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人教版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测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62828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人教版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届人教版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届人教版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届人教版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届人教版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届人教版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测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届人教版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测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届人教版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测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届人教版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测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人教版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测试.docx

《届人教版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人教版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测试.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人教版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测试.docx

届人教版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单元测试

(时间:

45分钟 满分:

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1921年6月,孙中山说道:

“因中国积弱,主权丧失已久,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贱待汉族。

实行积极的民族主义,不惜用革命的手段反对外侮。

”这说明孙中山(  )

A.意识到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

B.首倡以革命的手段实现民族主义

C.认为民生主义有助于实现民族的独立

D.吸收了中共革命纲领的合理成分

解析:

选C。

“宜先求富强”,孙中山意识到实现民生主义和民族主义的先后,并不能反映出民生主义比民族主义更为重要,故A项错误;“不惜用革命的手段反对外侮”,孙中山倡导以革命的手段实现民族主义,但材料不能反映出“首倡”,故B项错误;“宜先求富强,使世界各强国皆不敢轻视中国”,可见民生主义(求富)有助于实现民族的独立(自强),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孙中山的主张受到中共革命纲领的影响,故D项错误。

2.《中华文明史》说,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

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对“兼收众长”理解正确的是(  )

A.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B.推翻清朝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C.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独裁

D.创立三民主义以求实现“民有、民治、民享”

解析:

选A。

材料考查“兼收众长”,据所学可知孙中山学习西方的三权分立并结合中国的国情创造出了五权分立,故A项正确;推翻清朝君主专制未体现“兼收众长”,故B项错误;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独裁,未体现出“创新”,故C项错误;创立三民主义以求“民有、民治、民享”未体现出结合中国国情,故D项错误。

3.孙中山在分析太平天国何以失败时认为,“最大的原因,是他们那一班人到了南京之后,就互争皇帝,闭起城来自相残杀”“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

为避免这种现象的重演,孙中山提出要实行(  )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D.新三民主义

解析:

选B。

民族主义强调反对满洲贵族的封建统治,材料强调的是太平天国的一班人争做皇帝,强调的是民权,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那种失败,完全是由于大家想做皇帝”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其失败是因为争做皇帝,没有解决权力的分配问题,而解决此问题的办法只有通过实行民权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方式,故B项正确;民生主义强调的是土地问题,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新三民主义和三民主义的最大区别是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4.孙中山在《民族主义》中指出欧洲所以驾乎中国之上,不是政治哲学,完全是物质文明,但由于中国受外来民族的压迫,侵入了新文化,新文化势力横行中国,甚至有的人以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旧道德。

这表明孙中山(  )

A.主张践行中体西用的思想

B.能批判性地吸收西方思想

C.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

D.思想保守反对新文化运动

解析:

选B。

中体西用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主张,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故A项错误;从材料“由于中国受外来民族的压迫,侵入了新文化,新文化势力横行中国,甚至有的人以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旧道德”可以看出孙中山能批判性地吸收西方思想,故B项正确;孙中山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但材料中的信息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信息说明孙中山反对新文化运动,故D项错误。

5.孙中山认为:

“社会之所以有进化,是由于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相调和,不是由于社会上大多数的经济利益有冲突”“欧美各国从这种经济利益相调和的事业发达以后,社会便极有进化,大多数便很享幸福”。

据此可以推知孙中山(  )

A.准备致力发展实业

B.主张学习欧美实施福利制度

C.反对进行激烈的社会变革

D.不赞成社会经济领域的革命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根据材料“经济利益相调和,不是……经济利益有冲突”可知,孙中山不赞成社会经济领域的革命,而主张用调和的方式缓和矛盾,故选D项。

6.孙中山说:

“专制时代,人民之精神与身体皆受桎梏而不能解放,故虽有为国民利害着想献身以谋革命者,国民不惟不知助之,且从而非笑与漠视之,此事之必然者也。

”这反映了孙中山(  )

A.推崇民有、民治、民享思想

B.主张推翻专制统治

C.倡导进行社会革命

D.重视国民思想启蒙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孙中山的思想。

据材料“从而非笑与漠视之,此事之必然者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孙中山重视国民思想启蒙的主张,故D项正确。

7.孙中山在1924年8月出版的《三民主义》一书中认为,民权应包括选举权、罢免权、创制权和复决权四个方面。

这一解释的本质意义在于(  )

A.建立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B.实践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

C,在中国境内实现各民族一律平等

D.真正实现民主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解析:

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A项强调了中华民国的国体,但没有从根本上揭示人民的作用,排除;实践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和民享思想不属于本质意义,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族问题,C项错误;创制权指人民的立法权,复决权指人民以投票方式对立法机关通过的宪法或法律应否生效作出决定的权利,通过政权和治权的结合,达到人民主权、限制政府、管理社会的目的,故答案为D项。

8.毛泽东曾说,国民革命失败以后,官逼民反,共产党被“逼上梁山”,那个时期我们不大讲孙中山,因为“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如同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一样”。

毛泽东的这段话反映了(  )

A.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局限性

B.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不符

C.国共两党的革命领导权之争

D.中共更加重视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解析:

选D。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开辟“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背景。

“把孙中山丢开”说明中共走自己的革命道路,不是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局限性,故D项正确,A项错误;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在反帝反封建方面一致,故B项错误;国民革命失败以后,国共合作破裂,不存在革命领导权之争问题,故C项错误。

9.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说:

“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

”该文发布的背景是(  )

