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省市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论语》人教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071898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各省市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论语》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全国各省市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论语》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全国各省市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论语》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全国各省市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论语》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全国各省市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论语》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全国各省市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论语》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全国各省市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论语》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全国各省市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论语》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全国各省市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论语》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全国各省市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论语》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全国各省市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论语》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全国各省市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论语》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各省市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论语》人教版.docx

《全国各省市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论语》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各省市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论语》人教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各省市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论语》人教版.docx

全国各省市初中语文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论语》人教版

全国各省市中考文言文真题汇编:

《论语》

一、20XX年四川眉山

《论语》十则

⑴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⑵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⑷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⑸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⑹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知而不愠愠:

恼恨,怨恨B.不耻下问耻:

耻辱,羞耻。

C.不亦说乎说:

通“悦”,高兴,愉快。

D.默而识之识:

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可以为师矣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B.学而不思则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思而不学则殆有卖炭翁释担而立

D.择其善者而从之天将降大会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不断地学习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当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选择他们当中最优秀的去学习,其中不优秀的注意改正他们的缺点。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断地学习知识,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D.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不应当感到厌烦,教导别人不应当感到厌倦。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课文中所选六则,有谈学习态度的,有谈学习方法的,语言精练,含义丰富,耐人寻味。

B.第

(1)则共三句话,分别从学习是愉快的事,与人探讨是一种乐趣,不怨恨别人三个方面既谈到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也讲到个人修养问题。

C.第(3)则讲的是学习方法。

D.第(5)则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参考答案:

1.B

2.C

3.A

4.B

二、20XX年河南省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16—19题。

(共8分)

(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二)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选自《论语》)

注:

回:

即颜回,孔子的弟子。

不堪:

无法忍受。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2分)

(1)有仙则名名:

_________________

(2)惟吾德馨德馨:

_________________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

(2分)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用《陋室铭》中的句子填空。

(1分)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二句,极琴心(寄托心意的琴声)之妙境;“胜固欣然,败亦可喜”二句,极手谈(下围棋)之妙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句,极交友之妙境。

19.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

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3分)

参考答案:

16.

(1)出名(或:

著名)(1分)

(2)品德高尚(1分)

17.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答出句子大意1分,两个加点词语解释正确1分。

共2分)

18.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1分)

19.刘禹锡:

陋室不陋颜回:

不改其乐(1分)安贫乐道(意思对即可。

2分)

 

三、20XX年安徽省课程改革试验区

《论语》四则

①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②孔子日: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②,友善柔③,友便佞④,损矣。

”(《季氏》)

③子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④子夏日:

“日知其所亡⑤,月无忘其所能⑥,可谓好学也已矣。

”(《子张》)

【注释】①[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

谅,诚信。

②[便辟(piánpì)]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

③[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

④[便佞(piánnìng)]善于花言巧语,丽言不符实。

⑤[所亡]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

亡,同“无”。

⑥[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3分)

(1)择其善者而从之从:

_________________

(2)学而不思则罔罔:

_________________

(3)可谓好学也已矣好:

_________________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按要求填写下面的表格。

(4分)

内容

主张

第①则

择师之道

第②则

交益友,拒损友

17.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第④则内容的理解。

(4分)

参考答案:

14.(3分)(每小题1分)

(1)从:

听从或:

采纳、听从(答“学习、跟从”也可)

(2)罔:

迷惑或:

迷惑不解、迷惑而无所得

(3)好:

喜爱或:

喜好、喜欢

15.(4分)(每小题2分)

(1)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见闻学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好处的。

(2)只是思考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

(“殆”翻译为“有害”或“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均可)

16.(4分)(每空2分。

意思对即可得分)

第①则:

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

第②则:

择友之道

17.(4分)要点:

好学就是勤奋学习,学习新知,巩固旧知。

(答出要点得2分,扣住要点又能联系实际可得满分)

四、20XX年武汉市新课程

(一)阅读下面三段文字,完成7-11题。

(15分)

[甲]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乙]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丙]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

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此谓何器也?

”对曰:

“此盖为宥座②之器。

”孔子曰:

“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

”对曰:

“然。

”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

孔子喟然而叹曰:

“呜呼!

恶④有满而不覆者哉!

