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高一年级第五章第二节1.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175782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73.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高一年级第五章第二节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高一年级第五章第二节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高一年级第五章第二节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高一年级第五章第二节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高一年级第五章第二节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高一年级第五章第二节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高一年级第五章第二节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高一年级第五章第二节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高一年级第五章第二节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高一年级第五章第二节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高一年级第五章第二节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高一年级第五章第二节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高一年级第五章第二节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高一年级第五章第二节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高一年级第五章第二节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高一年级第五章第二节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高一年级第五章第二节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高一年级第五章第二节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高一年级第五章第二节1.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高一年级第五章第二节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高一年级第五章第二节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高一年级第五章第二节1.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高一年级第五章第二节1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解读课标

行为条件

行为动词

表现程度(认知内容)

认知水平

运用地图

分析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应用水平

新课标是想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因此,应运用各种图像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

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

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

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

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异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各要素的知识,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学生已初步适应上课讨论的方式,便于探究活动的开展。

另一方面,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知并非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由学生在自有经验基础上自主建构形成的。

城市学生远离自然,生活经验缺乏,在新知的建构方面欠缺感性材料,无法自主实现书本知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弥补、辅助,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当好学生新知形成的“接生婆”(苏格拉底)。

五.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如果将总课题突兀地交给学生去“探究”,学生只会无从着手。

而如果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则探究自会水到渠成。

充分调动学生的旧有知识储备,并通过陆地自然景观图片展示,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在激活学生旧有知识的基础并予以补足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按照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规律的归纳法,帮助学生建立新知。

(二)学法

探究发现法,学生活动不停留在表面的热热闹闹,而力求始终保持学生的思维张力。

六.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从事实中感受和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

2.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区域分析与比较的地理研究的方法,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与他人合作,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了解人们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态度和责任感。

七.设计理念

以“森林之旅”为主线,创设情景实施探究,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读图分析得出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

并且注重学习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

八.教学重.难点:

陆地环境地域差异的规律及成因

九.课前准备:

(一)创设情景

现在我们要组织一个旅行团,准备到世界各地进行一次以“森林”为主题的自然景观之旅。

在出发前请各位团友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共同商讨,设计出一条合理的线路。

(二)分组

课前将学生以自愿为原则,全班学生以旅行团为名义分成三个考察小组,分别为A组.B组.C组,每一小组分别推选出一名导游。

请各旅行团,课前收集各地有关森林的图片。

上课按旅行团分组安排座位。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

十.课时安排:

2课时

十一.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

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是什么?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是什么?

答:

地理要素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幻灯片)出示“我国领土南北部的季节差异”图

请大家看这两幅景观图,同样是一月份,我国北方的哈尔滨冰天雪地,而南方的海南却是春意融融了?

这两幅景观图,说明了自然环境具有什么特点?

答: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教师)对。

我们刚刚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另一个特点—差异性。

(板书)5.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教师)从总体上看,全球陆地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不同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就像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地球上也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幻灯片)出示“五带的划分”

(教师)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中哪个因素在空间上的差异。

这种分异的尺度范围是什么?

答:

温度。

全球性的尺度。

(板书)一.空间尺度划分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

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我们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区和我们家乡的差异所体现的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这种地域分异的规模比全球性地域分异的规模小。

(设问)陆地上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因为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不同,因此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如果我们有可能做一次长途旅行,如从我国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或者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都会有明显体验。

(板书)2.区域性的地域分异: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幻灯片)P98图5.6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课本P98图5.6完成右半部分内容。

(学生归纳)

(学生活动.归纳)

1.怎么能够最直观地看出各地的差异?

(观察植被状况,植物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因为植被对地理环境有明显指示作用)

2.你能想出你生活的地区的植被类型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3.南半球缺少哪些自然带?

(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4.气候类型相同而自然带不同的是哪种气候类型,哪些自然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两种自然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5.自然带相同,气候类型不同的是哪种自然带,哪些气候类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所对应的自然带却相同,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6.总结一下区域差异的分布特点?

这种特点是如何形成的?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大致呈带状)

(板书)二.自然带

1.概念2.划分

(承转)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差异的产生,这些差异反映出什么样的地理规律呢?

(板书)三.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下面我们开始三次愉快的旅行。

A组由赤道出发,沿亚欧大陆东岸一直到北极;B组由亚欧大陆东岸(中纬度)沿纬线到亚欧大陆西岸;C组由珠穆朗玛峰山麓到山顶,每组旅行会见到哪些景观?

(A组活动)

1.世界森林资源种类多样,景观各异,非常具有观赏价值,你能设计一条“森林之旅”的旅游线路吗?

2.为什么选这条路线?

