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指导大全7.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69952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标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指导大全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课标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指导大全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课标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指导大全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课标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指导大全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课标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指导大全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新课标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指导大全7.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新课标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指导大全7.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新课标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指导大全7.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新课标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指导大全7.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新课标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指导大全7.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新课标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指导大全7.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新课标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指导大全7.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标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指导大全7.docx

《新课标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指导大全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指导大全7.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标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指导大全7.docx

新课标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指导大全7

新课标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指导大全7

教学园地

03-281731

第四章习题精讲精练2

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穷人蒲松龄

李新

蒲松龄住在蒲家庄。

蒲家庄就是一个庄,和北方的任何一个农庄没什么区别。

虽然出过蒲松龄这样一个大文豪,但似乎没沾上文豪什么光,庄户人家世世代代还是过着种地打粮的日子,不像有些地方出了个名人,小猫小狗都以这名人的名字命名,子子孙孙都发着名人的财。

若果真是那样,那这条路该叫蒲公路,这煎饼可叫做松龄煎饼,这饭店可叫做聊斋饭店,喝一通留仙酒,挥一把剑臣扇,岂不可大造名人经济?

可这地方除了出一种柳泉啤酒,好像没什么拿老祖宗来作文章的。

事实上也没什么文章可作的。

蒲松龄没做过官,一辈子是个穷教书的,教书之余写点鬼呀神呀的东西,也就是现在二流三流写点地摊文学的业余作家之类,大概生前有过话:

咱老蒲家世世代代读书人,读书人君子固穷,然而人不改其志,儿孙们给我记住了,我死了之后你们谁也不许拿我的名字做招牌,去发祖先的横财!

实际上蒲松龄也不可能说过这样的话,你蒲松龄是啥人?

说出来不够让后代脸红的,18岁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秀才,可秀才不做官呀,于是再去参加乡试,想中举人,想混个一官半职,可是一考二考就是考不中,一连考了八次,是著名的复读研究生,吴敬梓的《范进中举》,是不是以他为原型?

故居里有明确记载的是两次,那时候是科举,要考八股文,八股文有严格的要求,蒲松龄写着写着不知怎么多翻了一页,留出一页空白,不符合规格,被判为零分卷;于是来年再考,谁知正当开考的时候,他犯了大病,真是天不助我也!

老婆刘氏说:

“算了吧,认命吧,咱天生就没有那个做官的命!

”于是蒲松龄就认了命,卷了铺盖到了几十里外的毕家。

毕家藏书万卷,蒲松龄也就是在这里饱读了诗书,为他以后的创作打下良好基础。

可蒲松龄有忧,恨老天无眼,让他这个胸有大志之人,到头来只能跑到人家家里搞家教,做一个塾师,他对儿孙叹道:

“宁愿三年不打粮,此生不当孩子王。

”无奈啊!

于是蒲松龄又卷了个铺盖回家。

回家干啥?

在满井旁摆个茶摊卖茶。

满井就是柳泉,真是个好地方,柳树堆烟,这满井满而自溢,使百棵柳树更加葱郁。

蒲松龄自然喜欢这片环境,铺了一圈蒲团,谁来谁往这儿一坐,都不准走啊,喝我的茶分文不收,一人讲一个故事。

那山东农村的故事可真是多呀,都是傻光棍娶了一个白仙子之类,于是蒲松龄取得了狐仙鬼怪的大量素材,开始创作通俗文学了。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痴,谁解其中味?

”然而是越写越穷,写了又不能发表,不像现在的畅销书作家,一本书就可成为百万富翁,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一个字没发表出去,他死过50年后才得以刻印出版,这时候蒲松龄已经什么都不知道了。

蒲松龄真是穷呀,穷得就只聊斋那一间房。

郭沫若说: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可就是这“高人一等”的蒲松龄,是靠着毕老爷的赞助,才有一方床榻和一架挂衣帽的架子,至于他的卧室就更简陋了,一张床。

妻子刘氏去世后,蒲松龄忧郁成疾,在76岁那一年,倚窗而卒。

像这样一个一生穷困潦倒的蒲松龄,有什么可给后人做招牌的呢?

