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教材说明.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07166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阳》教材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太阳》教材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太阳》教材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太阳》教材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太阳》教材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太阳》教材说明.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太阳》教材说明.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太阳》教材说明.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太阳》教材说明.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太阳》教材说明.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太阳》教材说明.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太阳》教材说明.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太阳》教材说明.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太阳》教材说明.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太阳》教材说明.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太阳》教材说明.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太阳》教材说明.docx

《《太阳》教材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阳》教材说明.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太阳》教材说明.docx

《太阳》教材说明

《太阳》教材说明

《太阳》教材说明

  本单元以“太阳”为主题组合单元,包括一首诗歌、一篇散文、一篇说明文、一篇科学幻想的说明文。

《太阳的话》和《海上日出》都抒发了诗人、作家对光明的渴望和追求,前者以太阳的身份召唤人们敞开心扉迎接光明,后者描写观察海上日出的过程,抒写光明战胜黑暗的伟大。

《太阳》可以做文章层次结构方面的练习。

语文天地中引导学生积累相关的词汇、成语和名句,体会祈使句的感召力,感知一词多义的现象。

作文的三个题目分别对应《太阳的话》、“初显身手”和《太阳城》,在单元开始时布置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积累资料,酝酿习作。

教学课文时应特别注意指导学生学习精读的方法,坚持记摘录笔记,抓重点词语理解课文,设身处地、入情入境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当时的思路,同时读出自己的感受。

建议教学10课时。

太阳的话

学习目标:

1、阅读诗歌,了解诗意,体会太阳渴望唤醒人们,敲开人们心灵的急切心情。

激发学生热爱太阳、热爱生活的情感,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

2、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2、练习带拼音组词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诗意,体会太阳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检查学生读生字卡片。

2、全班朗读课文,检查课文的读音以及长句子的断句。

二、整体感知课文。

听老师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想象。

三、学习课文第一节

学生自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指名说.

能把自己体会到的感觉读出来吗?

指名读.

生互评,师引导学生体会并读出太阳要来到我们周围的心情.

师可适当范读.

四、学习课文第二节

1学生自主读文,边读边想象.

2启发学生想象太阳带来了色彩缤纷的花朵,带来了树林中泥土与树叶的方向,深深地吸一口气,好舒服呀!

看,太阳还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和阳光,我们可以在草地上踢球,唱歌,跳舞……多么快乐啊!

请大家再试试读这节诗.

自由练读,指名读,其他学生评读.

3太阳还会带着什么向我们走来?

激发学生想象,用“我带着(),快乐地向你走来。

”的句式续说句子,由此体会到太阳把一个五彩的世界带给了我们。

4齐读课文第二小节。

五学习课文第三节

回忆课文第一节,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按照同样的方法读好第三节。

六创设情景,升华情感

1打开门窗,朝着太阳升起的方向,师升合作读课文。

2配上音乐,学生边做动作,边有感情的诵读。

七拓展延伸

想想自己会对太阳说什么。

板书设计:

课后小结:

海上日出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范围”“一刹那”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文中重点句的含义。

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4.学习按照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

品读词句,感知海上日出的壮观。

学习难点:

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内涵。

课前准备:

课文插图

授课时数:

两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内容:

整体感知课文写了海上日出的哪几种景象。

一、导入课题:

《海上日出》

同学们,你们看过大海吗?

海上的日出就更美了,咱们今天一块去看看。

二、启发谈话

本文选自中国着名作家巴金的《海行杂记》。

1927年1月,巴金从上海乘“昂热号”四船去法国留学时,把旅途中的见闻随时记下,本文写的是船至红海中作者看到日出时的实际情况。

这篇《海上日出》是作者在船上几次看到海上日出所得的总的印象的具体记录。

海上日出的景象如何,作者是怎样描绘的,你们读读课文,再加上自己的想象就会明白了。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1)读。

自由读课文。

要求把语句读正确、流利。

(2)画。

画出生字词,拼拼读读,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2.学生自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注意正音)

(2)检查字词自学情况,口头完成下列练习。

①范。

扩词:

范围、模范、范例、示范、典范等。

②一刹那。

近义词有:

转眼间、一转眼、一眨眼、瞬间等。

③镶。

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a.给句子中带点的词换上一个词,使句子的意思不变.

b.用带点的词说一句话。

例:

小红的裙边上镶了一条粉红的花边,显得更漂亮了。

(3)交流思考情况。

①课文中哪几个小节描绘了海上日出的景象?