3.这条路线沿什么方向延伸?

4.沿这一方向森林的景观有什么变化?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A组讨论分析归纳)

能。

我们由赤道出发,这里树木繁盛,动植物种类繁多,藤本植物非常多,请大家注意安全。

在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善于攀援的猩猩和猿猴以及皮厚耐热的河马和大象等动物。

接下来,我们又来到了热带季雨林带,这里依然是树木葱郁,一片热带森林风光,继续向北走,我们来到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里的树木依然是常年葱绿,而再向北,来到了温带落叶林带,这里的树木叶子现在几乎已经落光了,在树林里,偶尔可以见到梅花鹿等动物;继续向北走,到达了针叶林带,这里的树木叶子是针状的,动物长着很厚的皮毛,比如松鼠和熊等;再向北,就到了以地衣和苔藓为主的苔原带,这里气温降水都很少,只能生长苔藓,主要动物有驯鹿;接着又变成了一片冰天雪地,这里就是冰原带了,在北极可以见到北极熊,在南极的话则可以见到企鹅。

这次旅行,一路气温不断降低,植被不断发生变化。

(老师)非常好!

刚才的旅行是从赤道到北极的,我们把从赤道到两极自然带的变化称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产生这种分异的原因是热量的不同。

(板书)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从图中分布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而不同的热量条件又会引起水分条件的变化。

因此,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实际上也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幻灯片)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把“非洲的陆地自然带图”局部放大

(活动)我们从屏幕上的图上来看看“非洲的陆地自然带是怎么分布的”主要受哪个地理要素的影响?

(非洲从赤道向南北依次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受纬度位置的影响,以热量为基础)

(活动)教师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结合上述分析将课本两幅景观图5.7、5.8粘贴到图中相应的位置。

(板图板书设计)

(数字代表不同类型的自然带)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组活动)

1.这条路线还能完成“森林之旅”吗?

2.这条路线沿什么方向延伸?

3.沿这一方向森林的景观有什么变化?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B组讨论分析归纳)

(在亚欧大陆东岸,是一片葱郁的森林,树木高大;向西走,我们看到的是成片的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啊,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个个的蒙古包;继续向西,变得一片荒凉,风沙特别大,这里已经是几乎寸草不生的荒漠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耐旱植物,可以在亚洲见到双峰驼;继续向西,又出现了大片草原,接着又在西海岸附近见到了大片的森林。

一路上,植被由森林变成草原和荒漠,再变成草原和森林,产生的原因是距离海洋远近造成的水分差异。

由于海陆位置不同→气候的水分状况不同→植被和土壤产生差异→自然景观差异显著。

(设问)同学们再看我国的情况,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多雨而内陆地区干旱,自然带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这是为什么呢?

答:

因为距海的远近不同,获得水分多少也不同

(承转)对,因为我国东部靠大海由于各地距海远近不同,降水量多少就不一样,各地表现出不同的干湿状况,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被,发育着不同的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景观和自然带。

大致呈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

(板书)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讲解)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如亚欧大陆中部,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两边靠大洋,所受风向不同(东面为季风,夏季吹东南季风,而西面为西风),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所以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有规律变化。

图5.9、5.10两幅景观图,就是一个明显的对比。

(B组讨论分析归纳)

在中纬度大陆东、西两岸自然带有着怎样的分异规律?

(大陆西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大陆东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别对应着什么气候类型?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是在地中海气候下发育的植被类型,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在亚热带季风气候下发育的植被类型)

这两种气候有何不同的特征呢?

(地中海气候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这两种气候下生长的植被,在外在特征上有何不同,它们各自是怎样适应气候的?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植物为了减少蒸腾作用大量散失水分,所以为了适应这种气候,硬叶林带的植物通常皮厚叶小,表面有腊质,果实的皮也较厚;亚热带季风气候植物的叶片较大,表面也无腊质,原因是这里的气候雨热同期,植物有足够的水分供应蒸腾作用。

中纬度的大陆内部又有着怎样的组合类型呢?

(有着两种组合,中部的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带,两侧的亚热带和温带草原带)

(活动)教师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结合上述分析将课本两幅景观图5.9、5.10粘贴到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板图板书设计)

(数字代表不同类型的自然带)

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活动)课本P100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建设中,有人主张造林,有人主张种草,也有人建议种植灌木。

请讨论,哪种主张较合理,并说理由。

(不一定。

因为西部地区也因地区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水分条件。

要结合当地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活动)北京奥运会提出的口号是“绿色奥运”。

有人建议在北京大量种植常绿阔叶树种,请同学们结合北京的气候和所处的自然带,想一想,这样做合适吗?

