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第3单元 9 赤壁赋.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100394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46.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第3单元 9 赤壁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第3单元 9 赤壁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第3单元 9 赤壁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第3单元 9 赤壁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第3单元 9 赤壁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中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第3单元 9 赤壁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中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第3单元 9 赤壁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中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第3单元 9 赤壁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中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第3单元 9 赤壁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中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第3单元 9 赤壁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中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第3单元 9 赤壁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中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第3单元 9 赤壁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中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第3单元 9 赤壁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中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第3单元 9 赤壁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中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第3单元 9 赤壁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中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第3单元 9 赤壁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中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第3单元 9 赤壁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中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第3单元 9 赤壁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中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第3单元 9 赤壁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中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第3单元 9 赤壁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第3单元 9 赤壁赋.docx

《高中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第3单元 9 赤壁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第3单元 9 赤壁赋.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 第3单元 9 赤壁赋.docx

高中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2第3单元9赤壁赋

9 赤壁赋

[预习——夯实基础]

[知识·梳理]

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壬戌之秋(  ) 窈窕之章(  ) 桂棹兰桨(  )

余音袅袅(  )冯虚御风(  )孤舟嫠妇(  )

苏子愀然(  )山川相缪(  )舳舻千里(  )

举酒属客(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

一叶扁舟(  )相与枕藉(  )正襟危坐(  )

匏樽(  )蜉蝣(  )麋鹿(  )江渚(  )

【答案】 rénxū yǎotiǎo zhào niǎo píng lí qiǎo liáo zhúlú zhǔ shī shuò piān jiè jīn páozūn fúyóu mí zhǔ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答案】 “冯”通“凭”

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

(1)属

(2)如

(3)适

(4)望

(5)乎

(6)于

【答案】 

(1)劝人饮酒/类似/嘱托/类 

(2)往/好像/比得上/按照 (3)享有/到/顺从,适合/正好,恰好/往,到(4)农历的每月十五日/眺望/盼望,希望/名望,声望 (5)疑问词,相当于“吗”/介词,相当于“于”,在/形容词词尾 (6)介词,从/介词,在/介词,表被动/介词,到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

(1)舞幽壑之潜蛟(  )________

(2)泣孤舟之嫠妇(  )________

(3)西望夏口(  )________

(4)东望武昌(  )________

(5)侣鱼虾而友麋鹿(  )________

(6)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________

(7)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________

【答案】 

(1)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起舞 

(2)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哭泣 (3)名词作状语 向西 (4)名词用作状语 向东 (5)名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6)名词作动词 攻占;向东进军 (7)名词作动词 打鱼砍柴

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

________ 今义:

________

(2)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

________今义:

________

(3)白露横江古义:

________今义:

________

(4)凌万顷之茫然古义:

________今义:

________

【答案】 

(1)古义:

这里指明月停留。

今义:

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2)古义:

文中指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义:

美貌的女子。

(3)古义:

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

二十四节气之一。

(4)古义:

旷远的样子。

今义:

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第6步文言句式——特殊句式多留意

(1)月出于东山之上。

(状语后置句 应为“月于东山之上出”)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状语后置句 应为“吾与子于江渚之上渔樵”)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客有吹洞箫者。

(定语后置句 应为“有吹洞箫客”,修饰“客”的定语放到了“客”的后面)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凌万顷之茫然。

(定语后置句 由“之”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即“凌茫然之万顷”)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被动句 “于”表被动)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句 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安在哉”应为“在安哉”)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固一世之雄也。

(判断句 “……也”表判断)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 “……也”表判断)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明月从东山上升起。

(2)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

(3)有个会吹洞箫的客人。

(4)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5)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6)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7)本是一位盖世英雄。

(8)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

[常识·速览]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开创“尚意”书风,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有《东坡集》《东坡乐府》。

这篇赋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被贬黄州之后。

被贬的起因,是谏官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从苏轼的诗作里摘出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告发他反对新法,结果苏轼被捕入狱。

出狱后被贬到黄州,名义上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

作者因内心愤慨不平,借助诗文以抒发感慨。

赋中所流露的“人生无常”的悲哀和旷达心境,就是这种复杂感情的表现。

作者是元丰三年(1080)春到黄州的。

元丰五年秋、冬,苏轼曾先后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漫游,写下了《赤壁赋》。

1.文学常识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

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

著名的赋有:

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赋的特点:

①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②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③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④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排偶和藻饰是汉赋的一大特征。

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2.文化常识

(1)壬戌之秋

“壬戌”是古代采用天干地支的纪年方法。

就是把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

天干(10个)排列顺序为: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12个)排列顺序为: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60年一个循环,故有“六十甲子”的说法。

(2)七月既望

农历七月十六那一天。

古人用“朔”(初一)、“望”(十五)、“既望”(十六)、“晦”(月末)等名称来标识日期。

(3)徘徊于斗牛之间

斗、牛都是星宿名称。

“斗”是南斗星;“牛”是指牵牛星。

[探究——精研文本]

[整体·感知]

《赤壁赋》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辩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在“乌台诗案”遭到巨大的挫折后,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文脉·梳理]

【答案】 ①凭吊古人 由乐转悲 ②议论

[文本·深读]

■自主探究···········································································

1.阅读本文,将每一段能充分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找出来,并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段: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第二段:

“饮酒乐甚”“泣孤舟之嫠妇。

第三段: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第四段: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第五段:

“喜而笑。

感情变化过程:

乐——悲——乐。

先写月夜泛舟,饮酒赋诗,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表现了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2.第二段作者是用了哪些手法来写箫声的?

为什么写如此悲戚的箫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描写箫声,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泪下。

这箫声,与“饮酒乐甚”的气氛很不协调,当然要引起苏轼的惊讶,启下写“悲”。

3.文章最后为什么以酒后一片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结?

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深刻含意?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和人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呼应开头,如“舟中”呼应“泛舟”,“东方之既白”呼应“月出于东山”。

结构浑然一体,最后写“客喜而笑”,情感转悲为喜。

此时已不是开头那种单纯的山水之乐了,“笑”是分外欣慰和轻松,苏轼通过自我调节达到了精神上的满足。

这种结尾表明一种情怀和人生态度:

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

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写反衬,用“杯盘狼藉”的杂乱来反衬内心世界的舒坦和宁静。

4.这篇赋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表现了苏轼被贬黄州之初自己思想上的激烈斗争,作者是怎样显示自己两种思想的斗争的?

请填写下表简要说明斗争的过程。

客(悲观沮丧)

问题

苏子(乐观豁达)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人生

功业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欢乐

【答案】 ①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②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③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合作探究···········································································

5.说说课文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赤壁赋》是一篇游记散文,但作者绝不是为了记游,而是重在抒情和说理。

苏轼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将抒情和说理都依托于景物描写,因景而生情,借物而喻理,写景、抒情、说理三者结合得非常紧密。

文中描绘清风、江水、明月的写景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文中抒情的部分,始终不离开这几处景物描写,这就是因景而生情。

作者正是在看到江上的清风明月之后,产生了“遗世独立”之情: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之情。

文中说理部分也紧紧扣住这几处景物描写,用自然景物来隐喻哲理,阐发哲理。

这就是借物而喻理。

如第二段中“客”关于人生无常的议论,都离不开自然景物,“羡长江之无穷”一句扣住江水,“抱明月而长终”一句扣住明月,“托遗响于悲风”一句扣住清风。

这几句表明了“客”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它的内涵无不借助这一具体而实在的自然景物表达出来。

6.苏轼在文中表达了“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的观点,看上去是洒脱旷达的,但也有人认为他是消极的。

那么,结合全文,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听任自然的人生态度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苏轼这番话听起来很超脱,但他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这都是不切实际的,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流露出不能改变自身命运的忧伤和无奈。

所以所谓的听任自然,只能是一种自我安慰。

(示例二)我认为听任自然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客观形势对自己不利时,苏轼没有意志消沉,而是不幻想、顺乎自然,积极地去适应现实。

在现代竞争社会中,要立足于社会,我们同样要积极地去适应现实,投身到激烈的竞争中去。

  

[迁移——学以致用]

[写法·借鉴]

1.写作特色

巧用抒情,文脉流动

《赤壁赋》这篇文章抒情脉络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

整个情绪的转换由喜转悲再为乐。

作者由游起兴,由景生情,文章开始的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奠定了基础,整篇文章表达了苏轼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感。

2.写法指导

运用抒情“二注意”

抒情是直接或间接地抒发内心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抒情,是文章打动读者、感染读者的重要手段。

