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中国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档.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182585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3.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四中国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专题四中国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专题四中国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专题四中国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专题四中国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专题四中国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专题四中国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专题四中国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专题四中国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专题四中国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专题四中国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专题四中国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专题四中国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专题四中国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专题四中国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专题四中国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专题四中国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专题四中国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专题四中国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专题四中国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四中国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档.docx

《专题四中国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四中国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档.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四中国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文档.docx

专题四中国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文档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根本原因:

社会大变革。

(二)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的背景:

(1)政治上:

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

(2)经济上:

奴隶制经济的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3)思想文化上:

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4)阶级关系:

“士”阶层崛起。

(三)主要流派

1、道家

(1)老子哲学思想

①“()”是天地万物的本源。

②()(矛盾对立面及转化)

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评价:

①中国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2)庄子哲学思想①“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②“逍遥”(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③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

2、儒家:

(1)孔子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①主张“为政以德”(含民本思想);

②提出“正名”主张,维护等级名分。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学习要实事求是、

“学而时习之”、“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评价:

①当时未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

被推崇为“圣人”。

(2)孟子政治思想——“仁政”(核心)、“民贵君轻”

哲学思想——“性善说”

道德思想——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人格精神——要求人们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评价:

①《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后列为“四书”之一

②建立一套系统的政治学说“仁政”,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③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学说,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很大影响。

(3)荀子:

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

②“()”(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

③礼法并施

3、法家:

韩非:

思想主张——①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评价:

①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②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在西汉以后1000多年中,()结合,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4、墨家:

墨子思想主张——“()”、“非攻”、“尚贤”、“节俭”

评价:

①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②曾被广泛吸收,战国以后不再受重视。

(四)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重要意义

1、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

2、儒家思想孕育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

3、道家思想是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

4、法家思想中的其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改革家的理论武器。

5、它们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原因:

(1)汉初实行的黄老无为的思想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2)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来源

以《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主张

a、提出“春秋大一统”“”的主张加强中央集权

b、提出“天人合一”和“()”学说,宣扬“君权神授”

c、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特点及实质

特点:

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之长,某种程度上增强了新儒学的生命力。

实质:

思想文化专制。

影响

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皇权,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①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有积极作用(根本原因)

②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③汉武帝通过起用()参政、兴办太学和地方郡学、将儒家经典确定为教科书等措施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三、宋明理学时期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

1、背景:

(1)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的主张,吸收了佛、道精神,得到新的发展;宋代,逐渐确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系统,即理学。

2、代表人物和思想主张

派别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代表

程颢

程颐

陆九渊

王守仁

哲学

“理”是世界的本源,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伦理

“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存在

“理”存在于客观事物中

“”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方法

用“”的方法体会、贯通“理”

“理”就在自己心中,求“理”

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地位

发展理学

集大成者

开创心学

心学集大成者

明初取得统治地位

未取得统治地位

北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陆九渊;明朝—王守仁(王阳明)

3、影响①消极——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起积极作用。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背景:

(1)政治上,()的腐败,农民起义打击。

(2)经济上,()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根本原因)。

(3)思想文化上,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的习气;()中近代科技开始传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2、代表人物及主张:

(1)“异端”李贽,著作有《焚书》、《藏书》

①主张否定孔孟学说;批判程朱理学;

②倡导个性自由,反对盲从统治者意志;追求物质享受;主张男女平等。

③哲学思想:

指出万物皆源于矛盾的阴阳二气,并非生于“天理”,从

否定了“()”的理论基础。

(2)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

人物

代表作

思想主张

共同影响

 

《明夷待访录》

尖锐地揭()是天下之大害,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工商皆本”,反对重农抑商。

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冲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启迪;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天下郡国利病书》

主张“经世致用”;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

以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读通鉴论》

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认为事物是不断变化,其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具有朴素的()

思想。

王夫子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专题三课堂练习

1.老子是我国春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下列有关他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他最早把道家思想发展为道教

B.其政治主张是“无为而治”,是汉初黄老之学的源泉

C.他提出“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倡导法治

D.他提出“天人感应”,主张顺其自然

2.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尚书》中最早提到“民主“一词,认为:

“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

”含义是说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

对此不正确的理解是

A.文中的“民主”,实即作民之主,与君主同义

B.肯定了成汤革命是推翻暴虐之政的举动

C.其“民主”内涵与近现代“主权在民”相吻合

D.儒家“民本”思想绝无现代民主思想

3.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以下对这一思想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建议以礼人法,以礼人俗D.认为民性本善,君权天授

4.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

“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日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已治人之实学。

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

”他所抨击的是

A.先秦儒学B.汉代经学C.隋唐佛学D.宋明理学

5.“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质,何处惹尘埃?

