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北站地下通道专项施工方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733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66.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山北站地下通道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黄山北站地下通道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黄山北站地下通道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黄山北站地下通道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黄山北站地下通道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黄山北站地下通道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黄山北站地下通道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黄山北站地下通道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黄山北站地下通道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黄山北站地下通道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黄山北站地下通道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黄山北站地下通道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黄山北站地下通道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黄山北站地下通道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黄山北站地下通道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黄山北站地下通道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黄山北站地下通道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黄山北站地下通道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黄山北站地下通道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黄山北站地下通道专项施工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山北站地下通道专项施工方案.docx

《黄山北站地下通道专项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山北站地下通道专项施工方案.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黄山北站地下通道专项施工方案.docx

黄山北站地下通道专项施工方案

中铁隧道集团合福铁路安徽段

站前八标二分部

 

黄山北站出站地道

施工方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日期:

年月日

黄山北站旅客地道施工方案

1编制依据

黄山北站出站地道及社会通道施工图及其他相关设计文件。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02

《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JGJ107-2003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TB10005-2010

《铁路旅客车站细部设计》(2010年版)

《铁路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TB10005-2010

《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1G101-1

2编制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合福铁路安徽段站前八标HFZQ-8黄山北站出站地道施工。

3工程概况及主要工程数量

3.1工程概况

⑴工程简况

黄山北站出站地道全长65m。

底板厚1.2m,顶板厚1.0m,侧墙厚1.0m;净高4.3m,地道洞身顶面积2320.88m2。

按沉降缝,将整个地道划分4个单元,具体见图3-1地道平面布置图。

图3-1地道平面布置图

⑵地质及水文情况

地层从上至下依次为:

(0)杂填土;

(2)-2Q4a1+p1粉质黏土,灰黑色,流塑,Ⅱ;(4)-2K1h泥质砂岩,紫红色,强风化,Ⅳ;(4)-3K1h泥质砂岩,紫红色,弱风化,Ⅳ;

地表水主要为地表径流及水塘,受季节变化影响显著。

地震动峰加速度<0.05g;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

(3)主要工程数量

主要工程数量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数量

1

地道顶面积

m2

2320.88

2

C35地道主洞身钢筋混凝土(抗渗标号P8)

m3

6253

3

钢筋HRB400/HPB300

t

1277.36、103.54

4

主通道

防水层

高分子单面自粘防水卷材

m2

6209.42

M10水泥砂浆

m3

310.47

砼保护层

m3

232

5 

地基

处理

碎石垫层

m3

696

C20砼垫层

m3

464

6

集水井

2

4主要技术标准

⏹铁路等级:

客运专线;

⏹正线数目:

双线;

⏹正线线间距:

5.0m;

⏹速度目标值:

350km/h,初期运营速度300km/h;

⏹最小曲线半径:

7000m;

⏹最大设计坡度:

20‰;

⏹到发线有效长度:

650m;

⏹牵引种类:

电力;

⏹列车类型:

动车组;

⏹列车运行控制方式:

自动控制;

⏹行车指挥方式:

综合调度集中;

⏹建筑限界:

按《新建时速300-3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7]47号)执行。

5施工布置

5.1施工组织机构及施工队伍的分布

本工程按项目法组织施工,执行铁道部《关于积极倡导架子队管理模式-指导意见》的有关规定,按架子队管理模式,根据本标段工程特点及工程分布情况,成立“中铁隧道局合福铁路安徽段站前八标HFZQ-8项目经理部二分部”。

分部设经理1人、书记1人、副经理3人、安全总监1人、总工程师1人,下设工程部、合同部、财务部、安质部、物资部、试验室六个职能部门(组织机构图见图5-1)。

图5-1组织机构框图

5.2施工便道及搅拌站设置

按照“各种作业互不干扰、方便运输及工序衔接、便于组成连续作业线”的原则,结合地形特点、机械设备及结构物材料存量等因素,进行规划布置。

施工道路由黄山北站施工便道进入。

综合考虑位置合理、施工用水、用电等因素,混凝土由我部二#搅拌站生产,搅拌站采用全自动电子计量。

5.3施工用电

地道施工用电采用沿线内500KVA变压器接线。

5.4施工用水

施工用水采用黄山市自来水,已化验合格,由供水管路将水送至各工作面。

5.5工程试验

分部在所辖范围建立一个试验室,配备常规土工试验、钢筋试验和混凝土试验设备。

并配备1名试验工程师和3名试验员,行使中心试验室授权范围内的常规土工试验、钢筋试验、混凝土试验等。

5.6内业资料(收集、整理、归档、移交)

