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01823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50.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资料.docx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资料.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资料.docx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资料

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资料

赠从弟

魏晋●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诗文注释】

①刘桢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

②从弟:

堂弟。

③亭亭:

高貌。

④瑟瑟:

风声。

⑤罹:

遭受。

⑥凝寒:

严寒。

【译文】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

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关于作者】

刘桢(?

-217),字公干,存诗二十馀首。

他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扬并称“建安七子”。

他在当时甚有诗名,曹丕即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他性格豪迈,狂放不羁。

钟嵘说他:

“仗气爱奇,动多振绝。

贞骨凌霜,高风跨俗。

【文章品析】

刘桢的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人弟》三首。

这三首诗分别用苹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是对其从弟的赞美,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其中第二首最佳,写得豪迈凌厉,颇有“挺立自持”、“高风跨俗”的气概。

面对动乱的社会,遭遇坎坷的人生,刘桢更多地是表现个人愤慨不平的情感,因此他的作品中总是充盈着慷慨磊落之气。

正如他自己所说,风霜逼迫愈严,愈能体现松柏坚贞挺拔的本性。

这种精神和气骨造就了刘桢诗歌俊逸而奇丽的风格。

【文章特色】这是一首咏物诗。

【好句品析】

1、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这两句继承了孔子的“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的这种思想,勉励他的弟弟要学习松柏,越是风声凄惨,那么越是要挺立风中。

2、岂不罹霜雪,松柏有本性。

——这里用“松柏有本性”,实际上是一种“比德”之说。

所谓“比德”就是用自然界的事物来比喻人的道德境界,从而进一步唤起人们的人格境界的自我提升。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喜欢用松、竹、梅、菊来比喻人格。

在这里,刘桢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号召人们处于乱世的时候要有一种坚定的人格追求。

【部分试题】

1.对<赠从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亭亭”的意思是“高耸的样子”,写出了青松挺立风中的形象。

B.三、四两句连用两个“一何”,第一个“一何”突出了风之大,第二个“一何”突出了青松的雄健挺拔。

C.反衬手法的运用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主要特点,全诗以“山上松”的坚韧反衬出“谷中风”的迅疾。

D.本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对从弟的劝勉之意不言而喻。

2.《赠从弟》中,描写劲松与狂风对抗的诗句是:

3.刘桢的《赠从弟》一诗中直接描写松柏“本性”的诗句是“”和“”。

【参考答案】

1.C

2.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3.松枝一何劲终岁常端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1、本文选自《王子安集》(《四部丛刊》本)。

  2、少府:

官名,在唐代指县尉。

  

3、之:

到,往。

本是虚词在这里用作动词。

  4、蜀州:

现在四川崇州。

也作蜀川。

  5、城阙(què):

皇宫门前的望楼,往往被用来代表京都。

这里指唐朝都城长安。

6、辅:

以……为辅,这里是拱卫的意思。

  7、三秦:

这里泛指秦岭以北、函谷关以西的广大地区。

本指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

秦亡后,项羽三分秦故地关中为雍,塞,翟三国,以封秦朝三个降将,因此关中又称“三秦”。

  

8、风烟望五津:

“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译为:

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

全句是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9、五津:

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

  

10、君:

对人的尊称,这里指“你”  11、宦(huàn)游:

出外做官。

  12、海内:

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人认为陆地的四周都为大海所包围,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13、天涯:

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14、比邻:

并邻,近邻。

  15、无为:

无须、不必。

  

16、歧路:

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17、沾巾:

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意思是挥泪告别。

译文

三秦之地护卫着都城长安,你将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我与你都充满着离别愁意,(因为我们)都是远离家乡,外出做官的人。

  

只要四海之中有了解自己的人,天涯海角也好似亲密近邻。

  

(我们)不要在分手的路口,像青年男女那样(让泪水)沾湿佩巾。

创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

“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

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登幽州台歌⑴

唐、陈子昂

前⑵不见古人⑶,后不见来者⑶。

念⑷天地之悠悠⑸,独怆(chuàng)然⑹而涕⑺下。

[1]

读音分段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词语注释

⑴幽州台:

即黄金台,又称蓟北楼,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

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而建。

  ⑵前:

向前看。

  ⑶古人、来者:

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指:

燕昭王  

⑷念:

想到。

  (5)悠悠:

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6)怆(chuàng)然:

悲伤的样子。

  

(7)涕:

古时指眼泪,此指流泪。

涕下:

流眼泪

作品译文

直译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意译  回头看看哪有古代贤明君主的踪影,放眼望去也不见一个礼贤下士的君主,我真是生不逢时啊。

想到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2]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

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

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即幽州台、黄金台,遗址在今北京市),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以及《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等诗篇。

从这首流传千古的《登幽州台歌》,可以看出诗人孤独遗世、独立苍茫的落寞情怀。

作品鉴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

《蓟丘览古》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礼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钦慕。