”(《韩诗外传》)

注①敧(qī):

倾斜。

②宥(yòu)座:

座位右边。

“宥”通“右”。

③中:

这里指装水到一半。

④恶(wū):

哪里,怎么。

7.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4分)

(1)知之为知之()

(2)是知也()

(3)思而不学则殆()(4)满则覆()

8.翻译上面语段中加横线的文字。

(4分)

(1)诲女知之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问于守庙者曰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的感叹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甲]文和[丙]文谈的是学习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谈的是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孔子认为学习过程中______与______应该相结合。

(2分)

11.

(1)孔子为什么要“使子路取水试之”?

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1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这样做有必要吗?

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文段内容说说理由。

(2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7.

(1)为:

是。

(2)是:

这。

(3)殆:

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4)覆:

翻倒。

8.

(1)诲女知之乎:

教导你的东西懂得了吗?

(2)孔子问守庙的人说(或者:

孔子向守庙的人询问道)

9.—个人要谦虚,不要自满

10.态度学思

11.

(1)孔子要(想)验证宥座器(敧器)的特点。

(2)有心要。

因为孔子虽然听说过,但并没有亲眼见过。

验证一下才能够确认。

(答:

“没有必要”,只要言之成理,也可以得分。

例如:

没有必要。

因为孔子原本就听说过,而且当场又得到守庙者的证实,没有必要去麻烦。

五、20XX年盐城市

(二)、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0——14题。

(15分)

【甲】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节选)

【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

“或谓君不善学,信乎?

”王生不说曰:

“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记)之,是不亦善学乎?

”李生说之曰: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

”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

不然,年事蹉跎(光阴消逝),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王生惊觉,曰:

“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李生论善学》)

10.解释下列句中黑体实词的含义:

⑴不亦说乎?

()⑵李生说之曰()

⑶学而不厌()⑷王生益愠()

11.下列句中黑体的“之”与“前人之述备矣”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B.学者之大忌

C.择善而从之D.是以谓之‘文’也

1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不思则罔B.可以为师/矣

C.盖/学贵善思D.请铭之坐/右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

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

(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这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发?

参考答案:

10、

(1)高兴

(2)劝说(3)满足(4)恼怒

11、B

12、C

13、

(1)

(2)善于学习的人不认为向知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的事情,选择别人的长处来学习,希望懂得好的真理。

14、善学者学贵善思不耻下问择善而从

六.20XX年济宁市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乙]子曰:

“吾与回(颜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论语))

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论语》)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4分)

①谈笑有鸿儒鸿儒:

_________________

②人不堪其忧不堪:

_________________

9.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甲〕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乙)文颜回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课上,课下巩固、发挥;他安心于尊师悟道,将学问做好做透。

(4分)

11.刘禹锡和颜回一居“陋室”,一在“陋巷”,对此,他们的态度如何?

体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品质?

(3分)

参考答案:

8.①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②无法忍受。

9.答案:

①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课余(我)考查颜回私下里的言行,(发现他)也算得上能够充分发挥(我课上讲的内容),他并不愚钝。

10.答案:

托物言志倾听、思考、记忆11.答案:

刘禹锡:

陋室不陋;颜回:

不改其乐。

安贫乐道。

七.20XX年广东省深圳市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7~8题。

(甲)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子?

传不习乎?

”(节选自《论语十则》)

(乙)子墨子起,再拜,曰:

“请说之。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节选自《墨子·公输》)

7.《论语》虽是语录体,但每则都有一个中心,各句联系紧密。

请把甲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意思连贯的一段话,注意其中前两句与第三句之间的内在联系。

(3分)

 

8.甲文体现了儒家重视“修身”,乙文反映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请你先简要解释“兼爱”或“非攻”的意思,然后简答:

重视“修身”和主张“兼爱”“非攻”对建设和谐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4分)

(1)

(2)

参考答案:

7、(3分)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忠“与“信”是老师谆谆教诲、反复传授的修身之道,我是不是经常对照它来做呢?

8、(4分)解释兼爱:

却“兼相爱”。

也就是“爱他人”,博爱之意。

非攻:

不发动战争,不攻伐侵略。

简答:

示例:

既要重视个人道德修养,又要关爱他人(或不侵害他人)。

只有内外兼修,才能提高全民道德水准,才能消除对立,和睦共处。

这两者对建设和谐社会都有积极意义。

八、2009山东临沂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做6—9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两章》)

[乙]子贡问政。

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

“去兵。

”子贡曰: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

“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选自《论语》)

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兵:

_________________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_________________

③足兵兵:

_________________

④民信之矣信:

_________________

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甲]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3分)

9.你认为[甲][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3分)

参考答案:

6.①兵器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对)③军备(军队)④信任,信用

7.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②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9.[甲]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

“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