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23921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5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

《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docx

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三幅图片的内容共同反映了古代

A.农业耕作的辛劳B.欧亚文明的交流

C.社会生活的丰富D.建筑技术的高超

 

2.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下列关于该文明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古埃及文明又称“美索不达米亚”

B.修金字塔表明其深受中国文化影响

C.古埃及文明进程延续至今从未中断

D.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3.《法典》分为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内容包括诉讼程序、保护私产、租佃、债务、高利贷和婚姻家庭等。

由这些内容可知,古代巴比伦

A.商品经济比较活跃B.奴隶制度相当发达

C.男性家长绝对权威D.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4.在古代印度,一位居民有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经商,另一个儿子从事首饰制作。

这位印度居民应该属于种姓制度的哪一个等级(    )

A.婆罗门B.刹帝利C.吠舍D.首陀罗

 

5.“当他们分割普鲁沙时,其口为婆罗门,由其双臂造成罗惹尼耶(刹帝利),其双腿变成吠舍,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

”这段史料反映了古印度()

A.社会等级森严B.佛教传播广泛C.奴隶制度发达D.人际关系和睦

 

6.作为希腊半岛最强大的两个城邦,它们虽然地理环境相似,但风格迥异。

雅典公民热衷参与城邦日常事务的管理,而斯巴达的公民都投身于军事活动,完全军事化。

由此可知()

A.地理环境决定了文明的类型

B.同一区域能产生不同的文明

C.两个城邦社会发展阶段不同

D.希腊半岛战争频繁冲突不断

 

7.公元前5世纪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等内容,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

由此(    )

A.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B.确立了基督教会的权威

C.加速了罗马共和国的衰落D.引发了奴隶阶层的反抗

 

8.据统计,1世纪时,罗马全年的节庆娱乐日为66天;2世纪时有123天;4世纪时增至175天。

在节日里,奴隶角斗、斗兽、戏剧等活动皆由国库开支。

这段材料可用于探究()

A.罗马城邦的兴起B.罗马帝国的扩张

C.罗马帝国的衰亡D.罗马公历的缘起

 

9.罗马建筑吸收了希腊建筑的特点,并有所创新,如石拱门、穹顶等。

最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A.克里特岛宫殿遗址B.帕特农神庙遗址

C.罗马大竞技场遗址D.奥林匹亚神庙遗址

 

10.他解剖了许多动物,莫定了动物学基础,他还是逻辑学的创始人,提出的演绎等方法成为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这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是()

A.德谟克利特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

 

11.下列名称出现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罗马城——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

B.罗马城——罗马帝国——罗马共和国——东罗马帝国

C.罗马城——罗马共和国——东罗马帝国——罗马帝国

D.罗马城——罗马帝国——东罗马帝国——罗马共和国

 

12.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帝国一分为三,后来形成的三个国家是

A.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B.德意志、法兰西和英吉利

C.法兰西、意大利和英吉利D.意大利、法兰西和匈牙利

 

13.1266年的佛罗伦萨由工商业者组成的“市民大会”与贵族平权,拥有了立法和监督行政大权;1293年,佛罗伦萨工商业者行会推翻封建贵族统治,取得城市共和国政权。

13世纪末,佛罗伦萨城市共和国以法律形式将贵族排斥出市议会。

这一过程反映了该城市

A.资产阶级的形成B.争取自治的斗争

C.封建势力的消亡D.王权统治的强化

 

14.“大学师生免受地方世俗法官审判,按教会法规定由当地主教审理,或由大学法庭独立审理。

“这一规定反映了欧洲中世纪大学()

A.失去国王支持B.教会直接管理C.赋税负担沉重D.享有司法特权

 

15.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在5至11世纪之间,西方正在为一个新文明奠定基础,而拜占庭却在依靠其辉煌的、又令人无法忍受的遗产生存。

直到其1453年声誉扫地、不可避免地灭亡为止。

作者认为拜占庭文化的特点是

A.兼收并蓄B.承前启后C.守旧保守D.野蛮落后

 