记叙中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

在议论说理的文章中,作者一般很少直抒感情,而是通过对某种观点的论证,体现作者的爱憎感情。

抒情方式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1)“直接抒情”。

一般而言,直接抒情要同具体的描述结合起来,还可以同想象和联想结合起来。

直接抒情的语言,往往蕴含着生活哲理,或是借助一定的修辞方法,或是语言的色彩、音节、节奏、句型上富有特色。

(2)“间接抒情”。

这种抒情性叙述,侧重于以情叙事、融情于事。

作者的情感间接地附于山川名胜、自然景象之中,或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或借助自然景象的烘托来体现内心的感受。

以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效果;通过状物抒情。

这是叙写风物、描摹事物类文章常用的表现手法。

运用抒情手法,应注意:

(1)抒情要自然。

用自己的笔抒发自己的感情,就要说自己内心想说的话,心中怎样想就怎样写,有什么感受就写什么感受,让感情在文中自然流露出来。

这样,文章才能没有矫揉造作之感,读后使人感到清新自然。

(2)必须抒发真情实感。

如果感情虚假,无病呻吟,那么即使文章运用再多的优美词语,那也只是表面华丽,没有感人的力量。

至于矫揉造作地堆砌一些所谓抒情性的话语,就不但不能引起读者在情感上的共鸣,反而会使人感到厌烦。

3.迁移运用

请以“思念”为话题,写两段抒情文字,表达自己对“思念”的深层感悟,不少于12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示例】

思念是歌曲中一个个跳动的音符,错落跌宕,弹奏着人世间的月圆月缺,悲欢离合;思念是窗台上那株永不凋谢的百合,越开越水灵耀眼,越开越鲜活诱人;思念是江上不灭的灯盏,光芒四射,指引我们正确的方向;思念是伊人如丝如缕的诉说,回肠荡气,让生活溢满甜蜜的温馨和豪迈的激情……

思念是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是一句依依惜别的殷殷祝福。

父母对子女的思念,就像一片云,随着和煦的清风四处飘荡,穿越千山万水,萦绕在子女心头。

兄弟姐妹间的思念,有如山间小溪,清澈透明,只要青山不老,它就会淙淙流淌不息,唱一路欢歌,激一路浪花。

朋友之间的牵挂不含血缘关系,不掺杂私心杂念,常能给人以无穷的力量和勇气。

[素材·应用]

1.课内素材

保持正确的心态

《赤壁赋》给人一种别样的享受:

清风、明月、饮酒、赋诗、高歌,再加上洞箫相和,使得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仿佛进入美妙的神话境界。

在这样的境界中根本感受不到苏轼被贬后的苦闷不平之情,这正是《赤壁赋》的美之所在:

人生在世,要学得豁达,要活得潇洒。

个人恩怨,你把它看得很大,它会把你压垮;不如尽情享受“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飘飘乎如

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因为苏轼对待得失是这样的: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别人得了,我不羡慕;我没得到,我不遗憾。

对人生得失如此达观,才使得《赤壁赋》带给我们纯美的享受,在文中看不到不平之气,充斥眼帘的只是“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应用角度】 “达观”“心态”“得与失”“完美与残缺”等。

2.精彩应用

苏轼将潇洒飘逸的语言服务于思想,他用最华丽的文字去书写最理性、最智慧的篇章。

他会用他的一句句诗词、一篇篇歌赋来向你证明:

人生那失望、失意、失落的苦胆可以用冲天的豪气去稀释,苦难会在阔大的长江、阔大的山川、博大的胸怀前黯然失色。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他把豪放铺洒,让豁达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似酒般甘冽爽快。

“回首向来萧瑟

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他把乐观宣扬,将被贬谪的痛苦蒸发为理性的思索,不让自己迷失在名利场中。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他将自己对于生命卑微与崇高的思考一点点诉说,他把自己大彻大悟后的思想向千年古风传达。

不用夸张,他把乐观理性的本色张扬。

[佳作·领悟]

导读:

苏轼是一个品读不尽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情感、有风骨的文化名人。

作者由画而思人,观其形貌,睹其风神,读其品格。

条理井然的结构清晰地显示了作者的行文思路,多处引用苏轼诗文中的语句丰富了文章内容,文章首尾相合,开阖自如。

读懂苏轼

黎文雄

①在险峻陡峭的石壁下,在奔腾怒吼的大江边,一个人捋着胡须,昂首挺胸,眺望着那江水与天的边际。

他在想些什么呢?

