教学应用型本科院校,并努力发展成为国家防灾减灾基础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科技创新中心、文化辐射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学校秉承“崇德博智、扶危定倾”校训,立足防震减灾行业,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培养具有专业素养、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协作品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着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学校逐步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效,继续深化各项教育教学改革,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确保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力争成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教学应用型高等院校。

(二)本科专业设置

在充分调研防灾减灾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办学基础和学科专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逐步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学科布局和专业结构,防灾减灾办学特色初步突显。

2015年,学校新增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地理科学、物联网工程四个本科专业。

目前,学校共有26个本科专业,涉及理、工、经、管、文等5个学科门类,基本形成了地球科学类、土木工程类、电子电器仪器类、计算机科学类、经济管理类五大应用学科专业群的布局。

其中,工学本科专业16个,比例约为61.54%,理学、管理学、文学各本科专业3个,比例约为11.54%,经济学本科专业1个,比例约为3.84%。

图12015年防灾科技学院本科专业点结构分布情况

(三)本科学生情况

1.在校生情况

2015-2016学年,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8542人。

其中,本科生8445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98.9%;硕士研究生94人,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1.1%。

此外,还有函授学生1244人,夜大(业余)学生837人,进修学生3人。

表1在校学生情况

项目

数量

比例(%)

 

普通本科生

8445

94.20

硕士研究生

94

1.05

进修学生

3

----

夜大(业余)学生数

837

9.34

函授生数

1244

13.88

全日制在校生数

8542

95.28

折合在校生数

8965

2.生源情况

2015年,学校进一步推进阳光招生工程,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严格执行政策规定,严肃工作纪律,规范工作流程,加强监督检查。

2015年,学校21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网络工程按大类招生)面向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计划招收本科生2000名,实际录取新生1998名。

招生类型包括普通本科、新疆内地班、内地西藏班、贫困地区专项计划等4种。

录取第一学校志愿考生1907人,占录取总数的95.45%,比2014年的92.63%增长了2.82个百分点;征集志愿91人,占录取总数的4.55%。

安徽、福建、河北、黑龙江、江西、辽宁、内蒙古、山东、山西、浙江等18个省市文、理科第一志愿录取率均为100%,较2014年有较大幅度增长。

2015年,录取新生超过本省二本控制线20分的共1422人,占全部新生71.17%;超过本省二本控制线30分的共1126人,占56.36%,与2014年持平;超过本省二本控制线40分的共821人,占41.09%,比较2014年的32.03%,超过了9个百分点。

从2015年的投档成绩可以看出,河北、吉林、河南、内蒙古、黑龙江、浙江等地投档成绩较高,生源质量较好。

3.招生报到情况(2015)

2015年全校应报到1998人,实际报到1919人,未报到79人,报到率为96.05%,与2014年的96%基本持平。

表2各专业新生报到率统计(2015年)

专业

录取数

报到数

未报到数

报到率

会计学

101

100

1

99.01%

地质工程

80

79

1

98.75%

广告学

80

79

1

98.75%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59

156

3

98.11%

地下水科学与工程

80

78

2

97.50%

地球物理学

79

77

2

97.47%

计算机类

236

229

7

97.03%

英语

81

78

3

96.30%

勘查技术与工程

80

77

3

96.25%

土木工程

100

96

4

96.00%

金融学

95

91

4

95.79%

工程管理

90

86

4

95.56%

汉语言文学

82

78

4

95.12%

工商管理

80

76

4

95.00%

资源勘查工程

80

76

4

95.00%

测控技术与仪器

93

88

5

94.62%

测绘工程

90

85

5

94.44%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00

94

6

94.00%

通信工程

90

84

6

93.33%

公共事业管理

41

38

3

92.68%

地质学

81

74

7

91.36%

合计

1998

1919

79

96.05%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

1.师资队伍概况

近年来,随着“人才强校”工程的不断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工作成绩显著。

学校教职工人数615人,其中专任教师459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85人,硕士学位315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7.15%;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47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36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9.87%。

为建立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学校制定和完善了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与培养办法,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教师校内外培训,如新进教师岗前培训、公派出国、国内知名高校进修,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等,不断提升全体教师素质。

学院通过加大外引内培力度,师资队伍的结构、能力、素质不断提升。

2015年共签约引进人才21名,其中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16人。

表3防灾科技学院专任教师职称和学历结构

类别

职称结构

学历结构

教师总数

正高

副高

中级

初级及以下

博士

硕士

本科及以下

人数

47

136

233

43

85

315

59

459

比例

10.24%

29.63%

50.76%

9.37%

18.52%

68.63%

12.85%

100.00%

图2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图

图3专任教师学历结构图

表4防灾科技学院专任教师年龄结构

类别

年龄结构

小计

35岁以下

36-55

56岁及以上

专任教师

246

210

3

459

比例

53.59%

45.75%

0.66%

100%

图4专任教师年龄结构图

2.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注重教学团队的培养与建设,2015年共遴选培育7个校级教学团队,参与团队建设的教师45名,并推荐4个参加局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遴选。

