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恋爱心理.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080514 上传时间:2023-07-2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4.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docx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的恋爱心理.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docx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

授课课题

专题十:

大学生的恋爱心理与性心理

教学

目标和要求

知道大学生性心理的发展及其表现;理解大学生恋爱的动因,了解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特征;掌握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调适.

教学

重点和难点

重点:

大学生恋爱心理的调适

难点:

大学生正确恋爱观的树立

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互动练习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授课时间

第15周

课时累计

24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及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教学过程设计及内容

导入: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我们青年大学生性生理已发育成熟,性意识增强,渴望爱情。

现代大学生中恋爱已成为普遍现象。

但是大学生恋爱有时会对学校工作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也会对大学生带来一系列心理问题。

因此,我们需分析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做好爱的心理准备,学会爱的艺术。

第1节大学生恋爱心理

正值青春年少的大学生们,爱情是无法回避且必将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寻觅着爱情,或有所收获,或与爱情失之交臂。

大家说说爱情是什么?

1、什么是爱情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新鲜的话题,它一直吸引人们的目光,它的欢乐和悲伤激发着艺术家、诗人、小说家等的灵感,也是中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的经典研究课题。

1、爱情的定义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将人类的爱分为五种:

兄弟之爱、父母之爱、异性之爱、自我之爱和神明之爱,而异性之爱就是指“爱情”。

到底什么是爱情?

别林斯基说:

“爱情是生活中的诗歌和太阳。

”泰戈尔说:

“爱情是理解和体贴的别名。

”伊萨科夫斯基说:

“爱情,不是一颗星去敲打一颗星,而是两颗星共同撞击的火花。

”高尔基说:

“没有爱的生活不是生活,而是生存。

心理学家将爱情定义为“心理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人,对异性产生的具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马克思指出:

爱情是基于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心中形成的真挚的爱慕,并渴望对方成为终身伴侣的一种最强烈、最专一的感情。

我国伦理学家罗国杰提出:

爱情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文化状态下,异性之间以共同的生活理想为基础,以平等互爱和自愿承担责任和义务为前提,以渴求结为终身伴侣为目的,而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自主结成的一种具有排他性和持久性的特殊社会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

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客观物质条件和共同的人生理想,在各自内心中形成的相互间最真挚的爱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最强烈的、专一和稳定的感情。

导入5分钟

 

结合资料讲授演示,10分钟。

 

教学步骤及教学内容

时间分配

2、爱情的本质

爱情的本质是自然,还是社会的?

是狂热的,还是理智的?

对于这一问题,人类一直在探索,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学者各自有其不同看法。

中国的吴稚晖和西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

爱情就是性。

有些文学家、思想家受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思想影响把爱情当作人类永恒不变的本性。

有的社会学家则强调爱情是男人和女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是一种社会责任。

有的心理学家认为爱情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人生的一种心理体验或感受。

我们认为:

爱情的本质是由爱情的生理、心理、社会三个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

爱情的生理因素是人的性欲,这是一种延续种属的求偶本能。

它构成了男女相互倾慕、相互爱恋的基础和原始动力。

爱情的心理因素是思想吸引、心理相容。

人类的爱情生活与动物求偶不同的一个根本点就是人类情感的存在。

如果说性爱是爱情的基础,那么情爱则是爱情的本质规定。

爱情的社会因素则有着丰富的内涵。

首先,人类的爱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萌发的。

其次,人类的爱情生活受社会的道德和法律制约。

再次,爱情生活采取的形式是社会的,恋爱、婚姻、家庭就是爱情的社会形式。

因此,爱情是建立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综合需要基础上的,使人能获得强烈的生理和心理享受的稳定而持久的情感,这是爱情的心理实质。

爱情是高尚的。

爱情应该以理解为前提,以奉献为内容,以被爱为结果。

3、爱情的类型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认为所有的爱情包括三种成分:

亲密、激情和承诺。

亲密是指两个人心理上互相喜欢,心灵相近,互相归属的感觉,包括对恋人的赞赏、照顾、自我展露和内心沟通,属于爱情的情感成分。

激情是指强烈地渴望跟对方在一起的状态,是与性相关的动机驱力,是促使关系产生浪漫和外在吸引力的动机,属于爱情的动机成分。

承诺是指自己愿意与所爱之人保持并主动维持情感。

它包括短期和长期两个部分,短期是指决定去爱一个人,长期是指对两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所做的持久性承诺,属于爱情的认知成分。