工程部配备资料员2名,编制整理地道开工报告、检验批、工程检查证、施工现场记录等内业资料,绘制施工进度图,内业资料做到自检、复检后,报监理工程师验收,并及时签字后归案,杜绝资料拖后情况;资料人员对资料按沪昆公司标准管理体系文件统一整理,并做到及时移交。

5.7施工程序

测量放线→路基开挖→开挖地道基坑施工地道→现场核对→工程实施→施工自检→报检签证→试验检测→质量评定→下一道工序

5.8钢筋加工场地

钢筋加工在西溪南钢筋棚内集中加工,加工完成后由人工搬运至现场进行安装。

5.9施工工期安排

表5.9-1地道施工工期安排

施工项目

施工日期

地道基坑开挖

2013.4.26~2013.5.15

地道主洞身

2013.6.1~2013.8.20

出入口

2013.8.20~2013.9.10

附属及其他

2013.9.10~2013.9.25

6主要施工方案及方法

地道洞身施工时以沉降缝为单元整体分四次施工,依次顺序为:

第三节、第一节、第二节第四节,主洞身施工完成后再施工出入口,最后施工地道附属部分。

将整个主通道划分4个单元+4个出入口(以沉降缝为单元)。

混凝土分三次层浇筑。

第一次浇筑至底板以上0.5m,总浇筑高度1.7m。

第二次浇筑侧墙,总浇筑高度为2.1m。

第三次浇筑顶板。

地道出入口的施工工艺及方法与主通道基本相同。

6.1地道施工方案

6.1.1基坑处理方案

1、开挖基坑

基坑开挖采用人工配合挖掘机开挖,首先采用挖掘机将地道位置已填筑的级配碎石填料和CFG桩间土清除干净,基坑两侧(线路方向)各扩大2米,坡比1:

1,弃料和清除的桩间土由自卸汽车运至指定位置堆放。

基坑开挖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坑边堆载,坡顶边20m范围内不得大于5KN/㎡。

为了防止汛期地下水位的升高对地道混凝土施工质量的损坏,基坑须做好排降、排水措施。

在施工期间保证地下水位低于混凝土垫层下20cm;基坑四周设截水沟,排截地面水,地面采用10cm厚C15混凝土硬化场地,防止地表水渗入基坑,基坑开挖过程中,基坑内设排水明沟及集水井,基坑明沟设置于基坑四周坡脚处,排水沟每隔30米左右设置一集水井,集水井井底应低于排水沟底约1米。

基坑上部四周设安全护栏。

2、地道基坑施工。

基底CFG桩桩间土施工开挖破除桩头时标高按照出站通道底砂加碎石底标高控制,挖机开挖至设计标高上20cm,然后人工清底至设计砂加碎石垫层底标高,基底采用小型夯机夯实。

对地基承载力进行测试,满足设计要求地基承载力不小于150KPa,局部地区不满足此设计要求的进行换填碎石填料。

待基底报检合格后方可进行回填30cm后砂加碎石,再在其上铺筑20cm的C20的混凝土垫层,四周加宽20cm。

6.2地道施工

6.2.1地道施工

(1)地道施工以沉降缝为单位进行施工:

1待垫层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精确放线定出地道身中、边孔线位置。

2先绑扎第三段地道底板及下侧墙钢筋,钢筋连接采用机械连接,注意机械连接区段长度为35d,同一连接区段内钢筋接头百分率不大于50%。

底板钢筋绑扎按照设计要求,以钢筋骨架为截面,依次绑扎。

3立下侧墙内模及外模,支撑牢固。

第一次浇筑至底板以上0.5m,总浇筑高度1.7m。

模板采用钢模板,每次使用模板前要进行清理、擦油处理。

钢模板使用过程中,检查模板变形情况,发现变形严重,影响砼外观质量的,要随时进行更换;横带采用Φ48×3.5mm钢管,间距50cm;竖带采用双排Φ48×3.5mm钢管,间距50cm;采用Φ12mm光圆钢筋作为拉筋进行底板和侧墙模板的加固,拉筋竖向和横向间距均为0.5m;另外在侧墙外侧采用Φ48×3.5mm钢管和[10cm槽钢支架作为斜撑杆。