学校现有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1人,省级优秀教师7人,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1人,高层次人才13人。

攻读博士学位人数44人,攻读博士学位占当年培养培训教师的比例为6.38%,境内进修达627人次。

参与教改立项课题(校级以上)达463人次(表5)。

表5防灾科技学院教师培养培训情况

项目

数量

当年参加培养培训教师数

总计

690

其中:

攻读博士学位

44

攻读博士学位占当年培养培训教师的比例(%)

6.38

境内进修人次数(人次)

627

参与教改立项课题(校级以上)人次数(人次)

463

(二)本科课程主讲教师情况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文件精神,确保高级职称教师在本科教育教学中发挥核心作用,学校对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给予了高度重视。

本科课程授课教师共计442人,累计主讲课程2259门次,教授主讲的本科课程累计143门次,占总课程数的6.33%,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为78.72%。

(三)教学经费投入

1.教学经费概况

学校在预算安排上充分体现了教学经费优先的原则,加强预算管理,推进经费管理的精细化、科学化,加强预算分析和控制,加强教学专项经费的绩效考核。

2015年度学校教育经费总额、教学经费预算总额、教学改革与建设专项经费分别为24976万元、1988万元、933万元。

2.教学经费收入

2015年度学校教育经费收入共计17297.34万元,其中国家拨款14480.71万元,本科学费收入2816.63万元(表6)。

表6本科教学经费收入情况

项目

金额

教育事业收入总计(万元)

17297.34

本科生生均拨款总额

其中:

国家(万元)

14480.71

本科学费收入(万元)

2816.63

3.教学经费支出

2015年,学校教学日常运行支出566.8万元,教学改革支出140.32万元,专业建设支出175万元;实践教学支出576.98万元。

2015年度学校各项本科教学经费支出达1461万元,有力保障了各项事业发展。

其中,教学日常运行支出达566.8万元,教学改革支出140.3万元,专业建设支出176万元,实践教学支出577万元(表7)。

表7本科教学经费支出情况

项目

金额(万元)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总额(万元)

566.8

教学日常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本科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

3.28

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万元)

0.07

教学改革支出(万元)

140.32

专业建设支出(万元)

176

实践教学支出(万元)

576.98

生均实践教学经费(万元)

0.07

(四)教学条件

1.教学行政用房

学校始终把改善教学条件、提高教学条件利用率摆在优先位置。

通过国家预算拨款、学校办学收入等渠道筹措经费,不断加大投入,完善教学设施建设。

目前学校现有南北两个校区,占地328732.2平方米。

教学行政用房125355平方米,生均15.82平方米,其中:

实验室面积59093平方米,生均6.92平方米。

教学用房情况见表8。

表8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项目

学校情况

教学行政用房

总建筑面积(平方米)

240878.75

教学及行政用房(平方米)

125355

其中:

教室(平方米)

32753

图书馆(平方米)

14950

实验室实习场所(平方米)

59093

体育馆(平方米)

18559

行政用房(平方米)

9743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平方米/生)

15.82

2.教学场馆

学校现有公共教室、计算机房、语音教室等97间,9607个座位,其中多媒体教室89间,占91.75%(表9)。

表9教学场馆

项目

学校情况

教室

数量(间)

97

其中:

外语教学计算机机房(含语音室)(间)

8

多媒体教室(间)

89

座位数(个)

9607

其中:

外语教学计算机机房(含语音室)座位数(个)

422

多媒体教室座位数(个)

9185

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个)

112

运动

面积(平方米)

41821.00

场馆

运动场数量(个)

5

学生活动中心

面积(平方米)

2516.00

数量(间)

15

3.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学校加强了对各类用房及教学、科研、行政办公仪器设备的管理。

建立健全了资产管理二级管理模式,组建了专门的资产管理员队伍,对各二级单位各类用房进行了重新核算,编写了《防灾科技学院国有资产管理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修订了《防灾科技学院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和《防灾科技学院低值易耗品管理办法》,完善了学院资产管理处网站并建立了资产管理网络信息管理平台,根据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严格执行资产购置和管理工作,设备采购严把论证审批关,杜绝超标配置和重复配置。

注重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确保设备使用良好,合理调配,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目前,学校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21689.42万元,生均2.42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787.82万元,增长21.16%(表10)。

表10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情况

项目

学校情况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资产总值(万元)

21689.42

生均(万元)

2.42

当年新增(万元)

3787.82

当年新增所占比例(%)

21.16

4.本科实习实训场所

为适应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学校不断加强本科生实验、实习、实训场所的建设与管理。