(北京是温带季风气候,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树,因此在北京的绿化之中,应该以种植温带落叶阔叶树和适应温带地区的草类为主。

常绿阔叶树种不能很好地适应北京的气候,成活难度大,养护费用会很高。

因此在生态建设中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境)

(C组活动、讨论、分析、归纳)

1.如果不想走南闯北,还能完成“森林之旅”吗?

(能)

2.当爬山的时候我们发现景观有什么变化呢?

(这次我们要一起爬山,见到的景观也是一路不同。

在山脚下,是一片葱郁的常绿阔叶林,继续向上爬,变成了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等,这种变化好像跟第一次旅行所见到得景观有些类似。

3.这种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从山麓山顶,海拔增高→气候的水热组合变化→植被和土壤变化→自然景观发生垂直变化,形成山地的垂直分异)

4.两座山山脚的自然带相同吗?

为什么?

(不同,南坡山麓的海拔低,只有1000米左右;而北坡的山麓海拔高,达4000米。

南坡处于印度洋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而北坡处于背风坡)

5.自然带的高度在山的迎风坡和背风坡有何不同?

为什么?

(就北半球而言,南坡是向阳坡.迎风坡,树木茂密,所以同一自然带在南坡的高度应该偏高)

6.南北坡的带谱一样吗?

为什么?

(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起始带不同,北坡的自然带谱简单,南坡的要复杂)

7.南麓属于哪个国家,当地的水平自然带是什么?

与喜马拉雅山的基带有何关系?

(喜马拉雅山地区由于海拔高度高(珠穆朗玛峰8844.43米),垂直自然带发育是比较典型的。

从它所处的纬度来看,它的基带(最下面的一个自然带)与平地上的自然带是一致的,即为常绿阔叶林带。

随着高度的增加,自然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8.如果山的高度足够高并且差别不大,哪个纬度的山的垂直分异最明显?

(山的垂直分异同山所在的纬度到极点的自然带的变化基本一致。

所以赤道附近的山的垂直分异最明显)

非常好!

这是我们最后一次旅行。

特别是海拔高度比较大的山脉,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压.气温.空气中的水分都会发生变化,所以一些地方有“一山有四季”的说法。

这种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水热状况.自然景观也随着发生变化的规律,称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板书)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教师)我们知道喜马拉雅山在中低纬地区,平均海拔高度6000米以上,那么是不是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山地的垂直带的数目就丰富呢?

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幻灯片)乞力马扎罗山的自然景观和垂直自然带谱

(教师)处于赤道附近的高山,如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分异同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

很显然,喜马拉雅山和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谱都与纬度与海拔有关。

也就是说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和水分”为基础的。

(活动)如果把喜马拉雅山平移到赤道,该山的垂直带谱有何变化?

如果把该山平移到西伯利亚呢?

(小结)山地自然带带谱与纬度地带性的自然带谱相似。

山麓的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越完整。

(板图板书设计)

(数字代表不同类型的自然带)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班的同学对地理问题的思考很敏捷,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下面让我们看看这一规律对我们现实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实用价值?

(学生活动)

1.在我国贵州有“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的说法,为什么?

(贵州地处我国云贵高原,垂直高差显著,气温和水分随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变化,水热的垂直差异使土地形成了立体利用。

因此,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要求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

2.在我国温带水域,水葫芦生长旺盛,既可消耗水体中多余的养分,又可作为饲料和绿肥,发挥了较好的生态效益。

然而,把它们引种到亚热带水域却因生长过于旺盛而引发了生态灾难。

请简要说明产生这种差异的自然地理原因。

(温带冬季寒冷,水葫芦不再生长;亚热带的热量条件优于温带,水葫芦一年四季均可生长。

3.“加拿大一枝黄花”侵入石狮鲜花市场, “加拿大一枝黄花”是公认的“毒美人”,俗称“黄莺”,原产于北美东北部,最初作为庭园花卉引种栽培于我国,后逸生野外。

这种花的种子重量很轻,很容易依靠风传播,且生命力很强,一旦种子生根,将会对周围的生物造成很大破坏,破坏生态平衡。

“每株加拿大一枝黄花可以形成3万多粒种子,种子上长有冠毛,能像蒲公英一样进行中远距离的传播,同时还可以通过根来繁殖。

”。

这种“黄花开处百花杀”的植物杀手,因其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和侵害性,能破坏其他植物的生长,又被称为“霸王花”。

其入侵定居后,极易生成单种优势种群,抑制其他植物生长,蚕食田地中的棉花、玉米、大豆等,甚至导致本地物种的灭亡。

请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个植物离开了原生地,在它原生地的时候它自己是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一环,所以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天敌,比如说微生物天敌、昆虫天敌或者其他的植物天敌来适当控制它或者遏制它的生长。