A.中共“二大”制定出民主革命纲领

B.全面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C.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论》。

根据所学可知材料是1940年毛泽东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的内容,中共“二大”是在1922年,故A项错误;1938年武汉会战之后全面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故B项正确;《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不是解放战争时期,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是在1956年,故D项错误。

10.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

“俄国在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还有一个时期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我们的同志在这方面是太急了。

”毛泽东旨在(  )

A.批评新经济政策不合时宜

B.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迫切性

C.强调应坚持新民主主义路线

D.重申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解析:

选C。

材料指的是借鉴俄国的经验,实际是对新经济政策的肯定,故A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中共“七大”,并未涉及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让资本主义作为部分经济而存在,而且还是很大的一部分”指的是中国在当时不适合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应该从实际出发,坚持发展新民主主义路线,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发展,而D项反映的是中国革命道路问题,故D项错误。

11.某学者在其作品中指出:

“中共在经历了十余年的武装割据之后,第一次向国民党提出中央政府权力再分配的政治要求”。

下列哪一项标志着中共开始将争取怎样一个抗战结果的问题提上议程(  )

A.《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表

B.《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C.《论联合政府》的发表

D.《双十协定》的签订

解析:

选C。

根据题目中“中共开始将争取怎样一个抗战结果的问题提上议程”,可以得知是在抗日战争之后。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发表于1939年,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新民主主义论》阐述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问题,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论联合政府》发表于1945年,内容符合“向国民党提出中央政府权力再分配的政治要求”,故C项正确;《双十协定》是国共重庆谈判的结果,并非“第一次”,故D项错误。

12.在中国共产党的某次会议上提出:

“我们无产阶级有我们自己阶级的利益,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了,无产阶级不过得到一些自由与权利,还是不能完全解放。

而且民主主义成功,幼稚的资产阶级便会迅速发展,与无产阶级处于对抗地位。

因此无产阶级便必须对付资产阶级,实行‘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二步奋斗。

如果无产阶级的组织力和战斗力强固,这第二步奋斗是能跟着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即刻成功的。

”对上述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

A.指出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本质区别

B.体现了马列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

C.分清了民主主义革命与资产阶级革命的界限

D.提出了无产阶级应当掌握民主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解析:

选B。

根据题意得出,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本质区别是在指导思想、领导阶层等方面,题目中并未体现,故A项错误;题目中根据时代的发展形势,无产阶级做出了调整,符合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故B项正确;资产阶级革命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故C项错误;题目中强调的是无产阶级要在民主主义革命后无产阶级与农民阶层的联合对抗资产阶级,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

是曰民族之统一。

——《临时大总统宣言书》(1912年1月)

“要之,异族因政治不平等,其结果惟革命……革命之功用,在使不平等归于平等。

——《在北京五族共和合进会与西北协进会的演说》

(1912年9月)

材料二2010年10月,全国政协通过了关于举办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的决定。

在筹划过程中,武汉、南京等多个城市展开了举办权的大力争夺。

材料三1942年,毛泽东在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指出:

“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

(1)根据材料一说明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民族观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国民革命时期孙中山的民族观又有何新的发展?

(12分)

(2)阅读材料二,如果你作为辛亥革命纪念活动的组委会成员,武汉、南京你支持哪一个城市举办?

为什么?

(8分)

(3)你怎样理解材料三中毛泽东所说研究中共党史要“从辛亥革命说起”?

(5分)

解析:

(1)问,民族观的内容,阅读材料,概括材料观点;第

(2)问,开放型问题,两地都是辛亥革命时期有重要意义的,列举相关史实即可;第(3)问,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陈述相关的意义即可。

答案:

(1)辛亥革命时期提出民族统一(“五族共和”)、民族平等。

有利于化解民族矛盾、团结各民族进行革命。

国民革命时期提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谋求中华民族解放。

(2)答案一:

武汉。

辛亥革命的首义之地(或革命首先在此成功)。

答案二:

南京。

临时政府所在地(或颁布了《中华民族临时约法》)。

(3)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壮大了工人阶级;其失败促使先进中国人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14.(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历史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

这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

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障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

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

——范书义《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

曰民族,曰民权,曰民生……经济问题继政治问题之后,则民生主义跃跃然动,20世纪不得不为民生主义之擅扬时代也。

——《民报·发刊词》

材料三 1956年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90周年诞辰时说:

“现在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

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材料四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出了一系列关系到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主义前途的重要论断,明确回答了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犹如和煦的春风,吹开了在中国上空漂浮着的“左”倾阴霾。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和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

(3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总结孙中山为解决民生问题先后提出的主张。

这些主张未能实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分)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能够继承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原因。

“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的表现是什么?

(3分)

(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的社会主义本质。

对此你有何认识?

(3分)

解析:

(1)问,结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即可作答。

(2)问,第一小问要依据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作答案;第二小问从中国社会性质方面思考。

第(3)问,第一小问从两者的共同的任务,既反帝反封建这个角度来分析;第二小问列举相关史实即可。

第(4)问,要联系所学知识从邓小平“南方谈话”前后中国社会的变化方面回答。

答案:

(1)主题:

独立与民主,反帝反封建。

依据: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2)主张: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

原因: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3)原因:

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基本一致,都担负着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表现:

完成了民主革命,实现了民族平等;建立了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实现了普遍平等的人权;完成土地改革,改善了人民生活。

(4)主张: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认识:

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建立起真正的和谐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