斯滕伯格认为不同的爱情可以表示为不同大小的三角形。

三角形的形状代表爱情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三角形面积大小代表爱情的质与量,三角形面积越大,爱情就越丰富。

根据亲密、激情、承诺三大要素,可以组成七种不同类型的爱情:

(1)喜欢式的爱情。

只有亲密,没有激情与承诺,如友谊。

(2)迷恋式的爱情。

只有激情,没有亲密与承诺,如初恋。

(3)空洞式的爱情。

只有承诺,缺乏亲密和激情,如纯粹为了结婚的爱情。

(4)浪漫式的爱情。

只有激情和亲密,没有承诺。

(5)伴侣式的爱情。

只有亲密和承诺,没有激情。

(6)愚蠢式的爱情。

只有激情和承诺,没有亲密。

(7)完美式的爱情。

包括激情、亲密和承诺。

只有在这类爱情中我们才能看到爱情的本来面目。

二、大学生恋爱的特点及成因

大学生恋爱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现象有其普遍性,而且已经从现象转变呈潮流。

就像有些同学戏说的那样。

在大学恋爱是正常,不恋爱才是不正常,因此,大学生恋爱是个值得社会关注的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1.大学生恋爱的特点

大学生恋爱尤其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

当代大学生渴求知识、追求理想,对个人和社会有比其他人更高的要求。

因此大学生恋爱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

(1)注重恋爱过程,轻视恋爱结果。

恋爱向来被看作是为了寻觅生活伴侣,是婚姻的前奏。

当代大学生注重的恋爱过程本身,至于恋爱的结果已经不太在意。

注重恋爱过程,有利于双方相互了解、加深认识,也有利于培养感情、增加行李箱溶度,同时也反映出大学生不愿落入世俗,着意追求恋爱的真谛。

但是,只注重恋爱过程,强调爱的“现在进行时”,把恋爱和婚姻相分离,不考虑爱情的“将来完成时”,未免失之偏颇。

之中恋爱过程母亲是恋爱结果其实质是只强调了爱的权利,而否认了爱的责任。

(2)主观学业第一,客观爱情至上。

绝大多数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学业与爱情的关系。

他们赞成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大学阶段应以学习为主,爱情应当服从学业;或者希望学业和爱情双丰收,既渴求学业有成,又向往爱情幸福。

总之,大都没有忘记学业,总想把学业放在首要的位置。

但是,上述这些仅仅是大学生主观上、思想上的愿望而已。

真正在客观上、行为上能够正确处理好学业与爱情关系的大学生,虽然也有,但为数不多。

更多是一旦坠入情网就不能自拔,强烈的感情冲击一切,学习同样受到严重影响。

有的大学生整天如痴如醉、想入非非,沉浸在卿卿我我的甜言蜜语中;有的大学生中午、晚上不休息,加班加点谈恋爱,致使上课时倦意甚浓,无精打采;有的大学生干脆逃课,一心一意谈恋爱,成为恋爱"专业户"。

很多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儿女情长,英雄气短",成就事业的热情一天天冷却,爱情逐渐成为生活的唯一追求。

可见,摆正学业与爱情的关系,是大学生难以控制而又必须正确处理的问题。

(3)恋爱观念开放,传统道德淡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恋爱观念日益开放,传统道德逐渐淡化。

中国传统文化及伦理道德观虽对大学生影响较深,但随着对外开放的范围不断扩大,国外近一些年的"试婚"、"一人连续多配偶制"等婚姻观逐渐影响到大学生,使得学生常常处于理智与感情矛盾的漩涡中,在理性认识上觉得应该保持贞操,应该遵守传统的伦理道德观,但在爱的激情下,又不愿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恋爱方式公开化,光明正大,洒脱热烈,不再搞"地下工作",甚至一些大学生在公共场所、大庭广众之下,竟旁若无人,做出过分亲密的举动

