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城市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172008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37.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城市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湖南城市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湖南城市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湖南城市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湖南城市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湖南城市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湖南城市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湖南城市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湖南城市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湖南城市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湖南城市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湖南城市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湖南城市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湖南城市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湖南城市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湖南城市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湖南城市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湖南城市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湖南城市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湖南城市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城市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

《湖南城市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城市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城市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docx

湖南城市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目录

学校概况……………………………………………………………3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4

(一)目标与定位…………………………………………………4

(二)专业设置……………………………………………………4

(三)在校学生规模………………………………………………5

(四)本科生源质量………………………………………………5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6

(一)师资情况……………………………………………………6

(二)教学条件……………………………………………………7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10

(一)专业建设……………………………………………………10

(二)课程建设……………………………………………………11

(三)教材建设……………………………………………………13

(四)教学改革……………………………………………………14

四、质量保障体系…………………………………………………17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17

(二)领导重视……………………………………………………17

(三)构建了教学质量制度体系、标准体系、实施体系、评价体

系、反馈体系“五位一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19

(四)构建了由“督导检查、二级学院日常值班检查、教务秘书

日常检查、学生信息员教学反馈、教学专项检查、随机教

学检查”组成的“六位一体”日常教学检查监控机制……20

(五)实施教学状态数据常态监测,组织开展专业评估和专业能

力认证……………………………………………………22

五、学生学习效果………………………………………………23

(一)学习满意度………………………………………………23

(二)体育教学…………………………………………………23

(三)毕业与就业………………………………………………24

(四)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24

六、特色发展………………………………………………………24

(一)以实践能力和执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着力培养应用型高级

专门人才,人才培养质量高………………………………24

(二)创新实践教学管理机制,确保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质

量…………………………………………………………26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28

(一)专业教师实践技能需进一步提高…………………………28

(二)校企、校地合作不深入,应用型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有待拓

展……………………………………………………………29

 

学校概况

湖南城市学院是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学校位于湖南省益阳市,分校本部、朝阳两个校区。

全日制在校学生16465人,函授生6798人。

学校设有15个二级学院和1个成人教育学院。

有42个本科专业,其中城乡规划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和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重点专业4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

拥有各类实验室20个,其中湖南省普通高校基础课示范实验室1个,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为10808万元,生均6296元;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3个。

学校有专任教师863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344人,占专任教师的40%;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622人,占专任教师的72%。

教师中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人选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优秀教师7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14人,省普通高校学科带头人9人,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61人。

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9项;国家级规划教材和获奖教材14部,省部级规划和优秀教材6部;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十二五”重点建设学科3个,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2个,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2个,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2个。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多次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全国地方高校十佳学报”。

学校秉承“品学兼修、知行统一”的校训,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形成了“立足行业,面向基层,强化实践,突出城市主题,产学研用结合,培养为城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特色。

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连续十年年终就业率达到95%以上。

2012年被教育部评为2011-2012年度“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目前,学校正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大力加强学校基本建设和学科建设,努力提升教学、科研和师资队伍水平,为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的地方性高水平大学而奋斗!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目标与定位

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末,使学校跻身于全国新建本科院校的优秀行列。

办学类型定位:

努力把学校办成城市特色鲜明的教学型本科院校。

办学层次定位:

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度保留专科教育,稳步发展成人教育和国际教育,力争开展研究生教育。

人才培养规格定位:

培养为城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办学特色定位:

立足行业,面向基层,强化实践,突出城市主题,产学研用结合,培养为城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

立足益阳,面向湖南,辐射全国。

(二)专业设置

经过多年的建设,学校形成了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传统土建类专业齐全的专业布局。

截至2013年底,学校共有42个本科专业,隶属工、管、艺、文、理、教、农等7个学科门类(见图1-1)。

其中工科专业21个,占比50%。

2013年实际招生专业为40个,物理学和园林2个专业没有招生,工程造价为新增专业;广告学专业为2012年新增专业,从2013年开始招生。

(三)在校学生规模

全日制在校学生16465人,其中本科生15580人,专科生874人,留学生11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94.6%。

(四)本科生源质量

我校本科生源质量高,且稳中有升。

2013年我校共招收本科新生3878人,其中省内2564人,省外1314人,生源覆盖了全国30个省(市、区)。

文科本科录取分数线为520分,高出省二本控制线18分(2012年高出13分),理科本科录取分数线为448分,高出省二本控制线25分(2012年高出22分)(见图1-2)。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情况