2015-2016学年,各类实验、实习、实训场所承担实验教学人时数为153万余人时,人次数为10万余人次;本科生实验、实习、实训项目数约400项。

同时,学院还有76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可容纳约4500人同时进行实习、实训(表11)。

表11本科实验、实习、实训场所

项目

学校情况

学年度承担的实验教学人时数(人时)

1734475

学年度承担的实验教学人次数(人次)

403642

本科生实验、实习、实训项目数(个)

2849

每次可容纳的学生数(人)

4314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个数

84

平均每次可接纳学生数(个)

51.36

5.图书情况

学校图书馆现有馆舍面积约1.4万平方米,阅览室座位数2363个。

图书馆馆藏图书涵盖学校全部学科门类、文献类型全面、文献载体多样,已经逐步形成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建设协调发展、多种文献资源服务模式并存、管理理念先进、利用效果良好的复合型现代化文献资源保障平台,为学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及校园文化建设等提供了有力的文献信息与服务支持。

2015-2016学年,学校新增图书39216册,生均达4.37册;电子馆藏电子图书总数750000册,新增100000册,电子期刊15000种。

图书馆分编图书、合订本期刊和视听光盘共计17674种,34096册;按文献类型统计,图书馆馆藏(图书、合订本期刊、光盘)共计275419种,798777册,文本型全文数据库有22个,文本文献型数据库2个,音频视频数据库4个,互动学习平台数据库7个。

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为图书馆信息资源平台提供了有力支撑,图书馆依托信息资源平台为教学科研提供了较好的文化信息保障,也为服务空间的拓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图书馆阅览室共接待阅览及自修读者336997人次,流通部共接待读者18777人次,借阅图书40274册。

图书馆门户网站访问48377人次,数据库访问量750.5万人次,通过图书馆门禁统计的到馆读者达515431人次。

6.信息资源

学校出口带宽2.1GMbps,网络接入信息点28100个,有线网络全面覆盖所有教室、宿舍和办公室,公共区域无线网覆盖比例为92.5%。

电子邮箱用户达到14671个。

已经建成一个绿色、节能、高效的数据中心,同期建设了虚拟化平台,利用四台高配置服务器、网络存储构建了一个虚拟化平台,目前运行了198个虚拟机系统。

学校现有教务管理系统、在线考试系统、课程资源平台、实验室与实践教学综合管理平台、教务辅助系统、新视野大学英语教学管理平台等教学管理和应用系统6个。

建成了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和教学资源平台,集成了学校的教学平台、各类网络精品课程、网络试题库、等网络教学资源。

现建有81门校级以上共享精品课程(资源)、201门教师自建网络课程、183个在线试题库,约652小时的视频课程。

目前共有399位教师运用网络课程授课。

7.体育场馆

学校共有400米标准田径场2片;综合体育馆1座,游泳馆1座;拥有室内篮球场2片,室外篮球场11片,塑胶排球场2片,塑胶网球场8片,乒乓球教室1间,室内塑胶羽毛球场地3片,健美操房、瑜伽房、武术房、跆拳道房、健身房等其他场地约7个,充分保证了学生平时体育锻炼和兴趣发展的需要。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学校根据防灾减灾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完善服务于防灾减灾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体系,优化专业结构,突出办学特色,深化专业内涵建设,探索建立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新机制。

2015年,学校成功申报地理科学、水利水电工程、城市地下空间工程及物联网工程四个本科专业,并通过中国地震局和教育部审批,进一步完善了服务防震减灾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体系。

依据行业人才发展战略和因材施教的理念,学校继续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与行业开展深度合作,充分利用行业内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为行业培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和拔尖人才。

目前,地球物理学和勘查技术与工程两个专业已成为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为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启动了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共事业管理等5个专业的“专业质量提升计划”,采取全国高校、行业专家与校内专家相结合的方式,对专业建设进行全面诊断,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快速提升了专业建设质量。

在“德育为先、需求导向、能力为重、分流培养、个性发展”理念指导下,学校实施分流分层次培养,以满足防灾减灾事业对优质的专门人才的需求。

除不断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外,学校还探索并深化了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抓手,推进“张衡班”、“卓越班”、“鲁班班”、“仪器协同班”的建设工作,培养了一批复合型、岗位针对性强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二)教学研究与改革

学校积极组织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设立了教学改革专项基金,以教学改革为动力,鼓励广大教师在人才培养、教学模式、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教育创新,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河北省教育厅关于2014-2015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立项申报工作的通知》精神,学校组织开展省级教研教改项目的立项申报工作,共有6项报送河北省教育厅推荐立项。

校级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批准28项课题进行立项,其中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25项。

资助金额达25.5万元。

参与教师数达137人次。

2015年共评出院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

(三)课程建设

学校一直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坚持以课程建设为基础和抓手,通过加强课程建设,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变革教学方式和管理方式,提高学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