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2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7213053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5.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2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2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2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2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2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2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2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2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2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2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2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2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2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2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2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2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2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2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docx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2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2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2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docx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2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第2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教案

 

[考纲要求] 1.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1)克伦威尔;

(2)华盛顿;(3)拿破仑。

2.“亚洲觉醒”的先驱:

(1)孙中山;

(2)甘地。

考点一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家

一、资产阶级革命家克伦威尔

1.内战期间

(1)1644年,在马斯顿荒原大败王军,赢得“铁骑军”称号。

(2)1645年,组建“新模范军”,在纳西比战役中,全歼王军主力,于1646年结束第一次内战。

(3)1648年,平定王党叛乱,结束第二次内战。

(4)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共和国期间

(1)对内:

镇压了平等派和掘地派;1653年,克伦威尔被拥戴为“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的护国主”;解散议会,建立军事独裁统治。

(2)对外

3.评价

克伦威尔是一个具有双重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在打败王权、建立共和国方面贡献重大,共和国成立后逐渐走向反动,实行军事独裁统治。

二、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

1.领导独立战争

(1)开始的标志:

“莱克星顿的枪声”。

(2)建军:

第二届大陆会议把汇集在波士顿的民兵整编为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

(3)建国:

1776年7月4日,发表著名的《独立宣言》。

(4)转折:

萨拉托加大捷,形势开始向有利于大陆军的方向转变。

(5)胜利:

1781年10月,约克镇英军投降,宣告了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

2.建立民主政治

(1)拒绝做国王,坚持将美国建成一个民主的联邦共和国。

(2)参与制定1787年宪法。

制定了近代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美利坚合众国宣告成立。

当选美国第一、二任总统。

(3)开创性工作:

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不迷恋权力,功成身退。

3.评价

华盛顿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赢得美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三、“军事天才”拿破仑

1.投身大革命的洪流,成为“法国宝剑”:

大革命时期,面临内忧外患的拿破仑,以欧洲大陆为舞台,指挥法国大军,创造了许多经典军事战例,成为法国大革命时代的一柄“宝剑”。

2.攫取法国政权,巩固革命成果

1799年,发动军事政变,攫取法国政权,建立执政府,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3.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1804年,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帝国,取代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第一帝国是资产阶级的帝国。

4.进行对外战争

在帝国时代,拿破仑发动了一系列的对外战争,同反法同盟作战,既捍卫了法国的利益,促使帝国不断发展壮大,但同时也给帝国带来了深刻的危机。

5.帝国覆亡

由于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最后失败,第一帝国于1814年被颠覆,波旁王朝在法国复辟。

1.对克伦威尔的功过评价

(1)功绩:

在反封建和发展资本主义方面贡献巨大:

①军事:

在内战中率军击溃王军主力,为共和国与民主制度在英国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②政治:

处死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国,从而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

③外交:

颁布《航海条例》,扩大了英国外贸和航海的利益范围。

④经济:

积极运用军事、外交手段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并积极发展工商业。

(2)局限:

①远征爱尔兰,给当地人民带来灾难;②军事独裁引起社会动荡。

(3)总评:

功大于过,是英国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政治家。

2.评价华盛顿

(1)具有高尚品格:

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之上,不恋权位、不慕权势、坚持民主、警惕专制。

(2)贡献:

领导北美独立战争——为美国建立资本主义国家做出杰出贡献;拒绝王位,主持制宪,建立联邦制政治;不当终身总统,维护国家民主政治。

(3)局限:

宪法歧视黑人、妇女等。

总体评价:

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无愧于“国父”的称号;是美国建国时期也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

3.对于拿破仑的对外战争要注意分阶段评价

(1)前期

①目的:

捍卫法国大革命成果和国家主权。

②性质:

正义战争。

③意义:

推动了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欧洲大陆上传播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加速了欧洲各国的历史变革。

(2)后期

①目的:

扩大统治范围,发展霸权利益。

②性质:

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③结果:

被反法同盟与欧洲民族之战击败,致使帝国覆灭。

讲史料

史料一 战后克伦威尔组织特别法庭,以“叛国罪”的名义判处查理一世死刑。

1649年1月,查理一世在白厅被斩决。

这在历史上委实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当“君权神授”的国王头颅被砍掉的这一刻,英国等于通过克伦威尔向全世界宣告:

国家的最高权力应属于全国人民!