16.“地方上设国、郡、里三级;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农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

这些举措的目的是()

A.仿效唐朝制度B.强化中央集权C.削弱幕府统治D.打击武士阶层

 

17.下面所演变过程反映阿拉伯人()

A.在军事上不断扩张B.在政体上政教合一

C.在文化上吸收改造D.在文学上构思奇妙

 

18.“户外又一屋,贫儿一百五。

列坐捡细毛,不敢辞劳苦。

……又有一广厅,五十修剪工。

各自施妙计,天衣真无缝。

”这段话描述的是

A.手工工场的繁荣B.租地农场的出现

C.黑奴贸易的残酷D.近代机器的应用

 

19.14世纪意大利建筑师设计的建筑开始变得以人为主,画家和雕塑家也对每个个体格外重视。

同样,人们开始尝试了解人类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结构。

这些变化体现了欧洲

A.人文主义的兴起B.启蒙思想的传播

C.科学教育的进步D.艺术创作的辉煌

 

20.恩格斯指出,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

这里的“新时代”主要是指

A.文学艺术繁荣的时代B.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

C.科学技术井喷的时代D.传统文明衰落的时代

二、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仔细观察材料一中的四幅图片,请依据文明的不同类型为这些图片所代表的文明分类。

(2)材料二中的两幅图片内容分别与材料一中哪些图片有直接关联?

请结合所学知识,再举出材料一中其余图片反映地区的历史文化遗存各一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继续南下,攻占地中海东岸地区,兵不血刃进入埃及,随后与波斯大军会战,以五六万精锐之师取胜,波斯帝国灭亡。

……大量工商业者随军队流动,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他建造的几十座新城,后来大都成为新的经济文化中心。

材料二:

公元前3世纪初,征服了意大利半岛,随后,灭掉迦太基,控制了西地中海地区。

公元前2世纪,又征服东地中海地区,大量被征服地区的人被掠为奴隶。

公元前27年,屋大维首创“元首制”,由共和国演变为帝国,2世纪,帝国进入黄金时期,地中海成为“内湖”。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材料所反映帝国的名称,从疆域来看,两个帝国有何相同之处。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用史实说明两个帝国的建立过程和影响都有哪些相似之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扩大了公民的权利,公职人员几乎都是从全体公民中抽签产生,使每一名公民都有参政的机会,为了保证贫穷公民参政议政,他还建立了津贴制度。

公元前5世纪中后期,雅典达到全盛。

材料二:

废除无条件赏赐土地的制度,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

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成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于封君、封君则需保护封臣的观念日益流行开来。

(1)材料一中的“他”指的是谁?

这些做法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改革最先出现在哪个国家?

这次改革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3)请再举出一例你所了解的世界古代史上的改革(中国以外)。

综合以上探究谈谈你对古代改革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

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

庄园的耕地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由领主直接经营,称为“自营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义务耕种领主的“自营地”,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

如果佃户是农奴,负担就更重了。

材料二:

14世纪中叶以后,越来越多的领主出租自营地,他们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

一些富裕农民通过各种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他们雇佣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

材料三:

据估计,16世纪,英国贵族从他出租的土地所得租金与同一块土地承租者用于农场经营所得收入比为1:

10。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欧洲的农业生产和经营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

(2)材料三的统计数据说明了什么。

综合以上探究,你认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以木结构为建筑体系,采取纵深轴线的布列方式,讲究高低有序、主次有别,如同交响乐的一个又一个乐章。

明堂是史上最大的木构建筑,其形制及理念为北京天坛”祈年殿"所延用;它也是著名的礼制建筑,很多重大典礼均在此进行;隋唐洛阳城中轴建筑群中的"七天建筑",是中国古代最高大、华丽的中轴建筑群。

材料二:

古罗马建筑追求个体宏伟壮丽的气魄与热闹喧闹的氛围,帝国的许多城市都用石头兴建角斗场,规模最大最著名的是古罗马角斗场。

罗马人曾以大角斗场象征国家的永恒“只要角斗场在,罗马就在”。

大角斗场观众席分为五个区,可容纳8万多观众,60排座位逐排升高,观览条件好,这种设计被今天的大型体育场沿用。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建筑和古罗马建筑的特点有哪些不同之处。

(2)综上,指出两处建筑的历史价值有何相似之处。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答案】

C

【考点】

金字塔和埃及文明

古希腊文明

雅典民主政治

佛教和古印度文明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古埃及墓穴壁画反映了古埃及人民的狩猎活动。

第二幅反映了印度贵族出行的场面。

第三副作品反映了古希腊体育运动的发达

三幅作品综合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丰富。

C正确;

三幅图都与农耕无关。

A错误;

古埃及是非洲国家,且没有反映出文明的交流。

B错误;

建筑技术与材料无关。

D错误。

综上故选C.

2.

【答案】

D

【考点】

金字塔和埃及文明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象形文字是由图画文字演化而来的,是一种最古老的字体。

D正确;

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A错误;

金字塔是古埃及王权的象征。

B错误;

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吞并古埃及;后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先后占领古埃及。

古埃及近3000年的文明没有延续下去

C错误。

综上故选D。

3.

【答案】

A

【考点】

汉谟拉比法典和古巴比伦文明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根据“保护私产、租佃、债务、高利贷等”可知,法典内容丰富,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A正确;

奴隶制度和男性家长制度在材料中没有体现,BC错误;

《汉谟拉比法典》严格保护奴隶主的利益,实行奴隶主专制统治,D错误;

综上故选A.

4.

【答案】

C

【考点】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相关知识。

【解答】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在这一制度中,最高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根据材料“其中一个儿子经商,另一个儿子从事首饰制作”可知该位印度居民应该属于吠舍。

故选C。

5.

【答案】

A

【考点】

古印度的种姓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

解题关键词“其口为婆罗门,由其双臂造成罗惹尼耶(刹帝利),其双腿变成吠舍,从其双脚生出首陀罗”

【解答】

由题干材料判断反映了印度的种姓制度,古印度的种姓制度等级森严。

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

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

各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

它激化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并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6.

【答案】

C

【考点】

古希腊文明

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斯巴达的相关史实。

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

古希腊主要包括两个奴隶制国家:

斯巴达和雅典。

雅典在国王伯利克里当政期间,进行了改革,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他们也都可以参加公民大会。

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伯利克里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最高峰。

而斯巴达的公民都投身于军事活动,完全军事化。

作为希腊半岛最强大的两个城邦,它们虽然地理环境相似,但风格迥异。

雅典公民热衷参与城邦日常事务的管理,而斯巴达的公民都投身于军事活动,完全军事化。

由此可知两个城邦社会发展阶段不同。

7.

【答案】

A

【考点】

希腊罗马的哲学法学和科学

【解析】

本题考查《十二铜表法》。

【解答】

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颁布了成文法,因这部法律刻在十二块青铜板上,所以称为《十二铜表法》。

《十二铜表法》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等内容,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故选A。

8.

【答案】

C

【考点】

罗马帝国的建立

【解析】

本题考查了罗马帝国。

公元前8世纪,在意大利半岛的台伯河畔,罗马城逐步建立起来。

【解答】

据统计,1世纪时,罗马全年的节庆为66天;2世纪时,娱乐节庆日有123天;4世纪时,娱乐节庆日有175天。

在节庆里,奴隶为大家斗兽、角斗、演戏等,而费用都由国家开支。

据此可探究罗马帝国的衰亡。

节庆活动使人们沉迷享乐,使国家财政负担日益沉重,成为导致帝国灭亡的重要原因。

9.