”这是著名和尚慧的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哲学吻合

A.孔孟之学B.程朱理学C.陆王心学D.格物致知

6.下列名句或思想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③“致良知”④“经世致用”

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C.②③④①D.①③④②

7.奶奶不断唠叨:

“老天爷爷,你怎么不睁眼,这雨没完没了的下,你还叫我们穷人活不活。

”以上是某一文学作品中的片断,“奶奶”的话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天”的敬重,这与中国古代哪一学派有关

A.道家学派B.法家学派C.儒家学派D.墨家学派

8.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子(孔子弟子)曰:

“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约之二:

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

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

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宣圣谕。

圣谕曰: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曲尽做人的道理,件件当遵守。

能遵守的便是好人。

有一件不曾遵守便是恶人。

愿我一族长幼会集祠(堂)中,敬听宣读,悉心向善,皆作好人,有过即改,共为盛世良民,贻子孙无穷福泽。

——明《虎墩崔氏族谱·族约》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3分)

(2)历代许多家训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

据材料二,归纳儒家伦理的主要内容。

(3分)

(3)儒家的伦理思想深刻影响中国社会。

据材料三,指出明代统治者与民众对儒家伦理所持的态度及其各自的做法。

(6分)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儒家伦理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6分)

专题三课后作业

1.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国与国的关系D.夷夏关系

2.有一次孔子家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回家,看着焦土断垣,急切地问:

“伤人了没有?

”对于财产损失却只字未提。

这件事反映了孔子的哪一思想主张

A.克己复礼B.性善主张C.仁者爱人D.兼爱主张

3.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

“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

”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B.“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

C.兼相爱、交相利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4、某班同学在编写“诸子百家论治国”的历史短剧时,为扮演孟子的同学设计台词。

下列选取项合适的是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

C.“为政以德,爱惜民力”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5.某中学高中历史班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末清初之际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观点的根本原因”时,众说纷纭。

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黄宗羲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B.明清时期重农抑商的必然结果

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D.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反映

6.“父前行,子踵后。

路遇长者,敛足拱手。

尊长在前,不可口唾。

”这是在敦煌发现的唐宋时期少儿启蒙读物中的句子,它反映当时的教育

A.鼓励儿童活泼机智        B.突出地方教育特色

C.提倡父子教学相长        D.注重儒家伦理道德

7.荀子说: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由此,他比喻

A.人性生来就是恶的       B.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

C.环境和教育对人成长很重要   D.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兼用法治

8.电影《墨攻》讲述了由香港影星刘德华饰演的墨家智者革离孤身拯救遭十万赵国大军围攻的梁城的故事,据说拍戏前刘德华苦读相关剧本资料,下列介绍故事背景的资料违背史实的是

A.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B.原先地位低的“士”阶层开始崛起

C.有些墨家学派成员会使用铁犁牛耕D.“学在官府”导致墨家不能办私学

9.“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A.墨翟B.孟轲C.荀况D.韩非

10《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著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

这里的“某人”是指

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

11.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

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

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B程颢C朱熹D王阳明

12、阅读材料

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

……《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

“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思想大一统被提到了十分醒目的位置。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李斯上秦,建议秦始皇采取强硬措施)“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架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

所不去也,医乐卜筮种树之书。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从而造成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空前浩劫。

战国时代蓬蓬勃勃的自由学术空气被窒息,广袤的思想原野上,万马齐喑。

——摘自张贷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引自《汉书·董仲舒传》

(1)三则材料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

原因何在?

(3分)

 

(2)材料表明,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自战国到西汉先后进行了哪些努力?

如何评价?

(6分)

 

(3)概括材料二中李斯的言论与材料三中董仲舒言论的异同。

(5分)

 

专题四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考点一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一)四大发明

1、造纸术

(1)西汉前期,中国已有了纸。

东汉蔡伦改进纸,是人类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8世纪时传到西亚,后来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欧洲。

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有利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

2、印刷术

(1)隋唐时期,中国就出现了雕版印刷术。

北宋时,平民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泥活字)。

(2)中国的印刷术经由阿拉伯人传到西方。

印刷术的西传,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3、火药

(1)唐代炼丹制药时偶然发明,最早记载见于孙思邈著的《丹经》。

唐末用于战争,五代和宋朝广泛用于狩猎、开山、采石和火器。

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2)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明,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4、指南针

(1)战国—司南。

北宋—指南针发明,并用于航海。

13世纪传入西欧。

(2)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为西欧进行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

(二)其他成就

1、数学

(1)《九章算术》:

成书于东汉,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位值计数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

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珠算:

早期采用的是算筹,后来演变为珠算。

明清时期得到普及和发展,明时期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2、天文

(1)天文:

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及哈雷彗星的记录。

(2)《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星表。

(3)东汉张衡的地动仪。

元代郭守敬制造的简仪,实用、简便、灵巧。

创制浑仪、简仪等天文观测仪器。

3、历法:

(1)夏朝时我国就有了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元朝时期郭守敬编订《授时历》,与今天世界通用的公历基本相同。

《授时历》取“敬授民时”之意,对指导农业生产大有帮助。

4.农学

典籍

作者

地位

农学

《氾胜之书》

氾胜之(西汉)

《齐民要术》

贾思勰

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古代农业科学作

《农书》

王祯(元朝)

《农政全书》

徐光启(明朝)

5.医学

典籍作者地位

《黄帝内经》

编于战国、成书于西汉

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

张景仲

中医临床学的经典

李时珍

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考点二汉字的起源演变和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一)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法艺术