1.师资队伍整体状况

2013年,我校有专任教师863人,外聘教师146人,外籍教师6人。

专任教师队伍中45岁以下教师的比例为78.8%,3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比例为47.9%。

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622人,占专任教师的72.1%;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344人,占专任教师的39.9%。

专任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师资队伍整体状况良好。

2.生师比

学校严格按照“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协调发展的要求,采取积极有力措施,不断引进各层次人才,充实师资队伍,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至2013年底,我校生师比为18.34∶1(见表2-1)。

表2-1学校2013年生师比情况

折合在校生数(人)

教师数量(人)

生师比

合计

专任教师数

外聘教师数

外籍教师数

17166.8

936

863

146

6

18.34∶1

3.主讲教师

学校严格执行主讲教师准入制度和新进人员、新开课人员试讲制度。

要求新上岗教师必须通过培训和考核取得教师资格证;同时,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严把教学准入关。

2013年主讲教师中符合岗位资格的比例为100%。

为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需要,学校制定有关政策,鼓励教师走出学校,到社会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培养“双能”型师资。

现有“双师型”教师106人,具有行业背景的教师54人,其中具有工程背景的教师48人。

4.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学校充分发挥教授对提高本科教学水平的重要作用,明确规定教授要为本科生授课;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年度考核、奖惩制度等有关规定中,对教授教学工作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013年,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共计69人,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为98.6%(不含讲座),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的8%。

(二)教学条件

1.教学经费

学校一贯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优先保障教学经费投入,教学经费呈逐年上涨趋势。

2012年度本科教学经费投入2696.14万元,2013年度本科教学经费投入3003.46万元,增长307.32万元,增长11.4%(见图2-2)。

2013年度,学校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2012.43万元,生均1292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561.00万元,生均360元;生均本科实习经费708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99元/年,确保了教学运行的需要。

2.教学用房

学校占地1245380平方米,生均75.64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214646平方米,生均13.04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145231平方米,生均8.82平方米;实验室、实习工场面积53151平方米,生均实验室面积3.23㎡(见表2-2)。

表2-22013年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统计表

指标项目

现有总量(㎡)

生均值(㎡/生)

占地面积

1245380

75.64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214646

13.04

实验室面积

53151

3.23

学校教学及辅助用房163086平方米,其他校舍面积329432平方米。

教学楼有教室312间(其中多媒体教室164间),另有语音室18间,计算机房33间,教学用计算机2604台。

学校有运动场所97307平方米、体育馆2个、标准田径运动场3个,足球训练场3个、篮球场34个、羽毛球场19个、乒乓球场17片、排球场11个、网球场6片、体操器械场地6个、健美操房1个、新增室外器械健身区3个。

3.图书资料

截至2013年底,学校拥有纸质中文图书165万多册,外文图书13667册,生均藏书量为97.18册。

2013年新增纸质图书61990册,生均进书量为3.61册/人。

电子图书数量917.4GB,总量183万种,年流通借还书量20万册次。

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合计,生均拥有图书198册。

2013年订阅中文期刊1371种外文期刊52种;有电子期刊数据库7个,期刊9200种。

购有CNKI、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国道特色专题数据库、国家图书馆Emerald等38个电子图书数字资源库。

4.仪器设备

截至2013年底,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为10808.52万元,生均6296.5元,新增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317.73万元,年增长率13.9%(见表2-3),新增教学仪器设备所占比例为12.19%。

表2-3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生均值、增长率统计表

年份

教学仪器

设备总值(万元)

折合在校学生数

(人)

生均值

(元/生)

增长率

(%)

2012

9490.79

16717

5677.3

24.3

2013

10808.52

17166

6296.5

13.9

学校建有1个省级基础课示范实验室、3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2个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7个省级优秀实习教学基地,现有各类教学实验室20个,实习工厂2个,在不同层面上满足本科实践教学的需求。

学校不断加大各类实验室、实训场所的开放力度,提高实验室及实验设备的利用率,满足学生科研创新、科技竞赛、毕业论文(设计)等需要,在人才培养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5.信息资源

学校筹集资金3600多万元加强校园网建设。

校园网均采用3层树状拓扑结构,构建了万兆核心、千兆主干、百兆到终端用户桌面的高速校园网络,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功能完善的技术支持平台。

校园网拥有教育科研、电信、联通三个网络出口,接入带宽3Gbps,覆盖了教学楼、办公楼、宿舍等所有区域;接入信息点15200个,接入计算机8000多台,网络用户达8000多个,全校师生均能方便使用。

