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035837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教案.docx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教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教案.docx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教案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在抗日烽火中成长壮大

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中共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的举措;中共七大;抗战胜利和中共力量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及抗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历史地位。

探究中国共产党能够在抗日战争的恶劣环境中发展壮大的原因。

划分阶段

问题探究

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敌后抗战,是争取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因而得到了人民的信任,发展了力量。

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

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全面内战爆发和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进攻;土地改革;战略反攻和决战;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国共和谈;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为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的目的和意义。

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矛盾分析

划分阶段

归纳总结

中国共产党以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尽力争取和平。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巩固;三大战役的胜利及其意义。

难点:

国共两次和谈。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斗争情况。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的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

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克服困难,坚持敌后抗战,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发展壮大了力量。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发动了全面内战。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三年解放战争,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经过战略反攻和决战,最终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推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导言以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及其背景说明和当时毛泽东的照片组成,突出反映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一伟大历史事件。

关键点在“民主革命的胜利”。

建议教师利用这些资料,引导学生阅读思考:

问题一:

“天翻地覆慨而慷”“人间正道是沧桑”指的是当时的中国正处在怎样一种形势之下?

问题二:

设想一下毛泽东当时想的是什么?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提出本课学习任务:

教师与学生一起探究的三个问题(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在抗日战争的恶劣环境中发展壮大?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怎样最终取得胜利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需要解决四个重要概念(全面抗战路线、抗日根据地、重庆谈判和三大战役)。

“在抗日烽火中成长壮大”一目,要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根据地军民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活动,体会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的恶劣环境中发展壮大的原因。

教材共介绍了九个问题,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抗战初期中共领导全面抗战。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积极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并制定了全面抗战路线,建立抗日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所领导的抗日力量迅速发展,形成了敌后抗战的大好局面。

包括四个问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强调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新四军,表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的诚意。

建议教师介绍一些有关八路军、新四军的情况,增加学生对此的了解。

●全面抗战路线。

1937年8月,中共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即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

这与国民党实行的片面抗战路线(不发动群众,只依靠政府和军队抗战)形成鲜明对比。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两条抗战路线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

原因:

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能够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害怕人民群众力量壮大威胁其统治。

影响:

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和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国民党正面战场作战接连失利,丧师失地。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在全面抗战路线的指导下,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

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改称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晋察冀根据地是八路军的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

(注意陕甘宁边区不属于敌后抗日根据地)到1938年秋,八路军、新三军共创建了十多块抗日根据地。

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得到了初步发展。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示意图,了解华北主要抗日根据地的位置。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讲明三点:

目的:

驳斥国民党内的“亡国论”和“速胜论”,为人民指出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内容:

指出中国既不会速胜,也不会亡国,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一定属于中国人民。

同时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强调人民战争的重要性。

意义: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指明了道路。

②抗战相持阶段,中共坚持敌后抗战。

1938年秋,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抗战的形势更为艰难、复杂。

日本侵华方针改变:

将进攻重点放到八路军、新四军的敌后战场;对国民党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方针。

国民党的投向分裂活动日益严重,多次掀起反共高潮。

中国共产党在极为严峻的形势下,克服重重困难,坚持进行敌后抗战,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包括三个问题:

●百团大战。

为振奋人民抗日精神,克服投降危机,争取形势好转。

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在华北发动,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中共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的举措。

背景:

日军的“扫荡”,国民党军队的封锁,使抗日根据地出现极端困难的局面。

内容:

在民主政权中,团结各阶级、阶层;经济上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思想上开展整风运动。

意义:

克服了严重的困难,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根据地和抗日武装得到进一步发展。

●中共七大。

背景: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前夕。

内容:

毛泽东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制定了抗战胜利下党的任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意义:

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

③抗日战争胜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日战争胜利。

经过八年抗战,中国共产党已成为国内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在八年抗战中的战绩”和中共力量发展两组数字,引导学生分析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大旗,坚持敌后抗战,赢得人民信任,发展壮大了力量。

“夺取民主革命的全国胜利”一目,介绍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情况。

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

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由中日民族矛盾转变为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

蒋介石集团坚持其独裁内战的政策,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

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与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通过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中国共产党粉碎了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在政治上占据了主动。

包括两个问题:

●重庆谈判。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就当时局势,从国共两个方面分析谈判的原因。

国民党方面,迫于国内外求和平、反内战的压力,特别是内战准备尚未完成,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中共方面,为争取和平、揭露美蒋阴谋,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

经过谈判,双方签订《双十协定》。

规定:

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这使蒋介石以后再要发动内战,就将陷于被动地位。

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合法地位问题,虽然中共做出了巨大让步但仍未达成协议,体现了蒋介石消灭中共的根本意图。

●政协会议。

经过激烈讨论,通过了改组国民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和平建国纲领、整编全国军队、制定宪法等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②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国民党很快撕毁了政协决议,发动了全面内战。

1946年夏,以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为标志,全面内战爆发。

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面对强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此后又成功地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进行的重点进攻。

③战略反攻和决战。

中国共产党为夺取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在经济上实行土地改革政策,在军事上发动了战略反攻,通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包括三个问题:

●土地改革。

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极大地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的胜利的可靠的保证。

●战略反攻。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经过一年作战,使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共中央决定进行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

从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在中国战争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空前的。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建议通过放映纪录片或讲解地图,使学生了解三大战役的概况。

