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青海省平安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83258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青海省平安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学年青海省平安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学年青海省平安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学年青海省平安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学年青海省平安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学年青海省平安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学年青海省平安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学年青海省平安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学年青海省平安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学年青海省平安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学年青海省平安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学年青海省平安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学年青海省平安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学年青海省平安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学年青海省平安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学年青海省平安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学年青海省平安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学年青海省平安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学年青海省平安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学年青海省平安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青海省平安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

《学年青海省平安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青海省平安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青海省平安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docx

学年青海省平安县第一高级中学高二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游记》,别样的经典

①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除了稍晚出现的《金瓶梅词话》,其余《三国演义》《水浒传》和《西游记》三部,都是传统积累型小说,是作家在前代民间艺人和文人不断加工的基础上才写定的。

这三部小说中,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小说作者以他自己的风格完全溶解了前人对唐僧取经故事所提供的艺术材料,使小说的内容和形式都烙上了独创的、属于他的个人风格的印记。

②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积累,也有外来的,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学的故事的濡染。

除了神祇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以外,神仙和妖怪是秦汉以来方士、道士然后是艺术家——民间艺人和文人的虚构;佛、菩萨、魔则是由印度佛经传入,然后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的体系的。

这种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的汇合,自六朝的志怪小说以来已渐次达到密洽无间;与此相应的是宗教上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的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

《西游记》的艺术虚构正是建立在传统艺术经验和这种社会的宗教性观念、风习的基础之上的,但它又以作者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独创性批判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或更正确地说,和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开了玩笑,对它进行了嘲弄。

③在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中,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前者应予肯定,后者应被否定。

但《西游记》不与宗教观念和社会意识认同,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道教神玉皇大帝、道教祖师太上老君、西方佛祖释加牟尼,都是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至于天将神仙、菩萨金刚和诸路神祇就更不在话下。

不少妖魔倒是可亲可爱,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的对象,猴精孙悟空便是最突出的一个。

他的魅力在于他的妖气而不在于他的改邪归正,在于他的个性放纵而不在于受理性约束,读者则同情于他受紧箍咒时的窝囊气而欣喜于他的有时妖性复发。

西方路上好多魔头和小妖的天真、狡狯和滑稽也引人喜爱;不少妖魔和神佛通声气,有渊源,是一家子。

神与魔泯除了界限,受到作者的平等待遇,于是,宗教的价值观就被抛弃,被超越,宗教的虚伪性也在很大程度被揭露了:

因为说到底,天堂地狱,神佛妖魔这些超人间的幻象全是随着艺术家的意旨转的,是艺术虚构的产物。

《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世界,同时也就宣告了宗教的创造和作家本人所创造的同样都是一种意识的虚构。

④《西游记》不仅奠定了神魔小说这一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而且是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的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作品。

中国长篇小说的主题,通常集中在战争、爱情、政治、家庭等等社会性的关系上,很少有、或者简直没有像西方小说中《鲁宾逊漂流记》那样一类以人和自然斗争为主题的作品。

《西游记》却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描写了师徒四众在迢遥的西行途上和穷山恶水冒险斗争的历程,并以降妖伏魔赞美了取经人排除艰难的战斗精神,它是人战胜自然的凯歌。

(节选自《西游记〈前言〉》)

1.下列对“神魔小说”产生、发展过程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神佛妖魔故事创作在我国有悠久的创作传统,在创作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在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又受到了佛教文学故事的濡染。

B.到了神魔小说《西游记》,不少妖魔富有人情味,成了引人同情的对象,相反,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佛祖如来却成为被揶揄、调侃、捉弄的对象。

 C.佛、菩萨、魔自六朝以来汇入中国超人间故事体系后,本土的和外来的超人间幻象逐渐结合得越来越紧密。

 D.《西游记》创造了一个神魔的世界,奠定了神魔小说品类的基础,开拓了中国长篇小说的表现内容,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游记》以丰富瑰奇的想象,成就了人战胜自然的凯歌。