……这样克伦威尔便成了说一不二的无冕之王。

导读 史料反映了查理一世被处死的国内意义是推翻封建专制王权,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国际意义是揭开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称克伦威尔为“无冕之王”的主要原因是其就任护国主,建立资产阶级军事独裁政权。

史料二 1782年,一位过去的部下刘易斯·尼古拉上校,给华盛顿写了一封长达7页的信,列举了当时美国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将原因归咎于共和制度,然后劝华盛顿担任“国王”。

这一要求遭到华盛顿的断然拒绝。

导读 史料中华盛顿的部下对其“劝进”的主要理由是独立战争后建立的美国邦联政府(“共和制度”),对内不能解决经济、财政问题,对外不能保证国家安全,正在遭遇政治体制上的危机。

华盛顿拒绝当国王的历史原因主要是北美自殖民地开创以来,这里就是崇尚自由、不畏权势的国度;18世纪,诞生、兴盛于欧洲的启蒙思想在北美广泛传播;华盛顿从小就生长在崇尚自由的土地上,使他养成了注重国家、民族利益,不恋官位、不慕权势、坚持民主的优秀品质。

史料三 《拿破仑法典》阐述的原则是:

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契约自由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导读 史料中所述原则所起到的历史作用主要有把启蒙思想的原则确定下来;奠定资本主义社会立法的基础;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

练史料

史料一 拿破仑是《拿破仑法典》的热忱宣传者;这部法典是一只船,它把法国革命的行政的和社会的原则输送出去,远达伊利里亚(亚得里亚海东岸地区)和波兰……

拿破仑并没有预见到:

扫除旧制度的垃圾只会促使潜伏着的民族主义的种子勃然萌发。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

史料二 《拿破仑法典》在有些国家里被接受为母法,并通过其子法现今正在那里发生效力。

——汉译世界名著《拿破仑法典》

探究:

(1)史料一中“法国革命的行政的和社会的原则”主要指的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族主义的种子勃然萌发”的原因。

(2)如何理解史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综述之。

答案 

(1)依法行政;倡导人民主权和自由平等。

拿破仑后期的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性质,激发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民族意识。

(2)《拿破仑法典》继承发扬了罗马法;巩固了大革命的成果,废除了封建特权,为发展资本主义奠定了法律基础;成为近代以来许多国家制定民法的蓝本。

考点二 “亚洲觉醒”的先驱

一、民族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1.建立政党

(1)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组织成立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将其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2)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有力地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3)同盟会是近代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推动的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缔造民国

(1)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并一举成功,各省代表于1911年12月集会南京,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

(2)孙中山制定和公布了一系列改革和进步的法令;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意义: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缔造了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实现了20世纪社会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用法律形式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和民主精神的高涨。

3.维护共和

(1)清帝于1912年2月12日宣布退位,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2)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全力倡导民生主义。

“宋案”惊醒了孙中山建设铁路、发展实业的美梦,他仓促发动“二次革命”,开始了挽救民国的艰苦斗争。

(3)“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规定“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扫除专制政治,建设完全民国”,先后开展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运动(1915~1916年)、反对北洋军阀的护法运动(1917年)和第二次护法运动(1920~1922年)。

4.国共合作

(1)在苏俄、共产国际和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同意以“党内合作”的方式与共产党合作,改组国民党,创办军官学校。

(2)国民党“一大”于1924年1月20日在广州召开,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草案,对三民主义做了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二、圣雄甘地

1.主要活动

(1)提出甘地主义。

(2)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调解印度各教派的矛盾。

2.评价

1.孙中山一生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866年~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之前→为寻找出路尝试各种实践。

第二阶段:

1911年武昌起义~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从建立民国到捍卫民主共和。

第三阶段:

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1925年3月12日在逝世→顺应时代潮流的历史性转变。

2.“孙中山精神”

(1)反对列强侵略和军阀割据,争取国家统一和平,一生致力于救国救民的革命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2)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计个人安危,处处以民族、国家利益为重,鞠躬尽瘁的民族精神。