但是,像燕昭王那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见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

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感伤,但也有诗人对诗坛污浊的憎恶。

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

这首诗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

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解

1、胜事:

快意的事。

2、值:

遇见;

3、林叟:

乡村的老人。

4、无还期:

无一定时间。

译文

中年以后存有较浓的好道之心,直到晚年才安家于终南山边陲。

兴趣浓时常常独来独往去游玩,有快乐的事自我欣赏自我陶醉。

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

偶然在林间遇见个把乡村父老,偶与他谈笑聊天每每忘了还家。

赏析

这首意在极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

第一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

第二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第三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

最后一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

“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

对句既纯属自然,又含隐哲理。

凝炼至此,实乃不易。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

李白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宣城与李云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创作的一首送别诗。

此诗共九十二字,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

全诗灌注了慷慨豪迈的情怀,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表达了对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世界的执著追求。

诗中蕴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如奔腾的江河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完美结合。

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

 宣州谢朓(tiǎo)楼饯(jiàn)别校(jiào)书叔云⑴[1]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⑵,对此可以酣(hān)高楼⑶。

蓬莱(pénglái)文章建安骨⑷,中间小谢又清发(fā)⑸。

俱怀逸兴壮思飞⑹,欲上青天览日月⑺。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chèn)意⑻,明朝散发弄扁(piān)舟⑼。

[2]

作品注释

  ⑴此诗《文苑英华》题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则所别者一为李云,一为李华。

李白另有五言诗《饯校书叔云》,作于某春季,且无登楼事,与此诗无涉。

宣州:

今安徽宣城一带。

谢朓楼:

又名北楼、谢公楼,在陵阳山上,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并改名为叠嶂楼。

李白于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由梁园(今开封)南行,秋至宣城。

李白另有五言诗《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饯别:

以酒食送行。

校(jiào)书:

官名,即秘书省校书郎,掌管朝廷的图书整理工作。

叔云:

李白的叔叔李云。

  ⑵长风:

远风,大风。

  ⑶此:

指上句的长风秋雁的景色。

酣(hān)高楼:

畅饮于高楼。

  ⑷蓬莱:

此指东汉时藏书之东观。

《后汉书》卷二三《窦融列传》附窦章传:

“是时学者称东观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

李贤注:

“言东观经籍多也。

蓬莱,海中神山,为仙府,幽经秘籍并皆在也。

”蓬莱文章:

借指李云的文章。

建安骨:

汉末建安(汉献帝年号,196—220)年间,“三曹”和“七子”等作家所作之诗风骨遒上,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

   ⑸小谢:

指谢朓,字玄晖,南朝齐诗人。

后人将他和谢灵运并举,称为大谢、小谢。

这里用以自喻。

清发(fā):

指清新秀发的诗风。

发:

秀发,诗文俊逸。

   ⑹俱怀:

两人都怀有。

逸兴(xìng):

飘逸豪放的兴致,多指山水游兴,超远的意兴。

王勃《滕王阁序》: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

李白《送贺宾客归越》:

“镜湖流水漾清波,狂客归舟逸兴多。

”壮思飞:

卢思道《卢记室诔》:

“丽词泉涌,壮思云飞。

”壮思:

雄心壮志,豪壮的意思。

  ⑺览:

通“揽”,摘取。

览日月: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作“揽明月”。

  ⑻称(chèn)意:

称心如意。

  ⑼明朝(zhāo):

明天。

散发(fà):

不束冠,意谓不做官。

这里是形容狂放不羁。

古人束发戴冠,散发表示闲适自在。

弄扁(piān)舟:

乘小舟归隐江湖。

扁舟:

小舟,小船。

春秋末年,范蠡辞别越王勾践,“乘扁舟浮于江湖”(《史记·货殖列传》)。

[3]

作品译文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

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

你的文章就像蓬莱宫中储藏的仙文一样高深渊博,同时还兼具建安文学的风骨。

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飘逸豪放。

我们都满怀豪情逸兴,飞跃的神思像要腾空而上高高的青天,去摘取那皎洁的明月。

然而每当想起人生的际遇,就忧从中来,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猛了。

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排遣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

啊!

