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治理讲义.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007444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8.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乡村治理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乡村治理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乡村治理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乡村治理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乡村治理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乡村治理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乡村治理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乡村治理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乡村治理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乡村治理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乡村治理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乡村治理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乡村治理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乡村治理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乡村治理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乡村治理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乡村治理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乡村治理讲义.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乡村治理讲义.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乡村治理讲义.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乡村治理讲义.docx

《乡村治理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治理讲义.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乡村治理讲义.docx

乡村治理讲义

乡村治理讲义

序言

一、何谓乡村治理

二、乡村治理课程的基本内容

三、接受本课的知识储备

四、开设本课的当前意义

讨论题:

书本知识与个人发展

第一编:

乡村治理及其理论基础

第一讲社会与乡村社会

1、什么是社会

2、社会的基本特征

3、马克思的定义

4、什么是乡村社会

5、乡村社会的基本特点

6、乡村社会与城市社会的区别

7、村民的概念、村民社会地位的变迁、村民的价值观

8、农业的概念、农业生产的特性、农业的范围与产业结构

9、农村概念、农村类型、农村小康

本讲要点:

1.村民一般是指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

农村居民是指居住在农村地域内的一切社会成员,包括农民和非农人员。

2.社会地位是指社会关系中的位置。

农民社会地位是不断变迁的,现在农民由对集体的全面依附到自主经营,发生了很大变化。

3.价值观念是指人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评价的思想体系。

中国农民传统价值观念存在二重性。

其表现:

(1)务实思想和狭隘的功利观念;

(2)团体本位与个性的压抑;(3)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和安贫乐道的保守心理;(4)眷恋故土情感和自我封闭观念;(5)强调人际和谐和轻视竞争;(6)均平思想和特权理念共存一体;(7)重义轻利与追求功义并存。

现在农民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开放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信息观念等正在形成。

4.农业是通过人类劳动去实现植物和动物的再生产,来获得物质资料的社会物质生产部门。

5.农业生产的特点有:

(1)土地是农业生产不可替代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2)农业生产在广大的空间中进行,具有较大分散性;(3)农业生产周期长,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具有强烈的季节性;(4)一部分农产品具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双重性。

6.狭义的农业指种植业,广义的农业又称大农业,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等。

7.农村是指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以农业为主要职业的居民聚居地。

农村社区与农村的含义相近,一般指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活动共同体。

8.农村与城市既有不可分的密切联系,又有区别。

在人口密集度、人口的同质性、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职业、社会分化、社会流动、社会交往、组织、环境、生活方式等方面,两者都有显著的差别。

9.农民、农业和农村是一个整体,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三农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首要问题,是关系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和健康发展的大问题,也是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性问题。

基本概念:

村民社会乡村社会农业差序格局市场经济自然经济

学习讨论题:

1、我国幅员辽阔,南北各有不同,请你举例说明你所了解的乡村特点?

2、自然经济的特色是什么?

3、乡村与城市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4、怎样认识农民、农业和农村是三位一体的整体?

推荐书目导读:

费孝通:

江村经济。

全书计16章,分为前言、调查区域、家、财产与继承、亲属关系、户与村、生活、职业分化、劳作日程、农业、土地的占有、蚕丝业、养羊与贩卖、贸易、资金、中国的土地问题。

另有人类学家B·K·马林诺夫斯基作的序及附录“关于中国亲属称谓的一点说明”。

作者详尽地描述了江村这一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以及与所在社区的社会结构的关系。

2.陆学艺.三农论学文献出版社,2002

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北京:

社会科本书收录了作者近20年来研究“三农”的论文40多篇。

其结论是:

解决中国的农业问题,要靠发展工业;解决中国的农村问题,要靠发展城市,要解决中国的农民问题,要尽最大可能减少农民,使他们成为市民。

3.曹锦清.黄河边上的中国:

一个学者对乡村社会的观察与思考.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本书是作者走访中原大地的思索。

随笔一样的笔调,睿智的思考,警醒的议论,可以弥补仅仅从书本建构农村、农民形象的许多缺陷。

其实,对于中国农村的研究,并不能限于门户、范式之见。

只有打破固有范式的韧性,对农民、农业、农村的偏见才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化解。

4.[法]H.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本书以法国农村的现代化道路为背景,分析欧洲乡村社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变迁过程。

