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老师听课有感《可贵的沉默》同课异构反思.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69058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老师听课有感《可贵的沉默》同课异构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老师听课有感《可贵的沉默》同课异构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老师听课有感《可贵的沉默》同课异构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老师听课有感《可贵的沉默》同课异构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老师听课有感《可贵的沉默》同课异构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老师听课有感《可贵的沉默》同课异构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小学语文老师听课有感《可贵的沉默》同课异构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老师听课有感《可贵的沉默》同课异构反思.docx

《小学语文老师听课有感《可贵的沉默》同课异构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老师听课有感《可贵的沉默》同课异构反思.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老师听课有感《可贵的沉默》同课异构反思.docx

小学语文老师听课有感《可贵的沉默》同课异构反思

小学语文老师听课有感:

《可贵的沉默》同课异构反思

——人教版三下年级《可贵的沉默》同课异构反思

浙江省绍兴市北海小学教育集团孟琴

《可贵的沉默》是六年制小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第六册第五单元中的第17课,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以课堂教学进程为线索,以师生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孩子们情绪变化为描写的主要内容:

由兴奋、快乐到沉默,又从沉默渐渐回到热闹。

我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时,就选中了这篇课文。

一位年轻老师到我班借班试教第一课时,将教学设计定位在紧抓“沉默”,联系学生实际去解读文本,通过深入体验,初步达成情感目标。

一、联系实际,导入课文

1.出示课件:

同学们,看到这蛋糕,你想到了什么?

(生日)那咱们就来聊一聊生日的话题怎么样?

(1)你的生日什么时候?

生日时最开心的是什么?

(2)爸爸妈妈知道你的生日在哪一天吗?

(3)你给父母过生日吗?

有些小朋友像我们课文中的小朋友一样“沉默”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17课《可贵的沉默》。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交流词语

1.提出自学要求:

(1)画出生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记记。

(2)标上自然段序号。

(3)不懂的词句运用小问号在旁边做记号。

(4)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交流词语:

蕴藏、稚拙、霎时、瞥、烦恼、恰恰、迅速、建议

(1)指出容易读错的字。

(稚拙、霎、瞥)

(2)找找近义词。

(建议——提议;迅速——快速;恰恰——恰巧)

(3)为“烦恼”造句。

3.再出示四字词语:

神气十足、左顾右盼、四面八方、七嘴八舌、沉默不语、寂然无声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理解词语

(2)读出自己的理解

(3)找出一对近义词。

(沉默不语——寂然无声)

三、品读沉默,感悟真情

1.孩子们为什么沉默不语,教室里为什么寂然无声?

读读10—13自然段,在文中找出描写孩子们沉默了,教室里很静的句子,用“——”划出来。

2.反馈交流(课件出示句子)

(1)霎时,教室里安静下来。

我把问题重复了一遍,教室里依然很安静。

过了一会儿,几位女学生沉静地举起了手。

指名说,指导朗读

(2)教室里寂然无声,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

孩子们沉默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

理解“寂然无声”:

没有人举手,没有人说话,我们都沉默着,这就是——

你能把这种静读出来吗?

指名读

除了教室里的静,你还体会到什么?

(惭愧、不安)——指名读,齐读

(3)沉默了足足一分钟,我悄悄地瞥了一眼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为什么老师在孩子们犯了错的神色中还能看到可爱呢?

这犯了错误似的神色就是老师想寻找的“极为珍贵的东西”。

(4)孩子们会感受爱了,但这还不够。

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

(1)齐读句子

(2)这“极为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呢?

(回报父母的爱)

(3)这“极为珍贵的东西”还从哪里找到?

(父母的话中)读第16段再次感受孩子们会回报父母的爱了。

3.拓展练习

(1)这一片沉默给了孩子们多大的爱啊!

他们懂得了()。

(2)这一片沉默给了爸爸妈妈多大的爱啊!

他们()。

(3)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我”()。

四、寻找规律,生字书写

1.课件出示生字:

贺、顾、复、

迅、速、达

2.你发现了什么?

用什么办法记住它?

3.书写生字

应该说,这样的设计试图将孩子们的情感激发起来,更注重人文性。

但是,当我开始执教第二课时时,却意外地发现学生读课文时还是磕磕绊绊,很多句子读不流畅,读通课文这不是第一课时的目标之一吗?

回顾这位年轻老师执教的第一课时,虽然学生学得热热闹闹,讲得头头是道,但是第一课时目标并没有完成好。

为什么这样精巧的设计最后却是这样的结果。

当我再仔细研读课文时,发现这篇课文的含义——让学生学会爱、让学生懂得回报爱,其实并不难理解,但是文中有很多长句,有很多对话,朗读是难点;文中有很多词语,结合文本随文理解是重点。

能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定位定得低一点?

有了这样的思考,我重起炉灶,在班中重新执教了该文的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质疑入文

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7课,老师写课题,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才能读好课题?