它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此类作品在中国小说中极为少见。

B.吴承恩为了抛弃并超越宗教的价值观,彻底揭露宗教的虚伪性,在《西游记》中有意泯除了神与魔的界限,甚至把不少神、魔写成了一家子。

C.《西游记》里的各种艺术形象既是艺术虚构的产物,也是意识虚构的产物,它们都来源于神佛故事和各种宗教幻象。

D.在传统积累型小说中,明朝人所称的“四大奇书”,以《西游记》最不露集体创作的痕迹,留下了个人风格的印记。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佛教传入中国后,道教和佛教在对立中互相渗透,互相容受,使道教神和佛教神在群众中从观念到风习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

B.孙悟空可亲可爱,有人情味,他的魅力表现在他的妖气、他的个性放纵上,他受紧箍咒的气让人同情,他有时妖性复发让人欣喜。

C.《西游记》的艺术虚构以传统的艺术经验和宗教性观念、风习为基础,而又融会了传统艺术经验所形成的艺术的独创性,嘲弄了社会的宗教性观念。

D.因为吴承恩对神与魔一视同仁,颠覆了神的神圣,所以人们不再认为神与魔是正与邪、是与非、顺与逆、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象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杜暹,濮阳人也。

自暹高祖至暹,五代同居,暹尤恭谨,事继母以孝闻。

初举明经,补婺州参军,秩满将归,州吏以纸万余张以赠之,暹惟受一百,余悉还之。

时州僚别者,见而叹曰:

“昔清吏受一大钱,复何异也!

”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

寻而孚迁大理正,暹坐公事下法司结罪,孚谓人曰:

“若此尉得罪,则公清之士何以劝矣?

开元四年,迁监察御史,仍往碛西覆屯。

会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叶,更相执奏,诏暹按其事实。

时暹已回至凉州,承诏复往碛西,因入突骑施,以究虔瓘等犯状。

蕃人赍金以遗,暹固辞不受。

左右曰:

“公远使绝域,不可先蕃人情。

”暹不得已受之,埋幕下,既去出境,乃移牒令收取之。

蕃人大惊,度碛追之,不及而止。

暹累迁给事中,丁继母忧去职。

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明年,于阗王尉迟眺阴结突厥及诸蕃国图为叛乱。

暹密知其谋,发兵捕而斩之,并诛其党与五十余人,更立君长,于阗遂安。

暹在安西四年,绥抚将士,不惮勤苦,甚得夷夏之心。

二十年,为户部尚书。

上行幸东都,诏暹为京留守。

暹因抽当番卫士,缮修三宫,增峻城隍,躬自巡检,未尝休懈。

上闻而嘉之曰:

“卿素以清直,兼之勤干。

自委居守,每事多能,政肃官僚,惠及黎庶。

慰朕怀也。

”二十八年,病卒,谥曰“贞孝”。

暹在家孝友,爱抚异母弟昱甚厚。

常以公清勤俭为己任,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以终其身。

及卒,上甚悼惜之,遣中使就家视其丧事,内出绢三百匹以赐之。

尚书省及故吏赙赠者,其子孝友遵其素约,皆拒而不受。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四十八》,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B.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C.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D.十二年/安西都护张孝嵩/迁为太原尹/或荐暹往代之/蕃人伏其清慎/深思慕之/乃夺情擢拜/安西副大都护/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夺情”是中国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中国古代规定政治人物一旦承祖父母、亲父母的丧事,“自闻丧日起,不计闰,守制二十七月,期满起复”;但是为了应对各种局势,“夺情”可以合法地不受礼制居丧,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守丧期间从军作战称为“墨绖从戎”。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

“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増峻城隍”,“城”原指护城河,“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

后来城隍成为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祗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民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儒家信奉的守护城池之神。