(2~5节)

②可分为几种不同情况的日出?

(一般情况下的天气——晴朗和特殊情况下的天气——多云)

四、再读课文质疑

可能存在的问题有;

1.为什么作者看到“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越来越亮”就“知道”太阳就要从天边升起来了?

2.太阳出现“小半边脸时”为什么“红得很却没有亮光”?

3.太阳向上升时,为什么是“一纵一纵地”?

解决的办法:

问题1:

引导学生读课文第一小节,自求解答。

问题2:

太阳出现“小半边脸时”红得很,是因为早晨海面上有大量水蒸气蒸腾,太阳光透过水蒸气发生折射显出七色,而红光穿透力强,人们只看到红色,看不到别的颜色.可为什么没有“亮光”呢?

因为太阳出现小半边脸时光亮不大,透过浓密饱含水蒸气的空气层时,太阳光被反射、折射,能量消耗多了,光线透不过来,所以“没有亮光”。

问题3:

太阳升起来时,为什么是“一纵一纵地”?

因为早晨海面上大量水蒸气上升。

太阳光透过水蒸气才能射到地面上。

水蒸气不断向上涌动,使阳光产生波动现象。

这种不断波动的光射人的眼里,就造成“一纵一纵”的感觉。

五、作业

1.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日出的景象,从中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方法。

2.体会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1.品读词句,体会日出时景象的伟大奇观。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有序描写,巧妙用词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课文具体描写了海上日出的哪几种情况。

板书:

天气晴朗

多云

2.分男女生读这两部分的内容,边读边想象,看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蓝天、红霞慢慢升起的太阳太阳射在黑云背后的景象……)

3.再现海上日出的景象。

4.说一说,要是你亲眼看到海上日出的这一过程,你想说什么?

(太神奇了、海上日出不愧是伟大的奇观……)

5.过渡:

作者是怎样观察、描写海上日出这一奇观的呢?

请同学们先读读课文的2、3小节,想想作者在观察或用词造句方面那些独到之处

二、品读词句

1.学生自读,思考以上的问题并在文中作上记号。

2.同桌或小组交流自读情况。

3.全班交流自读情况。

(归纳如下)。

a观察方面:

不仅观察了太阳的形状,还观察了太阳的色彩亮光及其动态(太阳慢慢升起的情景),即能从多角度进行观察。

b写作方面:

有序,能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写。

c用词造句方面更妙,具体表现如下:

(1)作者所用的词语准确地反映了事物的特点。

(2)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非常形象、逼真地写出了太阳上升时的艰难程度及样子的壮观,精神的顽强。

(3)反映了观日出的真实感受。

4.指导朗读。

(1)个人尝试读,找找感觉,看看该如何处理语气(语调)和语速。

(2)在小组里读一读、评一评。

(3)展示读。

(4)回忆学法。

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观察海上日出这一部分内容的。

(5)板书:

品读词句体会语感

5.过渡:

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自读特殊情况下(多云)海上日出这部分内容。

6.学生自读。

7.检查自读情况。

在学生读懂的基础上重点交流“这时候,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的理解。

(这句话写了怎样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8.齐读2至5节。

小结:

这段主要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整个过程,抓住了景物变化的特点,写出了海上日出美丽雄奇的景象。

三、学习最后一节

1.这句话与全文是什么关系?

(总结全文)

2.自读体会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

(赞叹)

四、总结全文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海上日出》这篇文章在写作方面有什么特色?

3.感情朗读全文。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日出前蓝—红—亮

海上日出日出时脸升云霞夺目

日出后躲透

课后小结:

太阳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2、体会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学习阅读说明文的方法。

3、收集太阳和自己熟悉星球的资料,并进行适当的处理。

4、根据本文的写作结构和说明方法,仿写一篇介绍星体的说明文。

教学重、难点:

1、读懂课文,了解太阳的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

3、收集和处理有关星球的信息。

教学用具:

多媒体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

太阳,我们每天都能看见,早晨,从方升起,把光明带给大地;傍晚,从西天落下,黑暗便来临。

太阳对于我们好像是挺熟悉的;其实又是很陌生的。

因为对于太阳的真实情况我们知道得太少了。

需要不断地去研究它,揭开它的奥秘。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太阳》。

现在就请同学们来做个小小“科学研究员”,了解了解太阳。

请挂牌上岗,大家一起进入实验室研究太阳,好吗?