它一旦脱离原生环境之后,它也同时脱离了生物链当中的天敌控制。

土壤非常肥沃的,它找到了特别好的安家地,又没有人控制它,所以就往往容易导致这种疯长的情况。

(活动)赏析下列古诗词,从地理的角度分析其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而为枳。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

(总结)

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更替方向

自然带延伸方向

形成因素

水平地带性

从赤道到两极

(纬度地带性)

南北更替

(纬度方向)

东西延伸

热量

从沿海到内陆

(经度地带性)

东西更替

(经度方向)

南北延伸

水分

垂直地带性

从山麓到山顶

(山地地带性)

垂直更替

环状

水热

(承转)以上我们简要地分析了陆地环境的三种地域分异规律。

实际上,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有其一般性,也有它的特殊性。

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陆地环境因为受到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一些不规律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非地带性。

例如,我们在初中地理中学过绿洲。

在干旱沙漠中,只要有水,就可以植树、种草、种庄稼,这样的地方就叫绿洲。

绿洲可以出现在温带沙漠中(如我国新疆),也可以出现在热带、亚热带沙漠中,所以它是一种没有一定规律的非地带性现象。

(板书)四.不规律的非地带性现象

(幻灯片)图5.6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学生活动.归纳)从这幅图上找一找违反地域分异规律的自然带,探究其形成原因?

1.海陆分布:

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故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分布。

2.地形起伏:

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3.局部环流和洋流:

如信风带大陆西岸,因受离岸风及沿岸寒流的影响,在海岸带形成沙漠。

又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范围到达60°N以北,是受到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4.局部水分变化:

如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内的绿洲;局部水分矿化度的变化:

如在沿海平原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由于盐分变大出现的碱蓬草地。

5.局部岩石性质的变化:

如在四川盆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由紫红色的砂岩、页岩风化而成的紫色土。

6.局部地热异常:

如在冰岛,苔原是这里的地带性植被,但在热泉附近却分布着草甸。

7.人为作用:

如在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填湖造田、培育水稻等活动都可以造成对地带性规律的改变等等。

(小结)陆地上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不同的区域特征,而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则是绝对的。

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是有一定规律的,在规律性中又表现出了复杂性。

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地域分异是有规律的。

十二.板书设计

十三.练习设计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内蒙古地区的自然带,自西向东依次出现荒漠──草原荒漠──森林草原,其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是:

()

A.纬度地带性B.由沿海向内陆分异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

2.各自然带沿着南北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称为()

A.纬度地带性 B.由沿海向内陆分异  C.非地带性  D.垂直地带性

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分布在()

A.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B.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

C.南北纬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D.南北纬50°~70°之间的广大地区

4.世界上由沿海向内陆分异最明显的是在哪个大陆的中纬地区()

A.北美大陆  B.南美大陆  C.亚欧大陆  D.非洲大陆

5.温带森林中,在大陆东、西部都有分布,且具有不同气候特点的自然带是()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

6.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差异较明显的地区是()

A.低纬地区B.中纬地区C.赤道地区D.高纬地区

7.海拔高度相近的高山地区,垂直分布层次最多的自然带的山区是在()

A.中纬度的东部季风区B.亚寒带地区

C.亚热带地中海区D.热带雨林地区

下图表示的是某山垂直自然带的分布。

读图回答8~10题。

8.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9.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山脉走向D.山体坡度

10.该山可能位于()

A.赤道附近B.40°S附近C.40°N附近D.极圈附近

(二)综合题

11.读“我国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自然带名称是:

A._______带,B._________带,C._______带。

(2)自然带沿北纬40°自东向西的分布,体现了自然带的______分布规律。

这种分布规律的产生主要受________条件的影响较大。

从全球来看,这种分布规律在_______纬度地区表现得最典型。

(3)A自然带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气候;B自然带的典型植被类型是______,塑造C自然带地表景观的主要外力是_________。

(4)限制C自然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_。

12.分析下列各种自然现象A~G的地理分布。

A.南半球高纬地区没有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分布。

B.横断山区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C.南美洲安第斯山南段西侧为森林,东侧为沙漠。

D.中纬地区自沿海到内陆由森林带变为草原带、沙漠带。

E.河西走廊的绿洲。

F.非洲自然带呈带状分布,并且南北对称。

G.我国东部自南往北可以划分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等五个温度带。

请将代表自然现象的数字顺序号写在其影响因素后面的括号内。

(1)受纬度地带性影响的是( )。

(2)受经度地带性影响的是( )。

(3)受垂直地带性因素影响的是(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