D.“尚书省”是官僚机构。

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

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暹孝顺友爱。

自高祖到杜暹,五代同居,他在家里不仅特别恭敬谨慎地侍奉继母,而且十分关心爱护异母弟弟杜昱;在任给事中时,还因继母去世而辞去官职,回家守丧。

B.杜暹为官清廉。

在他进入突骑施营帐查究蕃人与郭虔瓘等人的冲突时,不得已接受了蕃人赠送的黄金,但他把黄金埋在幕帐之下,走出蕃境以后,才传书让蕃人去收取。

C.杜暹行事果敢有方。

在他出使碛西期间,于阗王尉迟眺秘密勾结突厥和一些蕃国图谋叛乱,杜暹暗中探知他的阴谋,便发兵逮捕斩杀了他,并诛杀其党羽,重新选任君长,使于阗得以安定。

D.杜暹勤干多能。

他在安西四年,安抚将士,不怕劳苦,深得蕃汉人民拥戴;皇上巡幸东都,作为京城留守的杜暹抽调轮流值勤的卫士,修缮三宫,加高城墙,受到了皇上的称赞。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俄授郑尉,复以清节见知,华州司马杨孚深赏重之。

(5分)

(2)会安西副都护郭虔瓘与西突厥可汗史献等不叶,更相执奏,诏暹按其事实。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8-9题。

江夏别宋之悌①李白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②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注】①宋之悌因事被贬交趾(今越南河内),李白在江夏(今湖北武昌)设宴送之。

②谷鸟:

山中或水边的鸟。

8.“兴在一杯中”的“兴”包含了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9.请简要分析颈联的表现手法。

(5分)

(三)补写名句(每空1分,共6分)

10.

(1)杜甫的《属相》中借古抒怀的诗句是,。

(2)小楼昨夜又东风,。

《临安春雨初霁》

(3)《伶官传序》中用“,,岂独伶人也哉?

”深刻而鲜明地揭示了人常常被细微之事困扰的道理。

(4)《六国论》中开宗明议: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既衬托出题目,又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刻碑名手

聂鑫森

范玉成是古城的刻碑名手,已到古稀之年了。

范玉成十四岁起拜师学艺,五十多个年头一眨眼就过去了。

他从刻石社退休十多年了,可一直没闲着。

儿子还在刻石社,一接下什么重要工程,总得请老爷子把把关。

他也乐意,范家手艺一代代传承,绝不能让世人说闲话,否则就愧对列祖列宗了。

儿子范致远也到知天命之年了。

他对父亲说:

“邻市的望江楼重修一新,有块《重修望江楼记》碑要刻哩。

范玉成显得特别高兴。

他记得四十多年前,也就是1966年春节过后,他与一些同行应邀到望江楼公园刻一条诗碑长廊。

一直刻到冬天,眼看就要完工了。

有一天傍晚,突然来了很多戴红袖章的学生和工人,把望江楼的台阶撬开了,把门窗卸了,把楼梯拆了,把里面的字画等文物烧了,一座清乾隆时的三层楼阁刹那间被当做“四旧”毁掉了。

他只能远远地看着,泪水纵横。

第二天,那些刻好的诗碑,也被一一砸碎,并把他们这些刻碑人驱赶回了老家。

范玉成渴望旧地重游,那楼可还是往日模样?

儿子说:

“现在正是炎夏,太热,您暂时别去。

等我在那里阅好了稿,选好了石,‘上墨’‘过朱’‘打样’后,准备刻碑了,您再来,一边指点我,一边看看风景,好吗?

范玉成答应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

范玉成在心里计算着:

儿子该阅稿了,那文章是谁撰写的呢?

又是哪个书法家书写的墨本呢?

选的是什么石头,汉白玉石还是大理石?

选好了石,先要用砂石打磨平整,再用细刀砖磨光,直至腻滑方可。

接下来,儿子该“上墨”了:

用磨浓研匀的上等墨汁刷在石上;墨汁干后,再用烙铁烫上白蜡,薄薄地在墨上覆盖一层。

下一道工序应是“过朱”:

把透明拷版纸覆在墨本上,双钩临描,然后再用银朱做红线双钩。

待做完这些,就该“打样”了:

把“过朱”的双钩拷版纸,平铺在上过蜡的碑石上,用木榔头垫着羊毛毡,敲击钩本字样,让双钩红线清晰地印下去。

范玉成乘车赶到邻市的望江楼公园,在一间工作室里,找到儿子时,儿子正好完成了“打样”。

“爹,我正准备打电话哩。

“爹知道你的功夫,该用多少时间,我心里有数。

儿子笑了:

“知子莫若父啊。

范玉成开始阅稿,文章是本市市长华声撰写的,还不错,情文并茂;墨本是请北京一位老书法家几个月前书写的,那老书法家写好寄来后因心肌梗塞竟鹤归道山了。

字真好,行书,有《兰亭序》帖的味道,可惜天不悯才啊。

再看一遍文章,范玉成头上冒出了一层热汗,文中说望江楼毁于1967年春,这就失实了,分明是1966年冬!