蒲松龄是不幸的,半辈谋取功名,可一生与功名无缘,到了71岁那一年,才援例得了贡生,是个老秀才;可蒲松龄又是幸运的,试想假如蒲松龄做了官,在吟出“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都遭砍头的那个大兴文字狱的清初社会里,他糊里糊涂成为统治阶级刀下鬼也未可知,倒不如这样清风朗月独步其间来得自在。

给后人留下一部《聊斋志异》,传扬海内外,一生一世,有什么能比这更幸福的呢?

穷人蒲松龄,穷得干净。

(选自《散文》2006年第2期,有删节)

5.简析文章开头提及的“蒲公路”“松龄煎饼”“聊斋饭店”“留仙酒”“剑臣扇”“柳泉洒”等的作用?

答:

【参考答案】①内容上,以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名人经济现象反衬出蒲家庄人的朴实厚道,突出了蒲松龄的“穷”。

②结构上,开启文章、引起下文。

(意思答对即可)

6.将诗句“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用在蒲松龄的身上,这是否恰当?

为什么?

答:

【参考答案】用恰当,因为《聊斋志异》写的多是狐仙鬼怪的故事,所以说是“满纸荒唐言”,但故事中充满着对黑暗社会的批判,渗透着辛酸血泪,而各种滋味又是许多人难以体味和理解的,所以说是“谁解其中味”。

(意思答对即可)

7.文章的结尾说:

“穷人蒲松龄,穷得干净。

”“穷得干净”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全篇分条列述。

答:

【参考答案】①蒲松龄在世时,穷困潦倒,穷的就只“聊斋”一间房,然而“独善其身”“不改其志”,力求活出个自己来。

②蒲松龄去世后,只留下一部《聊斋志异》,他的家乡没沾上什么光。

(意思答对即可)

8.简要分析蒲松龄与“孔乙己”的“穷”。

答:

【参考答案】①蒲松龄与孔乙己都是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牺牲品,仕途失败的命运决定了他们无法摆脱“穷”的窘境。

②一个“穷的干净”,借文反思社会,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短篇小说家;一个因“穷”而沦为人们不屑的小偷、酒徒。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欲望的筷子

叶延滨

筷子是最简单的中国货了,其实筷子自己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两根竹棍挟在指间,一撇一捺,不就是个“人”么?

在中国所有国粹式的筵席上,最风光的是谁呢?

没有别人,只有筷子。

食色性也,筷子是中国式的欲望外在物化的形式。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深入人心,从皇上到百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皆是请吃一顿。

日日相见的邻居当然不能天天请吃,但天天见面也要说一句“吃了吗?

”以示友好。

吃是头等的大事,于是筷子便成了世界上最忙的了,正好像我们一些当了两天半领导的人,见人就诉苦:

“忙啊忙得很哟,一个星期都没能在家吃一顿安稳饭了!

”你便知道花公款吃酒席也很辛苦。

筷子在中国的筵席上鏖战了数千年,屡战屡胜,皇帝、公侯、军阀、贵族……纷纷退场,永不下战场的只有筷子。

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中国人,只要这个中国人还有一个中国胃,筷子永远会把美好的东西送进这个胃里,然后打一个心满意足的饱嗝。

筷子生活得又体面又快活,只要桌面上出现冒着热气的佳肴,筷子便被一种激情所鼓动,很快地伸出,它像一只久经沙场的猎狗。

筷子不断地攫取,不断地供奉,它以供奉的虔诚获取主人的欢心,这样主人的那只手也成为筷子的奴仆,把筷子送到美味的跟前。

这是欲望之间的友谊,这也是欲望之间最原始最久远的交换方式。

当主人们退出酒席,当新的筷子来到厨房的时候,资深的老筷子就会自豪地对后来的说:

“所有的人不管他地位多高,不管他有多少钱,都是吃我们筷子吃剩下的!