学校已全面建好“校园一卡通”系统,目前已应用到身份识别、图书管理、宿舍安全、用餐管理、考试管理等方面。

学校整合了各种网络资源,建设了网络教学应用平台、图书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社会等方面提供卓有成效的信息化服务。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学校制定了《湖南城市学院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和《湖南城市学院“十二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明确了专业设置标准,启动了专业建设预警机制,本科专业由2002年的8个逐步发展到2013年的42个。

学校根据湖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学校发展实际,开设了新专业,进行了专业调整、改造和预警。

2013年,新设了发展前景较好的工程造价本科专业;在英语专业的商务英语方向中,加大工程英语培养内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倾向于工程人力资源管理;及时开展了专业预警,2013年,物理学专业没有招生。

学校专业总体结构趋于合理。

现有本科专业隶属7个学科门类,其中工科专业21个,占50%。

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管、艺、理、文、教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传统土建类专业齐全的专业布局。

学校城市建设类专业群、城市管理类专业群、城市文化类专业群、信息类专业群基本形成。

为谋求长远发展,学校启动了机械电气类专业群的建设工作,2013年已经申报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拟在5年内建成初具规模的机电类专业群。

学校注重特色和品牌专业培育。

根据办学定位,结合自身优势,注重城市建设类特色专业的培育。

城乡规划专业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国家级特色专业;城乡规划、工程管理专业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等6个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继续实施了土木工程、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电子信息工程、音乐表演4个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的建设工作。

(二)课程建设

1.课程设置

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和行业、职业对执业能力的要求,以“基本技能课程+专业能力课程”的方式构建课程体系(见图3-1),要求每个专业明确几种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核心能力,并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规定学生每一种能力的培养必须有一组课程来支撑。

2013年,全校共开设各类课程2087门,其中实验课程464门,双语课程9门,公共选修课程200门。

各学科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分别为:

工学、农学、艺术学在35%以上;管理学、理学、教育学、文学不低于20%。

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约为20%。

学校对课堂教学规模有明确要求,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专业课方面,英语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美术学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外汉语专业都采用小班授课;体育学院术科不超过20人;音乐学院音乐表演专业课采用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公共课方面,大学英语一直采用小班授课,普通理论类课程教学的班级人数控制在70人左右,最大课堂原则上控制在100人左右。

2.课程建设

学校努力打造精品课程,大力推进多样化课程建设与改革,为学生提供量大、质优的课程资源。

学校先后立项建设了57门校级精品课程和双语课程,“城市总体规划原理与设计”等6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

近五年来,有关课程建设方面的研究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学校根据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每学期开设两批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每批开设50门左右;引进了尔雅通识网络课程100门,学生在线学习、作业、考试,2013年共有6000人次学生修读;各专业根据需要开设选修课程,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学校有电子图书数字资源库38个,所有精品课程和双语课程均已上网;多媒体教室与网络链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可方便有效地利用网络教学资源。

学校制订了《湖南城市学院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与使用管理办法》,建立了多媒体课件质量评价体系。

2013年,全校共开设有多媒体课件的课程1350多门,约占总课程的65%;有多媒体教室135间,座位数13900个,百名学生配备多媒体教室座位数为84个。

在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竞赛中,我校教师荣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学校制订了《湖南城市学院课外学分管理办法(试行)》,规定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可以抵相应课程学分,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能力认证,获取从业资格。

每年均有不少学生通过此途径获得从业资格,免修部分课程。

学校重视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要求课程教学大纲内容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能较好地反映本学科专业发展方向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课程教学大纲每两年进行一次修订,将最新的学科发展成果和教学成果反映到课程内容中,以实现课程内容的动态更新和规范完备。

(三)教材建设

学校重视教材建设,积极鼓励教师编写适合本校教学需要的特色教材及讲义等。

2013年我校共主编教材10部,参编教材9部,共评选奖励优秀教材9部、讲义和实验指导书7本。

《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普修教程》入选“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编基础声乐教程》为21世纪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音乐人才培养规划教材、《工程经济学》为21世纪高等学校土木与建筑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

2013年我校共选用教材1064种,其中选用省级以上规划及优秀教材535种,占比为50.28%。

(四)教学改革

1.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紧紧围绕办学定位,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和行业、职业的需求,重点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实现“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向“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换。

在能力设计上,要求各个专业必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和行业、职业的需求,设计好每个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能力。