作者认为,在法国,传统意义上的自给自足的农民已经不复存在、终结了。

第二讲乡村治理与人地关系

一、地理环境

二、地理环境对乡村会的作用与影响

三、加强我国乡村乡村治理中的人地关系的研究

本讲要点:

1、人地关系也就是人口与土地的关系问题。

人地关系不仅是一般的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关系,同时是人力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关系,也是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同时还是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现代西方的人地关系理论。

3、历史上的中国人口增长总的趋势是趋于不断增长,这一过程具有缓慢性和波动性两大特征。

4、中国历史上的耕地面积变化具有总趋势上的不断增长和不断增长中的波动两大特征。

5、历史上的治乱循环、人口循环和耕地增减循环之间存在一致性。

6、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人地关系的主要存在地少人多、“圈地运动”盛行、耕地抛荒和农村人口过剩等问题。

7.农村人地关系缓和的基本途径。

基本概念:

人地关系环境决定论人口循环治乱循环土地流转

复习思考题:

1.人地关系的概念是什么,它有哪些特征?

2.关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乡村人地关系的发展现状?

3.我国应采取哪些对策来协调人地关系?

推荐书目导读:

1.朱国宏.人地关系论:

中国人口与土地关系问题系统研究。

上海:

复旦

本书在对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理论的基础上,对历史和现代的人地关系及人地关系形成、变化的原因与后果进行了系统研究。

2.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北京:

中华书局,1992

作者是美国研究中国问题的专家,该书运用了“过密化”的分析性概念,探讨了长江三角洲小农经济的发展,指出“过密化”是传统小农经济的陷阱,商品化不等于现代化,只有乡镇企业等非农产业的发展,才能使农村走上“反过密化”的道路。

第三讲乡村治理与乡村人口

一、人口的概念

二、乡村人口的构成

三、乡村人口与乡村治理的关系

本讲要点:

1、人口是一个内容复杂、综合多种社会关系的社会实体,具有性别和年龄及自然构成,多种社会、经济构成的各种关系。

2、人口的思想素质:

包括世界观、社会观、道德观、法纪观、社会公德、个人私德、思想品行、修养操守等等。

3、反映人口素质的指标:

人口素质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制约,先天遗传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体质、智力的发展,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条件、医疗卫生条件、教育与学习条件等社会经济因素,是形成人口素质的决定性因素。

4、乡村人口的构成:

中国现行统计制度规定:

农村人口包括:

①国营农场户数中的常住人口。

②乡村户数中的常住人口。

其中包括常住农村的外出民工、工厂临时工、户口在农村的外出学生,但不包括户口在农村的国家职工。

主要构成:

1)总人口;2)流动人口;3)城乡构成;4)性别构成:

5)年龄构成;6)民族构成;7)受教育程度;8)家庭户人口。

5、我国农村人口发展的基本特征:

1)、农村人口稳定减少,但减幅趋小;2)、人口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但高学历人口比重较低;3)、外流人口大量增加,老、妇、幼成“留守”人口;4)、农村劳动力减少,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仍然较高。

 6、农村经济社会与人口发展的依存关系:

总体目标: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方方面面。

这里选择一些指标进行分析,因变量:

包括人均社会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农民人均住房面积、人均文教娱乐支出、人均卫生保健支出等;人口指标作为自变量:

包括人口数、平均受教育年限、就业人数、就业人口中第二、三产业比重、城市化水平、老年人口比重、外出人口比重。

通过分析,得出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

 

 7、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口因素:

1)、人口众多与资源相对短缺;2)、人口老龄化与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不相适应;3)、劳动技能较低与转移困难。

8、乡村治理中的农村人口发展对策:

1)、稳定生育水平,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2)、整合教育资源,培养高素质的新农民;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镇化步伐;4)、加大资金投入,鼓励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5)、发挥多方面力量,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基本概念:

人口素质人口结构人口红利人口债务

复习思考题:

1、农村经济社会与人口发展的依存关系如何

2、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人口因素是什么

3、谈谈乡村治理中的农村人口发展对策

推荐书目导读:

1、祝卓人口地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的研究主要是探讨人口发展过程和人口现象的空间表现形式及其地域差异,以及它们与各种自然的和人文的环境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对于促进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胡伟略人口社会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本书主要讨论社会和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人口的状况。

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类型、人口基本构成等是其研究的重点。

它从社会变量和人口变量的相互关系中,探讨社会发展对人口过程的影响,研究人口变化造成社会发展的后果。

本书的基本特征是:

深入城乡社区进行实地调查,籍以取得第一手数据资料,调查方法通常可分为个案调查、抽样调查、回顾调查、跟踪调查等,在数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从定量定性结合、微观宏观结合中进行综合性比较研究。

课堂讨论题:

当代乡村社会的基本特点?