听说市长还年轻,不到五十岁,又不是本地人,恐怕没有细细考察,就轻率地作了结论。

范玉成说:

“这碑暂不能下刀,一定要改过来。

儿子急了:

“爹,我们只管刻就是了,这不是我们的错。

再说,人家市长会改吗?

再说书写的人都死了,谁能把墨稿改正过来,而且风格丝毫不差呢?

“若市长不肯改,这个活儿我们退了!

碑者,史也,是留给后人看的,不能以讹传讹。

儿子不做声了。

顿了一阵,儿子说:

“爹,您还没去望江楼吧,我陪您去。

范玉成一甩手,说:

“不去!

第二天一早,范玉成让儿子把公园的负责人找了来,当面说明了情况。

主任姓陈,很年轻,不到四十岁,大学中文系毕业。

听完范玉成的话,说:

“我就去找市长,谢谢范老的提醒。

中午快吃饭时,陈主任兴冲冲地回来了,说:

“华市长让我转达对您的敬意,而且交代一定要改!

范玉成呵呵地笑了。

“文章好改,只是这墨本上的字怎么改写过来呢?

”陈主任问。

“你放心。

这位老书法家的字,我熟悉,要改的字,我可以补写得和他分毫不差,这个功夫我还是有的。

一个月后,《重修望江楼记》碑刻好了,看过的人都啧啧称赞。

父子俩走之前,认认真真地登上了望江楼,看古色古香的横梁直柱、飞檐翘角,抚红漆栏杆、雕花门窗,品匾额、楹联的内容和书法,确实可称之为杰构。

他们登到顶楼,骋目远望:

湘江如带,白帆点点;远山似簇,村镇笼烟。

范玉成对儿子说:

“刻碑的人,责任重大,历史是不能作假的。

否则,我不敢登上这望江楼,我怕前人责怪,后人唾骂!

儿子说:

“爹,我会记在心里的,您放心。

(选自《21世纪中国最佳小小说》)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品以洗练的笔调叙述了范玉成的刻碑历程和精神世界,反映了追名逐利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担当精神的颂扬和浮躁世风的不满。

B.范玉成艺高技精,所以能见人之所未见,敢发人之所未发,以犀利的眼光发现市长《重修望江楼记》的失实之处,并坚决要求更正。

C.儿子对市长文章失实之处明哲保身、少管闲事的态度很有时代代表性,有力地反衬出范玉成认真负责、严谨耿直的职业操守。

D.文章写“范玉成在心里的计算”可谓一箭双雕,一方面向读者介绍了刻碑的整套工艺流程,另一方面也完成了对儿子在刻石社准备工作的叙写。

E.文中范玉成对老书法家的字的赞叹和人死墨稿无法再改的情节,为下文范玉成的补写埋下了伏笔,烘托出他深厚的艺术功力。

(2)作品中范玉成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3)作品以怎样的顺序叙述范玉成的故事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4)作品以范玉成父子登临望江楼为结尾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蔡元培:

从翰林学士到革命志士

范福潮

蔡元培字鹤卿,号孑民,同治六年十二月十七日(公历1868年1月11日)出生于绍兴府山阴县。

15岁中秀才,1892年入京补行殿试,授翰林院庶吉士,因其“年少通经,文极古藻”,颇受本科正考官翁同龢赏识。

甲午四月,应散馆试,由庶吉士补翰林院编修;六月,中日战争爆发,与文廷式、徐世昌、张謇等奏请密联英德,抵御日本。

甲午一役,洋务派官僚企图从军事、技术上追求富国强兵的梦想彻底破灭,这给了欲从政治改革入手保国强国的维新派一试身手的机会。

康、梁发动的“戊戌变法”,得到了光绪帝和一些汉族官僚的支持。

身处变法运动中心的蔡元培,一直在冷静观察形势,他在感情上认同维新派的某些主张,但在行动上却不屑与康、梁为伍。

当时,康、梁是政治红人,投拜者接踵而至,而他在其“炙手可热之时,耻相依附,不往交纳”。

杨锐等受宠权臣也曾极力拉拢,蔡公不为所动。

后来,罗家伦就此事询问情由,他从容言道:

“我认为中国这样大,积弊这样深,不在根本上从培养人才着手,他们要想靠下几道上谕,来从事改革,把这全部腐败的局面转变过来,是不可能的。

这时,蔡公的思想已在悄然发生变化,他不像某些翰林学士钻营投机,奔竞仕途,而是广泛阅读西方新书,认真思考救国之道。

他与友人合作,开设一所东文学社,学读日文书,并练习翻译。

他不仅大量阅读《电学源流》《光学量子力学图说》等自然科学著作,还读了很多诸如《环游地球引录》《日本史略》《日本新政考》等介绍外国地理、历史、政治方面的书籍。

“都无做官意,惟有读书声”,他写了这副对联,挂在书斋自勉。

1898年9月,蔡公出京返籍,徐树兰聘他担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校长)。

中西学堂是徐氏用公款开办的一所新式学校,既有旧学,又有外语和自然科学,外语课原来设有英、法文,蔡公到校后增设了日文。

民国时期的北大校长蒋梦麟、北大地质学教授王烈当时都是第一斋学生。

1900年正月下旬,徐氏派人把《申报》刊登的上谕送给蔡公,嘱他“自当以名教纲常为己任,以端学术而正人心”,但他不愿以名教纲常毒害学生,复书辞职。

此后,蔡公去临安县为绍兴侨农办小学校,又去杭州商议改某书院为师范学校,不辞辛苦,奔走于教育救国之道。

1901年七月,蔡公应上海澄衷学堂总理(即校长)刘葆良之请代为总理,一月后,刘又介绍他去南洋公学任特班总教习。

特班学生皆为通古文辞者,非请翰林授课,难以压堂,故聘蔡公为总教习。

蔡公对待学生,宽严有度,学生中最为蔡公赏识者有邵力子、胡仁源、谢无量、李叔同、黄炎培等,后来皆为民国政学界名人。

1901年冬,南洋公学中院五班学生因反对当局专制而全体退学,蔡公将退学的学生组织起来,募款设校,沿女校之名,曰爱国学社,请吴稚晖、章太炎为教员。

不久,章士钊带南京陆师学堂十余名退学生亦来学社,蔡公请章向学生教授兵操,他亦剪发,穿短衣,与学生同在操场训练。

“留日学生因东三省俄兵不退,发起成立军国民教育会,于是爱国学社亦组织义勇队以应之,是时,爱国学社几为国内惟一之革命机关矣。

当时,革命已是学界对政治形势的重要认识,1903年邹容《革命军》中即有“杀尽胡人”之说,但蔡公在《释“排满”》一文中认为满人入关260年,无论其血统、其风俗、其文化,早已被汉人同化,“由是而言,则又乌有所谓‘满洲人’者哉!

”是故,他不赞同。

时至清末,多数汉人已无种族之见,所谓排满,实为反专制反暴政也,只因清廷是专制与暴政的代表;由是而知,“事之有利于满人者,虽善亦恶;而事之有害于满人者,虽凶亦吉”,他继而认为,“各省官吏勒索赔款,公行贿赂,以为彼政府敛怨于平民者,皆足以动摇满洲人之基本,而为多数汉族之功臣!

如张百熙之流,实心举行新政者,宜斥为助桀之民贼而诛之!