(3)天下为公的博大胸怀和放眼世界的开放心态。

(4)勇于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不断追求真理,百折不挠的进取和斗争精神。

3.认识甘地思想及活动的局限性

甘地是印度的民族英雄,其思想与实践的局限性要注意全面分析。

政治上,把民族运动局限于非暴力的框架内,影响了民族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反映了印度资产阶级在斗争中的动摇性与妥协性。

经济上,抵制西方物质文明,崇尚印度传统文明,抛弃先进技术,是历史的倒退。

外交上,甘地始终对英国政府抱有幻想,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4.一战后印度、土耳其民族解放运动的异同

(1)领导阶级相同:

都是由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斗争。

印度是以甘地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政党——国大党的领导;土耳其是在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凯末尔的领导下。

(2)斗争方式不同:

印度主要通过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土耳其主要采用暴力革命。

(3)斗争内容不同:

印度主要是抵制英货,官吏弃职等;土

耳其既要赶走外国侵略者取得民族独立,又要推翻封建统治。

(4)斗争结果不同:

印度因国大党决定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而使反帝斗争由高潮走向低潮;土耳其革命取得了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推翻了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讲史料

史料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革命为惟一法门。

”“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设民国。

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

导读 史料反映出前者主张温和的改革,后者主张革命;前者未主张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后者主张建立共和国。

练史料

(2012·高考,节选)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目标与责任。

探究:

20世纪上半叶,孙中山和甘地分别提出了改善民生的经济主张。

请比较两者经济思想的异同。

答案 相同点:

两者都反对西方殖民掠夺,主张本民族的经济独立。

不同点:

孙中山希望实现国家现代化;甘地则希望回归传统经济生活。

孙中山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甘地则主张发展传统手工业。

孙中山有比较系统的现代化经济发展方案——《实业计划》;甘地发展经济的方案稍显简略。

命题研析·考向聚焦

考向 对拿破仑的认识评价

典题 (2014·浙江高考,节选)50年前,中法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冲破冷战坚冰,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这不仅是两个国家,也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拿破仑是政治家、军事家、法学家。

他强化中央集权,编纂《拿破仑法典》,创办法兰西银行。

起初,推动革命深入,捍卫革命成果占主导;后来,日益与旧制度妥协,还建立帝制。

对外战争既反对外国武装干涉,打击欧洲旧制度,传播革命思想;又侵略扩张,图谋称霸。

前期战争的主导方面是反干涉,此后却逆转了。

对拿破仑的评价,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主张:

①杰出人物是时代的产物,又反作用于他所处的时代;②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分清主次;③区分人生不同阶段,动态评价;④区分不同活动领域,全方位评价。

——据李元明《拿破仑评传》整理

(3)中法历史上都涌现了不少叱咤风云的人物。

如果请您评价拿破仑,您会更注重材料三中的哪种主张?

请结合历史事实扼要展开。

(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答案 (3)更注重①:

拿破仑既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又以自己的方式巩固和发展了法国大革命。

评价拿破仑,必须把他置于时代的具体环境,又不忘他的个人风采。

更注重②:

拿破仑的政治活动和对外战争都具有双重性。

但从根本上说,功大于过,是个应当肯定的历史人物。

更注重③:

拿破仑一生的经历错综复杂,有很强的阶段性。

无论是政治活动还是对外战争,都有必要区分不同阶段,给予恰当评价。

更注重④:

拿破仑拥有多重身份,在多个领域都有建树,为法兰西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评价时需区分活动的不同领域,得出比较全面的结论。

考向预测 

(1)将克伦威尔、华盛顿与拿破仑的有关革命活动或相关论述综合起来,考查对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家的认识。

(2)将孙中山与甘地有关革命活动或革命思想综合起来,考查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这些革命领袖的伟大品格或辩证认识其理论。

(3)以教材所讲人物以外的世界名人的活动或贡献为命题素材,考查人物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课时训练·规范解答

1.(2013·江苏高考)克伦威尔和拿破仑是欧洲近代革命的杰出人物。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克伦威尔在他建立新模范军的时候,不论阶级出身和社会地位,一律论功行赏,但后来当平等派提出普选权的要求时,克伦威尔却竭力加以反对。

