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钱塘湖春行》《相见欢》教案及练习.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7273613 上传时间:2023-07-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6.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鹤楼》《钱塘湖春行》《相见欢》教案及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黄鹤楼》《钱塘湖春行》《相见欢》教案及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黄鹤楼》《钱塘湖春行》《相见欢》教案及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黄鹤楼》《钱塘湖春行》《相见欢》教案及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黄鹤楼》《钱塘湖春行》《相见欢》教案及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黄鹤楼》《钱塘湖春行》《相见欢》教案及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黄鹤楼》《钱塘湖春行》《相见欢》教案及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黄鹤楼》《钱塘湖春行》《相见欢》教案及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黄鹤楼》《钱塘湖春行》《相见欢》教案及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鹤楼》《钱塘湖春行》《相见欢》教案及练习.docx

《《黄鹤楼》《钱塘湖春行》《相见欢》教案及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鹤楼》《钱塘湖春行》《相见欢》教案及练习.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黄鹤楼》《钱塘湖春行》《相见欢》教案及练习.docx

《黄鹤楼》《钱塘湖春行》《相见欢》教案及练习

《黄鹤楼》《钱塘湖春行》《相见欢》教案及练习

《黄鹤楼》《钱塘湖春行》《相见欢》《江城子·密州出猎》教学目的:

1、理解诗歌的内涵,体会它们的意境美。

2、背诵诗词。

教学重点:

背诵诗词。

教学难点:

理解诗词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诗歌简介中国是诗的国度,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许多优秀的诗歌,这是我们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腹有诗书语自华”,多读一些诗歌,对于培养我们的审美情趣,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学习古代诗歌,要着重领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对诗歌含义适当讲解,不宜作繁琐、过细的分析。

要从整体上把握住学习古代诗歌的重点和难点。

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我国古代诗体名,是相对于近体诗说的。

唐代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而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后人沿袭唐人的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它们的体式写的诗歌,统称为“古诗”。

古诗按字数分类主要有:

四言古诗、五言古诗及七言杂五言。

古诗的特点是:

篇幅长短不拘,每句字数不限,不讲求对仗、平仄,用韵比较自由。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唐代出现的一种新体诗,与古体诗相比,形式更为整齐,节奏更为和谐,但限制也更多:

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联有定对。

近体诗包括:

律诗和绝句两种。

诗歌赏析的方法1、意境美——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创造的意境和饱含的情感。

2、音乐美——通过有感情地诵读,体会诗歌鲜明的节奏和韵律,感受诗歌和谐动听的音调。

3、语言美——通过仔细的品味,体会诗歌凝烁集中而形象的语言。

4、要学会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一些古典诗词。

A、感情:

轻松愉快激愤昂扬哀怨悲伤节奏:

明快朗畅急促有力低沉缓慢B、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一般五言诗的节奏是二三拍(2/3,2/2/1,2/1/2),七言诗是四三拍(4/3,2/2/1/2,2/2/2/1)C、诗歌的押韵和平仄。

古代诗歌的诵读诗歌是富有音乐性的语言艺术。

我国古代诗歌尤其注重节奏和韵律。

诵读诗歌,有助于我们欣赏它的优美意境,领会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接受艺术熏染。

我国古代诗歌的节奏,与句式有密切关系,一般四字句是两拍(“二、二”式);五字句是三拍(“二、二、一”式);七字句是四拍(“二、二、二、一”式)。

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

但划分节奏,不可以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的表达,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两句诵读的节奏就应该是“二一二,二一二”;“念去去千里烟波”(柳永《雨霖铃》)的节奏则是“一二二二”。

这种情况在词里更多。

至于押韵,律诗、绝句都有固定的位置,偶句押韵,有的首句也入韵;词的押韵则按词牌,不同词牌韵脚的位置和数目也往往不同。

只是由于古今音的变化,有的押韵字今天读起来不怎么合韵。

诵读时,我们按今昔(普通话语音)读就是,不必勉强去寻求古音的读法。

在掌握诗的节奏与韵律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要求是把诗的感情读出来。

二、诗词讲解《黄鹤楼》崔颢1、作者简介:

崔颢,(?