比一比,看谁的工作最出色。

(一)课前交流整体感知

1、资料交流、感受新知(网络)

课前大家一定收集了很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谁来为大家展示你所收集的资料。

2、创设情境、引发质问

(媒体演示“七彩奇观”)初升的太阳光芒万丈,此时,距离地球一亿五千万公里的太阳一下子推到学生眼前。

此时教师做出一副倾听的样子,神秘地问:

“你们听到了什么吗?

好像有谁在很远、很远的地方说:

‘同学们,你们认识我吗?

′在哪里呢?

噢,原来在这里。

”学生们一看到笑哈哈的太阳,都乐了。

问:

他是谁呀?

师:

(板书课题)你们认识它吗?

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

有问题可以直接问太阳公公。

学生质问:

……

师:

同学们向太阳公公提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我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有些问题同学们可以用课外时间从科普读物中了解;或是到网上去查寻。

有些问题现在还没有答案,等同学们长大后再去探索。

那么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哪些知识呢?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看谁是一名合格的“科学研究员”!

(二)自学课文,理清结构。

1、自学课文(课件演示“太阳探密”):

关于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与人的关系,课文上说得很清楚。

现我们就把这篇课文当作一份资料来研究学习。

研究科学,要提出问题,还需解决问题,这就需要查阅资料,有的还要搞实验。

现在就请你们阅读这份有关太阳的资料。

看谁通过自己的阅读找到答案。

2、理清结构

指导①:

对于这类科普的说明文,一般一个自然段说明一个意思。

我们阅读时,要一边读一边想每一自然段主要讲的什么,要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板书,一个自然段一个意思)要求学生读后把每个自然段概括的内容写在旁边,像加注一样。

板书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1、太阳远

2、太阳大

3、太阳热

4、太阳与人的关系

5、太阳与雨雪

6、太阳与风

9、太阳与杀菌

10、总结

指导

(2):

归纳课文的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结构。

引导学生交流,各抒己见。

(三)、创设《太阳》的小型展览的情境,进行巩固练习。

激发兴趣,明确要求。

1987年9月23日,在我国看到罕见的日环食,为了帮助同学们认识太阳我们这些小小科学家,举办一个关于“太阳”的小小展览会。

展览会用多种形式,用图画,用幻灯,还有动画演示、介绍、说明太阳与人的关系,这是展览会主要的部分。

现在请一人扮演动画中的太阳公公,一个扮小朋友,两人对话。

小朋友提问,太阳公公回答,帮助小朋友认识太阳。

同座对话。

(全班进行分角色普遍训练)

指名扮演讲解员。

(四)总结写法,点明意图

这篇课文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主要介绍了太阳的特点和与人类的关系。

第一部分(第一至三自然段)分别讲了太阳的远、大、热三个特点。

第二部分(第四至八自然段)具体讲了太阳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下一节课我们将一起来利用网络,进一步的学习太阳一文的写作方法,并仿照它的写法写一篇自己熟悉星球的说明文。

课后请大家收集有关的资料,作好下节课上课的准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理解课文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形成练习,再创结构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的认识了太阳,并了解了课文的基本结构。

下面请大家根据自己收集资料的情况,完成练习。

(出示练习)

(二)根据课文,建构文章

学了太阳一文的结构后,可以单独创作文章,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网上写作活动。

你们小组准备写什么,怎样写?

小组成员共同协商后,先分工合作,再写作。

教师作用:

1、资料源提供,如果有的同学对于天文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打开课前的网站,搜索,查找有关的资料和信息。

2、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以了解学生的进展。

(三)展示作品,驱动学习

生利用投影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作文。

师:

刚才太阳公公也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想知道太阳公公在说什么吗?

让我们仔细的听一听。

(课件演示)

太阳说:

四(五)班的小朋友真能干,这么快速度就能完成一篇说明文了。

为了奖励大家,太阳公公愿意亲自给大家作个自我介绍,大家想听吗?

四(五)班小朋友们,我叫太阳,我离你们很远很远,我很大很大,我的温度很高很高。

我这样自我介绍行不行?

师:

为什么不行?

引导学生探讨几种说明方法:

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假设。

师:

那谁来为太阳公公做一做自我介绍:

生自由畅说。

(四)、自学第二部分:

再读课文,运用不同形式进行检查。

(媒体显示表格)

太阳的知识

数字说明

第一段:

1、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你们这些小小科学家自己能找到答案吗?