【答案】

C

【考点】

古代著名雕塑与建筑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科技文化。

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

罗马建筑吸收了希腊建筑的特点,并有所创新,如石拱门、穹顶等。

最能证明这一结论的是罗马大竞技场遗址。

罗马斗兽场(圆形大竞技场、圆形大剧场)于韦斯帕西恩皇帝年间开始建造,长188米;宽156米;高57米,至公元80年由提图斯皇帝举行落成典礼,直至图密善皇帝年间完成,于今天的意大利罗马市中心,是古罗马时期最大的圆形角斗场,是迄今遗留下来的古罗马建筑中最卓越的代表,也是古罗马帝国永恒的象征。

10.

【答案】

D

【考点】

古代杰出的科学家

【解析】

本题考查亚里士多德。

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

他解剖了许多动物,莫定了动物学基础,他还是逻辑学的创始人,提出的演绎等方法成为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

这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是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创立了物理学、植物学、动物学、逻辑学等学科体系,他的写作涉及伦理学,形而上学,心理学,经济学,神学,政治学,修辞学,自然科学,教育学,诗歌,风俗,以及雅典法律,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是他的名言,D符合题意。

11.

【答案】

A

【考点】

罗马城邦和罗马共和国的兴衰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000年,罗马城邦在台伯河畔兴起。

公元前509年建立了罗马共和国。

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发展为

罗马帝国。

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

因此先后顺序正确的是罗马城——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东罗马帝

国。

A正确;

罗马帝国出现在罗马共和国之后。

BD错误;

东罗马帝国是罗马帝国分裂而来的。

C错误。

综上故选A.

12.

【答案】

A

【考点】

査理马特改革与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814年,查理曼去世,强盛一时的帝国很快走向分裂。

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

、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

按照约定,三个王国彼此间不存在隶属关系。

A正确;

英吉利是英国在中世纪时期国家和民族的统称,是盎格鲁-撒克逊后代。

BC错误;

匈牙利人是马扎尔人后代。

D错误。

综上故选A.

13.

【答案】

B

【考点】

琅城起义和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概括材料内容:

1266年佛罗伦萨市民大会与贵族平权。

1293年佛罗伦萨行会取得城市共和国政权。

13世纪末,佛罗伦萨共和国

将贵族排斥出市议会。

这反映了出了佛罗伦萨城市争取自治斗争的过程。

B正确;

资产阶级的形成依靠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A错误;

贵族权力受限乃至被排除出市议会只能说明封建势力受损,但不能说明封建势力的消亡,C错误;

D与题意相反。

D错误。

综上故选B。

14.

【答案】

D

【考点】

琅城起义和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解析】

本题考查欧洲中世纪大学。

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解答】

“大学师生免受地方世俗法官审判,按教会法规定由当地主教审理,或由大学法庭独立审理。

“这一规定反映了欧洲中世纪大学享有司法特权。

西欧古老大学拥有许多特权,欧洲大学的自治地位主要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

国王希望大学成为本国的教育和文化中心。

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

教皇支持大学,但不允许异端言论。

在不违反正统教义的情况下,大学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有相当大的自主权。

司法特权指大学师生免受地方世俗法官审判,而须按教会法规定由当地主教审理,或由大学法庭独立审理。

15.

【答案】

C

【考点】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罗马帝国的分裂

拜占庭帝国的兴衰与《查士丁尼法典》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根据“西方正在为一个新文明奠定基础,而拜占庭却在依靠其辉煌的、又令人无法忍受的遗产生存”可知作者认为当欧洲新文化正

在勃兴之时,拜占庭还在依赖其原有的文化遗产,说明他认为拜占庭文化是守旧和保守的,故选C;综上所述可知,ABD与作者

的观点不符,排除。

16.

【答案】

B

【考点】

日本的大化改新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据材料”地方上设国、郡、里三级;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农民,每隔六年授出一次”可知,材料反映了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有:

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经济上

,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

,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故举措的目的是强化中央集权。

B符合题意

,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17.

【答案】

C

【考点】

阿拉伯数字的发展和传播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图片反映了阿拉伯人在文化上吸收改造。

古代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

阿拉伯人学会

了这一计数法,并对它加以改造。

1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由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被欧洲人误以为是阿拉伯人所创造的

,因此称之为“阿拉伯数字”,C符合题意;ABD项图片内容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8.