这些新加盟筷子大军的竹棍,来自另一个天地。

竹子们长年累月喝清风饮甘露沐月华,天生一副郑板桥的清高骨头,一个个饿得精瘦精瘦,却长得青翠挺拔,活像一群大学里的教授,少了点油气,多了点骨气。

自从进了厨房有了“筷子”这个新职称,也算是投身于市场经济下了海,不用多教,几股肉汤的香味一熏,几回席桌上见见世面,一根根新筷也个个满脸的油光。

筷子们一个个活在世上都那么把脖子伸得长长的,让人一想到欲望能这么支配他们,也有点可怜这些美食家们。

筷子们习以为常了,他们几乎不去思考这类形而上学无用的问题,他们从几千年的实践中得到一个世代相传的信心:

人类的胃和人类的欲望一样,是永远填不满的,因此筷子的欲望也永远会得到供奉。

在东方文化中有筷子的一席之地,在东方人中间当然也有一种人像筷子,如同我们所说的有枪杆子这类人和笔杆子这类人一样,筷子们永远是以愉快的姿态进入人们的生活,而且无处不在……(羊城晚报2006-10-18)

13、在文章开头说,只有筷子是最风光的,请简要解释其原因?

答:

【参考答案】①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吃是头等大事,因此,筷子是世界上最“忙”、最风光;②筷子生活得又体面又快活地伸出双手;③“筷子”在东方文化中有筷子一席之地,筷子是中国式的欲望外在物化的形式。

14、“只要这个世界上还有中国人,只要这个中国人还有一个中国胃,筷子永远会把美好的东西送进这个胃里,然后打一个心满意足的饱嗝。

”请解释本句话的含义。

答:

【参考答案】用调侃讽刺的口吻,用拟人手法说明了中国饮食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筷子是“欲望”的物化与外化。

15、在写“筷子”时,还插入了“筷子”由“喝清风饮甘露沐月华”“青翠挺拔”到“满脸油光”的变化,请解释原因是什么?

答:

【参考答案】“筷子”变迁的实质是“欲望”的变迁;“筷子”“欲望”同人的欲望一样,得到供奉。

16、以拟人手法,将筷子赋予人的灵性,用反讽的口吻将筷子与人性的关系抒写得诙谐幽默,请从文章中举例赏析。

答:

【参考答案】本文的反讽手法运用非常成功。

反讽包括讽刺与幽默,即从反面或用反语来讽喻事理的手法或者以幽默的口吻来对现象表达讽刺及批评之意。

如“其实筷子自己认为自己是中国人,两根竹棍挟在指间,一撇一捺,不就是个‘人’么?

”将“筷子”与人“欲望”之间的关系用诙谐的语气表达了出来。

再如,“竹子们长年累月喝清风饮甘露沐月华,天生一副郑板桥的清高骨头,一个个饿得精瘦精瘦,却长得青翠挺拔,活像一群大学里的教授,少了点油气,多了点骨气。

自从进了厨房有了‘筷子’这个新职称,也算是投身于市场经济下了海,不用多教,几股肉汤的香味一熏,几回席桌上见见世面,一根根新筷也个个满脸的油光。

筷子们一个个活在世上都那么把脖子伸得长长的,让人一想到欲望能这么支配他们,也有点可怜这些美食家们。

”将筷子来历与竹子变迁讲得诙谐幽默,嬉笑怒骂,寓调侃与反讽于其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0分)

洞庭湖远眺

林 非

几十年来常常在梦幻中张望着岳阳楼华美而又雄壮的轮廓,这是因为范仲淹那两句激昂慷慨和满怀豪情的话语: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能让我浮起如此缥缈与朦胧的图景。

终于来到了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畔,瞧这茫无边际的水波,在不住地晃荡和起伏着,暗绿色的滚滚浪涛,轻轻拍击着绵延到天空尽头的朵朵白云。

这溅起的丝丝浪花,也叩打着高耸的堤岸,叩打着我滚烫的胸膛,像是郑重地提醒着我,人们应该怎样走向宽广和辽阔,怎样通往远方的世界?