基本技能面向社会,包括思想品德、身心素质、人际交往等教育,培养学生做一个面向时代、面向未来的身心健康向上的公民;专业基本能力则面向行业,培养可以在某一行业内多种职业、多个岗位从事工作的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则面向职业,培养可以在某种职业、多个岗位从事工作的能力。

这样,既保障学生能够在社会上立足,又能够让他们在专业方面有更深、更远的发展。

在能力培养上,采取课程体系支撑、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实践教学技能考核、基本技能竞赛等方式来培养和验证。

积极引导和辅导学生参与职业资格认证。

在课程体系上,按“基本技能课程+专业能力课程”的方式构建了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课程整体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基本技能课程、专业能力基础课程、专业能力核心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将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在确保符合专业人才基本技能要求的基础上,重视专业实践能力培养。

42个本科专业中,文管类专业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在30%以上,理工农类专业在40%以上,师范类专业教育实习为12周。

在制度建设上,制订了《湖南城市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正式将专业能力获取情况与学位授予挂钩,明确规定未获取人才培养方案所要求的专业能力者不能授予学士学位。

2013年,我校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这些成果全部是关于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立项14项省级教改项目,其中有5项是关于学生执业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我校在“能力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改革取得了较好成效。

2.实践教学

重视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满足了实践教学的需求。

2013年“电子信息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获批为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湖南省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获批为省级土木类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立项了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12项。

至2013年底,学校建有省级基础课示范实验室1个、省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2个、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2个、省级优秀实习教学基地7个。

2013年新增校外实习基地30多个,各类实习实训基地达200个左右。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学校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项、省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1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改革项目29项。

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奖100项,其中一等奖11项。

本科生获国家授权专利3项,公开发表论文27篇。

3.毕业论文(设计)

学校非常重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将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培养本科生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

2013届毕业论文(设计)有76.7%的通过实验、实习、工程实践和社会调查等环节完成。

认真组织开展了2013届本科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开题、答辩及中期和末期专项检查,突出教师指导情况的考查,加强情况通报与反馈,督促二级学院不断改进和加强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与管理工作,组织评选了28位优秀指导教师,163篇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并编辑印制了《2013届本科毕业生优秀毕业论文及设计摘要选编》,聘请了校外专家对1个接受学士学位授予评估专业(网络工程)的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了选题质量检查。

4.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一直非常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并作为一把手工程常抓不懈,且成效显著。

一是以政策制度为引领,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

学校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措施,加强了对创新创业教师的专业培训,强化了对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

同时,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创新创业指导”等课程,并贯穿整个大学学习阶段,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素质。

二是以专项经费作支持,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

学校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基金”、“大学生科研基金”、“创业基地扶持基金”等,并为学生创业争取最优惠的扶持政策。

三是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帮助大学生创新创业。

聘请创新创业导师,举办创新创业讲座活动;组织申报科技创新项目,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举办创业计划竞赛,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发展创业社团,开展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2013年,在湖南省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我校共推送了10件作品,取得了金奖1项,银奖1项,铜奖8项的好成绩,其中1件作品获得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铜奖。

取得了连续三年获得全省一等奖的优秀成果。

5.教学研究与成果

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改革,尤其针对“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环节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和改革工作。

目前,学校共有国家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5项,省部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93项,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391项。

近年来,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9项。

四、质量保障体系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制度保障人才培养。

学校出台了《湖南城市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质量监控工作的意见》和《湖南城市学院教学工作奖励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提高教学质量、确保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文件,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领导重视人才培养。

学校把“人才培养”作为“一把手”工程,将教学工作列入党委和行政的重要议事日程。

学校每两年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会议,每月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例会,实行校领导联系二级学院制度。

明确一名校领导分管教学工作,各二级学院院长为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各级教学管理人员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政策倾斜人才培养。

学校在经费投入、教师职称职务评聘、编制管理、分配政策、激励机制等方面向教学倾斜,确保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到实处。

部门服务人才培养。

学校把各职能部门服务人才培养的情况作为部门年终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由教学管理部门、二级学院、学校领导考评打分。

(二)领导重视

学校党政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本科教学,把人才培养摆在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视教学质量为学校生命线,全身心投入,全方位加强。

1.牢固确立质量第一意识。

学校领导班子从实际出发,紧抓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

坚持办学特色和规范化教学结合;坚持做好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和落实;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加强队伍建设和教师管理。

2013年学校进行了校风、教风、学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