4待混凝土强度达到拆模强度时,拆除下侧墙内模,安装侧墙模板。

侧墙采用定型钢模板,使用特制止水螺杆进行对拉和钢管外支撑加固。

钢筋模板安装完成后进行侧墙浇筑。

5侧墙混凝土浇筑完成达到拆模强度后、安装地道顶板模板,顶部设有可以调节高度的U托,上部用木方做分配梁,支撑顶板内模。

模板采用112×244×1.8cm竹胶板;横带采用10×10cm方木,间距25cm;纵带采用双排Φ48×3.5mm钢管,间距50cm。

另外在侧墙内侧搭设Φ48×3.5mm满膛钢管支架,纵向、横向间距为60cm,竖向间距(步距)为100cm;外侧采用Φ48×3.5mm钢管作为斜撑杆。

6当顶板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后,才能拆除支撑及顶板底模。

⑵施工工艺

1地道洞身钢筋施工

a钢筋加工

地道主钢筋接头采用机械连接,注意机械连接区段长度为35d,同一连接区段内钢筋接头百分率不大于50%。

钢筋接头不得设置在弯起位置和跨中的位置,且接头距弯起点达到10d以上距离。

b钢筋安装

首先绑扎底层钢筋,然后放置5.0cm高的垫块,每平方米不少于4块。

为保证钢筋绑扎时钢筋骨架的整体性,要在底层钢筋绑扎完毕后安装架立钢筋,然后绑扎上层钢筋。

安装钢筋时为确保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满足设计要求。

为此,在钢筋与模板之间采用垫块支垫,垫块采用高强度细石混凝土预制。

强度、密实度不低于本体混凝土的设计强度和密实度。

垫块互相错开,梅花型布置。

绑扎钢筋网架,在安装和浇筑混凝土过程中不能有变形、松脱现象。

在钢筋的交叉点处,用直径1.0mm的铁丝扎结,按照梅花形绑扎。

钢筋安装及保护厚度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见表6-1,钢筋加工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见表6-2。

表6-1钢筋安装及钢筋保护层厚度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序号

名称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

受力钢筋排距

±5

尺量,两端、中间各1处

2

同一排中受力钢筋间距

基础、板、墙

±20

3

分布钢筋间距

±20

尺量,连续3处

4

箍筋间距

绑扎骨架

±20

5

弯起点位置(加工偏差±20mm包括在内)

30

尺量

6

钢筋保护层厚度c

c≥40mm

+10、-5

尺量,两端、中间各2处

注:

表中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实测偏差不得超出允许偏差范围。

6-2钢筋加工允许偏差和检验方法

序号

名称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

受力钢筋全长

±10

尺量

2

弯起钢筋的弯折位置

20

3

箍筋内净尺寸

±3

2地道模板施工

地道底板、侧墙采用钢模板,顶板采用112×244×1.8cm竹胶板;另外在侧墙内侧搭设Φ48×3.5mm满樘钢管支架,纵向、横向间距为60cm,竖向间距(步距)为100cm;外侧采用Φ48×3.5mm钢管作为斜撑杆。

地道模板支架计算详见附件《地道模板支架计算书》。

模板安装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详见表6-3所示。

表6-3模板安装允许偏差及检验方法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mm)

检验方法

1

轴线位置

基础

15

尺量每边不少于2处

板、墙

5

2

表面平整度

5

2m靠尺和塞尺不少于2处

3

高程

基础

±20

测量

板、墙

5

板、墙

l/1500

5

板、墙两模板内侧宽度

+10、-5

尺量不少于3处

注:

1l为梁、板跨度。

3地道洞身混凝土施工

地道混凝土由混凝土搅拌站生产供应,混凝土运输车运输,汽车泵泵送入模,当侧墙内混凝土浇筑高度大于2m时,须加串筒。

混凝土应分层进行浇筑,不得随意留置施工缝。

其分层厚度为300mm。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随时对混凝土进行振捣使其均匀密实,振捣采用插入式振捣器垂直点振,插入式振捣器的移动间距不大于振捣器作用半径的1.5倍,且插入下层混凝土内的深度为50~100mm,与侧模保持50~100mm的距离。