从蔚蓝色的天空顶端,千万道金碧辉煌的大阳光纷纷地抛掷下来,像燃烧的炭火,像闪烁的星辰,在微微荡漾的湖面上粼粼地放光;随着悄悄颠簸的水纹,这璀璨的金光不住地颤抖着,蹦跳着,快速地扩散开来,反射出一圈圈耀眼的线索来,像要把整个天空都镶成一片鲜艳透明的玻璃墙壁。

在随意的遐想中缓缓地回过头去,仔细地凝望着苦苦思念了半生的岳阳楼。

这让我一见倾心的洞庭湖,已经浩瀚晶莹得使自己无限神往,而这小巧玲珑的岳阳楼又使自己生发出异常兴奋的情怀。

我的眼光紧紧盯住了岳阳楼,瞧着这上下三层金黄色的琉璃瓦,整整齐齐地翘起尖尖的檐角,像是都张开了熠熠放光的翅膀,想要飞往蓝天和白云里去。

覆盖在顶层的这座屋檐钩成了盔甲的模样,在中央还竖着一株用玻璃球串起的立柱,使这金光璀璨的盔甲显得威武而又俊秀。

我轻轻抚摸着厅堂外面几根漆得鲜红的木柱,猜测这清代末年重修的雕梁画栋,为什么要在如此秀美和纤细的小楼顶部,戴上一顶戎装的盔甲?

是不是胸怀着忧虑的设计者,用它来象征提防和抵御列强侵凌的不屈意志?

听说从东汉以来,就在这湖泊的附近建造了楼阁,将近两千年的沧桑变迁,经历过多少次水患、火灾和兵燹的侵袭,已经先后倾圮和崩溃过三十余回。

一种不屈不挠追求美好人生的愿望,催促着大家不断地建造自己所设计的岳阳楼。

范仲淹撰写题记的那幢宋代建筑,会比眼前的这一座庞大和恢宏得多吧?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伟大和高旷的声音,总是在我的耳旁震响,就使得那座早已消失的楼阁,似乎还影影绰绰地升腾在明朗的天际。

瞧着这一阵阵飞溅的浪花,被金碧辉煌的阳光闪烁出星星点点耀眼的火花,我禁不住念起《岳阳楼记》里“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名句来。

当范仲淹想象着洞庭湖滔滔汩汩地流淌时,想象着这儿晴空万里或阴雨霏霏的景色时,在浓郁的诗情画意中深深地感到“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竟十分潇洒地无视着自己掌握在君王手中浮沉的命运,在大自然的洗礼中倏地超越了向专制王朝磕头跪拜的礼节。

像范仲淹这样提出了激励着整个民族的伦理规范,率先为天下的苍生而忧虑,这只有充满抱负的志士仁人才能够做到,无知无识抑或醉生梦死的人们当然无从想到要承担这样的重任;然而“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许是更难于做到,把自己生活的享受降低到整个国家里最贫困的水准,坚持着终生都这样去刻苦地砥砺,如果不具备“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卓绝品性,哪里能够这样办到呢?

范仲淹标出的这种道德理想实在值得景仰,可是我想他作为当时朝廷的大臣,肯定很难像孟子所说的“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去完成“天将降”下的“大任”。

人应该怎样生存于这茫茫的世界?

当然要尽量替大家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如果人人都力争做到这一点的话,那么整个人寰肯定会变得非凡的美丽。

然后再将此种纯真的意志发挥到极致,才有可能趋向范仲淹所提出的伟大目标。

我始终张望着洞庭湖中央这一阵阵飞溅的浪花,张望着蓝天白云里喷射出火光的一团红日,深深地相信人类总会逐渐抛弃卑俗与丑陋,不断地走向壮丽和崇高的境界。

1.⑴第二段描写了洞庭湖的什么景象,请从两方面加以概述。

⑵联系下文来看,这些描写有哪些作用?

(6分)

答:

(1)

 

(2)

 

2.为什么特别强调所眺望的岳阳楼并不是范仲淹撰写题记的那幢宋代建筑?

(6分)

答:

 

 

3.第五段中,赞颂了范仲淹的哪些精神?

