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047640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5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生物 模块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1.docx

高中生物模块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生物模块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1

[模块综合检测]

(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2011年5月德国暴发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中德科学家共同研究发现,该疫情是由一种携带多种耐抗生素特异基因、具有超级毒性的新型大肠杆菌引起的。

下列对该大肠杆菌的分析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最多有4种碱基

B.该大肠杆菌遗传物质的载体主要是染色体

C.该大肠杆菌的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D.该大肠杆菌只有一种不具膜的细胞器

解析:

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最多含A、G、C、T四种碱基;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染色体,只有核糖体一种细

胞器。

答案:

B

2.下列关于生物膜组成和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可以运动而蛋白质分子不可以运动

B.生物膜由外到内依次由糖被、蛋白质、磷脂双分子层构成

C.生物膜成分的更新可以通过囊泡的转移来实现

D.组成膜的各种化学成分在膜上是均匀分布的

解析:

构成生物膜的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大都是可以运动的;生物膜主要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组成,磷脂分子是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镶嵌、覆盖或贯穿在磷脂双分子层中;囊泡的转移可以使生物膜的成分更新;生物膜的各种化学成分在膜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答案:

C

3.如图所示,下列有关细胞核结构与功能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1与5相连,体现了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

B.2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

C.3在细胞的不同时期存在状态不同

D.4可以周期性地消失与重建,与细胞中某种RNA的合成有关

解析:

1与5相连,只能体现生物膜系统在结构上的联系;2是核孔,是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3是染色质,染色体和染色质是同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形态;4是核仁,与细胞中rRNA的合成和核糖体的形成有关,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可以周期性地消失和重建。

答案:

A

4.关于细胞的有丝分裂,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不同于植物细胞

B.正常人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有丝分裂时细胞中最多有92个DNA分子

C.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与高尔基体的活动密切相关

D.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分子数目的加倍和染色体数目的加倍不在同一时期

解析:

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由中心粒发出的星射线组成纺锤体;细胞中的线粒体也包含少量的DNA分子;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细胞板的形成与高尔基体的活动密切相关;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分子数目的加倍在分裂间期,染色体数目的加倍在后期。

答案:

B

5.一粒玉米种子萌发后,生长发育成为一株幼苗,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过程体现了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B.幼苗的形成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

C.该过程形成的幼苗的各细胞中遗传物质没有发生改变

D.该过程可能也有细胞的衰老

解析:

玉米种子不是一个细胞,而是一个新的个体,其生长发育为一个完整的植株并不能体现植物细胞的全能性;一粒种子萌发后生长发育为幼苗,形成了不同的组织和器官,体现了细胞分化功能,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植物的生长发育涉及有丝分裂和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各细胞的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改变;幼苗中也可能有衰老的细胞。

答案:

A

6.下列有关“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向研钵中加入二氧化硅是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B.如果不将装有研磨过滤液的试管口塞严,一段时间后滤液的颜色将变淡

C.滤纸条上自上而下的第一条色素带最宽,呈蓝绿色

D.在干燥的定性滤纸上滴一滴色素,吹干后重复几次,再向色素上滴几滴层析液,滤纸上将出现四种不同颜色的同心圆[

解析:

向研钵中加入二氧化硅的目的是使研磨得更加充分,加入碳酸钙是防止色素在研磨中被破坏;滤液中含有色素和无水乙醇,无水乙醇具有挥发性,挥发后导致滤液颜色加深;滤纸条上自上而下的4条色素带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和叶绿素b,叶绿素a的含量最多,色素带最宽,呈蓝绿色;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扩散速度也不同,按选项D中方法处理后,将出现四种不同颜色的同心圆。

答案:

D

7.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有机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酶在适宜条件下经蛋白酶处理后将失

去催化功能

B.酶提供反应开始时所需的活化能

C.若A物质在酶的作用下可以分解成B和C,则A可能是麦芽糖

D.探究温度对植物淀粉酶活性的影响,不能通过斐林试剂与还原糖的颜色反应来判断酶的活性

解析:

极少数的酶属于RNA,蛋白酶不能催化其水解;酶只能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麦芽糖水解的产物都是葡萄糖;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的存在需要水浴加热,故无法用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答案:

D

8.右图是某同学做的叶绿体亚显微结构模型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模型是物理模型

B.植物细胞中含有色素的细胞器只有叶绿体

C.该叶绿体产生的氧气被相邻细胞的线粒体利用要穿过14层磷脂分子层

D.叶绿体中产生的[H]与线粒体中产生的[H]不同

解析:

生物学中的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应是物理模型;植物细胞的液泡中也含有色素;O2产生于叶绿体类囊体腔中,类囊体为单层膜,叶绿体和线粒体均有两层膜,故叶绿体产生的氧气被相邻细胞的线粒体利用要穿过7层膜,14层磷脂分子层;叶绿体中产生的[H]是NADPH,线粒体中产生的[H]是NADH。