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归隐江湖。

作品鉴赏

  这是天宝(唐玄宗年号,742—756)末年李白在宣城期间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之作。

谢朓楼,是南齐著名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创建,又称北楼、谢公楼。

诗题一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发端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陡起壁立,直抒郁结。

“昨日之日”与“今日之日”,是指许许多多个弃我而去的“昨日”和接踵而至的“今日”。

也就是说,每一天都深感日月不居,时光难驻,心烦意乱,忧愤郁悒。

这里既蕴含了“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的精神苦闷,也融铸着诗人对污浊的政治现实的感受。

他的“烦忧”既不自“今日”始,他所“烦忧”者也非止一端。

不妨说,这是对他长期以来政治遭遇和政治感受的一个艺术概括。

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

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所引起的强烈精神苦闷,在这里找到了适合的表现形式。

破空而来的发端,重叠复沓的语言(既说“弃我去”,又说“不可留”;既言“乱我心”,又称“多烦忧”),以及一气鼓荡、长达十一字的句式,都极生动形象地显示出诗人郁结之深、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

  

三四两句突作转折:

而对着寥廓明净的秋空,遥望万里长风吹送鸿雁的壮美景色,不由得激起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

这两句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

从极端苦闷忽然转到朗爽壮阔的境界,仿佛变化无端,不可思议。

但这正是李白之所以为李白。

正因为他素怀远大的理想抱负,又长期为黑暗污浊的环境所压抑,所以时刻都向往着广大的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

目接“长风万里送秋雁”之境,不觉精神为之一爽,烦忧为之一扫,感到一种心、境契合的舒畅,“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

  

下两句承高楼饯别分写主客双方。

东汉时学者称东观(政府的藏书机构)为道家蓬莱山,唐人又多以蓬山,蓬阁指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所以这里用“蓬莱文章”借指李云的文章。

建安骨,指刚健遒劲的“建安风骨”。

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以“小谢”(即谢朓)自指,说自己的诗象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

李白非常推崇谢朓,这里自比小谢,正流露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这两句自然地关合了题目中的谢朓楼和校书。

  七、八两句就“酣高楼”进一步渲染双方的意兴,说彼此都怀有豪情逸兴、雄心壮志,酒酣兴发,更是飘然欲飞,想登上青天揽取明月。

前面方写晴昼秋空,这里却说到“明月”,可见后者当非实景。

“欲上”云云,也说明这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

豪放与天真,在这里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这正是李白的性格。

上天揽月,固然是一时兴到之语,未必有所寓托,但这飞动健举的形象却让读者分明感觉到诗人对高洁理想境界的向往追求。

这两句笔酣墨饱,淋漓尽致,把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的境界所激起的昂扬情绪推向最高潮,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

  然而诗人的精神尽管可以在幻想中遨游驰骋,诗人的身体却始终被羁束在污浊的现实之中。

现实中并不存在“长风万里送秋雁”这种可以自由飞翔的天地,他所看到的只是“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这种可憎的局面。

因此,当他从幻想中回到实里,就更强烈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不可调和,更加重了内心的烦忧苦闷。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这一落千丈的又一大转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必然出现的。

“抽刀断水水更流”的比喻是奇特而富于独创性的,同时又是自然贴切而富于生活气息的。

谢朓楼前,就是终年长流的宛溪水,不尽的流水与无穷的烦忧之间本就极易产生联想,因而很自然地由排遣烦忧的强烈愿望中引发出“抽刀断水”的意念。

由于比喻和眼前景的联系密切,从而使它多少具有“兴”的意味,读来便感到自然天成。

尽管内心的苦闷无法排遣,但“抽刀断水”这个细节却生动地显示出诗人力图摆脱精神苦闷的要求,这就和沉溺于苦闷而不能自拔者有明显区别。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的进步理想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无法解决的,因此,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而且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

这结论当然不免有些消极,甚至包含着逃避现实的成分。

但历史与他所代表的社会阶层都规定了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李白的可贵之处在于,尽管他精神上经受着苦闷的重压,但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进步理想的追求。

诗中仍然贯注豪迈慷慨的情怀。

“长风”二句,“俱怀”二句,更象是在悲怆的乐曲中奏出高昂乐观的音调,在黑暗的云层中露出灿烂明丽的霞光。

“抽刀”二句,也在抒写强烈苦闷的同时表现出倔强的性格。

因此,整首诗给人的感觉不是阴郁绝望,而是忧愤苦闷中显现出豪迈雄放的气概。

这说明诗人既不屈服于环境的压抑,也不屈服于内心的重压。

  

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和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在这首诗里被完美地统一起来了。

诗一开头就平地突起波澜,揭示出郁积已久的强烈精神苦闷;紧接着却完全撇开“烦忧”,放眼万里秋空,从“酣高楼”的豪兴到“揽明月”的壮举,扶摇直上九霄,然后却又迅即从九霄跌入苦闷的深渊。

直起直落,大开大合,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的痕迹。

这种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结构,最适宜于表现诗人因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而产生的急遽变化的感情。

  

自然与豪放和谐结合的语言风格,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相当突出。

必须有李白那样阔大的胸襟抱负、豪放坦率的性格,又有高度驾驭语言的能力,才能达到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这首诗开头两句,简直象散文的语言,但其间却流注着豪放健举的气势。