—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

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

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

或写儿女之情,几近轻薄;或状戎旅之苦,风骨凛然,诗名早著,影响深远。

2、诗词释义: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

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

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3、《黄鹤楼》赏析:

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严羽《沧浪诗话》谓:

“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屹立在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黄鹤矶上。

它背靠蛇山,俯瞰长江,气势轩昂宏伟,耸天峭地。

远远望去,峥嵘的楼影隐现于缥缈的烟雾之中,壮丽辉煌,宛如仙宫琼殿,自古就有“天下绝景”之誉,曾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的三大名楼。

  黄鹤楼是一个充满神奇,颇为迷人的地方。

幸运者得道乘鹤升天,登临者借景抒情。

当仕途失意,飘泊无依之际的崔颢登临此楼,自然会有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浑然天成的浩歌,黄鹤楼题诗的绝唱。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古代的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

从楼的命名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

黄鹤楼因其在武昌黄鹤山而得名。

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费文玮也登仙驾鹤于此。

仙人乘鹤,本属虚无,“已乘”二字,以假为真,化虚无缥缈为真切实有。

“空余”二字,令人思接千载,心生遐想。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人驾鹤而去不回转,只剩下白云千载浮荡在空中。

“一去不复返”,令人深感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

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空”字,前面的“空余”写的是黄鹤楼,此处的“空悠悠”的“空”写的是白云,黄鹤楼与白云相映,更突出“空”的意境,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怎不令人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鹦鹉洲。

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日暮相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时思念起遥远的故乡?

烟波中涌动着不尽的离愁。

“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使人的心境复归于飘渺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

尾联点题,归思难禁的愁绪。

  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无限渺然的感觉,表现了人们登黄鹤楼常有的感受,气势苍莽。

后四句转而实写楼上所见所感,一变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

描写从楼上眺望到的芳草绿树并在此引起的乡愁。

尾联以烟波江上日暮思乡之情作结,使诗间意归于开头那种渺茫的境界。

前半首与后半首相互映衬而又联成一体。

既烘托了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全诗波澜起伏又一气贯通。

这首诗意境开阔,思接千载,沟通古今,虚实相映,情景交融,情味悠长。

在艺术上出神入化,读后,不禁令人心入其境,怅然生情。

难怪李白登黄鹤楼,叹道: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确实不愧为唐诗中的佳作。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这诗是长庆三或四年春(823-824)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提起西湖,人们就会联想到苏轼诗中的名句: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读了白居易这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宜笑的西施的面影,更加感到东坡这比喻的确切。

乐天在杭州时,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

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

“孤山寺北贾亭西”。

孤山在后湖与外湖之间,峰峦耸立,上有孤山寺,是湖中登览胜地,也是全湖一个特出的标志。

贾亭在当时也是西湖名胜。

有了第一句的叙述,这第二句的“水面”,自然指的是西湖湖面了。

秋冬水落,春水新涨,在水色天光的混茫中,太空里舒卷起重重叠叠的白云,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了一片,故曰“云脚低”。

“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勾勒出湖上早春的轮廓。

接下两句,从莺莺燕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莺是歌手,它歌唱着江南的旖旎春光;燕是候鸟,春天又从北国飞来。

它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

在这里,诗人对周遭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而他的用笔,则是细致入微的。

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

因为这还是初春季节。

这样,“早莺”的“早”和“新燕”的“新”就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两者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所以当它啄泥衔草,营建新巢的时候,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谢灵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二句之所以妙绝古今,为人传诵,正由于他写出了季节更换时这种乍见的喜悦。

这诗在意境上颇与之相类似。

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范围上宽广的,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

前面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面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

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

结构之妙,诚如薛雪所指出:

乐天诗“章法变化,条理井然”(《一瓢诗话》)。

这种“章法”上的“变化”,往往寓诸浑成的笔意之中;倘不细心体察,是难以看出它的“条理”的。

“乱花”“浅草”一联,写的虽也是一般春景,然而它和“白沙堤”却有紧密的联系:

春天,西湖哪儿都是绿毯般的嫩草;可是这平坦修长的白沙堤,游人来往最为频繁。

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连歌姬舞妓也都喜爱骑马。

诗用“没马蹄”来形容这嫩绿的浅草,正是眼前现成景色。

“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这些词语的运用,在全诗写景句中贯串成一条线索,把早春的西湖点染成半面轻匀的钱塘苏小小。

可是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

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联里,透露出另一个消息:

鲜花很快地就会姹紫嫣红开遍,湖上镜台里即将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

知识拓展:

对仗拓展鲁迅回忆三味书屋里的学习生活,说“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所谓“对课”,不是对“对子”,学习对仗。

本课《钱塘湖春行》的颔联(三四两句)和颈联(五六两句)就是工整的对仗。

下面两组对仗口记,选自旧时代儿童必读的《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读一读,体会对仗中的词语运用情况。

1)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江。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2)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

风高秋月白,雨齐晚霞红。

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

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相见欢》李煜1、写作背景亡国前耽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

南唐亡国降宋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中,过着终日以泪洗面的凄凉日子,《相见欢》就写的是这种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

《相见欢》为词牌名。

2、词中描写了西楼、残月、梧桐、深院、清秋等景物。

西楼见月,夜已深沉,作者不能入睡,可见愁情浓重。

作者眼中之景,都是凄凉冷落的,情和景合二而一。

其中“锁”字暗点了身世。

  3、词的下阕直抒胸臆,为千古之绝唱。

把抽象的愁极其深刻形象地写出来,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它不能说出,只能意会,这是真正经历过愁苦的人的真切的感受。

词所表达的意境比词更加深远。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1、明确:

在这首词中,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功、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了。

2、苏词背景介绍苏东坡是北宋词坛的大革新家,他作词时,正当柳词风靡一时之际,他有志于改变“花间”以来柔媚的词风。

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

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

他因自己的词有别于“柳七郎风味”而颇为得意。

词的上片记叙此次出猎的情况。

苏轼此时40岁便自称“老夫”,颇有悱恻意味。

开头说老夫本不该狂,而自己却要聊且发发少年人的豪情狂态。

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架着苍鹰,戴上锦蒙帽,穿上貂鼠裘。

率领众多的随从,纵马狂奔,飞快地越过小山冈。

说明这是一次装备齐全,人数众多的热热闹闹的狩猎。

“卷平冈”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下面一层写作者为回报人们倾城而出来观看太守狩猎的盛情,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亲自挽弓马前射虎。

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在一次出行中,孙权的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打死了老虎。

这就在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猎的群众场面后,又特别突出地表现了作者的少年狂气。

下片以抒情为主,写作者酒酣之后胸宽胆壮,两鬓出现了一点白发又有什么关系呢!

作者并不在意自己的衰老,而更在意的是希望朝廷能够重用他,给他机会去建立功业。

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

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

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

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

最后作者表述了自己企望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说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

苏轼在结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这首词从题材、情感到艺术形象、语言风格都是粗犷、豪放的。

与温庭筠的《望江南》格调截然不同。

写此词后,苏轼曾写信给朋友说这首词“虽无柳七郎(柳永)风味,亦自是一家”(《与鲜于子骏简》),可见当时的作者已意识到词应有两种不同的风格,苏轼在他的一些词作中便是自觉地实践着自己的风格。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夏承焘)这是苏轼四十岁(熙宁八年)在密州作的一首记射猎的词。

苏轼写射猎的诗词不只是这一首,与此同时,他写了《祭常山回小猎》及《和梅户曹会猎铁沟》等数首诗。

上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三句,是说自己有少年人的豪情,左手牵着黄狗,右臂举着苍鹰去打猎(《梁书·张充传》:

“充少时出猎,左手臂鹰,右手牵狗”)。

“锦帽”两句,写出打猎的阵容(“锦帽”是锦蒙帽。

“貂裘”是貂鼠裘)。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是以孙权自比,说全城人都跟着去看他射虎(“孙郎”指孙权。

孙权曾亲自射虎,马被虎伤,权用双戟掷过去,虎为倒退。

见《三国志》)。

下片写自己的雄心壮志。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三句说自己虽然已经有了白发,但是尚有豪放开朗的心胸。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是用《汉书·冯唐传》的故事(汉文帝时,云中太守魏尚获罪被削职,冯唐谏文帝不应该为了小过失罢免魏尚,文帝就派他持节去赦魏尚)。