1、汉字

刻画符号(新石器时代)—商甲骨文(最早的成熟文字)—商周金文(标准字体:

籀文)—春秋战国:

混乱—秦:

书同文(小篆、隶书)—汉末(楷书)

2、书法

(1)发展阶段魏晋以前基本是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2)功能:

兼具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

(3)

朝代

时代风貌

书法名家

艺术特色

魏晋南

北朝

社会危机、士人群体形成、文具改进

王羲之

虚玄灵动

隋唐

盛世气象

张旭、怀素

狂放不羁

颜真卿、柳公权

注重规范法度

宋代

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宋四家(苏黄米蔡)

追求个性、有意无法

明代

社会平民化、世俗化

祝枝山、文徵明

强调个性化

清代

世运转衰

士人趋时应度

刘墉、翁方刚

馆阁体精润美媚,了无生气

包世臣、康有为

力挽颓风、矫枉过正

(二)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1、诗经: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反映贵族平民的生活。

2、楚辞:

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其特点为句式自由灵活;代表:

屈原——《离骚》

3、汉赋:

特点是铺陈词藻、文采华丽,是一种带韵散文。

如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

4、唐诗:

(1)繁荣原因:

①②中外、民族间交流频繁③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④

(2)主要代表人物及其风格、代表作:

代表人物

时代特点

作品风格

代表作

流派

李白(诗仙)

盛唐

豪迈奔放、想象丰富、手法夸张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浪漫

主义

杜甫(诗圣)

其诗称为“诗史”

唐由盛转衰

诗风浑厚深沉,语言凝重精练

“三吏”“三别”

《石壕吏》《新安吏》

现实

主义

白居易

晚唐

讽喻诗:

平实浅近、针砭时弊

叙事诗:

韵味绵长

《秦中吟》、《新乐府》

《长恨歌》、《琵琶行》

5、宋词:

(1)繁荣原因:

①商业的繁荣、城市生活更加丰富,适应市井生活需要②

③“长短句”能灵活地表达情感

(2)特点:

句子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可配乐演奏

(3)代表:

婉约派——柳永《雨霖铃》;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豪放派——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其三)》

6、元曲:

(散曲与元杂剧)

(1)背景:

汉族文人进取无望,用以抒发愁闷情怀。

社会下层文人对社会黑暗、人民悲惨遭遇的不满。

(2)代表人物:

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秋思》。

(3)通俗生动、豪放飘逸。

7、明清小说;

(1)社会背景:

①商品经济的发达,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崛起,对文学的需求增多

②社会识字率的普遍提高,更多的下层文人从事小说创作③印刷术不断完善,书坊书肆迅速发展④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⑤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使一些文人对现实进行批判。

(2)成就:

①长篇小说: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

②文言短篇小说:

《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通言》《初刻拍案惊奇》《续刻拍案惊奇》(三言二拍)

(三)绘画与戏曲艺术

1.中国画

(1)起源:

新石器时代——战国两汉:

帛画——魏晋:

文人画出现(代表人物及绘画特点)——唐:

雍容华贵(代表人物及绘画特点)——宋元:

文人山水画,独立画种,注重意境(原因:

文人阶层壮大,理学的兴起)——明清:

风格奇特(原因:

时代的变化,社会动荡)

(2)民间绘画:

a兴起原因:

商业兴盛、城市发展、文化普及

b代表:

张择端(北宋)《清明上河图》;明清――木刻版画、年画、剪纸、布贴画

(3)中国古代绘画的基本特点:

一方面盛行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了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抒发,表现手法灵活、自由。

2.戏曲艺术:

(1)来源:

原始歌舞

(2)元朝:

元杂剧把戏曲艺术推向成熟。

(3)清朝:

道光年间,京剧出现。

走向成熟

(4)民国:

逐步走向世界。

 

专题四随堂练习题

1.(13重庆)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

你应帮他选择

A.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2.(14重庆)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

“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糟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

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日还魂纸。

”由此可知,还魂纸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②降低了生产成本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④扩大了原料来源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3.(13重庆)司马迁的《史记》记载了商王的世系,但长期以来并不能确定该记载是否真实。

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的发现,证实《史记》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

这说明

A.考古资料比文献材料更真实B.历史记载不存在纯粹客观性

C.历史记载必须经过考古发现证实D.考古发现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

4.(12福建)

《说文解字》释读为:

“大册也。

”今人认为似手捧册置于架上。

该释读与下列记录文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

A.甲骨B.丝帛C.竹木简D.石碑

5.古代中国是一个发明和发现的国度,许多门类的学科与近代西方科学原理相通,不过传统的学科思维模式难以用西方理论进行系统解释,与源于欧洲的现代科学不太相容。

但是在今天的“非典”和“禽流感”中中国古代文明却日益受到重视,与之相关的代表性著作是A.《九章算术》B.《齐民要术》C.《伤寒杂病论》D.《授时历》

6.(14北京)公元97年,东汉的班超曾派人出使欧洲强国“大秦”。

东汉和“大秦”都创造了辉煌的文化。

属于它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

A.活字印刷术、万有引力定律B.《九章算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