(4)失恋态度宽容,承受能力较弱

大学生中"有情人"虽多,但"终成眷属"者少,这样就产生了一批失恋大军。

感情挫折后出现一个时期的心理阴暗期是正常的,绝大多数大学生通过"找朋友诉说",或"理性思考",对自己和对方采取宽容的态度,尊重对方的选择。

但仍有一部分学生摆脱不了"情感危机",有的失去信心,放弃对爱情的追求,立下誓言"横眉冷对秋波,俯首甘为光棍";有的一蹶不振,沉沦自弃,认为一切都失去了意义,以至于悲观厌世;有的视对方如仇人,肆意诽谤,甚至做出极端行为伤害对方。

因失恋而失志、失德者,虽属少数,但影响很大。

(5)理想期望值高,现实成功率低。

大学生中的恋爱大都是激情碰撞下的初恋。

在激情平息后,却不懂得如何培养爱情,在爱与被爱的磨合期显得笨手笨脚,往往造成对彼此的伤害,轻易的恋爱,轻易的分手,强调爱情的体验,付不起爱的责任。

2.大学生恋爱的成因

大学生恋爱现象是正常的,其原因如下:

(1)身心发展的需要

在校大学生,正值青春妙龄,经过性发育阶段而进入了性成熟阶段,因此大学生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是正常的,大学生结束了由性意识而引起的躁动不安和心理不好平衡状态,开始有新接近阶段想恋爱阶段过低,并逐渐萌发出具有道德意义和社会意义的爱情意识,从而产生对一新的好奇和关注,有谈恋爱和与异性交往的渴望。

(2)情感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在中学阶段由于升学的压力而被压抑的青春期情感此时得到了释放,尤其是他们大多已经摆脱了家长的约束,认为自己具备了自立的能力,可以按照个人的意愿去生活。

大学生在有异性的场景中会有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

他们愿意与异性交往,所以很多大学生恋爱欲望强烈并渴望的到情感上的满足。

(3)归属与服从的需要

马斯洛把归属感和爱摆在一起,认为他是在安全需要之后的需要层次。

归属需要促使大学生向群体认同。

群体活动增加了男女青年的交往机会,对群体的共同归属(尤其是一些很小的群体)又增强了两人之间的人际吸引力,进一步的发展便可能导致恋爱。

(4)大学生个性意识的增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接受信息量的激增,大学生自我意识迅速崛起,这就扩大了他们思维活动的自由度。

从老师,家长舒服下的中学生到自己独立支配生活的大学生,生活环境的大变迁又扩大了大学生行为活动的自由度。

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个性意识日趋发展,他们不仅在校园内为今后立足社会而求知成才,也开始为今后建立家庭做准备。

(5)群体性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人的社会生活无不受到诸多心理因素的影响,大学生恋爱也不例外。

大学生在共同的校园里学习,生活和交往,有思想观念的相似性,促使他们在恋爱问题上表现出较明显的从众取向。

恋爱对象的出双入对常令他们羡慕和神往,在好奇心驱使下而跃跃欲试。

不少本不打算谈恋爱的,为表现自己并非无能,也盲目效仿,寻求异性朋友。

2、大学生恋爱的发展阶段

一般说,大部分男女两性之间的感情交往,较理想的方式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由认识、了解、熟悉、亲密等瞬息,由友情发展成爱情。

主要经历“三步曲”:

第一步好感。

好感极可能是健身的,也可能是突发的,对方越是符合自己心目中的异性特征,越容易引起自己的好感。

好感产生吸引力,从而导致感情的交流。

第二步,爱,好感强烈到这种地步,以至于在你心中萌发希望同他结合的感情。

经过励志的判断:

你衡量了感情的性质、价值和基础,这是感觉感情就会发展到受理智支配的爱慕之情;第三步相爱,单方面爱慕不是爱情,只从“你”中有“她”引出你的爱,并不能形成显示的爱情,只有显怀,双方感情相互融洽,爱情才能成立。

毫无疑问,爱慕和相爱有可能是同步的,也有可能是异步的。

而大学生的恋爱的形成是一个发展过程的,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初始期,发展期和理智期三个阶段:

1.初始期

大学一年级是大学生恋爱的初始期。

经过高考千军万马的角逐,挤过升学独木桥,进入大学殿堂的青年一下子从如牛负重的升学压力下解脱出来,个个身心舒畅,如醉如痴,得意洋洋,思想上暂时出现了"

 

结合资料讲授演示,15分钟。

 

空档"。

同时,他们远离父老乡亲,面对着全心的生活环境,全新的人际关系,心里的孤独感油然而生,从而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帮助。