(4分)

答: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开始时写梦幻中的岳阳楼既“华美而又雄壮”,又“如此缥缈与朦胧”,从景物的形与神两个方面表现了岳阳楼的特点。

B.文章描写岳阳楼时,着重指出“覆盖在顶层的这座屋檐构成了盔甲的模样”,借“猜测”巧妙地把楼的设计与“先忧”精神联系起来,行文巧妙自如。

C.认为“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种难以达到的境界,但只要从力求替大家作出一份贡献起步,就有可能逐步趋向范仲淹所提出的伟大目标,显示了实事求是的态度。

D.文章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既注重展现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和小巧玲珑的岳阳楼的景象,又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表现了高尚的道德情操。

E.最后一段写始终张望着洞庭湖美景,与首段遥相呼应,将梦境与现实加以对比,表现了对人类不断走向壮丽和崇高境界的坚定信念。

[参考答案]

1.⑴茫无边际,浪涛拍岸;金光闪烁,湖波粼粼。

(2)表现对洞庭湖的一见倾心;引出下文,为写岳阳楼之景作铺垫。

(本题6分,第

(1)问4分,包括“湖的气势”和“湖面阳光”两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

(2)问2分,每个要点1分。

意思对即可)

2.一方面表现世世代代的人们不屈不挠地追求美好人生的愿望,一方面会使人想像范氏撰写题记的那幢宋代建筑的“庞大和恢宏”,并突出范仲淹的崇高精神永世长存。

(本题6分,共3个要点,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3.超越了向封建专制王朝磕头跪拜的礼节;率先为天下苍生而忧虑的仁人志士抱负;标出“后乐”的道德理想。

(本题4分,答对1个要点得2分,答对两个要点得满分)

4.B C(A项误在把“缥缈与朦胧”视为“寄寓的思想”;D项误在“表现的道德情操”;E项错误,因为首尾两段不存在“梦境与现实”的对比关系,严格说来,最后一段也并不照应首段。

)(本题4分,答对1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满分,答案超过两项不得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0分)

鸟儿中的理想主义

筱敏

①我对笼中继续扑翼的鸟一直怀有敬意。

②几乎每一只不幸被捕获的鸟,刚囚入笼中都是拼命扑翼的,它们不能接受突然换了的现实场景,它们对于天空的记忆太深,它们的扑翼是惊恐的,焦灼不安的,企图逃离厄运的,拒绝承认现实的。

然而一些时日之后,它们大都安静下来,对伸进笼里来的小碗小碟中的水米,渐渐能取一种怡然的姿态享用。

它们接受了残酷的现实,并学会了把这看成生存的常态。

它们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

适应能力强,这对人,对鸟,对任何生物,都是一个褒奖的词语。

它们无师自通,就懂得了站在主人为它们架在笼中的假树杈上,站在笼中的中心位置,而不在笼壁上徒劳地乱撞。

就像主人期待的那样,优雅地偏头梳理它们的羽毛。

如果有同伴,就优雅地交颈而眠。

更重要的是,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或主人逗弄的时候,就适时适度地婉地歌唱,让人感到生活是如此的自由、祥和、闲适。