地理环境对人们生活有关键性作用,请考虑为什么我国城市大都在江河的南边?

乡村发展与自然环境关系研究?

乡村人口与劳动力?

单元论文题:

人口流动是重要的人口社会现象,具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发展价值。

比如:

流动扩大了人们的生存空间;扩大了生产地理的空间,同时,也促进了人们的交往和人类文明的传播,促进了人种和民族的同化和融合等等;但是,频繁的流动也给乡村治理上带来了巨大的难题,比如,土地抛荒,儿童留守,老人福利及个人权益难以保障等;请你结合自己的亲身感知,在“人口流动中的乡村治理”的主标题下,自拟副题,写一篇2000字的单元论文。

用A4纸打印,首页天头上方写明年级、学号、姓名。

第二编:

乡村治理的权力运行机制及

基本制度

第四讲乡村公共权力运行机制

一、村民自治

二、党支部与村委会

三、党支部与村委会权力运作

四、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

五、目前存在的问题

本讲要点:

1、村民自治的概念:

村民自治,简而言之就是广大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办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一项基本社会政治制度。

2、村民自治的当代意义: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3、村党支部的主要职能:

1)、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完成上级党组织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执行村党员大会的决定、决议;2)、领导村民委员会、共青团、妇代会、民兵、集体经济组织等各种村级组织,支持和保障这些组织按照法律法规、章程和职责开展工作;3、加强对村经济工作的领导,主持制定村经济发展规划,讨论研究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4、支持和保障村民依法开展自治活动,领导和推进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4、乡村为什么要坚持党的领导:

人口众多,加上现阶段广大民众政治素质不高,如果有很多党派的话,每个党派都能够吸引到相当数量的支持者,进而导致党派林立、互相攻击,政局不稳,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

地大物博的中国,如果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还会导致地方割据。

5、目前乡村党支部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党支部书记的素质不高,理想信念比较淡薄,开拓创新意识比较差。

2)少数党支部战斗力不强,工作中缺乏监督、约束机制,我行我素,落实措施不力。

3)个别村党员年龄偏大的问题仍很突出,农村部分党员政治素质和论文化程度偏低,模范带头作用不明显。

4)党员队伍科技知识贫乏,致富能力较差。

6、村民委员会的概念:

村民委员会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村民委员会办理本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向人民政府反映村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7、村民委员会的主要职责:

1)、支持和组织村民依法发展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其他经济,承担本村生产经营的服务和协调工作,促进农村生产建设和经济发展;2)、尊重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独立进行经济活动的自主权,维护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保障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承包经营户、联户或者合伙的合法财产权及其他合法的权利和利益;3)、依照法律法规,管理本村属于村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和其他财产,管理本村财务;

8、村委会与党支部的关系:

乡村党支部是村级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村民委员会必须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同时村党支部必须保障村委会依法开展村民自治。

基本概念:

村民自治民主选举村党支部职能村民委员会

复习思考题:

1、新形势下乡村党支部建设如何创新

2、当前村委会民主选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3、如何处理好党支部与村委会的关系

第五讲治理的基本制度

一、户籍制度

二、土地制度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本讲要点:

一、户籍制度

1、概念:

户籍制度,也就是户口制度,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制度,是指通过各级权力机构对其所辖范围内的户口进行调查、登记、申报,并按一定的原则进行立户、分类、划等和编制。

它是统治者征调赋役、落实行政管理、执行法律的主要依据,也是国家对农民实行道德教化、经济剥削、人身控制的重要途径,所以,历代王朝都沿袭着这一制度。

2、历史特征

2.1地域性

  由于人口与赋役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政府千方百计将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围中,限制其流动,甚至把任意离开户口所在地视为一种犯罪而加以惩处。

在农业社会,以土地为主的生产经营和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本来就具有制约人口流动的客观条件,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从外部加强了这种安土重迁的特征,人身的束缚导致了整个社会的封闭,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2.2等级性