答案:

B

9.下图是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a、b为物质运输的两种方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Ⅱ侧是细胞膜外表面

B.需要能量的运输方式均为主动运输

C.不同功能的细胞,膜上N元素的含量可能不同

D.a可以是葡萄糖的运输方式

解析:

Ⅰ侧有糖蛋白,是细胞膜的外表面;胞吞和胞吐需要能量,但不是主动运输;细胞的功能不同,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也不相同,N元素含量可能不同;葡萄糖的运输方式有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均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答案:

C

10.正常细胞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成为不受机体控制、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癌细胞)。

与正常细胞相比,下列与癌细胞相关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细胞周期较正常细胞短

B.细胞中的自由水比例比正常细胞高

C.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增加,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

D.致癌因子的作用是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解析:

癌细胞能迅速地生长、分裂,细胞周期比正常细胞要短,因其代谢旺盛,细胞中自由水的比例比正常细胞要高。

癌细胞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而不是增加。

致癌因子的作用原理是损伤细胞中的DNA分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答案:

C

11.胸苷在细胞内可以转化为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用含有3H-胸苷的营养液处

理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一段时间后,下列结构中有几处含有放射性(  )

①细胞核 ②线粒体 ③叶绿体 ④核糖体 ⑤内质网 ⑥高尔基体

A.2处   B.3处   C.4处   D.5处

解析:

胸苷可以转化为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是合成DNA的原料,与DNA的复制有关。

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含叶绿体,含有DNA的结构只有细胞核和线粒体。

答案:

A

12.下列关于生物实验中变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实验中,有氧和无氧均是自变量

B.一组对照实验中,只能设置一个自变量,其余因素要保持相同

C.无关变量是指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的变量

D.“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是因变量

解析:

实验过程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自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为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还有一些可变因素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样的变量称为无关变量。

“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实

验中,有氧条件和无氧条件均是自变量,两组实验相互对比,均是实验组。

答案:

C

13.下列实验操作与结果或结论均正确的一组是(  )

实验操作

结果或结论

A.

双缩脲试剂A、B液与蛋白质样液混匀后,将试管水浴加热

溶液呈紫色

B.

用甲基绿对口腔上皮细胞进行染色

显微镜下线粒体呈蓝绿色

C.

用澄清石灰水鉴定酵母菌的细胞呼吸方式

石灰水变混浊一定是有氧呼吸

D.

用质量浓度为0.3g/mL的葡萄糖溶液处理洋葱表皮细胞

胞发生质壁分离后不复原

解析:

蛋白质的鉴定不需要水浴加热;给线粒体染色的是健那绿而不是甲基绿;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均能产生二氧化碳;用质量浓度为0.3g/mL的葡萄糖溶液处理洋葱表皮细胞,细胞能够发生质壁分离,

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需浸润在蒸馏水或清水中才能复原。

答案:

D

14.一个长颈漏斗的漏斗口用一层半透膜密封,该膜能让葡萄糖分子自由透过,而蔗糖等大分子不能透过。

如图所示,将装有蔗糖溶液的长颈漏斗置于盛有清水的大烧杯中,使漏斗内外的液面高度一致,一段时间后再往漏斗中加入少量的蔗糖酶,下列对整个实验现象的理论分析中,正确的一项是(  )

A.漏斗内液面先上升后下降,漏斗内液面始终高于漏斗外

B.漏斗内液面先上升后下降,直至漏斗内外液面高度相同

C.漏斗内液面一直上升,直至某一个高度后保持不变

D.漏斗内液面高度始终与漏斗外相同

解析:

开始时,漏斗内存在蔗糖溶液,进入漏斗的水分子多于进入烧杯中的水分子,故液面升高。

当漏斗中加入少量的蔗糖酶后,蔗糖被分解为葡萄糖,葡萄糖分子能透过半透膜进入到烧杯中(当漏斗内外溶液中葡萄糖浓度相等时保持动态平衡),使烧杯中的

液面逐渐增加;因漏斗中存在少量酶,漏斗内液面应始终高于漏斗外。

答案:

A

15.下列对如图曲线所对应的横、纵坐标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若横坐标表示O2浓度,则纵坐标可表示植物细胞对Mg2+的吸收速率

B.若横坐标表示环境中CO2浓度,则纵坐标可表示叶肉细胞的实际光合速率

C.若横坐标表示酶的浓度,则纵坐标可表示酶促反应速率

D.若横坐标表示时间,则纵坐标可表示将少量3H-亮氨酸注射到胰岛B细胞后核糖体上的放射性强弱

解析:

植物细胞在没有氧气时可以进行无氧呼吸并吸收少量的Mg2+,曲线的起点不对;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O2包括自身吸收作用释放的CO2和从环境中吸收的CO2,该图纵坐标只能表示表观光合速率;在一定范围内,酶促反应速率随酶的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若酶的浓度过高,因底物浓度影响导致酶促反应速率不增加;核糖体上的合成的多肽要转移到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中进行加工,其放射性强度先增加后减少,而且核糖体上也不会立即出现放射性。

答案:

C

16.科学研究表明,哺乳动物肌肉细胞膜外Na+浓度是膜内的15倍,K+浓度膜内是膜外的35倍,这种浓度差与膜上的Na+-K+泵有关,其作用原理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的改变不影响Na+和K+的运输

B.呼吸抑制剂不影响Na+和K+的运输

C.该运输过程能体现细胞膜的功能特征

D.该运输过程的持续会导致大量ADP的积累

解析:

本题中Na+-K+泵是膜上的载体蛋白,ATP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被膜外K+或膜内的Na+激活,促进ATP分解并释放能量,转运Na+和K+。

温度能影响ATP合成酶的活性,也能改变ATP酶(分解酶)的活性,进而影响Na+和K+的转运;动物细胞合成ATP所需的能量来自细胞的呼吸作用,呼吸抑制剂会影响ATP的合成,进而影响Na+和K+的转运;该过程能选择性地吸收K+,排出Na+,能够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细胞内ATP和ADP可以快速转化,不会导致ADP的大量积累。

答案:

C

17.如图表示某同学进行某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的目的是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B.该同学的操作步骤中解离后马上染色是错误的

C.f步骤在临时装片上再加一块载玻片的目的是防止盖玻片滑动

D.在显微观察时应首先找出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

解析:

该实验图解为观察洋葱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图,图中解离后马上染色是错误的,应解离后用清水漂洗再染色。

f步骤在临时装片上再加一块载玻片的目的是避免用拇指按压使细胞分散时,压破盖玻片。

在显微观察时,首先应找出处于分裂中期的细胞,并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数目,然后再观察处于间期的细胞。

答案:

C

18.如图表示蝌蚪变态发育为成蛙的过程中尾的相对长度与蛋白酶的浓度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尾的相对长度越长,尾部细胞中蛋白酶的浓度越高

B.尾的相对长度越短,单位时间内蛋白质分解所需的水分越少

C.尾的消失是通过细胞坏死完成的

D.蝌蚪变态发育为成蛙与细胞凋亡和细胞分化均有关系

解析:

图中横坐标右端尾的相对长度短,细胞中蛋白酶的浓度高,蛋白质水解速率快,单位时间内所需水分多;细胞分化是个体发育的基础,蝌蚪尾的消失是细胞凋亡的结果,尾部细胞的消失是细胞凋亡。

答案:

D

19.右图曲线Ⅰ、Ⅱ分别表示物质A在无催化条件和有酶催化条件下生成物质P所需的能量变化过程。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ad段表示在无催化剂条件下,物质A生成物质P需要的活化能

B.若将酶催化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则b在纵轴上将向下移动

C.若仅增加反应物A的量,则图中曲线的原有形状均发生改变

D.若曲线Ⅱ为最适酶促条件下的曲线,改变酶促条件后,则b在纵轴上将向上移动

解析:

物质A生成物质P需要的活化能用ac表示。

酶降低活化能比无机催化剂更明显,若将酶催化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则b在纵轴上将向上移动。

若仅增加反应物A的量,图中曲线的原有形状不会发生改变。

若曲线Ⅱ为最适酶促条件下的曲线,改变酶促条件后,所需活化能增加,

b在纵轴上将向上移动。

答案:

D

20.某生物兴趣小组在密闭玻璃温室内进行植物栽培实验,他们对温室内CO2含量、O2含量及CO2吸收速率进行了24h测定,得到如下图所示曲线,则以下说法有几种是正确的(  )

①c、e两点的光合速率为零

②c、d之间的区段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

③de段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

④进行细胞呼吸的区段只有ab段和fg段

A.1种说法正确      B.2种说法正确

C.3种说法正确D.4种说法正确

解析: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在进行呼吸作用,所以净光合作用速率是真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速率的差值。

由图中分析可知,c、e两点的光合作用速率与呼吸作用速率相等,所以CO2的吸收速率为0;cd段与de段光合作用速率大于呼吸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随时都在进行。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1.(10分)溶酶体是真核细胞中由单层膜所包围的一种细胞器,内含丰富的水解酶,其内部的pH为5左右,是细胞内的“酶仓库”和“消化系统”。

如图表示细胞内溶酶体的部分功能。

请分析并回答:

(1)溶酶体中的水解酶与抗体合成加工过程相似,在细胞中的________合成,依次经过________加工,最后以囊泡形式转运到溶酶体中。

(2)图中表示当________(结构乙)衰老时,会由结构甲包裹后与溶酶体结合,进而被分解。

此过程反映了生物膜在结构上具有________的特点。

(3)溶酶体膜可以将细胞质基质中的H+泵入溶酶体,将pH维持在5左右,H+进入溶酶体需要________直接供能

和________。

少量的溶酶体内的水解酶泄漏到细胞质基质中不会引起细胞损伤,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某些动物的个体发育过程中,在基因控制下某些细胞内的溶酶体膜破损,水解酶逸出,导致细胞自溶,这种现象称为细胞的________。

解析:

水解酶是蛋白质,合成场所是核糖体,经内质网、高尔基体加工后成为成熟的蛋白质;结构乙是线粒体,具有双层膜,内膜向内折叠成嵴,结构甲是表面光滑的内质网,细胞器的融合先发生膜融合,依靠生物膜的流动性才能实现;H+进入溶酶体是主动运输方式,需要溶酶体膜上的载体蛋白协助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细胞质基质中的pH高,将导致酶活性降低;细胞的凋亡是在基因控制下的程序性死亡,有利于个体发育。

答案:

(1)核糖体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2)线粒体 流动性

(3)ATP水解 载体蛋白 细胞质基质中pH高于溶酶体内的pH,会导致酶活性降低

(4)凋亡

22.(12分)下图是植物细胞中部分生物膜的结构与完成的生理过程,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所示的生物膜为________(填结构)。

科学家用________模型较好地解释了这类膜的结构及特点,该模型认为生物膜具有流动性,其原因是组成膜的________都是可以运动的。

(2)该图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中分析可知,该过程完成的能量转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图中分析可知,H+来自________,其从该膜内运输到膜外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

(5)当土壤中缺乏磷元素时,植物的该生理过程会受到影响,据图分析原因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图示利用光能的膜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

在类囊体薄膜上进行的是光反应,在膜上有与光反应有关的酶和色素,光反应中光能转变为电能,再转变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从图中分析可知,H+从该膜内运输到膜外,不需要消耗能量,但需要载体的协助,其方式是协助扩散。

答案:

(1)类囊体薄膜 流动镶嵌 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

(2)光反应 

(3)光能转变电能,再转变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4)水的光解 协助扩散

(5)P是组成生物膜的成分以及ATP等化合物的组成元素,缺乏P元素该生理过程会受到影响

23.(16分)某同学欲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现提供如下材料用具:

质量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质量分数为5%的盐酸、质量分数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蒸馏水、试管、滴管、pH试纸。

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

实验操作内容

试管甲

试管乙

试管丙

注入__a__过氧化氢酶溶液

2滴

2滴

2滴

注入__a__3%的过氧化氢溶液

2mL

2mL

2mL

注入不同pH的溶液

1mL蒸馏水

__b__

__c__

观察现象

______

______

______

(1)根据实验所要遵循的原则在a处填上相应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在b、c处填入相应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步骤中存在不足之处,请予以指出并说明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预测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①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实验一般要遵循对照原则、等量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2)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顺序可以颠倒,第(4)小题实验现象与结果应与此相对应。

答案:

(1)等量 

(2)1mL5%的盐酸 1mL5%的氢氧化钠溶液 (3)步骤②和步骤③颠倒。

颠倒后过氧化氢将在相同的pH下被分解一部分,失去了对单一变量的严格控制 (4)①乙>甲>丙,说明过氧化氢酶在酸性条件下活性较强 ②丙>甲>乙,说明过氧化氢酶在碱性条件下活性较强 ③乙<甲>丙,说明过氧化氢酶在中性条件下活性较强。

24.(12分)下图装置可以用来测量萌发的种子、小动物所吸收的氧气量。

分别以20粒萌发的豆和4条蚯

蚓为材料,每隔10min记录一次有色液滴在刻度玻璃管上的读数,结果如下表所示。

有色液滴移动的距离(mm)

生物

时间(min)

0

10

20

30

40

50

萌发的豆

0

8

16

23

29

34

蚯蚓

0

4

8

11

13.5

15.5

(1)装置图中浓氢氧化钠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进行种子萌发实验时,有色液滴移动的方向是________,移动的最大速率是________。

(3)动物和萌发的种子的实验都表明,在一段时间后,有色液滴移动的速度逐渐减缓。

这是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得出“萌发的种子的呼吸速率比蚯蚓的呼吸速率大”的结论。

你认为是否正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浓氢氧化钠的作用是吸收试管内的二氧化碳,以确保有色液滴的移动仅是由实验生物呼吸消耗的氧气所引起的。

(2)种子萌发时,通过有氧呼吸消耗氧气,使试管内气压降低,故有色液滴将向左移动。

依表格中数据可推算出,有色液滴移动的最大速率是8/10=0.8mm/min。

(3)随着动物和萌发的种子呼吸作用的进行,试管内氧气量减

少,有氧呼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