【答案】

A

【考点】

宋元时期繁华的都市生活

资产阶级的萌芽

明朝经济的发展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根据“贫儿一百五。

列坐捡细毛,不敢辞劳苦。

……又有一广厅,五十修剪工”可知,手工工场分工细化,手工工场发展繁荣。

A正

确;

租地农场是采用雇佣关系的面向市场的农场,与题无关。

B错误;

材料中没有提到黑奴贸易,C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机器生产。

D错误。

综上故选A.

19.

【答案】

A

【考点】

文艺复兴运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根据“开始变得以人为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重视人的价值与个性,这体现了人文主义,A正确;

启蒙思想主张宣传理性主义。

且启蒙运动兴盛于18世纪,B错误;

科学教育的进步与重视个体无关,C错误;

题干的侧重点在于以人为主,D错误。

综上故选A.

20.

【答案】

B

【考点】

文艺复兴运动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

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新时代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因此这里的新时代指

的是资本主义萌芽新时代,B正确;

AC不能体现出时代的“新”,错误;传统文明衰落的时代对应的是旧的中世纪即将结束,D错误。

综上故选B.

二、综合题

【答案】

(1)大河文明或亚非文明:

图一、图二、图三;海洋文明或欧洲文明:

图四。

(2)图二:

摩亨佐·达罗城市遗址;图四:

克里特岛宫殿遗址。

图一:

金字塔或《太阳历》;图三:

《汉谟拉比法典》。

(符合题意即

可)

【考点】

金字塔和埃及文明

汉谟拉比法典和古巴比伦文明

雅典民主政治

古希腊文明

佛教和古印度文明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图一是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

图二是印度河流域的古印度。

图三是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

因此图一、二、三属于大河文明

图四是爱琴海地区的古希腊,图四属于海洋文明。

(2)第一问:

摩亨佐-达罗遗址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重要城市遗址,因此它与图二有直接关系。

克里特岛位于希腊本土以南

130公里的地中海上,爱琴海以南,面积8236平方公里,是希腊最大的岛屿。

因此它与图四有直接关系。

第二问:

根据所学知

识可知,图一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成就有金字塔、太阳历等。

图三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它的文明成就主要有楔形文字和

《汉谟拉比法典》。

【答案】

(1)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

都是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

(2)

示例1:

史实:

亚历山大征服埃及、波斯,罗马扩张与迦太基的战争。

说明:

这些都表明他们都是通过军事征服建立。

示例2:

史实:

亚历山大和屋大维在帝国建立过程中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说明:

表明他们的建立都有卓越历史人物的推动。

示例3:

史实:

几十座亚历山大城成为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产生于巴勒斯坦地区的基督教迅速在罗马帝国境内传播。

说明:

庞大帝

国的建立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考点】

亚历山大东征和亚历山大帝国的形成

【解析】

此题暂无解析

【解答】

(1)第一问:

根据东征示意图和“攻占地中海东岸地区,兵不血刃进入埃及,随后与波斯大军会战,以五六万精锐之师取胜,波

斯帝国灭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帝国是亚历山大帝国。

根据“公元前27年,屋大维首创元首制,由共和国演变为帝国”可

知,材料二的这个帝国是罗马帝国。

第二问:

根据材料图可知,亚历山大帝国和罗马帝国都是横跨亚、欧、非的大帝国。

(2)第一问:

通过所学知识可知,两个帝国的建立都是经历了长期的对外扩张战争实现的。

亚历山大帝国建立主要得益于亚历

山大的巨大贡献。

罗马帝国建立受屋大维的影响巨大,因此二者的建立都有卓越历史人物的推动。

第二问: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亚历山大帝国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联系和贸易往来。

罗马的基督教文化和法律建设对后世影响深远。

因此二者的建立都

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答案】

(1)伯里克利。

保障公民权利。

(2)法兰克王国。

建立以土地封赐为纽带的封建等级制度。

(符合题意即可)

(3)日本大化改新。

(符合题意即可)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考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