于是,男生女生接触就频繁起来了,尤其是在这时,高年级的学长对低年级的学妹表示出关心。

一些刚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新同学就匆匆踏入“爱河”,享受起二人世界的乐趣。

2.发展期

大学二、三年级是大学生恋爱的发展期。

经过一年左右的大学生活,他们的知识、能力、体魄、风度、服饰、语言等都彻底地大学生化了,经过一年左右的大学生活,他们已对同学有了较深入的了解,与同学之间建立了友谊。

而友谊往往是爱情的基石。

这样,二、三年级的大学生谈恋爱成迅速发展之势。

据调查统计,二年级大学生恋爱人数占整个大学生谈恋爱人数的60~70%。

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恋爱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倾向:

一是自主性较强,如果说大一的学生在恋爱的问题上抱有试探性的特点,那大二、大三的学生便呈现出较强的个性特点,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个逐渐,不希望老师和家长继续干预他们的个人问题,在恋爱问题上应该完全由自己决定。

二是公开性明显。

由于大一的学生的恋爱比率较小,所以他们在恋爱的表现形式上大多体现出隐蔽性的特点。

而大二、大三的学生随着对高校“既不提倡也不禁止”恋爱原则的适应,他们的恋爱也逐渐走向公开化。

三是从众心理的趋势。

大二、大三大学生恋爱的比率逐渐增加,而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如果还没有确定恋爱关系变极其简单米饭,随从于其他恋爱中的同学,盲目的投入到恋爱中区。

四是消遣单调的生活。

随着年纪的增加,很多大二、大三的学生中的新鲜感逐步减少,剩下的只是单调和乏味,也缺乏生活的目标。

也是,为了派遣学校生活的单调,这个阶段的大学生会盲目的进行恋爱。

3.理智期

大学四年级是大学生恋爱的理智期。

这一阶段的大学生对爱情的思考趋于冷静理智,恋爱呈现平静的状态。

有关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反而对恋爱感到平静,其中,高年级的大学生更多表示恋爱应持严肃的态度,不应受从众心理的趋势,且高年级大学生在恋爱问题上也没有低年级的学生坚决,面对爱情更趋于理智。

大学生咋校期间分手率高达81.7%。

这一阶段的大学生他们的经历多花在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或就业应聘等问题上,价值他们害怕成为新的“牛郎织女”,即使真的的遇上了,也很难做出决定。

爱情是一种责任,感情会因人的成长不同而产生很大差异,高年级的大学生逐渐减少了对爱情盲目的现象,这应归结于他们心智的不断成熟。

主要原因:

一是家庭原因,学生时期可以不考虑家里人的因素而相爱,但是毕业了,到谈婚论嫁的时候,就不得不考虑家里的因素了。

大部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找个家庭出身好的人结婚,很多时候为了各自前程而香泽了去不同的城市工作。

虽说爱情没有距离,当婚姻不能有太远的距离!

这也是大学生理智对待恋爱的原因。

2.多角恋

多角恋是指一个人同时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异性追求或自己同时追求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异性并建立了爱情关系。

它潜伏着极大的危险性,一旦理智失控,就会给对方及社会带来恶果。

最重要的就是整理自己的思绪,理清自己的价值观和需求结构,并做出理性的选择。

结合资料讲授演示,15分钟。

 

3.失恋

失恋是指恋爱的一方否认或终止恋爱关系后给另一方造成的一种严重的心理挫折。

恋爱失败和失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恋爱失败是对恋爱关系的否定,它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恋爱双方都不满意,彼此同意分手;第二种是恋爱的一方主动提出结束恋爱关系,而另一方仍情意绵绵,沉湎于对恋情的怀恋中。

失恋就是第二种。

从心理的角度来看,十年可以说是大学生最严重的挫折之一,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如难堪、羞辱、悲伤、自卑、孤独、绝望等。

失恋通常表现以下症状:

一是自卑与畏缩。

失恋者羞愧难当,自暴自弃,逃避现实,从此陷入自卑和迷茫,性格变得孤僻古怪,有的甚至萌发轻生念头。

二是悲伤与痛苦,愤怒与绝望。

有的恋爱者在突然失恋之后,在情感上首先会产生极大的悲伤和痛苦,随之而来的是愤怒和绝望。

在这种强烈情绪的支配下,如再有外界的刺激因素,如旁人的煽动等,都有可能实施鲁莽的行为。

三是报复心理。

一些青年大学生把失恋看得过于严重,并在这种打击下产生一种报复心理。

所谓:

“我得不到的别人也休想得到”,抱着这种心理,有的人不择手段刻意败坏对方的名声;有的铤而走险,通过毁容、杀害对方等方式来摆脱挫折感

失恋是人生重要的感情经历,它能是人的感情走向成熟,是人生道路上一堂重要的课程,面对失恋,大学生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勇敢面对现实、接受事实。

相信失去的只是一个不适合自己的人。

坚信天涯处处有芳草。

二是实事求是地寻找失恋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的爱情积攒精神财富。

三是合理宣泄负面的情绪。

或找亲朋好友倾诉,或振笔疾书,甚至关门痛哭一场。

同时学会遗忘也是医治失恋的良方。

四是通过适当的方式转移注意力。

采用转移法,主动置身于欢乐、开阔的环境,或有意识地潜心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中,用新的乐趣来冲淡,抵消旧的郁闷。

 

第二节大学生性心理

爱情的本质是由生理、心理、社会三个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

爱情的生理因素是人的性欲,它构成了男女相互倾慕、相互爱恋的基础和原始动力。

当代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4岁之间,身体发育已经基本完成,各种性生理特征明显。

大多数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生理卫生知识,但是,大学生对性知识和恋爱心理的了解并非完整和全面,因此,很有必要和了解这方面的基本知识。

一、性生理与性心理

一般来说,新知识包括性生理和性心理两方面的内容,性生理主要是以个体的生理发展为基础,性成熟以女性来月经和男性出现已经为首要标志。

性心理是心理学的重要内容,深受社会文化的制约。

在一种文化心态下被认定为性心理成熟,当在另一种文化心态下可能被定为不成熟。

1、性生理的形成与发展

性别的不同在受精时就已经决定了。

胚胎大约在第六周开始出现性腺,男性在大约第8周发展成睾丸,女性到10周以后发展为卵巢。

0-3岁,生殖系统发展缓慢,但对性有一定的感受力。

4-10岁,内部的性生理发育已经悄然开始,出现性兴奋与快感体验。

青春期是性发育、成熟的重要时期。

青春前期,个体生长加速,第二性征不同步出现,历时2至3年。

青春中期是性发育的高峰,是向性成熟转变的重要时期,个体生长开始减速,第二性征出现,初潮和首次遗精来临。

青春后期是个体发育走向成熟的阶段,个体生长发育基本停止,第二性征发育完成,已经具有生殖能力。

2、性心理的发展

性心理是指在性生理的基础上,与性征、性欲、性行为有关的心理状态与心理过程,也包括了与异性交往和婚恋等心理状态。

个体性心理发展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婴儿期(0-18个月),婴幼儿通过吸吮母亲的乳房感到快感满足和安全。

幼儿期(18个月-3岁),是性别认同核心的发展期。

学龄前期(3-6岁),性别认同开始形成,对生殖器格外好奇,同时还会询问相关问题。

学龄期(6-12岁),已经上学,性兴趣下降,易出现性别认同障碍。

青少年期(12-15岁),男子首次出现遗精,女子出现月经初潮,往往产生难以言表的心理体验。

异性间的相互吸引已初现端倪。

青年期(15-18岁),青年男女对异性产生渴望亲近、愿结相好的强烈愿望,对异性钟情更注重其内在品质,如勤奋上进、品德优秀等。

3、性心理成熟的标准

从生理的角度来看,随着新的基本发育成熟,青少年的性心理发展已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总体来说,个性性心理成熟,应该具备如下4条标准。

性意识从朦胧到清晰;性情感从失衡到平衡;性冲动从失控到调控;与异性相处从拘谨到自然。

二、大学生性心理特点及影响因素

1、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特点

大学生性心理处在未成熟向成熟发展的阶段,表现为如下特点:

成熟的性生理与不成熟的性心理存在矛盾;性意识的强烈性与表现上的隐蔽性之间存在矛盾;性的道德要求与性的压抑与放纵之间存在矛盾。

2、影响大学生性心理发展因素

大学生性心理发展随其性成熟的发展而变化。

它的发展主要受到他们的自然属性、心理水平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的生物属性是性心理产生的基础。