④解放战争胜利

三大战役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届二中全会,在国共北平和谈破裂后,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推翻国民党政权。

包括三个问题: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春,中国共产党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毛泽东指出:

党的工作重心要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并提出促进革命胜利的总方针。

解决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国共和谈。

面对国民党的求和,中国共产党为迅速结束战争,实现和平,减轻人民痛苦,与国民党在北平进行了和谈。

但是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

●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渡江战役。

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覆灭。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胜利。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一目,从国内、国际和思想三个方面来概括:

其中,国内意义强调实现了中国的独立、统一;国际意义强调改变世界政治格局,鼓舞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解放斗争;思想意义强调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从五个方面加以概括:

由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指导;有广大群众的支持;有一支坚持武装斗争的人民军队;组成一个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其中“理论指导”是灵魂,革命“道路”是方向,“群众支持”是基础,“革命军队”是中坚,“统一战线”是保障。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本课引言的设计

●分析毛泽东诗,设计提问,导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这一主题。

●回忆本单元旧知识,归纳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开始本课学习。

●利用本课导言,结合前面所学知识,思考: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如何从长征结束时的三万疲惫之师变为今日的百万雄师的?

●利用多媒体手段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在“在抗日烽火中成长壮大”一目中,将本目内容分为三个阶段,简要介绍各阶段的形势:

抗战初期从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日本大举进攻,中国处于战略防御;从1938年10月至1945年8月,中日双方处于战略相持阶段;1945年8月,日本投降,中国取得抗战的胜利。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知识。

抗战初期,明确政策路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积极发展力量:

建立抗日根据地。

抗战相持阶段,坚持抗战:

百团大战;克服困难,继续发展:

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的举措;迎接胜利:

中共七大。

抗战胜利阶段:

日本投降,中共力量壮大。

引导学生注意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力量的发展,了解: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的恶劣环境中发展壮大的情况。

分析、探究其原因。

在“夺取民主革命的全国胜利”一目中,教师可将本目内容分为四个阶段:

1945年8月至1946年夏,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而斗争;从1946年夏至1947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和粉碎国民党进攻;1947年6月至1949年1月,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胜利;1949年1月至1949年4月,解放战争胜利。

对比抗战胜利后人民的愿望与蒋介石集团的行动,突出蒋介石集团的反动本质。

分析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培养学生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学习历史的能力。

设计讨论:

毛泽东该不该去重庆谈判?

认识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中共争取和平、揭露阴谋的策略;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的气概。

运用地图或制作多媒体,反映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形势。

【学思之窗】的材料,分析得出结论: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导入新课

(播放《八路军军歌》、《新四军军歌》和《解放军进行曲》的片断)请同学思考这些军歌分别反映了中国哪些历史时期?

(教师可对歌词稍作解释)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如何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打败了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军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几百万军队,最终赢得了全国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

这就是我们本课要学习的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案例二 重庆谈判

(抗战胜利后人民欢庆胜利的录像片段)提问: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人民迫切需要的是什么?

回答:

和平。

饱受战争痛苦的中国人民希望有一个和平的环境,以休养生息,医治战争创伤。

但在欢庆的锣鼓声中却传出与主旋律不和谐的音符(国民党运送军队的录像片段,背景音乐为《命运》)蒋介石集团坚持其独裁内战的政策,妄图消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

中国将面临着两种命运的决战。

提问:

与抗日战争相比,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回答:

由中日民族矛盾转变为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与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

结合前面的录像片段并阅读教材【资料回放】,提问:

蒋介石为何不马上发动内战?

回答:

迫于国内外求和平、反内战的压力,特别是内战的准备尚未完成。

提问:

为什么要邀请毛泽东赴重庆去谈判?

回答:

妄图转嫁内战的责任。

“毛泽东该不该去?

”设想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讨论这一问题。

提问:

《双十协定》最重要的结果是什么?

为什么?

什么问题没有解决?

回答:

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蒋介石如果再想发动内战,就会在政治上处于不利的地位;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1.想一想,毛泽东当时为什么这样称赞晋察冀边区?

解题关键:

评价晋察冀边区的主要成就。

思路引领:

晋察冀边区在政权建立方面的成就。

晋察冀边区在对日作战方面的成就。

答案提示:

晋察冀根据地建立后,成立了民主政权,后来随着根据地的发展,民主政权扩大到八十余县;晋察冀军民多次粉碎日军的围攻和扫荡,给日伪军沉重打击,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2.请思考,从当时的兵力和民心看,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必胜无疑,为什么还要与国民党和谈?

解题关键:

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思路引领:

战争给人民带来痛苦,人民希望早日实现和平。

答案提示:

为迅速结束战争,实现和平,减轻人民痛苦。

【探究学习总结】

本课测评

1.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是怎样发展壮大的?

解题关键: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政策和措施。

思路引领:

始终坚持民族统一战线;制定正确的抗战方针;始终坚持敌后抗战;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答案提示: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民族统一战线;洛川会议制定全面抗战路线,《论持久战》为中国人民指出抗战的正确道路;开辟了抗日根据地;英勇抗击日军,取得了平型关和百团大战等战役的胜利;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了根据地,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召开了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有何重大意义?

解题关键:

应从多个方面来阐述。

答题时注意抓关键词。

思路引领:

国内意义、国际意义、思想意义。

答案提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

人民期盼的独立、统一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

它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