苏轼是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把边事委托他。

末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说为了抵抗西北的敌人,要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

与此词同时,苏轼写过一首《祭常山回小猎》,诗中云:

“圣朝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也说自己犹能挥白羽扇退敌(西凉簿:

用西凉州主簿谢艾事,艾本书生,善用兵,故以此自比。

见查注苏诗引《乌台诗案》)。

还有一首《和梅户曹会猎铁沟》诗,开头两句说:

“山西从古说三明,谁信儒冠也捍城”(“三明”用《后汉书·皇甫张段列传》:

颖字纪明,初与皇甫威明、张然明并知名显达。

京师称为“凉州三明”),都是表示自己虽然是一个书生,也要为国戍边抗敌。

这首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突破了晚唐以来儿女情词的局限。

词中不但描写了打猎时的壮阔场景,同时也表现了他要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在作这词的后几天,苏轼有《与鲜于子骏简》云: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呵呵!

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

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可见这首《江城子》可能是他第一次作豪放词的尝试。

查朱孝臧先生的苏词编年,此词之前果然不曾见豪放之作;他的豪放作品代表作如《念奴娇》《水调歌头》诸词,皆作于这首《江城子》之后。

于此,我认为这首词可以说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

从宋词的发展看来,在范仲淹那首《渔家傲》之后,苏轼这词是豪放词派中一首很值得重视的作品。

标点故事撷趣妙用标点保性命清朝末年,掌握朝延大权的慈禧太后让一位书法家题扇。

那书法家写了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的诗: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可是,由于书法家一时疏忽,题诗时漏掉了一个“间”字。

慈禧看后大怒,认为是故意欺她没有学识,要把那个书法家问成死罪,那个书法家急中生智,连忙解释说:

这是用王之涣的诗意填的词。

随后当场重新断句并吟诵道: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慈禧听后,无言以对,只好赐给书法家银子来压惊。

紧急时刻,这位书法家妙用标点,保住了自身性命。

周恩来巧用标点驳敌革命战争年代,周恩来同志在同敌人的一次论战中,将敌人的谬论一一驳倒。

敌人恼羞成怒,对周恩来同志说:

“同你们讲理是对牛弹琴!

”周恩来同志立即斥责敌人说:

“对,牛弹琴!

”“对牛弹琴”原来是一个成语,但周恩来同志在“对”字后停顿了一下,然后再说“牛弹琴”,将其拆成了两小句话,巧改敌人的语言批驳敌人,收到了以牙还牙的效果。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

100分钟)21、《古文二则》习题一、基础题1.解释加粗词语。

(1)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

(2)君不知故人(3)吏人奏记及便宜者(4)然少蕴藉2.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1)何谓无知?

(2)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

(3)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

(4)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二、整体感悟1.杨震说:

“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请说明理由。

2.你知道“清官”还称什么吗?

你能举出两个古代的“清白吏”吗?

3.你认为杨震拒金的故事,今天对我们有教育意义吗?

请简要分析,不少于50个字。

三、课文阅读题阅读课文《私心》,完成下列问题。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吏人奏记及便宜者()

(2)然少蕴藉()(3)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2.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1)伦奉公尽节,言事无所依违。

(2)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3.本文题目是《私心》,而文章意在表现第五伦的公正无私心,你认为题目恰当吗?

请简析理由,不少于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有私心吗?

请你用一段一百字左右的文字把它表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与朱元思书》习题一、按要求写出句子。

1.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富春江水清澈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江流气势磅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听觉感受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翻译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5.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23、《送东阳马生序》习题一、基础知识:

1.按课文填空( )冰坚  弗之( )  德( )望尊 ( )疑质理遇其( )( ) 足肤( )裂 负( )( )( )以( )拥( ) ( )袍( )衣2.解释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①以衾拥覆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③俯身倾耳以请④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①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3.翻译a.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

余幼时即嗜学。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找出文中两个通假字并解释通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回忆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1][2]下一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