而天空和扑翼这种与生俱来的事情,也就是多余的了。

③但有一些鸟的适应能力却很差,这大抵是鸟类中的古典主义者。

它们对生命的看法很狭隘,根本不会随现实场景的换而改变。

在最初的惊恐与狂躁之后,它们明白了厄运,它们用最荏弱的姿态来抗拒厄运。

它们是安静的,眼睛里是极度的冷漠,对小碟小碗里伸过来的水米漠然置之,那种神态,甚至于让恩赐者感到尴尬,感到有失自尊。

鸟儿的眼睛里一旦现出这样的冷漠,就不可能再期待它们的态度出现机,无论从小笼子换到大笼子,还是把粗瓷碗换成金边瓷碗,甚至于再赏它一个快乐的伙伴,都没有用了。

这一切与它们对生命的认定全不沾边儿。

事实上,这时候它们连有关天空的梦也不做了,古典主义者总是悲观的、绝望的,它们只求速死。

命运很快就遂了它们的心愿。

④而我一直怀有敬意的,是鸟儿中的理想主义者。

这种鸟儿太少,但我侥幸见过一只,因为总是无端想起,次数多了,竟觉得这鸟儿的数目似乎在我感觉中也多了。

⑤我见到这只鸟儿时候,它在笼中已关了很久了,我无从得见它当初的惊恐和焦灼,不知它是不是现出过极度的冷漠,或者徒劳地撞击笼壁,日夜不停地用喙啄笼壁的铁枝。

我见到它的时候,它正在笼子里练飞。

它站在笼子底部,扑翼,以几乎垂直的路线,升到笼子的顶部,撞到那里,跌下来,然后仰首,再扑翼……这样的飞,我从来没有见过。

它在笼中划满风暴的线条,虽然这些线条太短,不能延伸,但的确饱涨着风暴的激情。

它还绕着笼壁飞,姿态笨拙地,屈曲着,很不洒脱,很不悦目,但毕竟它是在飞。

它知道怎样利用笼内有限的气流,怎样训练自己的翅膀,让它们尽可能地张开,尽可能地保持飞翔的能力。

⑥在这样一只鸟的面前,我感觉惭愧。

⑦一般我们很难看见鸟是怎样学飞的,那些幼鸟,那些被风暴击伤了的鸟,那些在岩隙里熬过隆冬的鸟,还有那些被囚的鸟。

这是一件隐秘的事。

我们只看见过它们在天空中划过,自由地扑翼,桀骜地滑翔,我们只羡慕上帝为它们造就了辽阔的天空。

⑧但在看到那只在笼中以残酷的方式练飞的鸟之后,我明白,天空的辽阔与否,是由你自己造就的,这种事情上帝根本无能为力。

上帝只是说,天空和飞翔是鸟类的生命形式,而灾难和厄运也是世界存在的另一种形式。

至于在灾难和厄运中你是否放弃,那完全是自己的事情。

1.文章第①段说:

“我对笼中继续扑翼的鸟一直怀有敬意。

”第⑥段又说:

“在这样一只鸟的面前,我感觉惭愧。

”为什么对这类鸟“怀有敬意”?

为什么在它面前“感觉惭愧”?

(4分)

答:

“怀有敬意”是因为:

                                            。

“感觉惭愧”是因为:

                                            。

2.文中所写三类鸟分别象征了哪三类人?

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要概括和分析。

(6分)

答:

(1)

(2)

(3)

3.文章最后一段说:

“天空的辽阔与否,是由你自己造就的,这种事情上帝根本无能为力。

”这句话的含议是什么?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6分)

答:

含义:

作用: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A.对三种鸟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对第一种鸟,是带着讽刺口吻来描述它们的表现的。

对第二种鸟,不同意它们的抗争方式。

对第三种鸟,则“一直怀有敬意”。

B.本文为我们塑造了一只怀有“理想主义”的鸟的形象,写另外两种鸟为它作铺垫,这样,在对比映衬中表现出这种怀有“理想主义”的鸟令人敬佩。

C.第④段先说“这种鸟儿太少”,接着又说“这鸟儿的数目似乎在我感觉中也多了”,言外之意是这种鸟儿其实是很多的,只是“我”没有机会见到。

D.“那些幼鸟,那些被风暴击伤了的鸟,那些在岩隙里熬过隆冬的鸟,还有那些被囚的鸟”这一排比,紧承上文,进一步渲染了鸟的生存困境,告诫人们不要“只羡慕上帝为它们造就了辽阔的天空”,人类更应为它们造就辽阔的天空。

E.全文过渡巧妙,衔接自然。

在第③段开头和第④段开头,分别用“但”和“而”两个折连词,将对三种鸟的描述连接起来,使全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参考答案]

1.(4分)“怀有敬意”是因为它身处困境却不失生活的理想,坚持飞翔。

(2分)“感觉惭愧”是因为这只鸟面对厄运、勇敢顽强地抗争,这一点未必能够做到。

(2分)

2.(6分) 第一种鸟象征了那些屈服于厄运,在困难面前放弃理想的人;第二种鸟象征了面对灾难厄运只会悲观绝望的人;第三种鸟象征了现实生活中面对厄运敢于抗争,而且依然怀有美好的理想、并为理想而奋斗的人。

(每答对一点得2分,不作具体概括和分析不得分。

3.(6分)含义:

天空是靠自己寻找、创造的。

你的理想有多高远,天空就有多辽阔;只要不放弃理想,在困境中同样也可以飞翔。

(3分)

作用:

点明主题,启示人们,即使身处困境,也不应放弃自己的理想,而应建筑自己的天空,继续奋斗。

(3分)

4.(4分)C、D(C项“言外之意是这种鸟儿其实是很多的,只是‘我’没有机会见到”错;D项“告诫人们……”原文中无此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