②每当我看见这幅名为“赤壁赋”的国画时,心中就有种想读懂苏轼的欲望。

③苏轼,这位不羁的东坡居士,他的经历是很苦的。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他被贬黄州,来到这个叫“赤鼻矶”的地方,开始了他曲折的经历。

诚然,正是他的不平经历,才促使他写下一系列豪放派诗词。

④读苏轼,首先要读他的胸襟。

要排遣心中的郁闷,自然要饮酒,于是有了“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酒酣胸胆尚开张”。

苏轼的饮酒是遣怀,并非消沉。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就是在赤壁这里写下的。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好一个“天涯何处无芳草”!

苏轼才高八斗,“厚积薄发”,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这一句一句,字里行间不都透露出他的志存高远,他的豁达胸襟吗?

所以,我常常想起苏轼举酒临江的这一幕,这是一种豪迈气概!

⑤读苏轼,不能不读他的多情。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有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流传千古;《念奴娇·赤壁怀古》里有一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脍炙人口;他思念亡妻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更是感人肺腑。

文人便是多情,寄情于文,才使文学作品有生命,有活力,活到现在,活到永远!

⑥读苏轼,更要读他的爱国。

尽管他被贬,但这丝毫不削弱他的精忠报国之心,反而激起他的报国激情。

在他想起周瑜当年的飒爽英姿时,多么渴望自己能够像他那样为国家建立奇功呀。

只可惜,报国无门!

在他官场失意,心中的压抑再度被触动了的时候,又回到现实中来了。

他是一个无处施展能力的人,只能“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做我傲霜挺立的苏轼;“莫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喝我的酒,作我的诗,趁着年轻气盛的时候。

⑦风起了,卷起江水撼动着石壁。

明朗的月光下,一叶扁舟渐渐远去,只留下那读不尽的苏轼的背影。

【悟亮点】

1.凤头精彩

(1)文章第①段是如何快速入题的?

提示:

由国画《赤壁赋》引出读懂苏轼的欲望,入题快捷。

开头方式种种,要入题快捷,求干净利落。

本文先抓住特点描述读者熟悉的画面,并设置一个问句“他在想些什么呢”,然后入题,快捷巧妙。

2.妙用修辞

(2)文章第④段多处引用苏轼的词文,有何效果?

提示:

第④段旁征博引,彰显文采。

这段文字引用苏轼的词文达六处之多,这些文字一方面用苏轼自己的话印证苏轼的豪迈气概,印证有力;另一方面,使文章增添诗情画意,能够熏陶读者,巧妙激发读者兴致。

(3)文章第⑤段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有何效果?

提示:

第⑤段排比苏轼词句阐释苏轼的多情。

所引词句有三个角度:

对亲朋的祝福之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对亡妻的悼念之情。

这三个角度构成排比,节奏感强,增强语言气势,说明严密透彻。

3.逻辑缜密

(4)文章第⑥段与④⑤两段是什么关系?

作者这样处理的目的是什么?

提示:

第⑥段在前两段阐释苏轼豪放胸襟、多情善感的基础上,用“更”字递进到苏轼的爱国情怀。

“拙于谋身,锐于报国”是苏轼确立的思想、抱负,尽管其历程坎坷曲折,充满了惊涛骇浪,但他的报国初志始终没有泯灭。

读懂苏轼的爱国情结,才算是可能读懂了他,至此,一个豁达、深情、爱国的伟大词人屹立在读者面前。

4.构思精巧

(5)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

提示:

本文运用排比构思成文。

以下三段都把中心句“读苏轼,……”,放置段首,这属于相同句式构成的段落的排比,这种构思思路的好处是内容明了,层次清晰。

[训练——落实提升]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导学号:

14522081】

A.窈窕(yǎo) 愀然(chǒu) 蜉蝣(fú)山川相缪(liáo)

B.徘徊(huí)枕藉(jiè)幽壑(hè)冯虚御风(pínɡ)

C.嫠妇(lí)桂棹(zhào)匏樽(páo)酾酒临江(shī)

D.肴核(yáo)扁舟(biǎn)麋鹿(mí)横槊赋诗(shuò)

C [A项,“愀”应读qiǎo;B项,“徊”应读huái;D项,“扁”应读piān。

]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凌万顷之茫然  凌:

越过

B.纵一苇之所如纵:

C.望美人兮天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