“长风”二句,境界壮阔,气概豪放,语言则高华明朗,仿佛脱口而出。

这种自然豪放的语言风格,也是这首诗虽极写烦忧苦闷,却并不阴郁低沉的一个原因。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

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

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景色,远胜过绿杨满城的暮春。

无题李商隐

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

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

“东风”句点了时节,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

因情的缠绵悱恻,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

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

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

唯一可以盼望的是七、八两句中的设想:

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

译文1

聚首多么不易,离别更是难舍难分;暮春作别,恰似东风力尽百花凋残。

春蚕至死,它才把所有的丝儿吐尽;红烛自焚殆尽,满腔热泪方才涸干。

清晨对镜晓妆,唯恐如云双鬓改色;夜阑对月自吟,该会觉得太过凄惨。

蓬莱仙境距离这里,没有多少路程,殷勤的青鸟信使,多劳您为我探看。

译文2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象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①。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②。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③。

注释

  ①锁清秋:

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②离愁:

指去国之愁。

   

③别是一般:

也作“别是一番”,另有一种意味。

[1]

译文

默默无言,孤孤单单,独自一人缓缓登上空空的西楼。

  抬头望天,只有一弯如钩的冷月相伴。

  低头望去,只见梧桐树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笼罩在清冷凄凉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让人心乱如麻的,正是亡国之苦。

  那悠悠愁思缠绕在心头,却又是另一种无可名状的痛苦。

[2]

词牌

相见欢,词牌名,又作“乌夜啼”。

该调仿于唐,正名《相见欢》,南唐后主李煜作此调时已归宋。

古人云“亡国之音哀以思”,诗人身为亡国之君,这哀之痛与思之切都深沉而含蓄地体现在这首词中。

故宫禾黍,感事怀人,诚有不堪回首之悲,因此又名“忆真妃”。

又因为此调中有“上西楼”、“秋月”之句,故又名“上西楼”、“西楼子”、“秋夜月”。

宋人则又名之为“乌夜啼”。

创作背景

 975年(开宝八年),宋朝灭南唐,李煜亡家败国,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于汴京。

宋太祖赵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为“违命侯”。

李煜在忍屈负辱地过了三年的囚徒生活后,被宋太宗赵炅赐酒毒死。

李煜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词人。

李煜的词以被俘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作多描写宫廷生活与男欢女爱,香艳精致,才情蕴藉;后期词作多倾泻失国之痛和去国之思,沉郁哀婉,感人至深。

《相见欢》便是后期词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作品赏析

  首句“无言独上西楼”将人物引入画面。

“无言”二字活画出词人的愁苦神态,“独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楼的身影,孤独的词人默默无语,独自登上西楼。

神态与动作的描写,揭示了词人内心深处隐寓的很多不能倾诉的孤寂与凄婉。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12个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词人登楼所见之景。

仰视天空,缺月如钩。

“如钩”不仅写出月形,表明时令,而且意味深长:

那如钩的残月经历了无数次的阴晴圆缺,见证了人世间无数的悲欢离合,如今又勾起了词人的离愁别恨。

俯视庭院,茂密的梧桐叶已被无情的秋风扫荡殆尽,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和几片残叶在秋风中瑟缩,词人不禁“寂寞”情生。

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使是凄惨秋色,也要被“锁”于这高墙深院之中。

而“锁”住的也不只是这满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乡的情,亡国的恨,都被这高墙深院禁锢起来,此景此情,用一个愁字是说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这一切无不渲染出一种凄凉的境界,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孤寂之情,同时也为下片的抒情做好铺垫。

作为一个亡国之君,一个苟延残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极其婉转而又无奈的笔调,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用丝喻愁,新颖而别致。

前人以“丝”谐音“思”,用来比喻思念,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

李煜用“丝”来比喻“离愁”,别有一番新意。

然而丝长可以剪断,丝乱可以整理,而那千丝万缕的“离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

这位昔日的南唐后主心中所涌动的离愁别绪,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国奴、阶下囚,荣华富贵已成过眼烟云,故国家园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毁于一旦。

阅历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经受了国破家亡的痛苦折磨,这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于词人的心头难以排遣。

作者尝尽了愁的滋味,而这滋味,是难以言喻、难以说完的。

  

末句“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紧承上句写出了李煜对愁的体验与感受。

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一种独特而真切的感受。

“别是”二字极佳,昔日唯我独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阶下囚徒,备受屈辱,遍历愁苦,心头淤积的是思、是苦、是悔、还是恨……词人自己也难以说清,常人更是体会不到。

若是常人,倒可以嚎啕倾诉,而李煜不能。

他是亡国之君,即使有满腹愁苦,也只能“无言独上西楼”,眼望残月如钩、梧桐清秋,将心头的哀愁、悲伤、痛苦、悔恨强压在心底。

这种无言的哀伤更胜过痛哭流涕之悲。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主旨

  表达了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的积极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