大学生的心理水平比较高,他们的性冲动会通过性欲望、性幻想、性梦、性情感表达出来,还会通过小说、诗歌、戏剧、舞蹈、音乐、美术、摄影、服饰及建筑设计等途径进行心理补偿。

家庭环境对子女的性角色意

识、性心理、性的是非、善恶、荣辱观念的初始定势级日常生活的无意识的示范、模仿。

结合资料讲授演示,15分钟。

三、大学生性道德标准

根据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观点,每个人都有性欲的冲动,但这种本能的冲动如果想要进入我们的意识并且住在我们的行动就需要从本我进入自我之中,而这一过工程需要经过“超我”的“批准,即需要符合道德的标准。

对大学生而言,因为冲动而发生性行为对双方的成长可能都是弊大于利。

因此,大学生应当了解性道德标准,有效可知性冲动,促进性心理健康。

1、相爱原则。

人类性爱只能钟情于某一特定的异性,并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这是人类性道德最核心最本质的原则。

男女之间只有在爱情的基础上发生的行为,才是高尚、道德的。

2、无伤害原则。

无伤害是指要讲究性卫生,符合性常识,使性交无损于双方的身心健康,无伤于后代的健康。

严重的传染病、精神病、性病、艾滋病患者,隐瞒病情,与健康人发生性行为是不道德的。

3、自愿原则。

主要是指女方自愿,决不能强迫。

4、隐秘原则。

一是指对他人的性生活不应窥看,更不能拍照、录像加以传播,二是指性生活的双方,应注意隐蔽保密。

四、维护性心理健康

1、掌握科学的性知识。

包括性生理学,性心理学、性社会学、性伦理学、性美学等。

2、培养健康人格。

一个人对待性的态度,反映了一个人人格的成熟。

人格健康的大学生应该懂得:

一要自爱,二要对性行为负有社会责任感。

3、积极进行自我调节。

性欲是正常和健康的,但也是可以适当控制的。

4、文明适度地与异性交往。

与异性交往时要注重差异,掌握分寸,遵循自然和适度原则。

5、寻求心理咨询。

大学生遇到有关性的问题,应寻求咨询的帮助。

 

第三节学会爱的艺术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指出:

爱的本质是一种承诺,是以我的全部生命对另一个人全部生命的承诺。

只有爱的情感体验,而不知如何去爱是达不到爱的过程过的。

爱只有引起被爱,才能证明这种爱是有效的。

正确认识恋爱,树立健康的恋爱心理,培养爱的能力,不仅是恋爱成功的必要保证,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前提。

1、正确认识恋爱

大学生谈恋爱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恋爱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具有年重新,一方面,恋爱可以产生动力,促进学习,陶冶情感,丰富精神生活,激发大学生的潜能;另一方面,由于大学阶段学习紧张、时间有限,恋爱在一定程度上花费时间、耗费精力、妨碍学习、甚至影响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1.恋爱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积极作用

首先,恋爱是青年释放日益强烈的性冲动的重要途径。

通过恋爱接触异性,使青年不再感觉到性的压抑紧张。

其次,性意识的发展必须经过恋爱阶段才能完善。

性同一性的建立也要通过恋爱。

而且,恋爱对青年的意义还不止于此。

因为恋爱是两个人人格的深层接触。

在此过程中,青年的自我概念受到对方的影响而发展,真正懂得了如何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调整自身缺陷以适应对方。

也就是说,经过了恋爱。

恋爱对一些个性因素和社会情感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而且恋爱中两人的深层交往为提高青年交际能力,适应以后的社会打下了基础。

难怪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恋爱是青春晚期和成年早期最重要的事件,只有经过了恋爱,人才会真正成熟起来。

大学环境有它的独特性:

对大学生来说,它在青年走入社会的过程中提供了一个缓冲环境。

有了这个缓冲,青年能更从容地完成社会化,更完善地发展自我概念,而不至于感受到从青春中期直接下来落入社会的强大反差和心理不适。

由此看来,大学生的恋爱并不是件坏事,它对青年的成熟很有帮助。

再加上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已不再是幼稚的少年,文学艺术中歌咏的爱情当然是他们追求的目标。

2、恋爱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消极影响

恋爱的意义虽有积极的一面,有时也会危害青年的心理健康。

首先,热恋与婚姻失去配偶等生活大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