读着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就请你带着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去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学会复读

提出初读要求:

1.这篇课文比较长,请你一边读一边给课文标好自然段。

2.遇到带有生字的词语、不理解的词语,请你用横线划出来,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

3.课文中有很多长句很难读好,请你注意复读。

三、抓好“四读”,突破难点

1.读词语,初步正音

在读的过程中你觉得哪些词语特别难读,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呢?

【板书:

读词语】

霎时:

你能给它找个近义词吗?

赦免:

赦的翘舌音要读好(抽读——齐读)

稚拙:

这两个都是翘舌音,注意读准。

写“稚”字要注意什么?

(师板演,学生在田字格中书写)

文中还有一些词语也是比较难读的,我们一起把它们读一读吧!

(烦恼、犯错、迅速、蕴藏、左顾右盼、寂然无声、不约而同、异口同声)

2.读长句,读通课文

这篇课文有很多长句很难读好,你觉得那一句特别难读,需要老师帮忙。

(1)课件出示:

结束这堂课时,我给孩子们提了个建议:

“为了给父母一份特别的惊喜,你们最好用一种/不被父母察觉的方式/了解他们的生日,而祝贺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记住一点,只要你表达了自己的爱,再稚拙的礼物/他们也会觉得/珍贵无比的。

①谁愿意来试着读读这个句子。

②听老师是怎么读的,注意老师在哪里停顿了?

(自由读—再抽读—齐读)

③像这样难读的长句,文中还有哪些呢?

谁来说说看?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现)

(2)课件出示:

我想去寻找/蕴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他们自己还没有意识到的/极为珍贵的东西。

①请自己读一读,看看怎样停顿最恰当?

——自由读

②谁愿意来试一试?

——全体男生读,全体女生读

③像这样难读的句子还有吗?

(3)课件出示:

沉默了足足一分钟,我悄悄地瞥了一下/这些可爱的孩子们——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①指名读:

你在读的时候已经注意了停顿,老师真为你高兴!

②同学们,这里有个字很难读,出示卡片瞥,注意读准第一声(指名读),怎么样看才叫“瞥”?

像这样有“目字旁(目字底)”表示看的词语,你还知道哪些?

(瞧、盯、瞄……)

③这句中还有一个词语也挺难读的,出示卡片似的,注意读准平舌音。

④抽读——齐读

小结:

看来今天我们的收获很大呀,我们不但读好了词语,也学会了如何读长句,老师真替你们感到高兴啊!

3.读对话,随文悟词

孩子们,课文中还有很多对话,有老师和小朋友的,有爸爸妈妈的,这些对话该怎么读?

请你快速浏览一下课文,找找他们都在哪些自然段中?

(1)谁愿意读读老师和小朋友的对话?

(师生合作表演读1—8自然段,像这样大家一起说同样的话就叫——异口同声)【板书:

异口同声】

(2)老师和小朋友的对话还有吗?

再找找!

(师生继续合作表演读第十五段,像这样你说我说就叫——七嘴八舌)【板书:

七嘴八舌】

(3)继续对话,继续合作:

文中的对话还有,让我们再来读读父母的话!

创设情境:

老师继续充当文中老师的角色,家长的角色由几个孩子担任,表演读第十七段,像这样没有事先约定却说着同样的话,或做着同样的事,就叫——不约而同)【板书:

不约而同】

4.读插图,梳理课文

(1)课文有两幅插图,读读插图,你读出了什么?

(第一幅图读出了“热闹”;第二幅读出了“沉默”)

(2)如果再给你一张空白的图片,你觉得第三幅图应该画什么?

(热闹)

(3)课文有起起落落的过程,如果是一部戏,有三幕,起幕是热闹,第二幕是沉默,第三幕是热闹。

同一节课上,孩子们的表现为什么截然相反呢?

这份沉默为什么是可贵的呢?

我们下节课再到课文的字里行间去细细品味。

【附板书】

可贵的沉默?

词语

热闹又热闹长句/

稚对话异口同声

七嘴八舌

不约而同

细细体会两个不同的设计,我们不难看出不同的第一课时的定位:

第一个教学设计尽管也有字词的教学,也有课文的朗读,但不过是蜻蜓点水,虚晃一枪,就直奔重点或难点句段,研读重点句段,深究文本主旨,理解课文。

毫无疑问,这是越位的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现象的存在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对语文第一课时缺乏正确的定位和足够的重视,简单地处理的结果。

学生不能充分读书,只读一、二遍课文,有时甚至一遍不读即去理解、感悟文本,探究文章内涵、品味语言文字,学习遣词造句,结果学生书读不正确、读不流畅,也就无法深入文本,理解课文,更无法品评文字,体会情感。

第一课时包办了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教师让学生学习课文越位、早熟了。

这种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而第二个教学设计带给我们的启示是第一课时定位不要太高,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语文基础,养成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的确,正确处理好第一课时能为学生深入感悟文本铺平道路,能为形成第二,第三课时的精彩蓄积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