  中国传统社会曾出现过特权户种、民籍户种和贱籍户种等类别,其户籍地位逐级降低,界线分明。

其中,特权户籍以宋代的官户最为典型。

它可享受以下特权:

荫补,即做官的资格,减免某些税收,差役免除和减免刑罚等。

2.3世袭性

  严格的户籍管理不仅体现在对人口生存地域的控制上,而且体现在对人口等级、职业的控制上,即同人口的地域流动一样,人口的等级、职业也被户籍标识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级、职业间的流动受到制约,户籍是世袭的。

如军户、匠户和杂户就具有非常突出的世袭性。

2.4治安职能

  户籍管理一般应是人口的统计和管理工作,与社会治安并不直接相关。

但是在我国历史上,户口的管理也对人口活动行为进行制约,它对封建秩序,特别是治安秩序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特别是宋代以后出现保甲制,赋予了户籍管理一项重要的社会治安功能。

各种行政单位、各种身份的人都要被编入其中,形成一个遍布各地、各行业将各种职业者联系并束缚在一起的社会治安网络,从而成为政府加强其统治基础的重要措施。

3、当代中国户籍制度改革

3.1当前户籍制度的局限

 1、削弱了经济要素的自由流动,阻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及人才市场。

2、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对农业现代化及农村人口的转移形成体制性障碍。

中国大量的农村人口需要转移,但事实上进城限制却没有从根本上放松。

3、遏制了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大量城市务工农民,连基本的生存条件及安全感都没有,身份不明工作不稳,城市需求及消费畸形发展。

 4、现行户籍制度加剧了城乡割裂,阻碍了城乡统筹,加剧了社会分化。

与住房、消费、教育、社会保障等利益直接挂钩,不同的户籍有不同待遇,不仅人为地把本应平等的身份划分为三六九等,而且加大了贫富差距。

  户口登记条例以法律形式严格限制农民进入城市,限制城市间人口流动和在国内的自由迁徙,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构筑了一道高墙,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模式”由此生成,造成了城市和农村的不平等。

3.2户籍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1.《宪法》上恢复公民迁徙自由的条文,确认不论城乡居民都具有自由迁徙、择业和居住的权利。

2.实行城乡户口登记管理一体化,取消“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

以具有合法固定的住所、稳定的职业和生活来源为基本落户条件。

  3.改革户籍制度不是取消“户口”,而是剥离户口的附加功能,应取消粘附在户口上的各项利益差别,体现社会身份与“国民待遇”的平等性。

  4.改革户籍制度后,户籍管理还是必要的。

通过公民身份登记,可以证明其身份并确立其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可以为政府制订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劳动力合理配置等提供基础数据和资料。

户籍管理还是治安管理的基础,在维护治安、打击犯罪方面起着重大作用。

二、土地制度

1、土地制度的内涵

  土地制度是反映人与人、人与地之间关系的重要制度。

它既是一种经济制度,又是一种法权制度,是土地经济关系在法律上的体现,是构成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国现阶段的土地制度是以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为基础和核心的土地制度,包括了上述广义土地制度的全部内容。

2、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的特点

1)、我国全部土地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

  

2)、土地的全民所有制采取社会主义国家所有的形式,国家代表全体劳动人民占有属于全民的土地,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3)、土地的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采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形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代表该组织的全体农民占有属于该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并对该集体所有的土地行使经营、管理权。

 

4)、城市市区的土地全部属于国家所有。

5)、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包括村农民集体和乡(镇)农民集体)。

  

6)、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3、目前土地制度问题的根源

3.1集体土地产权残缺,没有处置权。

按照宪法和土地管理法及土地承包法,村民对集体所拥有的土地,既不能出卖,也不能转让,村民的集体土地所有权是残缺不全的,以至于有相当多的村民,甚至是一些官员和经济学家,都认为农村的土地是归国家所有的。

这种残缺的集体土地所有权,排斥了村民集体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对农地转用的自主支配权和在征地过程中的议价权,从而排除了农民分享工业化和城市化净福利的权力,造成数以千万计的农民在失去土地的同时,没有获得相应的非农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障,更没有转化为城

市居民。

3.2集体土地所有者缺位,没有代表。

乡镇政府是国家机关,许多乡镇又没有集体经济组织,究竟谁是乡(镇)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代表也就模糊不清了;村民小组虽是基础,但一没有法律地位,二没有经济核算形式,三没有办公地点,有的甚至连小组长也没有,遇事由各户联合推举一名代表。