(学生回答,教师将数字填入表中。

2.指点:

从表上我们可以知道课文上说太阳远、大、热是通过什么来说明的?

(板书:

列数字)

3.文章中是不是光用数字来说明的?

还用了什么办法?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后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指点。

(1)、用传说。

(媒体显示“美丽传说”)

如果这里不用传说,光用数字,这三节课文就变为:

太阳离我们很远,有一亿五千万公里。

太阳很大,有130万个地球大。

太阳很热,表面温度有6千度,中心温度是表面温度的三千倍。

(2)、指点:

“传说”是流传在民间口头的故事。

研究科学非常讲究科学性,必须说明它的实质。

5.师读第四自然段的第一句:

理解承上启下句子的作用。

师:

太阳与我们的关系到底怎样呀?

从哪儿可以看出来,下面请大家拿起笔,用自己的读书方法认真的学一学4——8自然段。

出示自学要求:

1、认真朗读课文

2、四人小组交流

3、汇报学习情况。

指名读,品读,齐读。

听了大家朗朗的读书声,我想太阳公公此时一定笑得更灿烂了,不信,请你们看(媒体演示“温馨家园”)

(五)、应用新知、修改文章

通过今天大家的努力学习,我们又深一层的学到了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下面就请大家把刚才学到的好的说明方法,好的句子和句式应用到你们自己的文章中去。

把自己的文章写得更加通俗,具体。

(六)、学生谈收获

1.这一课的学习,使我们懂得了太阳有多远、多大、多热。

知道了太阳与人的关系密切。

没有太阳就没有动物、植物、人类,没有风云雨雪霜,没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学习这篇文章也使我们懂得了怎样阅读说明文。

说明文一般在写作上常用“引用传说”“列举数据”“进行比较”等方法来说明事物。

所以在阅读时,针对这些特点,可采用“逐段读思学概括”“引用传说增兴趣”“列举数据画表格”“简笔绘画明因果”等方法。

(七)、媒体显示:

“放眼太阳系”

同学们,希望你们不要辜负了太阳对你们的期望。

老师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学习的小主人,多读课外书,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板书设计:

太阳

1、太阳远

2、太阳大

3、太阳热

4、太阳与人的关系

5、太阳与雨雪

6、太阳与风

7、太阳与杀菌

8、总结

课后小结:

语文天地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和交流自己的日积月累,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2、朗读词语,学习两句古诗,体会诗句描绘的意境。

3、走到户外,感受阳光,为写作文打基础。

4、开卷有益学习《太阳城》,了解转换器、热交换器、蓄能器的特点,以及太阳能的作用,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介绍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兴趣。

<朗读太阳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转换器、热交换器、蓄能器的特点。

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朗读摘录笔记、词语、古诗,积累语言。

走到户外,感受阳光,作自己喜欢的事情。

教学目标:

一、摘录笔记:

1、学生齐读词语,交流“清净、一刹那”的意思,并用这两个词语练习说话。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摘录笔记,评出“摘录大王”在全班交流。

二、读一读:

1、用各种形式朗读词语,说说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2、交流词语意思。

3、选词说话。

4、学习古诗:

反复朗读体会诗意,通过想象体会意境。

三、初显身手:

1、朗读题目,明确要求。

2、作好准备:

A、确定时间,选择阳光充足的时间。

B、确定地点:

学校操场。

C、准备好实验用品:

镜子、喷雾器、肥皂水等。

3、活动过程:

A、学生先独自或小组进行实验探究,感受阳光。

B、集体演示交流,分享成功。

C、谈自己的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朗读《太阳城》一文,了解转换器、热交换器、蓄能器的安装位置以及功能,了解太阳能的作用,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想像介绍事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自读自悟:

1、学生自己朗读文章,读准字音。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想一想:

自己明白了什么?

并交流。

3、指生朗读课文,思考:

本课的“能”指什么?

(能量)文章围绕“太阳城”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指生交流。

二、师生交流:

1、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应该怎样分段?

2、交流:

1、

(1)直接点明太阳城的特点:

完全采用太阳能作为资源。

2、(2~3)简要介绍太阳城接受、转换、储存太阳能的设想。

3、(4~6)具体介绍太阳能的作用。

4、(7)表达对太阳城的无限向往。

3、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出自己得体会。

4、指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