”政府腐败有利于唤起民众,新政改革不利于鼓吹革命,蔡公此论实为日后《民报》诸君攻击梁启超君主立宪定了调子,同盟会纲领中,“驱逐鞑虏”实是幌子,“建立共和”才是真意。

“自三十六岁以后,我已决定参加革命工作。

觉得革命止有两途:

一是暴动,一是暗杀。

在爱国学社中竭力助成军事训练,算是种下暴动的种子。

又以暗杀于女子更为相宜,于爱国女校,预备下暗杀的种子。

”(蔡元培《我在教育界的经验》)《苏报》案后,国内的革命运动已经公开化,蔡公亦开始加紧实行他的革命手段,此后一年间,蔡公以爱国学社为机关,以来自东京的军国民教育会成员何海樵、杨笃生、吴樾为骨干,组织暗杀团,拟定的第一个暗杀对象竟是慈禧太后!

鉴于形势的发展,为配合孙、黄领导的国内外革命组织的活动,蔡公认为有必要在江浙成立一个革命组织,他与陶成章、徐锡麟及狱中的章太炎商议改组暗杀团,重订章程,建立了一个新的组织“光复会”,他被推举为会长。

此时的蔡公,已与孙、黄并列,成为当时三大革命团体的首领之一。

相关链接

①蔡元培作为清末翰林走向革命,其革命活动几乎均以教育机构为据点,革命手段偏重于搞暗杀。

然而,暗杀活动连遭失败,蔡元培对此感到茫然:

“在上海所图皆不成,意颇倦。

(摘自单滨新《辛亥革命前后的蔡元培》)

②“九·一八”事变后,蔡元培主张抗日,拥护国共合作。

1940年蔡公去世,周恩来送挽联:

“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摘自XX百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甲午战败后,面对杨锐等维新派权臣的拉拢,时任翰林院编修的蔡元培开始思考政治局势,最终决定不与康、梁为伍。

B.在广泛阅读了国外自然、地理、历史、政治等方面的书籍之后,蔡元培的思想在悄然发生变化,产生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蔡元培组织南洋公学退学的学生成立“爱国学社”,他不仅注重学生的文化教育,聘请吴稚晖、章太炎为教员;而且还注重学生的军事素质,他请章士钊向学生教授兵操。

D.在“排满”的问题上,蔡元培不赞同邹容“杀尽胡人”的观点,他指出汉族官员也有“勒索”“贿赂”之败类,因此认为凡是“敛怨于平民”的人都是“民贼”。

E.文本通过记叙清末翰林学士蔡元培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反映了晚清政府腐败没落,最终将其阵营内的部分知识分子驱赶至“反专制必闹革命”的阵营的社会现实。

(2)蔡元培本是晚清政府的翰林学士,为什么走上与清政府对立的革命道路?

请结合材料陈述原因。

(6分)

(3)蔡元培为当代青年熟知的身份是北大校长和教育家,而材料聚焦蔡元培的政治革命经历。

请结合材料,梳理一下其中有哪些内容与蔡元培日后教育家身份一以贯之。

(6分)

(4)材料叙述了蔡元培的诸多政治思想和革命行动,请结合材料分条陈述。

并针对其中某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近年来,明代宣德炉的收藏达到了高潮,然而存世的明代宣德炉真品       ,弥足珍贵。

②为了挖掘和发扬民乐演奏技艺,文联通过层层选拔,        ,选出了36名高水平民乐爱好者,成立“乐谷之声民乐团”。

③作为全球第五大钚储备国,日本将向美国和英国退回330公斤钚。

不过外媒指出,日本的姿态只是作秀,因为与其庞大的储量和年产量相比,这些返还的核材料只是       。

A.百里挑一         九牛一毛              凤毛麟角

B.凤毛麟角         百里挑一              九牛一毛

C.九牛一毛         百里挑一              凤毛麟角

D.凤毛麟角         九牛一毛              百里挑一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根据省内各城市经济发展的程度和人口迁移,意见进一步细化明确了21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基本落户条件。

B.简政放权改革初期,有必要加大法律宣传力度和对执法者的培训,向社会公众公布权力清单及行政审批需要办理的手续。

C.来白中国各领域的优秀企业以白建馆的形式集体亮相意大利米兰世博会,给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