当振捣完毕需变换振捣棒在混凝土拌和物中的水平位置时,应边振动边竖向缓慢提出振动棒,不得将振捣棒放在拌和物内平拖,不得用振捣棒驱赶混凝土。

避免碰撞模板钢筋及其他预埋部件。

混凝土较黏稠时,应加密振点分布。

每一振点的振捣延续时间宜为20~30s,以混凝土不再沉落、不出现气泡、表面呈现浮浆为度,防止过振、漏振。

混凝土振捣完成后,及时抹平混凝土裸露面,待定浆后再抹第二遍并压光。

抹面时严禁洒水,防止过度操作影响表层混凝土的质量。

混凝土振捣过程中,避免重复振捣,防止过振,加强检查模板支撑的稳定性和接缝的密合情况,防止在振捣混凝土过程中产生漏浆。

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混凝土生产由试验室进行监控,监控内容包括水泥、砂石料、配合比、坍落度、含气量等。

混凝土施工注意事项:

a为了保证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按设计规范要求,侧面和底部每平方米放置不少于4块混凝土厚度为5.0cm混凝土垫块,并配置混凝土保护层厚度检测仪器1台。

b混凝土浇筑应连续进行。

当间歇时,其间歇时间应小于前层混凝土的初凝时间。

当允许间歇时间已超过时,应按浇筑中断处理,同时应预留置施工缝,并作出记录。

c混凝土振捣完成后,应及时抹平混凝土裸露面,待定浆后再抹第二遍。

d混凝土浇筑完毕后采用覆盖、洒水进行养生,养护时间为14d。

e浇筑地道上层砼前,第一层浇筑砼面层要按规范要求进行凿毛处理。

④拉杆处理方法

拆模后,需将三段式止水螺杆两端取下,用水泥砂浆注满,确保结构的整体性。

满足混凝土耐久性要求。

6.2.2地道施工技术标准

表6.2.2-1地道各部位允许偏差

序号

项目

指标

1

轴线偏差

20mm

2

孔径

±20mm

3

洞顶高程

±15mm

4

洞长

+100mm、-50

5

洞身厚度

+10、-5

6

洞身接缝错台

3mm

6.3地道封闭端板施工

地道封闭端端板为宽1.0m,高5.3m,沿线路纵向长度31.4m。

其端板采用就地灌注,与主动身采用配件相连。

主洞身施工时与端板相邻处顶、底板及侧墙须预留防水凹槽,顶板及侧墙安设配件,拆模后在其端头涂刷一层石油沥青马蹄酯,然后按封闭端板钢筋布置图,绑扎钢筋,浇筑封闭端板。

6.4附属工程施工

6.4.1过渡段施工

地道与路堤连接处按涵路过渡段设置方式进行设置。

正线过渡段采用掺入3%普通硅酸盐水泥的级配碎石分层填筑,到发线过渡段采用A组填料分层碾压填筑。

进行该处过渡段施工前首先对结构物原地面以下基坑回填C20砼,待基坑砼及过渡段路堤基底验收合格后按涵路过渡段布置图设置(具体见图6.4.1-1)。

图6.4.4-1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设计图

地道顶至路基面距离0.4≤H≤2m,过渡段采用倒梯形过渡段,过渡段总长度按过渡段长度计算公式进行求得,且基床表层过渡段长度设置不小于20m。

沿线路纵向距结构物2m平台开始向上按1:

3的坡度至基床表层底范围填筑掺3%的42.5级普通硅酸盐水泥的级配碎石过渡段。

(具体见涵与路过渡段设置形式图7.5.1-1)

单侧过渡段长度按下式计算:

L=2+3×(H-0.4)

L—路基过渡段长度,m。

H—涵洞处路堤高度,m。

(涵洞处路堤高度)

过渡段路基填筑前,受既有建筑物影响段不应使用冲击压实,用小型振动碾压机碾压密实。

地道过渡段的填筑必须待框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地基加固工程经验收合格后方能施工。