他在一次向议会发言时说,穷人就是坏人,并且说,如果共和国注定要受苦受难的话,那么在富人之下受苦,比在穷人之下受苦更好一些。

——王觉非《欧洲史论》

材料二 拿破仑认为,法国发生革命不是因为法国渴望自由,而是因为要求平等。

他所了解的平等是法律上所保证的同样的公民权利,而不是公民生活的同样的社会经济条件。

因此他就决定用自己的法典确保公民权利的平等。

……他消灭了政治自由,把他所了解的“平等”巩固下来,编成了法典。

——(苏联)塔尔列《拿破仑传》

材料三 克伦威尔对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征讨均以胜利而结束。

以后,爱尔兰的土地被英国占领军没收,大部都落入英国高级军官之手。

克伦威尔等人都成了爱尔兰的大土地所有者。

——刘祚昌《世界史(近代史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克伦威尔平等观的变化。

分别指出前后平等观产生的原因。

(2)据材料二,归纳拿破仑对政治“平等”的理解。

材料二认为“平等”被拿破仑法典巩固下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拿破仑法典“巩固”平等带来的深远政治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克伦威尔平等观的主要政治倾向,并分析立法途径与革命战争对资产阶级文明扩展的价值。

答案 

(1)变化:

先提倡平等,后来反对普选权(或主张贫富有别)。

原因:

前因:

建立新模范军(推翻封建王权),以“平等”激励革命;后因:

反对平等派,需要以“不平等”维护其独裁和富人利益。

(2)理解:

平等是法律上的同样的公民权;平等是革命的目标(或用法典确保公民平等权)。

影响:

法典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成果;法典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3)政治倾向:

满足社会上层(如富人、高级军官)的利益。

价值:

冲击封建统治,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客观上传播革命思想。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克伦威尔在他建立新模范军的时候,不论阶级出身和社会地位,一律论功行赏,但后来当平等派提出普选权的要求时,克伦威尔却竭力加以反对”分析概括;第二小问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拿破仑认为,法国发生革命……是因为要求平等”“平等是法律上所保证的同样的公民权利”等信息提炼概括;第二小问从对资产阶级革命及资本主义社会立法的影响方面分析。

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穷人就是坏人……在富人之下受苦,比在穷人之下受苦更好一些”分析;第二小问可从政治、思想等角度分析。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拿破仑在1808年正式创立帝国贵族制度,据统计,在帝国贵族中,旧贵族出身的占22.5%,资产阶级出身的占58%,其他阶级出身的占19.5%。

进出宫廷的公卿、侍臣、宫女与旧贵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人本身就是几代的贵族……在拿破仑任命的省长中,出身贵族的到1814年达到43%。

——摘编自《从高卢到戴高乐》

材料二 1814年3月14日拿破仑说:

“只要我还活着,我将是全法国的主人……今天像在奥斯特立茨战场上一样,我是主人……但是我认为在拉法耶特的时候(指法国大革命前期)和我这个时期有一个区别:

当时人民是主宰,而现在我是主宰。

——摘编自《拿破仑与帝国》

(1)概括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拿破仑统治的特征。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拿破仑统治与法国大革命之间关系的角度评价拿破仑。

答案 

(1)统治集团以资产阶级为支柱,吸收了其他阶级的成员(包容性,妥协性);实行个人独裁。

(2)顺应历史潮流,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破坏了人民主权原则,强压民主运动,与封建势力妥协。

解析 第

(1)问,注意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抓住关键词。

(2)问,对人物评价要注意一分为二,积极方面在顺应时势,发展资本主义;消极方面,个人独裁,在一定程度上破坏民主。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长时期以来,军政和绝大部分公民把意大利战争和埃及战争的英雄人物当作偶像来崇拜,都齐声祝愿他能有一个同他的名望和同法国的伟大相符的称号。

……大家感到他有一个国家最高元首的称号是顺理成章的,因为他实际上已扮演了这样的角色。

……要说是皇帝篡夺了金銮宝座,那么我们可以说,他身边的同谋比善于导演喜悲剧的所有暴君都多,因为四分之三的法国人都参与了他的阴谋。

——(法)康斯坦《回忆拿破仑》

材料二 欧洲则普遍认为,由人民自己治理国家,最终只会导致无政府主义和天下大乱。

但不管怎样,华盛顿并没有顺应当时的潮流,为世上多添一顶王冠。

然而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光甚至难以戴稳。

——陈森《华盛顿——美国的开国元勋》

请回答:

(1)拿破仑和华盛顿都是近代世界历史上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但他们一个做了皇帝,另一个却拒绝称王。

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其中的原因。

(2)基于上述回答,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特定历史时期影响政治体制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 

(1)拿破仑:

①拿破仑推行的国内政策和领导的对外战争为其树立了广泛的声誉和巨大的权威。

②欧洲有较长的中世纪封建社会,专制王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思想基础、社会基础在拿破仑时代仍然存在。

③拿破仑的小贵族出身、军人职业、个人性格特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个人权力欲的膨胀。

华盛顿:

①华盛顿领导美国取得独立战争的胜利,树立了广泛的声誉和巨大的权威。

②美国没有经历封建社会,缺乏专制王权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条件。

③华盛顿有着强烈的共和思想(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不贪恋权力。

(2)(从个人、形势和传统等多角度综合思考)个人品质、具体国情、时代形势、历史传统等。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有幸在总统的位置上尽全力组织并管理政府后,现在已经到了应当退休回归私人生活的时候。

这既是我民族英雄所愿,也是为国运所必需。

因为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不可或缺的保障。

请允许我离开政府,就像我以前离开军队一样,让那些支持我国的利益、推进社会和谐和秩序与良善政府的人接替我,让上帝继续保佑我们的祖国。

——华盛顿致麦迪逊的信件

材料二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认为“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遂向参议院请辞临时大总统,并推荐说:

“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

——《革命纪录》

今日清帝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唯有民生主义尚未著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孙中山全集》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华盛顿和孙中山辞职的原因。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你对他们的辞职以及辞职后重新投身政治活动作何评价?

答案 

(1)华盛顿:

推行行政首长定期更替制;回归私人生活。

孙中山:

对袁世凯抱有幻想;认为辛亥革命的政治目标已经实现,重心要转向解决民生问题。

(2)对他们辞职的评价:

华盛顿:

不贪恋权位,在防止独裁、促进国家民主建设方面起了表率作用。

孙中山:

观点一:

以大局为重,不贪恋权位,光明磊落。

观点二:

对袁世凯的政治面目认识不清,给民主共和造成损失,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观点三:

因内外形势所迫,他只能选择辞职,不必苛求。

对孙中山重新投身政治活动的评价:

捍卫民主共和,推动民主革命。

解析 第

(1)问,从材料一中的“退休回归私人生活”和“行政首长的定期更替,是我们国家自由所不可或缺的保障”等归纳华盛顿辞职的原因;从材料中的“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清帝退位,南北统一,袁君之力实多”“民生主义尚未著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等信息归纳孙中山辞职的原因。

(2)问,评价历史人物注意把他放到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评价,并且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事实上,工业文明是疾病,因为它处处有弊端。

土布经济完全不同于一般的经济。

后者不注意人的因素,前者充分关心人。

你不可能把非暴力建立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但可以建立在自足的乡村基础上……我设想的农村经济,完全没有剥削,剥削是暴力的本质。

建立在非暴力基础上的社会,只能由以村庄为单位的群体组成,在这样的村庄里,尊严而和平地生存的条件是自愿合作。

——摘自甘地《圣雄箴言录》

材料二 1928年,(印度国大党领导人之一)尼赫鲁在给甘地的信中写道:

“我认为你对西方文明作了极其不公正的评价,将它不足之处过于夸大。

——摘自马克垚《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 虽然生为一名印度人,并坚守着一些印度传统,但甘地的遗产却仍然可以为全世界的人所享用。

……最近,对甘地的重新发现已经与大规模的和平主义运动,以及越来越受到广泛重视的自然、环境……问题联系了起来。

——摘自[意]詹尼·索弗里《甘地与印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甘地的经济思想。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甘地的经济思想。

答案 

(1)提倡土布经济;反对剥削,抵制西方工业文明;保持印度的乡村经济;鼓励人们互相帮助与合作。

(2)进步性:

甘地的经济思想是其非暴力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抵抗英国的经济侵略;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后来的世界和平主义运动、环境保护运动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局限性:

对西方工业文明的认识具有片面性;建设印度社会的构想没有顺应时代的潮流。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英国把印度拖入帝国主义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