正是出于作为集体成员的农民个人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原则上没有所有权,只有使用权,而集体土地的所有者又是缺位的或虚构的,所以,本来对集体土地仅仅具有经营、管理权限的乡镇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便往往以集体所有者的名义为农民做主,在土地征用、承包、流转以及机动地的处置中侵害农民的利益。

3.3集体土地所有权与稳定承包权相矛盾。

这种不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在于农地的集体所有制:

由于一个地区的农地是由这个地区的农民集体所有的,那么当单个的农户离开这个地区的时候,他就必须放弃该地区集体土地的使用权:

而当该地区出现新的农户时,别的农户享有的土地使用权必然要被重新分配,以满足新的农户的土地需求。

结果就是,随着地区人口的变化,土地的分配必须不断做出调整。

3.4不合理的土地制度导致的严重后果

1)工业化、城市化与保护耕地的矛盾

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加速和目前建设用地紧缺的矛盾十分突出。

2020年要达到城市化率60%、工业化率70%的目标,需要增加1.5亿亩建设用地。

而在18亿亩耕地红线下,未来13年实际可以增加的建设用地不足3000万亩。

1.2亿亩建设用地缺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严重的资源约束。

2)农地经营规模狭小,农民增收困难

我国农村的土地经营规模一直非常狭小,每个农户平均不过0.5公顷,而美国是我国的400倍以上,欧盟是我国的40倍以上,即使是日本和韩国也分别比我国高3倍以上。

农民从每亩农业用地得到的净收益不过二三百元,靠如此狭小的土地经营规模,想让农民致富,是天方夜谭。

3)农民的土地权益受到严重侵害,群体抗争频繁发生。

土地集体所有制还导致农村财富大量流失。

比如,据中国社科院2005年的调查报告披露,我国从1987至2001年期间就从农民手里征收了3395万亩耕地用于房地产和经济区开发以及基本建设,而由于这些土地大多位于城镇周围、人口密集之处,每征收1亩地就大约有1.4个农民失去土地。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征地而从农民那里拿走的资金至少在3万亿以上,将其增值后的溢价就有30万亿元人民币,远远超过改革开放前30年靠剪刀差从农民那里拿走的资金。

4)土地征用和出让成为孳生腐败行为的三大温床之一

土地腐败已经与国企改制腐败、重大工程腐败并称为“当代中国三大类腐败”。

集体所有制为地方政府和官员的权力寻租大开方便之门,因为所有权主体不明确,长期以来,名义上的集体所有制成为实际上的地方政府所有制。

致使农村土地被各级政府不断以各种名目低价征用,土地财政成为政府提升政绩的捷径和官员腐败的沃土。

5)地方政府土地财政膨胀,抬高房价

在很多地方,土地财政早已成为第一财政,仅土地这一项所带来的收入已超过50%。

据《财经》杂志调查,在许多发达县、市,由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创造的税收,是地方税收中增幅最大的两大产业,增幅高达50%至100%。

这两项税收占到地方税收的37%以上。

2008年北京市土地相关收入占政府财政收入的42.5%。

4、土地制度改革的效用

4.1社会效益分析  

(1)有利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2)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价值取向。

4.2可行性分析  

(1)沿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可以保持社会稳定和谐。

(2)沿用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可以降低土地交易成本。

(3)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管理机构上移便于社会保障统筹。

(4)激活市场要素运作可以促进城镇化持续滚动推进。

4.3战略意义 

(1)有利于构建基层政府和农民自身的动力机制,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2)有利于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增多社会结构优化。

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定义: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大包干”,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

其基本特点是在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集体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限,独立作出经营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分享经营成果、一般做法是将土地等按人口或劳动力比例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分给农户经营。

承包户和集体经济组织签定承包合同。

2、具体形式有:

(1)包干到户。

各承包户向国家交纳农业税,交售合同定购产品以及向集体上交公积金、公益金等公共提留。

其余产品全部归农民自己所有。

(2)包产到户。

实行定产量、定投资、定工分,超产归自己,减产赔偿。

目前,绝大部分地区采用的是包干到户的形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

主要生产资料仍归集体所有;在分配方面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集体和家庭有分有合。

  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