其具体的填筑碾压工艺参照已审批过的过渡段施工方案来施工。

6.4.2防水层及沉降缝施工

1、底板处理:

基底处理完之后,在其上铺设200mm厚的C20砼垫层,再抹20mm厚的M10水泥砂浆找平层,并要求找平层平整密实。

当找平层达到足够强度后方可施工3mm厚高分子单面自粘防水卷材,在防水卷材施工前应将找平层清洗干净,无明水。

在铺好的防水卷材上抹50mm后M10水泥砂浆保护层,待强度达到强度后,方可进行底板钢筋施工。

2、侧墙或顶板处理:

施工缝不得留在侧墙与底板的交接处,应留在底板上≥500mm处为宜,施工缝仅允许水平缝,不得留垂直缝。

侧墙或顶板拆模后即可抹20mm厚M10水泥砂浆找平层,待找平层达到足够强度后方可施工3mm厚高分子单面自粘防水卷材。

地道侧墙防水层经检查合格后在其外侧设120mm厚砖保护墙。

洞身和出入口顶板待M10水泥砂浆保护层达到足够强度后浇筑10cmC15素混凝土保护层。

3、沉降缝处理

钢边橡胶缝止水带:

施工支模时应注意检查钢边橡胶缝带位置是否端正,必须保证缝带的伸缩孔中心线与沉降缝中轴线重合并平整的置于砼的中间部分,模板固定位置,然后在一侧灌注砼将止水带一半埋入砼中,拆模后将中密度聚乙烯板贴在已浇筑完毕砼上,继续浇筑另一侧砼时把中密度聚乙烯板留在原位置不得损坏,沉降缝中应填塞聚硫双组份密封膏。

⑴防水层施工

1施工工艺

防水层的施工及质量要求应按《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程》(GB50108-2008)进行施工及检查,应注意:

防水层在防水层与混凝土面间必须紧密粘结,为此必须做到:

为保证质量,混凝土面和防水材料铺装面基层必须平整、干净、干燥、无凹凸不平、蜂窝及麻面。

对蜂窝、麻面作填补前,应清除蜂窝、麻面中的松散层、浮渣、浮灰、油污等,并使之湿润。

再用水泥砂浆填补平整。

对蜂窝、麻面的填补,均应在水泥砂浆、水泥净浆中添加适量类似107胶的水溶性胶粘剂以增强水泥砂浆、水泥净浆与基层面的连接。

⑵保护层施工

防水层铺设完毕后,方可进行保护层的施工。

本工程保护层采用C15素混凝土。

混凝土应采用强制搅拌,将石子、砂子、水泥、水、减水剂和纤维同时到入搅拌机中,搅拌时间应不少于3min,应拌和均匀。

混凝土接近初凝时方可进行抹面,抹面对不得过量加水,抹面次数不宜过多。

混凝土面浇筑完成后,应采取必要的保水养护措施,避免失水太快。

冬季施工应加入防冻剂。

自然养护时,洞身应采用草袋或麻袋覆盖,并在其上覆盖塑料薄膜,桥身混凝土洒水次数应能保持表面充分潮湿。

当环境相对湿度小于60%时,自然养护应不少于28d;相对温度在60%以上时,自然养护应不少于14d。

6.5沉降观测

地道的沉降观测方案参考框架涵沉降观测方案。

地基为压缩性土地层时,应计算其沉降,铺设无砟轨道时,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相应地段路基的控制标准。

地道沉降观测标采用φ20mm钢筋头,观测标原则上应设在地道两侧的边墙上,在地道进出口及桥身中心分别设置,测点数量为16个。

沉降观测小组要按照观测时间要求,及时进行沉降观测。

观测数据按照统一格式填写,所有测试数据必须真实准确,不得造假;记录必须清晰,不得涂改;测试、记录人员必须签名,及时将采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填写统一表格。

以书面及Excel电子表格两种形式同时报送有关单位。

观测数据要求结合施工过程,详细记录各个施工节点前后的观测数据。

如轨道板底座施工、铺板时间、轨道板精调时间以及铺轨时间。

地道施工完成后,应系统观测地道的沉降。

各阶段观测频次要满足表6.5-1要求。

表6.5-1沉降观测频次表

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

备注

观测期限

观测周期

地道基础施工完成

/

/

设置观测点

地道主体施工完成

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

测试点移墙两侧至边

地道顶填土完成

全程

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

地道完工~无砟轨道铺设前

≥6个月

1次/周

岩石地基的桥梁,一般不少于2个月

无砟轨道铺设期间

全程

1次/天

无砟轨道铺设完成后

24

0~3个月

1次/月

工后沉降长期观测

4~12个月

1次/3个月

13~24个月

1次/6个月

7资源配置

7.1劳动力配置

地道队伍配置60人,劳动力配置如表7-1所示。

表7-1劳动力配置

序号

工种

数量

备注

1

钢筋工

85

2

模板工

20

8

普工

7

7.2主要机械设备、测量设备配置

在机械设备的配备上,综合考虑每台机械设备在整套系统中的协调性,确保整套设备中的机械可以互相配合,共同发挥最大作用,实现快速施工的目的。

同时加强机械设备和道路的维修力量,保证机械完好率,努力提高机械装备效率,确保工程进度。

主要机械设备配置如表7-2所示。

主要测量仪器设备配置如表7-3所示。

表7-2主要施工机械设备配置

序号

机械设备名称

规格及型号

数量

备注

1

钢筋弯曲机

GW50型

2

2

插入式混凝土振捣器

ZN

6

3

交流弧焊机

BX1-500

6

4

钢筋调直机

GSQ6-12型

2

5

柴油发电机

KD5000se

2

6

切割机

J3GB-400

2

7

挖掘机

PC-200

2

8

木工加工设备

4

9

吊车

QY25T

4

表7-3测量仪器设备配置

序号

仪器名称

型号/规格

数量

备注

1

苏光水准仪

DSZ2

1台

2

全站仪

莱卡TS06

1台

3

钢卷尺

50m

1把

4

对中杆及支架

1.3m

1套

5

天宝电子水准仪

DINI03

1台

6

条码尺

3m

1套

8各项保证措施

8.1质量保证措施

8.1.1质量目标

确保工程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现行的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及设计要求,开展全面质量创优活动。

工程一次验收合格率达到100%。

8.1.2质量保证体系

为保证工程质量目标,我单位将严格按照ISO9001-2000标准建立强有力的质量保证体系,进行标准化、程序化管理,认真落实质量责任终身保证制度。

项目经理对工程质量全面负责;项目总工程师具体负责组织质量计划、工程创优规划的编制和实施;项目部设专职质量检查工程师,负责对原材料、半成品及工序的抽检,以及对特殊工序、关键工序和隐蔽工程的全面检查验收;项目经理对本项目队所施工的工程质量负责;同时各项目队配置专职质量检查工程师,负责所有工序的质量检查和验收。

质量保证体系框图如图8-1所示。

图8-1质量保证体系图

8.1.3质量保证制度

①坚持质量标准,进行质量策划

坚持各项质量标准,严格执行施工规范和验收规范,认真落实贯彻质量方针和目标,确保本工程项目质量目标的实现。

加强所辖人员的质量意识,把质量控制放在工作的首位。

制定合理的施工生产计划,确保施工处于受控状态。

②建立内部质量“三检”制度

建立各级质量检查制度,项目部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

质量检查由主要领导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参加,外业检测、内业检查分别同时进行。

外业检测对照相关标准对工程中线、水平及工程结构尺寸等检测项目进行实地量测,做出记录,作为评定质量等级的依据之一;内业按管理部门对口检查各项资料、记录、台帐、报表、签证、质保书、设备状况等是否清楚、齐全、完整、符合标准,按检查办法做出检查评定结果。

设立专职质检人员,持证上岗,对施工过程的质量实施检查控制,做好隐蔽工程的自检工作。

分级进行分项、分部和单位工程的质量评定。

在分项工程施工过程中,采取定期检查与自检、互检、交接检相结合的“三检”制度。

加强与建设、监理、设计单位的密切配合,服从质量监督和建设、监理单位对工程质量的检查。

严格执行隐蔽工程检查制度,对监理工程师和建设单位代表进行的随时抽查和重点检查提供必要的检查条件,对检查提出的质量问题,必须及时采取有效可靠的措施进行返工或返修。

实现“四位一体”联合创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